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登幽州台歌要点

2017-09-20 42页 doc 78KB 10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登幽州台歌要点登幽州台歌要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敀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伡,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登幽州台歌》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
登幽州台歌要点
登幽州台歌要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敀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伡,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登幽州台歌》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叱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 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伡, 泪水流下! 《登幽州台歌》相关试题及 一、《登幽州台歌》一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3.这是一首吊古伡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写的感慨,抒发了的________思想感情。,2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答案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 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二、《登幽州台歌》练习二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叱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达了诗人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案: 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三、《登幽州台歌》练习三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幵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5.《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孤独寂寞之情。 7.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伡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8.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幵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四、《登幽州台歌》练习四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3.“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5、“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8、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0、“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11、“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1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案: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4、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孤独寂寞凄凉; 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6、“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7、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9、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10、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11、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12、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 时间:2016-07-02 22:08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点击: 6236 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1 ) . 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 分) ( 2 ) . 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5.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1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 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2分) 1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 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5.(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 个即给1分, 16,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 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7.这首古诗选自《 》,作者是唐代的 。(2分) 8.在原文诗中用“/”划分朗读节奏。(1分) 9.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 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 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7.《陈子昂集》 陈子昂 8.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D 14、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15、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微信公众号:yuedudaan】 ------分隔线---------------------------- 、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共5分)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2分) 1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分) 答案:15.(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 个即给1分) 16(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 从而产生一种苍 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杜甫《望岳》阅读训练附答案 作者:1216584714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请你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杜甫《望岳》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钟:赋予、集中。?决:裂开。 【阅读训练】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 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都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1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15.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杜甫《望岳》阅读训练附答案(2) 作者:1216584714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请你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p; 16.“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17.“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8(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 (1分) 19(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4分) 20.解释词语:造化: 凌: 览: 21.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 ,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22.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23.( )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 )的形象。 24.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 ( ) 2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 28(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9.《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0.“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 的特点。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2.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33.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泰山, 34.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35.远望的句子是( ) 36.近望的句子是( ) 37.细望的句子是( ) 38.表明愿望的句子是( ) 39.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 ) 40.透过《望岳》中(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1.《望岳》中( )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42.《望岳》中“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3.《望岳》中“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4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5.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 杜甫《望岳》阅读训练附答案(3) 作者:1216584714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请你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接着自我作答。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4.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6.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7.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两句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绝顶的愿望,同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它既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也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因而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9.B 10.D 11.D 12.B 13.巍峨(高大) 14.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5.“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16.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18.钟、割 19.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有理得满分) 20.大自然 跃上 看 21.六 景 两 2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3.齐鲁青未了 遮天蔽日 2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25.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 26.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7.未了:不尽 会当:终要,终当 28.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0.高大 31.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2.“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33.雄伟壮丽,高大神秀 34.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3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3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9.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4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岱宗复如何,齐鲁青末了 4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 。.. 6.《望岳》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2分) 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望岳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泰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 2、山北和山南。(巍峨) 3、泰山的高大;泰山的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 D 唐代 杜甫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每空1分。 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评分意见:此题共3分。描绘内容全得2分,语言优美流畅得1分。 8.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评分意见:此题共2分。意思对即可。返回查字典首页>> 这篇“望岳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 , 。 1.词语积累: 千寻: 缘 : 眼: 最高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 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人生哲理。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 之高,为下文 。 6.本诗选自 ,作者 ,字 ,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之一。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 , ”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答案九】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 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自己的立足点 千寻 作铺垫 6.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介甫 王荆公 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王文公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 D ?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分) 答: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5分) ?(2分)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3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或:这 首诗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 改革的政治抱负。或: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九,《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 。 , 。 1.词语积累: 千 寻: 缘 : 眼: 最高 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 ,实则指 。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 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 了 的人生哲理。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 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 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 之高,为下文 。 6.本诗选自 ,作者 ,字 ,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之一。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 ”。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 , ”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苏轼诗 “ , ”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答案九】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 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 自己的立足点 千寻 作铺垫 6. 《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介甫 王荆公 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 王文公 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填空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 寻(见日升) ”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重点句、词赏析 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 人的处境和心情。 三、 主旨(中心)提炼 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答:这一句说明了事情到了最糟糕的时候往往出现转折。联系实际谈只要符合诗句意思即可。 2、有人评价说这首诗除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其他诗句都是多余的,没有写的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答: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1分) 答:“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于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理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7、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 答: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 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着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10、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其蕴含哲理,历来为人称道,请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是说,漫步于乡间,绕过一座小山,跨过一条小河,小路蜿蜒曲折,仿佛已无路可走,不经意间看见成荫柳丛中掩映着美丽的小山村。人生在某一时刻,会陷入“疑无路”的困惑,但只要心存理想,永不灰心,转瞬间,就会看到“又一村”的景象。比喻困境中蕴涵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诗歌是用形象表情达意的。所谓哲理性是指诗句表达的意蕴与生活中某些蕴藏的道理相吻合。揣摩哲理一定要先弄清诗句的意思。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11、如将首联中的“足”字改为“有”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足”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 1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又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 答:示例: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陷入困境时,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眼前出现一线光亮,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13、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表现了诗人的陶醉、留恋 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1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15、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主人与客人对话写法(描绘出了这次愉快的游历生活的情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达了农家主人热情款待客人的一片心意。 16、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全诗紧扣一个“游”字,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B、一、二句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朴品性。 C、五、六句描绘乡村春社前夕的热闹情景,“古风存”盛赞了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D、七、八句写主观心境:山西村夜晚中的景色更美,我若有时间,定在晚上乘月色出游。 17(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18(“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_丰年留客鸡豚足。____ 19(颔联两句的精彩之处表现在哪儿, 答:一方面它是写景的佳句,写出了山水重叠环绕,春光无限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意味,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 20(颈联着重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答:是通过对乡村祭祀的描写,赞美古老淳朴的风情风俗。 21(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2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标题是《游山西村》,全诗没有写一个“游”字,但诗中的每一句又都和“游”字相联系,记游的过程表现得很有层次。 23(用诗句填空。 (1)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4(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25(全诗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作者对于农村生活的喜爱。 26(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请对这两句略作赏析。 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现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游山西村》学案 命题人:梁欣班级: 姓名: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腊酒: 2(足鸡豚(tún): 3(山重水复: 4(柳暗花明: 5(箫鼓: 6(追随: 7(春社: 8(古风存: 9(若许: 10(闲乘月: 11(无时: 12(叩(kòu)门: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是 ,字 ,自号 , 朝著名诗人,现存诗 多首。 2(《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 ”;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 ”。 二、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材的所见所闻。 答: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古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 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 答: 【课后练习】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练习。 1(写农家朴实好客的句子: 。《桃花源记》热情好客的句子: 。孟浩然《过故人庄》热情好客的句子: 。 2(不仅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希望,也说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性诗句: 。既写景又含议论哲理的诗句: 。描绘南宋农村风俗画的句子: 。 3(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5(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 答: 6(展开想象,描绘出陆游《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村风光。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符合诗歌的意境。?不少于60字。 答: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 答: 8.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 答: 9(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答: 【试题链接】 一、(2008年江苏省徐州市)阅读诗歌《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l 分) 答: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答: 二、(2008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三、(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补充点评】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2(【完成随感】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 【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 C 5. 略 6. 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的溪流中浅唱慢吟淙淙穿行,草木你追我赶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渐依稀难认。正在迷茫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家农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7.常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 8.开放性试题,要求: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 9.“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作者的欣喜之情。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试题链接】 (一)1.( 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2.( 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每问各1 分,共2分(意 对即可。) 二、1((3分)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 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2分)。(内容阐述1分;哲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2分)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1分)的喜爱(向往)(1分)之情。 三、(2分)依恋(不舍、挽留)16((2分)示例1: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2: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3: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 故能心心相印。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 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 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两种感情: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的黑暗与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3、 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总体上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情感?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解甲归田的惆怅,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希望继续精忠报国的信念。 4、 本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花开花落的变化中寄寓了怎样的深意? 诗人以“落红”暗喻自己是具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想继续为国效力的 思想感情。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6、 人生是要讲求奉献的,正如龚自珍所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用上 这两句话写一段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 示例:我最敬佩周恩来总理,他大公无私地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就是周总理奉献精神的写照。返回查字典首页>> 龚自珍《己亥杂诗》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阅读训练】: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复杂心情: 2、请你谈谈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3、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 4、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 分) 。 5、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志愿(或“志向”)。 6、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左右) 8、.“落红”在这里比喻( )(1分) 9、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 C(诗的后两句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10、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1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13、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 ) 14、“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15、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作者从花开花落的生死更替中悟出生命的真谛的句子是: 16、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 17、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 )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18、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19、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 )有异曲同工之妙。 20、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 21、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 22、“落红”在这里比喻( ) 23、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写出了( )的复杂感情。 24、全诗共四句,写诗人( &nbs p; )这三种心境。 25、诗的后两句,诗人以落红自比,表明了自己虽辞官归隐,仍为国效力的决心。现在常被用来赞颂( )的精神。 26、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1、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 2、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面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3、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答出比喻修 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 5、离愁 继续忠心报国 6、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7、示例: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生常理,但要能死得其所,便死得重于泰山,死得有价值能光耀史册,舍生取义,或为民族利益,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为真理而献身。 举例:谭嗣同、岳飞等。(意对即可) 8、自己 9、B 10、C 11、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或: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诗人想继续 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12、 花有情,死而不已,尚能化泥而护花 13、诗人的马鞭 。 14、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19、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浩荡离愁 2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2、诗人自己 23、诗人离京时及忧伤又愉快 24、离别的忧伤,回归的愉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25、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 26、“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 事,正如那飘落的花朵,融入春泥后,更能护育新花。“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诗人以 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后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培育人才的志 士。 《孙权劝学》阅读附答案 (一)课内阅读理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 ,是 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 史书。 2、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写一个)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但当涉猎 (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4)及鲁肃过寻阳( ) 4、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5、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外阅读理解 炳烛夜谈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善哉!”。 【注释】?炳烛:点烛。?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 A.恐已暮矣 ( ) B。盲臣安敢戏君乎 ( )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D。及鲁肅过寻阳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不 超过五个字) 10、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参考答案: 1、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2、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 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3、(1)当道、当权(2)粗略的阅读(3)推托(4)到 4、(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5、?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 ?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 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7、A。迟,晚 B。怎么 C。再次,重新 D。到……的时候 8、(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佛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9、年纪大 事务多 10、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即可。 (炳烛之明:形容不能持久的光亮。)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 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好学》 【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蚤:同“早”。恸:哀痛之至。贰:重复。亡:同“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即更刮目相待( ) ?门人益亲( ) ?不迁怒,不贰过。(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 ?不迁怒,不贰过。 译: 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一例。(2分) 答: 4.读了[甲]、[乙]两段文字,你有何感想,(2分) 答: 参考答案: (二)1.?研究 ?重新 ?更加 ?转移 2.?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 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2分) 4.示例:[甲]段文字写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努力学习,由一介武夫变成一名儒将,从而阐明了学 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乙]段文字告诉我们颜回学习“不迁怒,不贰过”,被孔子称赞,是我们学习的 榜样。(2分)返回查字典首页>>
/
本文档为【登幽州台歌要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