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班级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017-09-30 13页 doc 30KB 2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班级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班级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一、认识班级非正式组织 1. 班级正式组织 班级正式组织,是班级内由组织赋予任务而产生的一种有组织的团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这些规定的总和构成了按等级权限划分的群体结构。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师群体、班级学生群体、少先队、各学习小组和课外活动小组等。 2. 班级非正式组织 班级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等这一类班级正式组织而言的,是指由若干个具有共同爱好、情感的学生,自由、自愿、自然而然结合成的一种无形的小团体。 这种组织是自发形成的,(学生)成员之间带...
班级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班级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一、认识班级非正式组织 1. 班级正式组织 班级正式组织,是班级内由组织赋予任务而产生的一种有组织的团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这些规定的总和构成了按等级权限划分的群体结构。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师群体、班级学生群体、少先队、各学习小组和课外活动小组等。 2. 班级非正式组织 班级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等这一类班级正式组织而言的,是指由若干个具有共同爱好、情感的学生,自由、自愿、自然而然结合成的一种无形的小团体。 这种组织是自发形成的,(学生)成员之间带有明显而强烈的情感色彩,基本是以个人的喜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的。这些组织不受正式组织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和协调性较强的行为,会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头人”,这些“领头人”会以其特有的精神导向和感情的一致性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并对组织的行为和发展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力和约束力。 二、班级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 就正如其他所有学校的班级一样,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都是复杂多样,各不相同的,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内在因素)和外因(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一般可以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个方面来研究。 1. 内在因素(心理因素) 现今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普遍认为:班级非正式组织是出于学生们为了满足正式组织之外的某种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由于班级正式组织是以学习和支持班集体为主要目的,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对其他的需要则关注很少——如学生交往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寻友结伴的需要,各种爱好兴趣的需要等等。因此,班级中除了正式组织以外,还要通过形成非正式组织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于是各种各样的、公开的、不公开的结伴现象就产生了。 故此,班级中的学生有可能为了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成绩而组成一组,也可能为了表示独立、显示能力、满足虚荣心和权力欲而在班级正式组织之外另成一派,更有学生为寻找友谊、安全、尊重、认同等需要的满足而自愿加入各类非正式组织之中。如此一来,班级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反映,其形成带有必然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群体内聚力的一种最根本的机制,”一个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情结,其本质就是这种认同,它是以情感上的某些重要的共同品质为基础的”。认同表示一种特殊的情结,有利于增强群体内聚力。社会心理学认为,群体内聚力的实质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它对于群体的存在、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班级中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学生们对认同感的追求——也就是说,非正式组织是学生们从中获取自身认同感的一种载体。由于学校的交往中,学生们在兴趣爱好、家庭背景、个性特征、价值观、观点、习惯、态度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存在一致性(或高度相似性),这种一致性正是学生形成相互认同的基础。有了一致性就会形成认同,有了相互的认同就会产生内聚力,有了内聚力就会形成群体,而这种群体在未得到正式化之前就是非正式组织。 2. 外在因素: (1)正式组织的负面影响,促进了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由于长期以来的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家庭中孩子服从父母),特别强调组织纪律性、遵守命令、章程,班级有班级#管理#,学校有学校管理章程。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使得 1 今天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是如此,强调一层一级的管理,不如此不足以体现出社会的稳定和有序。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正式组织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和团体,每个人都要保持具有团体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要求的能力和行为,维护自己的组织形象,从而掩盖了本应具有的相互间情感的交流和温暖(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正式组织不应带有感情色彩)。于是,人们为了取得心理平衡,在正式组织没有提供情感交流渠道的情况下,必然会转向利用人际之间的宽松的非正式渠道,在非正式组织中获得一种轻松生活的机会,这也是非正式组织的价值所在。 从学生在正式组织的地位来说,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得到保障,学生感到在正式组织中自己是处于被管理、被教育的地位,心理上易与学校、老师产生对立,学生理解的成人化与老师理解的成人化的对立,学生被看成是一个“不成熟的”认识主体,因而需要接受教师的帮助、指导和训练,这种假设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扮演的所有角色行为都必须在教师的管理或主宰之下,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权力恐怖”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剥夺了对课程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质疑和批判的权利,他们必须接受课本的、教师的、甚至是教师个人的观点,他们所有的学习方法只是为了牢固掌握或熟练应用这些所谓客观的知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参与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应该是自由,这种活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这种对立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自由,个人处于一种压缩状态和畸形状态。 (2)社会、教育等的负面影响等促成客观因素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基本成员,社会要求他们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今天的社会更要求我们的学生接触社会,同时我们的社会又是开放的、多元化汇聚的社会,各种价值观、消费观、文化形态风涌而至。例如:学生接触的大量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非正常的丑恶势力(帮会、黑社会)等,以及我们的政府组织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包括在班集体中班干的个人形象的不够伟大,对其他同学的颐指气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以偏盖全,从而对班级的正式组织产生厌恶,甚至情绪激动,全盘否定,再联想到所谓杀富济贫、惩处腐败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小团体。其次,班级的各种正式组织观念滞后,未能适应急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能及时研究和把握这些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未能及时研究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甚至还有人认为在正式组织之外不应该有这些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存在就应该立即取缔、打击。客观上使学生逐渐远离我们的各种正式组织,纷纷”仿效”建立自己所谓的一些小团体、小组织,而且比较隐蔽,在必要时发挥他们的作用,有时是针对学校或社会以及其他同学的不正常活动,甚至起着对抗作用,造成极坏影响。 此外,我们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性地反复提到我们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文化名流在特定的社会和环境下如何组织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结成的各种各样组织和团体,并且利用这些组织和团体与敌人进行革命斗争,宣传自己理想主张或进行自我奋斗、锻炼、成材的故事,让学生认真学习,体会革命成功的艰辛,如觉悟社、创造社、同盟会、共产主义小组等等,这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也就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这是不可否认的。 三、班级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1. 班级非正式组织中的学生成员间情感密切,群体意识强烈,具有稳定性 班级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和团体。在这个组织团体中,学生个体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家庭背景的相互吸引,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成员之间因相互认同和尊重,形成一个组织,在班级这个组织之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小群体,之中的各个成员之间都有着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基础,他们在活动中态度一致、感情相同能增加相互的认同感。 2. 非正式组织具有自发性,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班级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相同心理状态的自发组合,组织内部各成员的关系是平等的, 2 没有严格的章程制度和组织机构,在整个组织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所有参与者都接受并遵从的不成文行为规范,这种规范虽然没有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但是其深入组织成员的内心,每个个体都在内心对这种规章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同感。它是非正式组织的一个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谢立夫(M. Sherif )“游动现象”的从众实验揭示了群体规范是模仿、暗示、顺从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参与的非正式组织几乎绝大部分是在教师、父母反对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规范的首要原则是对父母、教师绝口不提,这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学生非正式组织中。 3. 班级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及其不稳定性、排外性与多样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认为,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是指为使组织成员留在组织内而对他施加全部力量的总和,这种力量着重是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或满意度。学生非正组织是以共同爱好、志趣为基础的,情感愉悦性是他们群体的共同特征,但这并不会使得一些组织成员会从父母、甚至只有相处了几年的教师那里,被他们灌输得来的学习态度、体系上轻易发生变化。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A.B在其“团体中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中阐述道:“群体内聚力绝不应仅仅被看作是情感吸引力,而应认作是建立在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基础上与价值认同有关的一种特征”。 处于高内聚力群体中的学生会高度认同本组织达成一致的价值特征,只是这一原则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价值,只适用与对该组织存在有重要影响的那些价值。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大多数是在学习以外,他们共同价值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形成于这些活动中。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外界的社会环境多样化、信息的快捷性、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使他们具有思想变化快、情绪不稳定的特点,极易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下,成员发生变化。同时非正式组织在其发展中又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排外性,各成员具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自己的行为要服务于组织,不得违反和泄密组织的“行为规范”,否则受到惩罚。但是这种“行为规范”有时又不具有强制约束性,它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共同语言,如果其存在的基础受到外界的冲击时,组织就会解体。 由于班级的非正式组织内部的成员关系平等,其中也没有严格的章程制度和组织机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学生可能同时参与两、三个这样或那样的非正式组织,特别是兴趣广泛热情活泼精力充沛的学生,可以同时为几个组织所容纳,一个班级也会出现若干个非正式组织,相互间成员交叉,互相渗透。 4. 非正式组织对班级作用的二重性 世上万物都是具有二重性的,当非正式组织的意愿与班集体目标一致时,他们能为班集体的建设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对于他们的学习、身心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乐此不彼;相反,则对班集体的建设起到阻碍,甚至破坏的作用,从而削弱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集体的团结作用。 四、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 现代社会管理学和行为科学认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是通过与工作、学习和社会的有关接触而产生的对于目标的共识,从而确立起一定的态度、习惯和规范的,非正式组织形成之后,对其成员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较大的制约性,能较多的满足成员的归属感,并给成员提供某种观念和价值观,其根本的意义在于:发挥信息交流、调节协作意愿的同时,还能够维护成员的个人品质和自尊心。前文已提到——其作用具有二重性:若能正确引导,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有时甚至起到正式组织难以发挥的影响;相反,如果听之任之或采用不恰当的方法、手段,既不能促进他们的转化,还会适得其反,使他们更加隐蔽更加具有破坏性,甚至走上 3 犯罪道路,这些都是违背教育目的的,会给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带来巨大的隐患和危害。 1. 班级非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 (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保持其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等 人是有思想和感情的——学生都一样,在学习、生活中,都有人际交往的愿望和要求。但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校班级各种规章制度等的约束,学生的感情沟通会受到更多的阻碍。作为班级里的一员,如果其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必定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倦。而班级的非正式组织则可提供成员间彼此了解和密切联系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友情需求。 不少非正式组织的学生在通过社会交往、寻求友谊的过程中得到尊重和自尊,得到心理的满足,心理上的平等、和谐、融洽,形成良好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体验到一种心理的、爱的关怀和归属感(正式组织也有,但气氛较为严肃),从而在非正式组织中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体验到心灵的愉悦和成功感,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非正式组织有时也能在学生中倡导一些积极进步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家相互间得到促进,比如钦佩某个伟人、明星或对某个事件的看法以及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干一些的公益活动(环境保护、帮助残疾人、社会实践),比如共同的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爱好等,会从活动中体验到活动过程的乐趣和艰辛,会从某个名人的身上体验到人格的魅力,受到正面的教育和熏陶,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健康的人格。 (2)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班级非正式组织对学生成员的管理与控制会比正式组织更富人性化,更迎合学生的心理。其依靠这种既有的自发的约束力量,对学生成员的行为实行内在管理,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成员自觉服从其文化价值而对成员进行自我控制,还可以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中“精神领袖”的个人魅力、号召力和在学生成员中的地位、威望和影响,对学生成员进行人格控制。由于学生成员对其所属的非正式组织是出自内心的认同与服从,某种程度来讲,管理效果会比正式组织更好。 健康的非正式组织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组织形式之一,非正式组织中的各个成员能够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发挥团队的巨大集体作用,体验团队精神的巨大威力,并且这种非正式组织多能组织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寓教于乐的、有益健康的活动,学生可在活动中得到一种非强制性的、乐于接受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克服和改变各自的不良习惯和心理,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组织有很多是由具有共同爱好、志趣的学生所结合的,对他们达到知识的延伸、活跃的思维培养、能力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各种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等。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灵活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相互促进了思维和技能,培养了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创新精神。 (3)增强组织内聚力,提高班级整体士气等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心理和感情需要的,其在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自己的特性与长处,因为班级非正式组织中的学生成员们都具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彼此间保持着相同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能够自觉维护非正式组织所形成的文化价值标准,并进而升华为共同努力的目标。另外,由于非正式组织中的学生相互的经常接触和沟通,使得他们对班级的管理方面问题的较为一致,这种一致,对其所属的班级是有稳定作用的,可以减少学生对班级的不满,降低学生成员的”离心率”。 其实,学生从进入学校之日起,身心的满足就变成了一项不可忽略的需要——这个对于任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观点都是一样的。正式组织的成立本身并不是以感情和兴趣为纽带的,难以为学生提供这种需要和满足感。非正式组织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个体在交流和共 4 同活动过程中,以心理为基础,产生共同的兴趣爱好,赢得同伴的尊重和信任。同学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营造轻松学习环境的前提,是构建班级文化的基础。人际关系对每个个体都非常重要,学生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由于非正式组织满足了成员的某些心理需要,带有浓厚的友谊和感情色彩,为其成员提供了更广泛的沟通渠道和平台,所以它比正式组织更具有和谐性。在班级建设中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和合作,提高班级的整体士气。 (4)整合行为的作用 班级非正式组织中的学生成员都是按照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来进行自我改造的,而这种改造,大都是经过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中实现的。非正式组织可以把一些人生观与价值观带给其成员,成员在非正式组织的群体中也能很快地接受(尤其是学生),其具有的实际影响力和号召力远比正式组织的影响力要大很多,它可以解决一些正式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当一个学生的行为与班级的行为或者目标产生矛盾时,非正式组织可以发挥一定的整合作用,把学生的个人行为引导到正式组织的行为或者目标上来。 (5)具有应变能力,促进班级的意见沟通 由于各种原因,班级的某些决定等可能会引起部分学生的不满与误会,这时,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的沟通和联系,促使教师群体对有关的决策进行适当调整,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以起到分担教师的工作责任、减轻教师负担的作用,使教师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从事更为重要的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班级非正式组织的负面影响 非正式组织对班级的正面作用虽然很多,但是负面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其中的具有反抗性特点的,是最令教育者头疼的。这类非正式组织是由一些成绩差、调皮、经常受到老师批评或惩罚的学生或与有违法行为的社会青年接触的学生组成的,具有强烈的反抗心理、逆反心理,以反抗老师的教育,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为目的的,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上课捣乱,课后打架等行为,影响班级集体的建设和学校正常的秩序,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使本来很好的学生发生转化。 班级非正式组织的负面影响有: (1)各非正式组织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影响整体班级 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排他性,其成员对非本组织学生或者师长的介入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一个正式组织内部的多个非正式组织之间如果缺乏正常的沟通,时间一长,各个非正式组织互不来往,甚至相互对立,就很容易形成“小团体”,进而影响班集体的内聚力和团结。 正式组织的目标是一个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组织功能的最终体现。每个班级若要实现组织目标,这就要求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个人的目标——即个人目标统一于集体目标。但当正式组织的目标、行为规范和利益与非正式组织的理念产生冲突的时候,非正式组织大多会选择维护自身组织内里的利益,而把班集体的组织目标搁置一边,甚至阻挠和破坏组织目标的实现。 (2)非正式组织中“领袖”的消极作用 就如经常在课堂上扰乱纪律的“领袖们”,由于他们的扰乱,教师经常要在打断课程、重申纪律,如此一来,对课程进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与正式组织相比,非正式组织中的“领袖”不是选举的结果,而是在组织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是靠本身的吸引力把成员吸引到自己身边的。“领袖” 有着较高的权威,容易导致成员对“领袖”的盲目跟从,而且成员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与这个组织中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种从众行为对学生的价值观、人身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再者,“领袖”与正式组织的学生发生冲突时,或多或少会削弱班级干部的威信和班级凝聚力,甚至阻 5 碍班级正常工作的开展。因此,改造不良的非正式组织必须从其核心人物入手,所谓“擒贼先擒王”。 五、实施班级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引导与教育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共存是不以人的好恶而客观存在的事实。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也是客观的,是班级、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因素所形成的。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不可视而不见、放任自由,强行取缔也不现实,唯一的办法是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结合起来考虑,加强“引导”和“教育”。作为教师,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管理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如果非正式组织的长期存在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的畸形发展,以及人格的变形,对社会的正常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中的学生多数是在顺境中成长的,教师可利用对班级有益的非正式组织中各成员间感情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鼓励他们学习上展开竞赛、思想上互相帮助,支持他们开展有益的活动;在班级工作中依靠他们,信任他们,使他们成为班级活动的骨干——但不能忽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更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否则,会使他们忘乎所以,狂妄自大,也容易形成经受不住批评的脆弱心理。 相对的,正式组织内部也要加强民主建设、畅通正规沟通渠道、提高各个班干部等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以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创造积极的班级管理工作氛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共同为整体班级服务。 教育者也可有针对性地对待不同类型非正式组织,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教育。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有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之分: (1)积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具有亲社会性——即遵守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班级工作中要利用学生之间凝聚力较强的特点,正面引导,使他们成为班级的骨干力量,以满足较多学生的归属心理需求,同时积极主动的与非正式组织沟通,及时征求他们对班级、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建立情感,以发挥他们的作用。 (2)中间型的非正式组织一般类似于积极的非正式组织,具有数量多、成员多的特点。教育教学中要深入他们的生活实际,主动的与他们接触、交流,联络感情,争取大多数;找准他们的长处、爱好,因势利导,巧妙的发挥他们的作用;不采取粗暴生硬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利用正式组织的长处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同时,加大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活动的多样化,特别是一些内向的同学,尽量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和个人的满足。 (3)消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反社会性——即违反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作为教育者,要着力于促进他们的转化——这是处理各类非正式组织的关键,尤其是反抗型的组织,要认真研究管理和教育的对策,了解其产生的根源,甚至个人爱好,性格特征、情绪变化等,认真分析,制定长期的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转化,持之以恒,防止反复。同时,工作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消除他们的逆反、对抗心理,不歧视、不打击,找优点、促转化、抓重点,分化瓦解。工作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把握分寸,以情动人,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和批评,同时,积极有效地组织集体活动,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求,从而减少甚至断绝与不健康的非正式组织的依恋,促进他们健康的发展。 另外,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对班级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对于其他的成员来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教育者要对这些学生做好积极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参与班级建设,并在适当的契机委以重任,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们在成功的鼓励下顺利转变。这样有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建设一个和谐团结的班级。 6
/
本文档为【班级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