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名人谈诗歌创作

名人谈诗歌创作

2018-05-22 4页 doc 15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名人谈诗歌创作名人谈诗歌创作 雷抒雁谈诗歌创作 诗歌追求永恒 雷先生说,创作好的诗歌,希望声名远扬,是每一位诗人的期冀。但有些人不注意对时代的冷静思考,不认真分析问题并写出问题,所写的诗中传达的社会信息少,写个人的多,因此就写不出好诗。所以,诗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当然,这不是让诗人把社会生活不加创造地和盘托出。如果只是罗列、迎合宣传,领导满意了,读者不满意,那就坏了。诗歌创作是主观性的,诗人要尽量介入、体验,感到切肤之痛,体验到一种欢快,产生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这样,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们能够记住它,传诵它,这才是我们共同追求的。 新...
名人谈诗歌创作
名人谈诗歌创作 雷抒雁谈诗歌创作 诗歌追求永恒 雷先生说,创作好的诗歌,希望声名远扬,是每一位诗人的期冀。但有些人不注意对时代的冷静思考,不认真问题并写出问题,所写的诗中传达的社会信息少,写个人的多,因此就写不出好诗。所以,诗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当然,这不是让诗人把社会生活不加创造地和盘托出。如果只是罗列、迎合宣传,领导满意了,读者不满意,那就坏了。诗歌创作是主观性的,诗人要尽量介入、体验,感到切肤之痛,体验到一种欢快,产生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这样,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们能够记住它,传诵它,这才是我们共同追求的。 新闻报道要及时传达信息,而诗歌追求永恒性,诗歌不能当新闻写。杜牧《清明》诗,“遥指”就够了,它唤起你的思考、情趣。如果写杏花村、美酒、顾客盈门、服务员多漂亮,那不是诗,是开业活动,是宣传。可以把领导的报告搞成诗,但它不永恒,是做秀。 现在的诗有浮躁感,轻轻飘飘,没有生活的沉淀、凝重感,诗要像清澈的水中石头,冲不走,却能够让人们看到耀眼的景致。走下去,感受生活,和在自己的小屋里摸着小小的伤口发出的感叹是不一样的。看不明白,太实话,都不是诗。感受生活中的呐喊、浪漫、温柔等,那是一种冲击力。要热情拥抱生活,冷静思考,创作出群众能记住的诗篇,它才能永恒。 创作要创新 雷先生谈及文学创作,强调首先要创新。他说,生活像一个球体,从哪里下刀把它剖开,这就要不断地创新。谁都有爱人,不一定都能写出优美的爱情诗;谁都有父母亲、孩子,不一定都能写出感染人的文学作品,越是普通的东西越难写。这里的山水,从古到今,可能有许多古人都写过;月亮,多少人写过它,你怎么写出更动人的作品,李白“今夜闺中月”,同一轮明月下,两地相思人,是想妻子、还是想情人,给你很多想象、联想。“床前明月光”,也是写月亮,借月光表达思念之情,与“今夜闺中月”就不一样,很是巧妙。创作讲技巧,技巧要与自己的个性思维结合,别人的技巧只能借鉴,必须有创新。变花样是个过程,不是拿起来就写,要有生活的冲击力。 培养好的思维方式 雷先生说作文是文学创作的最初热身。文学素质的提高,能写出好的作文,这是需要的,但是,一学文学就想当作家是个错觉,作家需要有对生活的理解。 文学创作如人生,是一代一代传承发展的,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差距很大,就写不到一定层面上,创作者只有运用好的思维方式,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得到升华。 雷抒雁,诗人。1942年8月18日出生于陕西泾阳县。1967年9月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1970年入伍。1972年调解放军文艺社任诗歌编辑。1982年转业地方工作,历任工人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主任。1993年调诗刊社任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中国少年作家》主编,“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评委会主任。 诗歌《小草在歌唱》获1979年至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父母之河》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奖。《历史,不会忘记》获人民日报征文一等奖。 女诗人郑敏谈诗歌创作 韩小蕙 被誉为“中国诗坛的长青树”的著名诗人、学者郑敏先生日前率直指出,当21世纪全球化浪潮把文化问题推到我们面前时,面临的大挑战是走上世界。而中国新诗到现在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为此,我们老一辈感到压力太大而又力不从心,希望年轻的后来者们意识到这份责任的重大,重担已经落到你们肩上。 今年84岁高龄的郑敏是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她差不多是与中国新诗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共同走过来的,早年就参加了著名的九月诗派,到今天依然保持着青春的蓬勃诗情,作品数量、质量都不减当年。其广有影响的诗集有《诗集1942 1947》、《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心象》、《郑敏诗集》等,诗歌理论集有《哲学与诗歌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等。 郑敏指出:中国新诗在上个世纪诞生并走过了青少年时代,有着多元的追求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直没有达到世界性的高度。诗歌的语言问题没有解决,现在的写作反映不出新诗的深刻。比如,自由诗怎么传达出汉语的音乐性新诗是否应突破口语化问题新诗能否建立起古体诗那样的创作路数 „„ 她说:“汉语是了不起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生命力。但我们今天的新诗创作不能老是停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突破上,也不能‘套红’在现代汉语上,新诗是一定要解决与中国文化如何衔接继承问题的。诗学研究、诗歌创作,都应该尽快全面深刻总结诗歌艺术的问题。” 郑敏还以一个教师的身份提出,中国新诗需要一个全面的背景。应该告诉学生们,学外语的都要学习新诗,介绍外国的新诗进来;文学院的要考虑如何面对世界,接轨现代汉语,找出路子。现在文学院的毛病是切得过细,搞古典文学的与现当代完全不沾边不行,不能把古典当作古玩,一定要用现代的观点加以解读。对西方的作品也应取这种态度。 她的这番话是在“郑敏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上讲的,是在听了一大堆盛赞的话后,急不可待地讲出这番心里话的。当时,外面下着霏霏细雨,她身旁坐着我国诗歌界的一群著名人士牛汉、屠岸、谢冕、吴思敬、蓝棣之、韩作荣、西川、唐晓渡等,还有大批年轻的教授、博士、硕士们,大家齐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共同为她一生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成就展开研讨。 这一席话引起了由衷的掌声,与会者心中都泛起涟漪,本来是歌功颂德的一个会,本来作为主角,坐在主席台上接受鲜花、鞠躬和掌声就够了,但这位已为诗歌奋斗了一辈子的“长青树”想的根本不是自己这一生的荣耀,而仍然是在苦苦找寻中国新诗的发展之路,而且急切地将自己的这份忧思传递给后来者,期待他们成功,期待中国新诗早日取得世界性的地位——这是怎样的学问境界,又是多么饱满的青春激情啊~ 研讨会开成这样是主办者没想到的,当然使他们又惊又喜。说来主办者也是令人尊敬的,许多年来,在没有经费寻找经费、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背景下,他们一直坚持在诗歌研究的前沿,孜孜矻矻,寒窗苦做,他们就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学者们。支持他们召开这个会议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让我们所有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热爱汉语的人们向他们致敬~
/
本文档为【名人谈诗歌创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