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

2017-12-27 11页 doc 30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 稳态化的影响 2011年第36卷第6期中国油脂21 每碗簿-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 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 金青哲,谢丹,张余权,王霞,王兴国, (1.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江苏无锡214122;3.丰益(上海)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0137) 摘要:油脂精炼过程既可使油中各种天然微量成分损失,也可引入或产生其他多种微量成分,而这 些微量成分的消长对食...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 稳态化的影响 2011年第36卷第6期中国油脂21 每碗簿- 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 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 金青哲,谢丹,张余权,王霞,王兴国, (1.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22;2.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江苏无锡214122;3.丰益(上海)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0137) 摘要:油脂精炼过程既可使油中各种天然微量成分损失,也可引入或产生其他多种微量成分,而这 些微量成分的消长对食用油的稳态化程度具有决定性影响.综述了油脂精炼各工序中微量成分的 消长规律以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说明在油脂精炼工序应根据毛油品种,质量及成品油质量 选择合适的工艺,以便最大程度保留有益微量成分,减少有害微量成分的引入,做到适度精炼. 关键词:油脂精炼;微量成分;食用油稳态化 中图分类号:TS224;TS20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7969(2011)06—0021—04 Fluctuationoftheminorcompoundsinoilrefiningprocess anditseffectsonstabilityofedibleoil JINQingzhe,XIEDan,ZHANGYuquan., WANGXia.WANGXingguo (1.StateKeyLaboratory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 2,Jiangsu, China;2.SchoolofFoodScienceandTechnology,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Jiangsu,China; 3.WilmarR&D(Shanghai)CenterCo.,Ltd.,Shanghai200137,China) Abstract:Thereisareductionofsomenaturalminorcompoundsin0ilduringtherefiningprocess.Atthe sametime,eachrefiningstepmayintroduceorproducesomenewminorcompounds.Thefluctuationof minorcompoundsexertsadecisiveinfluenceonthesteadystateofedibleoil.Thegrowthanddeclinelaw oftheminorcompoundsanditseffectonthestabilityofedibleoilineachoilrefiningprocesswerere— viewedSOastoprovideevidenceforthedevelopmentandextensionofthemoderateoilrefininginour country. Keywords:oilrefining;minorcompounds;stabilityofedibleoil 油脂精炼过程中,体系与外界不断发生能量和 物质的交换,既可使油中各种天然的微量成分损失, 也可引入或产生多种其他微量成分,而这些微量成 分的消长对食用油的稳态化程度具有决定性影响. 近年来,我国油脂精炼过度趋势明显,其后果是有益 于食用油稳态化的微量成分大量损失,并引入或产 收稿日期:2010—10—25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10AA101504);"十一五"国家 科技支撑项目(2010BAD01B07) 作者简介:金青哲(1962),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油脂化学教 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的工作(E?mail)jqz~arxi@163.COITI. 生了多种不利于油品质量安全的微量成分,因此大 力开发和推广油脂的适度精炼工艺技术势在必行. 油脂的适度精炼,应根据油脂种类,毛油质量和精炼 油品的等级,力求取得最高的除杂效果和最低的中 性油损耗与天然微量营养素损失,以获得稳态化的 油品.本文对油脂精炼各工序中微量成分的消长规 律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为 油脂的适度精炼提供依据. 1脱胶 油中残磷量常作为衡量脱胶效果的一个关键指 标,因为磷脂会加速食用油的不稳定化,不利于油品 储存,加工,故必须尽量除去.油脂经不同脱胶 22CHINA0IIJSANDFATS 后,其残磷量在10—30mg/kg之间,一般要求脱胶 油中残磷量低于20mg/kg…,好的脱胶方法可将油 脂的残磷量降至10mg/kg以下. 非水化磷脂对油脂精炼有很大影响,非水化磷 脂含量较多的植物油中往往伴随着较多的金属离 子,易导致食用油酸败,使产品回味.另外,油脂中 的磷脂或与蛋白质,糖类,金属离子等形成复合物而 呈现很深的颜色,或氧化分解呈色,出现色素固定及 回色,影响油脂色泽.成品油含磷量大于5mg/kg 时,油脂极容易出现返色.含磷量高的植物油在高 温条件下蒸馏脱酸易发生炭化,使油品色泽加深或 发暗.因此,降低含磷量,会提高成品油的烟点及热 稳定性.通常成品油含磷量应低于1mg/kg. Zhang等研究发现,大豆膨化加工后毛油中 磷含量(958mg/kg)比传统方法加工的毛油中磷含 量(890mg/kg)稍高,但经水化脱胶后,前者的磷含 量减少了93.2%,而后者只减少78.6%,这表明膨 化工艺得到的毛油中的磷脂比采用传统工艺得到的 毛油中的磷脂更易水化而被去除. 以钙,镁盐形式存在的非水化磷脂可以通过在 中和前向70,90?的油中加入0.25%的磷酸而除 去J,也可以通过加入碱液和碳酸钠的混合物精炼 除去.用磷酸处理有助于除去油中的金属离子,也 能够减少精炼损失.Ohlson等分别用乙酸,草 酸,硼酸和硝酸作为添加物对脱胶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草酸效果最好,用草酸脱胶,油中磷含量比 用磷酸脱胶还要低,而且减少了磷酸处理时对水的 污染. Lunde等研究了油中存在的金属离子(以钙, 镁为主)的螯合作用与磷脂含量的关系,发现螯合 作用随磷脂含量的升高而增强,当磷脂含量在3, 60mg/kg时,螯合作用达到最大.这提示选用合适 的离子交换剂可以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而 除去.Jung等研究发现,精炼过程中磷,铁的去除 量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其方程为:Y=197.74X一 62.35,r=0.99,式中y和分别为油脂中磷和铁的 含量,mg/kg.磷含量的降低也保证了金属铁的去除. 2碱炼脱酸 碱炼是精炼工序中导致中性油损失最大的一 步,同时,它对成品油的色泽,氧化稳定性和存储性 等有显着影响.大豆油如果未经合适的碱炼,则后 续脱色,脱臭效果均将受到影响,成品油不能达标或 影响稳态化. 表面上碱炼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油脂的酸值,但 实质上是进一步去除磷脂,特别是非水化磷脂,同 时,由于金属元素大多与磷脂结合,去除磷脂的同时 也有效地除去了金属元素.据报道,碱炼对铁,铜, 锰,铅,锌,砷等重金属的去除率可达50%以上,这 种去除作用部分归因于皂对其结合或吸附作用,有 时,皂脚可吸附多于90%的金属离子.但碱炼过程 使用的加工辅料——工业级氢氧化钠会将少量重金 属带人油脂体系,给食用油的稳态化带来危害. Verleyen等对大豆油精炼过程中的酯化甾醇 和游离甾醇进行了研究,发现碱炼是造成甾醇损失 的主要步骤之一,但酯化甾醇几乎没有损失,游离甾 醇形成胶束进人皂脚,碱炼前后损失27%左右.有 研究表明,由于碱液和皂脚的吸附,12%左右的生育 酚在碱炼工序中损失_8J.Pestana等研究发现,碱 炼是造成米糠油中一谷维素损失的主要工序,使 其含量低至毛油的4%. 3脱色 脱色在于改善油脂色泽,提高油脂品质和为进 一 步脱臭提供合格的原料油.碱炼油水洗后,油中 仍存在少量水不溶性皂,如钙皂,镁皂等,以及来自 油脂加工设备的微量铁,铜,这些物质均须在脱臭之 前除去,以确保油脂稳定性. 一 些加工色素体如类胡萝b素,棉酚的氧化产 物往往使油脂呈现黄褐色或棕褐色,脱色可去除与 残磷,残皂相结合的加工色素和金属类衍生物色素. 脱色工段对去除大豆油叶绿素起到主要作用.有研 究表明,叶绿素在毛油和碱炼油中含量分别为 0.30mg/kg和0.23mg/kg,脱色油降至0.08mg/kg. 实际上,有些情况下脱色对色泽的降低并没有 明显的效果.大豆油色泽较浅,因此脱色处理主要 不是为了去除色素,而是要脱除色素以外的其他杂 质,为下一步脱臭工序提供合格的原料油.大豆油 的脱色工序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毛油色泽很浅,脱色 也不能马虎.与色素类物质相比,活性白土会优先 吸附皂类物质,而皂类对磷脂又有夹带作用.因此, 在脱色阶段,白土的主要作用实际上是吸附残磷和 残皂,从而保证进入脱臭塔的油品只含极其微量的 ,由此确保不对塔板产生不良影响(糊 残皂,残磷 化),或加深精炼油的色泽. 活性白土对油脂中其他一些微量成分也有吸附 和破环作用.如甾醇被吸附的同时还会被脱水而生 成碳氢化合物_】.不过脱色对这些微量物的影响 并不大,如甾醇,角鲨烯和V的脱色损失量仅在 5%以内. 白土对Ot一生育酚和6一生育酚的影响很小,而 一 生育酚能部分被吸收和氧化.在脱色过程中,若 油温较高,一部分一生育酚会转化成—TDE(5一 2011年第36卷第6期中国油脂23 [tocopheryloxy]一y—tocophero1).在油品储藏过程 中,由于温度降低,这种无色的前体物质又经某些反 应,重新变成有色物质,使油品颜色加深.储藏时间 越长,油色变得越深.这是目前对于大豆油返色 现象的一种解释.目前,尚不能准确地说明是哪一 种或哪几种因素造成油脂返色,但认为与白土作用 过度而使油脂及其微量成分的化学结构不稳定(降 解或异构化)有直接关系. 活性白土如果活性较高,会导致脱色油酸值上 升,一般白土用量增加1%,脱色油的酸值上升约 0.212].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白土表面的 质子酸对游离脂肪酸有催化作用,另一方面与白土本 身内表面的酸性点及一些无法洗脱的酸性盐提供酸性 成分有关?.白土活性度越大,脱色油中的二级氧化 产物就越多,若脱臭不净,就会影响到油品的烟点_1. 脱色还能有效地除去微量重金属,重多环芳烃, 残留农药以及黄曲霉毒素,对3,4一苯并芘的去除 效率更可达90%,同时白土吸附可将黄曲霉毒素含 量降至安全的痕量水平. 采用混合油脱色法可改善油脂的稳定性.为了 消除大豆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的劣变气味 与滋味(主要是各种氧化产物),采用非极性溶剂 (如浸出溶剂)制备得到的混合油,使其通过装填硅 胶吸附剂的柱子,在油脂渗滤过程中,脱除油中的氧 化产物,然后再脱去溶剂.结果不仅获得具有较高 感官稳定性的优质大豆油,而且延缓了大豆油的氧 化劣变速率,从而延长其货架寿命?. 4脱臭 脱臭基本上是一个高温,高真空水蒸气蒸馏过 程,亦是改善油脂品质最为关键的步骤,特别是对色 素的最终去除起决定性作用(例如,油脂色泽可从 脱臭前的R4Y40降至R0.7Y7),另外还可将油中的 游离脂肪酸含量降至最低,提高烟点.唐萍华?刮研 究发现,精炼大豆油的游离脂肪酸含量与烟点呈线 性相关,其方程为:Y=233.39,374.67X,式中】/为 烟点,?;为游离脂肪酸含量,%. 脱臭能有效去除油中小分子的多环芳烃,残留农 药.经脱臭处理,油中残留溶剂量可降至痕量水平. 脱臭会造成油中某些微量成分严重损失,Desai 等对巴西南部大豆油的研究结果表明,脱胶及碱 炼对大豆油V的损失很少(6%),但脱臭损失22% 的V. 脱臭也会明显产生一定数量新的有害物,主要 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异构体和低聚物等,其程度随脱 臭器结构和操作条件(如温度,时间)等因素而异. H6nona等ll副研究多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化模型发 现,脱臭温度高于220?或230?时,亚麻酸异构化 加剧,亚油酸在240cI=以上时异构化也会加剧. Evans等对抑制大豆油氧化的最佳生育酚含 量进行研究时发现,抑制大豆油氧化的最佳含量取 决于天然生育酚混合物的比例和各单体的含量,天 然生育酚混合物的最佳含量在340—660mkg之 间.当生育酚含量超过其最佳抑制含量时,抗氧化 活性会明显降低,消失,甚至会产生促氧化的行为. DeGreyt等研究结果表明,脱臭阶段V的保留率 主要受压力,操作温度及搅拌蒸汽的影响,在一定工 艺条件下,脱臭时间对其没有显着的影响. 张骊等通过Lurgi公司半连续不锈钢5层脱 臭塔研究大豆油脱臭温度与聚合物生成量之间的关 系,当温度从脱臭塔第1层190?升至第4层240? 时,二聚体或低聚体含量仅从0.5%增至0.9%,但 当塔板第4层温度升高到270?时,二聚体或低聚 体含量有明显升高,从0.5%增至I.5%左右. 武丽荣报告,230?脱臭4h,大豆油中近 1%亚油酸发生反式化或异构化,而几乎50%的亚 麻酸发生反式化或异构化.目前,我国脱臭大豆油 中反式酸总量高者可达2%,4%,有些品种的油脂 甚至更高;聚甘油酯的含量则达到0.4%,1.0%. 2006年以来,对脱臭过程形成的三氯丙醇酯 (3一MCPD)的研究引起重视.Svejkovska等研 究测定了100多个各精炼工序的葵花仁油和菜籽油 样品中的3一MCPD含量,结果表明:毛油平均小于 0.1mg/kg;脱臭油最小值小于0.2mg/kg,最大值 21.5mg/kg,平均为0.9mg/kg. 表1,表2分别为盘式与填料式脱臭塔脱臭油 中反式酸及V保留率的比较.可以看出,填料 式脱臭油反式酸含量比盘式低,同时在V保留上也 占优势. 表1盘式与填料式脱臭塔脱臭油中反式酸含量 表2盘式与填料式脱臭塔脱臭油中V保留率 CHINA0ILSANDFATS2011V0l_36No.6 5结束语 油脂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对食用油的稳 态化具有决定性影响,根据毛油的品种和质量情况, 拟定合适的油脂精炼工艺流程,尽量去除对食用和 健康有害的物质,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益的物质,提高 食用油的稳态化,是油脂精炼的主要目的.近年来, 我国油脂精炼过度趋势明显,其后果是有益于食用 油稳态化的微量成分大量损失,并引入或产生了多 种不利于油品稳态化的微量成分,为此,应大力倡导 食用油适度精炼工艺和技术.同时,适度精炼是个 系统工程,油品稳态化程度的改善,工艺效果的好 坏,不完全取决于某个单一工序,而是要靠前后道工 序密切配合,适度精炼贯穿于整个油脂精炼过程. 参考文献: [1]ORTHOEFERF.大豆油的脱胶和精炼[J].中国油脂, 2003,28(3):79—80. [2]ZHANGF,KOSEOGLUSS,RHEEKC.Effectsofexpand— erprocessonthephospholipidsinsoybeanoil[J].JAm OilChemSoc,1994,71(10):1145—1148. [3]SULLIVANFE.Refiningoffattyoilsandfats:US,2702813 [P].1953—02—22. [4]OHLSONR,SVENSSONC.Comparisonofoxalicacidand phosphoricacidsasdegummingagentsforvegetableoils [J].JAmOilChemSoc,1976,53(1):8—11. [5]LUNDEG,LANDMARKLH,GETHERJ.Sequesteringand exchangeofmetalionsinedibleoilscontainingphospholip— ids[J].JAmOilChemSoc,1976,53(5):207—210. [6]JUNGMY,YOONSH,MINDB.Effectsofprocessingsteps onthecontentofminorcompoundsandoxidationofsoybean oil[J].JAmOilChemSoc,1989,66(1):118—120. [7]VERLEYENT,SOSINSKAU,IOANNIDOUs,eta1.Influence ofthevegetableoilrefiningprocessonfreeandesterifiedste- rol[J].JAmOilChemSoc,2002,79(10):947—953. [8]鲁志成,谷克仁,张传许.以提取生育酚为目的的油脂精 炼工艺的优化[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3 (8):45—47. [9]PESTANAVR,ZAMBIAZIRC,MENDONCACRB,et a1.Qualitychangesandtocopherolsand—orizanolcon- centrationsinricebranoilduringtherefiningprocess[J].J AmOilChemSoc,2008,85(11):1013—1019. [10]丸山武纪,余东成.油脂中的甾醇[J].油脂译丛,1980 (2):34—39. [11]卢鑫,郑存节,刘国全.影响大豆油色泽的因素分析 [J].中国油脂,2005,30(8):20—21. [12]倪培德.油脂加工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3. [13]刘悦,刘元法,王兴国.油脂脱色过程对游离脂肪酸影 响研究[J].中国粮油,2006,21(4):91—96. [14]王兴国,周胜利,徐霞,等.非甘油三酯成分对油品烟点 的影响[J].中国油脂,1999,24(1):38—39. [15]SUD—CHEMIEAG,OSTENRIEDERS.Bleachingofedi— blefatsandoils[J].EuropeanJournalofLipidScience andTechnology,2001,103(8):505—551. [16]唐萍华.精制大豆油烟点与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关系模 型[J].粮食与油脂,2003(s1):7—9. [17]DESAIID,BHAGAVANH,SALKELDR,eta1.Vitamin Econtentofcrudeandrefinedvegetableoilsinsouthern Brazil[J].JournalofFoodCompositionandAnalysis. 1988(3):231—238. [18]H~NONAG,KEM~NYBZ,RECSEGK,eta1.Deodoriza. tionofvegetableoils.PartI:modellingthegeometrical isomerizationof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J].JAmOil ChemSoc,1999,76(1):73—81. [19]EVANSJC,KODALIDR,ADDISPB.Optimaltocopher— olconcentrationstoinhibitsoybeanoi1oxidation[J].JAm OilChemSoc,2002,79(1):47—51. [20]DEGREYTWF,KELLENSMJ,HUYGHEBAERTAD. Effectofphysicalrefiningonselectedminorcomponentsin vegetableoils[J].Lipids,1999,101(11):428—432. [21]张骊,赵宇,贺婵英.油脂在高温下的副反应及其控制 [J].中国油脂,2002,27(3):22—24. [22]武丽荣.反式脂肪酸的产生及降低[J].中国油脂, 2005,30(3):42—44. [23]SVEJKOVSKAB,DOLEZALM,VELISEKJ.Formation anddecompositionof3一ehloropropane1.2一diolesters inmodelssimulatingprocessedfoods[J].CzechJournalof FoodSciences,2006,24(4):172—179. [24]罗晓岚.油脂在脱臭后反式脂肪酸的生成及维生素E 的损失问题的探讨[J].中国油脂,2000,25(1): 26—29. 社读者服务部
/
本文档为【精炼过程中微量成分的消长及其对食用油稳态化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