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灼烧的马来西亚

2017-12-12 4页 doc 15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灼烧的马来西亚灼烧的马来西亚 东方有许多民间手艺。位于马六甲海峡沿岸的红树林里,有一个马来西亚的小城,这里属于赤道气候,但却以生产木炭闻名。生产木炭的工人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长期生活在浑水和树林里,还要在闷热的气候中忍受烧制木炭的艰辛 从吉隆坡出发,一路沿着马来西亚主干线之一――E1公路向北行驶就是边境。沿着E1行驶大概10公里,就可以拐进通往马当村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沿着这条路行驶,可以发现沿途风景立刻从还不是很茂密的森林变成了典型的乡村画面。 木炭是“封闭型生态循环”的产物,不需要任何外界原料就可以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
灼烧的马来西亚
灼烧的马来西亚 东方有许多民间手艺。位于马六甲海峡沿岸的红树林里,有一个马来西亚的小城,这里属于赤道气候,但却以生产木炭闻名。生产木炭的工人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长期生活在浑水和树林里,还要在闷热的气候中忍受烧制木炭的艰辛 从吉隆坡出发,一路沿着马来西亚主干线之一――E1公路向北行驶就是边境。沿着E1行驶大概10公里,就可以拐进通往马当村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沿着这条路行驶,可以发现沿途风景立刻从还不是很茂密的森林变成了典型的乡村画面。 木炭是“封闭型生态循环”的产物,不需要任何外界原料就可以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里风景不错,我们一路上都沿水而行,”在大家长时间的沉默后,我们的司机汉尼姆说道。如果你事先不知道这里森林密布,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出这些绿色的屏障究竟是山林还是绿色隔板。渐渐地,树木越来越稠密,这就是当地的红树林。我们马上要抵达目的地――一个距离吉隆坡几公里远的木炭生产老工厂了。尽管这个老工厂规模不是很大,但在马来西亚国内木炭生产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创纪录的生产水平 即将到达这次漫长旅程的终点时,我们感受到了空气中越来越浓郁的炭烧味。工厂里的气味更加刺鼻,是一种我难以描述出的气味。“这是什么味道,醋,巧克力,还是熏鱼,”我一边困惑地问道,一边将从烧炉内出来的蒸汽向自己的鼻子里扇。楚先生是这家工厂的老板,还没等工人向我们公布正确,便笑着抢先答道,“对,是像醋酸一样的味道,木炭现在还没制成,再烧8天,你就会感觉到它的不同。” 这里的所有生产工序都集中在一个大棚库里进行。棚库里有6个巨大的半圆形烧炉,形状从侧面看上去就像游牧民族的帐篷。棚库内满是煤尘和烧炉里散发出的烟雾 楚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生意,经营这家工厂整整36个年头了,这里寄托了他所有心血 现今,像这样的小型木炭生产厂已经很少见了,在现代工业发达的今天,这种产业也即将成为过去时。此外,由于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其国内对木炭需求很少,客户对此完全不感兴趣,因此当地这样的小工厂面临十分严峻的危机和考验。然而,还是有这样的工厂坚持运营,实在不同寻常, 为什么一个地处热带的国家会以生产供暖原料闻名,原因在于日本和中国的传统,在这两个国家的一些地区,供暖的历史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临近冬天人们就会购进大量木炭,生炉子抵御严寒 1941年,马来西亚许多地区被日军占领,国内自然资源 有限的日本人发现当地有丰富的红树林,加上这里筏运便利,当时的劳动力也非常廉价,便大量砍伐树木,送至工厂加工成木炭,运回日本。从此日本人便将马来西亚森林视为木炭供应源地 很快,外籍工人就掌握了这项复杂的生产技术。然而战败迫使日本人离开这片风水宝地,留下了废弃的木炭加工厂。1950年,曾在这里工作的外籍工人将这些工厂的资产分摊,其中一个工厂便从此成为楚先生祖辈的家族企业 国家生物多样性控制中心允许木炭加工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工作,并规定他们有义务在砍伐后栽种一批新的红树林 时间的流逝几乎在这些地方没有显现出任何痕迹。70年来,这里的房屋已经微微歪斜,墙面上平滑的木板间出现了缝隙和腐蚀“伤口”,夕阳透过缝隙将屋子里染成了明亮的粉红色。在每天日落日出时分,工作车间就会显现出别样的美景。阳光也能透过工厂棚库顶的烟囱裂缝照到里面。白天,加工棚库里灰尘满满,一堆堆木炭靠墙堆着,工人不断地重复着往烧炉子递送原木的动作 工厂里一大半工人都负责木材加工。破旧的木船每周来这里一次,用油气和食物换他们的木材。工人们要在这个临时搭建的岛上待上几个月,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甚至这么多年来,就连他们使用的生产工具都没换过,而且只有最优 秀的工匠才有资格使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油锯。工人要从货车卸下沉重的原木――浸过盐水,再穿过蜘蛛网缠绕的红树林和沼泽地上的狭窄的寨道,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留在这里工作 “看,工人要在如此灼热的天气里卸下沉重的原木,这是一份苦差事啊,”楚先生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生产木炭的工人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长期生活在浑水和树林里,还要在闷热的气候中忍受烧制木炭的艰辛 然而,卸载搬运完原木后,最艰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将木材送进烤炉,是让潮湿的原木成为木炭的漫长的干燥过程的第一阶段。卸载好大约15吨的木材后,一半工人都要去用砖砌的炉门口生火 此时的棚库里格外安静,只是偶尔能听见沙沙作响的蒸汽从烧炉狭窄的孔漏喷出。烧炉上的时间数字静静地跳动着 “阿夫坦,”楚的声音突然打断了寂静,一个工人窒息了,“他是工厂里最专业最棒的‘鼻子’,他的舌头好不好我们不知道,因为这里不需要用到舌头,只需要嗅觉。” 木炭生产厂里的“鼻子”是指可以通过“闻”蒸汽确定炉内温度的那些人。他们连续14天,通过嗅烧制木炭产生的蒸汽,作出自己的结论。“鼻子”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当烧炉过热导致氧气不平衡时,可能会引起爆炸 温度达到85摄氏度后,进入第二阶段。烧炉的炉门几乎全封闭,只留出一个小口 木炭生产厂里除了“鼻子”,还有其他不寻常的角色。为了使产出的木炭达到高品质,烧炉必须按时开停工。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工人,要弄清蒸汽中水分的百分比,但又不借助任何精密仪器,通常,工人用手稍微触碰蒸汽,就能估计出炉内木炭的烧制程度。木炭烧制完成,还需要两个星期的时间冷却烧炉,负责前段工序的工人可以暂时休息一阵子 4天后,其他工人将炉口推倒,取出烧好的木炭,送往包装厂。实际上,这些工人从事的才是最艰辛的工作,因为此时烧炉虽已冷却过,但炉内的温度仍在50摄氏度以上。每趟搬运后,工人的汗水就会从头浸到脚,他们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咬紧牙关搬运,跳着脚躲开那些灼烧的木炭 木炭是“封闭型生态循环”的产物,不需要任何外界原料就可以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每天都有许多外籍劳工来这里找工作,男女老少都有。他们从事着艰辛的工作,像数千年前他们的祖先一样,用这项传统的工艺为全世界供应着热能 [译自俄罗斯《探索与发现》]
/
本文档为【灼烧的马来西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