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4-04-27 珠三角坐不住了 2003年春

2017-11-13 19页 doc 40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4-04-27 珠三角坐不住了 2003年春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4-04-27 珠三角坐不住了 2003年春 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4-04-27 珠三角坐不住了 2003年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谈到经济发展情况时强调,当前有两大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一是非典疫情突发对广东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二是广东经济发展势头比不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竞争压力加大。由于广东经济总量中80,以上来源于珠三角,因此,广东人更习惯于与长三角作比较。 广东人最焦急的是这样一个对比: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量江苏省首次超过广东。这个数据表明:广东将投资...
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4-04-27 珠三角坐不住了 2003年春
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4-04-27 珠三角坐不住了 2003年春 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4-04-27 珠三角坐不住了 2003年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谈到经济发展情况时强调,当前有两大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一是非典疫情突发对广东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二是广东经济发展势头比不上长江三角洲地区,竞争压力加大。由于广东经济总量中80,以上来源于珠三角,因此,广东人更习惯于与长三角作比较。 广东人最焦急的是这样一个对比: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量江苏省首次超过广东。这个数据表明:广东将投资与利用外资的“全国第一”位置拱手相让。特别是广东投资总量15年来首次让出榜首位置,让江苏夺去了“第一”。 江苏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1万亿元,逼近广东。 广东总量指标开始“沦陷”,这无论如何让广东人坐不住了。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来看,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已形成你追我赶,各领风骚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国内生产总值:长三角15个城市GDP增速的均值为14.0%。珠三角9城市GDP增速的均值为14.3%。 固定资产投资:长三角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是珠三角的3倍多,增速上: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7.4%,高出珠三角15.9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三角地区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0.9%,而珠三角地区增幅为11.1%。 出口:2003年上半年珠三角实现出口626亿美元,比长三角多了27亿美元。从发展速度来看,长三角出口总额增幅达到47.6%,而珠三角地区增幅26.2%。 到位外资:2003年上半年长三角到位外资123.7亿美元,是珠三角的1.7倍。 珠三角与长三角的争霸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因地缘优势、政策优势,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速度甚至落在了长三角之后,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现在正受到挑战。 珠三角坐不住了。 “9+2”“泛珠三角”横空出世 就在这时,珠三角找到了有力的竞争武器:“泛珠三角”。 从提出“泛珠三角”(即“大三角洲”)这个全新概念,到转化为大规模的行动,前后只花了5个月,其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什么是“泛珠三角”,多见的说法即是“9,2”,指的是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而形成的超级经济圈。 “我们之所以打造这个9+2,其目的是加强区域协调和合作,从而加强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广东一位高官这样对观察记者说。 “为了珠三角的发展更强更高更快,我们必须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圈,使'9,2'的经济主流化,使这个区域在20年后成为全球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地区。” 从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地与香港、澳门相继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泛珠三角”经济区迅速浮出水面„„ 未来“大珠三角”的城市结构将由两个中心城市、三个都市圈、两大城市群体构成: 两大中心城市:香港和广州。香港是以国际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广州是以区域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 三大都市圈:香港-深圳一体化的都市圈;广州-佛山一体化都市圈;澳门-珠海一体化的都市圈。 两大城市群体:珠江口东部城市群体和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珠江口东部城市群体主要包括香港、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珠江口西部城市群体主要包括澳门、珠海、中山、佛山、广州、江门等城市。 广东省社科院的专家学者郑奋明认为,如果香港和广东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至少在两方面会为珠三角在与长三角竞争的天平上添加砝码: 其一、一个经济复苏、更具竞争优势的龙头香港--无论是在经济规模、辐射力,还是在经济自由度、国际化程度,香港都远超上海,如果其经济能借CEPA恢复并完成结构性调整,其带领下的珠三角将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其二,一个加强整合的大珠三角经济区--首先是从香港到广州的经济走廊将得到有力整合,接下来会将腹地扩展到珠江口西岸和粤西地区。香港贸发局主席此前甚至断言,哪怕仅仅是香港与深圳、东莞三个城市进行合作,上海就不是 对手。 “珠三角本来市场化程度就比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高,CEPA会强化大珠三角这一竞争优势。”郑奋明说。 “泛珠三角”的诞生大背景 A、广资北拓和CEPA奠定坚实基础 大量资料表明,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种因素的复杂演变,泛珠三角经济圈逐渐成为广资北拓的重心。 有资料显示,2003年上半年,湖南来自广东的投资资金达到65.58亿元,占湖南全省引进内资总额的43.95,。"九五"期间至2002年6月,江西从广东引进资金额占江西省经济技术合作总量的20,以上,而到了2003年,上述趋势得以迅速强化,2003年前10个月,江西引进的省外资金中,来自广东的占了50,,江西118个工业园区的5000多企业当中,七成来自粤港澳。四川与广西的国内内联资金中,广东资金所占的比重没有具体数字,但广资所占第一的位置毋庸置疑。 据统计,过去5年中,广东与周边8省区在交通、能源、旅游和劳务等方面的合作已越来越频繁,共签订经济技术金额累计达5500多亿元,合作项目超过8000个。 B、长三角、珠三角之争助产“泛珠三角” 长三角为“龙”,珠三角为“虎”,一南一北相互争强,比翼齐飞。 进入九十年代末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珠三角的竞争优势及影响力已逐渐趋弱,长三角在无声无息中已走在了前面。 但珠三角暗藏锋芒。专家指出,南北争辉,长三角体现出名声显赫、工业和科技开发实力雄厚的优势,珠三角则保持着国际化水平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机制灵活的长处。 广东省社科院作的"2003广东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估与分析"认为,目前珠三角综合竞争力仍然超过长三角,但长三角近年来发展加速强于珠三角。 竞争会推动香港及珠三角寻找更多合作共进的机会。竞争也助产了“泛珠三角”。 珠三角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主体,也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进入八十年代,珠三角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长三角则主要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以区域内城乡自我积累为支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比较而言,由于当时 上海增长极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珠三角独领风骚10年中国经济,经济发展水平追上了长三角。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跨入一个重振雄风、引领潮流的崭新发展时期。上海以浦东为龙头,以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为目标,抓住历史机遇,经过10年拼搏进取,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结构高度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基本完成由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目前,已有3300余家中外金融机构驻扎在上海,世界500强企业有一半在上海投资,经济外向度空前提高;金融证券、保险、商贸、交通、通讯、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城市功能与区域枢纽辐射功能大大增强,长三角成为90年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潮流的最耀眼的明星。 在长三角咄咄逼人的竞争优势面前,珠三角以“泛珠三角”的新形象来应对挑战。 C、“未来全球三大经济圈核心区”的目标推动泛珠三角 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宣布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将是20年后与“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并驾齐驱的全球最有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而在这个最有潜力的自由贸易区里,泛珠三角处于其中心位置及两大板块交界处,地缘优势非常突出。共建泛珠三角经济圈,正是奠定自己在自由贸易区里核心地位的重要举措。 从大都市经济圈来看,泛珠三角的形成在所必然。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我国东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京津唐聚集竞争力最高。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首都的集中。不少学者预言,这一地区未来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国际交往等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协调功能将更加突出。北京将成为洲际的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中心。 长三角区位竞争力最高。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长三角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十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带,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一个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总体而言,京津唐都市经济圈的政治文化角色作用为其它经济圈不可替代;长三角的加工制造能力是其传统的强项;而珠三角的对外开放前沿地位仍是其制 度创新的源泉。 都市经济圈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有没有世界级的超级城市作为其内核,而这种超级城市除了能源、水源、机场等硬件条件以外,新型机制和创新能力也是至为重要的。三大都市经济圈的金融业、信息业、交通业、制造业在全国都具有枢纽和核心地位,今后仍会继续发挥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泛珠三角”的七大优势和七大弱势 珠三角七大优势 优势1: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高于长三角地区 统计资料表明:珠三角土地面积只有长三角的1,2,人口约为长三角的1,3,2002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9000亿元,也是长三角的一半左右。珠三角的外源型经济比较发达,其中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3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27.27,,考虑到珠三角人口与土地均少于长三角的一半以上,因此,珠三角人均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均要比长三角地区高出许多。同时,珠三角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市场经济程度最高的地区,长期的富民政策使得居民人均存款水平普遍高于长三角。以上数据表明,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高于长三角地区。 与总体经济实力状况相适应的是,珠三角目前的竞争力水平仍高于长三角,但长三角的发展加速度则强于珠三角。有关测算表明:1997至1999年的,年中,珠三角的地区竞争力指数处在3000点附近,长三角的地区竞争力指数在2000点左右徘徊。1999年后两个三角洲的综合竞争力均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珠三角的地区竞争力在2001年前增长似乎更强劲些,竞争力指数上涨了800点以上,长三角同期只增长了400点。但从2001年到2002年,珠三角的竞争力开始增速减缓,长三角的竞争力则表现出更强劲的提升势头,迅速逼近珠三角。 两个三角洲的地区竞争力布局也明显不同。长三角地区竞争力最强的是上海市,其次分别为浙江东北部与江苏南部地区,江苏中部的竞争力明显落后于以上地区,只有上海综合竞争力的1,5强,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竞争力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上海市在长三角综合竞争力形成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出来。珠三角竞争力在整体上略高于长三角,与面积相近的浙江东北部竞争力相当,其中深圳、广州等地区竞争力又略高于上海。 一般认为,在发展策略上,珠三角是各地分散发展,缺乏整合,而长三角的优势是分工协作,整体发展。但也要看到,珠三角的分散发展也有其灵活性。 珠三角外商赚钱比例中国最高。报告指出,种种迹象显示,外国投资者真正赚钱的比例,在珠三角比中国其他地方都高得多。当珠三角地区加上香港之后,其战略地位更是无可比拟,因为无论是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还是管理中心,香港仍比上海有优势,而且,根据最新研究所得,目前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亚洲或亚太总部的数目,仍比上海多10倍。珠三角还得益于群集的成品、元件、材料及 设备的生产者,使难于匹配的产业及工厂能趋于组合。 区域竞争推动粤港整合。入世之后,中国更大的开放,可能使地处中国内地市场入口的长三角获益,但另一方面,中国更多地对接国际市场,也将为珠三角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外国服务公司可进入长三角,但珠三角能够更多地获益于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所达到的"满溢效应"。当政府干预经济的因素逐步减少,企业决策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商业化的时候,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可得益,谁的民营经济发展得更快,谁的得益就更多。 结合香港,珠三角可拼长三角。一般认为,长三角相比珠三角有多项优势,包括人口与经济、地理环境、劳动力素质、国家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持、传统商业精神以及区内各市的协同发展。长三角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龙头地带,背靠广大的长江流域腹地,是外资进军中国内陆市场的桥头堡。而珠三角则被视为边缘地区。 但细加分析,长三角的优势未必是绝对的。由于缺乏发达的沿江交通,限制了长三角可辐射的市场范围。而珠三角则可凭借京广、京九两条南北大动脉,轻易地到达中国内陆的腹心地区。广州、深圳虽然暂时还不是国际一流的城市,但香港却无可怀疑是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其总体实力和地位,目前还不是上海所能比拟的。 优势2:广东制造,香港服务 在穗举行的"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年会上,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发言指出,随着粤港经贸的进一步发展,大珠三角格局已经成型,而大珠三角优势便是广东的制造加上香港服务。 梁百忍指出,珠三角确实已成为外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生产设施和采购货品的理想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珠三角出口的货物中,约有4,5是经香港的港口和机场运往世界各地的,珠三角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应掌握这个"大珠三角"的概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积极开拓珠三角这个具有极高消费力及发展潜力的新市场;另一方面,要认清粤港企业彼此的相对优势:广东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是最可靠的最价廉物美的生产基地,而香港则拥有物流、资讯、财务、国际贸易及管理方面的专长,两地的企业应要抓住各自的强项,再结合对方的优势,以大珠三角地区为根据地,放眼世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总括而言,广东制造加上香港服务,就等于大珠三角吸引外资的优势。 优势3:珠三角制度竞争力最高 广东省1994年曾确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无疑,这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经济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步入改革开放之“先河”,设特区市,撤县设市,均走在全国前列,一批新城市随之拔地而起。东莞就是典型例子。 由于改革开放最早,在缺乏国家大型投资情况下,珠三角务实的领导者及民间的自发积极性培育了脱离经济的思想,容许各地寻找新的生机,去快速适应市场。由于毗邻香港的优势,香港已成为珠三角投资、技术、资讯、管理、国际连接、接触外国公司及市场知识的来源。通过与香港的对接,珠三角出色地接轨国际市场,建立起国际市场导向的产业,吸引着中国各地的劳工、科学家及工程师。这使它可能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地区,它的经济活力,更多的是依托市场及民营部门的发展。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制度竞争力最高。 优势4:中国三大城市群比拼经济, 珠三角最具潜力 有专家在经过严密分析后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已形成三大城市群,这就是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他们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这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最为成熟。 这是因为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比长三角快半拍;它在资源整合协调上,要比长三角一市两省的整合有效率;它在地缘上与港澳、东南亚经济合作更趋明朗,并已开始动作;而它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首先会在珠三角发挥作用。相较而言,面积比珠三角大一倍的长三角综合实力强过珠三角,但发展潜力不如珠三角。而京津唐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商业活动密度较低,发展潜力居第三。 在牛文元所著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发展真实能力"一项:深圳居第三,广州居第四(前两位为上海、北京)。首先,《报告》设立了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名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是选取市区全年总产值、总人口等12项指标计算出来的;另一套是"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名次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是根据城市实力、城市竞争能力、城市社会发展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持续能力,统计了100多个指标,构成其评价指标体系。 牛教授说,深圳在城市发展潜力上不但先于广州,还先于上海和北京,这是因为它有六大优势:一是制度创新的优势。政府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分后和国际并轨,在财富集聚中起到杠杆作用。这种制度创新的作用在中国国情中怎么估计也不算高;二是产业结构优势,其结构偏重高新技术;三是地缘经济优势,将来香港和广东变成经济战略联盟,作为中间连接点的深圳地位不可低估;四是人力资源优势,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年(广州9.3年);五是生活质量优势,深圳人均GDP13.1万元,广州3.8万元;六是投资水平优势,固定资产投资深圳594亿,广州541亿。 将来珠三角中心仍然是广州。就像上海发展潜力也不如深圳,但上海仍然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心。这向京津沪等城市发出了信号:“光注重实力是不够的,要注意能力建设,注意培养城市的发展潜力”。 优势5:广东是外资投入最集中地区 据广东省经贸委统计,截至2002年底,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576亿多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5.19,;到200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54家已在广东投资或设立办事处。2003年1-5月,广东合同引进外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22,。广东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2002年,广东实现GDP11674.40亿元,占全国的11.40,;出口总额1184.65亿美元,占全国的36.4,。 而广东美国商会和香港贸发局等所做的一个调查报告表明,75,的在粤投资外资企业,选择珠三角作为再次投资的首选地区。 广东外源经济领先全国。广东经济的外贸依存一向很高,2002年仍然超过150,,比位居第二位的北京还高出20个百分点。全部外源型企业的工业产值占该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60,, 其中,港澳台企业工业产值又占了全部外源型企业工业产值的60,。从全国来看,这两项指标都超过60,的只有广东和福建。外源型经济为广东省解决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难题。 据统计,1979年到2002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广东占了1,4以上;同期,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在30000亿元左右,其中外资投入占了40,强。 优势6:产业结构在提升 珠三角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珠江两岸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显示出产业升级的走向。2001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35亿元。目前,已建成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六个国家级和东莞、肇庆、江门三个省级高新技术区,广州、珠海两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2个"863"成果转化基地,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又略高于上海。 身处东岸的广州-东莞-深圳,产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级换代,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年)认为,广东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大中型研究开发投入、产业国际竞争力等三项指标居全国首位。 广东科技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有四个"七成"可以佐证这个结论:广东近七成的科技开发机构设在企业,七成以上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七成以上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七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企业自主开发。 还有一个数字很具说服力:广东18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新产品开发速度是以前的10多倍。 优势7:世界工厂的基地 “珠三角有自己的缺陷,比起长三角的势头最近有些疲软,但是珠三角对于台商的魅力还是不会褪色的。世界工厂看中国,中国工厂看广东。珠三角打造世界工厂的基地是有实力的。” 珠三角研究中心的王廉在会议上指出,珠三角地区已经为走向"世界工厂"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珠三角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80%;在珠三角范围内存在三种工商语系和三种货币;这里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物流运输中心;成片的城市群已经崛起并在城市群中形成分工;这里的海外华人占全国的2/3,拥有2000亿美元的资产实力作为后盾;全国1/3的打工族聚集在这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多元文化;拥有250万专业技术人才;在五大主导产业上领先全国。 王廉告诉观察记者,珠三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打造世界工厂的实力,但问题是珠三角还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工厂。他说,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历史上的"世界工厂"的演变规律告诉我们,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厂,最需要的是大力提高政府与企业的创新政策与科研水平,建立适合WTO的政策机制,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创新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于国际市场。 珠三角七大弱势 弱势1:珠三角经济腹地不及长三角 珠三角今后的发展脉络,可能是以大广州为头部,一边沿着珠江东翼的深圳和东莞,一边沿着珠江西翼的大佛山、江门、珠海,让东西两翼更加强健而且平衡地发展。由于受到南岭阻隔,珠三角经济腹地不及长三角。 弱势2:过分依赖外资的珠三角经济存在三大隐患 外源型经济对广东的经济起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如果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技术、市场甚至企业家都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那么隐患之一就是本土的草根经济很可能只能扮演工业化的局外人角色。资料显示,从1990年以来,广东省内资企业从2.7万多家减少至不足1万家,相反,外资企业则从700多家迅速上升到近万家,超过了内资企业数量。由于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都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将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这是第二个隐患。 隐患之三是广东的区域经济布局深受外资的左右。有关研究表明,广东省20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外源型经济的关系密切,哪里外资吸引得多,哪里的工业化进程就快,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好。 弱势3:“短腿”在内源性经济 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内源性经济发育不良,成为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最大差距所在。为此,广东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计划今后5年内从财政中拿出11.45亿元扶持民营企业。很多人认为,此举昭示了一个新思路:从在外源性经济的"一条战线"上厮杀,转为开辟内、外源经济"两条战线"共同发展。招商引资也不再是"饥不择食"。新上任的广东省计委主任陈善如要求:第一看规模,第二看技术。一般性的不要来,不是先进的不要来。 弱势4:综合治理不完善 科龙集团总裁刘从梦说,珠三角、长三角暂时处于并驾齐驱的地位,但是珠三角对于企业而言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一是针对内销,有链条长、复杂化、成本高的缺陷;二是投资的软环境培育有问题,政府重视不够,造成企业生产负担重;三是市场辐射功能弱,而长三角的市场辐射能力比较强。加上珠三角的固有弱点即文化沉淀不够,人力资源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更新,因此珠三角在中国的经济霸主之位已经动摇。 参加论坛的一位东莞私营企业主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不只是台商,有实力的大陆私营企业主也纷纷到长三角开设企业,当然这边的企业短期内是不会放弃的,珠三角不会这么快就沉寂。但是他也表示了对当地投资环境的不满:"就看虎门的出租车吧,上车绝对不打表,起步就要你20元,也没什么交警来管,因为交警数量太少了。长期这样下去,怎能吸引人才、发展经济呢," 有人说,反观珠三角的治安状况却令人但忧。因为珠三角的流动人口太多了,很难管理,但难管理并不说明是不能管理,关键还是要公安部门多化力气才行。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公布的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的"政府管理竞争力"这一部分来看,苏州的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为第2位,仅次于上海,而深圳的排名为第7位,排在无锡之后。而以往在这一方面的排名,深圳都在前三名。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是政府管理能力下降了,还是提升的速度没人家快,。 再比如,珠三角外资增长放缓,与政府部门效率不高、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也有关。有人认为,这两年内地正在补改革开放的"课",而珠三角的政府却补起了内地过去的"课"。话有点难听,却是事实。 弱势5:人力资源质量制约珠三角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瓶颈。调查表明,政策是制约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因素,该比例高达69.2%,但是“政策的因素”却被调查者认为一点也不构成制约珠三角发展的因素,反而是人力资源质量成为调查者选择最多的一项,占50%,同样地,该因素也不被列入制约长三角发展的因素中。 萧灼基提醒说,珠三角已经具备了某些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但是距离还很远。未来将是珠三角企业大洗牌的时期,在更加严峻的形势下,破产的、亏损的、 被淘汰出局的企业将会增加,而人才竞争的加剧,将会有更多的人失业。 弱势6:文化问题 有学者指出,在珠三角的所有问题当中,人力资源的问题是关键,而原住民的文化素质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改革开放当中,土地成为优势资源禀赋,为广东原住民赢得了致富的筹码,“土地把广东人养起来了”,许多拥有土地的广东人在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欲望,成为食利阶层。同任何社会的食利阶层一样,它的特征就是低学习能力和低创造能力,对整个社会有负面的示范作用。要真正提高广东人的文化素质,可能还是要从这个分配制度着眼,打破一劳永逸的现状,培养广东人用双手和头脑创造财富的意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更没有持久的发展。这也是珠三角西岸一些城市发展速度偏慢的原因。 弱势7: 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心辐射作用不明显、散状竞争不利于整体产业的升级 有专家认为,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心辐射作用不明显、各地区划地为营的散状竞争不利于整体产业的升级。珠三角地区必须尽快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尽快成为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能独立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尽快培育优势配套产业体系,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才能真正提升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力。 由于大家已经意识到高新技术、信息化的重要性,纷纷规划高新技术产区,如广州的软件园计划;东莞曾经要争当“世界电脑硬件制造中心”,还要建大学城;南海的软件园也欲与众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这一点上,政府相关部门已意识到会产生重复建设的后果,在此之前,广东省科技厅厅长谢明权公开说,广东将在充分发挥各地特色的基础上坚持统筹规划,不搞“战国纷争”,全面构造珠三角协作大平台。只有这样,在下一轮竞争中,珠三角手里才有更多的砝码。 提高核心竞争力,大珠三角怎么做, 在与长三角的经济竞争中,必须积极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首先,发展和利用好广东珠三角统一市场相对成熟优势,这是扩大和提高的基础。利用现有软硬件设施、制度创新、产业布局等统一市场基础,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部门对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范调控职能,统一部署,清除内部市场障碍,做到有序发展。 其次,加快推进"大珠三角"区域统一大市场建设。CEPA的顺利签署为"大珠三角"统一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动力。CEPA为消除内地与港澳之间资源要素和企业产品自由流动门槛,逐步达到产品市场一体化和投资市场自由化,提供了保障,这是我们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最好机遇。 再次,将"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把"大珠三角"扩展为大华南经济协作区,使之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充分放大"大珠三角"的市场需求潜力。 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树“共进共荣”意识,主动加强区域协调沟通,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要打破地域界限,统一布局和建设跨区域大型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走区域经济法律政策趋同的道路,做到产业发展协调规划,借此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和协同发展能力,解决各自为政、低层次竞争、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等问题。 其二,以制度整合为突破口,扫清体制障碍。要加强规范、统一、透明的市场制度建设,确保市场安全,保障利益预期,减少交易成本。统一制度建设是区域协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一市场的根本保证。目前长三角地区可预期的透明化的统一市场规则,已经构成其发展的核心优势。共同研究珠三角各城市之间及其与港澳之间统一公平的市场规则,是建立区域市场"共进共荣"的制度基础。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汤炳权指出,粤港两地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合作。 一是推动八大制造业的合作。要根据粤港两地各自的优势,对目前已在广东境内形成规模的钟表、珠宝、金银首饰、电脑整机、手机、数码相机、化妆品和包装装潢印刷等八大制造业加大支持力度,做大做强。 二是支持更多的港资企业到山区和东西两翼投资。这是港资企业进入广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广阔天地。有关地区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措施,吸引更多的香港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海洋加工业等,形成新一轮的粤港经济合作新高潮。 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广东省社科院已初步形成"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六大关注问题,具体为:一是"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问题;二是大珠江三角洲发展与促进港澳繁荣稳定问题;三是粤港澳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四是粤港澳产业合作与协调发展问题;五是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协调问题;六是大珠江三角洲发展与广东行政区划的协调问题。上呈省委决策参考的调研报告将主要围绕以上六个方面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大珠三角经济圈”呼之欲出,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备受关注。在“大珠三角经济整合与前瞻”研讨会上,深圳市体改办副主任陈洪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构想--构建大珠三角地区城市政府协会。 构建城市政府协会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种做法。据介绍,现在美国有560多个城市政府协会,在加拿大一个省就有29个城市政府协会。 "现行的粤港联席会议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区域范围内更多的是城市和城市 之间的合作,有必要形成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他认为,珠三角地区可以考虑在城市之间组建一个有平等协议的城市政府协会,在这个框架下可以考虑总体的协调问题。 按照陈洪博的初步设想,在珠三角地区组建城市政府协会有三种思路:一是在小珠三角地区范围,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组建两个城市政府协会;二是在整个小珠三角范围内成立城市政府协会;三是成立大珠三角城市政府协会,把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地区9大城市(包括广州、深圳等)全部纳入进来。 如果构建城市政府协会,进行城市规划协调,不可避免将与政府职能发生冲突。对于这一层面,陈洪博提出了构建城市政府协会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城市政府协会和广东省政府关系怎么处理,省政府的职能仍然不变,包括省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城市政府协会以不取代政府职能为原则。城市政府协会承担制定区域规划等问题;二是城市政府协会有常设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这是与联席会议最大的不同。决策机构由各个城市的市长以及省有关领导组成;三是城市政府协会有定期的会制。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议,把香港和深圳打造成"双子星"座的世界级的大都市。这是一种很好的分工:香港的流通领域、服务领域和市场的打造能力目前高于深圳;深圳的制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它的人才资源则是优势所在。两者之间的互补,可以升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深圳社会科学院教授杨立勋指出,深圳与香港,在地理上相连、产业上相关、生活上相依,深圳是香港进入珠三角和珠三角进入香港的跳板,因此,深港率先一体化,实现深港无缝对接,是大珠三角一体化的前提与条件。 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认为,现在珠三角是全世界瞩目的一个制造业基地,下一步我们要怎么发展,比方说利用珠三角西岸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成本发展一些什么产业,以及建好大珠三角这个核心之外,其他腹地呢,广东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比方说利用湛江这个港口,进一步带动西南部的发展,重新定位湛江出口,加强向东盟方面的出口。因为未来东盟是我们华南方面尤其是大珠三角方面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如果我们不掌握东盟这个市场,我们掌握哪个市场呢,我们要在这方面从远一点考虑,如果大珠三角是个核心,辐射粤东、粤西、粤北,之后跟云南、广西、海南这些地方,加起来,我们的实力就很强了,我们的影响力就可以大到东盟去。如果我们占有东盟这个市场,我们在国际市场里就有谈判的权力了。所以说现在这个珠三角、大珠三角的概念,甚至这个泛华南的概念,我们都是朝这个方向来走的。 作者:刘晓林 来源:《观察与思考》
/
本文档为【珠三角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2004-04-27 珠三角坐不住了 2003年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