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海之舞是骗子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问题研究

2018-04-11 23页 doc 49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海之舞是骗子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问题研究海之舞是骗子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问题研究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题 目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问题研究—以XX为例 学生姓名 王佳琦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09-2班 指导教师 于秀芝 职 称 教授 所在单位 管理工程系社会工作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 刘媛媛 完成日期 2013 年 6月21日 摘 要 本文对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劳动力部分就业岗位与农村劳动力的非重合性、互补性,是城乡劳动力替代的基础。外来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轻,增加了城市社会保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社会保障压力。农村大量...
海之舞是骗子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问题研究
海之舞是骗子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问题研究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学院 题 目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问题研究—以XX为例 学生姓名 王佳琦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09-2班 指导教师 于秀芝 职 称 教授 所在单位 管理工程系社会工作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 刘媛媛 完成日期 2013 年 6月21日 摘 要 本文对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劳动力部分就业岗位与农村劳动力的非重合性、互补性,是城乡劳动力替代的基础。外来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轻,增加了城市社会保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社会保障压力。农村大量轻壮年劳动力流出,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农村老年人口与子女生活空间距离的拉大,使家庭保障功能逐步弱化,需要求助现代保障形式。流动人口所遇到的风险主要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风险,他们从业风险大于城乡居民就地就业风险,因此,人口流动使城乡保障功能不足显性化,同时诱发了新的保障需求。流动人口逐渐摆脱依靠土地获取收益的单一渠道,收入水平一般也高于流出地的农村居民实际收入,部分收入的回流和流出者返乡,增加了农村保障资源,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福利 保障 ABSTRACT Floating population age composition of the light, the urban social security resources, and to some extent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urban social security.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young adults outflow of labor, exacerbated by the degree of aging in rural areas, the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and children living space widening distance, gradual weakening of the family protection features, you need the help of modern forms of protection. Risks encountered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adapt to modern risk of a market economy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ir practitioners is greater than the risk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local employment risk, so the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mobility security insufficiency dominance, while induced new protection needs. Floating population gradually emerging from a single channel to rely on access to land revenue, income levels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e actual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of the outflow, the return of part of the income and outflow to return home, an increase of support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rural areas establish and perfect. Keywords: social welfare secu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目 录 1 前 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 2 相关概念界定 ....................................................................................................................3 2.1 社会保障理论 .........................................................................................................3 2(2 流动人口的相关理论 ............................................................................................3 2.3流动人口与城乡保障 ...............................................................................................4 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 3.1 研究的内容 .............................................................................................................5 3.2 研究方法 .................................................................................................................5 3.3 研究框架和分析路径 ..............................................................................................6 4 XX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福利 ............................................................................................7 4.1 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 ..............................................................................................7 4.2 XX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分析 .................................................................................7 4.3人口流动下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问题 ................................................................8 5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对策研究 ...........................................................................................10 5.1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福利的影响..........................................................................10 5.2 统一体制下的分级 ................................................................................11 结 论 .............................................................................................................................14 谢 辞 .............................................................................................................................15 参考文献 .............................................................................................................................16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 前 言 1.1 研究背景 学者们很早就关注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以及人口流动对城乡资源流转以及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构建相应模式,从不同侧面给予解释。我国人口流动有其自己的特点,人口大规模流动和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经济收入、身份地位、福利保障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当前针对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人口,乡--城流动与城乡社会保障资源流转及其相应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还缺乏全方位、综合性研究以及相应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着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城乡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不仅特征明显,而且被长期固化,由于所有制分割和城乡分割,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呈现明显差异性。城镇职工有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呈现出低水平和地域差异大的特征,农村人口享受很少甚至根本就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待遇,二元结构下的城乡社会保障缺少相互衔接的结合点。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难以形成和偏差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核心是由产权而引发的收益分配和制度安排的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平等竞争和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向市场化转型期过程中的经济形态呈现多元化特征,离开土地的流动人口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生活风险加大,而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加大了流动人口及其农村人口社会保障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使城乡保障功能不足显性化。 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与流动人口理论入手,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XX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现阶段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对外来流动人口吸纳的非制度化特征,表现为保障方法非规范化、非制度化,推进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规则。 流动人口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机衔接的载体,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产生较大影响,流动人口既是影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重要变量,又是城乡社会保障资源流转的载体,可以构筑衔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桥梁。流动人口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表现出不同作用:对城镇而言,人口流动可以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乡--城保障资源流转,缓解城市保障压力,增强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就农村而言,一方面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出造成农村保障资源流失,动摇了农村传统保障的基础,家庭保障方式难以维系,需要求助于现代社会保障形式;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外出就业后收入增加,减少对传统保障形式依赖,促进了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加速形成。 当前城乡社会保障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人数少、集体投入差、 1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国家扶持弱、保障水平低,而长期分割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无法衔接,人口流动下的城乡保障制度难以沟通;二是由于没有广覆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进程,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阻碍城乡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城市使用外来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应按照外来劳动力的实际收入水平纳入城市社会保险体系,缴费较高会增加企业工资成本并可能使这些成本向被雇佣者转移,降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程度;社会保障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特征,存在着市场失灵问题,不仅需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更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前,应该建立一个与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把流动人口作为沟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变量和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工具加以利用,以促进人口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稳定。应该在统一制度的基础上,构架多层次、适用不同对象需求的城乡相互衔接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有利于人口流动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框架。 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1)破解二元分割的制度性壁垒,帮助被排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生活风险,为城乡人口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约社会保障是减小差别和补偿农民利益的手段,流动人口作为城乡保障制度衔接的载体,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3)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有利于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更好地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竞争。(4)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人口自由迁徙和劳动力合理流动,促进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5)转变传统生育观,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社会保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把社会保障作为对收入再分配的特定形式,揭示了社会保障在维护社会安全、保障社会公平以及有利于再生产等方面的规律性。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论述了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第一,国民收入再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社会产品分配时指出,在分配之前应作三项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偿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川在论述按劳分配时,马克思看到了按劳分配事实上的不平等。为了弥补分配上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必须从消费资料中进行一些扣除,建立社会保障后备基金,一方面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福利,另一方面给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者提供援助和救济,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水平。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是把社会公平做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目标,指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合理分割,国家政府应当参与分配,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在分配机制上的特有功能来缓解社会分配的不公正状态。从社会道德和人类文明所要求的公正目标出发,也应该为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以做到在国民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性。 第二,社会保障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劳动力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内容,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还从社会再生产运行的角度说明了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再生产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他指出:“在不变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从物质方面来看,总是处在各种使他遭到损失的意外和危险中。因此,利润的一部分,„„必须充当保险基金。”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从社会产品分配的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内容,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 为处于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取福利。 2(2 流动人口的相关理论 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由于城乡隔离的制度因素和制度转换表现出的相对滞后性,农村流动人口在城镇受到社会分层方面的排斥。社会学家帕金(F 'Parkin)提出的在社会分层方面有两种排斥他人的方式,一种是“集体排他”的方式,将某些社会群体整体地排斥在资源的享有之外的一种体制,使他们丧失了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集体排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共同群体’:这个被排斥的共同群体往往会作出比较激烈的反应,社会矛盾容易由此而激化。另一种是个体排他现象,个体排他的结果产生的是“分散的身份群体’:社会矛盾不宜激化。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中的社会身份,由于受制于制度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排他方式普遍存在,造成进入城市农村流动人口生活地域边 3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缘、工作职业边缘与社会地位边缘的特征。这种排斥的结果,反映出流动人口就业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一般要大于城乡劳动力就地就业风险,他们转移后所面临的主要为市场风险,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小农经济所遇到的自然风险,而是与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相联系的现代风险特征。 社会学家彼特布劳(Peter Blau, 1991)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一书中指出:“有着相近的社会位置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要比其位置相差大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普遍些”,“内群体交往比外群体交往多”。这意味着,社会地位差别越小,相互之间交往就越多;社会地位差别越大的社会群体,相互之间交往就越少。进城后的多数农村劳动力短期内未能完成城市化和未被城市文化所接纳,处在城市文化的边缘地带,社会地位不稳定,移民心态较为突出,与城市主流社会人群的联系与互动较弱。 2.3流动人口与城乡保障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与商品会在各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从经济发展的过程分析,劳动力等资源流转的结果有助于实现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工资水平和利润率均衡化,从而促使地区间和城乡间经济发展。 在人口流动下城乡资源流转对城乡发展问题上,一直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以帕瑞希等(Parish, 1973; Ahlburg, 1996; Solinger, 1999)的“现代化理论’:强调其积极意义,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城市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带来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使外部世界的资金、技术、信息、新观念传播到农村,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城市就业机会多和劳动收入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农村对劳动力的坚决排斥所导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自然外溢。二者共同作用,是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动因。以弗兰克等(Frank, 1985:160; Santos, 1985:171-172) 等的“依附理论”者认为,作为核心地带的大都市发展是建立在农村地区不发展基础之上的,都市地区发展是以对作为边缘地带农村地区的剥夺和剥削为前提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的增加并不会改变贫困与富裕地区之间关系的“马太效应”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效应,资本和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是“极化效应’:从城市流往农村是“涓流效应’:并不会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4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内容 针对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不同步的特点,深入分析XX外来流动人口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相互影响,揭示人口流动与社会保障资源流转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针对现在和未来被保障人口,正确处理城乡人口之间、代际保障流转问题,形成个人及国家支付成本小、社会效用大的城乡社会保障模式,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并与现行政策相一致,做到合理调节人口结构。 对城市重点研究流动人口的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1)养老保险: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在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纳入要具体分类,一是短期流动从业人员应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二是相对稳定的外来农村劳动力纳入个体劳动就业的自我积累制模式;三是单位雇佣外来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按实际收入水平缴费。各种社会保障模式应减少统筹基金比例,增加个人帐户比例,实行单独建帐、统一管理,便于社会保障关系转移。(约医疗、工伤保险纳入从业地城市医疗、工伤保险,实行个体劳动者基金缴纳模式,积极推行包括这两项内容的综合保险。 农村人口以养老、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研究内容。养老、医疗实行自我积累制模式,最低生活保障实行特困救助。 3.2 研究方法 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突出专题细分研究,对人口老龄化预测、社会保障的经济效用分析、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养老保障资金平衡、土地流转价格等进行研究。利用图表和数学模型等表达形式,构建流动人口及其对城乡社会 保障影响和未来发展模型,进行定量化对比研究。 进行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经济效用分析,在经济可行性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构建不同层次、分类指导的养老保障模式。难点:?对人口老龄化预测、养老保障平衡等定量化研究;?养老保障制度模式应具备再分配、储蓄和保险三个功能;?综合考虑人口、社会和经济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性分析二元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人口流动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工伤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采取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来分析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修正过去有些不合理的制度结构,以XX的模式特征推出不同区域社会保障的内在联系和相应发展模式,提出基本对策。应用聚类分析方法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构建不同层次、分类指导的社会保障模式。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保障与微观资源配置、社会保障与宏观经济运行、社会保障与收 5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建立社会保障有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研究农村流动人口与土地保障,土地流转涉及其相关社会经济的配套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成长,提高土地收益率,建立土地股权合作制,提出土地转移转让和收益分配等问题。 3.3 研究框架和分析路径 本文研究的假设条件:(1)假设流动人口主导流向一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建立适应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2)假设主要考察城市里的主体流动人群--农村流入人口。考察农村人口从农村流出后,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在对XX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构建不同层次农村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该目标模式应该是“保障社会化、水平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加速人口流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和有效整合,不断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沿着城乡社会保障资源配置、制度模式转变机制研究线索,揭示人口流动过程中的城乡保障资源流转特征,充分运用保障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流转,适时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流动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过去,城乡两种人群缺少社会保障结合点,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快,流动口作为影响城乡社会保障的重要变量和城乡保障资源流转载体,使传统保障资源不足和功能减弱显性化,诱发城乡人口对社会保障的内生化制度需求。构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要与鼓励个人劳动的激励系统的有效性相结合,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形成城乡相互衔接、统一体系下的差别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城乡保障制度衔接过渡。 社会保障资源的可整合性对于社会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要正确处理代际、人口流动关系问题,形成个人及国家支付成本小、效用大的城乡保障模式,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合理调节城乡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4 XX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福利 4.1 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 一、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比较 改革开放前,各种制度障碍阻断了城乡人口流动传导机制形成,限制了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要素市场的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年拉大、利益分化严重。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是由于所有制和城乡分割的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偏向性制度安排,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出受阻,农民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又出现拉大的迹象。 二、人口流动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人口流动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这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获得较高收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收入水平;二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出,减少了农业劳动力数量,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间接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4.2 XX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分析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中吸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XX外来流动人口己经达到387.11万人。 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有着明显特点,即农村人口流动与身份改变、地域迁移相分离,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时间滞后于工业化的启动,基本上走的是分散型流动之路。当前,我国人口的基本流向为中西部为人口的主要流出地,而东部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 XX正在经历人口年龄不断老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行业对外来劳动力有着一定需求,随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开放,外来劳动力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对XX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产生竞争与替代效应。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时间与流入原因相关,XX外来流动人口按来沪原因的时间分布情况看,从事经济活动是人口流入并长期居住的主要原因。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是XX第一次对流动人口的全面调查,普查结果显示,XX外来流动人口为387.11万人,XX外来流动人口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为284. 28万人,占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73. 44%;婚嫁和随迁人口为57. 24人,占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14. 78%;其他人口为45. 59人,占外来流动人口总量的11. 78%。 从XX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时间可以看出,其中78. 98%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有57. 43%人口居住时间在一年以上,有18. 13%的人口居住时间在五年以上。外来流动人口流入原因不同,其居住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其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外来流 7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动人口有79. 02%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有55. 37%居住时间在一年以上,有16. 73%居住时间在五年以上,这部分人口居住时间长短基本反映了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时间分布特征。婚嫁及随迁外来流动人口有11. 90%人口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有72. 04%人口居住时间在一年以上,有26. 37%人口居住时间在五年以上,以长期居住人口为多。其他外来流动人口有67. 25%人口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有51. 90%人口居住时间在一年以上,有16. 45%人口居住时间在五年以上,其他外来流动人口来沪的居住时间较短,有近一半的其他外来流动居住时间在一年以下。 4.3人口流动下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问题 由于所有制分割和城乡分割,城市职工有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人口享受很少甚至根本就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待遇,一直延续着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一直被看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两千多年前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这其中意味家庭承担着重要养老职能,家庭养老长期为我国农村主要保障形式。生育的普遍开展和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特别是城市化的加速进行及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出,家庭保障形式难以满足人们的保障需求。 (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长期处于徘徊局面,而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东南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了覆盖范围较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多数地方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发展缓慢。到2000年末,全国有294个地市、2052个县、32610个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国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6172. 34万人,占农村各类农业劳动力的12. 8%,如果扣除从事工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后,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人口为14. 08%;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83. 5亿元,当年养老保险资金收入19. 16亿元,其中保费收入13. 91亿,基金运营收入5. 25亿元,年基金运营收益率为2. 86%;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年人均缴费22. 54元,其中个人缴费比例为56. 46%,集体补贴为43. 54%;当年养老金支出40868. 58亿元,领取养老金人数为97. 81万人,年人均领取养老金417. 84元。8本文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最多的5个省市和最少的5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比较。 (二)具有现代医疗保障特征的XX农村合作医疗 1997年《XX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农委、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关于改革和完善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以县(区)为单位,个人、集体、政府参与的社会统筹的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创造条件,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 XX目前的合作医疗保险与企业职工医疗保险比较,两者十分相似,已基本形成社会统筹与互助共济相结合的合作医疗保险模式,是一种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XX市农村合作医疗建立40多年来,在防病治病、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卫生需求、减轻农村居民疾病经济负担(特别是大病经济负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市1999年和1998年参加合作医疗人数 8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分别为210. 12万人和256. 36万人。在XX的合作医疗总基金中,由农民缴纳部分占58. 3%,由各级政府、企业及村集体筹集部分占41. 7%。 1996年至1999年村集体支持金额总数为10849. 6万元,占合作医疗保险总基金额的50%。 9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5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对策研究 5.1流动人口对城市社会福利的影响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动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和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人口流动会直接引起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XX人口流动数量大、存在时间长,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保障的压力。 一、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结构变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结果显示,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8811万人,比1990年的6315万人增加了249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6. 96%,比1990年的5. 57%上升了1. 39个百分点。XX与全国相比,人口年龄结构更加趋于老龄化。 2000年XX和全国平均每个家庭人口分别为2. 80人和3. 44人,分别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平均每个家庭人口减少0. 30人和0. 52人。XX与全城乡家庭人口规模的缩小程度基本同步,但生育率水平更低和城市化水平更高,人口年龄结构更加趋于老龄化、家庭规模更趋小型化。XX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使XX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潜在支持系数不断下降的压力,进一步提高了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 二、外来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轻 XX市长期的低生育水平,户籍人口出现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社会保障负担加重。XX市外来人口大量流入,这不仅影响XX市人口总量的变化,而且也影响到人口年龄构成。从XX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看,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明显轻于全市人口。 三、流动人口替代与保障作用 流动人口替代是指一个地区通过外部人口不断流入,逐步抵消本地区在低生育水平下产生的总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以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的趋势,缓解当地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保障压力。XX市的综合生育率在近二十年一直低于更替水平,2000年的户籍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0. 955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外来低龄人口适量流入,可以对原有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适当提高生育水平。 外来年轻人口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流动人口对现有人口保障的替代作用。据测算,一个人一生的医疗费用80%用在55岁以后,因此,一般养老问题与疾病问题是伴生的,社会保障的养老、医疗与扶贫是相互作用的。流动人口的主导流向和现行的偏向制度安排,决定了城市拥有获取稀缺性保障资源的优先权。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入,增加了城市保障资源的数量,他们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后,与城市人口同样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促使城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加大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缴费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保障的压力,流动人口适量的不断流入,构成了城市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0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外来人口流入将在一定程度上补充XX劳动适龄人口,改善了原有人口的年龄结构。应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的综合替代作用,缓解XX市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对社会保障体的压力。 四、制度滞后与创新因素冲击下的城镇社会保障 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尚未完成,政府为了扩大城市就业数量、维持社会安定,不断进行一定程度干预,以维持原有城市优先的偏向制度安排。从国家和社会角度考虑,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制度转换的成本,减少改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在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模式都发生明显变化的条件下,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转换相对滞后矛盾凸显出来。 由于受制于传统管理观念和经济调控思路的制约,许多城市政府对国有企业用工不断进行干预,使雇佣农村劳动力的管制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相应提高。同时,对非国有企业在雇佣劳动力应该承担的必要责任缺乏相应的制约,雇佣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往往通过降低工资水平或不承担职工其他社会保障责任,将有些企业应当承担的成本转嫁给被雇佣者,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社会保障公平原则仍未得到有效贯彻。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践看,转移者在择业、定居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理性的行为特征,与之相适应的自主择业意识明显增强。己经由80年代寻求就业为主,转到90年代以寻求增加收入为主,而现在对化解风险的保障需求不断增加。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指出:行为主体之所以对现有制度进行破坏和创新,是由于他们看到体制外的利益,并且在他们预期中改变制度的收益大于由此所付的成本。城乡产业特征和多种经济成分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吸纳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必将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强烈冲击滞后的户籍制度、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的“三位一体”偏向制度安排。 流动人口就业代表着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方向,其工资及就业量的决定机制取决于市场。随着城乡统一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外来劳动力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将对城市劳动就业产生竞争并增加替代作用。应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变革的趋势,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是流动人口能否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因素的关键所在。 5.2 统一体制下的分级管理制度 社会保障资源的可整合性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 个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 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以及服务社会化、统一协调、分工合理的社会保障 管理体制。 (一)统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社会保障管理监督是一个基础一一整合的体系,既包括资金保障,又含有实物和服务保障的大系统。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把社会保险的项目,如养老保险、失 11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项目纳入一个统一管理体系内,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集中对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营运、监督等实施统一的管理。形成既能体现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的要求,又能兼顾个别项目的特殊要求,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统一对象。把国有企事业、党政机关、群众团体、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劳动者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网络,并逐步覆盖到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和广大农民。(2)统一基金筹集和支付。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应面向社会,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对象的收入水平制定缴费、缴纳方法,由国家指定机构统一强制执行,以实行社会保障基金筹措的社会统筹。(3)统一社会保障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运作与管理。把分散的社会保障积累基金进行集中管理。为了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妥善解决基金保值、增值 和投资运营等一系列问题,增强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应该组建国家认可的若干专门投资机构,负责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统一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 (二)分项具体管理 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上可以客观上判断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程度,例如,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在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城乡享受社会保障人数占其总人数比例相差极大,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差别,建立有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配置。实行全国社会保障统一制度、统一决策、统一预算,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统一管理机构,分级负责管理模式。建立一套保障管理执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保障项目之间相互独立,资金互不融通、统一管理。各级政府分级预算,政府将社会保障事务委托给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管理,只对社会保障进行监督,并根据各类保险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平衡。当前在城乡实行不同的基金积累模式,在养老保险实行积累筹资的集中化管理,医疗保险实行分级管理。就业、失业和社会保障构成一个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把不实行积累筹资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由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与促进再就业结合起来。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多要素互相联系的 有机系统,同时,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社会保障指标要与反映劳动力就业状况的指标相联系,才能更好地反映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和健全退休等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管理服务活动,形成有政府提供的基础性保障服务设施,鼓励社区、团体和个人的积极参与。在政府直接提供的实物和服务的同时,在适合的项目中提倡社区的非营利与市场的营利共同发展的社会保障服务。社会保障的各个服务系统具有相互联系,通过社区可以提供包括养老、医疗、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做到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形成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逐步实现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委托银行代发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待遇。 12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农村应该将与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的家庭赡养、社区保障等形式结合起来,才是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现实选择。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保障制度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客观要求,是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13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结 论 本文对XX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劳动力部分就业岗位与农村劳动力的非重合性、互补性,是城乡劳动力替代的基础。外来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轻,增加了城市社会保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社会保障压力。农村大量轻壮年劳动力流出,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农村老年人口与子女生活空间距离的拉大,使家庭保障功能逐步弱化,需要求助现代保障形式。流动人口所遇到的风险主要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相适应的现代风险,他们从业风险大于城乡居民就地就业风险,因此,人口流动使城乡保障功能不足显性化,同时诱发了新的保障需求。流动人口逐渐摆脱依靠土地获取收益的单一渠道,收入水平一般也高于流出地的农村居民实际收入,部分收入的回流和流出者返乡,增加了农村保障资源,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4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谢 辞 本课题从选题到研究阶段都是在于秀芝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首先,我要对于秀芝老师道一声感谢,在我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不断的提点我,督促我。感谢导师在论文的选题、调研报告的确定、任务书的进行以及最后的论文撰写整个过程中给予我细心的指引和教导。导师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以及创新的工作精神,令我终身受益,是我毕生学习的典范,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于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四年的大学生涯里,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要感谢传授我知识的刘媛媛老师、王丽云老师、贾素平老师、杨林老师、韩琳老师、马瑄老师和邵文娟老师,谢谢你们的培养~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忠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要感谢我同寝室的姐妹们,我们有缘千里来相会,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大学生涯里你们就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朝夕相处,就算毕业了要各奔东西,最值得留恋的还永远埋藏在心里。 最后,我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是他们在我人生道路上不断地支持我鼓励我,照顾我呵护我。无言的感激。谢谢你们~ 15 大连交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 [2] 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5 [3] 周弘.福利的解析[M].XX远东出版社.2007 [4] 郭伟和.福利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0 [5]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6] 民政部农村保险司.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论证报告.2007 [7] 郭士征.中国社会保险改革与探索[M].XX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4 [8] 冯兰瑞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重构[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 Lewis.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2004 [10] 李建华.人口流动下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D].2009. 16
/
本文档为【海之舞是骗子 流动人口社会福利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