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可编辑)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可编辑)

2017-11-15 49页 doc 81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可编辑)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可编辑)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研究 姓名:胡珀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史 指导教师:胡凡 20100426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明以武功定天下”,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以南方为根据地,兴师北伐, 取得全 国政权的王朝,明朝的军事实力自然不容小视。总兵官作为战时野战军队的主将, 在国家统一和巩固加强对全国军事控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和决定性 的,总兵制度作为明朝兵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可编辑)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可编辑)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研究 姓名:胡珀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史 指导教师:胡凡 20100426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明以武功定天下”,作为中国古代唯一以南方为根据地,兴师北伐, 取得全 国政权的王朝,明朝的军事实力自然不容小视。总兵官作为战时野战军队的主将, 在国家统一和巩固加强对全国军事控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和决定性 的,总兵制度作为明朝兵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本文 通过明朝前期总兵制度形成、完善、定型过程的研究,揭示明朝前期总兵制度的 特点,皇权对军事的控制直至以文制武、以内制外格局的最终形成。 总兵原本为军事用语,多用于动词,有统率军马之意。总兵官一词首次出现于 北宋年间,但是明朝总兵制度却是滥觞于元朝的总兵征伐制度,经历了混乱粗疏 到逐步规范的过程。洪武建元后,历次重大战事的统军将领均为总兵官,其他小 规模战事也差遣总兵官出征,及至洪武末年,镇戍总兵官出现,总兵制度在洪武 时期已然形成。明成祖即位后,相继向北部边镇和内地派遣镇戍总兵官,所谓出 征――既旋的模式被打破,行伍官系统也逐渐完善,镇戍职责渐趋明朗,武将掌 有边镇军务之权,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明朝对武将的控制也逐渐加强,从兵将 分离到以文制武、文臣统军,总兵官沦为偏裨,从而达到某种政治平衡。有明一 代,一直也没有出现世袭武将集团和藩镇割据的局面。 关键词: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oneofthe ?Powerssetoutinthe ancientChinesestates,which world”,asonly the basedinNorthern,the state the Mingdynastygot politicalpowerthrough notbe Call overlooked(TheChiefGeneral, asa expedition(SO,itsmilitarystrength in chief a roletheunifiedwarandinthecontrolofthe commander,playedimportant national ChiefGeneral all ofthewhole military(The MilitarySystem,asimportantpart Military a anddecisiveroleinthe thevalue System,playedhuge MingDynasty,and it without revealsthe and of went paper significance saying(The earlyMingdynasty the ChiefGeneralcharacteristicsand controlofthe forceuntil impenal system military toforcethetext the outside the ofthe of through system,withinsystem researchingprocess the ChiefGeneral ofthe MingDynastyEarly perfectionsystem( TheChiefGeneralWasa wasusedasamulti―used it term,it military verb, and means word’Sfirst isintheNorthern Song commandingarmy(The appeared Dynasty, andit fromthe YuanChiefGeneral comes of system, which system expeditions ofthecommandersinthe the of maturation(All major experiencedprocessgrowing wagsandothersmall-scalewarswereChiefGeneralOfficerssincethe of reignEmperor ofzhenshuChiefGeneralOfficerintheendofthe of Hong一、?u(Theappearance reign theestablishmentoftheChiefGeneral Emperor represented system(The Hong-VCU ZhenshuChiefGeneralOfficerswere tothetownofthenorthsideandthe dispatched inland afterthe of thethrone(Asthe of continual|yEmperorChengZuascending system was and broken,theofA officerwentmaturedthe systemmilitary ExpeditionsandTriumph dutiesofthezhenshuwent officersownthe of thefrontier rights clearly(Themilitary dealing affairs,theirare this commandedthe reason,the positionveryimportant(For county fromthesoldierswillforcethe militaryofficers’dghtsstrictly(Isolated symbolsystem, WenchenreunificationChiefGeneralOfficerbecome astoachievea Army Pianbi,so political hadn’t officers and balanceThere appearedhereditarymilitary groupsmilitarygovernorsduring the Mingdynasty( Commander Keywords:Pre―Ming system;formation Dynasty;Troop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江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而使用过的。 学雠文作者躲嘲识 签字嗽冽‖年岁月2伽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魏翎汐 导师魏 8日 印年广月功芦 签字日期:‖‖箪字日期:乏 年f月z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 俏 绪论 绪 论 一、目的意义 一种制度,尤以习惯积累而成者,往往其始也微而难察,不成规制。行之既 久,其势渐成,如再益以特殊事件,更假此得利成便,容易收事功。其机能作用 自亦随之扩大。?明代总兵制度的形成完善定型就遵循了这一规律。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明代军事史的关注逐渐增多,特别是明朝兵制研究相对 活跃。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大陆学者参与明代军制研究的人数很多,但都是 偶尔涉猎,尚无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军制研究上",此外,“诸多方面要么无人研 究,要么停留在较浅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努力。’’圆笔者认为明代总兵制度的研究 就属于此种现象。专家、学者以往对明朝军制研究的重点放在卫所制度上, 对总 兵制度的关注还不够,明史专家万明先生由此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明史研究 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较而言,相对滞后,有些研究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 笔者认为对明代总兵的研究还是停留在一人一地一事上,目前还没有看到对明初 总兵制度形成做系统研究的论文。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明代前期总兵制度的草创、形成、完善、演变直至定型的 一个过程,研究对象是明代军队的高级将领――总兵官。把时间段定在明代前期, 具体就是1351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到明宣宗十年1436年,个别内容下延至正统 初。这是因为总兵制度的滥觞实际为元代。朱元璋所部的许多军事制度均是脱胎 于元朝,总兵制度也不例外;洪武时期是明朝各项制度的制定阶段,就总兵制度 而言,明初的主要战事都派出征伐总兵官,洪武末期,镇戍总兵官已经出现,总 兵制度已经形成;永乐时期随着大批边将被派遣,边镇防区的逐步确立,到永乐 末,从辽东到甘肃,从云南到交趾,几乎所有边省均设立了镇守总兵官,还出现 ?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版,第 77页,转引自王剑《明代密疏研 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张金奎:‘二十年明代军制研究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lO期。第13页。 ?万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明史研究》,‘河北学刊》2008年第6期,第97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漕运总兵官,至此总兵制度得以定型;洪熙、宣德时期以文治为主,但是总兵 官群体不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参与决策,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同时也应该看 到从洪武中期对北元大规模战事结束以后,明朝皇帝对总兵官的控制也逐渐增 多,明朝总兵官的权力从一开始就是在限制与提升中徘徊,最终从兵不附将、。兵 将分离到以文制武、文臣统军。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明代总兵的研究成果 目前,根据笔者所见,研究明代总兵制度的专著还未面世,以明代总兵为研 究对象的论文仅有孙文良先生的《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 《明史研究》第一辑 1991年,后收入《满族崛起与明清兴亡》一书 ,张士尊先生撰写的《明代总兵 制度研究上》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年第3期 、《明代总兵制度研 究下》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年第3期 、《明代总兵官社会地位的 历史变迁》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 、肖立军、张丽 红《明代天津的总兵官》 《历史教学》 高教版 2008年第2期 、张景波的《论 明代辽东总兵杨文》 《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 、陈文娟的《明代首任漕运总 兵官――陈碹》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和《明蓟镇总兵 官考略》 鲁杰、孟昭永《文物春秋》2008年第4期 以及本院2006级中国古代 史硕士研究生张景波的毕业论文《明代辽东总兵研究》。 孙文良先生的《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从家世与出身、镇守辽东的武功、 个人权欲的膨胀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李成梁的一生,特别提到了李成梁在 辽东总兵任上的功过得失,钩沉史实,考证得法,颇见功力,但从总体上看该文 应纳入人物研究范围。张士尊先生的《明代总兵制度研究》在系统研究总兵制度 张先生认为总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专指总兵方面具有开创之功, 官, 广义则是凡是承担特定军事任务的将军都可以看作是总兵。《明代总兵官社会地 位的历史变迁》一文,其实是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上》改换题目,略做删削, 内容大同小异。肖章军、张丽红《明代的天津总兵官》一文以相当篇幅介绍了明 绪论 代驻守天津的武将沿革,作者认为天津镇守总兵官的设立,为天津后来地位 的提 升奠定了基础。但是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指出“明代天津总兵属镇守总兵,但是不 够典型",这是因为直至万历年间天津并未完全称镇,负责天津武备的武将“随 "。而笔者以为印证在天津设立镇守总兵官的史料系清朝晚出方志史设随罢 料, 可信度值得怀疑。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学人表现出对明代总兵浓厚的研究兴趣。张 景波的硕士毕业论文《明代辽东总兵研究》从辽东总兵设置之前的镇守体制、辽 东总兵的设置完善和概况分析、辽东总兵权力盈缩和辽东总兵的历史作用四个方 面试图揭示明代军事制度的演变及其重要影响,但是笔者以为该文还是关注辽东 一镇总兵镇守体制的发展变化,对明代总兵制度的整体研究着墨不多。严格地讲, 《论明代辽东总兵杨文》 《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 、《明代首任漕运总兵官一 一陈碹》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两篇文章仍然没有超出 人物研究的范畴。《论明代辽东总兵杨文》一文全面勾勒了杨文的一生,作者认 为“胡蓝之狱"导致大批功臣甚至中级军官被杀,军事人才奇缺,使得杨文得到 太祖赏识和提拔,成为洪武后期和建文时期的重要将领,在镇守辽东期间曾对防 御蒙古和牵制燕王朱棣起到过重要作用,但是最终在“靖难之役”中兵败被俘,军 事生涯就此结束。作者认为杨文是“明代第一任辽东总兵官’’却是值得商榷之处。 《明代首任漕运总兵官――陈碹》一文以运河文化切入,梳理陈碹治河督 漕的事 迹,归纳他治理运河管理漕运的思想,窥探其对后世的影响。 另外,鲁杰、孟昭永“以唐山境内明长城碑刻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对明代总兵官的设置及蓟镇历任总兵官的情况做了分析整理,以为更进一步的长 供依据"?,似乎是要与他们的研究方向吻合,但是恐怕会有“文城研究提 不对 题"之虞,况且所用史料多为明、清地方志材料,论文严密、准确程度又大打折 扣了。 二 与明代总兵制度相关的研究成果 在很多兵制研究的论文中也曾提到总兵官和总兵制度的内容,尽管不是其研 ?鲁杰、盂昭永: 明蓟镇总兵官考略》,‘文物春秋》2008年第4期,第3页。 -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m 究的主要问题,但是内容多有可取之处或对本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下面 简要介绍如下: 对明代兵制研究具有开山之功的当首推吴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明代的军 兵》 发表于《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37年第5卷第2期,后加以修订收载于 《读史札记》、《吴晗史学论著选集》 等书 ,该文从卫所的统御体制和编制,京 军的建制和功能演变,卫军的勾补到募兵的产生,以及明朝军饷和国家财政关系 的演变等方面,勾画出明朝卫所制、军户、军屯制以及募兵制的轮廓,该文 提到 总兵官的充任,社会地位变化,明确指出:地方军事长官经历了都指挥使、总兵 官、巡抚、总督、督师的衍变,这种层层叠叠地加上统辖的上官,原来的都指挥 和总兵官自然而然地每况愈下,权力日下,地位日低了。 李新峰先生的博士论文《明前期兵制研究》 李新峰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9,05 选取兵权和军队两大核心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揭示明前期兵制的 演化过程、背景和历史地位。李新峰先生认为:总兵之名在元代多指总领大军的 主帅,而在朱元璋军中则是对各级统军将领的泛泛尊称,明朝建立后,总兵之名 使用范围是执行独立作战任务的各级出征军官,从洪武末至永乐末,总兵之名又 用于以出征为名的镇守武将。赵现海的博士论文《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赵 现海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5 中专门辟出一章:“九边总兵镇守体 制研究",以时间为经,以各军镇建立为纬,考证九边各镇建立时间与总兵镇守 体制的创立、推广、确立和完善。于默颖女士在其博士论文《明蒙关系研究―_ 以明蒙双边政策和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 于默颖 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4,05 第二章“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体制”第二节“明代九边的官制"“武 职官员系统"条目下,对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等行伍官的职任做简要介 绍,接下来介绍了镇守、协守、分守、守备由相应官员担任。 毛佩琦、王莉著《中国全史??中国明代军事史》 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 范中义、王兆春、张文才、冯东礼著《中国军事通史??中国明代军事史》 军事 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两部军事史方面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军事的各个方 面,其中较大篇幅较多笔墨述及明朝的战事,对于军事制度特别是总兵制度只是 (4( 绪论 略做介绍,未能深入。《中国古代军制史》 刘展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 在述及明朝军制时认为,明朝的军事领导体制“表现在地方军事领导机构上,首 取代原来的都指挥使,成为地方上实先是中央派遣镇守固定地点的总兵官, 际的 最高军事长官。"另外该书从“都指挥使司体系的形成"、“总兵镇戍地方制度的 确立"、“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总督、巡抚制度的推行"、“分揽一定区域军政实权 的整饬兵备道的普遍建立刀来论述地方军事领导体制的设置及其完善。 范中义先生的《论明朝军制的演变》 《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对军事 领导机构和军事领导体制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明朝存在战时和平时两种并行 的领导体制,总兵官出现即是战时领导体制的必然产物。“明初最高地方军事长 官为都指挥,一变而为总兵官,再变而巡抚,三变而总督。这种转变基本沿着两 个方向进行的:一个将平时体制转为平战结合体制,一个是文官参与军队管理, 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肖立军在《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初探》 《天津师范大学学 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 一文中指出:“自正统以后,明朝由盛转衰, 内忧 外患加重。在这种情况下,北边等地便时时处于战备状态,并无‘征伐’与‘既 旋’之分,总兵官从临时的大将、元帅变为一方固定的镇守将官。事实上,卫所 这一转变至迟自永乐初已开始 。明廷为了加强对军队的制已向镇戍制转变 控 制,采取了以内制外、以文制武、大小相制的策略。"林仕梁在《明代漕军制初 探》一文中简略提到漕运总兵官的设立与职责。 三 台湾、日本对总兵制度基本没有开展研究 台湾学者在明代兵制研究方面用力最勤、成果最丰者当属于志嘉,但是于氏 的研究重点是明代的卫所、军户制度。林为楷在《明代的江海联防――长江江海 交会水域防御的建构与备御》 明史研究丛刊明史研究小组印行 一书第四章 《南 直隶江海联防属官》中把江南副总兵、狼山副总兵纳入中央职官范畴做简要介绍。 日本历史学界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对明朝军事史给予关注,但研究成 《历研》1941年11卷11期、果不是很多。山崎清一的《明代兵制研究》 12期 对明代兵制进行了概括性论述。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在“二战”后得到一定改善。 关于军事史和兵制研究的论文,有铃木正的《明代家丁考》 《史观》37卷,1952 、 ( S(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田村实造的《明代的九边镇》 《石浜先生古稀纪念东洋学论丛》石浜先生古稀纪 念会1958 、蔌原淳平的《关于明初的北边》 《东洋史研究》19(2,1960 、 岩 见宏《明代的民壮与北边防卫》 《东洋史研究》19-2,1960 、青山治郎的《朱 吴国翼元帅考》 《骏台史学》13,1963 、田村实造的《明代的北边防卫体制》 《明 代满蒙史研究》1963 、川越泰博的《明代班军番上考》 《中央大学文学部纪要》 84 给予极大关注,川越对其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他通过《卫选簿》分析卫所制度, 先后“发表了班军番戍,卫所官世袭,卫所官的耒卫形态,卫所的舍人,卫所新 官及其子孙,卫所官的借职等论文”?,关于总兵制度的论文,据笔者所知见有 阿南惟敬的《清初总兵官考》 《防卫大学校纪要》15,1967 ,由此可见,没有 日本学者对明代的总兵制度加以关注并写成论文发表。 三、研究思路与史料选择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史观,全面、客观、翔 实、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本身。通过查阅、梳理、比对、考证文献 力求对明代总兵制度的形成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要资料, 知其 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全面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归纳、总结总兵制度形 成发展定型的深层次原因。 在史料选择上,笔者坚持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以《明史》、《国榷》、 诸杂史、笔记、方志、碑记为有效补充,在考证制度演变的基础上,探究演变的 历史背景。目前,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明实录》不可信,所持依据是永乐年间, 明成祖朱棣对《太祖实录》进行了两次篡改,因而对明代其他朝实录的真实性到 夜有多少提出怀疑。笔者以为,明成祖朱棣篡改《太祖实录》注重的焦点是其出 身所谓的嫡子身份、洪武后期参与的重大事件以及自己起兵“靖难”之被迫性、 合法性的叙述,对于总兵官的任用、历次战争和总兵制度发展变化应无大 改,切 不可全盘否定《明实录》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明实录》研究专家谢贵安先生断 ?【日本】山根幸夫:‘最近十年间日本的明史研究: ,载‘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l页: (6- 绪论 言:“《明实录》中据实直书的地方占了绝大多数,绝不能因为它存在曲笔诬饰现 象而否定其价值",谢先生还指出:“《明实录》所载的军事史料,为我们撰写明 代军事史提供了详明的史料"?。 台湾学者黄彰健先生认为“就明代遗留下来的史料而言,实录所记,与野史 家乘常有不同。国史所记,常失于忌讳,但以源本档册,其所记的年月日常较他 书为可信。野史虽可以参求事情内幕,但多本诸传闻,常多无稽之谈。而家史所 记,又多谀塬中枯骨,失之溢美。要审核野史家史之误,仍得利用实录中那些真 实可信的材料。"@笔者对黄先生条分缕析的见解深表钦佩并完全同意。 恩师胡凡先生则反复告诫我们“要以《明实录》为立论的基点,其它史书的 记载如果与实录不符,我们要相信实录,切不可用晚出史书的材料否定实录的记 载,如此,我们才能够弄清历史的真实面貌。" ?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4页、456页。 ? 台湾 黄彰健: 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本明实录序》载《明实录??太祖实录》第一册,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第24-25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总兵制度的历史渊源 “谨案总兵之官,始于明代,前此无闻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总兵_词 很早就出现在历史典籍中,至于总兵官一词的首次出现甚至可以追溯至北宋年间。 而到了元代,总兵官的战时差遣性质得以体现,很多行省高级官员充任总兵官, 征伐四方,此种情况到了元朝末年尤为突出。朱元璋在起兵以后相当长的时 间内 对元朝军事制度多有承袭并经历了一个由混乱粗疏到初步完善的过程。 第一节总兵释意和总兵制度起源探析 “总兵"一词在出现后很长时间虽然与统军将领和军事行动相关联,但是作 为动词,“统率军队”之意是显而易见的。直至北宋神宗时期才首次出现“总兵 官"的称呼,但是审慎地讲,作为一种战时征伐体制,明朝总兵制度实际脱胎于 元朝行省官员总兵征讨制度。 一、总兵释意与“总兵官弦一词滥觞 “总兵"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史称:“ 建武 九年春,祭遵卒,诏 冯 异守征虏将军,并将其营。及隗嚣死,其将王元、周宗等复立嚣子纯,犹总兵据 冀,公孙述遣将赵匡等救之"@。元代以前,该词屡次出现于历朝正史,兹举数 例如下: “荡阴之役,东海王越奔于下邳,楸不纳,越乃还国。帝既西幸,越总兵谋 ‘钦定历代职官表》,卷57,‘文源阁四库全书》史部360,职官类,台北:? 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00 页。 ? 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卷17,‘冯异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51页。赵现海(‘明代 ‘通典》 卷155, 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引杜佑: ‘兵八??坚壁挫锐》,中华书局,1984 载“汉景帝初, 吴王濞反,总兵渡淮,与楚战,遂败棘壁。”据此认为“总兵”一词西汉时 期即已出现,似不确。‘通典》 为晚出史料,不足为据,何况‘汉书》并无这一说法,‘通典》中的这一史 料是错误的,‘汉书 卷35,吴 王濞传 岳麓书社,1993年,第1916页 载:“初,吴王之度淮,与楚王 刘戊 遂西败棘壁,乘胜而前, 锐甚。梁孝王恐,遣将军击之,又败梁两军,士卒皆还走。” 第一章总兵制度的历史渊源 迎大驾。一回 “二年春正月戊辰,世子建成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太宗为副,总兵七 万,徇地东都。”@ “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厉之,帝由是 工文业,多艺能。’’@ 由此可见,总兵为军事用语,指代总率军马,统兵征伐之意。南宋以前,该 词多用为动词,且大多用于军事征伐。 值得注意的是,宋神宗时期首次出现“总兵官"这一称呼,元丰四年 1081 年 七月,宋朝君臣决意五路出师讨伐西夏: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李 宪出熙河,种谔出郎延,王中正出河东。其中以种谔为部延经略安抚副使,当时 朝廷又因为麟府路地处契丹、西夏交通孔道,深把种谔一路作为主攻方向, 恐西 夏向辽朝求援,诏河东第一副将张世矩、第七副将王愍统率河外三州汉蕃军马, 除留少部分部队守城外,尽数听种谔节制。不久因为种谔先前在绥州轻出拒敌, 不够持重,神宗改变主意,“诏张世矩等并隶王中正,前降隶种谔指挥更不行。 又诏王中正措置麟府兵马兼管郝延、环庆、泾原三路军马,仍下逐路入界总兵官 与王中正从长议定,方得进兵”?,“为协调各路军马的指挥,八月,“中书枢密 院言,王中正已措置麟府路兼照管郎延、环庆、泾原三路,欲令总兵官与中正议 定方得进兵。乃诏兵马出界后并听中正节制"@。稍加分析不难发现,此次战役 先是未设总领各路的大帅,继而令内侍王中正总兵四路,史料中“总兵官”应指 代各路统军将领,虽然不是正式的职务,但是已经具备军事使衔的倾向,可以视 为总兵由动词开始向名词转化的开端。所谓孤证不立,又有《中兴小纪》记载“初, 江西多盗,而虔州尤甚。后虽扑灭,虑其复作,乃留殿前司吴进一军弹压,而本 ?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37,列传第七, 宗室,‘安平献王孚传附整弟竟陵王耩传》,中华书局, 1974年第1089页。 ? 后晋 刘啕撰:‘旧唐书》卷1,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页。 ? 元 脱脱撰:《宋史》卷4,本纪第四,太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3页。 ? 宋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第2940页。 ? 宋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1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941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州禁军尝随前总兵官程师回往来捕寇,颇勇,与进军素不相下。”?此处“总兵官" 亦指统军将领。 《金史》中还出现了“总兵者”的称谓,兴定元年 1217年 五月,“丙午, 定河北求仕官渡河之法,曾经总兵者白枢密院,余验据听渡。’’圆兴定二年 1218 年 秋七月甲午,“用点检承玄言,遣官诣诸道选寄居、守阙、丁忧官及亲军入 仕才堪总兵者,得一百六人,付枢密任使”。这时,蒙古早已占领河北,金朝的 统治仅仅限于河南、陕西、山东部分地区,亟需构筑新的防线,因此大量起用军 这里的“总兵者’’是对统兵将领的通称,可见这时“总事将领以提振士气。 兵” 一词名词化趋向已比较明显。 二、总兵制度起源探析 到了元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总兵正式专指野战部队的主将。“总兵 官’’一词在《元史》中大量出现,最早出现是在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 , 本年“杨震龙余众剽浙东,总兵官讨贼者,多俘掠良民,敕行御史台分拣之,凡 为民者千六百九十五人。’’@如果说这里的总兵官还是个笼统的称谓,泛指前线统 兵的将领,还没有落实到个人的话,那么到“至正十二年春正月,命四川行省平 章政事月鲁帖木儿为总兵官,与四川行省右丞长吉讨兴元、金州等处贼’’,这足 以迟至元末,总兵官已经是一种战时差遣,往往授予担任行省职务的 蒙古族 官员。又如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1353年 正月壬申,“命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卜答 失里为总兵官’’?。至正十五年 1355年 “五月壬辰,监察御史也里忽都等劾 奏河南行省左丞相太不花慢功虐民,诏削其官职,仍令率领火赤温,从总兵官、 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鲁征进,答失八都鲁管领太不花一应军马。"@ “总兵’’已经作为总兵官的省称出现,最终完成了动词向名词的转化。 至正 二十一年 1361年 ,察罕帖木儿进围益都,田丰投降,使人来言:总兵如不信 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 第402-403页( ? 宋 熊克撰:‘中兴小纪》,卷35,上海: ? 元 脱脱撰:‘金史》卷15,宣宗本纪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30页。 ? 明 宋濂等撰:‘元史》卷16,世祖本纪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35页。 ? 明 宋濂等撰:‘元史》卷43,本纪四十三,顺帝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07页。 @ 明 宋濂等撰:‘元史》卷44,本纪四十四,顺帝七,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24页。 第一章总兵制度的历史渊源 --(((( ( il iniiiiiiiiiii 我心,且不与总兵相见,当为平沿海诸城,然后相见未晚。?察罕帖木儿后被田 丰刺杀,诸将不知所从,同佥白琐住倡言日:“总兵奉朝廷命讨逆寇,总兵虽死, 况今总制官王保保,曾为总兵养子,朝廷又赐其名扩廓,若朝命不可中止, 立以 为主,总兵虽死犹不死也。”于是率先下拜,众亦皆拜,人心始定。@ 对于这一事件, 《元史??本纪第四六??顺帝九》载“田丰及王士诚刺杀察罕 帖木儿,遂走入益都城。众乃推察罕帖木儿之子扩廓帖木儿为总兵官,复围益 都„„其子扩廓帖木儿授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东等处行枢密院 事、同知詹事院事,一应军马,并听节制"@。 仔细分析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第一,元顺帝为平灭各地的起义,不仅将高级将领冠以总兵、总兵官的名目, 从而出现各处、各道总兵的字眼;还赋予部分总兵便宜行事的权力,“各处总兵 官以便宜行事者,承制拟授,具姓名以军功奏闻,则宣命敕牒随所索而给之,无 有考核其实者"。 第二,“各行省仅丞相或平章二官可知军事,丞相或平章多由蒙古人,偶以 色目人充任’’?,此时再加总兵官职衔,统领军队,专寄征伐,镇守地方,只不 能,可以说是顺理成过在镇戍职责的前提下增加统军镇压红巾军起义的职 章。 第三,总兵官虽然在元末得到广泛任用,刘仁本专门写有《回军别总兵官》 一诗:“书律元非戎马材,笑谈偶拂瘴烟开。三军露布劳心尽,一夜霜花入鬓来。 映剑淋漓魑魅血,浊醪浮泛髑髅杯。便将弓挂山前月,笑折梅花领阵回"@,但 是《元史??职官志》不载,因此总兵制度在元朝还是一种战时权宜之制,远未完 善。 ? 明 任崇岳著:‘庚申外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笺证本,1991年,第111页。 ? 明 任崇岳著:《庚申外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笺证本,1991年,第113页(114页。 ? 明 宋濂等撰:‘元史》,卷46,本纪四十六,顺帝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59(960页( ? 台湾 萧启庆‘元代的镇戍制度》载《元代史新探》,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126页 ? 元 刘仁本著《羽庭集》卷2, 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55,别集类,台 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第29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一元末出任总兵官将领一览表 序号 人物 时间 官职 资料出处 《元史》卷42 1 月鲁帖木儿 至正十二年 四川行省平章政事 顺帝本纪五 《元史》卷42 2 章嘉 至正十二年 江浙 行省 参政 顺帝 本纪五 《元史》卷43 3 (卜答失里 至正十三年 陕西行省平章政事 顺帝本纪六 元史》卷 《43,顺帝本纪 4 月可 阔 察儿 至正十三年 中书平章 政事 六;卷187,贾鲁传 四川行省平章政事 《元史》卷44 5 答失八都鲁 至正十五年 兼知行枢密院事 顺帝本纪七 《元史》卷44 6 咬住 至正十五年 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顺帝本纪七 《元史》卷 139,纽的该传; 7 纽的该 至正十七年 太尉 卷188,董抟霄传 陕西行省右丞兼陕 ‘元史》卷92,百官志八: 8 察罕帖木几 至正十八年 西行台侍御史、同知 卷141,察 罕帖木儿传 河南行枢密院事 《元史》卷45,顺帝本纪 9 孛罗帖木儿 至正二十年 中书平章政事 ,孛罗帖木儿 九;卷207 传 :元史》卷46,顺帝本 太尉、中书平章政 10 扩廓帖木儿 至正二十二年 纪九;卷141,扩廓帖木 事、知枢密院事 儿传 《元史》卷47,顺帝本纪 11 扩廓帖木儿 至正二十七年 中枢左丞相、河南王 十;卷141,扩廓帖木儿传 第二节洪武建元前的总兵 朱元璋从一个“不阶尺土"的社会最底层的赤贫者,经过十几年时间的努力 竟然夺取了全国政权,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朱元璋先是只身投入郭子兴帐下,很 快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有了自己的队伍,充任郭子兴手下的“总兵"。子兴亡故 元璋率军攻下集庆,建立了地方政权,在他的军中也出现了总兵官,只后, 不过 在政权草创时期对总兵的任用很不规范,到了朱元璋称吴王以后,对总兵官的派 遣任用才逐步规范。 第一章总兵制度的历史渊源 一、朱元璋总兵和阳 元至正十二年 1359_年 闰三月初一?,朱元璋投入郭子兴军中,子兴奇其状貌, 亲兵,不久被提拔为九夫长。至正十三年 1353年 六月,朱元璋留为帐下 回到 家乡定远募兵七百人,献给郭子兴,子兴大喜,将这七百兵士交给朱元璋率领, 升元璋为镇抚,不久又升为总管。而后,朱元璋智收驴牌寨三千壮士,夜袭元张 知院于横涧山,得其民兵男女七万,选择了两万精壮充实到自己的队伍中,经过 苦心经营,元璋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至正十五年 1355年 春正月,子兴用朱元璋计,派遣张天祜等攻克和 州, “檄太祖总其军一。史载:“上虽承子兴命,而与诸将未同公署,因思受命总兵, 当位诸将上。然诸将子兴旧部曲,皆比肩之人而年又长,一旦居其上,恐众心不 越三日与诸将阅城,惟上所分者已毕工,诸将多未就。上乃作色,置座悦。 南向, 出子兴檄置于上,呼诸将于前,谓之日:‘总兵,主帅命也,非我擅专,且总兵大 事,不可无约束,今甓城皆不如约,事何由济?自今违令者即以军法从事。’诸将 惶恐,皆日:‘唯!’由是不敢有异言。"?这就是著名的朱元璋“总兵和阳’’的典 故,说明朱元璋在子兴军中地位的提高,初步显示了其领兵才能。有的学者认为 《明实录》第一次把总兵与统兵联系在一起为洪武元年己酉条记载:“上谓侍臣章 溢日:‘福建诸郡己平,但小寨未下,近遣汤和往明州造海舟,运粮北饷。吾欲令 李文忠继往。必全获也。’溢力赞之。即日命文忠总兵往福建。”@这显然是没有将 史料全面梳理得出的观点,其与历史事实则不相吻合。 多年以后,朱元璋准备讨伐张士诚,祭告大江之神,回忆自己创业艰难时说: “予生于濠粱,乃庶民也。曩因兵变,遂列行伍,继为总兵„„拓土广疆,灭强 暴之国,恤兵养民,除贪污之政,于兹十有二年矣。刀?此处总兵当为名词,朱元 璋当时为郭子兴帐下的总管,被郭子兴任用为总兵,担任和州主将,是郭子兴对 ?本文所指月日均为中国传统之夏历,以下同。 ? 明太祖实录》卷2,乙未年春正月,台湾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出版 以下凡引 用‘明实录》均为此版本 第22-23页。 ?张士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年第3期( ?《明太祖实录》卷2l, 丙午八月庚戌朔条,第295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元朝军制的借用或模仿,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这种情况在各支红巾军起义的部 队中均有出现,比较普遍。 二、军制混乱与滥称总兵 至正十五年 1355年 三月,郭子兴卒。朱元璋遂谋划渡江攻占集庆,经略江 南,开辟新的根据地。六月初二,攻占太平。“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知府事。 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诸将奉上为大元帅。上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潘庭坚为帅 府教授,汪广洋为帅府令史,以陶安参帅府事。一?这是朱元璋最早建立的独立军 事机构。 至正十六年 1356年 七月初一,“置江南行中书省,上兼总省事。以李善长、 宋思颜为参议,李梦庚、郭景祥为左右司郎中,侯原善、杨原杲、陶安、阮弘道 为员外郎,孔克仁、陈养吾、王恺为都事,王璃为照磨,栾凤为管勾,夏煜、韩 子鲁为博士"@。同时,在江南行枢密院中设置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前后左 右中五翼元帅府、五部都先锋等机构,任命官员,形成相对完备的统军机构。 和其他许多红巾军政权一样,元璋治军多承袭元朝军制,设镇抚、百户、千 户、万户、总管、元帅等武职,起兵初期,为招徕降附,凡将校来归者元璋多以 旧官任之,而名称不同,甚至杂乱无绪,诸将有称枢密、平章、总管、万户者, 为扩充实力元璋甚至允许部将各自招兵买马。例如元璋手下将领花云,“从上取和 州,得兵三百人,以功授管勾„„丙申,从克集庆,云得兵千人升总管"@,这样 八门,往往名实不符。 势必造成各个将领手下兵士多寡不一,名号也五花 对高级将领的任用则相对规范,往往授予行枢密院官。例如,位诸将上的徐 达j丙申三月己亥,元璋克镇江,以镇江为淮兴镇江翼元帅府,“命徐达、汤和 为统军元帅",未几转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同佥。翌年,以克常州进佥枢密院事, “戊戌十月,达与邵荣将兵攻宜兴,乃分兵绝太湖口,并力急攻拔之。己亥,达 遣别将俞通海复池州,俘陈友谅将赵牛儿等,并获艨艟数百艘",元璋升徐 达奉 ?‘明太祖实录》卷3,乙未六月丁巳条,第33-34页。 ?‘明太祖实录》卷4,丙申秋七月乙卯朔条,第45―46页。 ?‘明太祖实录》卷8,花云本传,第96页。 第一章总兵制度的历史渊源 “置江南行 国上将军同知江南行枢密院事。又如,丙申 1356年 秋七月己卯朔, 枢密院,以元帅汤和摄同佥枢密院事”?,丁酉年六月,邓愈任行枢密院判官,后 升佥行枢密院事。至于常遇春则是先由管军总管升为统军大元帅,继为中翼大元 帅,宿卫帐下,又任为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总兵作为一种差遣,这时也较多出现在朱元璋的军中。至正十七年,“三月乙 亥朔,改长兴州为长安州,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圆至正己 亥 1358 春正月,总兵邵荣等破张士诚兵于余杭@。另外,胡大海也被百姓称之 为总兵?。但是不论是总兵官还是总兵,有时甚至用于中低级军官的统称,刘辰《国 载:“太祖尝日:‘与我取城子的总兵官,妻子俱要在京住,不许搬初事迹》 取出 外M@;又如汪广洋在《江阴老人谣赠吴指挥》一诗中写到“去年自逢吴总兵, 与民为主民获生"@,这是借江阴老人之口赞颂当时镇守江阴城的主将吴良;《国 初事迹》又云:“太祖于国初地狭粮少,除守城军士四十日支粮一次,准作一月口 粮,出征军士不支。总兵官给榜,听于敌境远近乡村、山寨召安百姓送纳粮草供 给”。?这是元璋起兵初期,通过“寨粮’’方式解决军饷的记载,此处总兵官也是 指元璋手下的统兵武将;再如《弁山堂别集??诏令杂考二》记录朱元璋甚至在吴 元年还命令身在苏州前线的总兵官大将军左相国徐达,副将军常遇春,“升旧日随 军波江头目、宣武卫千户朱禹为太仓卫指挥副使,就做太仓卫总兵官刀。这说明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元璋军中总兵官往往泛指统军将领,应用比较随便。 三、吴国的总兵官 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龙风十年 公元1364年 正月初一,朱元璋自封为 ? 明太祖实录》卷4,丙申秋七月己卯条,第46页。 ?‘明太祖实录》卷5,丁酉年三月乙亥条,第5l页。 ? 明 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2,‘皇明本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l页。 ? 明 胡翰撰:《胡仲子集》卷9, 吴季可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68,别集类,台北:商务 印书馆,1983年,第119页。“既而,越国下兰溪,游兵四出,居民窜匿。公自山趋而下。见旗者日:‘愿见 总兵,安业以给军饷。’旗者喜引至辕门,越国一见,壮其言,进而抚,之 授以大杖,署其字杖上。命之日: ‘违律暴掠者,用此杖之。”。 ? 明 刘辰:《国初事迹》载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0页。 ? 明 汪广洋:‘凤池吟稿》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64,别集类,第513页。 ? 明 刘辰:‘国初事迹》载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2(83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吴王。二月,平定武昌,迫降陈理,最终消灭陈友谅残余势力,同时这也是朱元 璋最后一次浸霜露,冒矢石,从此他再也没有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此后,派遣高 级将领征伐成为惯例,总兵官的任命和派遣也逐步制度化。 四月,吴王朱元璋下达平定庐州左君弼的诏令:“今委中书省左相国徐达充总 兵官,统率平章常遇春、胡廷瑞、金吾侍卫亲军正都护冯国胜、雄武卫亲军指挥 使傅友德等,大势军马,直抵庐州,务在抢获渠魁,克取城池。"o‘ 八月,“吴王令旨:命中书省左相国徐达充总兵官,统率各卫军马直抵荆襄湖 南等处,点视城池,抚安军民"。@ 元璋称吴王后,政权已颇具规模,在刘基等人的帮助下,也开始对军队编制 进行全面整顿,先是设置武德、龙骧、宣武、羽林等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悉罢 各翼统军元帅府,设置“卫”来规划亲军,继而改各总管府为千户所,又有了“所” 的编制。四月壬戌,立部伍法,“诸将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 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令既下,部伍严明,名实相符”,据称当 时“将众皆悦服,以为良法"@。 至正二十四年 龙风十年,乙巳,1365年 冬十月辛丑,元璋“命中书左相 国徐达、平章常遇春、胡廷瑞,同知枢密院冯国胜,左丞华高等率马步舟师,水 陆并进,规取淮东、泰州等处”?。王世贞《弁山堂别集》“诏令杂考二”记做: “吴王令旨:命中书左相国徐达充总兵官,统领各卫大势军马,进取张寇 城池, 各卫将士悉听节制”。 丙午年 1366年 三月丙申,徐达攻克高邮。此前,徐达应援宜兴,令冯国 胜统兵围高邮。张士诚部下俞同佥派人来诈降,约推女墙为应。国胜信以为真, 夜遣康泰率兵千人蹄城而入,都被俞同佥手下杀死。朱元璋听说此事后非常生气, 处罚了冯国胜,不久徐达自宜兴回军,“益督兵急攻,克城后戮俞同佥等,俘其 ? 明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86,诏令杂考二,与魏国公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33页。该 书认为此诏令下达于至正二十四年三月,查‘明史》、‘明太祖实录》、‘明通鉴》、‘国榷》都记做四月讨伐左 君弼,但是该诏书内容为诸史籍所无,似可补正史之缺。 ? 明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86,诏令杂考二,与魏国公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33页。 ?‘明太祖实录》卷14,甲辰四月壬戌条,第193(194页。 ?‘明太祖实录》卷18,乙巳年冬十月辛丑条,第245页。 第一章总兵制度的历史渊源 官将一千三十七人,士卒一千一百七十五人"。但是俘虏押到建康后,朱元璋发 现所俘将士家属多失实,很多妇女被其将士隐匿,因此,“即军中搜问,凡将佐 皆以军法治之。打@ 及总兵之从者,有虏人妇女 元至正二十六年,龙凤十二年 1366年 八月,吴王朱元璋命右相国徐达做 总兵大将军,平章常遇春做副将军,统兵20万,征取浙西、苏州等处城池,讨 伐张士诚。祝允明在《九朝野记》一书中记载:“高帝平伪周,先有榜谕日:‘皇 帝圣旨,吴王令旨,总兵官准中书省咨,敬奉令旨。M此处皇帝是指实际被朱元 璋安置滁州的小明王韩林儿,总兵官即是指讨伐张士诚的主将徐达。实际上 在此 前后,吴王朱元璋或颁布令旨,或亲自给徐达写信,对其称呼均为总兵官加上官 名,如“总兵官徐相国"、“总兵官左相国”、“总兵官大将军’’等,而对其余诸将 则直呼官职。 小结 “总兵”最初为军事用语,该词最早在东汉即已出现,直到唐朝以前,该词都 是以动词的形式应用。至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明确出现将领总兵镇守某地的记 载。如总章年间,“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总兵二万人以镇抚之。" 显庆年间,“命左卫郎将王文度为都统,总兵以镇之 百济 。’’到了北宋,开始 第一次出现“总兵官”的称呼,虽然仅仅是指代统军将领,但是笔者以为总 兵由 军事用语转变至使职之滥觞其实应该从宋朝算起。元代,总兵始经常以名词形式 出现,及至元末,义军纷起,朝廷疲于应付,不仅促使总兵使职特征逐渐明显, 地方行省官员往往任总兵官,镇守一地、总而且总兵镇守制度亦初露端倪, 理军 民、便宜行事。据李新峰研究,元朝总兵官地位甚高,授予高级将领,而“明朝 建国前,军队中凡镇守一地的中级军官、统兵出征的大将均可以总兵为名,远较 元朝为滥。"其实这种混乱的局面在朱元璋称吴王,实行部伍法以后已经得到一 定的改善,当时只有徐达等少数高级将领才被称为总兵官,中下级武官则从纷乱 ? 明太祖实录》卷19,丙午年三月丙申,第271-272页,根据《明太祖实录校勘记》载实录原文之“余同 佥”当为“俞同佥”。 (1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名不符实的任意官衔到被任用为卫所官员。 第二章洪武时期总兵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洪武时期总兵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曾自称“朕以武功定天下"?,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的确不容小觑, 明朝建立后的二十余年间,不论是北伐中原,西灭明舁,还是平定云南,进军金 大战捕鱼儿海,历次重要战役多以明军胜利告终。每逢重大战事,明廷山, 均派 出功臣宿将充任总兵官,担当野战部队的主将,战时征伐体系已经确立;洪武中 后期,先是在云南设立镇守勋臣,又于北部边镇设立镇戍总兵官,可以说总兵制 度在洪武朝已然形成。 第一节总兵官与明初统一全国的战事 明史研究专家杜婉言先生指出:“明王朝是在农民起义基础上蜕变而成的,是 中国封建社会里,唯一成功地以南方为根据地,建起地主政权,然后北伐夺取全 国,进而建成统治全国的中央政权”@。在明朝统一全国的战事中,作为统军征伐 主将,徐达等武臣充任总兵官,对王朝建立和政权巩固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和 决定性的。 一、北伐中原的总兵官 吴元年 1367年 九月辛巳,大将军徐达克姑苏,执张士诚。在论功行 赏, 部队稍事休整后,十月甲子,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 军,中书平章掌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甲士二十五万由淮入河, "@。 北取中原 据《弁山堂别集》载,吴王朱元璋在圣旨中直接命“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做 总兵征北大将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做总兵征北副将军,统领大势 马、步舟师前去征取中原等处城池,招徕军将,安抚人民,大小将士,悉听节制, ?《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九月丙午条,第1096页。 ?杜婉言、方致远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 自钢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5 页。 ?‘明太祖实录》卷26,吴元年冬十月甲子条第395-396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依奉施行者。”如果说这里的“总兵’’还是有统率总领军队之意,那么洪武元年设 立军卫法,则明确提到了总兵官及其职责。 洪武元年 1368年 春正月,朱元璋以太史令刘基奏,立军卫法。“乃自京师 达于郡县,皆立军卫。大率以五千六百名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名为一千户所,一 百一十二名为一百户所。每一百户下设总旗二名,小旗一十名,管领钤束。通以指 挥使等官领之,大小相维,以成队伍,抚绥操练,务在得宜,毋敢紊乱空歇。凡有 事征伐,则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印于朝廷,军士则各归其卫,而 单身还第。其权一皆出自朝廷,而不敢有所擅调。劳? 有的学者在文章中指出:总兵这一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洪武二年 1369年 , 并以《明会要》转引《大政记》记载:“洪武二年十月,设总兵官"为据,同时认为 “但查《明实录》和其它明朝史藉,均无关于此事的记载。不知《大政记》 所依何 据,也不知当时所委何人”?,这与历史事实就有相当大的差距了。 《明太祖实录》中第一次出现总兵官是洪武元年十月朱元璋以元都平诏告天 下,两次谈到命总兵官办理各种事务。其一是“秘书监、国子监、太史院典籍、 太常法服、祭器、仪卫及天文、仪象、地理、户口、版籍、应用典故文字,已令 总兵官收集,其或迷失散在军民之间者,许赴官送纳";其二是“自兵革以来,南 北路隔,其北平府应有南方之人,愿归乡里者听。未附州郡,总兵官明示祸福, 随处招谕”。@文中总兵官无疑是指征虏大将军徐达。作为北伐中原的主将,在取 得攻克元朝首都的重大胜利后,其权限不仅仅在军事征伐上,还要收集各种图书、 法服、户口、典籍等,负责放归南人回乡,招谕元朝旧臣,可以说得到太祖的充 分信任。 洪武二年 1369年 八月,明太祖朱元璋以敕书往谕大将军徐达:“如克庆阳, 宜令右副将军、都督同知冯宗异掌总兵印,统军驻庆阳,节制各镇兵马’’,“大将 军达、偏将军和,回京定议功赏。俟朕与大将军葬鄂国公毕日,大将军当复往, ? 明 宋濂:‘洪武圣政记》肃军政第四载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 182页。 ?张士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7年第3期。 ?‘明太祖实录》卷35, 洪武元年冬十月戊寅条,第634页。 第二章洪武时期总兵制度的形成 II 定守边之策,戍守诸将诰命悉颁其家。’’?大将军徐达、偏将军汤和回京后,冯宗 异竟然不听调遣,私自率军回撤,元将扩廓帖木儿趁机以兵袭兰州,时鹰扬卫指 挥于光守巩昌,将兵来援,战败被执至兰州城下,使呼兰州守将指挥张温出降, 光大呼日:“我不幸被执,公等坚守,徐总兵将大军行至矣!"敌怒批其颊,遂被 空@ 盲。 诚然,《明实录》中多以征虏大将军称呼徐达,愚以为这是由于徐达任重职寄, “国朝将军挂印者,事权甚重,可以生杀人,而大将军尤重”@,仅称呼徐达为总 兵官不能显其贵重。如前所述,早在朱元璋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初期,徐达即是其 手下重要将领,特别是建立地方政权之后,徐达更是多次出任总兵官,(为朱元璋 攻城略地,屡立战功。因此在明朝建立后,太祖给予高官以酬其功,在北伐过程 中,中书右丞相、征虏大将军是其官职,信国公是爵位,另外洪武三年十一月, 大封功臣,徐达晋爵魏国公,(被太祖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的封号,还授予 特进光禄大夫的散阶,左柱国的勋位,但是他的实际差遣不论是北伐期间还 是在 坐镇北平、山西一线防备北元时都没有变化,是总兵官无疑,有洪武六年三月, 太祖朱元璋所下圣旨为证:“教太傅中书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总兵官、征虏大将军, 都督宋国公冯胜做右副将军,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李文忠做左副将军,右 卫国 公邓愈做左副副将军,中山侯汤和做右副副将军,统领内外各卫军马于北平、山 西等处从便驻割,相机调遣。仍令大小官员,悉听节制。宜令准此’’?。由此可见 总兵官是一种差遣,徐达从义军时期就任军队主将及至洪武十八年去世达三十余 特别是洪武建元以后,他或与北元作战,或坐镇北方驻守边境,或训练年, 士兵 修筑城池,基本都是充任总兵官的。 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初年,其他从事独立征伐的将领也被称为总兵。例如, 杨瑕,“洪武元年为征南将军、总兵,偕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等征广西"@。另 外,在平定山陕时,常遇春、李文忠等将领与征虏大将军徐达分兵,从事相对独 ?《明太祖实录》卷44,洪武二年八月甲戌条,第865页。 ?‘明太祖实录》卷47,洪武二年十二月庚寅条,第943页。 ? 明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7,皇明异典述二,大将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9页。 ? 明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86,诏令杂考二,与魏国公书,第1647页。 ?‘明太祖实录》卷147,洪武十五年八月乙巳,营阳侯杨瑕本传,第2327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立的军事作战任务,太祖也称其为总兵官。攻克元大都后,太祖诏徐达、常 遇春 取山西,洪武元年十二月山西平定。洪武二年三月,徐达自蒲州西渡黄河率师进 兵陕西。四月,西征大军攻克风翔之后,太祖派遣使者,命令常遇春回师北平, 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兵一万“取迤北余寇"。六月己卯,常遇春等与偏将军 克开 平。七月己亥,征虏副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从开平班师,在柳河川得暴疾 而卒。太祖以李文忠代领其众, 《诏令杂考》载太祖与李文忠手书“保儿知道, 如今而做总兵官。调遣北平、通州、永平、会州、大兴等处军马,务要恩威允当, 机谋中节,毋得妄行事务”?。由此推知,既然是文忠代领鄂国公常遇春军马,常 遇春也应为总兵官无疑。 二、总兵官平定各地和对蒙古的用兵 洪武四年 1371年 春正月丁亥,太祖“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 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为右副将军,暨营阳侯杨璩、都督佥事叶异率 荆、湘舟师由瞿塘趋重庆;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济宁侯顾时京卫、 为左 副将军,暨都督佥事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讨伐四川 明异。八月,全蜀次第平定。此次战役,北线傅友德,东线廖永忠功劳最大,洪 武四年 1371年 九月三十日,明太祖朱元璋“亲纪征蜀二道总兵官功直低昂,以旌 忠勇有志之将,又张无谋钝兵之徒”,又要求诚意伯刘基“再作《平蜀颂》一章, 为傅将军、廖将军千万年不朽之功"@。 洪武十四年 1381年 ,明太祖朱元璋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 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率30万大军进攻云南梁王割据势力。平定过程中, 多以征南将军、副将军称呼颍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但是明太 祖在《谕征南将军》中“谕总兵官征南将军颍川侯傅友德,副将军永昌侯蓝玉、 西平侯沐英:云南之地,稽之古典,气厚风和,人民尚兵„„今将军率领精兵前 进,不逾百日而取之,若非名臣重望者守之,愚下之辈未可托也”。及至洪武十七 ? 明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86,诏令杂考二,与曹国公手书,第1648页。 ?‘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春正月丁亥条,第1167页。 ? 明 朱元璋《御制平西蜀文》载《诚意伯文集》卷20,‘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64,别集类,第469页。 第二章洪武时期总兵制度的形成 年 1384年 四月论功封赏时,进封颍川侯傅友德为颍国公,副总兵永昌侯蓝玉、 安庆侯仇成、定远侯王弼等先为有功,身受侯封,今功著南征,当爵及子孙,食 禄二千五百石。诏礼部赏征南将校,正总兵赏织金及杂色彩段二十表里,钞一百 锭,副总兵十八表里,钞九十锭。其余随征将校也各有赏赐。?太祖朱元璋从洪武 建元前就非常重视总兵将领酬功的赏赐,具体内容参见附表一。 洪武二十年 1387年 ,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军20万征金山纳哈出,纳哈 出无奈向副将军蓝玉投降,不料发生常茂惊溃纳哈出降众之事,冯胜果断采取安 抚降将收服溃卒的方略,幸而获得大胜。但大将军冯胜却藏匿良马,搜刮珠宝, 强娶降人之女,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训诫。八月二十四日,又遣使诏谕大将军宋国 公冯胜,左副将军国颍公傅友德,右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左参将定远侯王弼,右 参将武定侯郭英等,要求他们当年冬天把北征军队“分隶各卫"后,宋国公冯胜 留颍国公傅友德等提调军马。二十五日,郑国公常茂被亲赍总兵官印赴京, 械送 至京,在太祖面前将招降纳哈出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太祖对常茂说“如尔所言, 胜亦不得无罪?命收其总兵官印,召胜还,而令永昌侯蓝玉行总兵官事”圆。
/
本文档为【明代前期总兵制度形成的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