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2017-09-18 17页 doc 37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822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 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 22,。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由此可以看出, 进了大学我们同样“睡不成安稳觉”。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 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 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调查报告 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 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 22,。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由此可以看出, 进了大学我们同样“睡不成安稳觉”。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 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 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 21.08% 15.13% 17.59% 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 43.23% 46.50% 46.33% 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5.38% 31.37% 25.17% 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10.32% 7.01% 10.91% 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 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 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 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 文科 工科 师范类 500-1000元 3.66% 5.57% 1.56% 15.71% 1001-2000元 30.97% 34.08% 28.29% 55.71% 2001-3000元 36.99% 29.14% 33.41% 18.57% 3001-4000元 17.85% 19.27% 21.60% 8.57% 4001-5000元 5.59% 6.69% 7.57% 1.43% 5001元以上 4.95% 5.25% 7.57% 0.00%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广州)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06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 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 23.44% 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40.11% 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 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 8.42% 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 广州 民营企业 2.93% 7.58% 国营企业 27.29% 14.39% 外资企业 36.26% 43.94% 私营企业 6.23% 1.52% 合资企业 6.59% 9.09% 政府机关 16.30% 18.56% 自主创业 4.40% 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 广州 北京 56.04% 0.76% 上海 11.72% 5.68% 广东 4.21% 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 8.42% 9.85% 中部地区 4.21% 0.76% 西部地区 2.93% 0.00% 暂没有考虑 12.45% 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 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 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 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 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 一般满意:47.91% 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 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年度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年度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 201-300人:2.58% 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 11-50人:40.76% 10人以下:35.79% (4)06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 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 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 有所增加:35.39% 整体情况的统计: 1.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 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 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 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 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 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 国营企业:25.80% 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 民营企业:8.23% 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 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5001元以上:3.49% 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 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 500-1000元:3.35% 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 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 广东:21.67%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 中部地区:9.62% 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 )、学历(11.16%)、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 最后得出的结论: a(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 b(“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 c(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 d(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 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 我国经济社会的三元体制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它使城镇非正规部门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岗位;另一方面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出现异化,使之承担身份转换功能。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它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还是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 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社会问题。2006年当年毕业的大学生有110多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有250多万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正确认识大学生失业现象,和分析其体制原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失业具有必然性 宏观经济学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但真实世界中劳动力是异质的。按照知识水平和就业技能来分,劳动力可分成知识型劳动力(大学生)和普通型劳动力。前者主要指高校毕业生,包括各类大专、本科、研究生等等;后者主要指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劳动力。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理性选择。理论上,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如果(1)人口自由流动;(2)自主选择职业;(3)自由决定是否以及何时接受高等教育,那么,两类劳动力的比例及其失业率也是由它们的实际工资水平、经济发展对他们的需求水平和劳动力总数共同决定的。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是实际工资与就业概率之积,普通劳动力的就业预期收入也是其实际工资与就业概率。当前者的预期收入高于后者时,更多的人选择上大学;当前者的预期收入低于后者时,选择上大学的人数会有所下降。当两者相等时,选择上大学的人数保持稳定,其结果是,两类劳动力的比例保持不变,处于均衡状态。可见,大学生存在失业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国外实践也表明,知识型劳动力的就业水平与全社会的就业水平是相互联动的。 有人推算,目前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在15%—17%左右。世界银行对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四大城市的计算表明,失业率大约是11%-12%。目前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工资和福利,与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和福利的收入比应该在3?1-6?1之间。假设扣除高等教育成本,实际比也达到了4?1。在此条件下,只要大学生进入正规部门的就业率高于普通劳动力就业率的四分之一,人们就会理性地选择上大学。如果普通劳动力就业率为85%,那么新增大学生只要有22%以上的可能进入正规部门就业,上大学就是划算的。也就是说,如果全社会存在失业,大学生失业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大学生就业难深层次的原因之一: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接受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和福利比较好、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少数大型外资企业等单位。非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不稳定、工资和福利一般、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大多数外资企业等单位。目前部分正规部门雇佣的工、临时工,也属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两个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具有天壤之别,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大,相当于白领阶层与农民工的收入差别。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实现这一“惊险一跳”。现在,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2005年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要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一定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接受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即小学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初中的,初中的大于高中的,大学的最低。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身份转换功能,改变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曲线,大学教育的真实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人们按照这种投资回报率曲线对接受教育的情况进行选择,从而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上大学是接受基础教育主要甚至唯一的目标。一般来说,劳动力选择接受什么程度的教育,是权衡投资收益后的理性行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工工资太低,上大学预期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上大学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家庭存在就业预期滞后,认为上大学后进入正规部门就业概率是100%,不会想到2005年就降到44%。在他们心目中,上大学的预期收入,比上大学后实际收入要高。这势必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现有政策不调整的情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会非常旺盛。 其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过低。现在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落后,与普通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这有一定道理。因为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了错位。人们不选择上职业院校的真正原因,是职业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丧失,导致其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过去技校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一样能转户口、进入正规部门就业,很多家庭和青年那时会从家庭条件、兴趣、天赋等方面出发,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比如暂时选择接受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不去挤高考这“独木桥”。而现在是,中等职业教育几乎不能使青年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进入正规部门就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收入差距被不合理地扩大了。有调查显示,在北京中职毕业生,无论什么专业,就业后待遇普遍偏低,一般也就是每月几百元收入,月工资不到1000元。他们的收入远远低于北京市2005年职工2734元的月平均工资,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差距更大,如果算上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福利保障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在西部中职毕业生的工资就更低了,很多人的月工资不到500元。因此,学生之所以“只要有别的出路就不进职校”,主要是收益少。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逼迫青年“理性”选择上大学,导致整个社会高职生比 例过低,普通毕业生过多,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保持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虽然允许民办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没有资格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比如转户口,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等等,这样,公办高校通过垄断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保持了公办高校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一道,甚至与农民工一样,在与公办高校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时,不是输在能力上,而是输在资格上、输在起点上。为此青年只有在考不上公办高校时,才会选择民办高校。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它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行了市场化,但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首先,从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中国为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从世界范围来看,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在2001-2005年期间,我国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因为它是以2003年的生均收费4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表明,2003-2004年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必须支出生均约为9800元。因此,在西部贫困地区,上4年大学要化一个强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了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使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大包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必然提高大学生的最低工资要求,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之二:三元经济社会结构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面所讲,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是高工资和享受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一般是低工资和享有不完备的福利;农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更少。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首先,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三个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 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可以自由选择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进入者, 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接受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中专大专,到现在的本科,甚至硕士、博士;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现在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特别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接受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其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去路。由于非正规部门没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占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很不成比例。2005年当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6.3%到私营企业,9.5%到三资企业就业。从全部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一比例更低。截止2004年底,我国目前只有4.7%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被雇佣就业。因此,有很多人认为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是其就业难的原因。其实,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社会的不合理分割,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去就业,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去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社会的三元体制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它使城镇非正规部门不能为大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岗位;另一方面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出现异化,使之承担身份转换功能。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一方面保持了高等教育的垄断,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另一方面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都是经济社会三元体制和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派生出来的。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 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 -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薪1000 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总体说来,九大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6、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7、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8、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9、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因此,大学生毕业难既有供需结构性矛盾,也有应试教育和学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
本文档为【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