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2017-09-21 6页 doc 20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9月4日 授课题目:脑血管疾病(概述) 授课教师:罗海彦副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医学二系、2004级医学系、儿科系、检验系 学 时:0.5学时(20分钟) 目的要求:解脑部血供情况、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分类、患病情 况、病因与危险因素 重 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难 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挂图 教学内容、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 [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案 2008年9月4日 授课题目:脑血管疾病(概述) 授课教师:罗海彦副教授 授课对象:2005级医学二系、2004级医学系、儿科系、检验系 学 时:0.5学时(20分钟) 目的要求:解脑部血供情况、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分类、患病情 况、病因与危险因素 重 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难 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采用教具及电化器材:多媒体幻灯、挂图 教学、方法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是各种病因使脑血 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 有多种分类方法。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最多见,又称为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包括出血性(脑 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和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两类。 慢性脑血管病发病隐袭、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我国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1986年) 一、颅内出血 1.颈动脉系统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椎基底动脉系统 2.脑出血 四、脑供血不足 3.硬膜外出血 五、高血压脑病 4.硬膜下出血 六、颅内动脉瘤 二、脑梗死(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七、颅内血管畸形 1.脑血栓形成 八、脑动脉炎 2.脑栓塞 九、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3.腔隙性梗死 十、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血管性痴呆 十一、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三、短暂性缺血发作 十二、脑动脉硬化症 三、发病情况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疾病。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北方一些城市上升为第一位。幸存者中约50~70%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据国内1986~1990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09.7~217/10万,患病率719~745.6/10万,死亡率约为116~141.8/10万,依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150万,每年死于 中风者超过150万,患病人数超过600万人。 男多于女:1.3:1~1.7:1,多见于中老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 四、脑部血液供应(5分钟) 1.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及分支 脑部的血液由两条颈内动脉和两条椎动脉供给。 (l)颈内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由颈总动脉分出,人颅后依次分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应眼部及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领叶、项叶及基底节等)的血液。 (2)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由两侧锁骨下动脉发出,在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经枕骨大孔人颅后在脑桥下缘联合成为基底动脉,基底动脉的末端即行至中脑处分成左右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2/5部分(枕叶及颞叶的基底面,枕叶的内侧及丘脑等)的血液。 椎-基底动脉在颅内由近端至远瑞先后分出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脑桥支、内听动脉、小脑上动脉等,供应小脑及脑干。 (3)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两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由后交通动脉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这一环状动脉吻合对调节、平衡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两大血供系统之间、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以及当此环某处血管狭窄或 闭塞时形成侧支循环极为重要。 (4)侧支循环 颈内动脉尚可通过眼动脉的末梢分支与颈外动脉的面、上颌、颁浅和脑膜中动脉末梢支吻合。椎动脉与颈外动脉的末梢立之间和大脑表面的软脑膜动脉间亦有多处吻合。当某些动脉发生闭塞时,这些吻合支亦可提供一定程度的侧支循环。 脑深部的穿动脉(中央支)虽然也有吻合支,但直径都是100um以下的细支,当深部动脉闭塞时(尤其是急性闭塞),此等吻合支难以发挥足够的作用使脑组织免于发生缺血或梗死。 2.脑部静脉(不讲) 脑部的静脉可分为浅深两组。 浅组有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及大脑下静脉,这些静脉汇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及横窦。 深组主要为大脑大静脉( Galen静脉),它位于胼肢体压部之下,接受左右大脑内静脉的血液流入直窦,下矢状窦接受大脑镰静脉亦注入直窦。 深浅两组静脉的血液均经乙状窦由颈内静脉出颅。 颅内主要的静脉窦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横窦和乙状窦。 五、脑代谢与脑血流调节(不讲) 1.脑代谢特点 脑是人体中最重要、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复杂,需要能量也 大。成人脑重1400g左右,约为体重的2%~3%,每分钟需动脉供血800~1200ml,占全身血液量的15%~20%,耗氧、耗糖量分别占全身供给量的20%及25%。 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故需不断地依靠血液输送氧与葡萄糖以维持脑的正常功能。脑缺氧2分钟脑活动停止,缺氧5分钟即可出现不可逆损伤。如血液供给减少至临界水平(约为正常值的50%)以下,脑细胞的功能只能维持数分钟。因此,如不能及时纠正脑的缺血缺氧,即可产生缺血性脑梗塞。 2.影响脑血流量因素 (1)动脉的灌注压 脑血流量与动脉的灌注压成正相关,灌注压约等于平均动脉压减去静脉压差。 (2)脑血管阻力 与脑血管的阻力呈负相关。 组成血管阻力的因素有:血管壁的构造、血管张力、血管外压力(即颅内压)及血液粘稠度等。 (3)脑血流量自动调节 调节小动脉张力的因素有:局部脑组织代谢引起细胞外液的酸碱度改变、血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则脑血流量增加,反之亦然)、植物神经因素等。 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功能是很有效的,即血压升高时,小动脉管腔内压增高,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 少;血压下降时,小动脉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这种自动调节作用称Bayliss效应。这种效应限在平均动脉压在8.0~21.3Kpa(60~160mmHg) 时,超过此限度即失去自动调节能力。 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自动调节能力比正常人差,动脉血压较平时降低30%,脑血流量即可减少。 六、病因与危险因素(10分钟) (一)病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较多,大多与全身血管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有关,仅少数为脑局部病变,如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等。一般发病是在血管壁病变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和(或)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常见的病因有: 1.血管壁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两种。此外,还有动脉炎(风湿、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钩端螺旋体等)、先天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损伤(颅脑外伤、手术、插入导管、穿刺等)、肿瘤等。 2.心脏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如高血压、低血压、各种心脏疾患致心功能障碍(如心力衰竭、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3.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交学异常 (1)血液粘稠度增高: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等。 (2)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部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高凝状态。 4.其他 (l)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附近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致脑供血不足。 (2)颅外形成的各种柱子(如脂肪、空气栓子等)。 (二)危险因素 近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明:一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称为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家族史(基因遗传)等,有些是可以干预的,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吸烟及酗酒、肥胖、饮食习惯、口服避孕药等,如积极进行干预即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思考题: 脑血管病与中风、卒中的关系? 脑血管病有哪些类型? 什么是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参考书: 董为伟主编. 临床实用神经病学,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
/
本文档为【[神经病学]教案_脑血管疾病(概述)(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