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

2018-01-15 2页 doc 11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0251

暂无简介

举报
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 —观课小思 记得我校五年级一位语文老师上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是一篇励志性的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们的老师在解读这段文字时,启发学生思考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得出的结论是:人最终都要死亡,但有的人死的意义比泰山还重要,而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要轻巧。我当时在后...
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
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 —观课小思 记得我校五年级一位语文老师上过一堂公开课,课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是一篇励志性的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有这样一段文字: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们的老师在解读这段文字时,启发学生思考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得出的结论是:人最终都要死亡,但有的人死的意义比泰山还重要,而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要轻巧。我当时在后面听课,心中忽然有些疑虑:司马迁当时写这段话时的原意果真是这样的吗,其实我也教过这篇课文,当时我也是这么跟学生解读的,我想大部分老师可能都是这么说的。 于是我带着疑问在课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司马迁在《报任安》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话。由于后人的辗转引用,现在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如今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应用,大都与司马迁的愿意不符。除去述方面各异外,其指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正好截然相反。“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确是涉及到死的作用、价值和意义,但这里所说的“重”与“轻”,绝不是分指死的意义的大小有无而只是对各不同作用、价值和意义的死这一行为本身所持的态度。它的愿意应为:人生于世, 本来都有一死,但在有的时候,在有的情况下,要把死看得很重。比如面临那种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糊里糊涂的死的时候,要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对死看得要比泰山还重,切不可盲自轻生。反之,在有的时候,在有的情况下,则应该把死看得很轻。比如勇夫殉国,志士死节,在舍生取义的时候,就应该视死如归,把死看得比鸿毛还轻。 笔者认为,在提倡多元解读的今天,我们教师在讲解时,还是应尽量贴近原作者的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悟历史人物那种独特的、给后人启示的人生轨迹。
/
本文档为【重于泰山与轻于鸿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