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分析(可编辑)

2017-12-01 29页 doc 60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分析(可编辑)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分析(可编辑) 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分析 摘 摘要 要摘 摘要 要本论文以《人民日报》1984、1992、2000、2009 年环境新闻报道为研究对 象,对其进行了文体分析(语言层面分析)、语域分析(语境层面分析)和体裁 分析(文化层面分析),这一过程是从形式到功能再到运用的深化,层层深入, 揭示环境新闻语篇的政治化倾向,并探讨该倾向的深层原因即背后的意识形态变 化。本论文分为五章:理论基础、文体分析、语域分析、体裁分析、总结。 绪论,交代了研究缘起、选择《人民日报》1984-2009 年环境新闻...
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分析(可编辑)
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分析(可编辑) 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分析 摘 摘要 要摘 摘要 要本论文以《人民日报》1984、1992、2000、2009 年环境新闻报道为研究对 象,对其进行了文体分析(语言层面分析)、语域分析(语境层面分析)和体裁 分析(文化层面分析),这一过程是从形式到功能再到运用的深化,层层深入, 揭示环境新闻语篇的政治化倾向,并探讨该倾向的深层原因即背后的意识形态变 化。本论文分为五章:理论基础、文体分析、语域分析、体裁分析、总结。 绪论,交代了研究缘起、选择《人民日报》1984-2009 年环境新闻作为语料 的原因及其论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理论基础。本论文以及物性系统、语域、体裁和体裁互文性为理论 基础进行研究,采用“文体分析” ?“语域分析” ?“体裁分析”模式统筹全 文。由于文体分析位于语篇语言基本词汇、基本句式等表达方式层面,语域位于 语境层面,体裁位于文化层面,该模式的使用使本论文的分析层层深入,由形式 ?功能?运用,从而对环境新闻进行全面探讨。其中“文体分析”以及物性系统 理论为基础, “语域分析”以语域理论为基础, “体裁分析”以体裁和体裁 互文性 理论为基础。 第二章,文体分析。文体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分析环境 新闻的及物性系统。通过定量分析,得到了 1984-2009 年环境新闻作为新闻报道 这一次语类的及物性系统特点,尤其是言语过程的规律性变化。言语过程小句进 一步细分为三部分:讲话者、常用动词、讲话内容。讲话者来自不同的社会机构、 群体及个体,常用动词分为直接使用动词和转述动词,讲话内容则通过直接引语 和间接引语表达。通过对言语过程三部分的定性分析,发现其隐藏的政治化倾向。 第三章,语域分析。语域分析建立在文体分析的基础上,是形式到功能的深 化。本章节从环境新闻的情景语境入手,探讨环境新闻的语域特征。语域分析解 释了环境新闻及物性系统特点的得体性以及环境新闻的语域制约了及物性系统 的选择,语域制约了文体。在文本分析基础上,以言语过程概率的变化作为研究 环境新闻语域变异的突破口,进一步证实了环境新闻的政治传播功能,并从语域 的角度解释了环境新闻表现出政治化倾向的深层次原因。 第四章,体裁分析。体裁分析注重新闻报道次语类之间的比较,得出不同次 语类具有不同的及物性过程。进一步比较政治新闻和环境新闻的及物性系统,得 出环境新闻的政治化倾向是“体裁互文性”表现,这一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变化 I 的结果。 第五章,总结,环境新闻文体、语域、体裁变化,是语篇语言演变的表层现 象,根本原因是深层意识形态支配了表层现象的变化,是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变化 的结果。 关 关 关 关键 键 键 键词 词 词 词: 环境新闻 及物性系统 语域理论 体裁和体裁互文性 II AAAABBBBSSSSTTTTRRRRAAAACCCCTTTT 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f environment news of People’s Daily from 1984 to 2009, analyzing the style, register and genre structures, which reveals the political tendency of environment news and explores the ideology reason of this tendenc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ory foundation, style analysis, register analysis, genre analysis and summaryThe prologue dwells on the worth of this topic, the reason of choosing People’s Daily and the research methodIn chapter one, it is the theory foundation, which introduces transitivity, register, genre and genre intertextuality theories. The paper adopts the structure of style, register and genre analysis. Because the style analysis is of the level of expressing meaning by words, sentences and vocabulary ,the register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context, the genre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culture. This structure makes analysis more and deeper,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environment news comprehensively. The style analysis, register analysis and genre analysis are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ransitivity theory, register theory, genre and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theoryIn chapter two, it is the style analysis, which choos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research environment news’ transitivity.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 can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 of environment news’ transitivity from 1984 to 2009, especially verbal process’s regular change. Verbal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sayer, common verb and verbiage. Sayers come from different social institutions, groups and individuals. Common verbs are consisted of direct verbs and indirect verbs. Verbiage is expressed by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we can find the hidden political tendency of the textsIn chapter three, it is the register analysis. This chapter is on basis of the style analysis, which researches the text from form to func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register by exploring environment news’ context of situation. The register analysis interprets the rationality of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 news’ transitivity and why register constraints the choice of the transitivity. On the basis of the style analysis, environment news’ political tendency is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III register var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ster,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deep-rooted reason of environment news’ political tendencyIn chapter four, it is genre analysis, which emphasiz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scourse types. This article comes to an answer that different discourse types own different transitivity, especially between political news and environment newsEnvironment news’ political tendency reflects generic intertextuality, which is the result of ideology changeIn chapter five, it is the summary. It is surface that environment news’ style, register and genre have changed. The real reason is that the ideology makes these changes happen Key words: environment news, transitivity, register, genre and genr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IV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III 绪论1 0.1 研究缘起.1 0.2 研究对象.4 0.3 选择《人民日报》环境新闻的原因..7 0.4 研究思路8 第一章 理论基础11 1.1 及物性系统.11 1.2 语域理论..13 1.3 体裁互文性.14 第二章 文体分析17 2.1 定量分析..17 2.2 定性分析.27 第三章 语域分析35 3.1 环境新闻的情景特征35 3.2 环境新闻语域变异与政治化38 第四章 体裁分析40 4.1 新闻次语类及物性系统比较40 4.2 体裁互文性表现..41 第五章 总结..44 参考文献..46 致 谢51 V 绪 绪 绪 绪论 论 论 论 0000.1111研 研 研 研究 究 究 究缘 缘 缘 缘起 起 起 起 在西方国家,环境新闻自 60 年代发展,70 年代壮大,80 年代成熟,到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国家已经设立环境新闻学,把其作 为 一项专门的学科来研究,获得许多宝贵经验,在不断指导环境报道的实践中, 提 高了环境报道质量,推动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 献(李静,2007)。环境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次语类,发展势头被新闻界持续看 好。 在我国,环境新闻传入之后,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我国的环境新闻 20 世纪 70 年代传入,80 年代初起步,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有所发展,90 年代末后逐渐 成熟和壮大。截至 2004 年,我国公开发行的中央和地方环境报刊总数已达 407 种,其中环境保护类报刊 31 种,林业生态类报刊 121 种,其他资源类报刊 52 种,另有环境网站数百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一些地方电台电视 台都创办了环境类栏目,如《人民日报》设有《中华环保世纪行》、 《西部开发生 态行》、《西部记行》、《七大江河水土保持撷英》、《保卫绿色关注森林》等栏目; 专业类媒体以《中国环境报》以及国家林业局主办的《中国绿色时报》为代表; 网上环境新闻发展也很迅速,中国环境报网络版(////0>. 中 国 环 境 新 闻 网 ( ////. )、 中 国 环 境 保 护 网 (////. 球之友网(////. 2004)。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的环境新闻报道已经初具规模,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相对于环境新闻报道的发展速度,对其做的学术研究却相对滞后。据笔者统计, 从 1979-2010 年,环境新闻发展了 30 多年而中国期刊网对环境报道论文的收录 只有 132 篇,其中属于环境新闻学术研究领域的论文共 66 篇。环境新闻学术研 究的匮乏不仅表现在论文篇目上,也表现在研究层面上,基本集中在新闻学领域 的宏观层面即采编写作、发展历程、社会功用方面。 采编写作方面,王积龙(2009a)从环境新闻本体角度,比较了中美环境新 1闻杂志编辑思想的差异,指出在中国环境新闻的编辑思想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相 信科技的力量,而美国环境新闻杂志中对科技的怀疑则比较突出。规划方面我国 杂志注重从整体出发,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推行政策,而美国环境新闻杂 志注重环境报道的地方化,特别强调环境新闻记者应该报道与他们周围生活有关 的环境问题;魏靖、邓利平(2008)从环境新闻传播者的角度,指出传播者在写 作过程中主体意识欠缺,主要表现在记者环境意识不强和容易扮演被动代言人角 色两个方面。环境意识不强导致对环境新闻报道的敏感度降低,深度报道欠佳; 容易扮演被动代言人角色则让记者往往成为政府的附庸,从而忽略环境问题本体 的报道。新闻文本写作内容上,王积龙(2009b)建议突出环境新闻的风险性价 值,从科技、经济、文化习俗角度展现环境新闻的风险性价值。科技角度要注重 详细的数据资料的选择使用展现风险;经济角度揭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的环 境风险,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经济角度挖掘产生环境风险的根源;文化习俗 角度展现人们长期形成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 发展历程方面,程少华(2004)梳理了世界环境新闻和我国环境新闻的发展 历程,特别指出我国环境报道经历了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介绍了中央和 地方综合媒体、专业类媒体、网络媒体的环境新闻发行盛况;李景平(2002)对 环境新闻的走势进行了预测,包括社会环境新闻的热点化、环境纪实报道的人文 化、现代环境舆论的批判性、理性环境思维的前瞻性、绿色文明理念的世俗化和 环境新闻风格的审美化等几个方面的现代走势。王积龙、颜春龙(2009)把美国 环境新闻 40 年的发展与流变分为“阿富汗斯坦主义”时期、不均衡发展期、多 样化发展时期,期间伴随形式多样化和思想成熟化过程,指出密切关注西方环境 新闻发展新动向,可作为我国环境新闻研究的借鉴。 社会功能方面,邓利平(2007)从积极方面指出环境新闻传播帮助公众提升 环境伦理意识,给人以警醒,敦促人们保护生态环境;苏银苓(2007)进一步指 出环境新闻可以促进环境法制化进程,可督促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治理。陈 静(2008)从环境新闻带来的消极影响出发,探讨了环境新闻报道衍生的负效应, 包括传播效果把关不慎造成生态破坏,报道失真弱化环境新闻的监视功能,环境 1 新闻话语权滥用引发媒介审判 ,报道组织不当导致环境新闻报道顾此失彼。 以上都是从新闻学的角度在环境新闻的宏观层面进行的研究,从采编写作、 发展历程、社会功能方面对环境新闻报道整体情况做出总结和概括,几乎没有涉 1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是传播者滥用话语 权的表现。2及环境新闻文本话语微观层面的研究。宏观研究可以指导环境新闻发展的方向, 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可以为环境新闻采编写作、发展方向、社会功能等方面提供 更加具体的实践性参考。 采编写作方面,微观文本解读主要是对新闻语言的解读,通过对文本中的词 汇、及物性小句、语法等方面的分析,总结我国环境新闻语篇特征,在环境新闻 采编写作的具体操作方面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发展方向方面,微观文本解读侧重于“文本构成中的建设性或表达性过程, 以及话语秩序长期构造中建设性或表达性过程”(Fairclough,2003:8),注重历 史的分析视角,在研究环境新闻发展历程及发展方向方面,以文本为依托,对环 境新闻发展方向的预测更具有科学性。 社会功能方面,“语言因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而成为它所是的东西,行为 意义的组织多少有点洞悉它的社会功能„„借助语言结构的相互作用,借助于更 加宽泛的社会背景,来对文本做出分析,并通过这样的分析揭示话语表达的 社会 意义” (Fairclough,2003:26)。分析微观文本语言,可以揭示其社会意义,探索 其社会功能。 除此之外,微观层面的语言研究可以揭示环境新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对 研究环境新闻的核心价值风险性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新闻之新闻价值除了拥有 传统的新闻价值要素以外,其核心在于风险性„„环境新闻中风险性报道是指在 环境报道中对生态问题第一时间内会被造成某种危害性结果的判断„„风险性 是环境新闻的核心新闻价值„„风险是环境新闻用来分析各类环境问题的基本 要素。对于环境新闻来说,利用科学知识确定风险,这是化解风险的关键一步, 然后怎样化解风险也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王积龙,2008b)。“风险性传播” 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的博弈,关于环境新闻的风险性报道“不可能是一个独立、封 闭、单一的文体,而是融合了各种意识形态话语交锋的场域,尤其是主流意识形 态进行话语置换的象征资源” (郭小平,2010)。研究环境新闻的核心价值就 要揭 示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而宏观层面的研究几乎没有对意识形态有所涉及。意 识形态不是指话语表达的具体内容,而是指决定意象和观念组织以及功能的成套 规则,Veron 从意识形态和信息组织结构的关系进行解读,认为“意识形态不是 一种具体的信息内容,或者一类社会话语,从其语义特征看,它是信息组织结构 的许多层面之一。因此意识形态是任何类型的语篇中,甚至科学语篇中都可能存 在的一个表义层面。任何社会交流材料都容易产生意识形态性质的解读” (Veron, 31971;转自辛斌,2005:10)。意识形态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符号,它以语言手段为 中介完成传播,“带有某种意识形态倾向的意义或信息通过语言手段使其隐含在 语篇中成为常识性背景知识的一部分往往会产生理想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使读者 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或接受它”(辛斌,2005:46)。意识形态的传播是通过语 言符号完成的,“语言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作 用” (辛斌,2005:17)。Volosinov 一再强调语言和符号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依存关系, 认为意识形态贯穿整个符号学领域或全部表义系统,“意识形态领域与符号领域 向重合„„凡是有符号的地方就有意识形态存在,凡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就具有符 号价值” ( Volosinov,1973:9-10,转自辛斌,2005:16)。意识形态和语言符号 关系密切,意识形态通过语言符号这种最具社会特征的媒介物完成传播功能。因 此,研究意识形态,探索环境新闻的风险性传播,对语言符号进行微观解读是有 效途径。 综上所述,微观层面的文本解读以新闻话语样本语言为基础,在环境新闻的 采编写作、发展方向、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探索方面,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科学 性。目前我国的环境新闻只注重研究新闻的宏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研究几乎没 有涉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环境新闻自身的发展速度,削弱了对环境新闻写作上 的指导意义。鉴于环境新闻学术研究相对滞后以及研究层面相对局限的现状, 本 论文以环境新闻话语为载体,研究环境新闻微观层面的语言运用,并揭示其背后 的意识形态。 0000.2222研 研 研 研究 究 究 究对 对 对 对象 象 象 象 0000.2222.1111环 环 环 环境 境 境 境新 新 新 新闻 闻 闻 闻的 的 的 的定 定 定 定义 义 义 义环境新闻,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的新闻,要严格科学地阐 释环境新闻的定义并不容易。对于它的定义,目前国际学术界还未形成一个公认 的权威的说法。 我国学者围绕环境新闻的不同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许正隆(1999)把环境新闻定义为“是用新闻手段传播人们关心的种种环境 信息,是变动着的环境事实与新闻的表达或传播方式的完美结合„„它应该具备 环境问题本身所包含的科学性、连续性、多变性等特点。” 程少华2004对环境新闻作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 “环境新闻,狭义的理解, 4是指以大众传播手段传递的、公众普遍关注的各种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广义的 理解,是指以大众传播手段传递的、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 各种活动的信息。„„可以这样理解,环境新闻是环境的内容与新闻的形式 的结 合,或是以新闻的形式反映变动着的环境事实。” 王宏波(2000)定义了环境新闻的重要方面--生态新闻,指出“生态新闻, 是专指以反映人们从事保护土地、森林、草原、能源、水资源、植树造林、江河 湖泊小流域治理、美化环境、防风治沙、净化空气、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防 治和综合治理‘三废’、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环境、取缔沿江河湖泊污染严 重的小矿山、小工厂、抵御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维持生态平衡、提高人 类生存环保意识的活动的专类新闻报道。” 邓利平(2007)把环境新闻重点定位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环境新闻 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的事实。自然环境涵盖天生丽质的山河大地,也指经 人工改造了自然物质。”以上对环境新闻定义的阐述,许正隆强调用新闻手段传播的环境信息是人们 关心的、变动着的事实;程少华对环境新闻狭义的定义与许正隆异曲同工,都强 调环境新闻公众的关注度,但其广义的定义把环境新闻信息扩大到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活动,包括人们关注的和未曾关注的;王宏波把环境新闻信息具体化, 指 出环境新闻重要方面是生态新闻,土地、森林、草原、能源、水资源、植树造林、 江河湖泊小流域治理、美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环境新闻信息更加具体化;邓利平 对环境新闻的定义与程少华广义的环境新闻定义相似,其重点定位于人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我们确定关于环境新闻的几个关键词:新闻手 段(或大众传播手段)、环境信息、公众(或人们/受众)、自然。环境新闻必须 通过新闻手段传播,接收者是公众;报道内容上必须是关于环境的信息,包括自 然环境污染、美化、生态平衡、资源、野生动物等;报道目的是向人们传达新闻 事实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本论文把 环境新闻定义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向公众传达的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 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环境信息。 00..22..22选 选择 择环 环境 境新 新闻 闻进 进行 行研 研究 究的 的意 意义 义: :00..22..22选 选择 择环 环境 境新 新闻 闻进 进行 行研 研究 究的 的意 意义 义: :本论文选择环境新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更好的发挥环境新闻的新闻价值。5我国经过 30 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进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风险社会” (彭 金玉,2009)。环境问题正在演变成重要的社会问题。并且有可能“演化为有损 社会和谐的社会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过大,很可能颠 覆中国多年改革获得的小康成果” (彭金玉,2009)。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新闻作为联系官方和公众的重要媒 介,在传达环境信息、塑造公众环境意识、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方 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的发挥主要得益于环境新闻的新闻价值。 环境新闻的新闻价值除了拥有传统新闻价值即报道中所包含的要素外,更重 要的是具有“风险性”。 “风险是环境新闻用来分析各类环境问题的基本要素。对 于环境新闻来说,利用科学知识确定风险,这是化解风险的关键一步,然后怎样 化解风险也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 (王积龙,2008)。解决风险问题使现实秩序 面临重构,触及各方面的利益,包括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甚至于国家 与国家之间。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角色是充当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媒介, 把官方的观点转化为大众语言,以便这些观点能被公众广泛而自然地理解和接受 (Fairclough,1995:61,环境新闻作为媒介的角色功能也不例外。因此,环 境新闻作为一个联系官方与受众并对二者进行风险沟通的媒介,在发动全社会力 量解决环境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环境新闻话语的表征在国际话语争端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环境新闻从 70 年代萌芽开始,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关注北极 熊为代表的北极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现象,单纯对自然界进行描述,传达气候变 化的威胁;二是气候变化成为媒体重要议题,媒体开始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报道 环境问题,特别是 2009 年哥本哈根会议,让环境气候议题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发 达国家对峙的焦点(郭小平,2010)。环境新闻已经从自然生态报道转变为复杂 的政治议题。 随着环境问题议题属性的多元化,更广泛的利益群体会卷入到环境问题的公 共议程中。环境议题的政治化、风险化趋势,使新闻报道加入了新闻话语的国家 立场,政治性日益突出。“新闻媒体在媒介议程中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话语提 供新的话语平台,环境新闻报道日益折射出全球话语的区域争端,并呈现出建构 新的国际话语秩序的可能,这将对新的国际秩序在更大范围内推行产生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蒋晓丽,雷力,2010)。在国际话语秩序面临争端和重组的今天, 本论文认为研究我国的环境新闻话语如何构建意识形态的表达,挖掘我国环境新 6闻话语的影响和导向能力,能够为我国在国际话语秩序中争取话语主动权提供借 鉴意义。 00..33选 选择 择《 《人 人民 民日 日报 报》 》环 环境 境新 新闻 闻的 的原 原因 因00..33选 选择 择《 《人 人民 民日 日报 报》 》环 环境 境新 新闻 闻的 的原 原因 因0000.3333.1111选 选 选 选择 择 择 择《 《 《 《人 人 人 人民 民 民 民日 日 日 日报 报 报 报》 》 》 》为 为 为 为语 语 语 语料 料 料 料的 的 的 的原 原 原 原因 因 因 因 第一,《人民日报》自 1948 年 6 月 15 日创刊以来,已经有 60 多年的历史, 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大历史时刻,关于环境方面的各大历史事件也不例 外。 在我国,环境新闻 70 年代萌芽, 《人民日报》对环境问题一直非常关注,如设有 《中华环保世纪行》、 《西部开发生态行》、 《西部记行》、 《七大江河水土保持撷英》、 《保卫绿色关注森林》等栏目(程少华,2004)。因此, 《人民日报》环境新闻语 料丰富,完全能够满足本论文对环境报道的语料需求。 第二,《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与新华社及中央电视 台并列为中共官方三大喉舌,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纸, 《人 民日报》话语代表了当今社会环境话语的主流,对于研究环境话语的变迁更具有 说服力。 第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库收录了《人民日报》1946-2010 年的电子 文本资源,大大方便了本论文数据统计与文本分析,相对其他报纸而言,在资源 利用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0000.3333.2222选 选 选 选择 择 择 择84444----2222000000009999年 年 年 年份 份 份 份的 的 的 的原 原 原 原因 因 因 因 我国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环境新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主要经历了三个 阶段(程少华,2004)。第一阶段为麻木期,在解放后,对一些政治运动,如大 炼钢铁、开山造田、毁林开荒等破坏行为,没有任何负面报道;第二阶段为回避 期,1972 年,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中国媒体对已经恶化的本国环 境问题却只字未提;1973 年,国家计委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但《人民 日报》却未予以报道;1974 年,中国出版了《只有一个地球》,内部限制发 行,并在序言对此书作了意识形态的批判;1975 年,中国出版了《国外公害概 况》,将西方国家的环境问题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吉梦?,2007);第三阶段为 积极报道期,1984 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对环境的认识才有了根 7本性转变,媒体的环境报道才开始探求环境、人、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环境新闻 开始发展。本论文开篇对环境新闻的定义中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 可持续发展目的的环境信息”,我国在第三阶段积极报道期,才正确认识环境报 道,探求环境、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根据环境新闻的定义推断,我国环境 新闻真正起点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所以,本文以 1984 年后积极报道期开始的环 境新闻为研究起点,以 2009 年的环境新闻为研究终点,对此阶段环境新闻 进行 研究。 00..33..33选 选择 择11998844--22000099年 年特 特定 定年 年份 份进 进行 行文 文本 本分 分析 析的 的原 原因 因00..33..33选 选择 择11998844--22000099年 年特 特定 定年 年份 份进 进行 行文 文本 本分 分析 析的 的原 原因 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1984 年,把环境问题列为我 国基本国策,对环境报道的关注程度加深。1992 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 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并发表行动纲领《21 世纪议程》,我国出席会议,并 庄严承诺中国政府将履行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随后,我国国务院通过《中国 21 世纪议程》。2000 年以后,各种环境法开始颁布,环境法制不断完善。 1984 年、1992 年、2000 年在环境保护历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论文对 1984-2009 年环境报道的阶段划分为:1984-1992、1993-2000、2001-2009 年三个阶段。三 个阶段中最后一年的话语基本能代表话语发展的最高水平,因此在三个阶段 中取 每阶段的最后一年,即 1992、2000、2009 年。但是 1984 年对把环境问题列为我 国基本国策,1984 年的环境报道也非常有研究价值。所以,本论文研究取样年 份为 1984、1992、2000、2009 年。由于 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所以以这四年 6 月份的环境报道为样本,随机抽取进行分析。 00..44 研 研究 究思 思路 路00..44 研 研究 究思 思路 路近几十年来,语篇分析方法逐步发生变化,由表层描述向功能阐述发展,借 以表明常规的意义编码和社会文化背景融合的合理性。 “文体分析”、 “语域分析”、 “体裁分析”构成了语篇分析的不同层面。“文体分析”以语言分析为起点,对 作家风格和文体色彩进行分析,从语音、词汇、语法角度分析篇章内部组织机制, 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和表达方式占主导地位,位于语篇的文本层面。 “语域分析” 位于语境层面,是对语篇进行的功能分析,从语篇形成的情景语境(语场、语旨、 8语式)入手,探讨情景中语场、语旨、语式对文本选择的限制,这一层次的语言 不仅仅是词汇、语法、音位系统,而是连接语言实践中参与者和环境之间的行为。 语域分析从语言的情景语境与功能出发分析语篇,主要集中在对词汇和句法特征 频率的研究上,为其研究结果提供必要的证据,进一步证实或否定凭直觉做出的 直观判断。通过“语域分析”,可以探讨文本是在何种情景语境中产生,其语言 形式和功能之间以何种关系存在。“体裁分析”研究语篇的体裁结构,主要包括 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文本中大量使用的词汇、语法特点的分析,一般使用定量 分析方法;第二层面是有关语篇格式和语篇化特征的分析,分析结果指出了某一 语言团体在运作某一体裁时,使用了何种语言特征方式;第三个层面是对语篇体 裁结构进行阐释,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组织方面的认知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说,认 知结构是某一领域团体成员使体裁规约化和标准化的结果,认知结构取决于交际 目的,交际目的的不同决定了认知结构的不同。另外,“体裁分析“还十分注重 语篇中的跨文化因素,揭示不同文化的交融和意识形态传播之间的关系, “体 裁分析”对语篇应用进行分析,位于文化层面(章远荣,1997)。 Martin 认为体裁是通过语域实现的,而语域则是通过语言实现的。本论文 研究思路语言“文体分析?语域分析?体裁分析”是三个层面逐个实现的过程。 体裁限定了某一特殊社会里语域的三个情景变项: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 式的结合方式(Martin,1985。Couture 则从系统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语域和 体裁的区别。他认为体裁是具有完整结构的语篇,诸如研究、说明书、贸易 报告等,语域则表现为更为一般的文体选择,如科学报告用语、新闻报告用语、 官方用语等(Couture,1986:86), 本论文的“文体分析”主要考察环境新闻概念功能的表达方式,以及物性系 统为分析工具,通过语言层面的“文体分析”,探讨环境新闻的及物性系统,在 语言层面围绕语篇的内部结构展开,考察环境新闻及物性六大过程的分布规律, 总结环境新闻表现的政治化倾向; “语域分析”从语境的三个变项入手,即语场、 语旨、语式,探讨环境新闻及物性系统与情景语境的关系。“语域分析”不仅 可 以帮助我们认识特定语篇产生的背景情况,而且分析了环境语篇及物性系统特点 出现的得体性,从语域角度解释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的深层制约因素。从“文体 分析”到“语域分析”,使环境新闻的语篇分析从语言使用的表层走向了更深层 的情景语境分析。“语域形成了社会系统与语言系统之间的一个接口,语域实现 社会意义并由语言形式来实现”(Halliday,1987)。“体裁分析”可以解释构 9成各种不同语篇类型的基本原理(章远荣,1997),通过环境新闻、政治新闻、 经济新闻、法治新闻等不同语篇类型的及物性系统比较,进一步分析环境新闻的 体裁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环境新闻的文体、语域、体裁的变化,是社会意 识形态变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环境新闻政治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因此,“文体 分析” ?“语域分析” ?“体裁分析”模式,使环境新闻的分析由形式到功能, 由用法到运用层层推进,完成对环境新闻全面的考察,一步步揭示环境新闻政治 化倾向的原因。10 第 第 第 第一 一 一 一章 章 章 章 理 理 理 理论 论 论 论基 基 基 基础 础 础 础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文体分析” ?“语域分析” ?“体裁分析”, “文体分 析”考察环境新闻话语文本层面的表达,“语言不是对物质世界的被动反映,而 是建构现实的主动参与者”(Halliday,2007:4),这一点在及物性系统中得到 了很好的体现,即将现实建构成各种及物性过程以实现表达功能,不同语篇类型 选择的及物性过程不同。因此,“文体分析”以及物性系统理论为基础。及物性 分析是对文本小句的考察,文本表达形式的选择,要对环境新闻进行功能考察, 就要进行“语域分析”。 “语域分析”从语篇的情景语境入手,考察语篇语言形式 和情景语境之间的关系,以语域理论为基础。前两种分析层次是在环境新闻这一 语篇内部进行的,而“体裁分析”扩大了考察范围,比较环境新闻和其他语篇类 型体裁结构的不同,以体裁互文性理论为基础。下面分别介绍及物性理论、语域 理论、体裁互文性理论。 11..11及 及物 物性 性系 系统 统11..11及 及物 物性 性系 系统 统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和传统语法中的及物性动词有所区别。 传统语法把及物性看做动词的一个特征,着眼于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即“动 词的及物性”, “只要能带宾语,不管带的是受事宾语、施事宾语还是处所宾语, 都是及物动词”(邵敬敏,2007:175)。本论文所提到的及物性比传统语法的及 物性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及物性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经验功能的表现形式, 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 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 并指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胡壮麟,2005:74)。与传统 语法的“及物性动词”相比,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概括了现实世界中 的所有动词,比传统语法“及物性动词”意义更加广泛,“它通常指意义在句子 中被表征的方式,表明了说话人是如何用语言编码它们对于现实的心理景象,以 及它们是如何解释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经验” (黄敏,2008)。二者不属于一 个语 法体系,本论文采用系统功能语法体系的“及物性系统”理论。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系统分类,其把现实世界的若干个过程分为六大 过程,分别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11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动 作者和动作目标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表示”(胡壮麟,2005:75)。 如:他取消了会面。 心理过程表示“感觉”、 “反应”、 “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有两个参 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 (胡 壮麟,2005:76)。 如:他讨厌喝酒。 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关系过程可分为“内包 式”、 “环境式”和“所有式” (见表 1-1)。这三种过程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模 式,即归属式和识别式。归属式的关系过程说明实体的属性,识别式的关系过程 说明实体的具体身份(胡壮麟,2005:79)。 内包式 X is A 环境式 X is at A 所有式 X has A 表 1-1 如:内包式:约翰看起来很傻。 所有式:玛丽拥有一架钢琴。 环境式:比尔现在在家里。 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常用 的动词有呼吸、哭、叹息、做梦、笑、看、听等。行为过程和物质过程有时难以 区别,前者要看某人的活动是否与生理有关(胡壮麟,2005:82)。 如:玛丽看到了约翰。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常用的动词一般为 say , tell , talk , praise , boast , describe 等。“讲话者”不一定是人。“受话者”可作为一个 参与者出现。讲话内容可能是要传递给受话者某个信息,也可能是要受话者做某 件事情。讲话内容可以是直接引语,也可以是间接引语(胡壮麟,2005:83)。 说话者是必要构成成分,而受话者和讲话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如:他说:“你应该保持安静”。 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常用的动词是“有”、除此之外还有“存 在”、 “产生”等。每个存在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存在物(胡壮麟,2005:84)。 12 存在过程总是包含有关的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处所,并且通过环境因素来对存 在物做描写性的说明。 如:桌子上有一支钢笔。 1111.2222语 语 语 语域 域 域 域理 理 理 理论 论 论 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最能体现语境对语言制约关系的是语域理论。语域理论力 图揭示语言随情景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及规则,以便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语境对语 言的制约规律(Hasan,1977)。 根据 Halliday 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Halliday,1964)。所 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胡壮麟,2005:274)。 Halliday 一直把语域看作一个意义概念,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 (即语场、语旨和语式)来支配的。Martin 在讨论语域和体裁的关系时,建立 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框架,把体裁看作文化层次概念,是观念形态的表 现,而把语域看作语境层面的概念,是实现体裁的(胡壮麟,2005:284)。 语域可看作一定情景语境下的实现形式。情景语境因素包括三部分:话语范 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话语范围指的是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等情景因素;话语基调指的是交际双方 的社会角色关系即个人基调和语言活动的目的即功能基调。个人基调可能是亲密 的如夫妻之间,也能是疏远的如陌生人之间;话语方式指的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 媒介或渠道,它可能是口头的,如当面交谈或电话采访,也可能是书面的,如书 信等(胡壮麟,2005:274)。 这三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语言的变异,决定语言选择意义的区别和选择形式 的范围,形成各种各样的语言情境变体即语域。它是一种可以在一定的社会语境 中理解的意义潜式,是语言使用中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语言变体,任何 语域都是由语场、语旨、语式组成。 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在具体的交际场景中以具体的方式出现,制约讲话者 对词语和语义结构的选择。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生成 的。系统功能语法的本质就是选择,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上,也表现在 超语言层面上;而超语言层面上所做的不同意义的选择限制着语言层面上的不同 选择(李国庆&周佩红,2008),即三大语境因素语场、语旨、语式分别制约语言 层面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而概念功能表现在语言层面就是对及物 13 性系统的制约。从这个角度讲,处于语境层面的语域对处于语言层面的及物性系 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本论文就是基于这种制约作用,以环境新闻语料为载 体,探讨语言符号系统本身与语境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1111.3333体 体 体 体裁 裁 裁 裁互 互 互 互文 文 文 文性 性 性 性 要了解体裁互文性理论,必须以体裁、互文性理论为基础。 体裁原本是一个文学术语,一般认为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学创作类型或种 类” (辛斌,2005:131)。在文学领域中,体裁强调的是“类型或者种类”,重点 在于其静态研究。但是在语篇分析中,体裁的研究更注重动态价值,“体裁是为 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交际手段”(Swales,1990:46)。Beebee 在动态价值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了体裁的使用价值,“我是根据使用价值定义和分类体裁的。因此, 我认为体裁的区别是建立在话语的使用价值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话语的内容、形 式特征或其生成规则上”(Beebee,1994:7)。Kress 把体裁与规约性的社会情景 类型相联系,不同规约性社会情景的形式结构表明其参加者的不同目的和角色, 它们一起决定在其中产生的语篇形式特征,“语篇的这种约定俗成的形式叫做体 裁”(Kress,1985:19)。 以上学者区分了文学领域和话语分析之间体裁的不同之处,话语分析领域 中,体裁强调的是目的性和结构性,体裁最重要的标志是其目的、使
/
本文档为【环境新闻政治倾向性分析(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