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2017-09-26 25页 doc 51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论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内容提要„„„„„„„„„„„„„„„„„„„„„„„„„„„„„(1) 关键词„„„„„„„„„„„„„„„„„„„„„„„„„„„„„„(1) 前言„„„„„„„„„„„„„„„„„„„„„„„„„„„„„„„(2) 一、 徽州古民居概述„„„„„„„„„„„„„„„„„„„„„„(3) 二、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现状„„„„„„„„„„„„„„„„„(4) (一)保护现状„„„„„„„„„„„„„„„„„„„„„„„„ (4) (二)开发现状„„„„„„„„„„„„„„„„„„„„„„„„...
论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论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内容提要„„„„„„„„„„„„„„„„„„„„„„„„„„„„„(1) 关键词„„„„„„„„„„„„„„„„„„„„„„„„„„„„„„(1) 前言„„„„„„„„„„„„„„„„„„„„„„„„„„„„„„„(2) 一、 徽州古民居概述„„„„„„„„„„„„„„„„„„„„„„(3) 二、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现状„„„„„„„„„„„„„„„„„(4) (一)保护现状„„„„„„„„„„„„„„„„„„„„„„„„ (4) (二)开发现状„„„„„„„„„„„„„„„„„„„„„„„„(5) 三、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6) (一)多种因素导致拆旧建新及更新„„„„„„„„„„„„„„„(6) (二)防火及防蚁害形势非常严峻„„„„„„„„„„„„„„„„(6) (三)过度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破坏„„„„„„„„„„„„„„„„(8) (四)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9) 四、 徽州古民居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及建议„„„„„„„„„„„„„(9) (一)开发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10) (二)加强白蚁防治及防火工作„„„„„„„„„„„„„„„„„(10) (三)适度发展旅游业„„„„„„„„„„„„„„„„„„„„„(11) (四)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13) 五、 结语„„„„„„„„„„„„„„„„„„„„„„„„„„„(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6) 成果申明„„„„„„„„„„„„„„„„„„„„„„„„„„„„(17) 致谢„„„„„„„„„„„„„„„„„„„„„„„„„„„„„„(17) 以西递、宏村为例 胡德兵 (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其中, 徽州古民居是徽派建筑中数量最多的一个门类,作为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与人们的关系最 为密切,在历史上有过相当长的一段辉煌时期。然而,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古 民居正遭受史上最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在如何保护与开发上,遇到了不少难题,保护与开发 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徽州古民居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这二个方面都十分重要,不可偏废。到目前为止,关于研究徽派建筑的文章已有不少。在这 里,笔者主要是从民族学的角度阐发对民居保护和开发的想法,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 建议,以期对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 西递 宏村 古民居 保护 开发 胡德兵(1985~),男,汉族,安徽省青阳县人,贵州民族学院 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民族学本科生。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vilian Residences in Huizhou ——A Case Study Of Xidi and Hongcun Villages HU De-bing (School of National Culture, Guizhou Nationality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Anhui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hui culture, it is important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 The ancient Huizhou residences is one of the largest number of categories in Anhui construction,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Anhui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and have had quite a long period of glory in histor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ourism, a number of ancient residential areas are suffering the most serious damage 1 in the history, especially in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met with a number of problem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nspicuous. Therefore, how to more effectively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ancient Huizhou residential areas has become a very pressing issue. Both aspects are very important, never can be neglected. So far, there are many articles study on Anhui construction. Here, I mainly learn from the 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elucidation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residences, proposed some pointed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 ,with a view to the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of Anhui culture can be helpful. Key words Xidi Village Hongcun Village ancient civilian residenc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翻开中国地图,在安徽省南部黄山脚下的新安江畔,有一片文化历史灿烂悠 久且保留完整的区域,这就是徽州。徽州,古称新安,自秦朝设置郡县以来, 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追本溯源,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 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 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今天的“徽州”已经不是一个行政区划, 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 徽州地区的兴盛从南宋以后开始,在明清达到鼎盛。徽州发展了先进的经济、 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这里孕育了程朱理学、新安画派、四大徽班,盛产宣纸、徽 墨、歙砚,工艺、出版、医学也都非常发达;而徽州最广为人知也最具特色的, 莫过于徽派建筑。徽州传统建筑文化规模宏大而完整,个性鲜明而又能融于自然 山水,样式千变万化又能和谐统一,类型丰富多样又能自成体系,工艺精湛华美 而总体又朴素清新,于今已成为中外建筑界深入研究的珍贵遗产。 2 古徽州地区,人口众多可耕地少,农业发展条件不足,因此不少人外 出经商。明清以来,徽商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 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殷实的徽商多在自己的家乡兴 建奢华的住宅,以炫耀乡里,至今尚遗留大量的明清民宅。其中清宅居大 多数,仅黟县宏村一地,即有清代民居137幢。[1] 由于徽州地区平地较少,土地十分宝贵,故民居主体建筑一般以平面 规整的三合院为基本规式,即正房为三间两层楼式形制,左右厢房,称“一 明两暗”、无厢房,称“明三间”,前面为高墙封护,四周围以高墙,正房 前形成扁长的天井。正房下层堂屋为敞厅式,作为日常起居之所,左右间 为卧房,上层当心间作为祖堂奉祖先牌位,岁日祭祀;两侧厢房较为狭窄, 作为贮藏或交通之用;楼上各间房屋可以串通,大门开设在住宅正中。清 代民居中多在堂屋屏门之后架设楼梯。稍大型的住宅为三间两进堂,即两 座三合院相背而建,前后各有一天井,两厅合一厅。最大型的多为三间三 进式,即由上、中、下三堂构成的日字形布局。有些多进系列的大型住宅 在纵列之间,设有火巷,作为前后通道,兼有防火之效用。 徽州民居的空间组合规整,既适合当地气候,又比较节省用地,同时 也满足了家庭的私秘性要求。在外观上注意形体轮廓及马头墙的运用,用 色十分淡雅清新。内部装饰玲珑华贵,做工精巧,并十分重视庭院绿化及 [2]小空间的处理,这些都构成了徽州民居的鲜明特色。 另外,徽州古民居还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尤其是黟县的西递和宏村两 地,更为突出。从审美的角度对古民居的美学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将更有助于我 们了解她、欣赏她、保护她、宣传她。 (一)黟县古民居建筑突出地表现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 儒家文化思想。无论是西递村的船形整体布局,还是宏村的牛形水系结构,都突 出了“和谐”二字,或依山傍水,或水流村中,村借山势,水借村活,充分表现 出古黟人民在建筑方面追求恬静、详和、幽深、典雅的美的追求,在这小巷深深 的青石板路上漫步,忽尔高墙如堵,忽尔路转溪桥,莫不让人心旷神怡,思古之 情顿生,甚至会有一种对自然哲理的顿悟。 3 (二)黟县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壮美与优美的完美结合。高耸的马头 墙,粗犷、流畅的线条,势如绝壁、绝无一门一窗的高墙,气势宏大的门楼,深 邃、肃杀的祠堂,数人合抱的木柱,巍峨的古塔、牌坊,都可归之于壮美的范畴; 相比而言,优美之所在则俯拾皆是,如宛转的水圳,曲折的游廊,雕梁画檐,石 雕漏窗,绣楼门亭,无不体现出文雅清新、风韵怡人的优美,体现出文人雅士的 理想和追求。 (三)黟县古民居较为考究者,多为商贾达官所建,其必然隐含建造者的建 筑思想或精神理念。无论是商场或官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的,但 这却又是为商为官者所梦寐以求的,于是,这种矛盾的思想理念就必然地体现在 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追求返朴归真,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的田园生活,追求全身而退、旷达处世的社会美。 (四)黟县古民居最珍贵的仍是她的艺术美,一幢幢古民居如同一件件完美 的艺术精品。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徽州三雕”。其砖雕小巧玲珑,内容十 分丰富,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花草走兽不—而足。其石雕采用黟县青大理石, 多雕骏马、松石、竹梅等,构思巧妙、刀法透逸。其木雕更是手法繁复,精品不 绝。可以说精美的三雕为黟县古民居增添的艺术美,更让游客充分接受黟县古民 居美的陶冶。 《文物保护法》中明确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 方针。不进行利用,则徒增负担,不利于保护;利用不好,会造成文物的损害, 尤其是传统民居的利用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徽州古民居作为中国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双重难 题。目前,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徽州古民居的保护状况在全国算是比较好的,这主要得益于古徽州地 区交通的闭塞,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大量徽州古民居保存下来变成现实。但随着 近年来该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和物涌进这片古老的土地,加速了 古民居被破坏的进程。 4 对徽州古民居有计划地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了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名单。此后,在1989至1998年公布的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又有近百处徽州建筑入榜。1988年起,宏村和西递先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外, 数以千计的徽州建筑被列入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安徽省第七届人大通过了《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共9章44条。徽州建筑遗产的保护纳入了法治的轨道。[3] 西递村目前保存有明代民居建筑1幢,清代民居建筑122幢,被誉为“明清 [4]民居博物馆”,宏村现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158栋,其中的137栋保存完 [5]整。 日前,安徽省政府下拨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黄山和皖南古村落保护。其中, 西递、宏村290万元,主要用于宏村水系综合整治、环境整治和西递水口园林修 复等重点项目。自2003年起,黄山市积极争取到安徽省政府设立的省世界遗产 地保护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两处遗产地近50项规划编制、古建筑抢救 修复性修缮、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消防隐患消除等方面的项目,效果显著, 为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6] 目前,徽州古民居的开发已进行了20多年,各方面相对比较成熟,取得了 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开发过程中,不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 问题还比较严重,如果处理的不好,将威胁到古民居的保护,那就得不偿失了。 目前,西递整理开放有凌云阁、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 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 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申遗的成功,使宏村与世界接了轨,也给宏 村带来了更大的品牌效应。2000年12月7日又通过了申报国家首批的4A级旅游区(点)的验收评定;2004年上了国家名片:邮票„„宏村完整的 古风古貌、美丽的环境成了影视剧天然摄影棚,已经先后有《王稼祥》、《铁 画轶事》、《逆火》、《古刹鬼影》、《画魂》、《走向蓝水河》和《风月》等数 十部影视剧在村中选景拍摄,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国际计武侠巨片”, 一举夺得第73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的影片《卧虎藏龙》的拍摄。 5 黄山的徽派古民居目前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黄山市文化局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字:黄山市 1985 年文物普查时,1795 年以前的古民居有4700 余幢。 现在呢?“每年都有近 100 幢不在世上,不是坍塌就是卖了。”说这话的人叫徐 [7]普来。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历史遗留下的规模庞大的民居群体,现在正以 惊人的速度消失,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破坏消失状况更为严重,以至于在许多文章中用“抢救”、“手下留情”、“争分夺秒”、“救救古民居”等激情的 字眼来表达危急的心情。虽然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 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比较棘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徽州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不少居民也富了起来。这样,他们就有了两个选择,一是拆掉原来的旧房,建新 房,这无疑直接毁了原来的民居。二是保留原来的老房子,在外地建房或购房, 这样虽然使民居得以保存下来,但没人居住的民居还能称为民居吗?另外,没有 人管理和维修,房子只会越来越破败。 古民居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因素,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这样,一旦遇 到年轻人成家立业,就会随着社会潮流而拆旧建新,这是目前保护徽州古民居遇 到的最大问题。因为年轻人结婚成家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一来,不少古民居就面 临着被拆的危险。即使有些民居有幸保存下来,居民也会进行适度的更新,这样, 也对民居产生了破坏。 徽州古民居建筑材料大量采用木材,所以对其保护的重中之重还是防火,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大量采用木材。由于古建筑木构件受自然侵蚀多年, 6 含水量较低,极易燃烧;在其周围墙壁之上,以木柱、木梁、斗拱等支撑巨大的 屋顶,严实紧密,烟热不易散失,整个结构如架满干柴的炉膛,在燃烧中产生的 高热和积聚木材分解出来的大量可燃气体使古建筑易发生轰燃和坍塌。另外,古 建筑往往还组群布置,殿堂相连,廊道相接,容易蔓延扩大,火烧连营,造成严 重损失。 〈2〉古建筑一般都有油漆彩绘以及屏风、挂画垂帘等大量可燃装饰,很可 能由于电线陈旧、电气设备安装使用不当或可燃织物随风飘荡接触灯烛等原因而 引起火灾。 〈3〉庙宇烧香拜祭、宫殿的祭祖、祭天地等宗教活动,焚香纸等用火,以 及工作居住人员炊煮、取暖、照明用火,稍有不慎,都可导致火灾。 〈4〉游客如带进火种或易燃易爆危险品,特别是乱丢烟头等,也可导致火 灾。 〈5〉有些古建筑被一些单位分别占用作生产、生活场所,也使其防火安全 受到威胁。 〈6〉古建筑的避雷设施落后,有的虽然安装了防雷设备但不符合安全需要, 一旦遭受雷击,也易引起火灾。 徽州古民居所处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温度、湿度都非常适宜白蚁的生长 繁殖。而对古民居危害最大的就是白蚁。白蚁分泌的酸性物质,连钢筋水泥都能 侵蚀,一栋完好的古建筑,如果不加防治,两三年就可能被蛀空,简直就是“无 牙老虎”。 如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的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古民居 遭受蚁害。凶猛白蚁,成为黟县乃至整个皖南地区徽派古建筑群生存的最大杀手。 日前,安徽省建设厅组织白蚁防治专家,重点对黟县古民居建筑遭受白蚁危 害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显示,黟县的3500多栋明清时代古建筑,几乎全部是砖木结构,90%左右存在蚁患。黟县白蚁防治所近期对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 宏村等古民居建筑遭受白蚁危害情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对西递村124户古民 居建筑抽样调查60户,有58户古民居建筑遭受白蚁危害,危害率为97%。宏 村137户古民居建筑抽样调查61户,有57户古民居建筑遭受白蚁危害,危害率 为92%。 [8] 7 现在,徽州古民居的保护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各地方政府近年 来纷纷制定出台的保护性政策措施中,大多将该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 例,作为保护资金的重要来源。这样一来,为数不多的老建筑又面临着过度旅游 开发带来的危害。 尽管皖南古民居旅游开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在开发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地方,突出表现在: 皖南地区可供开发的古民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鉴于目前古民居绝大部分 还居住着人家,周围环境多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内部环境也较杂乱,加之受交通、资金、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旅游部门无法投资或不愿投资,因而影响了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一些资源品位较高,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古民居,至今尚未得到开发或开发不足。就现已开发开放的景区、景点而言,也多停留在较浅层次的开发上,游客本着对古民居村落的无限向往,更乐意亲身体验那入乡随俗 的乐趣,但目前大多数古民居仍为传统的观光型初级产品,游客只能走马观花地 通过听导游讲解来了解古民居的历史、民俗风情,而现代旅游市场急需的休闲旅 游、参与性旅游产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古民居难以显示其原有的魅力,一般游客也难以真正体验到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古民 居对游客的吸引力。 商业化是旅游开发过程中难以遏制的恶疾,皖南地区已开发的古民居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游客的大量涌入而导致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的现象。许多景区 中,急功近利,追逐商业利润,小商小贩只要能上缴管理费,就可随意摆摊设点,有的甚至还强行拉客。即便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递、 宏村,也不例外。走进西递村,即发现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周围,许多商业摊点挤在一起,向游客兜售着在国内许多风景区都可以见到的旅游纪念品,到处可以听到殷勤的叫卖声,看到一家家小卖部。建于明代永乐元年间的乐叙堂门楼前不仅挤 满了小摊点,连大门上也用粉笔写着“供应矿泉水、可口可乐”等横七竖八的文 字,这与古老的民居环境极不协调,过浓的商业化气息给古民居旅游平添了许多 8 烦恼,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前来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过密的商业摊点则堵塞了 旅游路线,扰乱了旅游秩序,影响了古村风貌,造成古民居遗韵的流失,从而破坏了旅游氛围。 尽管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文物管理、 保护古民居群的规定,并且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古民居的维修保护。 但随着古民居旅游开发的逐渐升温,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人数日益增加,古民居的宁静渐渐被打破,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膨胀、噪声不绝、水源污染、古街路面 磨损等问题也日趋严重。如在以水著名的宏村,几百年来环村流淌不息的水圳,如今已不再清澈,不时会漂来一些废弃的塑料包装和饮料瓶,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此外,由于古民居建筑大多都具有百年以上历史,年久失修,内部设施难以满足现 代人的生活需求,加之一些村民对保护古民居认识不足,随意拆建的人为破坏现 象屡禁不止。如有些村民因忍受不了老房子的潮湿阴暗而拆旧建新,有些村民为了追求眼前利益,找各种理由在古民居的墙上破门打洞,经商开店,破坏了古民居的原貌。2002年1月7日,西递村某村民还出资500元,雇人对其居住的老房屋 擅自进行修缮,使房屋主体部位已不复存在。据黟县政府提供的材料,自1996年以来,西递、宏村共发现乱拆乱建73处,其中西递村有37处违章建筑,宏村有36处违章建筑。 一方面,对徽州古民居要保护,这是勿庸置疑的。如果不保护,徽州古民居 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失。另一方面,对徽州古民居还要开发,但即使是适度的 开发,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因为这个适度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适度。这样, 就形成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正不断加剧。 面对规模如此巨大的徽州古民居群体,要谈保护应如何下手?应急的工作当 然要做,但长远的操作更应在眼下就要考虑。就是说要理清观念,分清主次、缓 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那些重要的民居精华。 9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为了保护徽州古民居,避免被拆的危险,当务之急就是安置这些“千年古村, 百年老屋”中现存的大量住户。对于那些不想住老房子的人们,要安排他们搬进 新区,住进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以满足当地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由于白蚁超强的繁殖能力,每两年就必须重复投药。所以必须要保障经费的 来源,目前,即便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有着专项经费的西递、宏村也头疼不 已。虽然每年都可以得到专项经费支持,但是仍然有着巨大的缺口,白蚁防治, 现在都不能进行集中大片的防治工作,只能分片处理。另一方面,黟县还有近 20%的古建筑散落在山里,只能根据受害的严重程度来分批治理,南屏、关麓、 屏山等地方,几乎每年都有老房子倒下,部分灭治很难达到根治效果。 〈1〉防火墙 防火墙(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其墙设在木屋架纵深方向两侧面, 称山墙。并高出屋面、随屋面坡度砌成阶梯形马头状,与前后沿口墙(封沿墙) 连成一体,将木构架封闭不使其外露,起到防火分隔作用。 〈2〉火巷的布设 火巷是大户民宅以多单元纵横组合布局中,于两单元之间所设的一条小巷。 它与街巷不同,是宅内通道,是防火分区的界定线,一旦发生火灾只限于烧毁一 个居宅。为了便于联系,火巷又是邻里出入的便道,门都不对开,相互错位。失 火时不能相互窜火,以达到防火分隔的彻底性。如歙县郑村“和议堂”,由四单 元组合而成,有8个天井,4条火巷。 〈3〉防火门窗 防火门窗是防火措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用料与做法非常考究,外门框 多为石门框结构。明代居宅也有用木料做门楣,为使木料不外露,在木门楣上贴 水磨砖,连木板门扇上也贴水磨砖,也有用白铁皮包门做法。无论是采用砖或铁 皮包贴木板门表面,其目的都是避免外火直接烧烤。民居外墙封闭,一般不开窗 10 或在二楼开尺许小形望窗。窗框也是采用石料或砖做成,框内开凹槽,窗扇采用 两块水磨大方砖推拉,关闭时不透一丝光线,能阻止外火从窗口突破窜入宅内。 同时保证了封火墙阻火功能的完整性、彻底性。 〈4〉楼面、屋面的防火分隔 古民居大多为2、3层楼房,因江南水乡潮湿多虫蛇,人们习惯在楼上活动、 起居、会客等。少不了照明、取暖用火,若不小心会引起木楼板着火,故普遍采 用“方砖漫盖木楼板”做法,一方面可减少用火不慎起火,另一方面在楼层之间 形成竖向防火分隔。 屋面:由小青瓦取代古代盖草屋面,是防火史上建筑自身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徽州民居不但盖小青瓦,而在瓦下木椽上还铺望砖。这一分隔做法,其一取代了 易燃的木屋面板,又使屋面木基层不外露;其二小青瓦与望砖可防止外来火害, 两者可增加内外火阻火时间,赢得救火时机。 〈5〉聚水措施 民居庭院内掘水井、筑水池、天井内置水缸等,也是消防供水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古村落中水井到外可见,取水十分方便。如黟县西递全村就掘有99口 水井,歙县昌溪村中挖有13口水塘。徽商民宅天井俗有“四水归堂”之说,故 将屋面雨水从四周汇入天井“明塘”中,明塘是采用石料砌成的聚水池,主要为 聚水灭火之用。有的还在天井内置水缸,这也是聚水消防的一种简易措施。 〈6〉消防观念 人们传统思维防火意识强烈,认为“火灾猛于瘟疫”,列为众灾之首。在思 想意识上也想方设法消除火灾,在科学不够发达的古代人们寄托神灵来保佑平 安。故在屋顶脊头安装龙吻,角上安鱼等“水之精物”来镇压火殃。为了时刻提 醒人们注意火患,村落规划中营建梗楼是必要措施。并选择居高临下地形便于眺 望,夜间配人值班打更提醒人们时刻注意防火。 以上所论是徽州古民居良好的防火措施,对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维修有非常 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当前各地古村落保护情况来看,最有效的保护办法就是利用丰富的古村落 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这是获得保护资金、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1 徽州文化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相继开发开放了屯溪老街、许国石坊、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西 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一大批旅游景区、景点,古民居、古村落旅游资 源已得到初步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吸纳黄山旅游的辐射效应,到皖南地区参观古民居、古村落的游客 日益增多。2000年黄山市乡村旅游接待量占当年接待量的40%,乡村旅游收入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20%。[9] 徽州古民居是徽派建筑艺术的典范,是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律而享誉海内外,是极具吸引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其开 发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徽州古民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由于其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 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难免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 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缺乏自身特色,缺乏创新意识。为了更好地指导皖南地区 古民居旅游开发,确保古民居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和永续利 用,必须加强规划,要在对当地古民居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措施与途径,以有效防止旅游开发中低档 次、重复建设的盲目行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滥开乱建的破坏行为,保障古民居旅游开发健康有序地发展。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古民居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 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其次,可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 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古民居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 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 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第三,在对每一古民居村落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第四,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12 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徽州古民居,蕴涵着徽商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包容了皖南地区特有的山水文化和民俗风情,也凝聚着徽州独特的人文思想和审美情 趣,是徽州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突出古民居形式的完整性和内涵的 丰富性特点,对其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不断充实观赏内容,充分显示民俗文化旅游的增智性,以满足游客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启迪美感,提高修养水平的旅游目的。同时要注意突出和表现不同民居的个性特色,以形成皖南古民居旅游的整体优势,塑造良好的旅游产品形象,使民居旅游成为皖南地区旅 游业的又一拳头产品。 民俗文化旅游不是静态的博物陈列,也不是以观光为唯一目的的旅游项目,游客本着对皖南地区民俗风情的无限向往,更乐意亲身体验那种入乡随俗的乐趣。 因此,可考虑多开发一些参与性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自试一试、尝一尝,亲身体验一番徽州人的生活情趣。如可进一步挖掘、整理古徽州的民间礼俗、民间 工艺、民间婚俗、民间歌舞等社会风俗,开发包括徽州菜、茶文化在内的古徽州 饮食文化,组织游客参与徽菜烹饪,制作食桃、腊八豆腐,边品味徽州名茶边欣赏 古徽州茶道表演;开发古徽州的服饰文化,仿制明清各个时期的服装,不定期举办古服饰展,以吸引游客着装留影和购买;还可围绕景区景点或在各景区周边乡镇 发展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以农村为卖点,让游客能够到山上去采水果吃,在生态园里住下来,当一回农民,从舂米开始,自己碾米、种菜、采菜、做饭,参与劳动,品尝特产,体味农情,过一下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通过亲身参与,使旅游者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尽情体验民俗风情的无穷魅力,感受另一种古朴自然的乡村 文化。 众所周知,保护与开发永远是柄双刃剑,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也不例外,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古民居作为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本应得到妥善保护。但由于当地的古民居多系私人财产,不免有人要改善装修,有人要重新拆建,因而保护起来相当困难,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新的矛盾。更何况民居保护 是需要经济支持的,皖南山区由于工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地方政府没有过多 13 的财力投入,民居保护的资金缺口还相当大。据专家测算,仅西递、宏村修缮古民 居一项就需要资金2300万元,白蚁防治需要320万元,把属于重点的37幢古民居收归国有,需要资金4000万元, 另外,要满足群众住新房的需求,开发新区,当地政府就必须在基础设施、给水工程等方面投资约3000万元。而黟县2000年可用财力仅为2900万元,只够发工资,显然,全靠财政拨款是不现实的。[10] 另一方面,古民居作为一种独特的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通过开发利用,吸引游人,增加旅游收入,既可富裕当地村民,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可以从旅游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 古民居保护。但即便是合理的开发利用,有时也难免会给古民居保护带来一定的 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协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古民居旅游开发 的成败,也影响着皖南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地方政府应遵循“有效保 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加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一是地方政府应会同文物 主管部门及有关专业技术部门,在对当地古民居建筑开发与保护现状充分调查的 基础上,共同制定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发和保护古民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有限的财政拨款和旅游 收入来开发和保护皖南地区成千上万幢古民居,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当地政府 要拓宽思路,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优势,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以及省旅游发展资金等,用于新区开发、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古民居修缮与收购、新 景区开发等。三是要妥善处理好商业发展与古村落风貌保护之间的矛盾,合理划分旅游功能区,进行分区管理,严禁在景区内进行任何商业性建设,餐饮、住宿、 购物等设施应远离游览区,以尽量减少对环境和旅游氛围的人为破坏,真正做到区内景区外商,区内游区外住,区内名区外利。四是要加大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 监管力度,依法打击盗卖文物、破坏古民居、乱拆乱建的违法犯罪分子。五是要 加强宣传,增强群众对古民居的保护意识,真正把民居保护、文物保护变成每个公 民的自觉行动,确保古民居建筑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总之保护好遗产、留住历史原真,不仅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也是当地获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14 应该明确的是,对地方性古民居建筑保护过程将是长期而困难的,当地政府 和组织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不能抱着一步到位的思想,这是不现实也是不负责任 的表现,实施的保护方法与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而保护的意识 也还需要不断地被强化。 徽派古民居建筑有着辉煌的过去,是安徽古文化的主要体现之一,虽然目前 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难,但笔者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其必然会 有美好的明天。 15 [1]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15-16。 [2] 单德启.村溪、天井、马头墙—徽州民居笔记[A].徽州史论文集[C],(6)。 [3] 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5:319-320。 [4] 张宗良等.安徽:黄山与徽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1:148。 [5] 李少林.中华民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9:108。 [6] 黄键.安徽省政府下拔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黄山和皖南古村落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8-9-3。 [7] 王立武.文物斗士徐普来:20年收购26幢徽派古建筑[N].经济参考报,2007-1-11。 [8] 朱磊.白蚁围攻徽派古建筑[N].人民日报,2008-10-17。 [9] 黄成林.黄山市乡村旅游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3,(1):25。 [10] 周美华等.黄山市农村旅游开发调研[J].徽州社会科学,2002,(2)。 [1]单德启等.中国民居[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9 [2]陆林等.徽州村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5 [3]余治淮.徽商的智慧与情怀:西递[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9 [4]舒育玲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宏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9 [5]王其钧、谈一评.民间住宅[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9 [6]李秋香.中国村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0 [7]吴晓勤等.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 [8]王其钧、徐跃东.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9]王其钧、谢燕.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 [10]荆其敏等.中外传统民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11]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12]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5 [13]张宗良等.安徽:黄山与徽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1 [14]李少林.中华民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9 [15] 黄成林.黄山市乡村旅游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3,(1) [16] 周美华等.黄山市农村旅游开发调研报告[J].徽州社会科学,2002,(2) [17]洪志成等.徽州古民居防火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与档案,2005,(1) [18]汪光耀.徽派古建筑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J].中国勘察设计,2008,(3) [19]于春普.谈徽派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发展[J].中国勘察设计,2008,(3) [20]朱国兴.徽州古民居旅游发展路径及其保护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6,(3) [21]王云帆.浅谈皖南古民居现状保护及开发利用[J].安徽建筑,2005,(5) [22]姜长征、夏娃、翟芸.对皖南古民居原真性保护的思考[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23]万国庆.皖南古村落及历史街区保护现状与对策[J].工程与建设,2004,(4) 16 :本人郑重声明,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下独立完 成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标明注释的以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属作者独创;并且,该成果属贵州民族学院所有。 :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郭国庆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 成的。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 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郭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 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另外,对于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也要表示感谢!我在这里查阅了不少相关 文献,才得以顺利完成这篇论文。 最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所有的老师,没有你们的教诲,我不可能在学业 上有此进步,也不会有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谢谢你们! 17
/
本文档为【论徽州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