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2018-11-11 13页 doc 126KB 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目 录 要 ...................................................................................................................... 1 摘 曹操谋略的运用 ..................................................................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目 录 要 ...................................................................................................................... 1 摘 曹操谋略的运用 ....................................................................................................... 2 诸葛亮谋略的运用 ................................................................................................... 5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对比 ................................................................................ 8 总 结 ...................................................................................................................... 9 ................................................................................ 10 参考文献 ................................ 2 摘 要 谈起曹操和诸葛亮,大部分人印象深刻的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刻画的文学艺术形象——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并且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他的溢美之词更是言无不尽;而对于曹操,人们只能想到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等贬义词汇,其最臭名昭著的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然而文学毕竟只是艺术,可以不忠于史实的艺术,但因其广泛流传而几乎家喻户晓,致使人们对曹操和诸葛亮形象的理解扭曲。故今写本论文主要是怀远两者在谋略应用方面的史实。 关键词:官渡之战 用人之术 集权 1 曹操谋略的运用 图一:曹操 历史上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许绍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曹操也确实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战略家,他指挥和参与的三战徐州、官渡之战、远征乌桓都取得巨大的胜利,而且曹操通过对丰富实战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对《孙子兵法》的文本进行了研究整理工作,恢复了十三篇原貌。曹操一生戎马倥偬,留下许多永垂不朽的军事思想,而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更将其战略决策、战略部署尽显无遗。 图二:官渡之战示意图 2 曹操深刻了解战争的破坏力及影响,知道什么是慎战重战善战,知道正义的旗帜和精锐的队伍是克敌制胜法宝,故而在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曾一度与谋士荀彧探讨此次战争的正义性,通过与袁绍在仁德、谋略、气度、英武四方面的对比及高举“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义旗帜毅然发动官渡之战。因此在战前曹操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经过庙算决策战争动员和战争谋划以后就是战前的战略部署。 战争开始前曹操,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战争前期曹操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 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入青州,占领齐、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接着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完备的战略部署,科学的运阵排兵是官渡之战胜利的第二原因。孙子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可胜”因此曹操从派兵巩固右翼青州,扼守白马阻滞袁军,镇抚关中稳定翼侧。三管齐下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战争交锋阶段,袁绍先发制人,兵进黎阳,并派大将颜良率先头部队攻击白马,然后又派文丑进兵延津。曹操以声东击西应付,先进军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袁绍另一大将文丑。曹操 3 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此阶段曹操知九变之利,善用兵,根据战争形势变化选择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不失战机;然后救白马人民于水火之中,有效取得民心,奠定群众基础;退兵官渡既可以集中兵力,又可节约财力,以战养战诱敌深入,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战争成本。此战略部署是根据孙子兵法作战篇中战争投入原则而来“知用兵之害,能尽知用兵之利”“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致敌,故军食可足也。” 战争相持阶段,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之法破解,接着火烧袁绍运粮车断其供给,,又设法联络北方乌桓军阀,使袁绍腹背受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借助外力,远交近攻,灵活变通是此阶段曹操军事作战的主要应对。同时此阶段交战双方两败俱伤,心力交瘁,任何一方的放弃将是最后的失败,因此此时要做的就是“待”,等待时机,抓住机遇,以待敌之可胜,而曹操正是坚定自己的意志坚定到转折阶段。 战争转折阶段。机遇说来就来,曹操坚持到最后终于等到利于己方的机遇,主要有三件事:刘备开溜,失了刘的外援,势力减弱;许攸叛逃,既损失一名大将,又因许攸掌握了袁绍大量的军事情报,他的叛逃,不但是袁绍的重大损失,而且会动摇军心,火烧乌巢便是后果;乌巢事件之后,袁绍内部内讧,张怡反水,这些都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是全军覆没,土崩瓦解。 在这一阶段,曹操运用《孙子兵法》中的等待时机,以逸待劳,趁敌人内外忧患之际,一举攻下。其次,曹操也将火攻战略发挥到极致。孙子在火攻篇中强调“五火”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在乌巢之战中,曹操化妆成袁军,人携枚,马缚口,趁夜色,抄小路,火烧没有袁军把守的袁绍粮库,一下就把袁绍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施烧得精光,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张怡反水。 最后的决战阶段,曹操按贾诩的意见,抓住机遇,集中兵力,大举反攻,一举夺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整个官渡之战袁绍政治失利,道义失理,战略失策,指挥失误,用人失当,组织失和,而曹操行号与之相反,在政治和道义上,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 4 打着统一汉室的旗号攻打导致国家分裂的袁绍;在战略指挥上,袁绍中曹操声东击西之计,不守白马,驰援延津;其二曹操军还官渡,袁绍不知曹操以进为退,以守为攻,挺进官渡;其三曹操火攻乌巢,袁绍轻兵救援乌巢,重兵攻打官渡。袁绍的失误,曹操的用兵如神正是战争成功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诸葛亮谋略的运用 图三: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谋臣忠臣,几乎所有人对其评价都很高,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司马懿:“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但史实中他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完美。 第一,过度集权,不会提拔人才。首先,不能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 。 诸葛亮专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贤”。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费祎、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多是些歌功颂德、保守有余的庸吏。蒋琬执政,“为尚书令”,与群僚相处,“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一切如旧,毫无作为,却连年晋升,直到“加为大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费祎为魏之降人所杀。杨举只是个人怀有对诸葛亮提拔的感激,也不见其在太守任上有什么作为。诸葛亮所收的姜维, 5 在诸葛亮死后,虽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但二人矛盾很深。费祎每每“裁制”姜维的“兴军大举”。姜维“本羁旅一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 朝廷昏暗,宦官黄皓弄权,竟阴谋废掉姜维,致使姜维在“自危”中不敢再还成都,继续执行诸葛亮不合实际的北伐政策,最终死于钟会之乱。 陈寿在三人“传”后“评曰”:蒋琬、费祎“咸防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许多史实证明,诸葛亮全凭自已的好恶用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他不能用真正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超过自己的人,像李严、廖立、魏征等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杀戮的结局。可见诸葛亮“任人唯贤”是虚,在用人上远不如“唯才是举”的曹操。 其次,不用改过自新之人 。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 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李严派参令,“ 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旨,“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李严闻亮退军,故作惊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后主刘禅,言“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诸葛亮出示李严“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章证,李严“辞穷情竭,首谢罪负”。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 ”。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困难,导致“粮尽退军 加上天雨,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也不在李严。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以众将要求为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免官禄、节传、印缓、符策,削其爵士”,假旨严惩,将李严废为平民,“徙梓渔郡”。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实为可惜。习凿齿亦言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李严、马谡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最后,不注意锻炼人才 。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则是绝对不抵抗的“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簿”。这种战术完 6 全漠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诸葛亮的个人专断。这无疑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蜀汉政权所事必躬亲,不肯放权。这只能说诸葛有很强的士大夫观念,善于搞“阶级斗争”。象科班出身的马谡反倒是受重用。蜀汉在他死后还出了个宦官黄皓,加快灭亡,和他不能识人,培养人,造成人才匮乏有直接关系。 作战指挥能力不强,导致其战略可行性打折。“三分天下”无疑是第二, 伟大的战略构想,这个必须肯定。但自己的战略构想并不能由他自己来完成,关键指挥能力不强。而且前半段执行的相当不错,“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荆州在这一战略构想中非常重要,重要到诸葛亮的北伐能否实现。如果蜀国有荆州这么一个基地,恐怕北伐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但可惜,自身能力的局限不能让他自己亲自来执行这宏伟的“隆中策”,刘备、关羽不能很好的理解,加上鲁肃的孙刘联盟战略决策不能完全被孙权、吕蒙领悟接收和坚决执行一样。荆州就这样丢了,天下一统的战略构思也就成为纸上谈兵了。 第三,事必躬亲。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其缺点。 诸葛亮不懂行政管理学理论,集行政、军事权力于一身,凡事事必躬亲,这也他对自己的下属不放心的一种表现,在用人问题没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没有把行政权进行适当的分解,因此,可以说诸葛亮部下的能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种精神是值得发扬的,但作为领导者的艺术而言,诸葛亮就有其不足之处,以之于自己去世后,接班人的能力水平就有了断层。就对其本人来说,过度的疲劳导致英年早逝。 第四, 从历史上看,诸葛亮也不善于承担责任,始终把失败看成是下属执行不力,对自己的决策错误缺乏足够的勇气去纠正。失了街亭“诸葛挥泪折马谡”,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马谡身上,把“荆州”之失推给了关羽的“刚愎”上,他把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归咎在“天意”上。诸葛亮过于注重领导的权威,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试想不会承担责任的领导者会是一个好领导吗, 从上可以了解到,过度集权不会用人是诸葛亮的致命缺点。这也是最后蜀归晋不能实现其统一全国的理想。 7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对比 综上可知,曹操和诸葛亮谋略的应用的差异其一在用人方面,其二在掌权方面。 用人方面,可以用八句话概括曹操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待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三国志》评价曹操用人之道时用了十六个字“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因此对于张绣这些招降且背叛过曹操的人,他一律不计前嫌,该重用就重用。另外曹操治军很严,最著名的故事是”以首代发“——曹操曾经下令,行军时不能践踏麦田,违令者死。于是骑兵都下马步行,用武器扶着麦子走。然而曹操的马跳了进去,结果曹操用剑隔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而且曹操作为统帅,从不和部下争面子、抢风头,总把功劳归功于部下。用荀彧的话说“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勤俭,而有功者无所吝惜。”曹操的用人之术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 至于诸葛亮,和曹操比起来就逊色许多。诸葛亮一生谨慎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战略战术上的谨小慎微必然导致用人标准上的“知偏颇”、“求全责备”。尽管他在用人上比较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如拔庞统、蒋琬于小县,起杨洪、何祗于郡吏,但他的“一生惟谨慎”的作风似乎就喜欢那些谨小慎微、好做表面功夫的人,而对于那些有点个性和雄才大略的人却往往因其小而失大。魏延有“不肯下人”“又性矜高”的缺点,是人才而不是奴才,他始终只是用其人而不信其人,仅作为借用力量。这种存在戒心的用人态度必然使自己失去“股肱”之助。不仅对魏延,对其他确有所长又有些缺点的能人也往往使用不得法,处置极端、偏颇。如对待刘封的“刚猛难制”,诸葛亮即劝刘备因其上庸之败而趁机剪除。其实刘封倒是一员可信用的战将,后来刘备为此也很后悔。对有点自高自大,自诩“宜为诸葛亮之贰”的廖立,他虽也曾赞誉过他是可以与庞统相比的良才,可是长沙一失之后便不复重用。后来又因他发了点牢骚,如说孔明“不任贤达而作俗吏”,就被放逐汶山,老死蛮荒。对马谡先是欣赏他在“南战”中提出 8 的“攻心为上”的策略,认为他是有为的人才,而对刘备托孤时所说的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意见似乎没有认真考虑,对其失守街亭亦处置过严。 曹操之用人高于诸葛亮就在于他主张“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大用者不务细行”,“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深知“失晨之鸡,思补再鸣”,“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他以大局为重,能做到“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张绣降后哗变,后又再次投降,曹操对他优待并封为列侯,毕谌、魏种等人都曾欺骗过曹操,被擒后还是被重用。因此,曹魏阵营中文臣、武将辈出,从而开创了较大的局面。 掌权方面,曹操善于下放权力,而诸葛亮集权于一身。 过度的集权失去制约,就会使人膨胀,从而形成惟我主义,个人利益和意志就会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基础之上。通过北伐,诸葛亮剥夺魏延兵权;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安插亲信,控制京畿;托孤之臣李严被诸葛亮的政治手腕变成丞相府属下打击政敌,蜀汉成为一言堂。李严被贬,标志着诸葛亮已总揽军政大权,荆州派一花独放,蜀国人才开始调零。这也是蜀汉开始走向归魏道路的前兆。曹操广纳良言,适度放权,才尽其用。对于各类人才不拘一格的任用便是最好的证明。 总 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对比,我们知道历史并不是道听途说,掌握真正的史实进行客观的评价才是以史为鉴。 被称之为枭雄的曹操或者是阴险狡诈的曹操,其实是一个战略战术的高手,亦是通晓用人之术的管理者,他应是历史上的正面人物。而诸葛亮尽管他确实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他所做的一切,从利益上讲并不是全心全意为蜀汉服务,当中有其自私自利的一面,也有其战略战术方面的欠缺。毕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作为学生我们应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历史,这样才能认清历史。而本文仅从人们对曹诸两人的误解出发,追本溯源,澄清历史。 9 参考文献 1、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付朝:《孙子兵法结构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 3、裴松之:《三国志》 4、百度百科 10
/
本文档为【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