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正文

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正文

2018-03-17 49页 doc 114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正文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正文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我国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已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1]低潮期和勃兴期。21世纪初,“政治传播”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研究领域进入中国,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政治传播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导理论,但与西方政治传播学相比,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当然,我国对政治传播的研究亦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对我国政治传播研究作一个整体梳理还是有必要的。从政治传播学出现...
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正文
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 正文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论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我国对政治传播的研究已有了百余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期,[1]低潮期和勃兴期。21世纪初,“政治传播”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研究领域进入中国,从总体上看,当前的政治传播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导理论,但与西方政治传播学相比,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当然,我国对政治传播的研究亦取得了不少成果,所以,对我国政治传播研究作一个整体梳理还是有必要的。从政治传播学出现的历史背景看,有学科意义的政治传播研究是在大众传播媒介有了一定发展后才出现的;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看,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也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流。因此,本文将基于对新型网络媒介“微博”的研究来探讨在新时期中政府应当如何把握政治传播的脉络。 1.2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我国政治传播学研究在萌芽时期过后就步入低谷,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也不过20余年,相较于西方政治传播研究来说,发展还比较滞后。西方政治传播理论的引进和吸收还远未完成,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传播理论本身也需要深化和系统化,因此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明显还缺乏多样性,还需要更多维度的透视,采用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构建出合理的学科体系。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政治传播学的研究与本国的政治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从政治传播学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功能出发,要求政治传播研究必须着眼于国家实际情况,同时,[2]政治传播的智慧与经验也大都来自于本国的政治实践与传播实践。近年来,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表现出对本土政治传播个案( 如刘涌事件、宝马车撞人案等) 的强烈关注,但这些个案研究大都没有上升到政治与传播互动的层面展开论述,而仅是在信息传播和新闻策略层面徘徊。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在历史和现实层面开始了对本土政治传播的考察,但还有很多处女地尚未开垦,以国家和国家政治为中心并关注个人与团体相关之效应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从现实出发,将政治传播研究本土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现代政治传播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取向:一是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传播研究。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探讨政治传播的效果和政治传播行为的行为主义研究。三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众媒介政治经济学批判。 20世纪60年代,卡尔?多伊奇的《政府的神经: 政治传播及控制的模式》等一批[4]政治传播研究专著的出版,标志着西方政治传播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开始。改革开放后是我国政治传播研究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介又给 [1]边巍,刘宏.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J].现代传播,2011,(02):59-62 [2]李智.论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特征[J].现代传播,2006,(04):158-159 [3]郑一卉.我国政治传播研究百年回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3):380-384 [4]杨丽娟.全球化与政治传播[J].理论观察, 2002,(06):21-23 - 1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政治传播模式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随着微博受众规模的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微博环境中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他们的研究对如何推进微博问政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许多操作性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与微博相关的各类政治传播模式毕竟刚刚起步,能否达到人们预期,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1.4 选题的研究方法 本文以政治传播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并结合行政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作为研究手段,对论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阐释和论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构建文章体系,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实证和理论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有实证研究,又有理论分析,力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本文从政治传播学理论出发,提出基于微博时代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并对其中三种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应如何适应新型的政治传播模式,并结合网络技术完善政府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克服由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信息发布的滞后性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 2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2章 推进微博在政治传播方面良性发展的紧迫性 2.1 微博的起源 微博(Micro-blog)是网络日志的衍生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大信息量的需求,微博的出现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短短的140个字,或记录平日生活,或评论世界大事,微博让人人都备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坐家中览天下。 作为虚拟和现实社会之间的一个路径和接口,微博提供了一个可以使人们快速地进入虚拟网络世界并从现实世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通道。当现实的社会关系转变成为一种虚拟的实践时,可以让用户得到一种难以体验的超越感,这种超越感表现为:在虚拟世界中,可以零距离的切身体验和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有强烈的个人意志,一个虚拟的个人符号,就可以替代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使他们可以不受实力的影响,轻松越过现实社会的障碍,不受阻挠的进行各种逼真的交流及获得其他人的共享,同时在虚拟空间中重塑现实以及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得的各种可能性以达到一种超[1]越精神愉悦的状态。所以,沉浸在虚拟的时空中可以更多地满足人们的希望与理想, 也正是因为这种超然的品质,才使得微博在全世界风靡。[2] Twitter大约能算作各类微博的始祖,在Twitter的首页上,制作者对它的描述是:Twitter是一种可以让你和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随时随地保持密切联系的一项服务。通过这项服务,我们可以解决一个最基础的也是最想要了解的问题,就是:你在干什么,[3]大家都在干什么,Twitter的第一次大显身手得益于美国总统大选,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巴马能够竞选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对Twitter的运用,他不仅在“跟随者”[4]人数上远胜希拉里,并且从他的“追随者”人数超过“跟随者”人数上可以看出,他不是在被动地关注所有关注他的人,而是在主动地与网民进行互动。当选后的奥巴马为示亲民又宣布白宫在Twitter上开设主页,除他以外大约有五分之一的议员也相继注册[5]了Twitter。Twitter的扬眉吐气也让中国的各类微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路明星、商界人士、媒体人也开始进驻微博领域。微博的不断推广与流行,使得媒体格局开始逐渐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也让各类专家学者纷纷把视线投注到微博的发展研究上。 2.2 适应微博时代下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迫在眉睫 微博在国内的发展还处于一个预热阶段。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特别是微博等“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公共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微博的概念特点和微博对[6]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骆燕玲从微博传播的角度总结了微博的[7]特征:“简便性”、“即时性”、“互动性”、“分享性”;蒋东旭、严功军将微博的特征概 [1]罗攀.博客自媒体发展面面观[J].今传媒,2009,(02):76-77 [2]在英汉字典中,Twitter的动词含义是(鸟等)叽叽喳喳地叫出,引申义为每个人的表达欲与分享欲,该网站由埃文?威廉斯等人联合创建,于2006年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3月开始起步。 [3]Andreas M. Kaplan, Michael Haenlein.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news: Nin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blogging.Business Horizons, Volume 54, Issue 2, March-April 2011, Pages 105-113 [4]在Twitter上,用户关注某一账号所发布的内容,这一账户就成为该用户的“追随者”(following),同时他也会成为该账号的“跟随者”(follows)。 [5]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56-58 [6]骆燕玲.以“人民微博”为例浅析微博传播优势[J].文学界(理论版),2010,(7):44-45 [7]蒋东旭,严功军.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0,(4):35-36 - 3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括为“文本的碎片化”、“恰当的传播距离”、“草根性和平民化”以及“公众议程影响力增强”等四个方面,与此同时微博也开始逐渐暴露出了其弱点,如“微麻醉”与“微沉迷”,所谓“微麻醉”是指,由于微博大信息量的特点,使得众多的微博用户一打开微博就被淹没在表层信息及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之中,这些信息像一支支麻醉剂,被注射了这些麻醉剂的人们会将自己困在信息洪流之中,错把获得信息的过程当做结果,而忽略社会实践,所谓“微沉迷”则是说,微博让很多现实中的寡言者找到了表达的平台,他们发表观点,寻求支持者,并在微博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精力,久而久之,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会越来越沉默,在微博环境里却越来越激进,最终形成一种对微博无法摆脱的依赖感,即沉迷。因此,探究微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就如何推进微博在政治传播方面的良性发展进行多方面的讨论就显得十分的迫切与必要了。 - 4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3章 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 3.1 传统政治传播与网络政治传播的比较分析 周鸿铎在他的《政治传播学概论》中认为:“政治传播是指存在于政治行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以达到特定目的和取得特定效果为价值取向的、以符号和媒介为途径的使[1]政治信息得以流动的过程。”政治传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说服受众,以达到政治主体的政治目标。通过政治传播,可以形成特定的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民主化、社会化。 网络政治传播与传统媒介政治传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信息的交流方式不同。在网络时代里,想要评论一件事情,只需要以跟帖的方式留言在新闻下方的评论栏中,并且可以通过引用其他用户的评论,以达到有针对性的用户间的讨论,所以,一条评论如果不具有说服力,就很容易招来网友的批驳,通过这种方式所形成的网友间的辩论,一方面可能会引发网友间的口水战,产生一定的反效果,但另一方面却是汇聚民意、了解民情的一大渠道,所以,在网络时代中,大话、空话的评论几乎已无立足之地,因此,在网[2]络环境中语言自由生动、见解特别,具有强烈个性的评论常常能受到众网友的追捧。相比之下,传统媒介所提供给受众的反馈空间明显不足,不论是报纸杂志上的读者来信,还是电视节目中的短信参与讨论,其公开性与参与度都明显低于网络评论。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把网络传播和传统媒介传播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人类的传播活动可以分为三种,即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人际传播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属于定向传播,群体传播则是指具有共同目标或相同性质的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的效果面明显大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则是传媒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工具及技术为达到特定的目的面向全体大众的一种传播方式,这是一种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传播方式都属于大众传播,而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传播与其他任何一种传统媒介都不同,网络传播几乎囊括了所有类型的传播方式,不论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还是大众传播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 第二,在传统媒介传播模式中,作为主导地位的通常是媒体,受众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在网络传播模式中,由于网络所提供的海量的信息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供给的,而共享链接技术的发展又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分享世界各地的信息,所以在网络传播模式中,受众是主动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 第三,网络传播比任何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都要来得及时,报纸的印刷、广播电视的录制,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基础,这就造成了传统传播媒介发布信息时会有一定的延时性,而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社会环境下,信息的延时可能导致的是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依托于电子设备的网络,则具有可与光速媲美的及时性。 第四,网络传播是一种互动传播,传统媒介中传受双方的方向基本固定,传媒组织发布消息,受众接收信息,接着向传媒组织反馈信息,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既可以是消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消息的传递者,传受双方界限模糊。 第五,网络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广域性与广容性,广域性是指网络信息的内容几乎囊括了全球各地的信息,并且受众可以通过各类型号的计算机或其他任何网络接收设备获取信息,广容性则是指通过高密度的数据压缩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储存文字、声音、 [1]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125-127 [2]高伟.网络评论繁荣原因初探[J].今传媒,2009,(02):75-76 - 5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动态图像等各类型数据,实现了真正的多媒体。 第六,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一种非线性传播模式,它可以同时具有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声音、动态图像的呈现方式,具有极强的冲击性和感染力,它又不用像广播、电视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播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搜索引擎搜寻信息。 最后,正因为网络所具有的上述的种种优势,就不得不要求用户除了要具有使用传统媒介时所需要的识字及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所以对网络传播模式的运用会受到一定的文化素质制约以及经济制约。 总之,暂且搁置网络传播模式的劣势不说,在网络兴起的当今,政治传播必然需要走向网络化,政府如要在新时期里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政治环境,则必须要把握住网络传播的优势,趋利避害,在合理规范网络发展的同时,利用好网络传播技术,获得发展。 3.2 微博时代的各类新型政治传播模式 微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与其他网络媒介相比,具有更简单的操作方法,更多样的收发形式,且微博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正因为如此,早在2003年,胡锦涛同志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政治传播进入微博环境后,受到的是微博多元化特点的影响,因而形成的也是各类不同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本文将以其中三种模式为例,切入探讨微博视域下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的利弊,以找寻政府适应新型政治传播模式的有效对策。 3.2.1 微博中的“意见领袖”构建 “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过程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中介及过滤的环节。“意见领袖”[1]不是一个新名词,20世纪40年代初,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正式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2]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在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为了验证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对选民进行了民意调查,但是调查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选民其实在竞选之初就已经做好了投票决定,只有剩下的约8%的选民是中途改变决定的,可是他们改变决定的原因却不是受到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的影响,而是听从了周围的亲戚、朋友的劝说,这些亲戚、朋友所具备的共同点是阅读面广,他们频繁的接触报刊、广播、广告等媒体,且语言表达流畅,他们给予周围的选民关于竞选的解释,并给出建议,促使周围的选民改变最初的决定。 “意见领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单单存在于传统的西方社会中,也存在于不同的社会阶段和传播过程中。2012年3月9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意见领袖与网络舆论”圆桌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副教授发布了《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该报告历时半年,以网络影响力、传统媒体影响力、亲和性、争议性、活跃度等五个维度为,从5000位候选人中筛选出了综合评分最高的100个意见领袖进行分析,第一次较全面的研究了存在于中国微博环 [1]拉扎斯菲尔德,著名社会学家。他是对传播学研究方法影响颇深,他提出的“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234-237 - 6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境中的“意见领袖”。 微博时代的“意见领袖”既继承了传统“意见领袖”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微博“意见领袖”的关注度是通过两个数字加以量化证明的,一是粉丝数,二是微博被转载数。许多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名气的名人,进入微博后,通常可以迅速的拥有大量的粉丝,他们所发出的微博,即使是家长里短的絮叨,也会因名人效应而广受关注;其次,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不仅为“意见领袖”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同时也为网民[1]提供了对言论进行反馈的渠道,进而可以形成更大影响力,甚至是网络民意。而且,微博虽然受到一百四十个字的限制,信息容量较小,但是表达的观点反而因其短小而变得更加鲜明,所以必然成为各路“意见领袖”竞相施展影响力的舞台。 在和谐发展的网络环境下,要进行更好的政治传播,就要求政府要善于利用微博,将自身塑造成为一个“意见领袖”,在传统媒体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筛选整合信息,对国际局势、国家重大政策决策、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政治传闻进行加工解释,将处理后的信息传播给一般受众,并进行舆论引导协调,从而达到政治环境的稳定,社会环境的和谐。 当然,“意见领袖”这个称号不是随便拉来一个人都能够担当的,在拉扎斯菲尔德看来,要想成为一个意见领袖,至少要具备五个要素:信源、知识面、责任感、社会地位、人际交往能力。具体说来,就是作为一个“意见领袖”,首先要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且消息及时准确,并且对获取到的信息有解码、编码的能力,将信息整合后能够作出代表群体利益的判断与评价,从而获得周围受众的信赖与好感。因此,政府若想要在微博中扮演好“意见领袖”的角色,需要解决的就有三大问题:第一,如何进行角色定位,政府微博的开通,实现的是更多更及时的政情发布,这些作用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表现的更为突出,除此之外,政府微博还应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开辟新的渠道,树立政府亲民的良好形象,把握住民意走向,但是政府微博毕竟不同于商界、作家、媒体人的微博,政府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权力机构,是国家的公职人员,在发每一条微博之前,必须仔细考量该微博可能造成的后果,且微博语言、语气都要控制得当,过于官方,接受度会降低,但是太过通俗,又有公信力不足的可能,所以如何做好角色定位,是政府微博开通后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第二,如何进行良性互动,微博信息的组成结构相对于其他媒体平台来说更为松散,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有自己的关注点,在他们进行信息筛选时,往往会将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剔除,只关注自己想要关注的群体信息,所以从某方面来说,微博信息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壁垒重重的,政府微博如何打破这种壁垒,让自身保持一种新鲜感,扩大信息传播广度,获得广泛的粉丝关注,是需要认真考虑的第二个问题;第三,如何进行有效监管,由于微博用户门槛设置极低,信息管理机制不健全,消息鱼龙混杂,政府微博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载体,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政府形象,一旦政府决定通过微博这个平台与公众进行交流的话,就需要设定专门的监管机制,做到由谁发出,由谁负责。 唯有如此,当危机来临时,政府微博才能够作为一个“意见领袖”在引导舆论上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当然对微博“意见领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靠发几条微博就能够完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逐步实现。 3.2.2 领导人微博 一个完整的政治传播系统是由政治系统、传播媒介和公众三个政治要素互动形成的。传播的过程既包括政令的下达,也包含公众接收政令后的反馈。传统媒介的缺憾就 [1]赵波,赵振寰:互联网对政治舆论传播的影响及治理对策[M].学海[M],2002.6:34-35 - 7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恰恰体现在没有为公众的反馈提供一个畅通便捷的渠道,因而通过传统媒介所进行的政治传播通常效果不佳。而微博所具备的特性则解除了这种金字塔式的传播方式的管制,[1]为政治系统和受众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的外在表现就是领导人微博的建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开通了微博的领导人大约有22位,其中,要数拉丁美洲领导人最热衷。 鉴于微博自身的特性,从理论上我们可以推导出领导人微博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领导人成为直接的传者,提高了信源的可信度及权威性。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真实度总是在不断递减的,相应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下降。如果能够给受众提供一个直接接触信源的平台,自然会使得政府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获得更多的支持与理解。 第二,从政治传播的广度上来说,领导人微博的建立,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环境。即使是对政治再冷漠的人,只要他处于领导人微博为其编制的政治信息网络中,他接触政治传播信息的次数就会上升,这对于激发一些政治冷漠者参与政治的热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从政治传播的深度上来说,领导人微博的建立直接推动了政情民意的上传下达。上访难,地方信息难以上传至中央,直接去中央上访又耗时耗力,下达亦难,中央的政策往往无法贯彻至地方,信息通过层层的传播,真实度也在不断的下降。而领导人微博的建立,无疑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最经济实惠的上访渠道。 第四,从政治传播的效度上来说,领导人微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治传播的陈词滥调和官话连篇。传统的政治传播过程中,总是由大众传媒作为政府的喉舌,向公众传[2]递政治信息,他们所惯用的“新华体”早已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领导人微博则因受到微博本身所固有的限制,必须要在140个字内传递出有效信息,所以信息传播者不得不放弃许多空话,以最有效的方式编辑信息。 第五,从政治传播的亲和度上来说,领导人微博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传受双方的地位平等。我国的媒体对领导人的形象塑造太过于表面化,对很多人来说,领导人只是一个符号,很难有更立体的感受。通过微博,则可以让领导人更多的展现个人魅力,彰显人文关怀的一面,让受众感受到一个极具亲和力的领导人形象,这在极大的程度上可以削减政治传播过程中的严肃冰冷。 最后,从政治传播的速度上来说,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微博,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上肯定会比传统媒介更胜一筹。在国家危难之际,领导人微博如果能做到“自己发布信息”“最早发布信息”“发布一切信息”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避免危机时刻的谣言滋生,稳定民心。 所以总的来说,领导人微博建立的政治意义在于两个方面:自上而下让领导人越过媒体直接面对公众以及自下而上让公众穿越障碍向领导人直接传达民意。领导人通过微博可以塑造出一个更为立体化、人性化的形象,危机时刻领导人还可以通过微博发起更有效的号召,这种动员将是迅速、及时、高效的,同时,领导人通过微博直接发布观点,[3]还可以更好的引导舆论。公众通过领导人微博可以进入一个“公共话语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直接民主,促进政治协商,最终使得政治系统的舆论场与民众的舆论场可以尽可能的重合,实现协商民主。 [1]Daekyung Kim, Thomas J. Johnson.Political blog readers: Predictors of motivations for accessing political blogs.Received 11 October 2010; revised 11 February 2011; Accepted 2 April 2011. Available online 7 April 2011. [2]所谓“新华体”,就是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的结合式写法,是我国新闻媒体共同的写作体式,是我国官方传播媒介主流文体的一种象征,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一种党报文体。 [3]哈贝马斯提出“公共话语领域”,认为在公共领域内,强调的是话语民主,人民可以自主的根据交往理性发表意见,希冀政府的决策等政治问题要建立在人民一致意见的基础之上,使人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通过辩论而达到共识。 - 8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2.3 “微博问政” “问政”一词古已有之,意思是: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从广义上来说,“问政”应是一种政府与公众间的互动,即政府向社会询问、征集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民众监督政府工作、了解国家政策方针两重含义。文章此处提及的“微博问政”则偏向于民众通过微博进行参政议政之意。 进入网络时代,政府的工作也从最初的纸质办公进化到了如今的电子政务。作为时下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微博正成为形成网络舆论、推动政府与公众交流互动的渠道和[1]平台。政府通过微博给网民提供一个“问政”的平台,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确是好处多多的。 首先,民众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自己的呼声迅速无阻碍的传入政府人员的耳中,使政府可以真正的履行“问计于民”的义务。在“两会”前夕,众多政协委员在新浪微博发布微博收集群众意见,就像是给公众开通了一个全天候的民意通道,公众在表达民意的同时,也能让政协委员更清晰准确的抓住提案重点,让他们更好的为民说话,为民服务。 第二,在微博这种网络新技术的推动下,体制外的民意表达与体制内的民意表达可以高度的融合,产生共鸣,推动那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议题,具有[2]放大舆情的作用,以引起中央政府对该问题的重视。郭昭如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微博这种网络新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推动中央政府对公共问题的高度重视,促使政府的公共政策与民众价值取向的趋同性。” 第三,从微博的语言特点方面来说,微博中平易近人不乏幽默的语言,易于让普通百姓更加清晰的理解晦涩的政治信息,从而让民众更加清晰的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反馈意见及遵守法规。 第四,微博将以往被精英阶层垄断的话语权下放,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只言片语传[3]递自己的想法,且由于人数众多,形成合力从而转化为影响力。蒋东旭、严功军从微博问政提高民众参与政治有效性的角度指出:“微博问政是网络新媒体培养公民政治意识和加强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传播形式,其出现和传播势必进一步推动我国政治文明进步和公共领域的构建。” 3.3 新型政治传播模式中存在的缺憾及弥补缺憾的措施 3.3.1 新型政治传播模式中存在的缺憾 凡事有利弊,通过对上述三种新型政治传播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新型政治传播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三种问题。 首先,微博作为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限制了部分文化素质低、经济能力差的社会弱势群体对微博的使用,这些在客观上使得微博中展现出来的民意是具有局限性和偏好性的。从微博用户的构成上可以看出,使用微博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白领及媒体人等,他们的意见只能代表一家之言,若政府一概以微博问政中得到的“民意”来代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民意”的话,那么就让那些本来就无处说话的人们更加边缘化,最终导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鸿沟更加难以跨越。 其次,当政府机关或工作人员开通微博后,往往会有众多的网民关注,并提出意见,而由于受到政府行政能力的限制,很多网民的意见都无法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正面反 [1]张浩,尚进:微博时代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创新[J].中国信息界,2011,(09):35-37 [2]郭昭如.微博“网络问政”新路径的热与冷[J].上海信息化,2010,(6):25-27 [3]蒋东旭,严功军.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0,(4):35-36 - 9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馈,或是由于反馈的消息不够切实,而被指责政府部门敷衍搪塞,这就与政务微博开通之初的本意大相径庭了,这不仅不能给政府部门带来亲民的社会形象,反而会给网民造成政府在刻意搞形象工程,政府微博都是空架子的坏印象。 最后,微博信息的碎片化与无序性,常常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机会,他们隐藏在微博数以万计的用户之中,不断的制造假消息,并通过微博放大去掩盖部分事实的[1]真相,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又因为微博信息发布时的把关人缺失,许多网民反 映的所谓的民意实际上就是在发泄私愤,给政府部门徒增了大量的信息筛选工作。 3.3.2 如何让新型政治传播模式走的更好更远 为了让新型政治传播模式走的更好更远,首先要建立一个相对健全的网络问政机制,要明确建立微博只是手段,通过微博问政形成一个可以持久运行的有效的网络问政[2]机制,通过网络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才是真正的目的,要让公众知道,政府开通微博不是作秀,而是要真正的开辟一个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的渠道。 其次,政府要把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微博作为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到现今微博的出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更新换代,更意味着政府在进行政治传播过程中的目标群体越来越庞大,领域越来越广泛,监控越来越困难,影响越来越深远,因循守旧的思想政治宣传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政府只有不断的走在公众的前面,才能抢占政治传播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制高点。 第三,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面对微博信息发布的自由局面,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保障,兴利除弊,对微博进行科学的引导与规范。微博是一种现代化的工具,但是微博的兴起是以不破坏社会政治秩序为基础的,政府迅速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针对微博发展的现状,出台符合实际的法律法规,才是“微博问政”能否走得更远的关键。 最后,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才是规范社会秩序的根本,增强微博用户的道德自律意识是对微博信息把关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微博用户因为网络的虚拟,感受不到直接的道德舆论监督,从而降低了其道德底线,放纵自我作出违背道德与法律的事情,又因为网络立法的不完善,也使得法律对网络违法的认定不够明晰,所以伦理道德的制约作用[3]就越发显得重要起来。 [1]Catalin Cosoi.The evolving threat of social media.Computer Fraud & Security, Volume 2011, Issue 6, June 2011, Pages 14-16 [2]黎福羽.“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J].领导科学,2010,(23):25-26 [3]魏楠.国内“微博问政”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04):86-88 - 10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第4章 政府适应新型传播模式的路径探析 4.1 微博给政府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 政治传播的主体是政府,微博的出现对于政府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首先,微博传播信息的同时带来了流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众多网民会对问题话题进行关注,而大部分公众在对话题进行转发和评论时,都缺少判断和审核,这种情况下虚假信息将有可能迅速蔓延。 其次,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同时挑战了主流媒体的地位,在政治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基于信息传播迅速、无界且不受控制等特点,往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消息,同时,属于新兴网络媒体的微博还可以将传统媒介的表现形式整合在自身的平台上,这些特性使得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日益冲击传统媒体舆论权威的地位,传统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第三,引导了舆论的同时挑战了政府的权威,在还未进入网络时代的时候,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时总是惯用“捂”的方法,但在微博时代里,政府面对危机时态度越是消极,越容易使谣言滋生,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不得不用事实疏导舆论、引导舆论。 第四,监督政府的同时也容易成为颠覆政府的工具,由于微博具有公众参与度高、传播方式随意等特点,是监督政府工作的有效工具,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出现危机事件时,当主流媒体消息出现滞后,某些攻击政府的言论就极容易在人群中扩散。 所以政府应当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好微博处理突发事件,是我们需要去探讨的。 4.2 政府应对挑战的路径探析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在比较有影响力的微博网站上开通政务微博,先建立出一个常态的信息发布机制,让公众可以及时的了解党和政府的最新决策,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的同时为网民答疑解惑。与政府的各种门户网站相比,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主动性要强很多,公民获得信息的渠道也便捷很多,同样的对于发布微博的工作人员也会提出更多新的要求。所以在推出这些微博之前,应当针对微博特点先建设好一个高效的微博信息管[1]理团队,这个团队要职能清晰、权责分明,每个人都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方面已有先例可以为我们所学习,2009年昆明的螺蛳湾群体性事件中国内首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开了国内政务微博的先河;2010年12月30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开通了“天府微博聚焦四川”的微博,这是继云南之后第二个开通微博的省级政府。 第二,政府在自己创建政务微博的同时,还可以有目的的培育出一些公信力强的主流微博,这些微博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一些权威信息,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通过这些微博发布突发事件的最新状态,以澄清舆论,安抚民心。例如,人民网自主研发的微博产品“人民微博”,网友可以用多家社区账号直接登录微博平台,此外,人民微博还支持与强国论坛等社区的互动,作为依托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推出的第一家微博客,应该说人民微博有着与生俱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相信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微博这类政府主导的微博平台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具有发布权威信息的优势地位。 第三,政府利用微博,不仅可以把微博当做一个与民众沟通的平台,同时还应该好好利用微博信息量大的优势,深入微博进行信息搜集,做好舆情的调查分析,特别是要及时的对微博上出现的一些骇人听闻的假新闻进行核查,予以纠正,以免引发不良后果。 [1]程力沛.微博视域下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传媒观察,2011,(09):20-21 - 11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第四,政府应协调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让其相互协调补充,共同用于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传统媒体介入报道新媒体上出现的一些新闻热点,或当新媒体上出现舆论导向偏差时,及时的转移舆论的焦点,疏导公众的情绪,稳定社[1]会秩序。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欠缺,许多传统媒体上的报道通过新媒体的扩散后,会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此时传统媒体再进行详细的追 踪报道,才能将媒体的影响力放到最大。 4.3 政府增强微博政治传播有效性的途径 首先,要从微博的内容着手,微博碎片化的处理信息的方法要求对传播的政治信息[2]重新进行解构,同时必须打破书面化的语言和专业术语的壁垒,政治信息的内容不需要整体性地灌输到人们的头脑当中,而是要结合当前信息所附着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多级改造和传播,使更多的用户以形象化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事件分析增强对各类政治信息认识,要将政治传播的具体内容渗透到具体的事物当中,以网络中凸显的热点问题,新闻人物和事件为载体加以引导,并用生动浅显的语言进行阐述,避免生搬硬套,单一教条。 [3]其次,从微博的表现手段着手,微博主要采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超链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人们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发布信息的时间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政府的政治传播也可以采用多种形象化生动的表达手法,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阶层的人群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治传播只有借助于多样化的表达手法才能拉近人们与政治意识形态的距离,而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真正走进微博用户的内心世界。 再次,从微博的用户终端着手,微博能够在众多网络传媒工具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随地的发布消息,而随着微博在网民当中的逐渐深入,手机成为微博用户的首要选择。从微博未来的发展来看,手机与微博的紧密结合将成为微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政治传播必须紧紧抓住手机终端这一关键性因素。 最后,从微博的商业化运作着手,微博作为商业化的市场产品,拥有其独特的商业潜质和商业规律,政府部门应该将政治传播渗透到微博的商业宣传中来。第一,政企联手开拓市场,政府部门与电信部门等商家要加强合作,共同开发生产更多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的公共文化产品;第二,拓展宣传渠道,比如,可以将政治传播的相关内容以公益广告等形式在微博上进行发布;第三,加强监管和引导政府部门要通过加强对微博网站及其服务平台的监控和引导,增强政治传播的内容在微博中的信息占有量和有效性。 [1]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2-135 [2]舒雯.浅谈微博与政府传播[J].经营管理者,2011,(11):20 [3]刘海波.微博信息传播的5W解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6):89-90.96 - 12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了解了一些建立在新媒介基础上的新型政治传播模式,并详细分析了其中三种模式存在的利弊以及这些利弊产生的原因,探究了政府利用微博进行政治传播时趋利避害的方法。 此前由于微博的兴起,已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探索,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说,大部分的学者都是从微博的特性、网民以及行政人员素质和微博问政存在的问题方面切入研究的,而从微博问政兴起的原因以及如何畅通问政渠道等方面深入研究的较少,随着各类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我认为还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论被挖掘出来,运用于实践中,让“微博问政”能走得更好更远。 本课题在传播理论以及对新型政治传播模式的认识深度上均有很大的不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政治传播以及公民的参政议政都在向网络化发展,微博只是网络化政治传播的开始,公民如何进一步提高素质以适应网络化社会的需求,政府如何加强网络监管充分利用好网络优势,都是可以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 13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致 谢 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研究,籍论文完成之际,我特向指导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及关心支持我的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程晓妹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你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你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你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作者: 年 月 日 - 14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边巍,刘宏.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J].现代传播,2011,(02):59-62 [2]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2-135 [3]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J].传媒,2009,(10):56-58 [4]刘海波.微博信息传播的5W解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89-90.96 [5]李智.论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特征[J].现代传播,2006,(04):158-159 [6]杨丽娟.全球化与政治传播[J].理论观察,2002,(06):21-23 [7]张浩,尚进:微博时代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创新[J].中国信息界,2011,(09):35-37 [8]罗攀.博客自媒体发展面面观[J].今传媒,2009,(02):76-77 [9]郑一卉.我国政治传播研究百年回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版),2005,(03):380-384 [10]周鸿铎:政治传播学概论[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125-127 [11]骆燕玲.以“人民微博”为例浅析微博传播优势[J].文学界(理论 版),2010,(7):44-45 [12]赵波,赵振寰:互联网对政治舆论传播的影响及治理对策[M].学海[M], 2002.6:34-35 [13]高伟.网络评论繁荣原因初探[J].今传媒,2009,(02):75-76 [1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234-237 [15]郭昭如.微博“网络问政”新路径的热与冷[J].上海信息化,2010,(6):25-27 [16]程力沛.微博视域下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传媒观察,2011,(09):20-21 [17]蒋东旭,严功军.微博问政与公共领域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0,(4):35-36 [18]舒雯.浅谈微博与政府传播[J].经营管理者,2011,(11):20 [19]黎福羽.“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J].领导科学,2010,(23):25-26 [20]魏楠.国内“微博问政”述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04):86-88 [21]Andreas M. Kaplan, Michael Haenlein.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news:Nin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micro-blogging.Business Horizons,Volume 54,Issue 2,March-April 2011,Pages 105-113 [22]Catalin Cosoi.The evolving threat of social media.Computer Fraud & Security, Volume 2011,Issue 6,June 2011,Pages 14-16 [23]Daekyung Kim,Thomas J.Johnson.Political blog readers:Predictors of motivations for accessing political blogs.Received 11 October 2010;revised 11 February 2011;Accepted 2 April 2011.Available online 7 April 2011. - 15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附录A :英文文献及译文 Political blog readers: Predictors of motivations for accessing political blogs Daekyung Kim;Thomas J. Johnson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motivations for why politically interested Internet us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ccess political blogs and attempts to discover which factors predict motivations for using political blogs. Political surveillance/guidance motives appeared as the strongest motivation for using political blogs, followed by expression/affiliation, convenience/information seeking, and entertainment.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blog users with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involvement and strength of party affiliation are attracted to political blogs to freely express their political opinion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 like-minded people, which may indicate the potential of Weblogs as an interactive political discursive space.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is study presents 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Introduction Given the growing use and popularity of Weblogs as a new form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over the last decade, many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studies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motivations for accessing blogs, credibility of blog content , and the role of blogs as an alternative source of information during the second Iraq war. In particular, blog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olitical news and in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2004 and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ccordingly,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why American people try to access political blogs this study examines what motivates people to rely on and read political blogs. This study employs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 framework to examine motivations for why politically interested Internet users access political blog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explores if demographics,political attitudes, Internet use, and blog reliance predict motivations for accessing political blogs. 2.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and the Internet In examining the media effect, uses and gratification research tends to focus more on examining how people use the media rather than what the media do to people. Thus,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audience members are active and goal-oriented with an ability to evaluate different types of functions media may serve, and users are considered to actively seek out media messages to satisfy their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wants and needs. However, some criticized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 because it was too individualistic in examining effects of media use. White also contended that because of too much focus on individual needs and motivations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 research has failed to deal with the media use process within the social structure.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many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typologies of how people use media content to gratify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In particular, pas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of news media gratifications are surveillance, personal ident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social utility, and diversion gratifications.Rubin also found the two different patterns in media consumption: ritualized use and instrumental use. The former means that people often use media content more habitually for diversion, while the latter is more active and purposive because people intentionally seek out media content to gratify certain needs. With such a user-centered perspective, Ruggiero contended that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can serve as "a cutting-edge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ossible influences of the newly emerging communication media because the real effects of the new media come from why and how - 16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people use them for specific purposes.As a result, many studies have employed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to examining how and why people are using the Internet and its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 such as e-mail, bulletin boards, and chat room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Internet in general serves gratifications similar to traditional media such as entertainment,escap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needs. By contrast, others argue that the Web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mass media because of its interactive nature, which allows and requires audiences to be more active and purposive in seeking out media content. In order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motivations for accessing the Interne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not only allows for one-way interactions, but also two-way or multiple way interactions, enabling user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can generate different levels of user activity, which is vital in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 context. Thus, the interactive component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ay serve different needs and create new dimensions of gratifications. 3.Uses and motivations for using Weblogs Weblogs gained great popularity during the following days after September 11, 2001 and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and alternative sourc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among Internet users during the second Iraq war.Early blogs were link-driven sites with some commentary and personal notes. Bu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blogs is that with little technical expertise people can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blurring the traditional boundary between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of information. More important, blogs became "a new force in national politics" as a channel for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during the 2004 and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he US. Indeed, many of online political users obtained campaign news from alternative news sources including political issue-oriented Web sites and blogs. Eveland and Dylko discovered that blog readers were more likely to use alternative form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such as e-mail and discussion forums, than non-readers, and that blog reading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hile bloggers and blog readers have little faith and show a growing distrust in traditional news media, blogs have been judged by Internet politically interested users at least as credible as traditional media or even more credible than traditional media sources. Johnson and Kay also found that when asked why blog readers relied on blogs for information, they reported that blogs could serve as alternative sources of news not filtered by the traditional media. Despite the personal nature of blogs as a private online diary,Lasica argued that blogs are creating a new form of journalism because ordinary people can publish their own thoughts and stories about a diversity of social issues in the blogosphere. Gillmor also noticed that open source network of blogs makes it possible for ordinary people to deliver their expertise in certain areas more in-depth than professionals. As for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blogs on politics, the blogosphere has been touted as "a democratic and interactive space" in which ordinary citizens freely express their voices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 Given the growing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impact of blogs,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is to understand how blogs help citizens engage in political conversations. Some researchers have employed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to find out motivations for why people read blog content and participate in the blogosphere. Results of past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t content and transmission mode of the media can create different level of audience activity, also influencing the way to gratify people' needs from the media. While audiences of traditional - 17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media such as television, newspapers, and radios tend to be passive users, the Internet requires greater levels of user attention and activity. 3.1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logs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bloggers and blog readers harbor a high level of distrust of government and the traditional media,but they also had a higher level of political self-efficacy, an ability to bring about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Political blogs are the second most common type on the blogosphere,and blog readers tend to be political junkies with an increased level of political involvement since first accessing blogs. Because the content of blogs often mirrors the ideological leaning of the owners, the blogroll, a list of blog links recommended by the blogger, tends to follow ideological leanings and attract people who hold the same political views examined political blogs in the 2004 presidential campaign and found that 91% of blogroll links remained within partisan communities. Also, Welsch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overlap between right-leaning and left-leaning political bloggers’ link citations. Meraz content-analyzed the Howard Dean political blog and found that the candidate blog was primarily used as a place for supporters to self-organize and endorse the candidate, thereby encouraging more partisan dialogue rather than democratic dialogue. Tho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 partisan segmentation in the blogosphere. Accordingly, Sunstein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polarized blogosphere in which liberals are linked with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with conservatives, thereby obtaining one-side views of political issues. 3.2 Demographics and blogs According to surveys, blog readers seem very similar to the early adopters of the Internet: White, young, well-educated,affluent, and male. Studies found little connection between demographics and blog variables. For example, Johnson and Kaye found that no demographic variable predicted blog credibility. Eveland and Dylko found that only educ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blog use. - 18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政治博客的受众:访问政治博客的动机预测 金泰奎 托马斯?J?约翰逊 摘 要 本文探究了美国的一些对政治感兴趣的网民访问政治博客的动机:首先,政治监督是网民使用政治博客的最主要原因,其次,通过微博还可以表达观点、搜寻信息以及进行娱乐。并且,根据层次回归分析法的显示,那些高层次的政治参与者以及一些实力派的博客用户被政治博客吸引,利用政治博客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政治见解且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还预示着微博具有作为一个互动的政治话语空间的潜力。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对未来政治博客研究的影响和建议。 1.介绍 在过去的十年里,不断扩大的使用规模以及微博的普及使得微博开始成为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和信息的新平台。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以深入了解访问博客的动机、博客内容的可信度以及微博在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作为一个可替代的信息源所发挥的作用。特别是通过2004年和2008年的总统选举,博客在美国已经成为政治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来源。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美国人民访问政治博客的原因的特别关注来探究公众关注政治博客的动机,并采用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框架来研究公众关注政治微博的动机,此外,本研究还结合了人口统计学、公众政治态度、网络使用度以及对博客的依赖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研究。 2.“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互联网 就媒体效果方面来说,“使用与满足”理论更多的是在关注公众如何去使用媒体而非媒体对公众的作用。因此,“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个基于受众是积极的且以目标为导向的概念,即受众具有评价不同类型的媒体服务功能的能力,并且该理论假设受众总是主动地在寻找媒体信息以满足他们社会与心理的需要和需求的。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对“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认为该理论在研究媒体使用的影响方面过于个人主义。他们争辩说,正由于太过于关注个人的需求与动机,所以在处理媒介使用的社会结构进程方面“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失败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发出了人们如何使用媒体内容来满足社会和心理需求的学说。尤其是,过去的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新闻媒体满足度主要在四个方面:监控、个性、人际关系(社会效用)、娱乐满足。鲁宾还从媒体消费角度建立了两种不同的模式:仪式性使用及工具性使用。前者是指人们更习惯于为了娱乐而使用媒体信息,而后者则更为积极和有针对性,因为人们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在刻意的寻求媒体信息。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鲁宾罗称“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替代“切割边缘理论”去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新型传播媒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因为新媒体的真正影响来自于人们为特定目的而使用它们的原因以及方式。因此,许多研究都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探究人们使用互联网以及一些交互式程序如电子邮件、布告栏、聊天室的原因及方式。 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互联网与传统媒介所提供的服务相似,如用来娱乐、逃避现实以及社会交往的需要。相比之下,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站点所提供的服务与传统大众媒体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同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表现为它允许也需要受众更加的活跃的以更强的目的性去寻找媒体信息。 要对访问互联网的动因有更好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网络技术互动性影响 - 19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的理解。互联网不仅允许一种单向的互动,而且允许双向互动路径的存在,它让用户在在线的环境中积极的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分配与消费中去。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用户活跃度是至关重要。因此,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可以满足更多不同的需求甚至创造出一个新的需求满意度层次。 3.使用微博的动机与用途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期间微博作为一个重要的可替换的新闻与信息资源出现,在2001年9月11日后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早期的博客只是一种个人用户的评论与记录的链接驱动。但是博客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它可以让没有什么技术专长的人在博客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联系,并且模糊了传统意义上信息生产与接收者的界限。 更重要的是,博客开始成为“国家政治中的新力量”,就像在2004到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一样,扮演一个政治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渠道。的确,许多在线的政治用户都在从不同的消息来源获取竞选新闻包括政治问题导向的网站和博客。艾维兰德和达科发现博客阅读者更喜欢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政治沟通方式阅读博客以及参与政治,如电子邮件、论坛、非读者。 虽然博客和博客读者对传统的新闻媒体越来越不信任,但是人们依旧认为互联网中对政治感兴趣的用户及信息来源是比传统媒体更为可信的。约翰逊和凯还发现,当问及博客读者为什么会对博客信息的如此的依赖,他们的答案是博客作为可替代的新闻来源,其发布的信息可以不受到传统媒体的过滤。 尽管博客的主要特性是作为一个私人的网络日记,但是拉斯卡认为,实际上,博客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新闻形式,因为它让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在博客发布自己的思想和切对社会问题提出更加多样性的看法。吉尔默也注意到,博客的开源网络使老百姓在某些领域提供比专业人员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成为可能。 至于博客在政治上的影响力,现今博客已被吹捧为普通公民可以自由表达他们的声音且与他人进行沟通的一个“民主互动空间”。鉴于对博客的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关注,一个重要的议题形成了,即了解博客是如何帮助公民进行政治交流的。 一些研究人员已经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找出了人们阅读博客内容并参加到博客中的动机了。过去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媒体内容和传输模式可以创建出不同层次的受众活动,同时也影响利用媒体去满足公众需求的方式。与网络媒体相比,电视,报纸,收音机等传统媒体的受众往往是被动的用户,所以,这就要求互联网用户在进行关注和活动时需要更高的能力水平。 3.1 政治态度与博客 研究发现,博客和博客读者通常都对政府和传统媒体怀有高度的不信任,这些人通常具有进行政治和社会变革的高层次的政治自我效能。政治博客是博客群众第二重最常见的博客类型,这类博客的读者往往是首次访问博客不断增长政治参与的水平政治着迷者。 因为博客的内容往往反映了博客主的思想倾向,且由博客主建立起来的博客链接,往往也遵循的同样的思想倾向并吸引持相同政见的人关注。通过对2004年总统竞选的政治博客的研究,发现91,的博客链接都在党派社区内保持一致。此外,韦尔施甚至发现有右倾和左倾的倾向的博客主之间的政治博客链接几乎没有重叠。麦若兹对霍华德?迪安的政治博客进行了内容肥西,发现候选人博客主要是用来作为一个支持者进行自我组织和认可的候选人的地方,从而鼓励的是更多的党派对话,而不是民主对话。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博客群中是存在党派分割的。因此,桑斯坦曾通过关注自由派关注自由派、保守派关注保守派的偏振博客去获得政治问题的不同侧面。 - 20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2 人口统计学与博客 据调查显示,早期的博客读者非常相似:白种人、年轻、受过良好的教育、富裕、男性。所以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与博客之间其实没有什么联系。例如,约翰逊和凯发现没有人口统计变量可以用来预测微博的公信力。艾维兰德和达科发现只有受教育程度这一个指标是可以与博客使用产生联系的。 - 21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附录B:题录 【篇名 1】中国当代政治传播的变迁 【作 者】边巍、刘宏 【机 构】边巍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刘宏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刊 名】现代传播,2011年,第二期 【关键词】政治秩序;政治传播;泛政治化;泛娱乐化;公共性再造 【摘 要】本文从政治与传播的关系入手, 跳离西方当代政治传播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宏观视角论述了政治秩序对传播秩序的决定作用, 并具体分析了不同政治秩序下的传播现状。就中国当代政治传播而言, 在社会主义的观念下政治秩序在现实中一直处于调整中, 因此传播秩序经历了革命语境下的“泛政治化”、改革语境中“去政治化”后的“泛娱乐化”。目前的政治治理语境急需引进新的理论观念对传播秩序进行新的建设, 公共性再造成为一个新的指向。 【篇名 2】论国际政治传播的基本特征 【作 者】李智 【机 构】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 【刊 名】现代传播,2006年,第四期 【关键词】政治传播;国际政治传播特征;国际传播 【摘 要】从传播的主体、目的、性质、流程和对象五个方面看,国际政治传播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政府主体性、强劝服性、政治性、单向性、大众或公众(传播)性。在上述五大特征中, 政治性是国际政治传播的最基本特征, 它把国际政治传播同一般性的国际传播(跨国传播或跨文化传播)区别开来。而国家主体性是国际政治传播最根本的特征, 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政治传播的其他特征。 【篇名 3】我国政治传播研究百年回望 【作 者】郑一卉 【机 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三期 【关键词】政治传播;政治传播学;历史 【摘 要】我国政治传播研究已经有100余年的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 期, 低潮期和勃兴期。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总体上看, 当前的政治传播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导理论, 但与西方政治传播学相比, 我国的政治传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方法还有待丰富, 也需要更多向度的透视。 【篇名 4】全球化与政治传播 【作 者】杨丽娟 【机 构】扬州大学政法学院 【刊 名】理论观察,2002年,第六期 【关键词】全球化;传媒;政治传播 【摘 要】全球化与政治传播是互动的, 以现代科技为载体的政治传播是全球化的重要一脉, 它的勃兴有力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以媒介为手段的现代政治传播,对社会政治 - 22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一个政府要想在政治传播中影响和赢得民意, 需要利用和开发现代媒体带来的软资源, 制造舆论、设置议程和框架, 从而形成自己的软力量优势。 【篇名 5】博客自媒体发展面面观 【作 者】罗攀 【机 构】新华报业网 【刊 名】今传媒,2009年,第二期 【关键词】博客;自媒体;信息传播 【摘 要】虚拟与现实之间有一个通道,就是博客,作为一个路径和接口,它使人们 快速进入网络世界进行遨游人们依赖数字化比特来改变受到现实物质世界的束缚和困扰,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了身体的自由延伸,真实与虚拟的世界界限被打破了,现实的社会关系被转化为一种虚拟实践人们在现实中难以体验的超越性,在博客的虚拟世界中,完全可以无距离即时体验和进行多种多样的工作,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有很强的个人意志性,它是一种虚拟的个人象征,代替现实社会中人们单一的选择,并以影响或改变现实社会的力量进入到虚拟世界之中它跨越和穿透了现实社会的阻碍,不受现实困境和地域阻挠进入了虚拟时空,这是网络给人们现实交流带来的形态变化,也是虚拟世界给人们创造性地实践带来的改变人们共同分享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同时也更多应用网络重塑现实社会和未来生活的多种可能性,让现实更多通过虚拟抵达或超越精神的愉悦性,也让虚拟的沉浸性更多地满足人们的希望与理想,正是这种虚拟社会实践的超越性品质,使得博客风靡全世界。 【篇名 6】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 【作 者】刘晖 【机 构】上海理工大学 【刊 名】新兴传媒,2009年,第十期 【关键词】Twitter;微博客;中国微博 【摘 要】Twitter首先是一个网站,在网站首页的显著位置用醒目的文字对其作用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大意是:Twitter是一种服务,它能让你与朋友、家人、同事保持紧 密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与交流,你能随时随地并且快速地获得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又往往是我们最为关心、最急于获得答案的问题。那就是——Twitter: 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 【篇名 7】网络评论繁荣原因初探 【作 者】高伟 【机 构】新华报业网 【刊 名】今传媒,2009年,第二期 【关键词】网络评论;舆论制高点;“三贴近”原则 【摘 要】网络评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前所未有,这是网络评论和传统评论最大的不同 一般网络评论都有跟帖的设置,如果没有说服力,不仅起不到正面引导作用,反而会招来网友的批驳甚至讽刺,不但评论本身会失去效果,而且有可能引发网友的逆反心理和抵制情绪,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正是由于这种开放和互动,使得网络评论第一时间 便能从网民的帖子中汇聚民情民意,反映舆情,最大限度地贴近网民,贴近真实,实现真正的三贴近。 - 23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篇名 8】微博时代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创新 【作 者】张浩,尚进 【机 构】张浩系英国莱斯特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尚进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刊 名】中国信息界,2011年,第九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微博;微博问政;政务微博;政府;行政管理 【摘 要】电子政务是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政府机构内部办公及对公共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国家行政管理方式。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都在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产生影响。微博作为时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之一,正在成为网络舆论生成、推进政民网络互动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尤其是“微博问政”和“政务微博”,对建设政府与公民间的互信和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都有很大促进作用。 【篇名 9】“微博问政”的发展对策 【作 者】黎福羽 【机 构】广西贺州学院 【刊 名】领导科学,2010年,第二十三期 【关键词】微博;微博问政;参政议政 【摘 要】“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方式,而是通过网络工具微博,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处理政务等活动。2008年为网络问 政元年,2009年网络问政热遍中国各地,2010年网络问政在全国各地劲刮新风。在今年的“两会”上,微博成了代表委员的新宠,他们将微博作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途径之一,将自己的议案、提案发到微博中征求民众的意见。中央和地方“两会”代表委员流行在网络上随时随地随手“摆摊”,而网民则可零距离“选购”政见,并向委员发问,“微博问政”渐成风气。新华社刊发的一篇题目为《“网络问政”在中国渐成新趋势》的评论稿,为这一年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做了诠释。 【篇名 10】国内“微博问政”述评 【作 者】魏楠 【机 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刊 名】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四期 【关键词】微博问政;概念;特征;问题 【摘 要】微博凭借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迅速成为网络问政的新宠。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微博问政的概念特点和微博问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点,探究了微博问政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微博问政良性发展的对策做了多方面的探讨。 - 24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下面是诗情画意的句子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 谢谢!!!!! 1. 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 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 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3. 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 25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4. 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5. 红尘嚣 浮华一世转瞬空。 6. 我不是我 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 7.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 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8. 经流年 梦回曲水边 看烟花绽出月圆。 9.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10.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 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 万载的思念。 12.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 13.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4. 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5.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 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16.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17.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18.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19.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0.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 未改变。 22.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23. 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24.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 陌路。 25. 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26. 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缘过了远分,缘过了聚散,是否回头 就能够上岸 27. 天凉了,凉尽了天荒 地老了,人间的沧桑,爱哭了,这么难舍 心都空了,想放不能放。 天亮了,照亮了泪光 泪干了,枕边地彷徨 28.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29. 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 30. 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 31. 也许是前世的姻 也许是来生的缘 错在今生相见 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 26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32.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33. 醉眼看别人成双作对, 34. 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3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36. 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7. 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38. 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39.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40.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41. 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42. 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43. 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44. 红尘初妆,山河无疆。 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45. 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46.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 47. 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48.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49. 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50. 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51. 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 52. 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53. 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54. 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55. 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 56.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57. 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58.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 59.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60.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61. 清风湿润,茶烟轻扬。 重温旧梦,故人已去。 1. 水滴虽小,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 27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2. 梦落三千尺愁深似海,繁华遗落散满地。记忆轮回里,我举杯,在奈何桥上满口饮尽。 3. 人生没有轮回,就像花,人活一世,花开一季、人生如花,花似梦。 4. 生活的苦涩和美好给了我对人生的领悟,如今,千山万水走遍,我发现自己再也不愿离开文学的蓝天,再也不愿离开那个让我痴迷的文学舞台。 5. 在烟雨红尘中,轻拾季节花瓣飘落的音符,组成美妙曲符,然后,倚在时光的路口,撷一缕明媚,许自己一份唯美的怀想,与快乐、浪漫相约,闲淡清欢。 6.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挫折,想说恨你不容易 7. 燕子斜飞人家,炊烟零乱,柳絮飘飘,弥漫了山里人家。 8. 这样知解自己的生命即使是心灵空荡我也无所畏惧 9. 中秋之曰不可能岁月明如水,偶然的暗淡,恰似镜子的背后之面,有所缺憾,人生才会是积翠如云的空濛山色。 10. 在经受了失败和挫折后,我学会了坚韧;在遭受到误解和委屈时,我学会了宽容;在经历了失落和离别后,我懂得了珍惜。 11. 曾经盛开的蔷薇,虽经风吹雨打,但和着微风,还有屡屡暗香飘过。 12. 我只希望,不管三年,五年,或是十年以后。某一天,我们相遇,还能相认,你大喊一声,我想死你了。那一刻,我定会泪流满面。我们是朋友,永远的朋友。 13. 最爱的未必适合在一起,相爱是让彼此做自己。 14. 时间断想,时间不断。流逝,像是水,可弯可直,像是风,可柔可刚。 15.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16. 云层雾气,缠着几户古木人家,清新自然,如诗如画。 17. 我喜欢你,只是一个现在;我爱你,却是一整个未来。 18.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19. 再大的风不会永不停息,在浓得雾不会经久不散,风息雾散仍是阳光灿烂。 20. 牵着时光的衣襟,走进芳菲五月,轻轻地将春光拥入怀中,于一抹素白流韵中,弹奏一曲江南的婉韵,把盏,将似水流年浅斟轻酌。 21. 我穿越轮回而来,在奈何桥相思盈袖,凄然守候。莫落泪,纵若水落三千尺东流,云动八万里西散,我依旧会化身城碟,翩翩起舞跨过奈何桥与你相会。 22. 如果我爱你,我就会理解你,通过你的眼睛去看世界。我能理解你,是因为我能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在我身上也看到了你。 - 28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23. 似乎风在转向,送走了缓缓袭来的味道,又将刚刚溜走的风,静静地换回来。 24. 生活告诉我,童话只不过是小孩子幻想的游戏。 25. 人生就像穿着一件长满虱子的华丽睡袍,外表美丽,而内心却充满了干啊和恐慌。 26. 必须用另一种真实方式来代替时光里已经逝去的东西 27. 岁月,依一抹浅香于心间,看年华向晚,闻花香送暖。给时光一个浅浅的回眸;给自己一份微笑从容。沉淀,馨香;念起,温暖。 28. 人生的起起落落间,总会有一些情怀需要安静回味;总会有一些伤痛需要独自体会;总会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总会有一些事需要坦然面对。 29.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0.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31. 今后,我会从尘世中的纷争走出,远离喧嚣,把岁月打磨成诗,让自己的文字静如睡莲,动如涟漪,无论何时都能描绘成美丽的水墨丹青。 32.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泰戈尔 33. 我们都不擅长表达,以至于我们习惯了揣测。去肯定,去否定,反反复复,后来我们就变得敏感而脆弱。 34. 心心念念的往事、曾经深爱过的人、年少琐碎的过往,它们就像缠绕之间的一阵风,来的缱绻,去的时候让人来不及挽留。 35. 如果在乎的没有那么多,想要的没有那么多,生活便会简单得很多。 36. 在极度的喧嚣中,独自微笑独自平静是憾,落花是美的,淡淡的书香,淡淡的花香,淡淡的馨香。 37. 曾芬芳过的那片土地,幸福的花儿虽早已凋谢,只留下风雨吹打的痕迹。 38. 辗转半世红尘,缘去缘灭,空留满池伤痕。雨花迟落,霜雪纷飞,池水泛冰,已益处月的苍凉。 39. 一条古道,一匹瘦马,一个人影,被落日的余晖缓缓拉长。 40. 我们人生的大幕才刚刚拉启:刀光剑影,英雄本色;是非恩怨,儿女情常。 41. 我们要去流浪,虔诚地定格住每一寸记忆;我们要去成长,潇洒地忘却掉每一条纹路。 42. 嗅着昨日芬芳遗留的气息,寻寻觅觅,仍不见踪迹。邂逅了一场烟火,终还是那般凄凉。迷失的夜晚,点缀了无数颗孤单的星星,不知道那是否有属于我的一颗。 43. 像这样轻飘飘的日子和平平静静的心情,也算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吧。 44. 想着远方的你,绝美的笑容,只为你一个人展露,那一泓羞涩的笑容,悄悄。 45. 细碎的声音,如羞涩的蓓蕾,夜暮花影,轻浅六月,寂寂流年,拢一阙清绝,归隐在宋词里。 - 29 - 琚理: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46. 夕阳沉落在海水深处却不见浪花翻滚,淡淡的只留下一个让人沉思的背影。落雨是晚风中的殇,带着晨曦的翘首滑落最后的伤痕!雨尽含羞,淡抹嫣红! 47. 无影击碎了泪水,岁月在那个光年划下的痕迹原来是一刀一刀地刻在了我的心上。 48. 我收拢了梦想的翅膀,我停却了信念的脚步,却再也作不回曾经的那一天。 49. 我宁愿用尽此生,为那些尘世的硝烟尘雾,潸然泪下,为菩提落花,为世间繁华。 50. 阳光依旧在,我们穿越光影,沿着历史的足迹继续前行,创造美好生活,走向美丽明天! 51. 洋溢着春日的微笑,坚强了外表,却虚伪了内心,脆弱了,是不敢触及的。 52. 也许,就在那一刻里,梦境还在,柔情亦在。 53. 一个人的戏,自己独自导演,诠释精彩。在剧中尽情释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笑得凄然绝美;哭得肝肠寸断。 54. 但生命中被你刻上痕迹的那些岁月无法抹去。 55. 往事悠然一笑间,不必空忧。我们一路走来,只是为了告别往事,走入下一段风景。倘若让忧伤填补了生命的空白,就真的是亵渎了生命。 56. 人生只有回不去的过去,没有过不去的当下。上帝只会给你过得去的坎,再不好过的生活,再难过的坎,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57. 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58. 生命并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段旅程。如果你在途中一直都试图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超过别人,那你就浪费了这段旅程。 59. 比如新的朋友新的感情新的思绪我想要知道的 60. 我以为我已经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有一天,我听到一首歌,我的眼泪就出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曾一起听过。 61. 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品人生似棋。 62. 我离开你这一种信仰又会以怎样全新的姿势去面临更深沉的挑战 63. 人生路,路迢迢,谁道自古英雄多寂寥,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风挣多少。 64. 只有夕阳站在那里。灵魂像无数的雪花飘过,光明闪烁,渐渐清醒。 6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66.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67. 忘川水不枯,记忆不散;奈何桥不断,思卿不弃;今夕,彼岸花又放,佳期约又到,我轮回践约而来,等你归来。红尘路上,伊人在否? 68.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30 - 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69. 天空飘过一朵云,有时是晴,有时是阴。但白昼终归还是白昼。 70. 我知道回不去,但还是会想念会回忆会心疼到无法自拔。 71. 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是我已飞过、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72. 人生首先要是望远镜,看远;再就是显微镜,看细;接下来是放大镜,看透;其次是太阳镜,看淡;最后是哈哈镜,笑看生活。 73. 我不是公主,也不会有等待救赎我的王子。 - 31 -
/
本文档为【微博时代的政治传播模式分析 正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