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王忠文·链接文章110301平易近工荒

2018-02-19 3页 doc 31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王忠文·链接文章110301平易近工荒王忠文·链接文章110301平易近工荒 “ 用 工 荒 ”透 视 今年春节过后,各地再爆“用工荒”。 一、“用工荒”的原因。 发生“用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有这些原因。 首先,从劳动力供应角度看: 1(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据统计,新出生人口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33.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降到27.8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降到22.8%,2008 年进一步降到19.0%,下降速度相当快。中国社科院2007...
王忠文·链接文章110301平易近工荒
王忠文·链接文章110301平易近工荒 “ 用 工 荒 ”透 视 今年春节过后,各地再爆“用工荒”。 一、“用工荒”的原因。 发生“用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有这些原因。 首先,从劳动力供应角度看: 1(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新出生人口逐年减少。据统计,新出生人口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33.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降到27.8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降到22.8%,2008 年进一步降到19.0%,下降速度相当快。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预测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 2.长期以来,普通工人待遇明显偏低,他们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户籍也阻碍了民工的正常流动。老一代民工不愿外出打工,新生代民工不愿意接受低待遇就业岗位。 3.近年来,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年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业生产经营收益相对提高,一些农民选择留在家乡而不愿意外 出打工。 4.大学生不愿成为体力劳动者。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依然存在。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数远远多于技校生和职高生。受就业观念多种因素影响,全国有几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成为普通的体力劳动者。 其次,从用工需求角度看: 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用工需求巨大。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0.3%。 2.当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商品需求旺盛,物价上涨,企业纷纷扩大生产。 3.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再加上产业阶梯转移,内地对用工需求急剧增长。有资料显示,2011年富士康在成都招聘20万人,在重庆招聘5万人,在郑州招聘20万人,在武汉招聘5万人。 4.我国是“世界加工厂”。很多国家企业把其生产基地放在中国。我国很多企业属于“三来一补”的加工型企业,这些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二、“用工荒”的影响 1.劳动力是生产力中的“活的因素”。企业招聘不到工人,企业无法开工生产。 2.经济学一个基本理论上,商品(民工不是商品,民工的劳动力是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用工荒”对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用工待遇偏低问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各地为了招聘到民工,纷纷提出 提高工资、提高福利待遇,甚至解决公租房、子女入学等政策来吸引民工。 3.“用工荒”显示我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步减少,这种依赖劳动力供给不断增长的粗放型的数量扩张无法持续下去了。这种状况将倒逼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只有加强自主创新,打造品牌,才能生存和发展。 三、应对“用工荒”的对策 1.根本的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统筹城乡就业。 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材料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0年至2015年处于峰值,随后将不断下降,中国经济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过去。 (1)结合材料一,分析“刘易斯拐点”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6分) (1)劳动力转向卖方市场,工资水平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加大,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
本文档为【王忠文·链接文章110301平易近工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