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2017-12-28 14页 doc 31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毕 业 论 文 题目: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师源性问题和对策 姓名:*** 学号:*** 专业: 学前教育本科 入学时间: *** 1 目录 一、 内容提要 „ „ 3 二、 关键词 „ „ 3 三、 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具有的特点 „ „ 4 四、 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 „ 4 五、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源性问题 „ „ 5 六、 教师期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 5 七、 教师言语的恰当性 „ „ 5 八、 教师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 6 九、 教师风格对幼儿发展的影...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学前教育本科论文 毕 业 论 文 目: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师源性问题和对策 姓名:*** 学号:*** 专业: 学前教育本科 入学时间: *** 1 目录 一、 内容提要 „ „ 3 二、 关键词 „ „ 3 三、 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具有的特点 „ „ 4 四、 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 „ 4 五、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源性问题 „ „ 5 六、 教师期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 5 七、 教师言语的恰当性 „ „ 5 八、 教师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 6 九、 教师风格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 „ 6 十、 师幼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 „ 7 十一、 幼儿园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对策 „ „ 7 „„ 7 十二、 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十三、 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 „ 8 十四、 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 „ 8 十五、 幼儿一日活动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 „ 9 十六、 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 „ 9 十七、 参考文献 „ „ 9 2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师源性问题和对策 内容提要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健康观念,在重视儿童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幼儿园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儿童正确的心理素质。想要提高儿童的身心健康,就要普及和推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老师的一项艰巨任务,老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从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创建一个适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儿童养成健康良好的性格。 关键词 : 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 师源性 问题 对策 3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师源性问题和对策 最近由于各种关于儿童的综艺节目鳞次栉比,因此引来了各种社会人群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与心理专家共同研究,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儿童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因此从儿童身上表现出的许多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绝不能忽视。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健康观念,在重视儿童身体健康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具有的特点 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是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从理性特质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享受生活和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简单的说,健康的儿童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我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同学的正常交往,懂得分享和合作,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一定的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能尽快适应各种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思想。 二、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幼儿园是给儿童最佳启蒙状态的场所,绝大多数儿童的生活习惯和个性都深受幼儿园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有些人可能会想“小孩子天真烂漫,不会有心理问题”所以儿童一些不好的心理状态迸发初始,也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大意或包容而造成。其实由于受到社会,心理,社交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儿童期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障碍。有关数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至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为2%左右。因此儿童老师有必要了解儿童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和纠正儿童心理问题。 保护儿童的生命和促进儿童的健康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儿童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却考虑不多,甚至忽略。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孩子智力的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的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那么,儿童心理有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 第二,沉默寡言,不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少动,精神不集中。或者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爱逃学,有小偷小摸习惯等。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为什么在后来的成长道路上变得越来越内向、 行为越来越怪异、整天郁郁寡欢、烦恼不安,甚至到最后还得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呢,一个本来乖巧听话、大人心目中懂事的孩子为什么长大之后又会以恶作剧、报复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心理问题行为来向外界发泄内心的不满呢,分析种种现象,极有可能他们在幼小时心理曾受到过伤害,因为心理上的伤害会对幼儿自尊心产生严重破坏。 第三,有部分儿童甚至会出现生理反应,如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者暴食,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到医院检查却没有任何身体疾病的情况。 4 数千名患儿心理行为咨询与治疗实践证明,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源性问题 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留在教师身边的时间几乎与留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一样多。可以认为,教师是幼儿家庭成员意外的第一个在他们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承认。在协助儿童完成学前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能使幼儿有安全感的玩伴及代理照顾者、有权威的评价者和教育者等角色。 (一)教师期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儿童的发展状况会形成不同的印象,这些印象形成了教师对儿童的期望,而这些印象和期望会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儿童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进而影响了儿童的表现。所以,儿童会依照教师的期望发展。被教师期望较高的幼儿,会有更好的表现,而被认为调皮的孩子,也往往会表现得更顽皮。 教师对孩子的印象和期望不同,对待孩子们的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教师对某些孩子有高期望,就会给他们更多表现得机会、更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当这些孩子们能正确回答问题、完成任务时,也会得到教师更多的赞赏和鼓励,而当他们未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时,教师会启发他们或再重复一遍问题,让他们能有机会做正确的回答。相反,那些被教师赋予较低期望的孩子,不太有机会接受挑战,没有机会做一些能表现他们能力的“工作”,当他们做得不够好时,也更有可能受到教师的责难——这种经历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强,进而破坏他们想要有所成就的动机。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期望多是基于事实的状况和自己的一些固有的观念形成的。所以,那些被认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或学业不佳的儿童,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水平也比较低,他们表现得似乎也更差;相反,那些被认为会有良好表现得儿童,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较高,他们也常会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期望对孩子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聪明的教师会使用这种知识使班级内每个孩子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这些教师可能采用的方法有:鼓励每一个孩子,设置儿童能达到的教育或发展目标,传达对他们积极的期望,只要儿童接近或者达到一个小的学业或发展目标,就赞赏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教师的言语恰当性 在平日的教育过程中,有些老师的往往会对比较淘气的小朋友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拿最普通的一个例子来说,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平时表现特别不好的、调皮、捣蛋,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的儿童。有些教师似乎因为这些儿童的行为而觉得无药可救。如果今天他与别的小朋友吵架或发生矛盾了,那我们的许多教师在处理时就会带有偏见,潜意识里认为一定是平时比较淘气的那个儿童有错在先,有的则不分清红皂白,马上在其他幼儿面前批评指责一番。此时,其他的孩子一定是积极的地附和老师。有的会说“告诉他的爸爸妈妈”、有的会说“我们都不要和他玩了”,还有的甚至会乘机嘲笑。到最后有些老师还会来个总结:“你呀,看看谁,他多乖,你该向他学习”。我们都知道,这位老师是其实是想通过批评让他的行为有所改变,但是这样的教育对那儿童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得伤害,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他们—当别人犯错误时,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嘲笑他,诋毁他,而不是帮助他。 孩子都容易犯错,老师每天都要批评一部分孩子,每一位教师在批评儿童的时候都很难做到想想批评儿童的话是否妥当,是否会伤害儿童的心灵。虽然很难,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却又是不容忽视的。相信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面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儿童都曾经说过“还没有想好是吗,那先坐下来,想想、听听别的小朋友是怎么样说的,好么,”这时候只要仔细 5 观察刚刚回答不出的儿童,就会发现尽管老师的态度十分温柔,那坐下的儿童的心里还是有点难受的,因为他从老师的话语中分明感受到了自己不如别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我们的教师却还浑然不知。如果说教师在无意中说的话刺激了儿童的心理,那么还是有点值得原谅,因为毕竟是无意的,反之如果有意呢,是不是也应该值得原谅呢,就像有一位幼儿在拿玩具时,不小心没有拿稳,结果玩具散落在地上,这时候如果老师只是叫他捡起来就没事了,但是有一位老师却说“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你爸妈没带你吃早饭啊。”这样的刺耳话对于这个儿童来说是多么难受呀。儿童不比成年人,在学校,对于老师说的话,儿童绝对是相当信任相当关心的。所以,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一点往往许多幼儿教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也应该做深刻的推敲与反思,以免在不经意间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三)教师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儿童的评价会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由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他评”阶段,所以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就会成为儿童对自己评价的重要来源。同时,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反应或评价,也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进而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 设想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在幼儿园有积极的行为,如注意力集中、上课时积极配合教师的要求等。也有消极的行为,如上课左顾右盼等。如果教师表扬他的积极行为,而忽略他的消极行为,那么,其他的孩子对这个孩子的评价就会更积极,也更喜欢和他玩;相反,如果老师批评、责骂他的消极行为,忽略他的积极行为,同伴对他的评价就会更消极,更容易看到他表现出的不好的行为,如撞人等,并会想当然地认为他有很多其他消极的特质如不友好等。而如果教师只是矫正这个孩子不合宜的行为,那么,其他孩子对这个孩子的评价和喜欢程度则很少会受教师行为的影响。 总之,幼儿园教师对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消极评价可能导致孩子被同伴拒绝,而在幼儿园或者入学初期被同伴拒绝的儿童,可能会延续他们“被拒绝者”的地位,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遭遇拒绝,并由此产生各种适应问题。所以,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有破坏性的行为作出必要的反应;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行为矫正的策略而非批评、责骂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消极行为予以矫正,并及时称赞这些儿童合宜的行为。 (四)教师风格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教师风格不同,教师对孩子的指导方式和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认为,教师风格有三种:专制型的教师、威信型的教师和放任型的教师。 专制型的教师会控制学生,以权威的方式来执行命令。威信型的教师虽然也会控制学生,但他们会用说理的方式来说明、解释他们的命令,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重视儿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允许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指定,所以儿童都很愿意遵守老师教导的规则。而放任型的教师很少命令学生,也很少甚至不提供任何主动的知道。专制型的管理模式会导致紧张、不安及敌意的行为及不满意的团体互动经验。不同的教师风格会使孩子们的行为方式有所不同。在专制型教师的领导下,孩子们的行为会有两面性:教师在场时,工作效率高;但是教师离开后,孩子们就非常散漫。威信型的教师则是最有效率的,在这样的团体中,孩子们对别人更友善,与教师及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关系更积极,孩子们更快乐,工作效率也比较高。威信型的教师有助于儿童好奇心、学业成就及社会性与情绪发展。而放任型的教师更可能导致冷淡的团体气氛,孩子们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也很低。 威信型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是民主的、有弹性的。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因人而异:面对能力强的儿童,教师会采用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成就标准,这使得能力强的学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进步。相反,对能力低或处于劣势的儿童,教师会更亲切、更注重鼓励,会采用步调缓慢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慢慢适应。 6 总之,权威型的教育教学方法会提高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学业成就,而具体的教学方法则是因人而异的。 (五)师幼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进入幼儿园之后,教师是孩子们生活中继父母之后的第一个“重要他人”,孩子与教师的关系也成为最早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以后的学校生活影响重大。 首先,师幼关系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幼儿园适应。和谐的师幼关系是高质量保育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它能为孩子提供有助于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情感氛围,使儿童有安全感,情绪愉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幼儿园适应性好。积极的师幼关系还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修补不良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和谐的师幼关系会使儿童对幼儿园产生消极、否定的内心体验,使其情绪低落、沮丧,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低落,这种消极的师幼关系模式还可能影响以后孩子的师生关系模式,使孩子对学校、教师产生泛化的消极体验,不利于儿童日后的学业适应和认知发展。 其次,师幼关系也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师是儿童社会知识的传授者和社会行为的指导者。在和谐的师幼关系中,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儿童能习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习得分享、合作、同情、谦让等社会行为,以及交流、谈判、妥协、让步等社会技巧;积极平等的师幼关系还能为儿童提供在服从与自主、自我控制与自我表达之间保持平衡的经验,有助于儿童对规则的接受和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儿童自我的发展,如独立性、自我主张等,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幼儿园和将来的学校生活。 此外,亲师关系也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亲师关系有助于父母对幼儿园积极的态度和教师的合作,有利于儿童对幼儿园的适应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家长之间开放性的交流、积极的伙伴关系和有效而愉快的沟通也有利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参与和认可,提高家长对幼儿园和幼儿发展的满意度。 四、幼儿园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正常的心理健康。其表现形式是:生理发展正常 、认知发展正常、语言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等。儿童的健康心理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如何在幼儿园积极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 幼儿园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他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变化。如:新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些色彩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们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还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7 幼儿园还应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幼儿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 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饿。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花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 8 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幼儿少于别人比,多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幼儿一日活动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 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不是对原有资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合群性,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可以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活动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园的平时的生活学习活动中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办小报、种花、家家酒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增强群体性。 (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最后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解读儿童,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儿童实施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老师的行为规范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有益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儿童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桑标,《当代儿童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约翰逊【美】,《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2006 [5]墨森【美】,《儿童发展和个性》,1990 [6]《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教育网,2005 [7]于岚,《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2002 9
/
本文档为【学前教育本科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