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解析

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解析

2018-05-01 17页 doc 37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解析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解析 《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知识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
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解析
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解析 《生活与哲学》必背必记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优点及局限性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5.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的特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6.哲学的基本派别的两大阵营和两个对子分别是什么, 两大阵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这两大哲学体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及物质的唯一的特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3.物质与运动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7.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行动之前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B.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通过“思维的眼睛”,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意识具有能动性,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内容: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10.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 11.实践的知识(含义、特点、基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观点的地位); (1)实践: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2.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1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 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用真理和正确的认识有效的指导实践。 15.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16.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确定角度的认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17.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联系观(总特征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我们要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搞好局部。 ? 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内容: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间接的联系,也有形象与本质的联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原理: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发展观 (总特征二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勇敢接受挫折考验。 6.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 7.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一、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二、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第三、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9.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10.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总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发展 ?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分析、解决矛盾。 ?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1.对立统一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它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13.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4.矛盾的普遍性? 内容: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5 15.矛盾的特殊性? 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内容:?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1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9.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内容: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只有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1.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的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要求 6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普遍(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4.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它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6.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7.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就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7 8.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9.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10. 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标准: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们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2)基本特征: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特征 1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古今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8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 9
/
本文档为【2017届《哲学》核心考点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