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人性善恶观浅析

2017-10-26 5页 doc 17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人性善恶观浅析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人性善恶观浅析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人性善恶观浅析-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在伦理学说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众说纷纭。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自古有之,人性观影响着我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诸位先哲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性善论者认为人生来性本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本在于人心,人们通过 “存性”达到道德完善的可能性...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人性善恶观浅析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人性善恶观浅析 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人性善恶观浅析-权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 年终报告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在伦理学说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问众说纷纭。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自古有之,人性观影响着我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诸位先哲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性善论者认为人生来性本善,仁、义、礼、智等道德本在于人心,人们通过 “存性”达到道德完善的可能性;性恶论者认为人生来性本恶,那些合乎道德的善行都与人的本性相反,强调人们通过 “化性”达到道德善的必要性。本文主要通过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的主要、两者的异同及其深远影响的比较,阐明了人具有善恶两重性。 关键词:人性 性善论 性恶论 B222 A 1006-026X(2013)2-0000-01 本文所指的人性善恶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人性又称人的本质或本性,是人生而具备的本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在伦理学说史上,先秦时期,曾出现过“天下言性”的学术景观,这说明历代伦理学家都很关注人性问题,而在讨论人性问题的诸子百家中,儒家关于人性的理论独领风骚。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向恶的,这两个理论在诸多的人性理论中脱颖而出,形成两大对峙局面,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理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 孟子 在我国,孔子是最早谈到人性问题的人,但孔子对人性并没有作过多深入讨论,也没有明确表明他的人性善恶的观点,从《论语》中看,孔子直接谈到过人性问题的只有一处(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就是说,人的天性本来是相接近的,后来的不同是由不同的习俗影响造成的。孔子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讲人性善恶的问题,但从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具备仁爱之心来看,孔子实际上是倾向于人性本善说的。孔子倡导仁和礼,以符合仁和礼的德行为善,已不符合或者违背仁和礼的为不善,提出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第一个系统的讨论了人性,并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性善论的提出,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深化,孟子明确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这就是人所具有的“仁义”之心,也就是他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的因素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出于人的天性,他称之为“良知”。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性向善就像水之向下一样,是自然赋予的、与生俱来的。顺应人性的善,就像大禹治水那样,要顺水之性。要使这种内在因素转化成“仁、义、礼、智”等四德的现实性,就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个人的内省和修养,这样,才能使善性变成一种可能与必然,如果不能保持和巩固人性之善,就会陷入不善的境地,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二、 荀子 荀子作为战国末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与伦理纲常,便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以人与动物的相同点立论,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 荀子的思想具有批判地综合各家的特点。但是,从荀子思想渊源来看,主要来自儒家学派和管仲学派。其伦理思想上重礼而不重仁来看,荀子的观点更接近于管仲学派。荀子认为“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人性就是“而欲饱, 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 好利而勿害”。? 荀子虽把好利作为人性本恶的根源,但并不是说他否定一切利的合理性,他提倡的是“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性善论的错误在于把“仁义”这些人为的东西,误认为是人本来所具有的。荀子认为,人的性和情是天生而来的,人不应该干涉,但人的后天学习、思考、行事却往往取决于人,应该由人自己承担。荀子虽提出性恶论,但是社会上又的确存在使人弃恶从善、推动社会由乱变治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荀子提出,人一定要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才可以节制自己的本性。所以,人们一定要对自己的欲望进行理智的节制,使之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就可以成为欲望的主人,从而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 以获得更和谐完美的生活与发展。所以荀子非常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三、 两种人性观的异同 孟子的由仁及礼和荀子的重礼贵义,代表了我国先秦时期开始形成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伦理思想,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对我国后来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性善与性恶是两个相对概念,荀子和孟子二人的主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两人在人性的本源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性善论和性恶论都提出人有善的因素和恶的因素,只是对人性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二人都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失去;先天没有的,后天经过努力也可以获得。恶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与最高境 界是善。性恶之人可以在礼、义、法度等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弃恶从善、积善成德。礼、义、法度等道德规范不仅是改造人性的标准,也是改造人性的手段。 四、 对人性论的思考及其启示 佛教讲求慧根,我认为,人性也应该包括善根和恶根两个方面,人性是多元的,既不是纯粹的善,也不是纯粹的恶,而是有善有恶的。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是二者兼有的,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人在幼年时本性善良,并不是说没有恶,只不过是恶的因素没有表现出来,人在于环境的接触中,必然会受到外物的影响, 而暂时迷失了方向,去追求感官享乐,使善良的本心逐渐丧失。善是人们内心真正的追求,一个恶人,受到善的引导感化,他就会去追求善,向善的方面发展;一个善人如果受到恶的诱惑,他也会做出恶的行为,就像杨雄说的“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善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也不能人为的规定一个界限,他们是两种并存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具有的两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我们既要宣扬人性善的一面,发扬人的仁爱之心,有宽广的胸怀,凡事多从内部找原因,而不要嫉妒和怨恨别人,也要揭示人性恶的一面,遏制人的嫉妒心、好声色性,以节制、谦让、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以包容、宽厚的心态对待他人,不断改过。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即要像舜那样,听到一句善的言语,见到一个善的举动,就会不可遏止地区学习追求,使内心的善端不断得到扩充,不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参考文献: [1] 王静义.人性善恶观对教学论发展的影响及其启示.理论探讨.江西教育科研,2006.05 [2] 项林.先秦法家儒家人性观及其礼法思想的探讨.文教资料,2006.18 [3] 邹兴明.人性善恶新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4] 赵黔宁.荀子人性论及其政治观述.贵州大学学报,2003.05 [5] 王海明.人性善恶学说辩难.党政干部学刊,2006.04 [6] 张易珍.浅析先秦儒家人性善恶观.安徽文学,2008.12 注解: ? 《孟子》 ? 《 荀子.性恶》 阅读相关文档:个体记忆下的集体记忆 试析公元八世纪末顿渐之争摩诃衍失败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之唐诗 浅谈宗白华关于“美是一种生命活力运动的本质特征” 唐宋文学入世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接受研究 从白马寺看佛教建筑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我看“国学热” 论黄州东坡居士的思想 论二十世纪乡土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流变 浅析老子“无为”思想 唐宋教学中的诗词鉴赏 从甲骨卜辞看商代先民祈求祥和的心理特征 王国维美育思想浅析 郭璞游仙诗中的苦闷情怀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意义探析 孔子之道及經典的現代意義 唐前期与吐蕃关系小考 论陈染90年代写作的独特言说方式 浅谈《论语》心得 北岛诗歌与昌耀诗歌之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
本文档为【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人性善恶观浅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