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先秦文学作品

先秦文学作品

2017-09-20 34页 doc 76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先秦文学作品先秦文学作品 1、《诗?大雅?生民》赏析 《生民》共八章,前三章这样写后稷出生时的神奇经历: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 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 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姜嫄受孕的奇异,后稷诞生的特异和屡弃不死的灵异,这种描写,使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
先秦文学作品
先秦文学作品 1、《诗?大雅?生民》赏析 《生民》共八章,前三章这样写后稷出生时的神奇经历: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 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 履帝迹生子的神话,实际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的折射。姜嫄受孕的奇异,后稷诞生的特异和屡弃不死的灵异,这种描写,使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他是感天而生,一出世就经受了种种磨难。后五章写后稷有开发农业生产技术的特殊禀赋,他自幼就表现出超卓不凡的才能,他因有功于农业而受封于邰,他种的农作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丰收之后便创立了祀典。这几章包含了丰富的上古农业生产史料,其引人注意。这些都说明周民族已经开始成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据史载,弃因善于经营农业,被帝尧推举为农师,帝舜时他又被封到邰地;弃号后稷,后是君王的意思,稷则是一种著名的农作物名。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以社稷并称作为国家的象征,这一切都又说明周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的紧密联系。《生民》在艺术上的特点,表现为:首先,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前三章充满着奇异的神话传说,后几章虽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仍不能脱去前几章写后稷身世所显出的神奇荒幻气氛,这无形中也使艺术魅力大大增强。其次,结构整齐有规律。全诗八章,每章或十句或八句,按十句章与八句章前后交替的方式构成全篇;除首尾两章外,各章又以“诞”字领起,显得整齐有致。再次,用赋的手法,叙事生动形象。此诗的表现手法,纯用赋法,不假比兴,叙述生动详明,纪实性很强,如第五章对植物生长周期的描述很细致,发芽、出苗、抽穗、结实等等,全面而又有次序。最后,此诗的语言很有特色,除大量运用了排比、叠词之外,还有不少语气词,如“攸”、“载”、“诞”、“实”、“是”、“维”等等。 2、燕飨诗 《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它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周礼》把礼分为五类:“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军事;“宾礼”,用于朝聘会盟;“嘉礼”用于婚嫁、笄冠、飨燕、立储、宾射等等。《诗经》中的燕飨诗,根据反映礼仪内容的不同,又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三种。 飨礼诗,表现的是周天子在太庙举行的一种象征性的宴会。如《小雅?鹿鸣》这首《小雅》中的第一首诗,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的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其第一章云: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 行。 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使君臣之间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接着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主人若是君王的话,这“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的客套话,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的第二章在鹿鸣起兴后,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为什么祝酒之际要说这话,分明是君主 1 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诗的第三章大部分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显志,将诗的主题深化。这次宴会,不是一般的吃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燕礼,应用很广。《仪礼?燕礼》贾公彦疏为四等:诸侯无事而燕;卿大夫有事之劳而燕;卿大夫有聘而来,还与之燕;四方聘宾与之燕。《小雅?南方有鱼》写领主待嘉宾之宴。诗从水、陆、空三个角度来描绘主宾初饮、宴中、酣饮时的形态,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兴中有比,赋比结合的手法。在章法,句式上,不仅采用重章叠唱,而且每章诗最末一句添了两个虚词,延长了诗句,便于歌者深情缓唱,抒发感情,同时也使诗看起来不呆板,显得余味不绝。 乡饮酒礼,是诸侯乡大夫的宴饮之礼,或是宗族兄弟间饮食之礼。《小雅?伐木》诗,据《毛诗序》云,就是一首“燕朋友故旧”之作,诗采用以意境营造为手段的方法构思,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不仅祭祀、燕飨等诗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礼乐之盛,而且在其他诗作中,也洋溢着礼乐文化的精神。如《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禽兽:“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鄘风?相鼠》) 3、《王风?君子于役》 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全诗二章。首章写黄昏时看到鸡进了窝,牛羊下了山,丈夫没回来,怎么能不思念;第二首写此时此刻希望丈夫不要受到饥渴。诗人运用了对比与烘托的手法,创造出日暮黄昏的典型环境,烘托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长期服役不归的孤寂、焦虑的心情,形象鲜明动人,真是“寓情于景而情愈深”(见清人刘熙载《艺概?诗概》)。此外,诗篇还采用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具有浓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尤其是全诗最后,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最平常的话,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的善良和真挚。 4、《周南?桃夭》 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全诗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美。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是不是象征着新婚早生贵子,养个白胖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这首诗每章都先以桃花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这首诗的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个“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一字千金,简直再没有别的字可以代替。 5、《卫风?氓》 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它有力揭露了夫权制度压迫侮辱妇女的罪恶,深刻反映了奴隶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诗中的“氓”,是夫权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一个骗取爱情、忘恩负义、虐待遗弃妻子的卑贱的男人形象。他当 2 初装作热情老实,借着做买卖骗取女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他为了让女子相信他的“诚意”,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并用龟甲蓍草占卜,表明“体无咎言”,结果“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把钱财和女人都赚到手中。结婚以后,“氓”立即暴露了他的本性:以前“信誓旦旦”,如今“二三其德”;以前“载笑载言”,如今“至于暴矣”。诗篇深刻地揭露了“氓”无信义、无爱情、虚伪、奸诈以及虐待、遗弃妇女的罪行。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纯洁、善良、对爱情真诚专一、果断、刚烈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心地善良,感情真挚。“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写出了她对男子的真心实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她的天真和深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及尔偕老”,“女也不爽”,写出了她对爱情的真诚专一。结婚以后,她的悲苦生活开始了。家里虽然贫穷,但她能够纯洁、忠厚、善良地甘心过苦日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写出了她热爱劳动,真心实意地操劳家务。她整天劳累,男人并没有爱慕、同情,反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甚至遗弃了她。由于她逐步认清了男子的丑恶本质,因而他便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最后终于喊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愤怒的呼声,坚决跟那个男子彻底决裂了。这不仅表现了她的果断、刚烈的性格,而且表现出她对旧礼教的强烈的抗议。 《氓》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这是一首具有浓厚抒情成分的叙事诗。全诗共六章,以一个弃妇自述的口吻倾诉了她被欺骗、被遗弃的整个过程,条理井然。首章写订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教训;第四章写变心;第五章写虐待;第六章写决裂。通过自述与回忆的方式把悔与恨熔铸于叙事、议论、抒情之中,有力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怨恨心理与坚强性格。其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诗篇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诗人把女主人公婚前真心实意爱那男子与婚后受男人虐待以至于被遗弃的情景互相对照,能够激起读者对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把男子婚前周到殷勤笑嘻嘻的样子与婚后态度反常、“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的情形互相对照,有力地揭露了男子的虚伪、阴险、奸诈、残暴的罪行。同时,男女两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互相对照,不仅可以衬托出男子的可耻、可鄙、可憎,而且可以深刻地揭露夫权制度的反动腐朽的本质。第三,运用赋比兴手法。诗人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姿色的盛衰;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人不可盲目迷恋;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女子痛苦无边,等等,极其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是著名的“弃妇诗”,它们都运用了平铺直叙的“赋”的手法,通过回忆对比,反映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但又各有特色:《谷风》铺叙委婉,感伤多于愤慨,《氓》铺叙切直,怨怒溢于言表;《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一味地陈述苦哀,反复劝丈夫应念旧情,《氓》中的女主人公不仅理智的告诫广大女子“无与士耽”,而且果断决绝;前者多让人同情怜悯;后者让人同情的同时油然而生敬意和赞叹~然而二者都能引起人们共鸣,扣人心弦。 6、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 本文写郑国在兵临城下的紧要关头时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描绘了烛之武这位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表现了春秋时代诸候之间尔虞我诈、以强凌弱的现实。 第一段,点明危急形势,意在说明烛之武临危受命的艰难环境。不仅写了“围郑”的时间,而且交代了秦晋的驻军地,还交代了晋联合秦攻郑的原因。当然,原因只是意欲扩张想当霸主的借口而已,于是联合一心想做霸主,又与晋有亲戚关系的秦穆公(晋文公的姐夫、岳父)攻郑。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接受使命。佚之狐胸有成竹的推荐,“见秦君,师必退”,预示了结果。烛之武先辞后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郑文公不仅能接受规谏,还能诚恳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以上是粗线条简笔勾勒出烛之武其人形象,并为下文作了必要交代。 第三段是全文重点。写烛之武冒险径入秦军,说服秦伯的情况。“夜缒而出”,交代出城的时间和方式:一是不能开城出入;二是避人耳目,因为此次说秦是离间秦晋联盟,尤不能让晋人知;三是可看出烛之武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这位外交家,见秦伯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然事外的姿态进入 3 劝说话题:“知亡矣”、“烦执事”,并点出“有益于君”的关键字眼。接着的说辞不是简单地对目前的军事形势进行、论证,而是从秦晋与郑的政治关系出发,以各国间目前利益和日后利害为基点,着重向秦伯指出灭郑或存郑对秦的利弊及政治后果。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物质利诱、历史事实、逻辑推理诸方面,把秦晋之间的矛盾全部揭示出来,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事实上,秦穆公一开始就被打动了,所以他一直未打断烛之武的话,说明他听得十分入神。作者紧扣“有益于君”,在“退”字上做文章,表现了烛之武知己知彼,善于辞令的性格特点。 第四段和第五段,写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据《左传》以后几年的记事可知,秦退兵后留下三人戍郑,这为两年后秦袭郑留下了祸根。 本文体现了如下几个艺术特点: 第一,结构严谨,情节完整。 第二,详略得当。如“说服”为中心,较详,前后较略。 第三,人物语言个性化。用对话写人物性格,写事件发展,寓褒贬感情。 7、《僖公三十三年》秦晋殽之战 此文依次写了如下场景:一是晋文公显灵,借卜者之口预示事件结果,《左传》多有此手法; 二是秦蹇叔哭师,借蹇叔谏阻的三点理由和“二哭 ”,预示失败的结局;三是王孙满观师,借年幼的王孙满之口,再次预示此次出师“必败”;四是郑弦高犒师,看似偶然,实为必然,蹇叔预料已在前;五是晋原轸伐秦,写原轸舌战栾枝,并“败秦师于殽”,点题并照应上文;六是文赢请三帅,写原轸斥襄公追而 未及,孟明谢晋赐,秦穆公素服迎三帅等事,实为殽之战的尾声。 《殽之战》通过“显灵”、“哭 师”、“观师”、“犒师”等侧面的描写,提示春秋时代那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 社会现实。 全文虽仅一句“败秦师于殽”直接写到殽之战,但谁也不能否定它是一篇出色的记述战争的文章。因为记下的这些片断,件件与殽之战有关。无一处写战,却又处处是写战,正是本文独特的手法。战前、战后详述,战时则极略。 写的虽是一次战争始末,但“哭师”、“犒师”均可独立成篇;几个片断连贯起来却又浑然一体。一场战争牵扯了几个国家、若干人物,记述起来不免头绪众多、事件繁杂,但作者写的并不乱。文章从头至尾,有一个中心,就是殽之战;有一纵线,就是时间:僖公三十三年冬,晋文公死,战争开始;二十三年春,秦师东征过洛邑北门;夏四月,战败。线索分明,结构严谨。 通过人物言行展示人物,使之个性极其鲜明。诸如,秦伯的贪婪虚伪,利令智昏;蹇叔的老诚持重,远见卓识;弦高的机智勇敢,忠心爱国;原轸的深谋远虑,豪爽刚烈;文赢的花言巧语,瞒天过海;皇武子的话里有话,客套中下了逐客令。 8、《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 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什之一。 全文描写的重点就在一个“说”字。触龙说赵太后的特点,就是采用一整套的“迂回战术”,分四步,步步深入,动之以真情,喻之以大义。 第一步,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胥之”的赵太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从感情上消除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先自诉谒见目的是有足疾,久未见面,担心太后玉体有所劳累,再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后谈养生之道。在这一番叙寒暖、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使太后“色稍解”。 第二步,用“引诱法”。气氛虽缓解,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为少子舒祺谋卫士之职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为儿子求情而来,从而解除心中的戒备,进而引到闲谈老年人溺爱幼子引发出太后的心事,产生共鸣,为下面闲谈如何爱子这话题奠定基础。 第三步,用“旁击法”。话题虽转到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提“人质”问题,因而触龙转弯抹角地借燕后作反衬,反而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疼爱长安君。这种“反激法”立刻奏效,引出太后反驳“你错了”,于是,触龙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而爱长安君不够, 4 这一反其他太臣批评溺爱幼子不同,使太后接受爱子必为之计久长的道理。 第四步,用“直入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为之久的道理后,触龙连用四个问句,先紧紧逼进,从“三代”及“赵”侯位绝嗣的教训入手,后单刀直入地指出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的危害,爱长安君就该让其“有功于国”作人质。把爱子之心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切中利害,使太后心悦诚服。 这段说辞,详而细腻,层层转进,写法或侧或反或正,时而闲话琐叙,时而追忆感叹,时而反问议论,极尽铺衍婉曲之致,且前伏后应,环环相扣,步步相联。 9、《秦第一》苏秦始将连横 本文以追求功名富贵为主线,贯串着苏秦全部的言行,活现了这个具有复杂性格的政客形象。他自称“东周之鄙人”,为了改变自身的阶级地位,执著地追求“势位富贵”。他蔑视传统,顽强进取,勤奋刻苦,大胆自信。他积极地奔走游说,孜孜不倦地从事政治、外交活动,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必成事功的精神。苏秦的形象,称得上是战国时期“倔强的、叱咤风云的”纵横家的典型代表。《战国策》着意塑造的这一形象,不仅有作者理想的闪光,而且确实熔铸有新鲜的时代精神。 在写作上,此文很有特色。通过鲜明对照,描摹人物穷形尽相;语言流利,音调铿锵,文势起伏不平,声律抑扬多变,善用类似辞赋的夸饰铺张手法和排比错综句式。 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为了折服对方,策士往往用绚丽的辞采,层层渲染,极尽鼓舌摇唇之能事。如《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先竭力夸张秦山川地势的险要,物产的丰富,兵力的强大,以此说明秦是天府之国、帝王之基;而后吹捧秦王的贤能和有利条件,目的是激起秦王“并诸候,吞天下,称帝而治”的野心。这一串整齐工对的排比,铺张扬厉,增强了文字的音律美、增强了语气的分量,展现了雄辩的才能。 10、试以《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为例,分析《战国策》一书在刻划人物上的艺术特点(提高题)。 《战国策》作为一部史书,它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从文学角度来看,《战国策》文笔生动,清新流利,很富有文采。它又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富有形象性。在人物刻划上,一些篇章描写精细,故事结构曲折而完整,人物形象活跃生动。在某些场面的描写上,善于渲染气氛。因此,它在散文的技巧上,比《左传》、《国语》又有新的发展,《战国策》这本书对后世的散文有相当的影响。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是《战国策》中久为传颂的名篇。文章以曲折的情节,抑扬顿挫的文笔,又多处使用烘托的手法,鲜明地刻划了一个有才干、有智谋的策士形象。文章主要写了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时的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冯谖初到孟尝君的门下,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回答和活动,来试探孟尝君对士的态度。第二件事是写孟尝君在齐国失去相位后,冯谖替他到魏国宣扬,说服梁惠王用重礼来聘请孟尝君,因而引起齐王对孟尝君的重视,后来就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随后,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在薛地立宗庙,以长远地保护自己的封地。在文章的最后,点出“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全赖冯谖的一系列的计谋。 这篇文章的主要艺术特色,是用精雕细刻的手法、迂回曲折的情节,写出了战国时代的一个有奇谋异策的士人的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的异乎寻常的智谋和作为一个所谓“奇士”的风采。(下可结合具体课文举例,如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即用三个故事组成:冯谖署记、矫令焚券、市义复命。此处从略。) 10、《齐恒晋之事》 此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是全书中少数千字以上的长文之一。虽然形式上全属对话,实际上却是一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层次清晰的论辩文,是《孟子》散文中最富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篇章。 本文紧扣“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推理过程:要行王道,就必须排斥霸道,保民而王;要保民就必须有不忍之心并善于推恩,要推恩就必须使民有恒产 5 和恒心;如此,最后王道可成。 本文主张施行王道、保民而王,反对霸道、兼并战争,从爱惜人力财力、维护社会稳定、减少人民苦难方面讲,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但他的思想和主张,在那特定时代里行不通。因为“王道”主张,最终还是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肯发善心,懂得推恩的基础上,这是当时动乱年代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因为如此,他虽说得齐宣王口服心服,但仍没真正采纳其主张,并付诸实施,孟子在齐国呆了几年,多次企图说服宣王实行王道,但终不得志,结果只能悻悻离去。同时,他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反映了小农男耕女织、渴望温饱的自然经济意识。 本文在艺术上很好地体现了《孟子》散文的特点。 首先在论辩中,高屋建瓴,求同存异;因势利导,欲擒故纵咜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齐宣王提出齐桓、晋文称霸之事,让他讲讲。他反对霸道,主张“王道”。面对宣王的问题,该如何回答,他不是不知,而是不愿讲,不屑讲,但若直接回答,谈话无法进行,王道无法宣传,于是他一方面保持“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尽天下》)的豪迈气概,一方面巧妙采用“求同”的战术,将话题引入劝说的范围之内:“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真有一种高屋建瓴之势。齐宣王虽不热心此,但称王天下是他所求的“同”,于是想听听,孟子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用明确而干脆的语言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保民而王”,以此作为全文立论之纲。 然后,孟子利用四个论辩回合,因势利导,欲擒故纵,步步紧逼,一次次获得成功。 第一步,抓住“以羊易牛”的小事,帮助齐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以羊易牛”,肯定其“不忍之心”,是一纵;又借百姓的误解,“牛羊何择焉”让齐王陷入窘境,是一擒;齐王“笑”着无奈解嘲后,孟子又代齐王辩解,帮助摆脱困境,肯定“是乃仁术”,君子也如此,又是一纵,这就使宣王十分高兴,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夺得第一回合的胜利。 第二步、用“举百钧”、“察毫未”、“超北海”三个比喻,解决宣王主观上“为”与“不为”思想矛盾。宣王心动后但还不明白为什么不忍之心“合于王”的道理,如果这时直接回答“老吾老”“幼吾幼”的推恩方法,那只能是一种灌输,效果会不好,于是他用三个贴切生动的比喻,由小及大,由此及彼,使齐王明白现在没能在天下“保民而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打消了齐王的畏难情绪,解决思想矛盾之后,正面谈如何推恩----“老吾老”,为什么推恩----“保四海”,并以古人为榜样鼓励齐王效法,言之凿凿,语重心长,使齐宣王猛然省悟,除了默认之外,已无话可说,孟子又取得第二回合胜利。 第三步,再用因势利导,欲擒故纵之法,排除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思想障碍。孟子知道齐宣王想凭武力统一天下,但他故作不知,旁敲侧击先逼其说:“求吾所大欲,”又逼其说“吾不为是也”,这是纵;在此基础上,以排山倒海之势,不容申辩的语气,用四个短语揭出宣王“大欲”的实质,且用“缘木求鱼”作喻否定这不可能实现,想让宣王死了这份心,这叫擒。但宣王不死心,认为是言过其实,是一纵。孟子又乘胜追击,指出“殆有甚焉”----比这还严重,接着再用“邹与楚战”作喻,点明胜负之理,使宣王不得不承认,又是一擒。最后,孟子用一连串排比,正面为宣王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的美好图景,使之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齐宣王只好答应试行。孟子又获第三回合的胜利。 第四、向齐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一是富民,即“制民之产”,二是教民,即“谨庠序之教”。先使民解决温饱,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其次,语言上,多用比喻,且精当贴切。还有排比,反复诘问、夸张。 再次,文风上,气势磅礴、纵横开合。 1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文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滕是个小国,介于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滕文公是孟子周游列国碰到的唯一信服孟子主张的国君。这篇文章,是在滕文公接受孟子意见、国家很有威望时发生的一场辩论。在论辩中,孟子贬斥农家,颂扬尧舜,提倡社会分工,反对平均主义。 在写作手法上,首先表现为气势十足,文笔犀利。酣畅淋漓的阐发使文势如江河奔流,剔骨剥皮的文笔如游刃有余。其次,推理严密,布局精巧。开始简单交代了许行、陈相到滕情况,由陈相会见孟子提出农家主张,然后由孟子批驳,逐层展开:一是用对话方式进行,意在引导陈相的无法自圆其说;二是用讲述史实的方法进行,意在增强说理的力度,论证社 6 会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用对比褒抑,意在揭露陈相背信投农的行径,指出陈相“不善变”的要害。最后批判许行的绝对平均主义,指出其说的实质和危害。主旨突出,层层推演,有主有次,层次分明。 这篇文章是孟子理论的精华所在,谈治国的思想原则,比《梁惠王》“齐桓晋文之事”中只讲一些具体措施要更富于理论性,它里面涉及社会分工的历史进步观点和对事物分析的辩证观点,是今天我们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章节之一。 12、《庄子》的文学价值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寓言为主,“三言”并用的创作方法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第二十七篇即为《寓言》篇,开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三言”,就是指寓言、重言、卮言。对“三言”的理解多有不同,我们教材认为: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长者、尊者、名人等令人庄重的言语;卮言----酒后之言,出于无心而自然流露的语言。在创作方法上,“三言”各有各的作用,“以卮言为曼衍”----用卮言来推论、推衍;“以重言为真”----引用重言使人感到真实;“以寓言为广”----用寓言来推广道理。“寓言十九”,说明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有统计说寓言达200余则。《秋水》有庄子用“鸱吓凤凰”的故事批惠子,讽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为,说惠子在梁国做相,庄子往见之,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了会取代你。于是惠子恐惧,在全国搜了三天三夜。庄子见惠子说:“南方有一种凤凰鸟,你知吗,他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不休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一只鹞鹰衔了一个死老鼠,深怕被从头上飞过的凤凰夺去,便仰起来头高声吆喝。”此外“丑女效颦西施”讽刺机械模仿;“邯郸学步”没学会邯郸人走却忘记了自己走的步法,爬而归,讽刺盲目崇拜。“匠石运斤”是庄子路过惠子墓,给从人讲的故事:楚国都城郢有一个人,鼻子上溅了一点白石灰,像苍蝇翅膀一样薄,这人爱清洁,就找石匠用板斧削掉,石匠挥动板斧快如风,白石灰被削得很干净,鼻子没损伤,宋君听说了,便招石匠给自己试削一次,石匠说:我确实砍削过,但让我削的那个人死了很久了。这则寓言表达对惠子的怀念,也说明要信赖,才有力量。“每况愈下”讲的是庄子宣传“道”无所不在的道理:东郭子向庄子说“道在哪里,”庄子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说“指出我看才行”,庄子说“在蝼蚁里”,东郭子说“这么低下,”庄子说“在稗子草里”,东郭子说“怎么又低下了”,庄子说“在砖瓦里”,东郭子说“又低下了”,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不再发问,庄子说:你提的问题,本来就没触及实质,你以为道不一定到处存在,实际上道是不离开任何具体事物的。比如„周?、„遍?、„咸?三字,异名而同质,所指意思是一样的。 重言,如《逍遥游》中就引用了《齐谐》、汤问,接舆的话。卮言,例子更多,从略。 ?想象奇特、虚构怪诞的浪漫世界 范垂长说:“《庄子》一书充满了丰富的幻想,虚构的情节和奇妙的构思,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的主旨就是表现绝对自由的“无待”。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和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鸟迁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在这意境开阔、气势雄伟的画面的基础上,又由大鹏联想到“蜩与学鸠”嗤笑大鹏的远飞,联想到“列子御风而行”,联想到藐姑射山的“神人”,一直联想到“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寑卧其下”,真乃千盘百折,千回路转,变化无穷,充满浪漫。 《列御寇》里有一个庄子虚构的曹商使秦的事,说宋国有个曹商,出使秦,得惠王一百辆车子的赏赐,见庄子后炫耀起来,庄子讽刺说,我听说秦王有病,医生给他破一疮得车一辆,给他舔痔的得五辆。你莫非给秦惠王舔了痔疮,不然为何得这么多车子。这故事极大的讽刺了自我炫耀、逢迎拍马之徒。 教材还提到这样几个故事。“蜗角蛮触”: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这是借惠子的一个朋友之口,劝魏王罢战的,抨击了为一已小利而兴师动众者。 “骷髅论道”:庄子到楚国,见一骷髅,就用马鞭敲着骷髅说,您是怕死而没保养好而死,还是国亡遭杀害而死,是做错了事愧对父母妻儿而死,还是挨饿受冻而死,还是寿终正寝到这地步,说完拉过骷髅当枕而睡,梦见骷髅对他说,您是一个善辩之士,你所说都是活的牵 7 累,死了就没这些了,您想知道死的情形吗,庄子说:“想知道”。骷髅说:“死后,上无君下无臣、无四季、悠悠自得,比君王快乐。”庄子不信要让他再活,回家与亲人团聚,骷髅皱眉道:“我怎能弃这快乐而重受人间之苦,”这则寓言有力控诉了社会的黑暗。 “罔两问影”:影子的阴影问影子说,“刚才你走动而现在不动,刚才你坐着而现在又站起,你怎么没独立的节操呢,”影子说,“我是有所依赖才这样。我所依赖的东西又要有所依赖呀。我依赖,就像蛇赖腹而行,蝉赖翅而飞,我怎么知道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不这样呢,”说明依赖是一定的,离不开自然。今讽刺完全依赖之行为。 “庄周生蝶”:这个故事应在《齐物论》,教材说在《养生主》中是不对的。故事说,庄周曾梦见自己变为蝴蝶,翩翩起舞,好像真成了蝴蝶,很得意,不知自己是庄周了,忽惊醒,分明还是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蝶,还是蝶做梦变成庄周了。庄周与蝴蝶必有区别,这转变就叫“物化”。这故事表达了齐是非,齐物我,齐彼此之道。 《庄子》中诸如此类的浪漫世界,“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奇丽诡谲,极有抒情色彩。 ?汪洋恣肆,诗意盎然的语言风格。 汪洋恣肆,是历来人们对《庄子》总体风格的评价,在语言方面尤其突出,刘熙载《艺慨》称它“意出尘外,妙生笔端。”《庄子》的语言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诗意盎然。郭象《庄子?序》中说:“观其书,超然自以为已当,经昆仑,涉太虚,而游惚恍之庭矣。”他在《天下》篇提到了创作主张:“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觭见之也。”《外物》篇在讲“任公子钓大鱼”的寓言时,写道:有位任公子,站高高山顶,用50 不得一鱼,仍不灰心,终有一鱼游来,一口吞下50头牛肉和钓钩。这鱼疼得在大海腾跃,只见海面白浪滔天,波涛蔽日,涌动之声如鬼哭浪嚎,吓得方圆千里之人魂不附体。这故事真是夸张大胆,惊心动魄。如《逍遥游》末段的语言更充满了诗意。 《秋水》中虚构了一则河伯与海若的对话,很有名,从中产生了几个为后世诗文常用的成语。原文是: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向若而叹 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若已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者,笃于时也。” 这段文字后来形成了如下成语、格言:“望洋兴叹”----形容无能为力,怅惘无奈的心情;“北海难穷”----形容志向高远,襟怀广阔,难以估量;“大方之家”或“方家”----用来尊称有学问,有修养者;“见笑大方”或“贻笑大方”----形容学识浅陋,被内行人笑话;“河伯见海若”----喻平凡之人不敢于高超之人物比肩;“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说明对目光短浅,愚味无知之人无法讲清道理。 ?《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 在叙事散文一章,我们已述中国小说的源头说法很多,如今,也有不少人认为《庄子》是小说的源头。如,1993年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发表了陆永品的《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1985年4月《湖南师大学报》载有曹大中《庄子----中国短篇小说之父》等论文。郭杰主编《文学大教室》一书,专设一题为“庄子:中国小说的鼻祖”,并从小说的外在特点(情节、人物)、内在特质(虚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等角度加以阐述,最后指出:“所以我们理应称庄子是中国小说的鼻祖”。“小说”二字的连用,最早就是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可见,“小说”在这里是一个短语,把“小说”作为文体的概念而加以使用,是东汉的桓谭和班固。班固说:“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庄子散文确实有不少写得故事曲析,个性鲜明。如《养生主》中的秦失,本去吊唁老子,却只号哭三声便掉头而去,真乃与众不同;《德充符》中的申徒嘉,被砍去一只脚,仍不卑不亢地与郑国宰相子产据理力争,并使之折理;《达生》中“佝偻者承蜩”: 8 说孔子到楚国,在树林里,见一驼背人用竹竿粘知了,好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容易。孔子问“您真能啊,有什么方法吗,”承蜩人说:我有法子。经过五六个月练习,在竹竿垒放两弹丸不掉下,捕捉知了就少有失误;累三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我捉知了,立在树下像树桩稳当,手举时胳膊像枯树不晃,虽然有天地万物,但心里、眼里只有蝉翼,“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说这真是“用志不分,出神入化了~” 《盗跖》篇写孔子劝盗跖改恶从善的事,写得一波三折:孔子批评柳下季作为兄长,放任兄弟柳下跖为害天下,并不听柳下季的阻拦,信心十足地去代季劝跖了。到跖营寨前,孔子让传令官说“仰慕高尚正义”前来拜会,但跖仍怒气不休,一口回绝,于是又诈称是柳下季介绍而来,乃见。孔子见后赞跖集三种美得于一身,想用利禄诱跖,却遭跖责骂说“你用虚伪的言行,迷感天下君主,想求富贵,强盗中没比你更大的。天下人不把你叫盗跖,却如此称呼我,真是天大的误会~”接着又把儒家推崇的几位圣君贤臣骂得一钱不值,孔子又恼又怕,面如死灰,出门而跑,上车后连缰绳也拿不稳,竟三次脱手。回去对柳下季说:我没本领捋老虎之须,几乎不能免脱虎口~这情节、这人物、这对比,实在引人入胜。 13、《逍遥游》 此文属《庄子?内篇》之文,多数学者公认为庄周手笔,但任继愈等怀疑为汉人所作。此文在全书的地位特殊。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逍遥”、“翱翔”、“彷徨”都有自由地盘旋,悠然自得,纵任无为之意。章大炎认为:“《逍遥游》从破时空,明必然入手,演自由的妙旨。”但对《逍遥游》的主旨,历来理解不一。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115页说,本文“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主题句。宣颖《南华经解》评译曰:“此三句一篇之主也。第一句又三句中之主也。”这说得很对。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上,在“功名”上追求越迫切,“我”就越膨胀,因而,要做到“无已”,首先要放弃“功名”。放弃“功名”是“无已”的前提条件和表现,“无已”是放弃“功名”的升华。做到了“无已”,是“至人”,“真人”,能做到“无功”者是“神人”,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做到“无名”是“圣人”。 《庄子》散文开始打破语录体、对话体,向专题论文过渡。《逍遥游》就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专题论文。但它不像后来的论说文那样以理论的说明与论证为主,不是主要靠演绎、归纳、分析等逻辑方法说理,而是主要运用“意象化”手法,即把意蕴转化为形象的方法,具体说就是通过取象、造象、组象的过程,创造了不少具体、形象的寓言故事。全文除几处点明主旨的语言外,几乎全部是寓言。具体说来: 第一段,开篇写鹍与鹏,突出其体大,活动范围大,展现壮观境界,忽而转写蜩鸠的斥笑,映衬对比继而写朝菌、蟪蛄、寿椿、彭祖,从“大”“小”两方面申说,大小之物,各有所乐,各有所待,不算真正逍遥。 第二段,引汤问为证,把大鹏到南冥重新描绘一番,又把斥鴳之类讥笑一番,从而就“小”与“大”两方面作更加深入的申说,说明大小之物各有所待,总结上文。 第三段,先指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即有一定智德的大小官人甚至不汲汲求名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都“犹有所待,”算不得逍遥。后具体说明幻想中的无所待,归结出本文主旨:“无已”的“至人”,才能达到逍遥的最高境界。 第四段,用尧让天下,许由不受的故事,证明“圣人无名”,“天下无所用”,不必求名。寓言中套寓言,故事中套故事。 第五段,用肩吾与连叔的对话,说明“神人无功”,“不以天为事”,不必求功。 第六段,用惠子与庄子的辩论,说明“至人无已”,只有进入“无何有之乡”,有了大树“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达到“无已”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14韩非子的寓言 其寓言故事的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位。 据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统计,《韩非子》寓言故事总目323则,《庄子》181则,《列子》99则,《战国策》54则,《墨子》和《孟子》各有10多则,《荀子》《论语》更少。 9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他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具体说来,《韩非子》寓言在艺术上有独特之处:一是使寓言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文学百花园中开始出现;二是创造了结构宏伟的“寓言群”这种新体制;三是题材主要采用历史事迹和现实生活,很少拟人化、虚幻化。 在《韩非子》之前,《战国策》和《孟子》只是偶一用之,《庄子》和《列子》等中虽数量不少,但仍是为说理而列举的例证而已,不是独立的体裁。但韩非的《说林》上下两篇,共有独立的寓言故事66则,“说林”,意即传说故事汇聚如林,也许是韩非为论述问题准备的事实证据,然而,正如陈蒲清所说:“《说林》这样独立成篇的寓言,在《韩非子》以前的古书中也是没有见到的。” 《韩非子》还首创了独立的“寓言群”这一结构形式。《储说》六篇便是包括204则故事的一个巨大的寓言群。“储说,”意即储存汇集的传说故事,由于汇集的故事太多,故分为内、外储说;内储说分上下,外储说又分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因而每篇又可称之为一个分寓言群,每个分寓言群围绕一个中心又分若干小寓言群。如《内储说上》共49则寓言故事说明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这权术又分七种,每一种又是一个小寓言群,“众端参观”有9则,“必罚明威”有12则,“信赏尽能”有8则,“一听责下”有5则,“疑诏诡使”有4则,“挟知而问”有5则,“倒言反事”有6则,此外,《内储说下》有6个小群50则;《外储说左上》6个小群有48则;《外储说左下》有6个小群32则;《外储说右上》3个小群有19则;《外储说右下》有5个小群16则。这样,204则构成一个寓言群六个分群包括33个有独立主题的小群,陈蒲清说:“这么有系统的结构宏伟的独立的寓言群,在中外寓言史上都是一个创举。”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题材多取于历史故事,只有“三虱相讼”(《说林下》),“涸泽之蛇”(《说林上》)等极少数采用拟人化手法写动物故事。前者讲三个虱子在猪身上争讼,一虱子过之问原因,三个齐答都想吸由肥血多处,那个虱子告之,腊祭将至,猪杀了就连你们一块烧死,还计较争执什么,三虱醒悟,团结奋力吸血,猪瘦了,主人没杀,说明“吸血鬼也会因共同利益而勾结在一起”;后者讲一泽干枯,水中一大蛇搬家,一小蛇说我们一前一后走,人见之必杀,不如我们两口相衔,你背我走,人见了会以为我是神君而避之,结果,就是人见避之,二者皆活,这说明“要仔细观察,方能识破诡计。”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与《庄子》中的风格明显不同;《庄子》的寓言奇幻玄虚,怪诞神奇;《韩非子》的寓言庄重平实,奇而不怪。但和《庄子》相似的是:构思精巧,情节跌宕,个性鲜明。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和庄子寓言的„恢诡谲怪?不同,韩非寓言新而不诡,奇而不怪,所谓新而不诡,是理虽新而不失其正;所谓奇而不怪,是说事虽奇而不流于虚。” “郢书燕说”的故事:楚国都城郢中有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了一封信,他是在夜里写的,灯不亮,就吩咐捧蜡烛之人说:“举烛~”说着顺手写上了此二字,其实这二字不是信中内容。燕相见后,解释说:“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对自己的国君说了此意,国君高兴地照办了,因此国家得了治理。“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此寓言故事讽刺治学断章取义,穿凿附会。此外,流传至今的成语、典故,常见的还有:老马识途、远水不救近火、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画鬼最易、曾子杀彘、和氏献璧。 15、《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抒情诗。全诗370多句,近2500字,《先秦大文学史》和《先秦文学详解》都说不计“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二句(据宋代洪兴祖考注是衍文,后世学者多赞同),共373句2477字;《文学大教室》说372句2490字。 ?、题目二字的解释 关于“离骚”二字,历来解释不一。教材和注释录六种,现再列两种: 徐仁甫《古诗别解?自叙》说:“《离骚》,旧解遭忧,为动宾关系;解别愁,为偏正结构。……屈原曰:„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离、疏分言,疏、骚双声,是离骚即离疏”,“为平列结构”。 10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认为是楚方言的联绵字,“离骚、骚离皆楚之方言矣。声转则为愺恅,《广韵》云心乱。” ?《离骚》的写作年代 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即楚怀王时期。怀王在位33年(后入秦三年死),具体年代也有不同说法。 两汉诸家多认为在屈原壮年时期,司马迁《史记》、刘向《新序?节士》、班固《离骚赞序》、王逸《楚辞章句》均持此说。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似是作于襄王时。 今人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认为,作于“他23岁的那年……怀王开始不再信任他”的时候。 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屈原作品介绍》说,“《离骚》作于顷襄王朝再放江南之时,……屈原至少已过六十”。 ?《离骚》的主旨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与忠君。《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离骚》的层次 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以下几种: 两部分说。教材即持此看法。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媭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三部分说。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均是此观点。 三部分加结尾说。张松如主编《中国诗歌史》分析说:第一段(开头----“岂余心之可惩”),交代家世并叙政治上遭谗失败,表达了守正不阿的节操;第二段(“女媭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叙失意后的再振作,以在幻想中展开求女活动喻为国求贤,以求女不成喻再努力之失败;第三段(“索琼茅以筳蒪兮----蜷局顾而不行”)叙已欲去不忍,既行复止,表现了强烈的爱恋乡土之情。结尾(„乱曰?----结束)点明在楚无与共行„美政?之人,暗示自己归宿,以收束全诗。 ?《离骚》中的“美政”理想 屈原生当怀王之世,那时楚国已是内忧外困,日益衰落.“明于治乱”的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虽遭谗被疏,仍系心怀王,念念不忘振兴楚国。然而黑暗的现实,腐败的政治使他壮志难酬,只好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其具体内容是: 一是盼望君王圣明。如:“汤、禹俨而祇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彼尧舜之耿价兮.既遵道而得路。” 二是向往一统天下。诗中称道“前王”、“前圣”、“前修”,并不局限于楚国,所奉典范都是华夏诸国所公认的楷模,所举破国亡身之人也都是天下所公认的昏君奸臣。此外,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范围也突破了楚国境域,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些都是诗人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大一统”是其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县圃”,“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具有女。” 三是关注民众生活。关心同情人民是屈原“美政”理想的根基。诗中表现了诗人关注民众、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了解民心的思想和“有德在位”的主张,这与儒家的“仁政”“民本”传统一脉相承。屈原身后受到人民的纪念和崇敬理所当然。“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四是渴求举贤授能。“尚贤”思想,从春秋以来就产生了。屈原忠心遭斥,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唯贤是举的重要,认为“美政”理想能否实现的关键就在能否任人唯贤。“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顾。”“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五是希望修明法度。屈原具有法治观念,他认为修明法度是实现“美政”的必经之路。他说:“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忍以为度。” ?《离骚》中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11 《离骚》为我们塑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这形象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忠君爱国的强烈情感;放言无畏的批判精神;奋发自励的高尚襟怀;苏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在诗人心目中,君国一体、密不可分,忠君与爱国是二而一的。他的特殊处,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乏其例的人才尽可自由流动时代,以屈原之才干,不难另谋出路,但他“忽临睨夫归乡”,积淀于胸中的爱国情操千丝万缕缚住了他,使之“蜷局顾而不行”,宁肯以身殉国,也不愿离开父母之邦。深沉执著的强烈情感,动人心弦。“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兮。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离骚》中展现了抒情主人公无私无畏、放言无惮的斗争精神。责数楚王之昏惑.揭露世俗之混浊.痛斥群小之谗邪。但在忠君前提下,他的批判.多哀怨凄恻之音.少反抗挑战之意。鲁迅《摩罗诗力说》:“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已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不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如《离骚》中说,“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怨灵修之浩荡兮,固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乎厌求索.羌内恕已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离骚》中还洋溢着奋力自励的高尚情怀和苏世独立的高洁人格。“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乎今之人兮,顾依彭咸之遗则。”“忽驰鹜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力完成的长篇抒情诗。它在艺术的开拓、创新,令人愕然,它取得的成就主要可概括为: 第一.宏伟结构的设置。 在《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词典》中周蒙撰文说:“《离骚》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结构宏伟,构思缜密上。”全诗先叙家世、性格、社会混浊、理想不得实现等现实生活,再写奇幻的想象境界,最后又写去国远游终不成行。天上人间,过去现在,交织杂糅,包罗甚广,但并不给人相游离之感,而是显得情节自然、层次分明。长诗贯穿全篇的主线分明,即自叙生平经历和表达思想情感,总是和楚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以及新旧政治势力斗争的消长密切联系起来。最初他充满信心:“愿俟时乎吾将刈”;理想不得实现,他便“延伫乎吾将返”;面临漫长道路,他又“吾将上下而求索”;到处碰壁后,则“吾将远逝以自疏”;最终理想破灭,便“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样,按照思想感情伴随着的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前后之间矛盾的因果关系,构思谋篇,虽宏伟复杂,但也缜密合理。 第二,“灵均”形象的塑造。 全诗以自身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这位名曰“正则”、字曰“灵均”的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了“灵均”的世系、出身、品质、抱负,描叙了他的志趣、爱好、服饰、言行和境遇,展现了他的心灵世界。在“灵均”身上,诗人熔铸了自己的意识、情感、理想和人格。诗人所塑造的这一主人公形象,成为后人景仰、敬慕的崇高典型。 第三,创作方法的突破。 我们知道,《诗经》奠定了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古代神话成为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屈原继承、发展了二者的优良传统,在《离骚》中使三者完美结合,即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以浪漫主义为特色,这不仅标志着创作方法的突破和发展,而且证明屈原无愧为一位自觉地从事文学创作的伟大作家。《离骚》的现实主义基调,体现为诗人以极富个性化的笔触,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战国后期楚国社会的黑暗和混浊;并通过“灵均”这一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感。《离骚》更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富有浪漫主义特色,那火样的激情、那丰富的想象、那奇幻的境界,组成一曲哀壮而激越的悲歌。诗人驱使月神望舒、风神飞廉以及鸾凰、凤鸟、风云做侍从,上天下地“济白水”、“登阆风”、“游春宫”、“折琼枝”、“求宓妃”、“见佚女”。这种富于进取精神的积极浪漫主义,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于把人引向虚无和幻灭的《庄子》之文的消极浪漫主义。 第四,比兴手法的开拓。 12 比兴手法是《诗经》的伟大创造,屈原继承、发展了这一艺术成果,在《离骚》中作出了重大开拓,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增添了异彩。《诗经》中的比兴,主要是以彼喻此、借彼咏此,且多为诗中片断,大都比较单纯。而《离骚》中的比兴运用有较大变化、发展,不仅用得更加广泛,而且寄情于物、融情于景,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而为一,创造出了富有象征意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诗人笔下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等等,莫不如此。《文心雕龙》:“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又说:“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第五,“骚体”形式的创制。 《离骚》是我国诗史上划时代的艺术丰碑,是具有独特性的典范作品。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吸收楚地民歌的营养.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这种新诗体,句式自由灵活,声律宛转活脱,形成了容量较大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和创新,影响深远。郭沫若《屈原的艺术和思想》:“我们向来认定屈原有特创性。自从屈原把《离骚》做出了以后,中国文学便创出一个特殊的体裁,所谓„骚体?。” 第六,语言艺术的革新。 《离骚》在语言艺术上有不少新的开拓。表现为: 首先,是双声、叠韵、重言的广泛运用。比《诗经》中更广泛,大大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如双声、叠韵:正则、灵均、驰骋、纯粹、追逐、陆离、贪婪、顑颔、靰羁、郁邑、婵媛、逍遥、相羊、骄傲、偃蹇、佻巧、犹豫、狐疑、缤纷、翱翔、委蛇、蜷局等等。如重言:謇謇、冉冉、岌岌、菲菲、申申、浪浪、忽忽、曼曼、总总、暖暖、翼翼、婉婉等等。 其次,大量运用了对偶,包括所谓“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当句对”等多种形式,增强了诗歌的文采和艺术表现力。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再次,吸收大量的楚地方言口语和语法。郭沫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方言和口语的大量使用,是屈原诗歌的一大特色。这些字眼是举不胜举的.一个反复使用的„兮?字便是最好的一把钥匙。”如:些、只、羌、蹇、纷、搴、莽、谇、诼、凭、媭、扈。 秦汉文学 1、《谏逐客书》点评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又名《上秦王书》。这是李斯于秦王十年(前237)任客卿时写给秦王(统一六国后称始皇)的一篇奏议书。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当时,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以免秦国的侵犯,便派一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作间谍,替秦国修渠,后事情败露。那些由于客卿受到重用而自身权势难保的秦国宗室大臣,即借此机会排斥客卿,向秦王说:“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秦王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客卿。李斯自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写了这封谏书。秦王看后,深为感动,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此文大体可分4段。 第1段,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句。开宗明义,提出“逐客为过”的论点。本段虽只有一句,但旗帜鲜明,不容置疑。下文就围绕这一论点,摆事实、讲道理,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 第2段,从“昔缪公求士”到“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列举“客之功”,说明“逐客为过”。本段列举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重用客卿而不断富强、成就功业的史实,提醒秦王反思秦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客卿的建功立业史。因此,引出小结:“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这就驳斥了“吏议”,说明了秦王逐客的没有理由。这是从正面揭示“逐客为过” 13 的道理。接着,是一个假言推理:“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从反面说明任用客卿对秦国的富强十分必要。 第3段,从“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到“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联系秦王的所好所乐,说明“逐客为过”。本段以“今”起笔,与上段段首的“昔”相呼应。在本段中,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秦王所好“声色珠玉”多非秦产,这是从正面说;二是秦王没有非秦之“声色珠玉”则无以为乐,这是从反面说;三是秦王“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问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这是由物及人,归入议题。以上三点均是事实,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也是一个事实,即秦王“所重者,在乎声色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不能不引起秦王的深思。本段最后说:“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将逐客与实现统一大业联系起来,这更是秦王不能不深思的问题,因为“跨海内、制诸侯”是秦王最大的心愿,逐客一旦会给统一天下带来负面的影响,恐怕秦王是不会答应的。从这一角度而言,秦王当初下逐客令,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没有意识到这是重物轻人;二是没有意识到这将影响其统一大业。经作者点化,秦王不会不幡然悔悟。 第4段,从“臣闻地广者粟多”到文末。从古今正反两方面,说明逐客的错误和严重后果。本段先从历史的角度,以五帝、三王为例,说明兼收并蓄能够“无敌”于天下,这是从正面揭示逐客的错误。而后从现实的角度,针对逐客一事,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之举,这是从反面揭示逐客的严重后果。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显著的特色。其一,是正反论述,说理透辟。除第1段外,其余各段都用了正反论述。而在说明事实时,作者是详于正面论述,略于反面推理。正反对比,是非分明,去就可知。正面论述使秦王明白用客则成,反面推理使秦王懂得逐客为过。其二,是气势奔放,极富文采。李斯的文风,前期雄辩,后期峻切。此文是其前期的作品,很有气势与文采。文中多用夸饰、排比、对偶等手法,多用华美的辞藻,进行铺陈,文气充畅而音调和谐。尤其是第2、3段。其三,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最突出的例子是第3段中以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取人应抱的态度和不应抱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本文颇受后人推重,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清代李兆洛视此文为“骈体初祖”,并收入《骈体文抄》一书之中。 2、《过秦论》(上)点评 此篇主要阐述秦国六代君王的伟业,以及秦王朝统一天下后由盛而衰的过程。通过秦得天下之易与失天下之速,说明秦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暴政治国,不施仁义,失去民心。全文6段。 第1段,从“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到“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写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强大。孝公在位之时,有“殽函”、“雍州”之地利,“君臣固守”之人和,“窥周室”、“卷天下”之雄心,这是“卷天下”必备的条件,但仅此还不够。于是,他任用商鞅变法,施行正确的内政外交政策。其结果是“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取得开疆拓土的初步胜利,为秦兼并诸侯国奠定了基础。 第2段,从“孝公既没”到“国家无事”。写秦自惠文王至庄襄王五代君王“蒙故业,因遗策”,使秦继续强大。尤其是惠文、武、昭三代君王,向四方扩展,“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致使“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本段在写作过程中,极力夸饰九国的人才之多,士兵之众,但在“叩关而攻秦”时,却“逡巡遁逃而不敢进”,显然,这是以此来显示秦的强大,用的是映衬之法。 第3段,从“及至始皇”到“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天下,使秦达到极强。 第4段,从“于是废先王之道”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写秦始皇“愚黔首”、“弱黔首”的暴政。秦始皇在“天下已定”之后,“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 14 之业也”,这是一种天下惟我独尊的心态。为了保住这“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他不是发展生产,为“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过秦论》[中]),实施保民、安民、富民的仁政,而是“以暴虐为天下始”(同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实施了“愚黔首”、“弱黔首”的暴政。这即是秦之“过”。 第5段,从“秦王既没”到“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转而攻秦”,秦王朝灭亡。本段从家境、出身、职业、才能等多个角度写陈涉的不如别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揭竿而起,“转而攻秦”时,却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表明,秦王朝至此已经失去民心,它的灭亡亦在情理之中。 第6段,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到“而攻守之势异也”。写秦亡的主要原因:“仁义不施”,点明题旨。本段通过秦与秦、陈涉与九国、陈涉与秦的对比,揭示出秦的灭亡不在外力,而在其自身的暴政。 在写作上,此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叙议结合。前5段是叙述,第6段则是议论。本文题为《过秦论》,却先叙秦之功,看似与题不合,这是以功显“过”之法,即不写其功,其“过”之大就不易表现,写功是为写“过”服务的。前5段叙述秦的功过,又是为第6段的议论服务的,因为没有叙述作为基础,议论就是缺乏事实根据,就有空发议论之嫌,说服力也会减弱。所以,有叙有议,才有“龙”有“睛”。 二是运用对比。全文的基本框架是将秦之得、失天下作对比,进而揭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在这个基本框架下,作者又进一步细化。如写秦取天下时,把九国与秦相比,以见秦之强大。写秦失天下时,把陈涉与秦相比,把秦取天下与失天下的自身条件相比,把陈涉与九国相比,从而说明陈涉亡秦不是因为他比秦、比九国强大,也不是因为秦自身变弱变小,而在其治理天下时的“仁义不施”。 三是语言生动。此篇多用排比、对偶、比喻、夸饰,前5段的叙述即是如此。这就使语言富有文采,行文气势磅礴。 此外,行文中处处设伏,层层照应,逻辑严密,结构完整,雄辩滔滔,既有战国纵横家议论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文辞富丽等新的特征。 3、 15
/
本文档为【先秦文学作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