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香港长者人口的变化特色

2017-09-20 36页 doc 178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香港长者人口的变化特色香港长者人口的变化特色 “”A “” B C “”D E 第一章 引言 促進長者健康,令他們保持身心康泰,對長者本人,以至對政 治、社會和醫療界的領袖來說,都是一項特殊的挑戰。年老時保持健 康體魄,不僅是這一代長者所關注的事,也是下一代的長者,甚至整 個社會,都應當重視的問題。 2. 面對上述挑戰,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會)在二零零零年三月二日舉行的第十七次會議上,通過設立 “康健樂頤年” 專責小組(專責小組),以制定有關推廣 “康健樂頤年” 的策略和措施,以及監 察宣傳運動的推行情況。專責小組的成員包括政府和非政...
香港长者人口的变化特色
香港长者人口的变化特色 “”A “” B C “”D E 第一章 引言 促進長者健康,令他們保持身心康泰,對長者本人,以至對政 治、社會和醫療界的領袖來說,都是一項特殊的挑戰。年老時保持健 康體魄,不僅是這一代長者所關注的事,也是下一代的長者,甚至整 個社會,都應當重視的問題。 2. 面對上述挑戰,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會)在二零零零年三月二日舉行的第十七次會議上,通過設立 “康健樂頤年” 專責小組(專責小組),以制定有關推廣 “康健樂頤年” 的策略和措施,以及監 察宣傳運動的推行情況。專責小組的成員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代 表,職權範圍和成員名單分別載於附件A和B。 3. 專責小組的一項主要任務,是通過本報告所商議的事項,加深 市民對 “康健樂頤年” 的認識,並動員各界人士參與推廣 “康健樂頤年” 的工作。如對本報告所擬訂的理想、信念和策略有任何意見或建 議,歡迎向專責小組提出。來函請以傳真(2840 0467)或郵寄方式送交 “康健樂頤年” 專責小組秘書(地址?香港中環花園道美利大廈19樓政府 )。 2 第二章 香港長者人口的變化特色 香港的長者人口 4. 香港市民的健康指數之佳,在全世界可說是數一數二,實在足 以自豪。過去30多年來,香港人在出生時的預期壽命一直穩步上 升;一九九九年,男性出生時的預期壽命是77.2歲,女性則為82.4歲。嬰兒和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出生時體重偏低的嬰兒所佔 百分率,以及產婦的死亡率,向來都甚低。此外,各種年齡人士的死 亡率在過去20年亦大幅下降。在一九九九年,已計及人口老化問題 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是每1 000標準人口3.3%,而在一九八零年則 為5.6%。 5. 市民的預期壽命不斷延長,而死亡率則持續下降,造成前所未 有的人口老化現象。一九七一年,在全港人口中,65歲以上人士約佔4.5%(182 300人)。一九八一年,上述年齡的人士已增至 6.6%(344 300人);到了一九九一年,更上升至8.7%(502 400人)。在二零零零年,估計全港有759 200名長者(即65歲或以上的人士),佔總人口的11.2%。老化的趨勢在二零一一年後更會加劇,因為在戰後 a嬰兒潮期間出生的一輩,屆時將年滿65歲。到了二零二一年,65歲 b或以上的人口會佔15.7%(1 322 500人),即每六名香港人中,約有一 人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在年長人士當中,高齡長者(即75歲或以 上者)所佔百分率亦會大幅上升,因為在嬰兒潮期間出生的人士將年 滿75歲。 變化特色 6. 這一代的長者和下一代的長者在許多方面都不一樣。這一代的 長者大部分是在太平洋戰爭之前,生於中國內地,年青時移居香港謀 a 在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戰爭期間,內地和香港的出生率均告下降。 b 政府統計處所作的預測。 3 生。下一代的長者則在太平洋戰爭之後出生,不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 人。他們的教育程度比這一代的長者為高,大多已完成中學課程,部 分更曾接受大專教育。 7. 這一代的長者大多育有子女,他們當中約七成有兩名或以上子 女,而34%更有四名或以上的子女。由於本港推行家庭計劃成效顯 著,下一代的長者子女較少,因此,當他們年老體弱時,可得的照顧 支持也相應減少。 8. 下一代長者的健康情況已有所改善,令他們可以更加長壽。不 過,飲食習慣由以往多在家中進食傳統中餐,轉為較多出外用膳,以 及進食高卡路里和高脂肪的西式食物,已為他們帶來多種健康問題, 例如高血壓、心血管病、糖尿病等。 9. 此外,工作時間更長、工作壓力較大和缺乏體力活動和運動, 令下一代長者的健康出現更多問題。空氣、水質和噪音等環境污染問 題日益惡化,亦會導致長者的健康每況愈下。 流行病類別的轉變 世界趨勢 10. 生情況亦大有改善,加上醫療和醫護服務日趨先進發達,在二十世 紀,全球的死亡率顯著下降。但與此同時,世界各地患上癌症、中 風、糖尿病和心臟 織的資料顯示,非傳染病已迅速取代以往常見的傳染病(例如傷寒、結核病等),成為導致市民失去活動能力和早逝的主要原因[55]c。在 一九九八年,估計全球因早逝和失去活動能力而損失的壽命年數(簡 稱 “因殘疾失去的壽命年數”)有超過40%是涉及非傳染病。如果現時 不採取果敢行動來遏止非傳染病,估計在20年後,這個比率會上升 至70%以上。事實上,在一九九八年,高收入國家 “因殘疾失去的壽 命年數” 已有超過80%涉及非傳染病。 c 參考資料見附件E 4 11. 除上述非傳染病外,神經精神病(即精神病)和身體損傷也是兩大日趨嚴重的健康問題,在評估國民的健康狀況時必須多加注意。目 前用以探討健康問題的指標,已由量度單純的死亡率指標,轉為量度 把殘疾也考慮在內的指標,例如 “因殘疾失去的壽命年數”。根據聯合國在一九九八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 “因殘疾失去的壽命年數” 約有10%是涉及神經精神病,與涉及心血管系 統疾病的比率相同。在高收入國家,“因殘疾失去的壽命年數” 則有23%是涉及神經精神病。長者罹患的神經精神病,最常見的為抑鬱和 痴呆。由於精神病患者會受到歧視,而精神病問題亦較易為人忽視, 我們需要加倍留意市民在這方面日增的需要。 12. 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因殘疾失去的壽命年數” 約有16%是涉及身體損傷。這類損傷,不論是故意或無意造成,大都與意 外、暴力和自傷(如自殺)有關。一般來說,長者較易因意外事故令身 體受傷,例如跌傷、在過路時遇到交通意外受傷等。雖然這類損傷不 是導致死亡的主因,但因此而造成的官能殘疾和社會心理障礙卻可以 十分嚴重,實有必要多加留意。 本港情況 13. 在香港,患上非傳染病而且主要是慢性病的人數亦有增加的趨 勢。因癌症及其他慢性病而導致病者死亡的比率在過往40年顯著上升。時至今日,因癌症、循環和呼吸系統疾病而導致病者死亡的比率 佔全港死亡率約77%,在一九六一年,這個比率不足38%。在各種死因之中,單是癌症已佔總比率30%以上,在一九六一年,比率不足 13%。 院的五種疾病之一[24]。 14. 本港的調查結果顯示,在65歲或以上,以及在45至64歲這兩個年齡組別的人士當中,分別有75%和45%正罹患一種或多種慢性 疾病[27]。在長者當中,約有48%患有高血壓,超過40%患有關節炎,而糖尿病、心臟病和慢性支氣管炎等其他慢性疾病亦是常見的疾 病。中風、老人癡呆症、股骨骨折、肌骨毛病和併發痛症是損害長者 日常起居活動能力的主要原因。由於患上這些慢性疾病影響健康,雖 然長者只佔總人口約11%,但在病人住院日數方面,長者所佔的比率 5 卻超過46%。要應付這些長者的護理和照顧需要,個人、家庭和社會 均須另外投入大筆額外資源。面對有愈來愈多長者患上慢性疾病的問 題,如果不立即加以適當處理,便會在治療、康復和院舍照顧等服務 方面造成龐大的財政負擔。 15. 調查結果亦顯示,在45至64歲年齡組別的人士當中,約有三分之一(29.1%)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 “一般”[27];40.9%報稱患有痛 症或身體不適,影響日常生活;41.2%則表示患有慢性疾病,包括關節炎、高血壓、胃病、膽固醇過高、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而16.8%更 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這個年齡組別的人士罹患慢性疾病愈趨普 遍的情況實在不容忽視。慢性疾病可能會損害病者的體能和智力,令 病者的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需要依賴別人照顧。不過,這種情況實際 上是可以預防、減少甚或改變過來的。 16. 很多慢性疾病都與個人長期的生活方式有關,亦受環境因素影 響。不過,如能有效地保障和促進健康,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預防, 而不少殘疾也可能治癒。年老並不一定會體弱多病或罹患殘疾。事實 上,在過往一百年,外國同齡組別長者的健康狀況不斷改善。經濟合 作及發展組織的多個成員國均估計,到了二零二零年,長者罹患殘疾 的情況實際上會有所減少。因此,無論從個人或社會角度來看,現在 是香港推廣 “康健樂頤年” 的適當時候,值得大家支持。 6 第三章 健康、年長和“康健樂頤年”的概念 健康 17. 生活方面都處於良好狀態,而不單是指沒有疾病或身體健康[51]。身 心健康,便可發揮個人潛能,盡展所長,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並可積 極參與社交生活,享受高質素的生活。因此,在討論健康問題時,不 年長 18. 年長是個人在身心狀態和社交關係方面的一個漸變過程,是生 命必經的階段。在一生的成長過程中,最容易看見的特徵,是生理方 面的轉變,包括童年和少年時期身量的快速增長,以及成年後期生理 功能的改變;至於心理方面的成長,則是另一個持續發展過程,涉及 個人性格和心智上的轉變。 19. 生理老化通常與多種生理機能衰退有關;生理機能衰退會出現 某些徵狀,例如視力衰退和頭髮變白等。生理機能的衰退速度因人而 異,主要是視乎個人的適應和應付能力而定。即使患上慢性疾病或垂 危,個人仍可盡量取得最佳的身心狀態。 20. 在心理方面,年長是一個持續成長和適應過程,包括性格的發 展和心智功能的轉變;這也是一個學習和互動的過程,可從不同的生 活層面累積人生經驗。人需要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際遇和經驗亦各 有不同。 21. 曾有不少人研究年長與心智功能轉變的關係。這些研究提供了 大量證據,證實年長只會令人的智力、學習能力和記憶力稍為減退, 而且這種現象比預期的年齡較遲出現,衰退程度也沒有一般人所想像 般嚴重。雖然有些人認為年齡越大,智慧越高,但卻沒有確實的證據 7 頭腦靈活,其心智功能只會出現輕微衰退,不會嚴重影響長者的晚年 生活。 22. 年長不一定體弱,反之,本港大多數長者都相當健康。在認知 和身體方面沒有缺損的長者,佔七成以上[28]。此外,因年長而造成的影響,與罹患慢性疾病和活動能力受損所造成的影響有所不同,我 們必須加以區分。正如第二章所述,由慢性疾病和失去活動能力所造 成的影響,大都是可以預防或減輕的。 23. 社會往往按年齡決定個人的社會需要,為他們訂定所擔當的角 色,編配社會崗位,並以此作為資源分配以及把個人分類的基準。不 過,年滿60歲或65歲,不一定表示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會開始衰 退。 從國際觀點來看“康健樂頤年” 24. 鑑於人口漸趨老化,而國民患上慢性疾病和喪失身體機能的情 況亦日益普遍,很多國家都制定了有關推廣“康健樂頤年”的政策。現把一些海外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載於附件C,以供參考。 25. 推廣“康健樂頤年”的國家或地區,其中一個得到人民響應的 重要主題,是把年長視為一個可以積極面對的過程,長者雖然有不同 的需要,但仍然充滿機會。主題的重點是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而並 防疾病。以下是這些國家所認同的“康健樂頤 年”策略? , 促使市民從小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改善個人的身體和 心理社會健康; , 鼓勵個人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同時協助有需要的人; , 政府應起帶頭作用,並與專業組織、志願團體和私營機構 等有關方面合作,協力向公眾推介“康健樂頤年”; , 在社區推動環境改革,通過去除障礙的社區設計、發展可 供體弱和殘疾人士使用的運輸服務,以及建立社區護理支 援網絡,促進健康生活,達到“老有所屬”的目的; 8 協助長者繼續參與社區、經濟和社交活動,確保他們可以, 繼續享有積極愜意的生活; , 積極採取各項措施,推廣年長的正面形象,強調長者對家 庭、社區和社會可作的貢獻。 專責小組認為,跟這些國家一樣,香港的長者在人口結構和流行病類 別方面,經歷了同樣的轉變,因而可借鑑他們的經驗,採用類似的策 略,推廣“康健樂頤年”。 9 第四章 健康的體魄 引言 26. 要明白“康健樂頤年” 而又可改變的因素,例如多做運動、飲食均衡、減少吸煙等。這些因 素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元素,不但可預防多種疾病,亦可促進身體 健康。 經常運動 27. 動。科學證據顯示,經常運動可令人長期保持身心康泰,因而減少對 他人的依賴,亦可減低患上心臟病、跌倒受傷、過胖、高血壓、成年 初發糖尿病、骨質疏鬆症、中風、抑鬱症、結腸癌和早逝的機 會[42]。另一方面,缺少運動可能嚴重危害健康,導致骨骼脆弱、肌 肉鬆弛、心肺功能衰退、身體不夠靈活等問題。如因肌肉鬆弛或股骨 折斷等急性疾病而缺少運動,肌肉組織會進一步退化,令身體更加衰 弱。 28. 一些鍛煉耐力、身體柔韌度、體能和平衡力的運動,對長者尤 有裨益。舉例來說,遠足、游泳和踏腳踏車等帶氧運動,能令身體較 長時間處於運動狀態,可增加能量的消耗,改善耐力。舒展運動以及 清潔窗戶和打理園圃等日常家務,則可使身體更加靈活。 29. 運動對活動能力受到局限和長期患病的長者亦有好處。一些增 強身體柔韌度和體力的活動,例如舒展運動、步行、太極等,可保持 筋骨強健、關節靈活,對患有關節炎和關節硬化的人甚有益處。因骨 質嚴重流失而患上骨質疏鬆症的人,適宜進行負重及增強體能的活 動,藉以鍛煉骨骼和肌肉,使人在年事漸高時亦可保持良好的體能。 此外,醫生通常會建議心臟病患者多做一些如步行、踏腳踏車等運 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紓緩情緒,強壯肌肉。同樣, 運動亦大大有助中風病人恢復身體機能,提高自我照顧能力,令日常 10 關節靈活。 30. 調查顯示,本港的長者(65歲或以上人士)當中,74%有做運動的習慣,59%每天都做運動[27];至於45至64歲年齡組別的人士,54%有做運動的習慣,29%每天都做運動。雖然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 年長人士都常做運動,但亦有一些長者和中年人士需要更多做運動。 因此,除長者外,中年人士亦須保持足夠的運動量。 良好的飲食習慣 31. 良好的營養是健康之本,亦是“康健樂頤年”的要素。只要飲 食均衡,不偏食,身體便可攝取所需的營養和纖維。各人均可按照 “食物金字塔”的指引,作出明智的選擇。 32. 營養不良會導致四肢無力,更會削弱免疫能力和身體功能,令 人體質虛弱,更加需要依賴醫護服務。不幸的是,長者尤其容易營養 不良,因為他們在進食時往往遇到不少問題,包括沒有假牙而令咀嚼 困難;或因肌肉鬆弛和反射動作遲緩而難以吞嚥食物等。 33. 不均衡的飲食有損健康[50]。舉例來說,有充分資料證明,鈉 攝取量偏高與血壓高有關,而鈣質攝取量偏低會導致骨質疏鬆。長者 萬一不慎跌倒,股骨容易折斷,這是導致他們喪失活動能力和死亡的 一個主要原因,而骨骼疏鬆的長者更易跌倒。冠心病則與進食過多含 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食物有關,是另一個導致長者死亡的常見病因。 不過,很多香港人的飲食習慣都未能達到建議的標準。根據一九九五 年在本港進行的一項營養攝取量研究,有78%市民的鈉攝取量偏高[49]。 34. 另一方面,飲食與運動不均衡會導致超重和過胖,這種情況在 日益富裕的香港已漸趨普遍。根據本港進行的一項研究,有38%的男 性和34%的女性超重(體重指數>25);約有5%的男性和7%的女性有 11 d過胖問題(體重指數>30)[30]。過胖一直與多種疾病有關,包括冠心 病、糖尿病和膝蓋退化關節炎等。 35. 飲食習慣亦與某些癌症有關,特別是結腸癌、前列腺癌和乳 癌。進食大量動物脂肪和肉類的人,患上這些癌症的機會較高。另一 方面,多吃新鮮蔬果,則不但可預防這些癌症,亦可減低患上胃癌和 食道癌的機會。這些植物類食物含有大量的纖維,有助解決長者因腸 臟活動緩慢而常有的便秘問題。由此可見,健康的飲食習慣,不但對 長者十分重要,亦應積極推廣,讓市民從小就養成這種健康的生活方 式。 36. “食物金字塔”有以下的指引? (a) 多吃不同種類的食物; (b) 多吃植物類食物,例如穀類食物和蔬果; (c) 少吃含動物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蛋類和牛 奶; (d) 少鹽、少糖和少油; (e) 食物攝取量與運動量須保持均衡,以達致及維持適當的體 重。 戒煙 37. 目前與吸煙有關的三大疾病是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冠心 病,全部都是本港常見的疾病,可以導致病者死亡。吸煙容易引發中 風、消化性潰瘍、食道癌、喉癌等疾病,並加速骨質疏鬆,也可以是 血管梗塞性痴呆的主要成因。此外,二手煙亦會影響非吸煙者的健 康。綜觀上述種種害處,加上可能引起火警,導致意外或受傷,吸煙 對社會實在造成極大直接及間接的損害。 38. 根據一九九八年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全港805 000名吸煙者 當中,約有80%在15至24歲之間開始吸煙。此外,207 000名已戒 d 根據世界 數>23的人是超重;體重指數>25的人屬過胖。 12 煙者當中,有49%年滿60歲。約有36%的已戒煙者是因健康理由而自動戒煙,另有27.6%是因聽從醫生囑咐而戒煙。研究顯示,推動市 民戒煙的兩個有效方法,是喚起市民注意健康和得到專業人士的指 引。國際研究指出,戒煙對身心均有好處,即使對年邁的長者亦然。 因此,我們必須同時向年青人和長者灌輸有關吸煙危害健康的信息。 結論 39. 多做運動、均衡飲食、戒煙等健康生活方式,大大有助預防長 期疾病和喪失機能,並防止健康進一步惡化;人們不單可以延年益 壽,更可享受豐富多姿的晚年生活。至於長者也應選取健康的生活方 式,以強身健體。因此,專責小組認為,推廣“康健樂頤年”的其中 一個重點,應是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 13 第五章 心理社會健康 引言 40. 不少研究人員逐漸發現,生活中各種心理社會因素如個人歷 史、社會關係、生活方式、個性、智力(包括認知)發展等,均對 “康健樂頤年”有重大影響。身體和心理社會因素其實常常互相結 合,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41. 心理社會健康,是指考慮上述所有因素後,個人再通過自省、 反思、評估而產生一種舒泰感覺。這種感覺可以是對人生有滿足感、 覺得人生有意義、有自尊、感到快樂、有安全感、有獨立能力等,或 者覺得“生活質素”很高。相反來說,也可以有不快的感覺,甚至感 到抑鬱[33]。 42. 在這些因素中,認知和適應社會能力這兩點最為重要,對長者 的心理社會健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經常成為研究年長的課題。 認知機能 43. 有些人到了晚年,可能會喪失認知機能。長者的認知機能如出 現毛病,最終會在日常生活、與親友的關係,以及在社會的角色上感 到壓力,同時,他們日漸無法處理身處環境的需求。 44. 不過,有人誤解,以為年長就必定會喪失認知機能,不能復 原。可是,若長者自己有這種誤解,就可能會不幸應驗。他們以為自 己無能為力,不思改善,以致減少使用認知機能,令機能進一步退 化[21]。對很多長者來說,豐富的人生經驗使他們更有智慧,足可彌 補認知機能上的輕微損失。 45. 此外,提供訓練,讓長者更善用認知機能,這樣對提高他們的 認知能力大有幫助。舉例來說,很多長者都會有記憶力衰退的情況。 研究顯示如能多用時間盡力去記憶,有可能改善記憶力。又例如運用 14 年歲增加而衰退,但有研 究顯示,認知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訓練,有助加強這種智能[21]。 社會功能 46. 每個人在退休後,便要離開過去大半生在社會所擔當的工作崗 位,也無法一如往昔,與同事和有工作關係的人士每日接觸。 47. 養、照顧、支持子女而操心,日常生活失去寄托。 48. 們的社交圈子也會逐漸縮小。 49. 長者的體能和智力會日漸衰減這個錯誤的觀念,令人產生偏見, 以為長者無法對社會作出重大的貢獻。這種社會偏見限制了長者在退休 後可以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也影響長者對自己的看法和能夠繼續扮演 的角色。 50. 退休、子女離巢自立、親友相繼逝世,加上長者在社會上的負面 形象,產生各種限制,減弱了長者適應社會的能力,使長者感到被社會 孤立,但如有足夠的社會網絡和支援協助,上述問題便得以紓緩。 51. 社會支援是指從其他人或團體所得到的安慰、關懷、尊重或協 助,這種支援來自多方面,包括長者的配偶或愛人、家屬、朋友、同事 或社區組織。獲得社會支援的人感到自己受到愛護、關心、尊敬和重 視,而且是社會網絡中的一分子,在有需要時,會得到網絡的濟助、服 務和互相保護。社會支援可加強個人應付各種危機和壓力的能力。多項 研究的結果顯示,適當的社會支援有助減輕壓力。 52. 傳統上,香港社會的長者一直依靠家庭照顧和給予精神支持。 根據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83%的長者與配偶和/或成年子女同 住[27]。大部分被訪者都報稱與家人關係良好,只有1.3%的長者認為與家人關係惡劣。另有4.7%的長者沒有家人。調查結果顯示,92%的長者在結交朋友方面沒有困難。 15 53. 漸趨疏離。目前估計約有10%的長者是獨居的,其中有部分健康欠佳,或居住環境不理想甚至惡劣,需要特別照顧和社會網絡的支 援[27]。 總結 54. 專責小組認為,為促進香港長者的心理社會健康,應鼓勵他們 做到下列各點: (a) 為成年後期作好準備 — 為了從就業轉為半退休或完全 退休,必須首先在社會、經濟和心理方面作好準備,以確 保個人能夠從生命的一個階段,順利過渡到另一個階段。 對於健康或經濟情況欠佳的人,又或是已離婚或喪偶者來 說,上述準備尤其重要。 (b) 維持融洽的人際關係 — 長者必須接受一點,就是這個社 會瞬息萬變,他們必須與時並進。不過,長者擁有的智慧和 多年來累積的豐富經驗,必定有助他們更加洞達人情世故。 因此,長者應該坦誠主動地與人分享經驗,幫助年青一代與 他人(包括家人和朋友)融洽相處。 (c) 善用時間 — 已經退休離開工作崗位的長者,可以把時 間用於有意義的事情上,例如照顧別人、參與義務工作或 修讀課程等。這些活動可讓長者得以繼續全面參與社會, 體會社會經濟的轉變,結識新朋友,培養新嗜好,不致感 到孤單或與社會脫節。 (d) 投入社會及繼續融入生活從而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 長者應把握機會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例如積極參與社區事 務,這樣可以有助擴闊視野、促進認知能力、增進社交技 巧和建立自信。通過這個參與過程,長者可肯定自我的能 力和價值,獲得成就感,並會因本身的貢獻而自豪。 16 (e) 踏實而豁達的人生觀 —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 段。人人都要有積極的人生觀,也要對各種不如意事有充 分的心理準備。 55. 心理社會健康這個題目範圍很廣,也很複雜。專責小組認為, 應再進行研究,找出最影響香港長者心理社會健康的因素,以便協助 制定策略,日後促進長者的心理社會健康。 17 第六章 理想和信念 引言 56. 為確保各有關方面能同心協力推廣“康健樂頤年”的概念,大家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並且一致認同基本信念,作為籌劃和推行“康健 樂頤年”這項大型社會運動各項措施時可依循的指引。因此,專責小 組建議制定下文的理想、基本信念和原則,與社會各界共勉。 使命 57. 我們的使命,是推廣“康健樂頤年”。“康健樂頤年”是一個由 年幼到年長持續不斷的過程, 透過身體力行,達致身心康泰。首先, 個人必須保持身心健康;此外,亦應制定適當的政府政策,以及社區 和個人的措施,以達致“康健樂頤年”。 理想 58. 我們的理想,是締造一個能夠持續促進健康生活的社會環境,讓 所有人包括長者在內,都能獲得所需的資訊、服務和支援,為個人的健 康和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並受到社會的重視,能夠獨立自主地安享晚 年。 信念 59. 為了協助制定和管理有關推廣“康健樂頤年”運動的措施,專責 小組提出一套信念,包括以下各點? , 尊敬長者,讓他們享有尊嚴 的才能、舉止、價值觀和人生經驗。我們不應視他們為有 問題和能力有限的人。他們有本身的長處、適應力、才識 18 和能力,可以對社會作出貢獻。這點與香港的傳統價值觀 一致。 , 取得全面的健康和福祉 “健康”的定義涵蓋各方面的範疇。“康健樂頤年”的措施 應該顧及社會所有成員在身心和社會心理方面的健康。 , 提高生活質素 推廣“康健樂頤年”的最終目標是提高生活質素,包括感到 快樂、滿足和充實,並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即使喪 失活動能力,仍能安之若素。 , 自我照顧、家庭和社會的支持 所有人包括長者都應該關心自己的健康,並視之為己任, 並應獲得健康的資訊,自行選擇適當的生活方式。至於有 特別需要的人士,可通過家人、朋友、護老者和其他社區 支援服務獲得協助。社區支援服務範疇包括健康護理與福 利支援、房屋、教育、培訓/再培訓機會、交通和康樂活 動。 , 各界合作/社會齊來參與 個人、政府、非政府機構、學術機構、區域組織、志願機 構、私營機構、傳媒和市民大眾均應積極參與促進“康健 樂頤年”,這股力量才能歷久不衰。為推動社會參與而制 定的各項重要措施,亦應以促進各界之間的合作為目標。 , 已證實有效的工作方式 我們應從本地或海外最佳的醫護研究和工作方式中汲取經 驗,以制定有效的“康健樂頤年”策略。我們亦應鼓勵進行 更多研究,特別參考香港這類現代化城市社會的中華文 化,務求更深入了解年長的過程及“康健樂頤年”的要素。 19 指導原則 60. 為協助政府、非政府機構和其他地區組織制定推展“康健樂頤年”的政策和計劃,我們建議應採納並頒布九項指導原則。這些原則 是用作指導如何制定公共及組織政策、計劃和活動? 照顧及尊重長者 (a) 顧及長者的不同需要、情況和期望; (b) 讓長者融入社會,而不是把他們與社會分開、隔離或孤 立; (c) 應尊敬和尊重長者畢生的成就和對社會的貢獻; (d) 應消除大眾對長者存有的偏見和誤解; 讓長者發揮所長 (e) 應鼓勵長者承擔個人責任、發展所長,以及提供發揮創造 力、創意的機會; (f) 推動長者積極參與對他們本身很重要的日常事務及決定; 家庭、社區及環境的支援 (g) 鼓勵家人為長者提供支援,及加強家庭各代之間的凝聚 力; (h) 除去影響長者及護老者的障礙,包括減輕他們所受的經 濟、環境及其他困難; (i) 有助在不同場合(包括學校、工作場所等)提供可促進健康 成長的環境。 20 未來路向 61. 為達到建議的“康健樂頤年”理想、信念和原則,專責小組已 提出四項重要的策略方針,詳情在隨後四章中闡述。 21 第七章 提倡個人責任 引言 62. 18至64歲操粵語的成年人進行的一項調查,被訪者都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許多好處[23]。舉例來說,80%的被訪者知道定期運動可以預防心臟病;59%的被訪者知道身體過重會引致糖尿病;50%的被訪者知道經常進食鹽份過重的食物 會導致高血壓;而79%的被訪者知道高血壓會導致中風。不過,雖然 很多人知道健康生活方式有好處,但都沒有付諸實行。 63. 對身體健康的人來說,他們常有一個錯誤想法,以為自己健康 轉壞的機會不大,因此並不急於改變生活方式。他們往往低估了問題 的嚴重性,也忽略了個人患上慢性疾病、喪失機能,甚至早逝的機會 正在增加。 64. 此外,人們亦常誤以為健全的醫護,就是身體健康的保 證。他們有這個錯誤想法,很可能是因為在年青時,輕微的疾病只要 得到適當的治理,便可以很快痊癒。 65. 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誤解,也導致他們不願下決心奉行健康的生 活方式。舉例來說,一般人都以為健康的飲食必定味道欠佳。此外, 不少人以為做運動是指做劇烈運動,需要付出很大的體力。 承擔個人責任的重要性 66. 影響個人健康狀況的四個要素,分別是遺傳、環境(包括社會和自然環境)、醫護制度和個人生活方式。研究顯示,個人生活方式 很可能是影響個人健康狀況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個人大致上可以完全 控制的因素。如果個人注重自己的健康,致力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便可以解決大部分的保健需要。因此,負起個人責任是促進“康健樂頤年”非常重要的一環。 22 個人在對抗疾病方面的責任 67. 即使奉行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仍有可能患病。定期接受健康檢 查、及早治病、慎用藥物,這些個人決定均有助及早診治,迅速康 復。 及早診治的重要性 68. 及早發現可引致失去活動能力的常見疾病(例如高血壓和糖尿 病)和機能衰退的徵狀(例如抑鬱症和視覺受損),盡早醫治,有助預防 併發症,以及防止病情惡化,這對長者來說亦同樣重要。不過,患上 這些疾病的長者很多時卻未有及時求醫,因為許多長者和護老者都誤 以為這些徵狀是年老的自然現象,根本無法醫治。因此,我們需要促 請市民(尤其是長者)注意可引致失去活動能力的常見疾病、有關的病 徵和症狀、治療的方法和補救措施。 69. 我們通常可通過健康檢查及早發現疾病。以高血壓和子宮頸癌 等疾病為例,檢查尤其有用,可促使病者及早接受治療,治愈的機會 也較高,因此應大為推廣。不過,很多疾病都不能通過檢查發現;此 外,不少檢查本身都有潛在危險,有時檢查結果出錯,亦會使當事人 虛驚一場。另一方面,檢查結果亦可能帶來健康假象,令人縱情不健 康的生活方式,結果令自己受損。因此,我們須向市民灌輸有關健康 檢查的正確觀念,而醫護專業人員亦應向求診者解釋健康檢查的不足 之處,並強調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小心使用藥物 70. 許多長者都患有慢性疾病,須長期接受治療,因此須使用很多 藥物。不過,許多長者在按照指示服藥方面都有不少問題,例如他們 沒有按指定時間、次數和份量服藥。此外,很多人常會自行向藥房購 買藥物,而非盡速延醫就診。這樣做可以很危險,不但可能無法得知 重要的健康問題,亦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例如誤用止痛藥就可能會 導致腸胃出血。因此,長者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小心使用藥物。 23 發揮所長和自我提升能力 71. 讓人發揮所長是提倡個人責任的一個有效方法。有能力的人多 半有高度的自我提升能力,他們相信強健的體魄並非與生俱來,健康 可以由個人掌握和改善。因此,他們會更積極地養成健康的生活習 慣,保重身體[21]。 72. 讓人發揮所長,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就必須掌握有關健康的資 訊,尤其是關於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識,包括經常運動、均衡飲食和戒 煙等。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如何為各界人士提供所需的資訊,讓他們 可以為自己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73. 此外,發揮所長的另一種方法,是增強個人能力,減少個人的 限制,幫助他們適應不斷轉變的環境和應付種種新挑戰(如患病或沉 重的生活壓力)。個人如能具備適當的技巧和才能,便更能抗拒不健 康的生活方式,亦不會妄自菲薄。我們可以學習技巧,來加強個人能 力或減少個人的限制。目前已有專業服務,協助個人掌握這些技 巧[8]。 提倡個人責任的策略 74. 為鼓勵市民在年長過程中承擔個人責任,專責小組提議採取以 下策略? (a) 推行公眾教育,讓市民(特別是長者)認識到自己有責任保 重身體。 (b) 推廣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 (c) 讓長者可以決定他們如何生活、參與活動和得到關顧,並 表達自己的期望。 (d) 為市民提供關於健康的資訊,特別是有關健康生活方式的 好處、及早治病,以及慎用藥物等資料。 24 (e) 讓長者學習個人技巧,培養自我提升能力。 現把有助實施上述建議策略的一些具體措施例子載於附件D。 75. 在實施上述策略時,專責小組認為應制定類似下列指標,以評 定策略的成效? 1. 實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經常運動、均衡飲食、不吸煙)的 人數增幅。 2. 在獲公帑資助的長者服務和計劃中,讓長者參與管理工作 (如在安老院設立住院者委員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設立 用者委員會)的比例。 25 第八章 推動社會積極參與 引言 76. 能否達致“康健樂頤年”,個人的行為十分重要,但個人的生活 方式亦會受到社會的影響。社會各界如能協力為長者提供支援,對推 廣“康健樂頤年”的工作定有莫大的幫助。 社會齊來參與的重要性 77. 本港許多不同界別的人士一直致力為長者的健康和福祉作出貢 獻。舉例來說,不同的地區組織和非政府機構為長者舉辦了不少敬老 活動。然而,許多參與這些活動的機構都不一定完全明白“康健樂頤 年”的概念和重要性。為了集中社會力量,政府必須率先教育公眾和 進行宣傳工作,加深市民大眾對“康健樂頤年”的認識。 78. 事實上,政府各部門已推行不少公眾教育計劃和活動,讓市民 組,是主要的資料庫,在政府新聞處的協助下,會向市民和參與 “康健樂頤年”運動的社區組織提供有關“康健樂頤年”的資料。此 務,包括以長者為對象的健康教育。該署的長者健康外展隊伍,則為 非住院的長者和護老者舉辦各類健康教育和推廣計劃。不過,要推廣 “康健樂頤年”,單靠政府的力量並不足夠,我們還需要社會不同界 別人士的廣泛參與,共創“康健樂頤年”。 非政府福利機構 79. 在社署的協助下,非政府福利機構直接為長者和護老者提供社 會照顧和支援服務。根據所得的統計數字,這些機構現正為大約 17萬位60歲或以上的長者提供各類服務/設施,包括長者日間護理 中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和長者活動中心。這些機構分布各區,為長 者提供心理社會支援服務,並向他們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 26 地區組織 80. 區議會、分區委員會和其他地區組織(包括互助委員會和街坊 福利會)也為區內居民提供社區支援和同輩之間的協助。這些組織可 以通過地區網絡和舉辦地區活動,鼓勵區內居民實踐健康的生活方 式。區議會、分區委員會和互助委員會更能有效地把“康健樂頤年”的 信息傳送給那些未有使用社署和非政府機構服務的市民。 商界 81. 商界亦可參與推廣“康健樂頤年”。舉例來說,保險界既為僱 員提供人壽和醫療健康保險作為附帶福利,應考慮在工作地方推廣促 進健康的信息,並構想創新的措施,鼓勵員工採用健康的工作方式。 大機構在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宣傳,亦會對市民的生活習慣有不少影 響。此外,飲食業的角色亦不容忽視,由於本港市民經常出外用膳, 飲食業可考慮協助如何推廣健康的飲食習慣。 醫療專業人員和學者 82. 醫療專業人員和學者可利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協助推行“康健 樂頤年”運動。醫護人員所提供的專業意見,當能影響他們服務對象 的生活習慣及他們對健康的看法。醫護專業人員,特別是從事學術研 究的人士,更可搜集和研究新知,作為日後制定有關政策和措施的依 據。 傳媒 83. 要向市民廣泛傳遞公眾關注的信息,傳媒往往是最有效的工 具。對這一代的長者來說,利用電台和電視廣播進行宣傳最奏效,因 為大部分長者的教育水平不高。 名人和成功人士 84. 此外,可由名人和成功人士擔任“康健樂頤年”大使,協助推 廣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將有助培養追求健康生活的社會風氣。舉例來 27 說,可由一位著名歌星協助動員市民支持,鼓勵組成關注小組,並以 奉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小組的一項目標。 義工 85. 本港目前約有189 000名登記義工,當中不少是以長者為服務 對象,包括體弱和亟需援助的長者。在促進“康健樂頤年”方面,義工可以擔當重要的角色。他們可以在探訪長者時傳達有關“康健樂頤年”的信息。此外,義工如率先奉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亦有助在社會上培 養健康生活風氣。 推動社會參與的策略 86. 專責小組建議採取以下策略,以推動社會的參與: (a) 由政府帶領社會各界,參與公眾教育和宣傳計劃。 (b) 爭取各界,包括非政府機構、地區組織、商界、醫療專業 人員和學者、傳媒和義工的支持,以培養追求健康生活的 社會風氣。 (c) 通過義工、地區組織和非政府機構等龐大的社會網絡,宣 揚“康健樂頤年”的概念。 現把有助實施上述建議策略的一些具體措施例子載於附件D。 87. 在實施上述策略時,專責小組認為應制定類似下列指標,以評 定策略的成效? 1. 參加推廣“康健樂頤年”工作的政府政策局及部門數目。 2. 參與推廣“康健樂頤年”工作的組織數目。 28 第九章 創造可促進健康生活的環境 引言 88. “康健樂頤年”往往深受實際的生活環境、政治、經濟和社會 等因素的影響。制定可促進健康生活的公共政策,對於推動社會支持 市民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莫大幫助。經濟因素,如社會的不平等 情況、貧窮、社會經濟差距等,是導致健康欠佳的主因。日常生活、 消閒和工作的環境和地方,即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都對市民的 生活方式和健康構成直接影響。 方便長者的居住環境 89. 對長者來說,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最為重要。在規劃和興 建居所時,規劃師和建築師應研究並顧及長者的生活特點和需要。規 劃完善的居住環境除可保障長者的安全外,亦可提高他們獨立生活的 能力。這種居所應具備的設施包括? , 安全設施,如坡道、扶手、充足的照明設施、清晰的顏色對 比、柔軟的面層、圓邊、行人路、人行橫道、休憩地方、通訊 系統等。 , 因應長者機能衰退而裝置的輔助設施,如加裝了擴音器的電 話、大字體的方向指示標誌等。 , 自助設施,如輪椅、在浴缸裝設扶手等。 90. 鑑於本港人口持續老化,預計長者人口在二零二九年將達總人 口的26%,因此我們應以嶄新的構思,規劃和設計我們的居住環境, 包括房屋及有關設施、交通運輸系統、康樂設施等,而規劃和建設利 便長者的環境,更是每個規劃、設計和建設計劃不可或缺的一環。我 們應該廣為推介和實踐通用設計的概念。 29 通用設計 91. 通用設計是一個可應用於城市和房屋規劃及設計的概念,並可 與一般設計互相配合。該概念的基本原則如下? , 兼顧不同人士需要 — 不會對任何類別的使用者造成不便或令 他們感到被歧視。 , 可靈活運用 — 可迎合不同人士的喜好,滿足不同能力人士的 需求。 , 使用方法簡單直接 — 使用者無需經驗也可使用。 , 訊息清楚易辨 — 可向感官健全或不健全的使用者清楚傳遞所 需訊息。 , 減低危險 — 可盡量避免危險、意外,也不會令使用者在非預 期的情況下過勞。 , 無須太大體力 — 可供使用者舒適有效地使用,無須消耗太多 體力。 , 有適當的出入通道、可使用的面積及空間 — 不論使用者的身 型、姿勢和活動能力如何,通道、面積和空間都能切合使用者 的需要。 任何房屋和環境只要根據這些原則設計,大多會符合長者的需求。通 用設計已為世界各地採用,以實現“老有所屬”的理想。 社會環境 92. 社會環境(包括社會風氣、價值觀和對事物的看法、同輩的影 響等)也會大大影響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海外研究顯示,成年人 身處並無助益的社會環境,他們往往會把幼年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忘記 殆盡。另一方面,良好的社會風氣,則有助一般人維持健康的生活習 慣。全面健康運動已開始在社會上蔚然成風,促使市民作出改變,實 30 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經常運動、均衡飲食、戒煙等),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這項健康運動已成為主流思想。我們也 應在香港推行類似的運動。 93. 尊敬長者一直是本地文化的重要環節。地區及社會機構為長者而 舉辦的活動,包括屬短期性質的活動(如餐宴),亦有較長期的健康推廣活動(如太極班)和社會參與活動(如義工)。為加強推動“康健樂頤年”運 動,我們應鼓勵地區及社會機構舉辦更多健康推廣和社區參與活動,以 鼓勵長者追求健康和有活力的生活方式,接納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 94. 為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配合“康健樂頤年”的目標,很多專 家都認為有需要在家庭、學校和工作場所進行改革。 健康的家庭 95. 不同輩分家庭成員互相支持,有助鼓勵長者採取並繼續實踐健 康的生活方式。儘管我們提倡個人責任和協助長者發揮所長,也絕不 能忽視不同輩分家庭成員的互相支持。在香港,這方面的支持尤其重 要,因為許多長者在作出關乎他們本身福祉的決定時,都會徵詢較年 青的家庭成員的意見。 96. 家庭對個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很重要,而且有莫大影響。 第一,家人可關懷長者,給予這方面的支援,以及日常生活上的照 顧。第二,家庭可促使個人緊守有益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因此,融 洽的家庭應有利於促進“康健樂頤年”。 健康的學校 97. 締造“康健樂頤年”是一個畢生追求的目標。在人生的最初階 段,學校可說是推介“康健樂頤年”的主要地方。學校的組織、文化 和設計,加上就健康問題所傳授的知識,以及所提供的醫護服務,對 校內師生的健康和他們日後對年長的正面看法,都有深遠影響。 98. 學校在宣揚敬重尊長方面,亦擔當重要角色。通過教育,學校 可向學生灌輸這個觀念,讓他們認識並重視長者的貢獻和優點。 31 健康的工作場所 99. 在一些國家,人們對健康工作場所的概念已頗為熟悉。在工作 場所促進健康相當重要,因為在職人士約佔本港人口的一半,況且除 了睡眠之外,僱員大部分時間都會在工作場所渡過。有報告指出,健 康的僱員對人生較有把握,亦因而通常會更加機靈、富創意和有效 率。 100.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在工作場所促進健康有助減少缺勤、提高 生產力、降低醫療開支和減少意外,對公司非常有利。不過,我們仍 須進一步研究外國在工作場所促進健康的經驗和做法。 如何創造有助促進健康生活的環境 101. 專責小組建議採取以下策略,以創造有助促進健康生活的環 境? (a) 在規劃市區房屋和運輸系統方面,推廣“通用設計”和 “一應俱全”的概念。 (b) 推行全面健康運動,成為社會風氣。 (c) 在家庭、學校和工作場所等主要地方推行“康健樂頤年”。 現把有助實施上述建議策略的一些具體措施例子載於附件D。 102. 在實施上述策略時,專責小組認為應制訂類似下列指標,以評 定策略的成效? 1. 認為運動設施利便自己使用的人士所佔比例。 2. 認為本身居住環境利便長者的人士所佔比例。 3. 實行“不准吸煙”政策的公眾地方和工作場所所佔比例。 32 4. 在協助長者作出關乎本身福祉的決定方面,不同輩分家庭 成員增加支援的程度。 33 第十章 提升長者的形象 引言 103. 人們對長者往往有許多成見,由此產生種種偏見。一些常有的 成見包括?衰老、體弱多病、學習能力減退、成為他人的經濟負擔、 性格執拗、冥頑不靈等。 104. 這些由成見造成的偏見後果嚴重。舉例來說,長者感到睏倦、 食慾不振、對任何活動都不感興趣,其實是患了可以治療的抑鬱症, 但身旁的人卻以為這些都是年老的特徵,又或是認為長者年老,根本 不可能有任何改變,因而沒有為他延醫診治。偏見亦可以在其他層面 出現?長者之間互相歧視;長者受他人歧視;以及機構採取歧視長者的 做法和政策等。部分長者甚至也認同這些歧視態度和偏見。長者一旦感 到前景暗淡,便不會熱衷參加對他們有益的健康教育及推廣活動。 消除成見 105. 本港和海外有不少研究結果都推翻一般人對長者的成見,以下 是其中一些研究結果? (a) 一般人以為,人到晚年,身體和精神健康才會急轉直下, 但研究結果顯示,實際上是在30至40歲時,身體衰退最 為嚴重; (b) 動作技巧和認知能力如能經常運用,到了晚年亦只會輕微 衰退; (c) 超過70%的長者並無認知及生理不健全的情況;不少長者 在社交方面仍非常活躍,並參與義務工作,幫助有需要的 人; 34 (d) 如果長者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他們的年紀確實會影響工作 練,長者更擅於處理人際關係,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106. 要消除對長者的成見,我們必須取得傳媒的支持和合作,改變 社會對長者的成見。我們應該制定合適的公眾教育和宣傳策略,鼓吹 年長的正確觀念。我們亦應舉辦活動,提升長者的自我形象,包括協 助他們終身學習、積極投入有薪或義務工作。 長者也可以過活躍的生活 終身學習 107. 多項研究的結果都顯示,持續學習有助提高長者應付困難的能 力,令他們積極生活。終身學習這個概念應加以推廣,以消除一般人 認為長者無須繼續學習的錯誤觀念。 108. 長者對持續教育的需要各有不同。有些長者會把握機會學習一 些自己感興趣但過去沒有時間學習的東西,另一些長者則希望與時並 進,學習更多新知識,例如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巧。但一般來說,長 者持續學習,可達到以下目的? (a) 充實自己和個人發展; (b) 轉職和自我增值; (c) 獲得讀寫能力、基礎教育和適應現代生活; (d) 公民參與; (e) 服務社會 長者繼續工作 109. 60歲或以上經濟活躍的人士,有79%選擇繼續工作[27];45至59歲的人士,有71% 35 表示如有機會,會選擇在退休後繼續工作;而選擇繼續工作的人士當 中,則有83%表示只要仍有能力,都不會放棄工作。這項調查結果顯 示,由於種種原因(包括經濟需要),有很大比例的長者都會選擇繼續 工作。 110. 一般人都假定,長者因為身體機能衰退,所以不再適宜工作。 但事實上,大部分長者都很壯健,而且閱歷豐富,在某些方面的表現 可能比年青人還要出色。其實,身體機能衰退,也不等於喪失工作能 重傷殘的人士,亦能夠對經濟作出貢獻。 111. 工作對生活有多方面的重大影響,例如健康、社交關係、生活 安排、社區活動及參與。對於希望繼續就業的長者來說,工作帶來很 多好處。成為工作人口的一分子,長者會感到自己可以融入社會,並 為社會所接受。此外,有工作的長者更會繼續擁有一份成就感,並可 以不斷自我發展,而不會把自己看作風燭殘年。從工作獲得的收入, 亦令長者可以經濟獨立。 112. 的資深人員。為了讓社會可以繼續人盡其才,一些國家正試行更靈活 的安排,例如為年長的僱員重訂工作,把工作漸漸由全日制改為部分 時間制。分擔職務、在家中工作、實行個別工作時間表和壓縮工作 周,都是重訂工作的一些例子。我們必須得到僱主的充分合作,以探 討重訂工作的可行性。 有薪工作以外的積極生活 113. 很多人認為長者對社會的貢獻不大,這是因為他們都有一個錯 誤觀念,以為只有從事正式的受薪工作,才算重要。但事實上,長者 所擔當的“無薪”工作,貢獻極大。在家中,照顧患病家人的責任往 往落在長者身上;不少長者更是照顧孫兒的必然人選。 114. 長者過去忙於工作,退休後便可閒下來;退休生活不一定枯燥 乏味,反之,長者可以利用餘暇,好好享受生活,例如培養自己在退 36 現時已有超過9 000位長者參加“長者義工計劃”,從事多種不同的 義務工作,對社會貢獻良多。 結論 115. 由此可見,成年晚期不一定是體弱衰殘,生活乏味,老不中 用。相反,很多長者都是身體健康、活力充沛,與家人相處融洽,社 交生活活躍。因此,我們實有需要在社會推廣年長階段正面的形象, 除了讓長者認識到可以積極生活外,也可消除人們對長者的成見和偏 見。 提升長者形象的策略 116. 專責小組建議採取以下策略,以提升長者形象? (a) 加深社會人士(尤其是傳媒)對年長觀念的認識,使他們明 白長者是社會的重要資產和寶貴資源,而不是社會的負 擔。 (b) 宣揚長者亦有能力積極參與經濟活動的觀念。 (c) 研究有關推行持續教育的措施,協助長者學習各種技能, 以適應科技高速發展和社會急劇轉變,讓長者繼續享有多 姿多采的生活。 現把有助實施上述建議策略的一些具體措施例子載於附件D。 117. 在實施上述策略時,專責小組認為應制定類似下列指標,以評 定策略的成效? 1. 對年長有正確觀念,並視長者為社會資產的傳媒報道的比 例。 2. 為鼓勵長者積極生活(如加強就業能力、為退休作好準備 和適應現代生活等)而籌辦的“生活技能訓練活動”的數 目。 37 38 第十一章 未來路向 118. 本報告載列很多有關“康健樂頤年”的新概念和新措施,亦有 引述海外的經驗作為參考。我們需要與各有關方面以至社會各界作進 一步討論,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協助,並修訂有關策略,俾能切合香港 小組會在全港展開關於“康健樂頤年”的討論,並鼓勵各界共同努 力,因應本報告所提出的四項策略方針,擬定計劃和措施。 119. 為了喚起公眾對“康健樂頤年”的關注,責專小組提議在短期 內展開為期三年的“康健樂頤年”運動。這個運動不單是為了要加強 市民對“康健樂頤年”的認識,還會以服務提供者為對象,讓他們明 白並接受“康健樂頤年”的概念和四項策略方針。“康健樂頤年”運 動首年的工作重點是促進長者的身體健康,宣傳健康生活方式對整個 社會(尤其是長者)的好處。其後兩年除繼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外,更 會致力促進長者的心理社會健康。 120. 為鼓勵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專責小組更會推行社區協作計劃, 以團結各界的力量,一起參與,加強推廣“康健樂頤年”的概念。專 責小組亦希望通過社區協作計劃的各項活動,蒐集切實的意見,進一 步修訂建議的策略。專責小組謹此多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 2,100萬元資助“康健樂頤年”運動,特別是推行社區協作計劃。 121. 展望未來,專責小組認為推廣“康健樂頤年”的工作必須持續 進行,並會在市民對“康健樂頤年”有更多認識後,把工作重點放在 一些特定範疇。為了制定未來的策略和措施,我們會成立“康健樂頤 年”督導委員會,下設三個委員會,分別負責公眾教育和宣傳、推動 社區參與,以及研究調查的工作。督導委員會將負責推展為期三年的 “康健樂頤年”運動,並就日後如何貫徹和發展四項策略方針向安老 事務委員會提供意見。 39
/
本文档为【香港长者人口的变化特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