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可编辑)

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可编辑)

2017-11-27 47页 doc 82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可编辑)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可编辑) 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 编 号: 全日制研究生 ? 类 教育硕士 别 同等学力 硕士学位论文 题 目: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所 在 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名 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 导 教 师: 陈新义 副教授 研 究 生: 孙孝莉 成 时 间: 2012 年3 月 完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可编辑)
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可编辑) 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 编 号: 全日制研究生 ? 类 教育硕士 别 同等学力 硕士学位论文 题 目: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所 在 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名 称: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指 导 教 师: 陈新义 副教授 研 究 生: 孙孝莉 成 时 间: 2012 年3 月 完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摘 要 现代汉语“NP 的VP”结构指的是“这本书的出版”“父亲的到来”“时代的变迁” 这样的短语。这种结构本身较为特殊,整体功能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名词性特征,在句 子中一般只能做主语或者宾语,但是这个结构的中心语却是谓词性的,所以“NP 的VP” 结构性质、这个结构中 VP 的性质从我国语法草创时期引起学者注意开始至今受到广泛 关注和争议。 本文以“NP 的VP”结构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Langacker 认知语言学理论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对“NP 的VP”结构和相关的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其次从构 成成分、语义指向和原型的角度分别对“NP 的VP”结构进行分类;最后分析“NP 的VP” 结构的特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们可以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参照点能力来认知现代汉 语“NP 的VP”结构,这一结构与典型的领属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参照点―― 目标”构式。人们认识这个结构的过程是个动态性、连续性的过程。整个过程主要分两 个阶段:NP 首先利用自身显著性吸引人们的注意,然后让目标建立在人们的思维认知上, 完成第二阶段。因此,NP 的主要特点是显著性,VP 因为充当“目标”越来越起到独立 指称事件的作用,其谓词性逐渐减弱,名词性逐渐增强,在结构中作为整体 而存在。 的VP ”结构;认知;原型;语言 关键词:“NP I Abstract Modern Chinese" NP VP" structure refers to" the book"," father's arrival"," times change" of the phrase. The structure itself is more special, the whole function showed obvious nouns in the sentence features, generally only as the subject or object, but the structure of the center for language is the predicate. So the" NP VP"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VP in Chinese law from stage by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start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and controversy. This paper is to" NP VP" stru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inly using Langacker and Adele E.Goldberg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ory to undertake an analysis from the following respects: The" NP VP" 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are introduced; secondly,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and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e of" NP VP "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the final analysis of" NP VP"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n conclusion, we can use their own reference ability to cognition of modern Chinese" NP VP" structure, so the structure and typical structure of ownership has some similarity, are" reference point -- the target.". People know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cess is a dynamic, continuous process. The whol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stages: NP first to use its own significant attract attention, and then let the target in people's cognitive people's thinking, completed in second phases. Therefo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NP is significant, because as a" target" VP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ndependent reference event role, the predicate POS gradually weakened, nominal increase gradually, in the sentence as a whole and the existence of. Key words: "NP + VP " Structure; Structure Type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II 目 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绪 论 ....................................................... 1 第一章 “NP的VP”结构研究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依据................5 一、整体性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显著性理论 ..............................................5 三、原型性和典型性理论 ......................................7 四、信息度和可及度理论 ......................................9 五、小结 ................................................... 10 第二章 “NP 的VP”的结构类型................................. 11 一、按构成成分分类 ......................................... 11 (一)N 的V ............................................. 11 的V ............................................ (二)NP 12 (三)N 的VP ............................................ 12 (四)NP 的VP ........................................... 13 二、按语义指向分类 ......................................... 14 (一)双指义结构........................................ 14 (二)单指义结构........................................ 15 (三)零指义结构........................................ 16 三、按原型分类 ............................................. 17 III (一)典型的“NP的VP”结构............................. 18 (二)非典型的“NP 的VP”结构........................... 19 (三)边缘的“NP 的VP”结构.............................20 四、小结...................................................21 第三章 “NP的VP”的特点分析.................................22 一、“NP 的VP”结构的整体特点..............................22 (一)整体性特 点........................................22 (二)参照点――目标的结构特 点..........................23 二、NP 的特点分析...........................................24 (一)NP 具有典型 性......................................24 (二)NP 信息度 高........................................25 (三)NP 可及度 高........................................26 三、VP 的特点分析...........................................27 (一)VP 的动词独立性丧 失................................27 (二)VP 的整体功能存 在..................................27 四、小结...................................................29 结 语 ......................................................30 参考文献 ......................................................31 后 记 ......................................................35 IV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绪 论 一、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NP 的VP”结构指的是“这本书的出版”“父亲的到来”“时代的变迁”“他 们的欺骗宣传”“战争状态的结束”这样的短语。目前有关这个结构的研究 还主要集中 [1] 在简单形式(“N 的V”)上,其中V 多为一些动名词 。本文通过大量的语 料分析发现, 这种结构的广泛运用远远不限于此,所以对这个结构的研究完全可以扩展为 复杂形式 “NP 的VP”。其中NP 多为名词性成分,如名词、名词短语、代词等,而一些动词、动 词短语、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往往也可以作为VP 进入该结构。这种结构本 身较为特殊, 整体功能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名词性特征,它既不能作谓语,也不能受副词的修饰,更 不能加时态助词,在句子中一般只能做主语或者宾语。但是从这个结构的内部看中心语 却是谓词性的。 这种结构本身较为特殊,整体功能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名词性特征,在句子中一般 只能做主语或者宾语,但是从这个结构的内部看中心语却是谓词性的。所以“NP 的VP” 结构性质、这个结构中V 的性质从我国语法草创时期引起学者注意开始至今受到广泛关 注和争议。进入 80 年代,布龙菲尔德“向心结构理论”的引进再次引发激烈的讨论, 取得很多成果的同时,其中存在的分歧一时还难以解决。另外,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学者们也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本体语言学角 度研究为主的趋势。 通过对《马氏文通》以来 “NP 的VP”结构研究进行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关于“NP 的VP”结构的研究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展开。前者主要运用本体语言学的理论静 态、横向地研究“NP 的VP”结构,而后者则关注该结构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动态、 纵向地研究“NP 的VP”结构。另外,最近几年,陆续有学者跳出本体语言学的圈子, 试图对“NP 的VP”结构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初步拓展了研究空间,开发了研究该结构 的新思路。下面就从这三方面进行归纳: (一)共时研究 1(“NP 的VP”结构性质 “NP 的VP”结构,最早在《马氏文通》中被称作“读”,即主谓短语。黎锦熙、刘 世儒(1957)在《汉语语法教材》中受《马氏文通》句读论的观点影响,称之为带“的” 的子句。所以在研究之初,这种结构被普遍认为是主谓词组。后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是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中论述的:“从一个角度看,是以谓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结 构;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主谓结构转化成体词性成分。”随后他在《关于动词形容词 “名物化”的问题》和《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等文中一再重申这个观点。胡裕树(1995) [1] 目前关于V 的词性在语法学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在这里我们只把它当作“NP 的VP”结构简单形式的构成成分。 1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认为,“动词或形容词带上名词或人称代词充 当的定语, 整个词组就是名词性的了。”这一时期甚至是目前大部分语法著作都把“N 的V”结构看 作“名词性短语”,或者说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定心短语”。然而也有人提出与之相 悖的意见。如董晓敏(1987)在她的《“N 的V”功能类别质疑》一文中通过对“N 的V” 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N 的V”是以“V”为核心的单核心谓词 性向心结构。还有学者认为“N 的V”结构是“的”字短语,如司富珍(2002)以生成 语法理论为框架,提出汉语的“的”可以是一个标句词,在“N 的V”结构中中心语实 际上是“的”,而整个结构就是一个“的字短语”。更明确提出这一结构是“的”字短语 ),他在《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一文中运用的是陆俭明(2003 以乔姆斯基 为代表的形式语法学“中心词理论”,对“NP+的+VP”结构进行了再分析,认为这种结 构实际是由主谓词组中间插入“的”所形成的名词性结构。 针对“NP 的VP”结构的性质问题,学者们根据自己所选取的研究角度的不同,都 持有各自的观点。由于这一结构只能做主语和宾语,不能做谓语,所以人们把这个整体 结构看成名词性结构。即朱德熙所提出的“‘NP 的VP’是以谓词为中心的名词性偏正结 构”。 2(“NP 的VP”结构中VP 的性质 既然“NP 的VP”结构在整体上表现出名词性的特点,而这个结构的中心语却是谓 词性的,那么中心语V 的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呢,这便是这一结构引起的 最大的争议话 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学者分两派:支持词性变化一派和支持词性不变的一派。然而认 为词性改变的学者对改变的方式和程度也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动词没有发生变化的学 者各自的论据也不同。综合来看,我们只分以下两点进行论述。 (1)词性变化说 黎锦熙(1924)在《新著国语文法》中论述统摄性的领位时,认为“N 的V”结构 中的动词转成了名词。王力(1958)在《汉语史稿》中认为上古汉语这种结构中的动词 (或动词短语)近似一种行为名词。吕叔湘(1982)、胡裕树、范晓 1994 认为 V 在句 法平面上“名词化”了。张伯江 1993 虽然没有给V 的性质下一个结论,但是他强调V 的性质确实发生了变化,即谓词性减弱、名词性增强。另外,张静(1986) 认为,“N 的V”结构中的“V”临时活用为名词,这样“既保留了动词的意义,又增加了名词的意 义”。施关淦在《“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从“向心结构”理论说起》中 用布龙菲尔德向心理论了V 是名词性,并在80 年代再度掀起学界对“N 的V”结构 的热烈讨论。陈宁萍(1987)提出了“动/名连续统模型”理论,他认为汉语动词近百 年来越来越多地向名词方向漂移,从而证明V 具有名词性。 (2)词性不变说 朱德熙、卢甲文、马真(1961)对“名物化”进行了批评。他们坚持V 性质保持不 变,认为V 只是增添了名词的一部分特点而已。文章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研究也逐渐加 深。李宇明(1986)提出“语法位”的概念,认为“N 的V”中的“V”仍 是动词,只是 新添了“语法位”的性质。范晓(1992)支持朱德熙的观点,认为V 功能性质不变,仍 2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然是谓词性的。项梦冰(1991)不否认布氏的观点,但是也认为“N 的V”中的“V”词 性保持不变,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寻平衡。孙利萍(2008)对“N 的V”结构中V 的动词 词性从语言接触即欧化语法的角度进行论证,以期对兼类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探索, 认为“NP 的VP”结构中VP 的词性不变,处理为动词或形容词。 (二)历时研究 王力(1958)在论述介词“之”字使句子结构变为短语结构时认为,大约口语中的 “的”(“底”)字产生后,就继承了“N 之V”的结构,并在口语中绝迹了。 同时他认为 “五四”以后,汉语受西洋语法的影响,重新采用了这一个古老的形式。姚振武(1995) 通过对“N 的V”和“N 之V”结构中的“的”和“之”的研究,认为“的”和“之”不 是名词性偏正结构的形式标志,而是这种主谓结构处于非独立的、指称的状态下的一个 非强制性的形式标记,从而论证了现代汉语的“N 的V”是上古汉语“N 之V”的直接继 承者。孟德腾(2003)主要研究了比较复杂的一种“N 的V”结构,即“NP 的 VP”。他 认为这种复杂的形式与“NP 之VP”同样有历时的承继关系,并对“NP 的VP”的演变情 况作了具体的分析。李雪霞(2007)的硕士论文《“NP 的VP”探源》也以复杂的“N 的 V”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从而阐明了这一结构的演变及 其动因。贺 阳(2008)主要从欧化语法的角度论述“N 的V”结构的兴起与发展,他认为,由于汉 语缺乏将动词转化为自指性名词的词法手段,五四以来,在翻译过程中,人们只能用汉 语的动词去对译印欧语言定中结构中的行为名词,于是“N 的V”结构便在汉语书面语 中兴起并在以后不太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三)多角度研究 最近几年,陆续有学者跳出本体语言学的圈子,试图对“NP 的VP”结构进行多角 度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扩宽了视野。詹卫东(1998)考察了动词进入这一格式的能力 差异,并分析这一格式对 NP 的不同语义选择及其原因。他尝试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寻找 答案,引入了“凸显”的概念,认为“动作性”较弱而“事件性”较强的动 词由于事件 性被“凸显”,所以更容易进入“N 的V”结构。沈家煊、王冬梅(2000)则运用Langacker “认知语法”关于“参照体―目标”的理论提出“N 的V”结构其实就是一种“参照体 ―目标构式”,并从信息度、可及度、凸现度三个方面论述了“N 的V”结构对进入该结 构的名词的种种限制。作为补充,王冬梅(2002)在《“N 的V”结构中V 的性质》一文 中引用了Hopper & Thompson 的及物性理论对能够进入“N 的V”结构的动词进行具体 阐述,说明该结构对动词的种种限制。高航(2007)则从认知语法中的参照点能力 (reference point abilities)和概念自主(conceptual autonomy)出 发来考察动词 名词进入“N 的V”构式的种种限制条件。他认为概念自主的动词倾向于在该结构中出 现,而概念依存的动词很难在其中出现。也就是说,作为参照点的名词与作 为目标的动 词必须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应该在概念上依存于其他过程。 总之,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归纳,发现对“NP 的VP”结构的研究还是 集中在本体语言学方面,对这一结构进行语法角度的分析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目前学界 在这一结构上的分歧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少数几篇文章试图从认识语言学的角度 3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进行研究,但是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所以笔者认 为对“NP 的VP”结构必须进行多元化的分析,除了需要借鉴本体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之 的VP”结构与人类认知之间的联系,从认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NP 的角度研究 该结构。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法、变换分析法,描写与解释并重,静态与动态结合,拟运用 Langacker、Goldberg 等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NP 的VP”结构。首先对 “NP 的VP”结构和相关的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其次从构成成分、语 义指向和原型的角度分别对“NP 的VP”结构进行分类;再次重点分析“NP 的VP”结构 的认知特点;最后由共时研究向历时研究展开,以期能够提供一种理解“NP 的VP”结 构的全新角度,加深人们对“NP 的VP”结构的全面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分歧。 三、研究的意义 总的来说,“N 的V”结构从《马氏文通》开始在学界一直受到热烈的讨论,分歧至 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本文认为引进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很有必要, 它把“N 的V”结构和人类的思维联系在一起,拓展了研究的空间。 四、语料来源 (一)网络资源:北大汉语语料库。 (二)著作资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老舍文集》(第三卷),《茅盾小说集》,《王 朔自选集》,韩寒《像少年啦飞驰》等。 (三)文献资源:詹卫东《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和《“NP+的+VP”偏正结 构在组句谋篇中的特点》,彭兰玉《“NP 的VP”的指称及其他》等。 (四)期刊资源:《人民日报60 年优秀新闻选》,《看天下》,《半岛晨 报》等。 出于对文章篇幅和结构的考虑,行文中的例子来源我们就不加以详细列举了。 4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第一章 “NP 的VP”结构概述及认知语言学理论依据 一、整体性理论 整体性理论,认知语义学家的理解是“整合观”。它与传统语义学的“组合观”相 反,它强调整体含义不等于各个部分含义的简单相加,即1+1 不等于2。同样道理,“词 语的意义不完全是通过其组成部分的意义和组合方式而获得的,而常是通过互相作用, [1] 激活相关认知域,进行整合而获得的。” 在语句中,所谓“无实义”的虚词 和其他词语 一样作用于对整个语句的理解,因此认知语言学强调对句式的理解离不开人类相关认知 经验的参与。 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完形”(Gestalt),即一个整体结构。如图1.1, 图1.1 心理学“完形”实验 我们不知道重叠的部分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可是更愿意相信那是小圆儿缺失的一 部分弧线。这就是人类的完形心理在起作用,即在心理上宁愿选择相信这是两个完整的 圆的重叠。同样我们把简单的线条扩展到抽象语言中,这种从心理学中借鉴过来的“完 形”,也是强调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部分不能解释的语法现象。 我们还可以利用构式语法理论中“构式”的概念去理解认知语言学的整体性理论。 Adele E. Goldberg 2007 认为“构式本身具有意义,该意义独立于句子中的词语而存 [2] 在” ,所以构式并不是句子的一部分、一个附属物,而应该是一个整体。它的部分的 改变也必须“参照包含了丰富世俗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背景框架。”[3] 因此,认知语言学整体性理论将是分析“NP 的 VP”结构的大背景,它决定并指导 我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该结构进行研究,同时还把这个结构视为一个构式、一个整体, 从深度上进行细致分析。 二、显著性理论 显著性(salience)是在整体性和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基础之上形成的 概念。只有 [1]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309 页。 [2]Adele E(Goldberg (美),吴海波译:《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26 页。 [3]Adele E(Goldberg (美),吴海波译:《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126 页。 5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在一个整体中才可以看出显著的部分,只有人类认知的参与才能分辨出显著的部分是什 么。笔者认为采用“主体――背景”和Langacker 的“凸显”理论来解释显著性最为适 宜。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被丹麦心理学家 Rubin 率先引入心理学的著名的人脸/花瓶幻 觉图画,如图1.2: 图1.2 人脸/花瓶幻觉图 我们发现这个图存在两种可能性,你可能只看到了两张脸,又可能你只 看到了一个 花瓶,然而你却不能既看到两张脸又同时看到一个花瓶。这说明在人类认知事物的过程 中只能有一个“凸显”成分,而不能所有成分均被“凸显”。(凸显是知觉心理学中比较 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强调因为主观因素的变化,人们观察事物的时候会形成凸显的差别, 进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图式。)而上图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主体”和“背景”两部分 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把哪部分看作主体,哪部分看作图形都是因观察者的主观因素而变 化的。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有很大不同。试想树上飞来一只鸟,我们很容易就 把注意力集中到鸟上,主观地把鸟作为主体,树作为背景,而不会存在主体和背景相分 离的现象,原因是鸟因为移动而具有显著性;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书因为自 身轮廓封闭、 更容易移动而成为被凸显的对象。语言现象更是如此,只是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已经 普遍使用“射体(trajector,缩写为 tr)”和“界标(landmark,缩写为 lm)”两个概 念来表述“主体”和“背景”的关系。 Langacker 1987 认为,射体是相对最凸显的参与者,是主体,处于一对或一组关 系述义中最凸显的位置;界标是相对不太凸显的参与者,为射体的定位提供参照点。如 图1.3表达“ACROSS”的概念: 6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tr lm SPACE 图1.3 射体与界标关系图 “across”表示“跨越”的概念,圆圈tr (射体)跨越、移动成为被凸显的对象,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要看到射体从一个位置(细线条圆圈)“跨”到另一个位置(粗线 条圆圈)就必须借助界标,也就是图示中的粗线条长方形,它为射体的定位提供了参照 点才能明确“across”的概念。 Langacker 继而认为射体与界标在一对或一组关系中都可称为“参与者”,他们都比 较引人注意,但是射体作为最引人注意的,相当于“图形”,而界标因为它的次凸显地 位也不应该只充当“背景”。他认为“射体和界标可分别描写成凸显关系中的‘主要图 [1] 和‘次要图形’”。 Taylor 在他的著作中也认为“关系性词项与界标之形’ 间的联系可 [2] 能比它与射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同时我们发现射体和界标的使用还为很多句型提 供了认知角度的解释。“一般来说,分句的主语对应于射体,宾语则对应于界标(但从 信息的重要性角度来看,宾语常表示新知信息)。在所有格构造中,中心名词对应于射 体,而所有者提供了认知参照点的界标。”[3] 在笔者看来,“NP 的VP”结构也可以对应界标与射体的关系。该结构的原型结构是 所有格构造,因此界标NP 起到参照点的作用,而射体VP 是参照点所要表述的对象、目 标。两者作为主要图形和次要图形都具备一定的显著性,但是该结构的所属 关系与界标 之间的联系比它与射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界标的显著性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上述观点我们将在第三章展开具体论述。 所以认知语言学显著性理论是解释现代汉语“NP 的VP”结构的主要思路。它让我 们把这个结构看成一个整体的同时还会关注该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原型性和典型性理论 原型理论是原型范畴理论的简称。最早是由Rosch 1975 及其同事用于解释人类的 范畴化过程而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常常和“家族相似” (Family [1]Langacker,R(W(1999(Assess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In Jassen, T(&G(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Foundation,Scope,and Methodology(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王寅:《认知语法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35 页。 [3]王寅:《认知语法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36 页。 7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Resemblance)联系在一起。家族相似可以理解为“某一范畴的某些成员以某一方式互 [1] 相联系,但并不全部拥有用来定义该范畴的特征。” 也就是把范畴成员比作一个家族中 的成员。每个成员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似性而互相联系――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数个 成员共用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是并不是所有成员都具备同样的特征属性。 他们之间的 关系仅仅是相似,有的成员具备共同的特征多些,有的则少些。那么具备共同特征相对 较多的成员我们就可以把他当作这个“家族”的“原型”。可以理解,这里 的“家族” 可以作为比喻来形容世界上其他类型的事物。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认识尽量多地列 举出鸟类家族的成员。注意,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不管自然科学是否绝对认可。如黄 鹂、夜莺、猫头鹰、燕子、大雁、杜鹃、喜鹊、麻雀、蜂鸟、犀牛鸟、布谷鸟、海鸥、 鹤、孔雀、鸽子、鹦鹉、鸵鸟、乌鸦、凤凰、荆棘鸟、企鹅、鸡、鹅、鸭子??我们还 可以再列举出鸟类的一些特征属性,如会飞、有羽毛、能唧唧喳喳的叫、两条腿儿、有 喙、有翅膀、下蛋、身形比较小、随季节迁徙、自己做巢、尾巴很短、吃虫子??不难 发现,具备这些特征最多的,即和其他一个或数个成员共用一项或者数项特征的是麻雀, 所以在我们看来,麻雀是鸟类家族的典型成员。而凤凰、企鹅、孔雀、鸵鸟具备这些特 征相对较少,可以看作是鸟类家族的非典型成员,它们处于鸟类家族的边缘和外围,就 与其他家族类别相邻。这样我们不难发现,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中是被用来进行谱系 分类的,不同家族中的典型成员之间的差别是清晰的、平行的,但是不典型成员之间是 模糊的、交叉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又是有层次的。所以说这种分类不是绝对性的、泾 渭分明的。 认知语言学主张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从认知的角度看,世界并不只是由泾 渭分明的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组成的,具体到生命体,比如一个家族,抽象到 一些自然现 象、语言现象,他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所以“家族相似”可以应用于一切概念。本 文即把“NP 的VP”结构看作是一个家族,分析该结构的特征,找出其中的典型和不典 型成员,有效地把人类知识和语言现象联系在一起,以期能够更好地解释该结构。 典型性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Rosch 在 70 年代中期经过大量的实验而最终建立起来 的。典型性理论也是关于范畴的理论,然而它却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维特根斯坦时期的 “经典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它否定前人不尊重客观实际的“二分法”,认为范畴之间 以及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一个范畴的成员具有“核心”和“边缘”、典 型和非典型之分。可以说,典型理论对认知语言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就是让人们把注意力 集中在了内部结构上、集中在了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一事实上。 其实,我们对“典型性”的概念并不陌生,如果说在一类人中,甲具备 了其他所有 人的特征,那么我们要研究所有人首先就要把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样道理,如果我 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不到方向,给朋友打电话描述自己身处何地,离你最近的公 交站牌是首选,它描述了你的具体方位,而且某路车的这个站只有这一个站牌、一个位 置。当然你还可以选取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比如某某中学、某某银行、某个高 楼??这都是典型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为典型性就意味着代表性、显著性,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49 页。 8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典型性的确定和显著性密不可分。而“这些范畴中的典型成员通常具有认知 上的‘显著 性’,它们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它们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或预料。” [1]可以说,认知语言学正是利用人们日常的身体经验对语言做出统一的解释。 因此,可以利用以往对典型性的认识来研究“NP 的VP”结构。这既是对原型性的 延伸又是对显著性的又一有力解释和应用。“NP 的VP”结构可以看成是一个“参照体― ―目标”构式,所以作为参照体的NP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作为界标由于自身 的典型性是射体的参照点,同时这种典型性能使NP 的凸显性超过射体的凸显性而处于 一定的凸显地位。 可以说,原型性和典型性理论存在很多共性,两者都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 的VP”结构时应该充分都把语言现象看作是联系而非孤立的。在研究“NP 运用这一观 点,把这个结构看作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四、信息度和可及度理论 我们对“信息”这个词并不陌生,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上的解释,语言学家已 经从多个方面利用这个概念。如,语音学中,学者们要“分析声波各种特征所负载的信 [2] [3] 息量” ;语法上要“研究句子各组成部分的可预测度” ;语义学上,要“分析语义 [4] 对立时应用交替成分的‘选择’这一概念,如动态语义学” 。我们在这里 所说的“信 息度”(informativity)则选用Taylor (1994)在论述参照体的信息度时的定义:能为 目标的识别提供可靠有效的提示信息的程度。沈家煊、王冬梅(2000)认为,这里的“信 息度”是提示信息,而不同于话语分析中“新信息”和“旧信息”的概念。一段对话, 如果不含有任何信息,那它的存在将是无意义的。如果说话人提供的所有信息听话人都 知道,这就说明听话人没有得到任何新信息,说话人提供的一切对听话人来说都是旧信 息。而我们这里说的“信息度”则是指为了让人更好的识别目标,参照体应该尽可能地 详细,这样负载和提示信息的量多了,目标也更容易识别。 可及度(accessibility),在《现代语言学词典》上被称为“可及性”,它原为心 [5] 理学中的术语,“心理语言学用来指说话人从记忆中提取的一个语言单位的 。 难易程度” 日常生活中“话到嘴边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想说什么,可是大脑不能迅速 地传递给嘴巴有用的信息,提取语言单位的速度慢,表明可及度低。还有一些口误现象 也可以给可及度很好的解释:很多人说错了话,可是他们认为这并不同于他们所想,这 就表现出大脑和嘴巴没有迅速地“联结”,因此可及度也低。对待一些比较复杂的语言 结构,人们做出的反应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这就说明大家从各自的记忆中提取信息的难 易程度,即可及度也是不同的。Taylor (1994)同样把可及度的概念用来研究参照体结 构,他认为作为参照体必须具有很高的可及度,也就是说“只有已经可及的 概念才可以 充当参照体来建立跟相关目标的心理联系”[1] 邹智勇:《典型理论与语言中的类典型性》,《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1] 第4 期,第3 页。 [5]戴维??克里斯特尔,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4 页。 [1]沈家煊,王冬梅:《“N 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世界汉语教学》,2000 年,第4 期,第30 页。 9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因此笔者认为在研究“参照体――目标”构式时,就必须涉及“信息度”和“可及 度”的概念。这两个理论可以为我们的证明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在“参照体――目标” 构式中,参照体必须具备很高的信息度和可及度,或者说,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一部分 信息度可及度高,那么它极有可能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成为该结构的参照体。 五、小结 从认知角度研究“NP 的VP”结构离不开“整体性”“显著性”“原型性和典型性”“信 息度和可及度”理论,“整体性理论”指导我们不仅要从广度上对“NP 的VP”结构进行 全面的研究,而且还要从深度上把这个结构看做一个整体;“显著性理论”指导我们关 注语言结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原型性和典型性理论”告诉我们要把“NP 的VP”结构 看做一个家族的基础上用动态的观点展开研究;“信息度和可及度理论”指导我们去关 注参照点NP 的认知特点。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本文的研究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10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第二章 “NP 的VP”结构类型 在第一章中我们说过,有关“NP 的 VP”结构的本体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还主要集中 在简单形式(“N 的V”)上,其中V 多为一些名动词。学者们多数凭借语感自己创造例 子来针对该结构的性质阐释自己的观点。在少有的一些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中也只是 把中心词V 限定为双音节二价动词。本文通过大量的语料搜集发现,这种结构的广泛运 用远远不限于此,很有必要把这个结构扩展成复杂形式―― “NP 的VP”。鉴于目前还没 有对该结构进行分类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构成成分、语义指向和原型三个角度将“NP 的VP”结构进行分类。 一、按构成成分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是从“量”上对“NP 的VP”结构进行初步的分类。这有助于我 们对该结构有个大体的了解,让人们对该结构的简单形式和复杂形式有个更 为直观的认 识。 第一章中我们说过,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发现,“NP 的VP”中的NP 多为名词性成 分,如名词、人称代词、一部分体词性短语(数词、量词、数量短语除外)等,而一些 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往往也可以作为VP 进入该结构。因此N 代表名 词、人称代词的简单形式,NP 代表名词性、代词性短语这样的复杂形式,V 代表动词、 形容词的简单形式,VP 代表相对复杂的谓词性短语。NP 和VP 在语法上一般都是可以再 分的。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将“NP 的VP”结构分成以下四类: (一)N 的V 这类中,“NP 的VP”结构“的”前后连接的都是不可再分的名词、人 称代词和动词、 形容词最简单的形式。可以再细分为如下几类: 1(N (主动者)+的+V 在这类中,名词一般是动词V 的动作发出者。例如: 学校的配合 长官的授勋 上级的调遣 人员的增加 马锐的旷课 夏青的牵扯 才华的迸溅 脚气的骚扰 个人的否认 妈妈的嘱咐 西多的反攻 食物的变质 2(N (受动者)+ 的+V 在这类中,名词一般是动词V 的动作承受着,发出者一般是人的行为。 例如: 纪录的打破 新闻的广播 幼苗的护理 笔的运行 财务的管理 质量的保证 议案的表决 问题的处理 心理的分析 手续的办理 水分的保持 文物的保存 时间的分配 成绩的公布 图书的管理 土地的测量 线索的发现 刊物的发行 真相的暴露 标本的采集 11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3(名+的+形 这类例子数量不多,现代汉语通常用“形+的+名”的形式来表示形容词对名词的修 饰,当然也有少数的“名+的+形”用法。例如: 皮肤的白皙 头发的乌黑 暑假的快乐 野狼的好色 长城的雄伟 4(代+的+动 在这类例子中,动词名词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因为现代汉语习惯用法是 “代 +名”的形式,此时名词是代词的所有物,所以在“代+的+动”这个结构中,动词更像 这里代词的“所有物”,这样的动词就更倾向于名词。例如: 我们的通信 你的陈述 我们的结合 自己的判断 他的期待 我俩的争论 我的努力 他的注意 他的孕育 5(代+的+形 这类例子不多,形容词常见于单音节的形式。例如: 你的美 你的坏 你的好 (二)NP 的V 这类结构中,“NP 的VP”结构“的”前后连接的是一些体词性短语和不可再分动词、 形容词最简单的形式。按照NP 短语类型的不同可以再细分为如下几类: 1.NP (联合短语)+的+V 这类结构中 NP 一般都是四字短语或者体词性联合结构,通过连接词或者标点符号 是动词、形容词的最简单形式。例如: 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成分构成,V 情感和力量的潜入 教育和思想上的说服 专业和系科的设置 人与人的互助 谷歌、Twitter 和Facebook 的兴起 组长和经理的刁难 工业、农业、手工业的生产 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言理论的反动 花言巧语的狡辩 陈规旧俗的约束 2.NP (偏正短语)+的+V 这类结构中的NP 一般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的偏正结构。例如: 起义力量的壮大 杨展兵马的埋伏 营销环节的加价 飞来横祸的折磨 学习方法的训导 思想素质的提高 各个层面的交流 反动势力的灭亡 一个个名字的道出 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 大批稀世文物的出土 男女生理构造的差异 国营企业自主权的落实 (三)N 的VP 这类“NP 的VP”结构中,NP 是不可再分的名词和人称代词,VP 是形式比较复杂的 谓词性结构,根据VP 的构成成分不同可以再分为: 1(N 的VP (VP 是偏正短语) 这类结构中的VP 一般是由修饰语和中心语构成的偏正结构。例如: 存货的忙于出售 美帝的扩大侵略 国家的统一领导 祖国的完全统一 12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尼赫鲁总理的盛情款待 澳门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旭日阳刚的春晚亮相 旭日阳刚的全新演绎 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 妈的连声打嗝 “苏紫紫”的“当众一脱” 外力的重重打压 胡可的意外现身 2(N 的VP (VP 是动宾短语) 这类结构中的VP 一般是由动词和宾语构成的动宾短语。例如: 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 虎妞的照应祥子 她的爱和男子们胡调 3(N 的VP (VP 是谓词性联合短语) 这类结构中NP 是名词或者代词,VP 则是四字短语或者谓词性的联合 结构。例如: 他们的谩骂、打击和排挤 我们的拨乱反正 父亲的勤俭忠厚 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几天的容忍缄默 别人的骂和揍 祥子的沉默与不合群 茅台的“涨价”和“限价”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杂交水稻的研究与推广 他的静默寡言 国家的繁荣富强 4(N 的VP (VP 是连谓短语) 这类结构中的VP 一般是一个连谓短语。例如: 对撞机的开工建设 废品的回收再利用 5(N 的VP (VP 是主谓短语) 它(秦山核电站)的并网发电成功 这一项目的试验成功 “秦山核电站”和“项目”是典型的名词,而“并网发电成功”和“试 验成功”是 一个主谓短语。 (四)NP 的VP 这一类是对以上几类的综合,也是 “NP 的VP”结构最广义的形式。 在这类结构中, “的”前后连接的是语法上都可以再分的体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例如: 1(NP (VP 是并列短语)的VP (VP 是偏正短语) 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 组长和经理的百般刁难 2(NP (NP 是偏正短语)的VP (VP 是偏正短语) 全部协议的彻底实现 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国13亿人口日的推迟到来 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而迅速的进展 3(NP (VP 是偏正短语)的VP (VP 是并列短语) 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发展 这项工程的建成和通车 13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党内同志的抗议和警告 海内外同胞的关注和支持 水乡灾民的生产和生活 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 千千万万个岗位上的精耕细作、不断创新 4(NP (NP 是偏正短语)的VP (VP 是主谓短语和并列短语) 这个造船法的试验成功(VP 是主谓短语) 香港乐坛的屹立不倒 (VP 是并列短语) 不得不说,根据“NP 的VP”结构的构成成分来分类只是停留在相对比 较粗浅的层 面上,只是帮助我们对这个结构有个大概的、初步的、直观的了解。让我们 知道这个结 构在实际的应用中非常常见,它的构成有简单形式也有复杂形式。简单形式“N 的V” 中,N 和V 的语法关系相对不太复杂,一般都是“施动与受动”“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 系,但是从“代+的+动”这个小类中,已经可以初步看到“NP 的VP”结构与典型的领 属结构所具备的相似点。“NP 的V”和“N 的VP”两类结构中,我们发现前者的NP 和后 者VP 语法关系较复杂,形式比较多样,但是NP 还是趋向体词性,VP 偏重谓词性。最后 一类“NP 的VP”的构成成分则涵盖了“NP 的V”结构中的NP 和“N 的VP”结构中的VP, 并且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认清结构的性质。可是我们还是不知 道这个结构中的NP 和VP 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的VP 只能选择施事,如“她的极 力挽留”中的“挽留”、“胡可的意外现身”中的“现身”等;有的 VP 只能 选择受事, 如“新中国的成立”中的“成立”、“新思想的萌发”中的“萌发”;有的VP 既能选择施 事做NP,又能选择受事做NP,如“王教授的研究”和“红楼梦的研究”中的“研究”。 经过对大量语料的总结分析发现,这是由动词的语义指向决定的。因此很有必要根据VP 的语义指向对“NP 的VP”结构进行分类。 二、按语义指向分类 “语义指向”最初称为“指向”。“指向”这个说法是吕叔湘在1983 年提出来的。 因为吕叔湘所说的“指向”是语义上的,因此它实际上就是“语义指向”。沈开木(1996) 认为“语义指向”其实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指“一个特定的词把它所在的语言符号 链条中除它以外的词语或这些词语以外有关的意思、语言符号链条抓来作发 生语义关系 [1] 的对象” ,即一个词指向他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 另一层意思是指“这个特定的词在 [2] 基础短语中指定并取用某个或某些个词的语义为‘语义指向的对象’” ,即这个词所指 向的对象。而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语义指向是句法结构的某一成分在语义上和其他 成分(一个或几个)相匹配的可能性。这也是从一个词的指向对象的能力和特性来说的。 (一)双指义结构 “双指”,即在“NP 的VP”结构中,跟VP 搭配的直接成分不是唯一 的,也就是说, VP 有同时指向两种NP 的可能。在这一类中,有很多是从“NP +VP+NP ”结构演化来的。 1 2 例如: 14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我选择职业 (我的选择 职业的选择) 领导安排日程 (领导的安排日程的安排) 工人建造桥梁 (工人的建造桥梁的建造) 学者调查方言 (学者的调查方言的调查) 出版社出版这本书 (出版社的出版这本书的出版) 海阿姨讲述故事 (海阿姨的讲述故事的讲述) 党组织改造思想 (党组织的改造思想的改造) 还有很多歧义的例子也是由VP 的双指造成的,这里的NP 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表示 受事、对象、工具或时间。例如: 母亲的回忆 小王的发现 历史学会的加入 个体私营企业的管理 A 国的侵略 他们的处理 杰出人才的需要 鲁迅的研究 上述例子中,“母亲的回忆”中的“母亲”可以是“回忆”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即 施事),也可以是“回忆”的对象,在这里“回忆”有自身的双指义;“小王的发现”中, “小王”可以是“发现”的施事,也可以是“发现”的受事,在这里“发现”有自身的 双指义。 更有许多 VP 在加上“对”“向”等词之后,在没有语境提示的情况下,原来的NP 或由施事变为受事,或由受事变为施事,由此产生歧义,这说明 VP 也是有两种指向的 可能。例如: 学生的批评 女儿的宽恕 妹妹的照应 经理的推测 她的估计 他的批评 我的询问 大家的同情 加上“对”“向”等词之前,这里的 NP 是施动者,但加上“对”“向”等词之后, NP 则成为受动,也就是说这里的VP 有两种指向,必须用一些词语限制才能让它只指向 一方。 (二)单指义结构 “单指”,即在“NP 的VP”结构中,跟VP 搭配的直接成分是唯一的。也就是说, VP 只有一个指向。单指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前指和后指。 1(前指义结构 这一类中,NP 主要是VP 的主体,一般是动作发出者或性状的持有者,即“双指” NP +VP+NP ”结构的前半部分。例如: 中“ 1 2 他的变化 英雄的牺牲 时代的变迁 灯火的辉煌 柠檬的酸 孩子的聪明 长城的伟大 动作的敏捷 他的愚蠢 自己的无用 山水的存在 夏天的过去 她的不足 张先生的光临 责任的重大 伊梨的宁静与清晰 他的迟到 上级的调遣 狐狸的狡猾 卢胜七的突然沉默 这里的VP 只有一种指向的可能,也就是说如果VP 是动词,那么就是不能带宾语的 不及物动词,这个动作必须是VP 发出的;如果VP 是形容词,这个性状一般就是VP 所 具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证实了“NP 的VP”结构与领属结构的相似。 15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2(后指义结构 这一类中,NP 主要是VP 的客体,一般是动作受动者、结果、目的、关涉对象、致 使对象,即“双指”中“NP +VP+NP ”结构的后半部分,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VP 的 1 2 语义指向唯一且指向对象是客体。例如“小明实现愿望”,我们不说“小明的实现”,而 说“愿望的实现”;“某单位发行刊物”,我们不说“某单位的发行”,而说“刊物的发行”。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纪录的打破 水分的保持 次序的颠倒 环境的污染 时机的把握 手续的办理 幼苗的保护 感情的表达 习惯的养成 会议的召开 机器的发动 肌肉的放松 传统文化的保留 产品质量的比较 交通事故的避免 气象站的建立 优良传统的发扬 根据地的开辟 主动性的发挥 在这类例子中,NP 一般是动作VP 的宾语,但是“NP 的VP”结构的出现把这些宾语 提前,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VP 语义明明是后指,它的宾语NP 却在“NP 的VP”结构中 处于VP 之前,这不能不成为该结构的一个典型特征。 (三)零指义结构 在“零指”类中,VP 在没有任何语境提示的情况下既不指向施事,也不指向受事, NP 和VP 在语义上大多数只是修饰与限制的关系,即没有更直接的语义指向关系。例如 “艺术的成就”,我们不知道“成就”的所有者是谁,只知道这个“成就”被限制在 了“艺术”的层面;“表层的宁静”,我们不了解什么“宁静”,只知道“宁 静”是表层 位置上的状态;“刑具的折磨”,我们同样“折磨”的动作发出者和承受者,只知道折磨 的工具是“刑具”。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上半场的比赛 这样的关怀、照顾 短时间的休息 客厅里的高谈阔论 办公室的吵嚷 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 “零指”类中,VP 在语义上没有直接指向NP,NP 只是对VP 的动作做出了一定程度 的限定。这样导致NP 和VP 的关系不够明显,因此NP 就不像VP 的所有者,或者说,这 时的“NP 的VP”结构与典型的领属结构差别较大。 根据语义指向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根据动词配价的划分存在的不足,上述的 例子也都经过北大汉语语料库的验证。可以说,把“NP 的VP”结构按照VP 的语 对NP 义指向情况的不同进行分类能够看出NP 和VP 潜在的语义关系,同时这个结构与典型的 领属结构的关系也初现雏形:双指类中 VP 可能指向施动者也可能指向受动者,加上限 定词或用语境限制可以排除歧义,但这都不影响此时“NP 的VP”结构与典型领属结构 的相似关系;单指(前指)类中,NP 和VP 的领属关系较为明显;单指(后指)类中VP 宾语提前成为NP,使NP 更加具有显著性,从而更能成为VP 的“所有者”;而“零指” 类中,NP 是VP 修饰、限定语,可以初步认为此时这个结构与典型的领属结构差别较大。 然而很多情况下不像我们做上述划分那样的绝对,比如“一个普通工人 却受到这样 (( 16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的关怀、照顾”。单看“这样的关怀、照顾”中的VP 是零指,可是从整个语境或者实际 (((((( 大多数应用中“关怀、照顾”应该是双指的;“坑蒙拐骗”大多数是前指的,然而“自 己的被坑蒙拐骗”中“被”字的插入却让这个词语成为了双指,由此我们会对更多的“前 指”类的词产生怀疑,这必然使问题复杂化。所以应该更宽容的看待 VP 的语义指向, 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NP 的VP”结构不同的使用状况。可以说“自己的被坑蒙拐骗” 正是“参照体――目标”构式的典型例子,是“NP 的VP”结构本身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三、按原型分类 为证明“NP 的VP”结构和典型的领属结构的相似关系,在第一章里我们指出,从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世界并不只是由泾渭分明的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组成的,具体到 生命体,比如一个家族,抽象到一些自然现象、语言现象,他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关于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划分目前存在诸多争议。随着汉语普通话中双音节词的增多,传 统的名词和动词的二分模式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很多双音节动词的性质受到了学者 们的质疑。陈宁萍(1987)引进了Ross 的连续统词类模式分析汉语,认为现代汉语动 词和名词的分界线是模糊的,现代汉语名词类正在扩大。她在文中甚至运用 “N 的V” 结构作为测定名词性强弱的框架。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NP 的VP”结构原型性的关 注。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之间以及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一个范畴的成 员具有“核心”和“边缘”、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因此本文主张从原型的角度把“NP 的 VP”结构分成三类:典型的“NP 的VP”结构、非典型的“NP 的VP”结构和边缘的“NP 的VP”结构。三种类别依据与典型的领属结构相似程度进行划分,共同处于一个连续统, 作为三个代表性类别举出,意在说明“NP 的VP”结构家族成员内部的相似性问题,从 而尝试对该结构进行原型性角度的分类。 典型的领属结构如“小王的背包”、“大象的鼻子”、“小明的哥哥”,处 于被领属地 位的N 都是典型的名词,表示是前一个N 的所有物。在“NP 的VP”结构中,所有物却 是一个动词性成分。从大量的语料中我们发现,这个结构中的名词性成分和 动词性成分 的复杂程度是不等的,而且动词性成分所具备的动态性质也存在差异性。这就说明由于 VP 与领属结构中的所属物N 的界限模糊,两者处于同一个连续链中,因此可以认为,“NP 的VP”结构在逐步向典型的领属结构靠拢,并按照与领属结构的相似程度的不同呈放射 状向典型的领属结构回归,其外延则逐步与其他类别接轨。这就形成了典型的、非典型 的和边缘的三个具有代表性又相连续的阶段。如图2.1 典型的“NP 的VP ”结构 边缘结构 ”结构 非典型“NP 的VP ”结构 典型的领属结构 的VP”结构与典型的领属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2.1 NP 17 现代汉语 “NP 的VP”结构的认知研究 从图2.1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NP 的VP”结构因为VP 的动作性强弱本身已经发生 了过渡性的改变,但是这个结构同典型的领属结构还是发生交集的,他们存在着模糊的、 过渡性的“边缘结构”。这个“边缘结构”所具备的“NP 的VP”结构的特征不是很明显, 更倾向于典型的领属结构的特征。举个例子来说,典型的领属结构是“小王的背包”, 这里“的”连接的是两个典型的名词。“作者的构思”中,NP 是名词没有争议,“构思” 在这里却成为了逐步向名词过度的动词,即动名词。因此,此时这一结构是一个边缘结 构,逐步向典型的领属结构靠拢。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说“NP 的VP”结构 因为不具备 明显的典型的领属结构特征就不属于领属结构的一种,从图上看三个类别与领属结构还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面我们就主要按照 VP 的动作性强弱来把该结构分为典型、非 典型和边缘结构三种类型。 (一)典型的“NP 的VP”结构 在第一章里我们说过,“NP 的VP”结构中的NP 多为名词性成分,如名词、名词性 短语、代词等,而 VP 则多为谓词性成分,如一些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 性
/
本文档为【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认知研究(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