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逻辑思维从几岁开始学

逻辑思维从几岁开始学

2017-12-26 16页 doc 34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逻辑思维从几岁开始学逻辑思维从几岁开始学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 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 “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
逻辑思维从几岁开始学
逻辑思维从几岁开始学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 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 “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 “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 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让幼儿学数学不单单为了学习或将来考学,数学思维作为左脑能力的一种,说简单点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对孩子一生都起着关键作用。 三四岁开始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也早早教孩子学数学了呀……”说到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不少家长觉得自己没少费心思。荣合灵说,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绝不只是唱数和计算,她建议家长在儿童期要培养孩子十大数学思维能力,即数量、计算、分类、集合、时间、空间、对应、排序、抽象、解决,从孩子三四岁时家长就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了,具体建议如下: ?数量 包括唱数、计数。唱数是1、2、3、4、5……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如几根手指等。这两种家长都比较重视,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测量,包括对刻度、重量等单位的感知。不妨抽空带孩子拿一个棍子,量量跑道有几棍子长,或拿橡皮量量铅笔盒有多宽,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并且这个单位是统一的,让他能在最简单的测量中理解和感受单位。 ?计算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不过,在孩子刚接触一个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新概念时,可以先单一分类,当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比如:小明10颗糖,毛毛8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两集合比较相减,就得出了小明比猫猫多几颗糖。当孩子感知集合以后,就能分析出两种集合之间有何相关或完全不同之处,也有助分类。 ?时间 除认识钟表,让孩子知道这个针走到哪儿是10分钟,要让他感知时间,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 ?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 ?对应 小猫对应小狗、小狗对应动物等等,找相同、找关系的对应,是家长常给孩子布置的连线游戏。除此以外,空间对应就比较欠缺。事实上,老师排座位,在黑板上列一个座位表,下面的同学根据排表找到自己座位,这就是空间对应。 ?排序 现在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循环排序,比如一说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圆形,你就知道下面跟着的是三角形、圆形。但是,还有另一种排序的能力是“第几”,比如小朋友们排排队,从左到右第几,从右到左第几,以及让孩子把一些东西从大到小排序或从高到低排序,这些能增强孩子对序数的感知力,和以后数学学习密切相关。 ?抽象 抽象思维的意义就不再多讲了,怎么培养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看妈妈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孩子就要通过思考,在提取一个个信息比较后,分析出不同在哪里。 ?解决 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它绝不像语言那样是用来背的,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过程最重要,结果不是最重要。因此,让孩子去解决一个问题时,你要给他留下一定空间,让他去思考,自己去琢磨,不求结果。 [] 2~3岁的宝宝有什么生活本领 25,36个月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 能力22:模仿梳头、刷牙、洗衣等至少3件事情 培养建议 1 父母平时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论自己梳洗还是帮宝宝做,都要尽量让宝宝看到,以便他对这些事情产生印象。 2 很快,你会看到宝宝不时模仿大人的动作,比如给玩具娃娃梳头、刷牙等。这时,可在合适的时机(如早上起床后要梳头、吃过食物后要刷牙)主动把梳子、牙刷交到宝宝手上,让他对着镜子梳头、刷牙,或是在手洗贴身衣物时,让宝宝跟着一起洗自己的小手帕。 3 刚开始宝宝的动作不会太熟练,但是只要他愿意做,就尽量给他创造做的机会。可以把一连串的动作拆解成几个,让宝宝从最简单的动作做起。 能力23:上厕所会脱下裤子 上厕所会脱裤子,这是如厕能力的再次提升。平日可穿松紧带式的裤子,以方便宝宝学习。每次带宝宝如厕时,可以一边做一边说:“先把外面的裤子拉下来,再拉下里面的小内裤。”等到上完厕所,再告诉宝宝:“要先拉上里面的小内裤,再拉上外面的裤子。”经过几次训练之后,宝宝就能熟悉脱、穿衣服的顺序,然后再慢慢训练他将衣服整齐地塞在裤子里。 培养建议 1 父母先示范如何使用双手,将拇指伸进裤子、然后抓住裤子的两侧,最后将裤子脱下。 2 刚开始练习时,也许宝宝一时还不能把裤子脱到屁股底下。如果宝宝无法同时使用双手将裤子往下拉,那么可先教他将裤子的一边往下拉,随后再拉另一边,就这样重复拉扯,一直到脱下裤子为止。 3 将裤子拉下来后,让宝宝坐在小椅子上,或靠着墙以支撑身体,便于脱下裤子。 4 父母示范如何抬起一只脚,把裤管拉下,然后再换另一只脚,将另一只裤管拉下。 能力24:明确表示要上厕所 培养建议 1 孩子是否能清楚表达自身的生理状况,与其表达能力有着密切关系,而表达能力需要平日一点一滴地积累,因此,协助宝宝拥有一流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2 在陪宝宝进行如厕训练时,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就算宝宝做得不够好,比如刚表达完“要上厕所”的意思,裤子就已经湿了,或是还没有来得及走到厕所就已经尿出来了等,也要加以包容。 3 不要因为如厕训练而训斥宝宝,否则容易让他对如厕一事产生恐惧,进而更难摆脱对尿布的依赖。 4 父母需要多多用心观察,尽量协助宝宝掌握好如厕的时间,适时加以提醒,逐渐让宝宝知道什么时候上厕所最合适。 能力25:会穿没有鞋带的鞋子 一开始可以协助宝宝把脚伸进鞋子内,留下黏上鞋扣的动作给宝宝做。然后让宝宝自己把脚伸进鞋内,让他体验不同动作的困难程度,再适时告诉他应该如何穿鞋。 准备材料:较大、较宽松、容易穿脱的鞋子(如使用魔鬼粘的鞋子) 培养建议 1 让宝宝坐在小椅子上。 2 学习分辨左右脚,看哪只脚应该套进哪只鞋。 3 帮宝宝把鞋舌往外翻。 4 示范如何把脚放进鞋子(先把脚尖穿进鞋内,脚跟再往下踩入鞋内),另一只脚做重复动作,让宝宝跟着做一遍。 能力26:熟练使用汤匙 一般来说,2,3岁宝宝的大小肌肉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熟练使用汤匙进食应该不成问题。如果此时宝宝还是无法熟练使用汤匙,就要多创造机会让宝宝练习手腕动作。 准备材料:铲沙玩具及沙子 培养建议 1 先让宝宝拿铲子任意铲沙。 2 大人和宝宝比赛,看谁铲沙子铲得比较多。宝宝本来就喜欢玩沙子,再加上比赛的刺激心理,玩起来更是乐此不疲,这样就能有效练习手腕动作,进而顺利地使用汤匙进食。 能力27:会解开纽扣 脱衣服肯定需要解开衣服上的纽扣,毕竟我们的衣服不可能都是拉链式的。因此,会解开纽扣也是重要的自理能力之一。在学会解开扣子后,再去学习扣上纽扣的动作。 培养建议 1 可从大一些的纽扣开始练习,父母可先把纽扣穿过纽扣洞的一半,然后让宝宝完成最后的解开动作,等熟练之后,再让宝宝独立解纽扣。 2 先让宝宝练习解开布偶衣服上的扣子,再练习解开自己衣物上的纽扣。 2岁-3岁孩子具备什么能力了 “讨厌的2岁孩子”这种说法不仅很过分,而且也不公平。尽管2岁的孩子确实具有挑战性(3岁的孩子也一样),但同时他们又棒极了。孩子在能力方面的最大变化发生在语言领域。初学走路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好的语言理解能力——他听得懂你说的大部分内容。同时,2岁大的孩子还能更好地让自己为别人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时蓬勃发展了起来。这种双向的语言交流使得对孩子的管教变得容易了起来。对语言的掌握让2岁的孩子能够利用大人的帮助给他带来好处,并且有助于他感到“长大了”。当然,这个阶段仍然存在着让孩子感到挫败的时候,有时你的2岁孩子会十分费劲地想要别人明白他的意思,有时他会发现他没办法让周围的世界来满足自己的全部愿望。 整个家庭相协调。2岁大的孩子开始具备了在家庭内部保持力量平衡的意识。这个小家伙开始对各种各样的限制有了判断,能够弄清楚自己与爸爸、妈妈、哥哥和姐姐以及熟悉的照料者之间应该分别保持什么程度的关系。他对家庭环境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和支配权,已经能够在家里引起一些事情的发生。他已经探索过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缝隙,而且独自一人去研究过家里的每一个房间。他把自己看作是这块领地的主宰,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拥有这里的一切。对于哥哥、姐姐,他会变得专横傲慢,会说:“我的妈咪”(意思是妈咪不是你们的)。前两天,当2岁半的劳琳突然发现一个男孩子刚刚送给海登的那些插花时,她马上就一把抓了过去。她认为这些花理所当然是送给她的,脱口说道:“哟,布兰登,这是给我的吗,” 事先提醒。2岁大的孩子难以很好地进行行为的转变。他们的心思全部都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而很难去适应别人的时间安排。比如到了3点钟,你的女儿该和一起玩耍的小伙 伴说再见了,但她是不会情愿离开的。对于成长过程中这种很正常的全神贯注的特点,你应该加以尊重,在带她离开之前应该事先就提醒她。 固定的思维定式。固定的方式和重复的程序使2岁和3岁的孩子能够茁壮地成长。在这个阶段,驱使他们形成条理性的动因也使他们排斥各种变化,而那些变化在大人的眼里看来是根本就微不足道的。如果你能够进入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孩子的心灵是如何运作,你就能够理解这种与成长相伴随的思维方式。婴幼儿时期,孩子们在头脑中存储了数以千计的联想模式,这些联想模式帮助孩子去理解这个世界,但有些孩子会用抗拒的态度去对待联想模式的任何变化。具体来说,当马修3岁的时候,三明治中的果冻是放在花生酱上面的,他对此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已经固定在了他的头脑中。如果我们忘了先涂花生酱而先涂上了果冻,他就会难过得心都快碎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味着他就是顽固不化或者不懂道理,只是新的方式不符合他的愿望。 家里要讲究秩序。2岁和3岁大的孩子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往往会有比较好的行为表现,尽管这一点一般并不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杂乱无章的环境会导致无序的行为。幼儿正在发育成长的神经系统在搜寻着系统性和条理性。把衣服和玩具乱丢乱放会致使孩子狂躁地乱扔东西。你可以试一试用玩具架来放玩具,而不要采用玩具箱。高度比较矮的玩具架,每一格差不多一平方英尺大小,一格中放上一两件孩子心爱的玩具,要比把玩具全部都堆在一个大箱子里好得多,让孩子可以很方便地挑选玩具去玩耍。太多的玩具堆放在一起会让孩子感到困惑,给了他这样的信息:细心地整理东西根本是没有必要的。轮换着玩各种不同的玩具能让孩子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 除了创建有秩序的环境之外,你还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放她自己的东西的地方,以鼓励她培养起责任感。你应该示范给孩子看如何用齐眉高的衣帽钉和塑料挂钩来挂衣服,以及把鞋子放在专门的地方。对于父母来说,一天中最倒霉的事要数在临出门时找不到孩子的鞋子——或者更糟糕,孩子的一只鞋子找到了,却怎么也找不到另一只。应该示范给孩子看如何始终把两只鞋子放在一起(或者到了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要求他把两只鞋子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在专门放鞋子的地方很容易地把一双鞋子找出来。”如果我们允许孩子把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话,他们就必然会放得杂乱不堪;而如果我们帮助他们讲究整洁的话,他们也就会整整齐齐。要是生活在了乱作一团的环境当中,那么孩子们努力地在自己生活中建立起秩序的成长阶段就会受到妨碍。 3岁的孩子具备了听从大人指导的智力,并且能够在头脑中保存起对熟悉的地方的记忆。他们能够想起来家里的东西放在了哪里,并且开始意识到每个玩具都有各自的摆放位置。在孩子懂得了这些之后,应该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赞扬,以充分利用他在智力上的这种成熟。不要对孩子说“把这本书放到书架上去”,可以换成这么一种说法:“请把书放到它该放的地方去。” 孩子开始社会生活。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各种社会技能,学会与别人一起玩耍,学会对别人的需要和情感产生敏感。作为孩子的管教者,你的任务是为孩子社会技能的成熟提供条件,具体来说,这项任务包括为孩子挑选合适的玩伴、调解孩子们的争吵,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包括为孩子选择托儿所和幼儿园。孩子们开始不再把你作为主要的玩伴,也不再独自玩耍,而是开始去找别的孩子来作为玩伴,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你的孩子在与别的孩子的交往中学会了让自己成长起来的各种技能。不好的一面是他可能学会了你不希望他学到的那些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作为2岁和3岁孩子的管教者,你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的社会生活建立结构,使之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开始讲究礼貌。2岁和3岁大的孩子已经能够学习礼节了。你要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这有助于你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智力上和情感上能多大程度地遵循各种社会礼仪。只有以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和体谅别人的观点为基础,孩子们才能真正地懂得不自私、有礼貌。在5岁之前,孩子们不会突然地一下子就懂得这一点。而且5岁以下的孩子思考的往往是特定的事情,还不具备普遍性的思维。你可以教孩子在奶奶给她一块饼干时对奶奶说“谢谢”。但她很可能只有在奶奶给她饼干时不需要你的提醒就对奶奶说“谢谢”,而在你给了她饼干时她根本不会向你道谢。到了差不多5岁时,孩子才会发展起将“谢谢你”普遍化的能力,她会发现无论在什么时候别人给了她什么东西,“谢谢你”都是一个十分恰当的回应。尽管如此,在孩子成长着的头脑中确立起讲礼貌的习惯还是很有益处的,即使孩子讲礼貌主要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赞扬、并且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讲礼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存储在了孩子的头脑中,那么各种礼节的含义就能够相当容易地在孩子头脑中占有一席之地。 孩子们是通过你对待他们的有礼貌的态度来学习讲礼貌的。在2岁半时,劳琳已经学会了如果她在提出要求时加上一个“请”字,那么“请”字会给她带来非常亲切的、并且常常是积极的回应。2岁大的孩子很快就能认识到社交中的魅力会为他们带来更有价值的生活。你应该要求孩子对大人和其他孩子讲礼貌,并且要为他作出讲礼貌的榜样,但是在你的头脑中 应该始终记住:2岁大的孩子与别人合作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参见272,280页“与人分享”)。 “我自己来做这件事。”确实,只要有个朋友稍加帮助,你的孩子就能够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在2,3岁之间,这种独立性会完全地展现出来,这种表现是正常的,你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去培养、促进孩子的责任感和自立意识。如果时间允许你等待,你就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自己穿上鞋子。这样,当你的时间很紧张时,你就可以毫无愧疚、实事求是地对孩子说:“这次你可不能自己做,妈妈要赶时间。” 玛莎讲过这么一件事:“在劳琳2岁大的时候,一次她看见她4岁大的哥哥不要大人的照料就自己跳下了汽车,于是她认为一旦她松掉了绑在身上的安全带,也可以不要我的帮助就自己下车。她已经打算要改变我们的习惯做法,但没有注意到我已经防范在先了。当我伸手去抱她的时候,她用力地挣扎着,不让我把她抱下车,嘴里还在大叫着„不,我要自己下车。?我直觉地知道她并不是在故意地违抗我。那是她第一次要„自己来做这件事?。如果这次我也像往常那样要把她抱出汽车的话,起码要花上平时三倍的时间。于是我克制住了自己,调动起了自己的耐心和幽默感,把这件事看成是她验证自己能耐的机会。一个还在学走路的孩子又一次教会了我要慢慢来、要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 年龄段不同批评方法也不同 同样的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好的批评方法也是不同的。 2岁以下,不主张直接批评 桌上一杯温开水,被宝宝一不小心碰到了,这时候,任何形式的批评和紧张,例如“怎么这么不小心,”、“烫到没,”都是不适合的。最好的做法时,把孩子抱开,收拾好桌面,父母提供一个安全环境,为孩子的不小心犯错负责。 3~5岁,直接告诉孩子结果 让孩子自己体会行为的后果,分两种情况,一是像打碎杯子之类的小事,你可以告诉他,“看,杯子碎了。”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人际之间的纠纷,比如孩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你可以告 诉他,“被打是会痛的。”对三到五岁的孩子,批评时最好不要加上正确或错误的评价,让孩子给自己打上“我很坏”、“我就是不会做事”的标签。 6岁到小学期间,适当惩罚 6岁后的孩子犯错时,适当的惩罚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提前约定规则。比如,孩子上同学家玩,你跟他约定好,“6点回来吃饭,如果没回来,星期六就不可以出去了。”如果孩子一个没忍住贪玩回来晚了,告诉他事先说好的惩罚,“好吧,这个星期六不出去了。”不要没讲好任何规则,事后就直接惩罚孩子。 [] 几岁是孩子认汉字的最佳年龄 新浪育儿博客曾经开展了小儿早认字利与弊的辩论,应新浪育儿博客编辑的邀请我写了一篇有关的文章。当时辩论似乎向一边倒,不管是一些专家还是博友都纷纷认为让孩子“早“识字不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是揠苗助长。我无意参加这个辩论,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主要是学前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进行这样的辩论必须设定前提:什么是“早”,“早”的时间定位标准是多少。是指出生后到1岁前还是1~2岁,还是2~3岁,还是4~6岁,不同的年龄段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必须先把这个前提搞清楚,再进行这个讨论也不迟。没有这个前提一切辩论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孩子的各种行为都存在这关键期(即敏感期)现象,同样学习认汉字也有敏感期。 我提倡的是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家长或教育者应该具有敏感的洞察力发现孩子某种行为闪现的第一次,实际上这就是某种行为敏感期的开始。家长能够及时地抓住它并创造各种机会不断地去强化它,促使这条神经通路保留并固定下来成为大脑永久建构的一部分,使他的潜能逐渐发展成为他的一种能力。这就是早教专家常常说的“抓住了孩子发展的敏感期进行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需要提请家长注意的是:每个孩子同一种行为敏感期出现的时间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敏感期表现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敏感期不同的孩子表现的形式也不相同。正如我常说的,天底下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别人的经验不能完全复制在自己孩子身上,只能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教育必须提倡个性化。 前一阶段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举办的《学前儿童双语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来自京沪两地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学汉字的最佳年龄段为3,6岁,让孩子及早阅读对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有利而无害;并且认为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大约6周时间)然后看图读拼音识字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而且由于识字晚,识字少远远不能满足孩子智能的发展。与会专家们认为如果孩子在上学前认识2000字左右就基本解决了孩子阅读的问题。日本东京有多所教幼儿识字的幼儿园,据他们从1967年开始的一项研究,5岁开始学部分汉字的孩子智商可达95,4岁时开始学的可达120,而3岁时开始学的可达130。 这种观点也符合蒙泰梭利有关敏感期的早教观点。蒙泰梭利认为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汉字虽然是符号,但是它与一些外文字母大相径庭,外文必须经过拼音才能形成词语,才能读懂含义。而中国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而且一些文字各个部分的排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副画的感觉,它很形象,如果将字拆开,每个部分可表达一定的意思。读出一个字就代表这个字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与不同的字配对组成不同含义的词语;有的字可以由几个不同、但是与这个字相关含义的字组成;所以当孩子学习认汉字时很容易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并明白它的意思而引起学习的兴趣更易记牢。例如,羊有两个犄角、一条尾巴,所以孩子在学习“羊”字时就会看到字的上面有犄角一样的一点一瞥的两个笔划和拖着的一条“尾巴”,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学会这个“羊” 字了。例如“掰”字,可以告诉孩子“掰”字是用两只手同时分开一件东西就叫“掰”。再如“播”字,可以组成广播、播放、播种、播音、转播、播散等词组,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虽说汉字是汉语的基本符号,但是它留在孩子的大脑中是一个表象(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是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的。因此3岁以后随着记忆力的发展,启发孩子的形象思维的苗头,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接触对于即将进入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的确提高了他的认知水平、丰富了书面语言水平、发展了他的智力。 3,6岁学习认汉字也符合左右脑的发育的规律。3,4岁是孩子从直观动作思维逐渐向形象思维过渡时期,所谓的直观动作思维是孩子的思维借助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思维,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离开了具体事物的感知和动作孩子的思维就停止了。而形象思维是凭借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来进行思维。4,6岁是形象思维时期,思维已经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到全部进行判断和推理。从理解事物的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形象思维属于右脑的功能,右脑是没有语言中枢的哑脑,但是有接受音乐的,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中枢。主管人的鉴赏绘画,观赏自然风光,欣赏音乐,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右脑具有类别认识,图形认识,空间认识,绘画认识,形象认识等能力。对于孩子来说,中国汉字就像一幅画、一张图,认字的过程就是鉴赏“画”的过程,所以3岁以后 开始学习认字是符合孩子左右脑发育规律的,通过认字还能培养孩子的细微观察力和思维力,因为一些汉字确实需要仔细观察才能认识对的,如报和极、这和过、地和他、大和太等等,孩子必须要“比较”找差别,经过思维才能认识准确。一些不同的字还能组成新的字,如“日”和“月”可以组成一个新字“明”,因为在月亮和太阳的照射下大地才能明亮;有意思的是当天空出现各一次太阳和月亮后就是“明天”的开始。这种组字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是游戏和猜谜语一样,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因此认识汉字还有助于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的发展。而外文符号(包括汉语拼音)与数字一样同属逻辑思维范畴内,它归属于左脑的功能。左脑有理解语言的语言中枢。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语言回忆和时间感觉。它是进行有条不紊的条理化思维,即抽象思维。所以说左脑是一个理性的脑,是工具,又叫学术脑。 0,6岁是孩子右脑功能发展的时期。而逻辑思维是在孩子6岁以后才开始迅速发展,所以我国语文教学有关拼音学习正是处于逻辑思维这个阶段。如果不很好的利用3,6岁(正处于右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去学习汉字就错过了这个良好的时机,等到上小学才开始通过拼音学认字,岂不是走了国人学习“外文”的道路,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直接利用而走非要绕道而行呢,现有的小学学习方式局限了孩子阅读的发展。而阅读带给孩子的是知识的增长和眼界的开阔。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知识不能只依靠自已亲身经历的事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是需要通过学习间接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的。如果孩子因为不认识字不能阅读的话,自然就失去了获得更多知识的机会。所以一些早教专家包括前美国总统老布什先生的夫人芭芭拉在美国一直致力于推广早期培养儿童阅读的好习惯。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也是情有独钟。 高尔基曾经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前苏联钢铁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
/
本文档为【逻辑思维从几岁开始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