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

2017-09-02 11页 doc 29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doc)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 第l9卷第l2期 2010年12月 牡丹江大学 Journa1ofMudanjiangOniversity Vo1.19No.12 Dec.201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12.0038—0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 王定康 (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中文系,广东高州525200) 摘要:《论语?微子》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作何理解,主要有三种说法:”讥讽孔子”说;”斥责子路” 说;”丈人自谓”说.”悬案”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原句缺省主语,且不能确定缺省的...
(doc)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 第l9卷第l2期 2010年12月 牡丹江大学 Journa1ofMudanjiangOniversity Vo1.19No.12 Dec.201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0)12.0038—0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 王定康 (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中文系,广东高州525200) 摘要:《论语?微子》中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作何理解,主要有三种说法:”讥讽孔子”说;”斥责子路” 说;”丈人自谓”说.”悬案”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原句缺省主语,且不能确定缺省的主语是什么.在没有发现新的可 作定论的证明材料之前.由于这三种说法都能讲通但也都有漏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这场无休无止的争论之中. 在阅读,教学,翻译,出版等实际应用中处理此类情况的原则和办法是”暂时认定,择善而从”. 关键词:《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主语省略 中图分类号:I2o6.2文献标识码:A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一个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的成语,意思是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它常用来 批判剥削阶级或某些知识分子脱离实践,好逸恶劳的思 想和行为.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微子》,原文如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藤.子路问日:”子见 夫子乎?”丈人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予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日:”隐者也.”使子路反 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日:”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 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文中丈人所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应如何理解,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毋庸置疑, “四体”指”人的四肢”;”勤”为”辛劳,劳作”之义, 与”逸”相对;”五谷”是古代五种主要粮食作物;”孰” 义为”谁”;”夫子”是对长者,老师以及大夫等人的尊 称.但是,人们对”不”字的理解,分歧很大,,般的 注家都认为是否定副词,俞樾却将”不”字视为语词, 无实义,”不勤,勤也;不分,分也”.”再有,关于”分” 字,就有多种解释:朱熹解为”分辨”;包成解为”分 殖”;皇侃解为”播种”;俞樾则视同”粪”.还有,关于 “为”字,包成,皇侃,袁宏,邢呙等人当作介词,解 为”为了”;杨伯峻当作动词,解为”是”.I对单个的 词语的解释,人们意见尚且不能统一,那么,对丈人所 言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全句的理解, 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将对此展开讨论. 一 ,”讥讽孔子”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丈人是在讥讽孔子:(他)四肢不 劳作,五谷都分不清,怎么能算得是老师呢(或谁为了 夫子而来问我呢)?南朝梁代的皇侃在《论语义疏》中 引”袁氏日:‟其人已委曲识孔子,故讥之四体不能如禹, 稷躬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耶?”„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 代汉语》在文选的说明中认为是”隐者鄙弃孔子周游列 国,汲汲于仕进的行为”.朱振家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 在其文选的说明中认为是”反映了隐者对孔子积极谋取 官位的鄙视”.上世纪70年代,举国批孔,不少人便说 孔子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此来责骂孔子以及当 时某种特定人群”脱离实际”,”鄙视工农”,”好逸恶劳”.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课文说明中主张”这话直接批评孔子”,”实际上 也是暗指孔子”.《语言美》第214期上刊登的肖泰《荷 葆丈人指责谁?》一文也认为是指责孔子.孟二冬先生 的《陶渊明集译注》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理解为: “孔子不能参加劳动,五谷庄稼不能区分.”141~16171s1 二,”斥责子路”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丈人是在斥责子路:(你这个人) 四肢不劳作,五谷不播种,谁是你的老师(或谁为了夫 收稿日期:201O-06-17 作者简介:王定康(1975一),男,汉族,湖南桃江人,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 38向:方言音韵,文字训诂. 子而来问我呢)?东汉包成在《论语包氏章句》中解为: “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 邪?”„南朝皇侃在《论语义疏》中作了更为深入细致的 解说:”四体,手足也.勤,勤劳也.五谷,谷,黍,稷 之属也.分,播种也.孰,谁也.子路既借问丈人,丈 人故答子路也.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 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问我索之乎?”可见, 皇侃明确提出荷葆丈人是在讥讽子路不能勤劳四体,种 植五谷.北宋的邢爵在其《论语注疏》中认为,”丈人是 在责子路.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来 问我求索之邪?”南宋的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明确地 说:”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 农业而从师远游也.”近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 直接翻译为:”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 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另外,康有为《论语注》,黄式 三《论语后案》,潘维城《论语古注集笺》,钱穆《论语 要略》中也都有类似的说法.‟ 三,”丈人自谓”说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丈人并无批评指责他人之意,而 是在说自己.如前所述,由于对”不”字有两种不同的 理解,有人认为”不”为否定词,有人认为”不”字为 语词,无实义,因此,”丈人自谓”说又有两种不同的看 法. 1.丈人自我解嘲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丈人在说自己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有自嘲之意.例如,罗继祖先生认为是”盖丈人 自谓年衰四体不勤,甚至五谷亦不能分别,尔之师为谁 又安能知?”(详见《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1期)翟 云洲先生认为:(我年老了)手脚不勤劳,(眼也花r) 庄稼都分辨不清,哪里能做你的老师呢?(详见《中学 语文》,1999年第7期) 2.丈人忙于农活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丈人说自己惟四体是勤,惟五谷 是分,无暇知晓夫子是谁.清代俞樾在其《群经平议》 一 书中说:”两‟不‟字并语词.‟不勤‟,勤也;‟不分‟, 分也.《尔雅?释丘》曰:‟夷上洒下不湄.‟郭《注》日: „不,发声.‟《释鱼》日:‟龟左倪不类,右倪不若.‟ 邢《疏》曰:‟不,发声也.‟古人多以‟不‟为发声之 词.《诗?车攻篇》:‟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 日:‟不惊,惊电,不,盈也.‟《桑扈篇》:‟不戢不难, 受福不那.‟《传》口:‟不戢,戢也.不难,难也.那, 多也.不多,多也.‟此类不可胜数.丈人盖自言惟四体 是勤五谷足粪而已,焉知尔所渭夫子?若谓以‟不勤‟, „不分‟责子路,则不情矣.此二句乃韵语,或丈人引 古谚欤?”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卷2l引清朱彬《经 传考证》说:”宋吕本中《紫薇杂说》日:‟四体不勤二 语,荷礤丈人自谓.‟其说得之.”又引宋翔凤《论语发 微》:”详包(包成)意,亦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为自述其不遑暇逸之义.故不能知孰为夫子,以答子路, 非以责子路也.”岬”吟人宋永培先生亦持此说. 对于以上三种观点,我们认为很难简单地评说孰是 孰非.应该说,这三种观点均有一定的道理,均能从文 字训诂,语言环境,上下文意,思维逻辑,人物性格, 思想内容等角度或多或少作出一些比较合理的解释. 我们知道,丈人是一位隐者,且与孔子的政治理想 相左,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当子路向其询问是否 看见老师孔子时,丈人因为鄙弃孔子不事生产,周游列 国,汲汲于仕进,所以讥讽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现 这样的激愤之词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我们似乎也能 从《论语?子路》篇当中找到孔子轻视生产劳动的例证, 如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时,遭到孔子拒绝,并被骂为 “小人”,因为在孔子眼中,一个”大人”只要学好”礼”, “义”,”信”即可.而且,《论语?微子》篇中的《子路 从而后》章之前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章和《长沮 桀溺耦而耕》章,这两章中的隐者也都在明显地讥讽孔 子.又或许是因为子路性格粗鲁,面对有可能不认识孔 子其人的陌生的丈人(即使丈人知道子路所言”夫子” 就是孔子),自己不言孔子的外貌,服饰,不言车驾,随 行人员等可识之特征,却贸然发问:”您看到了我的老师 吗?”确实有些唐突,遭到丈人斥责也不足为怪.当然, 实际情形也许是这样:当子路向丈人询问是否看见他的 老师时,丈人便实话实说,并引用古谚”四体不勤,五 谷不分”作答,意思是,自己惟四体是勤,惟五谷是分, 不知夫子是谁,这样的回答也很正常. 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又或多或少存在疏忽甚至 错误之处,很难令人完全信服.例如,如果丈人是在讥 讽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那么,《论语》中所言 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将作 如何解释?这不是在血口喷人吗?如果认为丈人是在斥 责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于情于理也有点说不过 去.因为子路与老人素昧平生,萍水相逢,子路也尊称 对方为”子”,丈人哪有一见子路便妄加斥责之理?而且 后文也提到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 子”,明明是丈人对子路礼遇有加呀.如果丈人是在说自 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则明显与后文”植其杖而芸” 不符,或许丈人之言之意为”我会放下手中的农活儿不 干,却袖着手,去帮助您寻找先生呢?”但这样理解则 足注家在增字为训.有人认为,这是丈人在自谓年衰, 四体不能勤,共至五谷亦不能分别,尔之师为谁又安能 知?丈人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与他是否看见了孔子应 39 该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这种说法还篮得商榷.至于 有人认为是丈人在自嘲,我年老了,手脚不勤劳,H也 花了,庄稼都分辨不清,哪里能做你的老师呢?子路根 本就没有向丈人请教,更没有拜丈人为师,何来”哪里 能做你的老师”之语?这样理解,理由不太充分.还有, 如果丈人在说自己是惟四体是勤,惟五谷是分,忙于耕 作,无暇顾及夫子,所以不知道夫子是谁,这种理解比 上述几种说法更为合理一些,不过,这种理解的前提条 件是.必须把”不”理解为无义的”语词”,但实际上, 我们并不能否定”不”在这个句子中是否定副词这个最 为常见的用法.还有,既然丈人已经很明确地回答了子 路的提问,丈人的回答,也没有什么语出惊人的地方, 据常理,据子路性格,子路应该会转身离去再去询问别 人才对,但我们看到的是,当丈人”植其杖而芸”时, 子路却耐心地十分恭敬地在一旁”拱而立”,颇令人费解. 由此观之,正是由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前 面省略了主语,才出现了上述争论.在古代汉语中,为 了行文的简洁和文势的通达,主语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 虽然省略的情形比较复杂,但一般是可以根据句子的语 言环境和上下文意把省略的主语补出来的,不会使人产 生迷惑或误解.例如: 子日:”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毫无疑问,”隐者”前可补出省略了的主语”丈人”, “使”前可补出省略了的主语”孔子”,”至”前可补出 省略了的主语”子路”,”行”前可补出省略了的主语”丈 人”. 我们再来考察引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礤.子路问日:”子见 夫子乎?”丈人日:”四体不勃,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前省略了的主语是什么呢? 根据句子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并结合上下文意,得出的 结论并不是唯一的,省略了的主语有三种可能: 1.可能省略了第一人称代词”吾”.当子路问丈人 是否看见了自己的老师时,丈人便接过话题并进行回答: “(吾)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2.可能省略了第二人称代词”汝”.当子路问丈人 是否看见了自己的老师时,丈人对子路很反感,故言: „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由于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予主格,同时也就是 不用于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要用主语‟他‟或‟他们‟ 的地方,在上古汉语里就只用名词来重复上文,或者省 略主语.因此,省略了的主语有可能就是”孔丘”.当 子路问丈人是否看见了自己的老师时,丈人鄙弃孔子, 故言:”(孔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总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为谁?也许是孔子, 也许是子路,也许是丈人自己,也许兼指三者,只有荷 葆丈人自己的心里最清楚.但是,不论”四体不勤,五 谷不分”者为谁,都能讲通,都不会影响我们对该文主 题的理解:孔子推行儒学,积极人世;丈人洁身自好, 消极出世.因此,在没有发现新的证明材料之前我们是 无法对此作出定论的.反复纠缠这个问题也是没有结果 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这场无休无止的争论之中. 当然,我们并不赞同在阅读理解时就可以因此而囫 囵吞枣笼里笼统,或者在教学讲解的时候不分对象的学 历层次都分析梳理一番各种说法,或者在翻译出版的时 候也像古汉语那样随意缺省句子成分.我们必须确定其 中的一种说法,哪怕是暂时的认定.处理此类情况的原 则和方法就是”暂时认定,择善而从”:(1)暂时认定其 中一种说法;(2)既然几种说法都能解释得通而也都有 漏洞,那就采用直接能从字面上解释的说法,同时,综 合考虑词义,语法等因素;(3)暂时认定的说法要在各 场合统一,即不要在一个场合采用A说法,而又在另一 场合采用B说法. 参考文献: 【l】宋永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作何解?【J1.四川师院 ,1981,(3):86-87.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27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96-197. 【4】阮元校刻,何晏集解,邢呙疏.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M】.北京:中华书局,1980:2529. 【5】姚之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正【J】.学术月刊, 1988,(6):36. f6】王祖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语辨【J】.语文教学与研 究,1991,(4):21. 【7】张申.”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J】.东北师大, 1981,(1):100-102. 【8】李启谦.试析《论语》”子路从而后”章【J】.东岳论丛, 1995,(5):66-67. 【9】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308.
/
本文档为【(doc)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