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如何使公函写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资料]

2017-12-27 8页 doc 22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如何使公函写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资料]如何使公函写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资料] 怎样使公文写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 公文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主要看它的 主题正确与否、深刻不深刻、指导作用大不大。因此,如何深刻 地提炼和表现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需要注意克服两 种通病:一是肤浅,内容不深刻;二是陈旧,俗套没有新意。下 面结合实际谈谈这两种通病的表现、原因及如何克服的办法。 (1)公文主题不深刻,主要表现为:或撰写“红头”文件,贯 彻上级的部署,照抄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 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怎样贯彻执行,使下级无所适从; 或向上...
如何使公函写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资料]
如何使公函写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资料] 怎样使公文写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 公文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主要看它的 主正确与否、深刻不深刻、指导作用大不大。因此,如何深刻 地提炼和表现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需要注意克服两 种通病:一是肤浅,内容不深刻;二是陈旧,俗套没有新意。下 面结合实际谈谈这两种通病的表现、原因及如何克服的。 (1)公文主题不深刻,主要表现为:或撰写“红头”文件,贯 彻上级的部署,照抄照搬,没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 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怎样贯彻执行,使下级无所适从; 或向上级情况,空表态,讲过程,无特点,认识一般化,提 不出什么问题;或总结经验,搞个,一个观点加上一 个例子,没有中肯的,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诸如此类,都是 有些公文主题不深刻的主要表现。现就简报、总结、情况报告、 工作安排等文种,主题得不到深刻表现的几种情况综述如下: 一种是泛泛议论。有些情况报告反映提高认识方面的情 况,总是习惯于以空道理替代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至于思想 认识问题是怎样表现的,思想“扣子”是怎样解开的,认识是怎 样提高的,这些需要着重反映的情况却得不到反映。因而,读 了报告后,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只能使人感到空而乏味。 讲到“工作体会”,既无事例,又无分析,泛泛议论。而空议论不 等于“体会”。工作体会,即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得出理性认识, 要以事论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通常采用夹叙 夹议的写法,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从中得出结论(体会)。否则, 空议论,既无助于表现主题,也不符合公文写作的要求。 第二种是光摆成绩。有些工作情况报告,成绩摆得充分, 但对取得成绩的原因,有些什么经验教训,没有进行总结,有 的甚至只讲成绩,不讲别的。有份工作总结报告,从粮食丰收、 副食品生产全面增长、乡镇企业持续发展、进一步搞活流通、 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科技促进了经济发展等方面,通篇是摆 成绩。成绩自然要讲,但对取得成绩的原因不作分析,仅仅停 留在摆成绩上,必然显得肤浅了。 第三种是面面俱到。有些情况报告,把所做的工作基本上 都讲到了,但蜻蜒点水,点而不透。譬如,讲“深化企业改革”, 就把管理体制改革、承包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干部聘 任制、优化劳动组合等都列上了,但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哪些需要加以完善等情况却没有反映,干篇一律,没有什么参 考价值。 。 第四种是只讲过程。如有的工作总结只反映了“干什么” 的问题,至于干得怎么样便很少提及了。举个反映“加强精神 文明建设”的例子: 年初各单位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三大和市委六届 会议精神,举办学习班,反复学习文件,提高对党的 基本路线的认识。第四季度,传达贯彻党的十三届三 中全会和市委六届四次会议精神,举办领导干部学 习班,在职工中开展了形势教育,将干部职工的思想 统一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 方面来。为落实市政府提出的任务,拟定了贯彻落实 的措施。各单位还进行了民主与法制教育,并结合全 市物价调整工作,加强了思想教育,提高了透明度和 凝聚力。 (类似上述例子比较多,讲到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总是局限 在“开会、发文、办班”等工作过程上,究竟落实得怎么样,解决 了哪些问题,则一概免之。这样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深刻表现 主题的。 一般地说,情况报告、调查报告等主题不深刻的主要原因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从认识方面说,对事物缺乏深刻的、完整的、内部规 律性的认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深刻地了解客观事物, 就不可能深刻地反映客观事物,表现的主题也就不可能是深 刻的。所以“对于任何事物,必要观察准确,透切,才好下笔”, 鲁迅先生这句名言的道理就在于此。 第二,从撰写的角度来说,对不同文种表现主题的不同特 点掌握不够。一般地讲,概念化的东西是不可能深化主题的, 若是总结工作,不能以启迪;反馈情况,没有什么参考作用;部 署工作,无助于解决问题。从不同文种来说,如何深刻表现主 题又有不同特点:工作部署性公文,着重点在于指导思想正 确,任务、要求明确,政策、措旋得力,切实可行。工作总结性公 文,着重点在于对以往工作突出的经验和问题进行分析、概 括、集中、提炼,并把它提升到理论高度加以认识,作为今后工 作的借鉴。因此,既要防止泛泛议论,又要避免现象罗列,包罗 万象。情况报告性的公文,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报告已经做 的工作情况,另一类是报告工作安排情况。前一类报告,深刻 表现主题的着重点与工作总结大体相似;后一类报告的着重 点在于把工作思路讲清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哪些行之 有效的措施,重点抓哪些环节等。之所以需要侧重反映上述方 面的内容,是因为上级不仅要了解下级在“干什么”,任务有多 大,而且要知道“怎么干”。从上级了解情况的角度来说,反映 “干什么,,的问题不是主要的,因为任何工作任务,一般都是由 上级下达的,这方面的内容略写即可;上级关心的是下达的工 作任务,下级怎样贯彻落实好。所以,向上报告工作安排,切忌 一大堆指标数字,有些工作安排的报告,正是被过多的指标性 东西冲淡了主题。 第三,从行文关系说,经常遇到下行文替代上行文的情 况,这是造成情况报告主题不深刻的又一个原因。譬如,某些 部门领导同志向下属单位作的报告、讲话,原封不动地作为情 况报告向上报送,“一当两用”。这样做的弊病,姑且不说它不 符合行文规范要求,就其表现主题来说,多有不适之处:对下 作报告、作部署,要传达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往往要引用上 级领导同志的讲话、文件中的指示、观点提法等,这就难免把 本来都是上级的精神又搬回到上级那里;对下布置工作任务, 一般总要涉及到各个部门,照顾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不可偏 废,而向上报告,就不必面面俱到;有些特点性的东西,如某区 县、某部门本身做的许多工作,有些是不便对下讲的,这恰恰 是上级需要了解的,下行文就替代不了。总之,由于对下对上 对象不同,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方说,对下布置十项 八项工作,不一定全部向上报告,要择其有特点的内容反映给 上级。所谓有特点的内容,就不是一般化的东西,而是对上级 酱示或决策的贯彻落实有独到的地方,包括工作的深度、明显 的效果等。当然,也应当反映贯彻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新情况、 新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建议、办法,这样才有利于主题得( 到深刻的表现。 (2)公文主题没有新意,观点陈旧,在一些工作报告、调查 报告等文稿中还不是个别的。下面一篇简报是个比较典型的 例子。 ××区委召开“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讨论经验交流会 1 ××区委于x月×日召开了“为人民服务,对人 民负责”讨论经验交流会。…… 在总结前一段开展讨论情况之后,区委对今后 如何把讨论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各种错误倾 向。 第二,要把开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讨 论和学习《决议)结合起来。 …… 第三,各级党委要把开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 负责”的讨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党委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 …… 第四,各级党组织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 特点,制订各种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第五,要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 动一般;要把一般号召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第六,要正确处理这场讨论同开展“五讲四美” 学雷锋等活动的关系。 …… 这份简报,反映的是某区在一次经验交流会上,对该工作 进一步作部署。文中所提出的“六点要求”,是人所共知、人云 亦云的一般号召,只有共性,而无特点,几乎可以通甩。这项工 作可以提这样的要求,其他工作同样可以提这样的要求;这个 地区、这个部门适用,其他地区、其他部门同样适用。这倒劳不 是说不能提这样的要求,而是说应当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 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这份简报 的整体来说,既然已是开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讨论的 经验交流了,那就不是该项工作的首次布置了,因此,再次提 出要求,就必须根据工作进展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 出新要求,而不能总是停留在“列入党委议事日程”、“抓典型, ,以点带面”等一般号召上面。 为什么会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这里有两条原因:一是没有 或忽视了对新问题的研究,在表述方面,没有突出新问题,任 何事物都在发展中,只有不断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发现新闻 题,分析新问题,把它用书面形式反映出来,主题自然会有新 意。就以所举例文来说,有些方面是完全可以对新问题作一番 剖析的。例如,第一点要求中“克服各种错误倾向”,这么提就 不具体,不鲜明。如果把它剖析一下,针对性、战斗性就强了。 又如,最后一段讲到工作中的问题,又是笼而统之,“问题不 少”却没有具体指出来。至于“发展还不平衡”,是可说可不说 的,因为不平衡是绝对的。二是没有提出新办法;新措施。譬 如,要求各单位都要建立规章制度(“已建立各种制度的要不 断巩固和完善;没有建立的要抓紧建立”。这里不要这样作一 般的号召,因为早已号召过了,各行各业确。已建立各种制 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有章不 循、无章可循等原因,针对薄弱环节,提出解决不落实问题的 有效措施。否则。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就难以建立起 来,也不易落到实处,那么所提的要求往往会成为一句空话。 (3)公文中主题不深刻、无新意的毛病是必须防止和克服 的,否则,对于交流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是非常不利的, 会使公文失去应有的效用。那么,如何防止和避免公文主题中 的这些问题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要细观察。文章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行文是用以交流情 况、指导工作的一种手段。一篇公文质量如何,主要看它对工 作的指导作用如何,而指导作用的大小,又取决于主题的深刻 与否。所谓主题深刻,就是揭示了事物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在 于对问题的透彻分析,对经验的科学总结,对解决问题提出切 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而事物是复杂的,要从复杂的客观事物 中认识并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没有仔细的观察、认真的研究是 做不到的。因此,要由表及里,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由点 到面,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整体;由始到末,掌握事物的来龙去 一脉;由正面到侧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认识其不同特点。要锻 炼观察事物的思路和方法,才有助于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从 而表现好文章的主题。总之,走马观花,凭一知半解的材料,写 出的东西是不可能深刻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文章是客观事 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 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 二要勤思考。唐代伟大作家韩愈在他的《进学解》一文中 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做事成功由于思考,失败 由于不思考。做文章也是如此。对同一事物,你这么看,他也 这么看,大家都这么看,这么想,在文章里反映出来的就是老 套套了。其实,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就能提炼 出与众不同的新颖主题,“横看成岭侧成峰”嘛。这就需要反复 思考,做到深思熟虑。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 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 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元?陈绎曾《文说》,引戴师初语) 意思是说,首先想到的意思,也是大家容易想到的意思,多是 “陈言”,即一般化、老一套的东西,没有新思想、新发现,应该 “扫去不用”;“第二番”想到的意思,虽是正确,但不能满足于 仅仅是“正语”,因而仍“停止不可用”;经过进一步思考,“第三 番”想到的意思才是独到的、深刻的“精语”,“方可用之”。这三 番意思,就是反复思考,主题渐次深刻的一个思维过程,这是 符合写作的通常规律的。 三要防空谈。公文是机关用它来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 策、法令,指导、商洽工作,汇报情况,处理问题的,这就决定了 公文的写作特点,无论是讲道理,还是谈体会,都不作大段理 论性的阐述,更不要空泛地议论。即使要论,也要提纲挈领,要 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切 忌空洞议论,以免受文单位无所适从。 四要严把关。向上级报告工作,反映情况,对下级发个文 件,布置工作或出份简报交流情况,都要注重研究公文的效 甩。如果一篇文稿写出来后,疏于把关,草率发出,就不利于铲 平“文山”,还会造成浪费,贻误工作。因此,协助领导同志严格 把好公文质量关是很重要的。这对党政机关办公厅(室)搞文 字工作的秘书工作人员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如何把关?我们 体会有两条:一是该改的改。这里说的改,不光是指文字的修 改、观点的推敲,更主要的是指内容方面的修改,该补充的补 充、该改写的改写。前面所举的工作报告、简报等例子,如果充 实了具体内容,改换了表现主题的角度,重新组织材料,就可 以写成主题突出、质量不错的材料。二是该卡的卡。我们觉得 有下列问题的简报、报告、文件不发为好:内容空间、没有参考 价值的;人云亦云,没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特点的;提不 出问题,对问题不作分析的;不能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 决问题的办法的。对于各种材料特别是党政机关“红头文件” 的代拟稿,必须一丝不苟地把好关,这是提高公文质量的重要 环节,决不可忽视把关的作用。
/
本文档为【如何使公函写得既有深度又有新意[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