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林黛玉性格特点]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

2017-09-21 50页 doc 106KB 3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林黛玉性格特点]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林黛玉性格特点]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林黛玉性格特点”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宝玉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她住在大观园中的潇湘馆,馆前竹林密布。代表花卉为芙蓉花。情榜评为‘情情’。 黛玉你好_黛玉 -简单介绍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当朝探花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
[林黛玉性格特点]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
[林黛玉性格特点]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了多篇关于“林黛玉性格特点”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从中能找到对您有所帮助的内容。 相关资料一 : 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宝玉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她住在大观园中的潇湘馆,馆前竹林密布。代花卉为芙蓉花。情榜评为‘情情’。 黛玉你好_黛玉 -简单介绍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当朝探花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因妈妈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姥姥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祖籍姑苏,住于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 1 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妈妈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爸爸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家庭 林黛玉爸爸乃姑苏才子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妈妈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40岁时,仅有的1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生日 2 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第三回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后,听王夫人说起贾宝玉,便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第六十二回写到,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 外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1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你好_黛玉 -性格剖析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1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爸爸,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 3 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妈妈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1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1步。为了“减轻爸爸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当她一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里面的“脉脉温情”包裹住了。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顽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赶紧去为她收拾住房……。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儿,不仅一登门槛就受到了这样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后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既把迎春、探春、惜春3个孙女“倒且靠后”了,而且“饮食起居,一如宝玉”。 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妈妈的遗言:“姥姥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1步路。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1个 4 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1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当她回到故乡去料理过丧事,再回到荣国府中来时,这时她已经不是来此作客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而实际上已经是1个无家可归的前来投靠贾府的亲戚了。处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自尊心显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而她的“孤高自许”也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 处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女的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起来,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更加使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随声歌颂一番,但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多做”,便“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这原是不适合流于言表的,但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付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1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 看来,在这个少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量显得是如此的狭小。但这一切,总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1个解不开的隐痛,这就是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她 5 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且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如果她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她的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落花,把那一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 但是,这个少女不能认识得更多,她把这种命运的不能解除,都归因于自己的没有家。于是,她害上了无可解除的思家的忧郁症。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6 看来,这个姥姥家并没有对她显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礼。她仿佛是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折磨着自己。她似乎看不到,用钱如淌水的贾府,那里会在乎这个外孙女儿的衣食费用,同时又何尝在她的面前露出过丝毫的“小家”气派,更何况封建家族太上权威的贾母,是这样的“万般怜爱”着她;她的失去父母,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倒是更加引起了这个老太太的温情与疼爱。的确,生活在这样的1个好亲戚的门里,有什么必要,这样念念不忘于自己的伤痛呢,要是换上另外的1个人,不是早已感到幸运吗, 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1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私有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 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1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万贯,身值万贯”等等正是说明了这种情形。因此,1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全部身价,整个世界就好像在他的面前竖立起来,没有一块是属于自己立足的地方。失去家的林黛玉,虽然在贾府里找到了一块栖身之处,但是私有社会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种种界线、种 7 种观念以及其它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没有在她的心里消除。同时,更没有在周围的人们心中消除。 而且,私有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那许多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等等,每天每日在荣国府的围墙里面、在林黛玉的身边发生着。面对着这种情形,连那个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蕙都发出这样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难道在那许多势利的眼光下,一身之外无长物的林黛玉可以安下心来, 不仅如此,即使是这个家庭里的正式成员,又何尝能够安下心来呢,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1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种感受,在林黛玉这个外来人的身上自然就更要加深一层了。实在说来,人们恭敬她,只不过是因为恭敬太上权威的贾母。同时,别人所给她的这种疼爱,既然可以慷慨地施舍,当然更是可以合情合理地收回。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果然如此,是的,要是非等到别人露出脸色,才开始感觉到仰人鼻息的悲哀,这已经几乎是每1种人都可以达到的“品格”了。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疑和敏感并不是她自己找来的毫无根据的痛苦。倒是透过了她的这种多疑和敏感,让我们看到了,那一社会是具有着1种甚么样的魔力~它可以隐秘地、曲折地折磨着1个人,并且把1个人损伤以后,甚至会使你觉得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 8 黛玉你好_黛玉 -性格形成因素 .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即可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 9 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姥姥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1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1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 10 当看到宝姑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就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1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1种精神上的摧残。 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1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1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 11 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1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黛玉你好_黛玉 -判词诠释 陈晓旭在《红楼梦》中饰演的林黛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停机德”一句是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叔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兄子胡儿”)答道: 12 “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一句是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 “金簪雪里埋”一句是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枉凝眉 1个是阆苑仙葩,1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1个枉自嗟呀,1个空劳牵挂。1个是水中月,1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黛玉你好_黛玉 -形象剖析 林黛玉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 13 会到“仙草化身”1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1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1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1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 14 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之际,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 15 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1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1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2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1个打趣1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16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妈妈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1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 17 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1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之际,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 18 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父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1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 19 少多了。 五、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1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作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贾母对此早已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 20 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1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黛玉你好_黛玉 -方家评说 黛玉林黛玉和薛宝钗,1个是巡盐御史的女儿,1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1个追求完美,1个自云守拙;这首诗中同 21 时写了林、薛二人,有的人认为这是体现了“钗黛合一”(《脂砚斋》中关于“钗黛合一”的说法:“钗、玉名虽2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第四十二回总批));但也有人认为钗黛合一并不存在,他们认为,钗黛作为矛盾着的双方互为依存,故而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2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22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彩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 23 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1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 ,指的就是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万千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都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1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 24 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妈妈生前的嘱咐:“姥姥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1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1个“识金锁”,1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1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 25 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 26 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坦诚相待,予以开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华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1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 27 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韫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名列前茅:第一次《咏白海棠》,她的诗仅次于宝钗和湘云,名列第三;第二次《菊花诗》中,她的《咏菊》《问菊》《菊梦》得到李纨赏识,赢得第一;第三次与宝钗、宝玉同写《螃蟹咏》,也得到了宝玉一人的称赞;第四次芦雪庭即景联诗,她才思敏捷,得句仅次于湘云;第五次填柳絮词,也仅次于宝钗,得到第二名的好成绩。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 28 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吟》.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 29 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1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1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1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1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 30 林黛玉本是1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黛玉你好_黛玉 -结局推论 31 黛玉《黛玉一生为还泪而来》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 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是以1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证据1: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1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1步1步 32 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1个暗示。 证据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2个妃子——娥皇和女英。2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证据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1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证据,: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 33 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1步1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上面这些都是刘心武先生的一家之言,对此,绝大多数的红学专家是持有待商榷和否定的态度的。对此,这里仅列出一家之言,希望读者可以进行比较和甄别。不要因为某家学说而照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人言,也容易迷失方向。 其它说法: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气郁而死,据说这一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据周汝昌考证,黛玉应该是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致死。林黛玉应该是病逝,这是因为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林黛玉生病,为她的不幸泪尽而逝的结局做铺垫,如果是意外遇害,贾宝玉也不会和薛宝钗成亲,也不会有齐眉举案意难平的悲剧婚姻。从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情况看,甚至不排除林黛玉在病逝 34 前劝说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我们都知道宝黛之间的感情,只 有林黛玉还有可能让宝玉改变观点,支配他的思想。 黛玉你好_黛玉 -所作的诗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35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 36 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琴曲四章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37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 素心如何天上月( 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38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39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 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相关资料二 : 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宝玉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她住在大观园中的潇湘馆,馆前竹林密布。代表花卉为芙蓉花。情榜评为‘情情’。 黛玉_黛玉 -简单介绍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当朝探花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因妈妈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姥姥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祖籍姑苏,住于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妈妈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 40 久爸爸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家庭 林黛玉爸爸乃姑苏才子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妈妈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40岁时,仅有的1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生日 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第三回写到,林黛玉进贾府后,听王夫人说起贾宝玉,便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第六 41 十二回写到,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 外貌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1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_黛玉 -性格剖析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1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爸爸,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妈妈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42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1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1步。为了“减轻爸爸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当她一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里面的“脉脉温情”包裹住了。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顽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赶紧去为她收拾住房……。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儿,不仅一登门槛就受到了这样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后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既把迎春、探春、惜春3个孙女“倒且靠后”了,而且“饮食起居,一如宝玉”。 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妈妈的遗言:“姥姥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1步路。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1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1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43 当她回到故乡去料理过丧事,再回到荣国府中来时,这时她已经不是来此作客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而实际上已经是1个无家可归的前来投靠贾府的亲戚了。处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自尊心显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而她的“孤高自许”也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 处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女的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起来,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更加使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随声歌颂一番,但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多做”,便“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这原是不适合流于言表的,但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付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1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 看来,在这个少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量显得是如此的狭小。但这一切,总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1个解不开的隐痛,这就是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 44 并且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如果她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她的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怄气,也觉没趣。”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落花,把那一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 但是,这个少女不能认识得更多,她把这种命运的不能解除,都归因于自己的没有家。于是,她害上了无可解除的思家的忧郁症。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看来,这个姥姥家并没有对她显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礼。她仿佛是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折磨着自己。她似乎看不到,用钱如淌水的贾府,那里会在乎这个外孙女 45 儿的衣食费用,同时又何尝在她的面前露出过丝毫的“小家”气派,更何况封建家族太上权威的贾母,是这样的“万般怜爱”着她;她的失去父母,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倒是更加引起了这个老太太的温情与疼爱。的确,生活在这样的1个好亲戚的门里,有什么必要,这样念念不忘于自己的伤痛呢,要是换上另外的1个人,不是早已感到幸运吗, 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1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制度。私有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 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1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万贯,身值万贯”等等正是说明了这种情形。因此,1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全部身价,整个世界就好像在他的面前竖立起来,没有一块是属于自己立足的地方。失去家的林黛玉,虽然在贾府里找到了一块栖身之处,但是私有社会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种种界线、种种观念以及其它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没有在她的心里消除。同时,更没有在周围的人们心中消除。 而且,私有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那许多仇视、倾轧、 46 争夺、欺诈等等,每天每日在荣国府的围墙里面、在林黛玉的身边发生着。面对着这种情形,连那个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蕙都发出这样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难道在那许多势利的眼光下,一身之外无长物的林黛玉可以安下心来, 不仅如此,即使是这个家庭里的正式成员,又何尝能够安下心来呢,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1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种感受,在林黛玉这个外来人的身上自然就更要加深一层了。实在说来,人们恭敬她,只不过是因为恭敬太上权威的贾母。同时,别人所给她的这种疼爱,既然可以慷慨地施舍,当然更是可以合情合理地收回。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果然如此,是的,要是非等到别人露出脸色,才开始感觉到仰人鼻息的悲哀,这已经几乎是每1种人都可以达到的“品格”了。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疑和敏感并不是她自己找来的毫无根据的痛苦。倒是透过了她的这种多疑和敏感,让我们看到了,那一社会是具有着1种甚么样的魔力~它可以隐秘地、曲折地折磨着1个人,并且把1个人损伤以后,甚至会使你觉得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 黛玉_黛玉 -性格形成因素 .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 47 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即可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 48 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姥姥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1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1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就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1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1种精神上的摧残。 49 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1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1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死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1 50 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黛玉_黛玉 -判词诠释 陈晓旭在《红楼梦》中饰演的林黛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 “可叹停机德”一句是说薛宝钗。意思是虽然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但可惜徒劳无功。《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叔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兄子胡儿”)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一句是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 51 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 “金簪雪里埋”一句是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宝钗,本是光耀头面的首饰,竟埋没在寒冷的雪堆里,这是对薛宝钗婚后,特别是她在宝玉出家后,只能空闺独守的冷落处境的写照。 枉凝眉 1个是阆苑仙葩,1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1个枉自嗟呀,1个空劳牵挂。1个是水中月,1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黛玉_黛玉 -形象剖析 林黛玉一、捧心西子病态美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1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 52 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1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1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1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 53 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 54 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1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1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三、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2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1个打趣1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 55 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妈妈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1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四、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 56 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1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父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 57 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1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五、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1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 58 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作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贾母对此早已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 59 身就是叛逆。 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可见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1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黛玉_黛玉 -方家评说 黛玉林黛玉和薛宝钗,1个是巡盐御史的女儿,1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1个追求完美,1个自云守拙;这首诗中同时写了林、薛二人,有的人认为这是体现了“钗黛合一”(《脂砚斋》中关于“钗黛合一”的说法:“钗、玉名虽2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 60 知余言不谬矣”(第四十二回总批));但也有人认为钗黛合一并不存在,他们认为,钗黛作为矛盾着的双方互为依存,故而在一首诗中并提林薛这2个在思想倾向上彼此对立的人物,通过贾宝玉对她们的不同的态度的比较,以显示抑扬褒贬。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新时期红学正在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61 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彩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1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 ,指的就是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万千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 62 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都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1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 63 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妈妈生前的嘱咐:“姥姥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1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适份合度。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对贾宝玉说:“你能过目成诵,我就不能一目十行,”的确,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 她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1个“识金锁”,1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1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聪敏的颦儿,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又一次, 64 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这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其实,林黛玉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 65 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坦诚相待,予以开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华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1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韫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 66 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名列前茅:第一次《咏白海棠》,她的诗仅次于宝钗和湘云,名列第三;第二次《菊花诗》中,她的《咏菊》《问菊》《菊梦》得到李纨赏识,赢得第一;第三次与宝钗、宝玉同写《螃蟹咏》,也得到了宝玉一人的称赞;第四次芦雪庭即景联诗,她才思敏捷,得句仅次于湘云;第五次填柳絮词,也仅次于宝钗,得到第二名的好成绩。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 67 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吟》.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 68 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1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1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1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1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1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 69 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黛玉_黛玉 -结局推论 黛玉《黛玉一生为还泪而来》 刘心武说,小说第一回就指出了宝玉和黛玉的仙人身份。宝玉本是天上赤霞宫的神英侍者,黛玉是天上一棵绛珠仙草。“只因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 70 因此草受天地之精华,又加雨露滋润。脱却草胎本质。修成个女儿身,只因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断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还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 下凡后,绛珠草化为林黛玉,要用一生的眼泪,还神瑛侍者化做的贾宝玉的灌溉之恩。 泪还完了,她就会主动回到天上。”刘心武认为是以1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 证据1: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畔联诗 —出处:第七十六回 刘心武说,两人联来联去,联出两句惊心动魄的来。湘云说:寒塘渡鹤影。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通行版本中为诗魂,古本中为花魂) “花魂并不是1个陡然出现的词语,林黛玉的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就很多。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 刘心武解释,“冷月葬花魂”的意思,就是在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月,花魂1步1步地沉下去了。这句联诗,是林黛玉沉湖的1个暗示。 证据2: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出处:第三十七回 “潇湘妃子,什么意思,”刘心武说,指的是古老传说中舜的2个妃子——娥皇和女英。2个妃子得知舜死后,将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得名斑竹、潇湘竹。“两人找不到 71 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死于江湖之间。”刘心武说,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证据3:宝玉祭奠金钏黛玉说谶语 —出处:第四十四回 刘心武提到,凤姐过着生日,贾宝玉却突然偷偷跑到庵里的水井边,因为这天也是金钏的生日,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跳井身亡。 别人都不在意,唯有黛玉与宝玉心有灵犀。她说:“天下水总归一源,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接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专门跑出去。” 刘心武认为,黛玉说这样的话,是个谶语,就是对今后命运的1种事先的暗示。“如果曹雪芹写得到黛玉之死,很可能会有贾宝玉舀了一碗水,对着碗中水祭奠她的情节。” 证据,:元妃省亲点戏《闹殇》唱词 —出处:第十八回 “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牡丹亭》的《闹殇》一折很有门道。”刘心武说,因为脂砚斋在这里批语:伏黛玉之死。“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刘心武指出,这句唱词正中“冷月葬花魂”的意境,而“玉芙蓉”,这里指水生的荷花,影射黛玉死于水域。刘心武指出,“曹雪芹亲密合作者”脂砚斋的批语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依据,脂砚斋明确表示: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刘心武猜 72 测,如果是曹雪芹写黛玉之死,会把这一段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1步1步地走进湖中,借仙遁复归天界。也许第二天人们发现黛玉已死,但找不到尸体,只会有衣服和钗环存在。 上面这些都是刘心武先生的一家之言,对此,绝大多数的红学专家是持有待商榷和否定的态度的。对此,这里仅列出一家之言,希望读者可以进行比较和甄别。不要因为某家学说而照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尽信人言,也容易迷失方向。 其它说法: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气郁而死,据说这一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据周汝昌考证,黛玉应该是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致死。林黛玉应该是病逝,这是因为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述林黛玉生病,为她的不幸泪尽而逝的结局做铺垫,如果是意外遇害,贾宝玉也不会和薛宝钗成亲,也不会有齐眉举案意难平的悲剧婚姻。从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情况看,甚至不排除林黛玉在病逝前劝说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我们都知道宝黛之间的感情,只有林黛玉还有可能让宝玉改变观点,支配他的思想。 黛玉_黛玉 -所作的诗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73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74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哭花阴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 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 落花满地鸟惊飞. 题帕三绝 其一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あ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75 其二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其三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琴曲四章 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 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 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 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 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辍, 76 素心如何天上月( 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77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 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 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78 以上关于“[关于健康状况,林黛玉性格特点][林黛玉性格特点]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的信息由网友上传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对就爱阅读网的支持~ 79
/
本文档为【[林黛玉性格特点]黛玉:黛玉-简介,黛玉-性格剖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