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注留守儿童与老人

2017-09-19 6页 doc 27KB 9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关注留守儿童与老人关注留守儿童与老人 作者:艾友     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老人肩负着照顾孩子的重任,这种现象已普遍存在,多数老人觉得孩子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一面,可怜孩子,从而对留守的学生百依百顺,铸就留守学生滋生很多恶习,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在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谆谆教诲更多的时候都随着老人的过分宠爱、迁就而付诸东流。为了减少上面这些情况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关键词】农村;...
关注留守儿童与老人
关注留守儿童与老人 作者:艾友     摘 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老人肩负着照顾孩子的重任,这种现象已普遍存在,多数老人觉得孩子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一面,可怜孩子,从而对留守的学生百依百顺,铸就留守学生滋生很多恶习,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在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谆谆教诲更多的时候都随着老人的过分宠爱、迁就而付诸东流。为了减少上面这些情况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关爱;教育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地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这些孩子的父母单方面认为只要孩子不缺钱就万事大吉,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会让他们始料不及。家中老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肩负着照顾的重任,多数老人觉得孩子一年也见不到父母一面,可怜孩子,从而对留守的学生百依百顺,一忍再忍,一让再让,铸就留守学生滋生很多恶习,再者留守学生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心灵上消极、孤僻、任性、暴躁,行为上纪律松懈、卫生习惯差、文明行为上说脏话、和同学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等。“爱人,爱己”根本无从谈起。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发生事情得不到及时纠正,更是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导,缺乏道德约束,是非观念淡薄,违法违纪案件频频发生。根据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受到同学和邻居的欺负,人身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护。他们的父母也望子成龙,但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不能做。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钱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管理。老人的忍让与溺爱导致很多儿童积习难改,这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在学校,留守学生又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不少烦恼;教师对留守学生的谆谆教诲更多的时候都随着老人的过分宠爱、迁就而付诸东流;教师与老人的观念差异,导致交流、沟通苍白无力……     为了减少上面这些情况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心协力,共同合作,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把留守儿童和老人的问题解决好。     首先,政府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目前,外出务工的收入已成为我们阜蒙县的主要经济支柱,广大务工农民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政府在抓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理应对农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予以密切关注,把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妥善解决。首先应该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政府还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优化“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环境,加大净化教育环境工作的力度。切实抓好“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定期表彰奖励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育人典型和“留守儿童”中的成才典型,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留守儿童”工作的良好氛围。     政府还要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应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对老年监护人,探索采取适当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尽职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其次,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负有重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通过书信、微信,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切莫溺爱、娇生惯养。     学校还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关注。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联系可通过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等与家长、监护人交流,从而使老师、监护人及家长,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三方有的放矢地对“留守儿童”加强教育,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学校要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歧视留守儿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把一个问题学生推给家长和社会。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儿童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其健康成长。学校除了配有班主任之外,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补偿。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大胆创新: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教育;同时,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的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同时,老师还应运用心理学知识,及时、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     通过学校、教师的温暖关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消除留守学生家庭祖孙“隔代教育”的弊端,从而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最后,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谈话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家,有爷爷奶奶管;在学校,有老师教育,也无须过问子女的事。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子女乖、听话,不用管,也不会变坏。另外,还有些家长认为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学习不闻不问。错误认识不一而足。家长应该转变这些错误观念,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若是在校学生,还应该跟学校、监护人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实我在做班主任时,经常会和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打交道。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让我头疼,曾经有失去信心的时候,,也有过发火发怒,变得暴躁的时候。现在回想起来,这样做不仅对工作有损无益,有损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而且还会加深老师和留守学生及老人之间的误会。我陷入了沉思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待个别空巢老人溺爱下留守学生,发生在李超和宋汉同学身上的事情我悟出一点思路,与大家共勉。     李超是五年级时转到我班。他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的关心和呵护下长大,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放松了对他的教育,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有一次课间时,他和另一名同学去玩电子游戏机致使上间操迟到,体育老师批评他时,他满不在乎地说:“我的事不用你管,晚来一会,有什么了不起。”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针对小赖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后进问题来源于内因和外因,即自身内在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的不良影响等外部环境因素。   内因:他思维灵活,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弱,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怕苦畏难,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成绩差。 由于过去“懒、怪、不究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老师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外因: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爷爷奶奶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在班级里,他的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愿意不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我认为李超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是会从“后进的留守学生”的行列中走出来的。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开导他,引导他,使他尽快走出“后进生”这一行列。     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指点,使他觉得老师在关心、爱护他,这样他才能相信老师说的话,这时候,与他谈到生活、家庭、人生、学习、就业才能使之对生活充满希望,关心父母,关心班级,对人生重新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尊重他的人格,他的虚荣心较强,老师向他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帮助他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不同,谦虚和自卑不同的心理品质的界限。使他得到人格尊重的同时,激发其积极向上的上进心。   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不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针对李超惰性强的缺点,我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经家访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多方协调,不厌其烦,是信任与赏识教育李超的重要一环。我曾多次走访他家与李超的爷爷奶奶商讨对李超的教育转化方法,力求转变老人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迁就的态度。根据他的问题成因分析,实现转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性,正确对待、耐心等待,要有长期的和打算,不断地调整方法进行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地对他进行思想教育;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的监督。对他的教育,我做到了不厌其烦,这样,促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经过一个学期的具体教育转化工作,李超逐渐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日常行为表现好转,不再迷恋电脑游戏,与同学相处较融洽,能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而且主动和父母沟通,理顺关系。   现在的李超,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   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学习和生活的心理状态良好,信心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尽力。他已经从“后进的留守学生”行列中走出来了,正在大步走向“优生”的队列。     宋汉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与同学交流少,在班里显得很孤单;在老师面前也是有上句没下句的,一天中午休息时间,,宋汉与一位同学发生肢体冲突,得知消息,我迅速赶到教室了解事情的真相:宋汉乱扔垃圾,没有扔进垃圾箱,张博让他捡起,宋汉却说张博多管闲事,并辱骂张博,才有后面的冲突。这事是宋汉引起的,应该负主要责任,张博是在维护班级的纪律(班级规定扔垃圾,必须在下课时间扔进垃圾箱),我拉着宋汉的手来到办公室,让他坐下,漫漫说出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极力想抹去孩子心灵上“别人打你也打他,打坏了奶奶给治”烙印,极力想让孩子明白,生活在集体中,就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任性,讲得我嘴巴都快干了,最后,他终于说:“我错了,以后会多和同学交流,遇事也会冷静的。”但我仍不放心,以后再出现偏激的事怎么办呢?一定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他的问题。我除了注意观察他,抽空和他谈心外,还让班级几个比较开朗的同学成立帮教小组,带他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果他遇到难事,帮教小组的同学会帮他出谋划策,帮他解决问题。渐渐地他变得乐意和班级同学交往了,有事也愿意和我交流了,人也变得乐观了许多。为了避免我的谆谆教诲的成果遭遇老人的过分宠爱、迁就而付诸东流,在一次家长会上我详细的解说了老人如何照管自己家里的留守孩子,举例子讲过于宠爱孩子的弊端,解释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重要性,讲清如何进行家校交流与沟通,说明 家校联系的各种好处,给监护人汇报好孩子在校的种种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等,宋汉的奶奶意识到自己溺爱迁就孩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发觉了孙子变化对我表示非常感谢。     教育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想要彻底改变老人溺爱下的滋生很多恶习的留守的学生,让他学会“爱人,爱己”,悉心的聆听你的教诲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需要教师对老人耐心的及时的宣传和解释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思路。指导孩子如何关爱老人——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儿,或为空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并写下关爱日记,教师要想办法回访老人(电访、走访都可以),以此督促孩子在家关爱老人的举动。也可以借助班队会或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关爱言行。言为心声,让孩子们把平时自己关爱老人的感受或收获记录下来,也可以写写身边人关爱老人的见闻和感悟。让关爱老人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试想,这样一来孩子爱老人,老人更爱孩子,学生爱教师,教师更爱学生,老人理解教师,教师更理解老人……一个充满关爱、包容、孝道的人际圈形成了,学生在关爱老人的过程中,既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还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     的确,教师要面对的不单单是留守儿童,还有思想比较守旧的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注老人,并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儿童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参考文献     (1)《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知识出版社 (2)《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教师的爱》  (3)《中国农村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     (4)《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科学普及出版社    
/
本文档为【关注留守儿童与老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