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测量呼吸和心跳[策划]

2017-11-28 15页 doc 32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测量呼吸和心跳[策划]测量呼吸和心跳[策划] 《测量呼吸和心跳》 一、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1分钟呼吸、心跳的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3、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4、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新的单元,来了解我们的身体。 2、大家都知道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同学们,你们都喜...
测量呼吸和心跳[策划]
测量呼吸和心跳[策划] 《测量呼吸和心跳》 一、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1分钟呼吸、心跳的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3、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4、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新的单元,来了解我们的身体。 2、大家都知道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 3、你都参加哪些体育活动,运动后你有什么感觉, 4、这节课我们就从呼吸和心跳这两方面来研究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板书课) 5、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与运动前相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你能预测一下吗, 6、这些只是我们的假设,它到底对不对呢,怎样才能知道, (二)搜集数据,验证假设。 1、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记录表,今天我们要搜集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测量,以获得准确数据。 2、(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 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3、测量1分钟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全班分成A、B两大组, 两人一小组配合,一人测自己的呼吸,另一人帮其测脉搏,测得的结果记录到活动记录表上。完成后再交换进行。 4、测量A组同学1分钟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全班分成A、B两大组,随着音乐完成下蹲活动1分钟,结束后B组同学立刻帮其测脉搏,同时A组同学自己测自己的呼吸,测得的结果记录到活动记录表上。 5、测量A组同学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师用3分钟介绍一篇科普文章,结束后B组同学立刻帮其测脉搏,同时A组同学 自己测自己的呼吸,测得的结果记录到活动记录表上。 6、用同样的方法测量B组同学完成下蹲活动1分钟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及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同时做好记录。 (三)、拓展活动。 1、刚才我们已经成功搜集了3组数据,下面我们就来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你们小组的平均值是多少, (3)、你们有什么发现, (4)、通过整理数据我们发现,运动后呼吸和心跳是最快的,休息一段时间后又会慢慢恢复到安静时的次数。这也验证了我们的假设 。 2、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 3、总结: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平静的同学都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通过锻炼,我们可以逐步改变自己的身体素质。 [教后反思] 本课由以下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块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运动后身体的变化,谈论自己运动后的感受,从而发现人在运动后会有觉得热、流汗、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脸色变红、感觉疲倦等反应。这个过程是教学的引子,通过师生交流,可以在一个自然的情境中提出呼吸和心跳变化的问题,为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作好铺垫。 第二块内容是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数据,即测量他们在静坐、运动后及运动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为了减小数据的误差,计时由老师来统一,测量开始前要有明确的提示,让所有同学能够在一个准备充分的状态下开始测量,测量活动由自己和合作者两个人一起来做,一个人测量呼吸,一个人测量心跳。在每次测量活动开始前,都可以先让学生预测一下自己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测量呼吸和心跳时目的性更加明确、对数据更加关注。 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运动方式我选择对其他班级影响离比较小的下蹲活动。运动后及时测量了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测量好以后我利用介绍科普知识的时间让学生调节情绪、放松神经,然后再测量运动3分钟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第三块内容是组织学生对采集到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同时还发现,人在运动时,呼吸和血液循环会同时加快。同时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人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与一个人体质的关系。 在整节课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搜集数据,而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好奇中,导致课堂气氛会很活跃,所以活动时的纪律组织是很重要的。另外,测量活动前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怎么样才算是一次呼吸,如何测量心跳以及测量脉搏的位置和方法等。除此,还需要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互助,并要求他们能够及时记录自己所搜集到的数据,使他们进一步掌握数据搜集的方法,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五年级科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 2010-09-14 06:02:51 阅读11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认识轮轴”的教学片断 师:前两课,我们认识了简单机械杠杆和斜面,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出示没有轮的 水阀) 师:谁是咱班的“大力士”呀~ 生:邵林 师:请你把它拧开。 生:拧不动。 师:下面我给它加上一个轮子,再找一个“小力士”试试看。(幽默) 生:很轻松地拧开了。 师:你也拧一下试试。(刚才的“大力士”) 生:拧开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加上轮子省力。 师:我们把轮子下面这个“杆”叫轴。刚才我们在轮子上用力,这个力怎么传到轴上去的呢, 生:我想,轮子和轴是连接在一起的。 师:你认为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在轮上用力牵动这个轴转动,对吧~ 轮和轴是连接在一起的吗,(周围的学生观察验证) 生:是连接在一起的。\ 师: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转轴。 师:我们把它叫做“轮轴”。(板书:轮轴) :对《轮轴》这一机械在结构特点、组成等方面的认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变形轮轴,轮与轴的连接并不明显,在学生没有表象思维做基础,也很难将其想象为轮与轴。用拧水阀代替用螺丝刀拧螺钉的操作活动,不但为学生的再探究做好了情感准备,而且达到并加深了对轮轴机械的认识。水阀是学生所熟悉的又具有轮轴装置的典型性,让学生亲眼所见轮与轴,建立表象,而且通过游戏操作活动,来认识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我是怎样出生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动物的繁殖之后进一步学习人是怎样进行繁殖的,从而认识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对人的繁殖这个话题既熟悉又陌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而这一课的目标是“1、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后代的;2、知道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3、体会到与父母的感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如果单靠课堂上40分钟教师的讲解,一方面学生获得信息非常局限,另一方面也缺少了与学生个体的联系、缺少了个性。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每位学生跟爸爸妈妈进行一次正规的、正式的谈话,并且尽量去收集一些出生时的纪念物,如出生证、小脚丫印、胎毛团、长命锁、小衣服……同时还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去设计问题,使谈话有目的,而不是随便聊聊。有了这些前期准备,不难想象课堂上学生们的交流是多么活跃了:有讲述小时候趣闻乐事的,有展示小时候玩具的,有带来出生时照片让大家猜得……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们一直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中,所以教师要及时做好调控工作:1、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会倾听的养成教育。2、由于学生讲述的很多是 表面地现象,所以教师要有反馈,及时肯定或指正或进一步深化拓展。3、对学生谈到的敏感话题,教师的态度要自然、大方。最后,我提倡每位同学可以做一次“负重”游戏:把书包反背在前面,里面放一个生鸡蛋,在进行日常活动时,不能把蛋弄碎了。通过这个活动旨在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辛劳。上完这一课,不禁想到:如此这般的“收集、交流、体验”是不是我们在科学课上应该积极倡导呢, 有效科学课堂 现在我们谈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谈得比较多,但我们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测课堂的有效性呢,怎样的课堂反映才是有效的呢,路培奇老师曾经课堂教学的“三个度”,提到学生参与度、教师 投入和课堂产出之对比,我想那是课堂有效的前提 我想可否从以下几指标来观测课堂的有效性: 1、 从时间来看课堂的有效性。课堂的时间是否都用在有效的活动。让学生从研究之始便是研究自己想要解答的,真正困惑的知识,而不是教师的假想实验进行的必要性: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学生的实验问题、必须是学生的所需、所想,无教师让其假意验证之嫌。 2、 从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状态看有效性。学生是否都真情投入到课堂中,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学生是否踊跃发言,学生的回答思维含量是否在不断提高,学生是否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首先看学生是否快乐,一节课,孩子是快乐的,快乐的时间里体验丰厚,快乐的时间里思维开阔。我们上公开课 的时候,几乎没有不快乐的学生。我们平时的课堂也提倡快乐的度过。 3、 从教学效果看有效性。学生在一节课后是否有提升、有感悟(如明白到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等等),能力、思维是否有发展,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有转变(如从不会倾听到学会倾听,从不愿参与合作到和同学合作得很好等)。看课后的影响。绝对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兴致勃勃,但有一部分孩子把上课的内容触角延伸了,而我们又在帮他们加长触角。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应让学 生的兴趣有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的自觉延伸。 谁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 今天,我上过一堂科学课,课的题目是《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机械”里的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滑轮”的作用。我也带了一组滑轮过去,以 便让学生更易理解滑轮的作用。 可是,我只写了课题,学生就不耐烦了,一个知识面比较丰富的学生说出了国旗是靠 滑轮升上去的,而且说出了滑轮的作用。 看样子做这个名存实亡的实验变得毫无意义,于是我只好转入第二个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滑轮的种类”。可是话音刚落,另一个同学举手了,我问他:“你知道滑轮的种类吗,”“我知 道,滑轮分为动滑轮和定滑轮两种。” 我担心别的同学不明白,于是我说:“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 哗……学生举手者一大片,我心想学生怎么会提前知道这些呢,是不是死记硬背出来,或是以前学过,通过我与他们的谈话知道,很多学生已经从课外书里,电视节目里接触过这些科普知 识,老师的讲解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怎么办,是按部就班还是见机行事,我选择了后者。“看样子,大家对我们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了解了,可是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死知识,关键在于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现在我要给大家讲个有关滑轮的故事,请大家从中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好吗,”一听讲故事学生马上安静 下来。于是我生动的讲了一个有关“滑轮”的故事。 听了故事以后,学生们开始热烈讨论起这个故事来,教室又沸腾起来,各抒己见的声音让我担心起来,要是此时有人在外面经过会不会认为我管理学生不力或是课堂控制能力差呢,管他呢~不过,讨论不能无条理,于是,我列出了几个讨论主题,并组织他们集体发言。 一时间,教室里更加的热闹了,讨论者各执己见。不过,更让我担心是不是离题了。但担心很快没有了,学生们一次次精彩的发言,让我也不由得叫好。发现,同学们的思维更加的敏捷,思 路更加的开阔了。 一节课顺利地完成了,使我感慨许多,看样子仅仅备好教案是上不好课的,只有备好教材和学生,见机行事因势利导才能不负学生所望,在教学中有时老师只能是“听者”,学生主体意识已经复苏,许多书本知识就算我们不讲解,学生也能明白大部分。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要教会学生用学到的科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真问题~ 《搭支架》案例(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用材料袋里的大头针将吸管搭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支 架,然后用力往两边拉拽,研究哪种支架不易变形,最稳固。行吗, 生:行~(学生便亲自动手搭建,教师巡视) 师:哪种支架不易变形, 生: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最稳固。 师:为什么它不易变形啊,你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变形必须把角和角间的长度改变掉。只要长度不变的话,它是改变不了的。 师:那你搭建的三角形支架,角和角之间的长度可以改变吗, 生:出示搭建的三角形支架,并用力往两边拉拽。不可以。 师:所以三角形支架就比较—— 生:稳固。 师:谢谢~ 教学反思 互动评课中,大家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是:“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到底应该是在“设计支架”活动之前还是之后。“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活动”在“设计活动之前”,这种设计似乎更合乎逻辑,但我在教学中还是选择了后一种方案,原因有两个:其一,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三角形稳定性这一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认识基础,再次认识,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来讲是种重复。教学湖动也将失去新颖性;其二。先认识三角形的稳固性,再设计支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来说将产生一种无形的限制。我是让学生在搭建各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比较才得出“三角形支架不易变形、最稳固” 这一结论的。这样课堂的生成将更加丰富,学生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 造房子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分析房屋建筑的内部框架结构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房屋建筑图片,欣赏房屋建筑之美。 提问:古代的房子与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呢, 师生归纳:(1)大小不一 (2)房子形状不同 (3)用途不一 (4)建筑材料不同 2(教师出示用预制构件建造的轻体工厂厂房内部墙体的照片,学生分组讨论。 ?每一侧墙体的框架结构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框架结构, ?两侧较长的墙体中间有X形构件,它起到什么作用, ?屋顶的框架结构是怎样的, ?屋顶的框架结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的结构起到什么作用,) 3(全班交流,就讨论话题达成共识。 4(学生分组进行房屋结构的设想活动,画出简图。 5(全班交流汇报,就共识部分达成一致。 6(教师继续提出活动任务:小组选择p26页的房屋建筑图片,设想这栋房屋的墙体 和屋顶可能是怎样的框架结构, 7(选择相同房屋的小组进行小范围交流,就共识部分达成一致。 (可以从形状、结构、承受力、稳定性以及美学方面来评述) 反思: 将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房屋建筑的框架结构特点上,通过引导 学生共同分析、分组设想房屋结构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房屋结构是立体的框架结构。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 使学生建立立体的房屋结构概念,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在后续的房屋设计活动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学 生在纸上设计房屋时缺少立体结构概念,往往只关注房屋的一两个部分的结构。这容易造成学生计算造房 子用材时出现失误而影响后续的建造房屋活动。 《怎样移动重物》案例与反思 案例: 师:(出示大木箱、大石块的图片)同学们,你有什么好办法来移动这个大木箱和这 大石块吗, 生:有,用人抬。 师:行~还有吗, 生:多派几个人用手推动。 师:可以,还有吗, 生:用吊车吊,或是用铲车铲。 师:行是行,但搬动这些东西用吊车或铲车,太不经济了,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用棒撬,我以前看到过建筑工人在拆一个墩子时就是用铁棒撬的,一会儿墩子就 被移动了,比较省力。 师:你真行~你对生活中的现象是挺关心的。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刚才同学提到用棒撬,这根棒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 杠杆,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想说,但又怕说不准) 师:下面请大家来了解一下书本是怎样介绍杠杆的,看课本第4页。 生:杠杆装置包括了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 师:不错,你回答得很好,关于杠杆,你们能想出哪些问题来研究呢, 生:人们用杠杆撬重物能省力吗, 师:好的,还有吗, 生:使用什么样的杠杆最省力, 生:使用杠杆一定会省力吗,有没有费力的杠杆, 师:好的,同学们提的问题综合起来就是杠杆在什么情况下是省力的,什么情况不省 力,也不费力;什么情况下,不省力,反而费力,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简单机械实验中的平 衡尺来进行实验。 师:同学们,为了容易找到杠杆的秘密,我们可以共同研究简单一点的情况,先研究 在支点左右两边的某一个格上挂若干个钩码的情况。例如:将这4个一串钩码看作重物,把它挂在左边的第一格,那么我们在支点的右边需要多少个力的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 生:我可以用4个一串的钩码在支点右边的第一格就行了(学生演示) 师:好的,为什么, 生:我用了3个钩码就可以看成把钩码挂在第2格上,或者第三格,一下子就“反胜” 了。 师:好,你的办法好,少用了钩码,实际就是少用了力。 生:老师,我只要用一个钩码就能让平衡尺平衡,你们看。(边说边迫不及待地演示) 师:同学们,刚才第3小组他们创造了只用一个钩码的力就把平衡尺拉平了。你们能 行吗,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就把研究平衡架拉平,至少需要多少力就行了。暂不研究“反胜”,因为反胜的 力量比较起来较复杂,好吗, 生:行。 生:我用一个钩码挂在右边第4格上。 生:我用两个钩码挂在右边第2格上。 师:如果把左边的“重物”代表的钩码移动至左边第2格上,我们右边要用多少力使平 衡尺保持平衡,有多少方法, …… 生:我们组在研究中发现,在支点两边只要“格数×钩码数”是相等的,就能使平衡尺 保持平衡,例如,在左边第2格上挂上2个钩码,它 们的乘积是2×2=4,在支点的右边只要“格数×钩码数”的乘积也等于4,那么平衡尺 就平衡,因此在右边第4格处挂一个钩码就行了。 师:好~你真了不起。同学们可以用他们的方法来进行一下验证。 …… 师:同学们,通过对平衡尺平衡的探究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平衡尺右边重物离支点近,而左边挂钩码离支点远,左边挂 钩码就越少,也就是越省力。反过来平衡尺左边离支点近,挂的钩码要多,才能让平衡尺平衡,也就是费 力。 师:你学得不错,发现了平衡尺平衡的秘密。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研究平衡尺,我想到了杠杆省不省力是不是就跟支点有关,也就是说,支点 离重物近,用的力与支点远一些,越省力,支点在中间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支点离用力点近,离重物远 就越费力。所以建筑工人用橇棒橇重物时,在撬棒下面垫的物体也就是支点离重物很近,只要一用力就很 方便地将重物移动了。 师:哎呀~你真行,悟出了不少道理,都让你说对了,以后继续努力,还会有更多的 发现。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 …… 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呢~这课因时间关系,就研究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它们为什么做成这样, 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对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我从让学生寻找办法解决移动重物入手,当学生想到利用撬棒撬重物后,随即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秘密,同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说的过程得出了结论,完成学习任务。这既让课堂气氛活跃,又可让学生学得自觉、学得主 动。 本课在教学时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探究的活动比较单调,只是以探究平衡尺的平衡为重点,来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际上本课它全可以让学生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角力比赛、翘翘板活动等,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进入探究学习进入最佳状态。
/
本文档为【测量呼吸和心跳[策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