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适合青少年的网络文字资料

2017-10-11 4页 doc 16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适合青少年的网络文字资料适合青少年的网络文字资料 鲍伯?麦特考夫(Bob Metcalfe)从小就喜爱玩科技,特别是计算机。 1973年,麦特考夫到了硅谷,开始研究如何把本地(比如一个房间或一栋楼里)的多台电脑互联起来。一种实用的局域网技术在1973年诞生了。麦特考夫将它称为以太网(Ethernet)。 因特网的故事 1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震动了美国朝野。艾森豪威尔总统紧急召集他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商讨对策。到了1958年1月7日,白宫成功地从国会弄到一笔5亿美元的特殊经费,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高科技方面先进研究的单位:...
适合青少年的网络文字资料
适合青少年的网络文字资料 鲍伯?麦特考夫(Bob Metcalfe)从小就喜爱玩科技,特别是计算机。 1973年,麦特考夫到了硅谷,开始研究如何把本地(比如一个房间或一栋楼里)的多台电脑互联起来。一种实用的局域网技术在1973年诞生了。麦特考夫将它称为以太网(Ethernet)。 因特网的故事 1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震动了美国朝野。艾森豪威尔总统紧急召集他的科学顾问委员会商讨对策。到了1958年1月7日,白宫成功地从国会弄到一笔5亿美元的特殊经费,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高科技方面先进研究的单位:先进研究项目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ARPA)。ARPA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处理,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叫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fice,简称IPTO)。 IPTO的第一任主任是一位名叫利克莱德(J.C.R. Licklider)的心理学家。利克莱德是个有远见卓识的人,对未来具有富于预见性的想像力。 5年的时间内,利克莱德最有影响的思想是他对未来电脑网络的描述。他认为,在10到1我们将会有一种电脑网络。世界上所有的电脑都联为一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地理上很遥远的电脑,获取任何电脑中的数据,使用很多电脑来干一件事。利克莱德把这种电脑网络称为“思维中心”,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但比图书馆的功能强得多;而全世界有很多个这种中心,用通信线路互相联接。它们可以互相共享资源,平衡工作负载,为全世界的用户服务。这些中心需要庞大的数据存储装置和很复杂的软件,成本会很高。但巨大的成本可以由更加巨大的用户群分担。 从一个意义上说,利克莱德在1960年勾画的远景已经实现了。1969年,人类成功地进行了因特网的第一个实验。40年后的今天,因特网的用户数已经上亿。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今天的因特网还远远落后于利克莱德的远景。我们还没有思维中心。这些恐怕要再等十年,等到目前正在研究的网格技术普及后才能实现。 因特网的故事3 1966年,鲍伯?泰勒(Bob Taylor)被任命为IPTO的主任。他着手实现利克莱德的电脑网络思想。 泰勒是心理学博士出身,尽管他有多年做技术管理的经验,但对电脑技术知之甚少。他决定把技术方面的关键问题留给懂技术的人去定义,他自己则定义并且解决非技术的几个 关键问题。对于一个科研项目的建立(术语叫“立项”工作),这些非技术关键问题可能比技术问题更为重要。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制定电脑网络的技术大方向,即它做出来有什么用。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找钱。 第三个关键问题是找人。电脑网络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要一群技术人员的努力,而最关键的是找到一名首席科学家。他要帮助泰勒确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写出项目定义,组织项目队伍,领导并管理整个项目的实施。 他最看好的项目负责人是拉瑞?罗伯兹(Larry Roberts) ,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工作。但是,罗伯兹不愿意接受这个工作。 从1966年2月到1966年秋天,泰勒找罗伯兹谈了六次泰勒甚至向罗伯兹许诺他以后会推荐罗伯兹接替他成为IPTO的主任。但是罗伯兹都婉言谢绝了,他不愿意去五角大楼。 软的不行,泰勒只好来硬的了。他又找到了他的上司,ARPA的主任赫芝菲尔德。他说:“查理,你知道我在组织的那个网络项目,我想找的项目管理人叫拉瑞?罗伯兹,在林肯实验室工作。但他不愿意过来。你能不能给林肯实验室的主任打个电话,让他告诉罗伯兹最好过来工作,这样不论对罗伯兹还是对林肯实验室都是最好的选择。林肯实验室的51%的科研经费不都是我们提供的吗,” 赫芝菲尔德打了一个很短的电话。 两个星期以后,29岁的罗伯兹到达了华盛顿特区的五角大楼(美国国防部‎‎),开始了后来被称为ARPANET的网络项目。这个项目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因特网的起源。 第四,项目如何管理, 因特网的故事 6 1968年8月,罗伯兹完成了ARPANET的技术规范,并向全国140家公司发出了招标书。 1968年9月,罗伯兹收到了一些公司返回的投标书。 1968年12月,麻省剑桥地区的BBN公司中标,并与ARPA签了。 1969年9月1日,第一个ARPANET结点安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969年10月1日,第二个结点安装在斯坦福研究所。 1969年10月1日,ARPANET进行了第一次试验。 因特网的第一个测试是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结点和斯坦福结点之间进行的。试验人员采用了“双轨制”。两边的操作人员除了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外,还使用了电话。试验的目的是让洛杉矶的操作员能登录到斯坦福的计算机上,然后做一些简单的操作。 试验的第一步是要让洛杉矶操作人员把登录命令(英文是五个字母LOGIN)传送到斯 坦福的机器上。洛杉矶这边在电脑上敲了一个L,然后用电话问:“你们有没有得到L,”斯坦福那边用电话回答说:“我们看到了L。”然后是:“你们有没有得到O,”。回答:“我们得到了O。”“你们得到G没有,”这时,系统死机了。过了两小时,技术人员修复了故障,终于成功登录到了斯坦福的机器,圆满完成了试验。 因此,因特网上传送的第一个消息是“LO”,也就是“你好”(Hello)的简称。 因特网的故事7 列奥纳德?克莱因洛克(Leonard Kleinrock)出身在纽约市的曼哈顿岛上。他对科学的兴趣是从看小人书得来的。 克莱因洛克六岁的时候看过一本《超人》的漫画书,书中描写了如何构造晶体管收音机。于是,克莱因洛克从父亲那儿找到一个用过的剃胡刀片、一段铅笔芯、一卷卫生纸筒和一些导线。但有两样东西家里找不到。一件是耳机,克莱因洛克从大街上的电话亭里“借”了一个。另一件是“可变电容器”,克莱因洛克劝说母亲与他一起到唐人街附近坚尼街的电子市场买了一个。用这些东西,克莱因洛克根据漫画书‎‎上的指示,制造出了一个既不需要交流电源也不用电池的收音机。当他听到音乐和播音员的声音时,科学就在他心中生根萌芽了。 1962年底,克莱因洛克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从而奠定了因特网通信机理的理论基础。 克莱因洛克的主要贡献是用被称为概率论和排队论的数学工具,研究出了一整套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的数学理论,对电脑网络的很多具体技术问题给出了理论指导。比如,包应该多大,分组交换到底能提高性能多少,如何控制通信交通堵塞,如何优化通信流量和延迟时间,等等。 今天,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电子通信采用了分组交换的技术。即使是我们打电话,电信局的主干网上也采用了分组交换。一条线路实际上是很多客户的谈话在同时进行,不过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
/
本文档为【适合青少年的网络文字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