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外语言学家

2017-09-25 26页 doc 53KB 2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外语言学家国外语言学家 帕 西 帕西(Poul Edouard Passy 1859-1940)是法国语音学家。他早年的学业来自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曾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帕西后来也投身政治。他少年时代能说英语、德语、意大利语。16岁时考取文学学士,后在巴黎的高级研究学院学习梵语和哥特语。19岁从事英语和德语教学。1891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894年任教于巴黎高级研究院,主持“普通,比较语言学讲座”。1886年他和本国一批英语教师组织语音教师协会,出版会刊《语音教师》,他任协会主席和会刊主编。该会后来发展为国际...
国外语言学家
国外语言学家 帕 西 帕西(Poul Edouard Passy 1859-1940)是法国语音学家。他早年的学业来自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曾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帕西后来也投身政治。他少年时代能说英语、德语、意大利语。16岁时考取文学学士,后在巴黎的高级研究学院学习梵语和哥特语。19岁从事英语和德语教学。1891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894年任教于巴黎高级研究院,主持“普通,比较语言学讲座”。1886年他和本国一批英语教师组织语音教师协会,出版会刊《语音教师》,他任协会主席和会刊主编。该会后来发展为国际语音协会,他先后任该协会主席和秘书,并继续任会刊《语音教师》主编。语音教师协会的宗旨是把现代语音学运用于语言教学,这也是国际语音协会的宗旨之一。1888年协会公布了国际音标。 帕西早年曾自创一套音标,他参加了国际音标的制定,并草拟了国际音标的原则。他关于音标使用的主要意见是:?要用宽式音标,反对用严式音标; ?主张音标不可太多,以免不便使用; ?提倡用音标教儿童阅读外语课文。最后这点便是外语教学的“语音法”,他以此成为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编写过《初级课本》、《美国小学教学》、《法语口语》、《英语口语基础》、《法语口语基础教程》等教学用书。 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语音学家之一。他的学术著作对中国普及现代语音学知识起过重大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 洪 堡 特 洪堡特 (Wilhelm Freiherr von Humboldt是德国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曾任普鲁士宗教和教育大臣,致力于教育改革,并创建了柏林大学。后来又任外交官。1819年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洪堡特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所著《论爪哇岛的卡维语》的前言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他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行动;人们通过声音来表达思想;民族语言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征。洪堡特指出了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本质:语言通过分节这一杠杆而与思想相适应。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在语言学习方面,他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教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他继同代人施列格尔之后较早探讨了语言类型学。他把世界上的 熔合语)、黏合语、辑合语,又认为一切语言都或多或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 少地包括屈折、黏合、辑合这3 种成分。 他的学生施坦塔尔传播了他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学者有较大影响。现代学者中继承洪堡特思想的最著名代表是内容相关语法的创始人魏斯格贝尔。他在这一学术领域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称洪堡特再世。 琼斯?丹尼尔 琼斯?丹尼尔(Daniel Jones 1881-1967)是英国杰出的语音学家。他出生于伦敦,1903年获得剑桥数学专业学位。其父是律师,他于1907年也一度操此业。1898年,他到伦敦一所古安法学校学习法语,发现自己学语言很在行。1900年他在菲埃托家乡的一所语言学校学了一个月德语,首次接触到外语教学的语音法。他通过校长的介绍认识了帕西,在1905-1906年从师帕西学习语音学。1906年他学成回国,说服伦敦大学让他开设法语语音讲座。这为当地培训外语教师发挥了作用。讲座办得很成功。他继续干下去,直至办起了语音学系并亲自任教。 琼斯是个实践语音学家,他提倡在外语教学中采用语音学方法。他写过关于多种语言的语音专著,其中包括俄语、印地语、锡兰语和汉语粤方言。他提出“基 准元音”的概念,首次借助“元音四边形”图示精确而系统地对元音加以描述。他认为音位由有关系的一族语音构成。他只承认元音、辅音是音位,不承认重音、语调是音位。他的主要著作有《英语语音》、《英语语音学纲要》、《英语正音词典》、《音位的性质和功用》、《莎士比亚原著读音》、《乔叟读音片段》、《拼音改革的语音方面》。他长期担任国际语音协会会刊《语音教师》的编辑,曾任协会的助理秘书、秘书和主席。从1926年BBC设立英语口语顾问委员会时起,他一直任该会委员。他又是简化拼法学会会员,1946年但任主席并致力于英语拼字法改革。他为多种语言创设了拼音文字,其中有拼写非洲语言的统一记音。 琼斯?威廉 ?威廉(Jones William 1746-1794)英国法学家、语言文学家。从1783琼斯 年开始一直住在印度加尔各答,并出任英国驻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4年,他在加尔各答组织了亚细亚研究会,出任会长。他最早把迦梨陀娑的名剧《沙恭达罗》译成英语,在英国各大剧院上演,轰动了当时的英国。 琼斯通晓希腊语、拉丁语和欧洲多种近代语言,又熟习梵语、印地语、波斯语等东方语言。 这使他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语言的比较,找出各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其学习规律,掌握其学习方法,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好某种语言。他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印欧诸语言源于同一古代语言的理论,从而激发了人们探索语言之根源的兴趣,密切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距离。在1786年亚细亚研究会的一次学术讲演中,他十分有兴趣地指出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的联系,认为这三种语言的相似决非偶然,它们应该出自一种共同的始祖语言。还有理由假定哥特语、凯尔特语与梵语虽是迥异,但仍属同源;波斯语也属同一语族。这些在后来的进一步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的确是正确的。 因此,琼斯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开创者。 琼斯还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汉语学家。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大量的传教士用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对儒家思想非常感兴趣。他十分敬仰、崇拜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子。他多次要翻译中国的《诗经》、《论语》和中国历代的法典。由于公务繁忙,始终抽不出更多的时间,所以只译了《诗经》的部分片段,而且是采用直译(散文)加意译(韵文)的两种译法。琼斯认为东方诗可以为欧洲诗提供新意象、新模型,使欧洲诗更加具有意境。他的这一想法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奥古斯特?施莱曷欠尔 奥古斯特?施莱曷欠尔(August Schleicher 1821-1868)德国语言学家。先后任布拉格大学教授和耶拿大学教授。他是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影响最大的历史语言学家。他在《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中构拟了古印欧语的音系。他受达尔文的影响,深信语言有一种自然的生命史和进化史。那个时代的许多进步学者都有这样的观点。他的同胞——1846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教授的穆勒就自豪地说:“在语言问题上,我是比达尔文早的达尔文主义者,我是语言进化的开拓者。”施莱曷欠尔提出的印欧语言的“谱系树”模型,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把原始印欧语比作树干,分出两支:一支是斯拉夫——日耳曼语支,另一支是雅利安——希腊——意大利——凯尔特语支。从这些语支再生出其它语言。他的这两项成就,一直到今天,都是关于印欧语历史的最权威看法。< 约翰尼斯?施密特 约翰尼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 1843-1901)德国语言学家。曾经师从施莱曷欠尔学习语言学,在施莱曷欠尔的心目中,他是最有前途的学生。1865年获得博士学位。任教于柏林大学,并成为那里的一派语言学者的带头人。1876年晋升为柏林大学教授。他从19世纪80年代起,就成为青年语法学派的赞同者, 并为这一学派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1892年起,任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国外通讯院士,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施密特擅长于比较语言学和印欧语形态学的研究。1871-1875年,曾写过一部有关于印欧语历史的著作,对印欧语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872年,他发表了《论印欧语言的亲缘关系》,批评了施莱曷欠尔的谱系树理论。这对当时和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于理解的。施密特认为在科学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任何人,只要他的观点不正确、理论不科学,后人就应该纠正。这是对前人的尊重,不是对前人的否定。只要是不正确的东西,迟早有人要否定,早否定比晚否定好,对社会的贡献大。 阿斯科里 1907)意大利语言学家。 1860年阿斯科里(Graziadio Isaia Ascoli 1829-起为米兰大学教授。 潜心于研究语言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验。1870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印度梵语是最接近原始印欧语的语言”的说法, 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轰动,打破了传统的认识,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说法,还语言学以本来的面目。 后来,他又提出了底层说。 他认为:学习语言的人由于受母语的干扰,第二语言说得不够好,而第二语言又反过来影响或损害了母语。 由此语言才得以演化。 他列举了不列颠凯尔特语对英语的影响的例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又举了拉丁语的,,,变为法语的,,,,也是因为受了高卢语言的影响。 但是,现代的一些语言学者大都认为对现行语言的影响尚难于作令人信服的定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阿斯科里的主要著作有《罗曼殊方言论文集》、《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比较语音讲练集》和《语言学书信集》。 库尔德内 库尔德内 (J.B.de Courtenay 19845-1929)常称全名博杜恩?德?库尔德内(Jan Niecislaw Baudolim de Courtenay),波兰语言学家。 1866年,在华沙高等学校毕业。 由于好钻研,又勤学好问,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深受同行们的钦佩。 1870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五年以后,又获得了俄国彼得堡大学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 自1897年起,任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由于他知名度高,又善于交际,更由于他有真才实学,能进出道理来,讲出水平来,所以尽管那时的学术界忌讳四处计学,他仍然被喀山大学、彼得堡大学、华沙大学,莱比锡大学等至少四所大学聘为教授,经常往返于这些大学之间进行讲学。 在喀山大学执教期间。 他创立了有一定影响的喀山学派。 库尔德内著述宏富,共有专著和论文600余种。 他主要从事普通语言学、印欧语历史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 他是音系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首先注意到语音的物理性质和它的语言作用有互不一致之处,主张除从发音和音响的角度外,还要从形态学和构词法的角度分析语音。他的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据比提出了音位的概念。 索绪尔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ure 1857-1913)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 早年曾在莱比锡大学求学,与青年语法学派过往甚密。 后在巴黎高等研究所和日内瓦大学任教授。 他开创了普通语言学的研究。 他把言语活动分为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部分。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言语是一个符号系统,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 所指即概念,能指即声音的心理印迹(音响形象)。 语言符号有两个特性:任意性和线性序列性;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单位的意义和价值决定于它所处的地位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他还指出了共时与两时的关系,强调共时研究。 索绪尔培养过一些高足,法国语言学家梅耶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19世纪历史比较法的殿军,著述宏富,《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一书尤为著名。 博厄斯 博厄斯(Franz Boas 1859-1943)是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先驱、近代人类学的创始人。 1881年取得博士学位。 1883年和1886年,冒险到美洲北极区考察印第安语言。 他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能套用其它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 他深入印第安部落,研究、学习、他们的语言。 他还训练印第安人记录自己的语言。 他认为,各民族要彼比多了解,从而消除历史遗留的误会; 语言学应该从传统模式中跳出来,多研究一些被人忽视的、未有文字记录的语言,这样才能取得更全面的观点。 1911年,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一书,该书是美洲语言学的必备参考书。 在他的倡仪下,美洲语言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不再把欧洲的语言系统强加于美洲印第安语言而开始如实地描写这些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 巴尔多利 巴尔多利(Matleo Ciulio Bartoli 1873-1946)是意大利语言学家。他擅长印欧语言学和罗曼语言学。1925年出版《新语言学导论》,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机械的实证主义语言观而提出“新语言学”(neolinguistics)。他认为语言是 一种精神活动,其运用和变化都体现着个人创造和意志;每个词都有其历史,一个词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分布地区。他提出一套语言的型形式分布原则,以此来决定来源相同而外表不同的语言形式的时间先后; 那些分布地区较广的语言形式会比分布较窄的古老些。他强调从语言的时空、文化、政治、社会背景各方面来解释语言演变。他对拉丁语在印欧语系中应有的地位提出了新的解释,否定了从原始印欧语到拉丁语直线演变之说。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地域语言学文集》。 谢尔巴 谢尔巴(Lev Vladimirovich Sherba 1880-1944)是前苏联语言学家,生于彼得堡。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期间,曾受教于库尔德内。他对语言的一般理论、普通语音学、实验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词典学及外语教学法等都有研究。他认为语言现象有三重性,即言语活动(说话和理解的过程)、言语材料(说出的和理解的全部材料)和语言系统; 而语言学的任务是再现语言系统。他认为积极的语法学。应该教会人们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消极的语法学只从形式出发,研究语言结构要素的功能和意义。他还是列宁格勒音位学派的创始人,是音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音位是语言中能够区别词与词的音型。他的主要著作有《论俄语中的词类》、《论语言现象的三重性与语言教学中的实验》、《词典学原理初探》等,为国际音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鲁别茨科伊 特鲁别茨科伊(Nikolaj S. Trubetskoj 1890-1938)是俄国语言学家,生于莫斯科。191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13-1914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1915-1922年先后在莫斯科大学、罗斯托夫大学、维也纳大学任教授。1928年布拉格学派成立后成为该学派的中心人物。他研究语言学是从斯拉夫语开始的,次及芬兰-乌戈尔语言加索语言的历史。曾作《有关印欧语问题的一些看法》,强调印欧语不能简单地与欧洲某一文化联系起来,不必一定要有原始印欧语假说。他的《音位学原理》一书,对音位及其特征、对立、位置和音位组合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对音位的辨音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提出了“对立中和”和“超音位”等概念。 马丁内 马丁内(Andie Martinet 1908)是法国语言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逃到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期间,他是纽约语言学会(现名国际语言协会ILA)及其杂志《词》(Word)的骨干之一,又担任了纽约国际辅助语协会(IALA)会长。1955年后,终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法国巴黎。1966年任欧洲语言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语音演变的经济原则》及《语言的功能观》。马丁内认为音系学属功能语言学。他还把功能理论应用于句法学。他提出“双重分节”作为区别人类语言与其它交际系统的主要,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了贡献。 奥格登 奥格登(Charfes Kay Ogden 1889,1957)英国语言学家。1910年在剑桥大学通过一级古典荣誉学位考试,得文学学士荣誉学位。虽然这是一个普通的学位,但对他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至少是奠定了他今后生活的基础,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于是,在新的环境里,他埋头于学习和研究,一分一秒都用在探索问题和追求真理上。奥格登靠自学于1915年获得了该校硕士学位。同时,他发表了大量的作品,积累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类资料。这使他具有了雄厚的知识实力。于是,他创办并主编了《剑桥杂志》,它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新闻人物和语言知识界的权威人士。奥格登先后应邀访问了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瑞士和印度的不少中学和大学,考察世界各地语言教学的方法。他认为语言教学是一门具有远大前途、十分重要的学科,应该加大研究的力度。基于这个目的,他于1925,1927年间,专门访问了美国,被纽约学会(The Forum New York)聘为科学顾问。从美国回来,于1927年底,他创立了“正字法学会”(The Orthography Institute),面向全世界吸收会员,经常有30多个国家的会员代表参加他主办的各种研讨会。1930年,他正式发表基本英语方案,得到了英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和极力推崇。 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专门召开了各部大臣会议,研讨此方案。会后,丘吉尔首相持地召见了奥格登,这在英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46年按要求将通用基本英语的版权交给了英王室,由英国女王签字并向全国发布公告。1947年4月,英国教育部特地拨专款,建立了基本英语基金会。奥格登借此机会,大加宣传,发行了许多供宣传用的小册子,提倡消除世界语言分歧。这惹恼了他的反对派,尤其是英王室的成员。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对奥格登的方案说长道短,大挑特挑毛病,并联名向丘吉尔首相和英国女王建议,要求取消基本英语方案。这使得英国女王不得不谨慎对待,最后采取了妥协的方法,基本英语方案被搁置起来了。 作为一名学者,奥格登早在1923年就与芮卡滋合著了《意义之意义》一书,这是语义学早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代表了哲学语义学的研究方向。他是边沁(Jeremy Bentham英国哲学家)研究的权威人土。在 1932年伦敦大学隆重举行的边沁诞辰百年纪念活动中,他做了极其重要的发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认为他创制基本英语的“意念语法”曾受到边沁虚象理论(theory of fictions)的影响。例如: ask,want都是虚像(用乔姆斯基的话说是表层结构),其真义(深层结构)分别是 Pllt。 quest1On,bye。3esbe br;基本英语用的就是这两个表达法。1920一1931年,奥格登曾连任《心理》(Psych)杂志编辑,1950年,他又编辑了第18卷。从1921年起,他多年担任《国际心理学、哲学、科学方法》丛书的编辑。在他任编辑期间,不管是权威人士或是一般学者,不管是上层人士或是下层的普通老百姓,只要给他投稿,他都非常认真地审读,只要是有见解、有内容的文章,他都—一回信,谈自己的看法,深深感动了他的读者。尤其是他在用稿方面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确保了杂志的质量。一些默默无闻、真正水平高却不为社会所广泛认可的学者,都在他的杂志上发表了重要作品。如:荣格、皮亚杰、马林诺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等。他不仅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些学术团体的重要成员,而且还是皇家学会会员。在英国的文化界能达到这一地位的人屈指可数。 布龙菲尔德 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 1887,1949)美国语言学家。生于芝加哥。1906年毕业于哈佛学院。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比以前更加刻苦地学习,计划向更高的目标攀登。终于在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圆了他的博士梦。1909,1913年,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教德语。这期间,他深感自己的德语水平有限,满足不了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期待着有朝一日到德国进修学习。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1913年底,他到了德国,潜心学习德语。由于受历史比较学家布鲁格曼等一大批语言学家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学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回国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著名的大学任教授,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布龙菲尔德对菲律宾的他加禄语及印欧语系的语言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同别人联名倡议设立美国语言学会。由于他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1924年该学会正式成立,翌年创办会刊《语言》杂志。这个杂志后来发展成了国际上最具权威的语言学科物之一。1933年,他出版了自己的力作《语言论》,受到了世界语言学领域的重视,同时该书成为以后20年间美国语言学家的必读书,其中对形态学的贡献尤为突出。1942年出版的小册子《外语实践研究指导纲要》,不但是培养年轻语言学家的指南,而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训练军队外语人员的教学法之理论基础,为提高美国军人的外语素质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嘉奖。 卢利亚 卢利亚(Alexander Romanovich Luria 1902—1977)BX前苏联心理学家、神经语言学家。1921年毕业于喀山大学社会科学系,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同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4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这在苏联乃至全世界是不多见的。1945年起任莫斯科大学教授,1947年起任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神经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他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长达50余年,对神经心理学有深入研究,是苏联神经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1924—1934年,卢利亚和维戈茨基一起从事心理发展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情感过程研究的心理生理方法问题。此后,他主要研究脑部损伤时,高级心理失调问题,特别对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就卓著。他提出神经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对脑局部损伤时,言语信息形成(编码)和理解(解码)过程的异常现象,进行神经心理学分析;揭示这个复杂过程的心理机制。他指出,如果说语言学近十年来,对形成言语各层次的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话,那么,由一个层次向另一层次转化的心理过程学说,即由思想转化成扩展性言语的心理分析,至今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他认为由思想到言语的途径是:(1)起始于某种动机和总意向;(2)经过内在言语阶段;(3)形成深层句法结构;(4)而后扩展成以表层句法结构为基础的外在言语。 1967年,卢利亚由于在神经心理学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罗蒙诺索 夫奖金一等奖。这对他本人来说是当之无愧的。而他的同事以及领导却认为他运气好,赶上了设奖。获得这一奖时,卢利亚眼里噙满了泪水,这是长期受压抑、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之后的感动。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知道我自己的学术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从没有时间来考虑个人的名利问题。究竟该得什么奖,领导说该得什么奖,就该得什么奖。他们不给奖励,我决不会去找领导、去要奖。因为对我来说奖与不奖一个样,我不在乎那个。要是维戈茨基还活着的话,只给一个一等奖,一定要给我们俩个中的一个的话,我们一定会推让到谁也不要的程度„„”。 奋斗是机遇的基础,机遇是成功的条件。获一等奖后,卢利亚的名誉和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但他并没有摆起架子。因为他有真才实学,有雄厚的知识实力和从事科研究的能力。这时候,他的能量才得以充分释放。之后不久,他就晋升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不仅如此,他还走向世界,先后被美国科学院和美国教育科学院吸收为院士,成为法国、英国、瑞士、西班牙等国的心理学会的荣誉会员,并获得英国雷斯脱大学、荷兰奈梅根大学、波兰卢布林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等的荣誉博士学位。1969年被推选为国际心理学协会副会长,为国际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卢利亚一生发表论文300多篇,专著30多部。其中著名的有:《外伤失语症》(1947)、《人的高级皮层功能及其在大脑局部损伤后遭受的破坏》(1962-1969)、《大脑和心理过程》(1963、1970)、《神经心理学基础》(1973)、《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1975)、《语言与意识》(1979)。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译成了多种外国语言,并多次再版,现仍畅销不衰。 雅柯布逊 雅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美国语言学家。原籍俄罗斯,是犹太人后裔。他是莫斯科语言学会和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对19世纪后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新语法学派不满,主张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研究语言,致力于探索支配语言结构各层次普遍原则。在音系语方面,他先后和特鲁别茨科伊、哈利等人共同发展了音位理论,并认为一个音位是由若干抽象的区别特征构成的,音位之间有对立关系。他还把这个强调对立关系的理论应用于语法和词汇,提出了标记性原理。他的主要语言学论著有《论俄语语音系的演变》、《儿童语言、失语症与语音共性》等。他也涉足诗学、文化史等多个领域。其全部著作有500多种。 派克 派克(Kenneth Lee Pike 1912— )美国语言学家。1912年6月9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 派克早期的贡献主要有语音学方面。他的专著《语音学》指出:语音学应严格区别于音乐学,批评D?琼斯和肯尼恩(John S?Kenyon)的语音分类,并提出以生理部位和机能为标准,把人类可能发出的语音进行分类。其他著作有《美国英语语调》、《音位学》和《声调语言》。 派克的近期贡献在语法和话语分析方面。他引申了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等级系统,创立了法位学,其基本观点表述在《语法分析》一书中。后来,又著有《论语言与人类行为的统一原理》。近年来,他用应用序位原理来广泛分析整篇文章和故事,又有了新的观点和方法,著有《文章与法位》一书。 桥本万太郎 桥本万太郎(Mantaro Hashimoto 1932—1987)日本当代语言学家。195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曾师从服部四郎和河野六郎等学者,激发了研究语言学的兴趣,并掌握了语言描写的方法。1962年,在东京大学研究院,人文学研究科,中国语文学系修完博士课程。旋赴美国,在伊利诺斯大学英语系任职,次年转至俄亥俄州立大学。在此斯间,曾研究转换生成语法。1965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为古汉语音韵)。后曾任教于夏威夷大学、普林斯顿大学。1969—1971年,任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项目主任;曾创办期刊《麒麟》(Unicorn)。那时,汉语在美国很少有人去研究,尤其是外国人研究汉语的就更少了。他克服了重重阻力,不怕困难。每出版一期他都赔进好多钱,但他始终不改办刊的初衷。在普林斯顿大学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之后,他又迁到加利福尼亚州,进一步创办《中国语言学报》,但该报仍没有多大的市场。他还是每年一度的“汉藏语和语言学会议”的发起人之一。1972年,桥本回国,任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文文化研究所教授。 桥本曾先后在朝鲜半岛、香港、尼泊尔、中亚等地,考察亚洲语言,逐渐形成了他对亚洲语言地理类型演变的思想。他的见解集中体现在《语言地理类型论》一书中。此书关于地域语言学和汉语的构想,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力图以地理型的观点,解释汉语诸方言的差异和调值的分布。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令中国学者赞叹不已,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该书的汉译本《语言地理类型学》于198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吸引了中国成千上万的读者。他的著作还有《现代语文学——语言研究最前沿》等。 斯 维 特 斯维特(Henry Sweet 1845-1912)是英国语言学家。1864年,他在海得尔堡大学攻读语文学,学会了当时德国的语文研究方法。之后旋返英国,在伦敦一个商业机构任职。1869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1873年毕业,留校任教。这时他已年近30岁。从表面上看他并不是个成功人物,但实际上他私下里对语言研究花的工夫比花在规定学业上的还多。1869年在刚进牛津时,他就在有名的英国语文学会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古英语的文章。后来他还当了语文学会的主席,参与了编写《牛津词典》的早期活动。他的最大贡献在语音研究方面。早在19世纪70年代,他就出版了《英语语音史》、《语音学手册》等语音学专著。他是英语语音学派的创始人,并且是现代语音学的奠基人。在古英语的研究方面他也卓有建树,其《古英语文选精读》和《最古英语文献》已成为权威著作。1885年以后,他在语法方面出版了具有开创性的《新英语语法》和论普通语言学的《语言的历 史》这两部专著。而在语音方面他有《英语口语初阶》、《语音学入门》、《英语语音》等著作。 虽然在学术上他卓有成就,但是他仍不为时人所理解,三次谋取教授职位均告失败。仅于1901年被任命为语音学讲师,并以此终身。 现在的人们并不容易理解,他之所以爱好语言学,是和爱英国相联系的。而能同时反映这两种倾向的著作是《语言的实践研究》。在该书中他认为只有受过严格语音训练的人才能从事英语教学。早在1884年他已就语言的实践研究在语文学会发表过一篇论文,这是他从进牛津时起15年来一直最感兴趣的问题。但只是又经过15年的思考后,才有了《语言的实践研究》一书。该书全面论述了语言学在各个方面的应用问题,开创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先河。 夸克 夸克(Randolph Quirk 1920— )早年曾在伦敦大学、耶鲁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受过良好的教育,获得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学位。他除有一段时期任德哈姆大学英语教授外,历任伦敦大学学院研究员、英国语言文学奎因讲座教授、伦敦大学校长。他是英国言语矫治委员会主席、《英语丛书》主编、“英语用法调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近年并荣任英国社会科学院(British Academy) 院长。他曾在美国、欧洲、苏联、非洲、印度、澳大利亚等地作过关于英语语法问题的讲演。 夸克的主要著作是他和格林鲍姆、利奇、斯瓦特维克合作编写的《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72)和《英语语法大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English Language,1985)。此外,他还与格林鲍姆合编了《大学英语语法》(A University Grammar of English,1974)。 夸克的其它著作有:《英语语法》、《英语古诗中的让步关系》、《英语的用法》、《论英语》、《英语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调查》《英语用法与态度研究的征询试验》、《韵律特征系统与副语言特征系统》等。 叶斯泊森 叶斯泊森(Otto Jesperson 1860-1943)〗是丹麦语言学家。早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就读,师从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汤姆森。1887年获得硕士学位,后游学欧洲。他曾从师斯维特进修语音学,成为国际语音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891年以英语语法论文获博士学位。他的《语音学》一书是语音学早期的名著。在普通语音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语言、它的性质、发展和起源》和《语法哲学》。他不赞成德国青年语法学派的“语音规律无例外”之说。他认为语音和语法是语言的外部形式,意义是内部形式,语音和意义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印欧语言的古代形态变化复杂而近代形式简化这一现象,是进化而不是退化。他对英语史和英语语法有独到的研究,著有《英语的成长和结构》、《英语语法精要》、《分析句法》和《近代英语语法》。他指出:讲句法应从意义到形式。在《分析句法》中,他使用符号来讲解句法结构。《近代英语语法》是他最大的著作,共七卷,按历史原则编写。他从1904年动手撰写,而最后两卷直到他死后才由助手完成。 叶氏还是外语教育家,是19世纪末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丹麦多年教授英语和法语,为丹麦教育部制订过新的外语教学大纲,编写过英语课本。他的小册子《怎样教外语》曾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产生过巨大影响。 约翰?威尔金斯 约翰?威尔金斯 (John Wilkins 1614-1672)是英国语言学家。牛津大学毕业。1659年任英国三一学院院长。王政复位后,因提出改革建议,被免职。他 智慧超群,知识丰富,遇事有主见,是英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许多大臣联名上奏,他只被贬为另一个普通学院的院长。这一时期,他几乎失去了与政界的往来,王宫大臣以及官员们不再光顾他的寒舍,才使他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学问,搜集并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不仅读国内的,而且还读国外的。他家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图书馆。经常有很多学者借他的资料,向他请教问题。他从不以长者或老师的身份自居,或瞧不起没有名气的学者,而是以一个普通学者的身份,与大家一起研讨问题。在他的心目中,谁的观点新,谁的看法正确,谁的推理合乎逻辑,谁就是权威人士,谁就是他的老师。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者,他总是慷慨解囊,尽力帮助。他的家成了免费住宿和吃饭的“旅店”。这一时期, 他参与并创建了英国最有影响的学会〖CD2〗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成为其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为了使该学会在英国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他建议在国内建立一种不带民族偏见的通用语言(universal language),以此唤醒人们的民主和平等意识。这样的主张与当时政府的思想背道而驰,有碍于其统治。结果,他受到了皇家的指责、嘲讽、迫害和打击,成了不受贵族欢迎的人。这使他陷入了极 难道真理就战不胜谬误,光明就战不胜黑暗?”经过激烈度痛苦和徘徊之中,“ 的思想斗争,他战胜了自我,从而坚定了他坚持真理的勇气和胆量。“官方不搞,我就自己搞。” 于是,他说服了一个又一个来劝告的朋友,不顾家人的阻拦,到处演说,足迹遍及全英国。四年时间,行程数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赢得了全英国的重视。他认为“应该把通用语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研究,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的观点逐渐被接受。皇家学会不得不在他和皇家之间持中间立场,委托他草拟了《通用语推行和具体普及方案》。1666年,他向皇家学会呈上了《论一种真正的文字和哲理语言》的报告,引起了全国轰动。 在这个报告里,他拟制了一种建立在对事物进行语义分类和对语法进行逻辑化处理之基础上的人造哲理语言。例如:在事件类的“度量”子目(the Accidental Genus Measure)里,读音为poto(日)、poti(月)、poty(上午)、pogo(磅)、pogo(镑)、pobo(五)的词,其书写形式则是一种参考汉字而创造的符号。他的这种大胆的构思和设计,为世界各国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由于历史的原因,威尔金斯的奇特语言,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它是最早的国际辅助语方案之一,对后来众多的国际辅助语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起到了领航作用。同时,它激起了人们进一步进行语义研究的兴趣,点燃了全英国、全欧洲、及至全世界广泛进行语义研究的星星之火。在他的思想的感召下,涌现出了一大批语言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罗热。他继承了威尔金斯的思想、原则和学术成果,编纂出了影响深远的罗氏词典——《罗热类义词典》。其中收集了大量的威尔金斯的研究成果。 格林兄弟 格林兄弟(Jacob Grimm 1785-1863; Wilhelm Grimm 1786-1859)德国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1812年,格林兄弟搜集民间童话,精心组织、加工,编写成了《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通称“格林童话”);1816-1818年又合作编成了《德国传说》。后来,俩人又一起编纂了在德国雅可布?格林(有的语言文献著作中译为“格里姆”,有的译作“格里木”,两者都是音译。) 曾经就读于马尔堡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他靠着刻苦努力、不懈的追求、顽强的探索、丰富的知识和善于合作的品格,于1830年被破格聘为耶拿大学教授。由于成绩卓著,成了当时德国语言研究领域里的权威人士、语言大师。1841年,晋升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他耗费了一生的大部分心血编成的巨著《德语语法》,成了德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日耳曼语言历史语法的基本教程和德语语言发展史,在德国语言领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部语法著作多次再版发行,仍然供不应求。每一次再版,其修订人员都增加进去许多内容,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不同领域里的学习和研究之用。在1822年的修订版中,格林兄弟汲取了拉斯克的研究成果,率先提出了印欧诸语言语音演变的规则。并说明,这只是语言语音发展的一种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还要发生变化。他们的认识大体上是正确的,他们的观点是客观,后人称他们的规则为“格林定律”。 奥古斯特?施莱曷欠尔 施莱曷欠尔(August Schleicher 1821-1868)德国语言学家。先奥古斯特? 后任布拉格大学教授和耶拿大学教授。他是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影响最大的历史语言学家。他在《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中构拟了古印欧语的音系。他受达尔文的影响,深信语言有一种自然的生命史和进化史。那个时代的许多进步学者都有这样的观点。他的同胞——1846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教授的穆勒就自豪地说:“在语言问题上,我是比达尔文早的达尔文主义者,我是语言进化的开拓者。”施莱曷欠尔提出的印欧语言的“谱系树”模型,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把原始印欧语比作树干,分出两支:一支是斯拉夫——日耳曼语支,另一支是雅利安——希腊——意大利——凯尔特语支。从这些语支再生出其它语言。他的这两项成就,一直到今天,都是关于印欧语历史的最权威看法。< 约翰尼斯?施密特 约翰尼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 1843-1901)德国语言学家。曾经师从施莱曷欠尔学习语言学,在施莱曷欠尔的心目中,他是最有前途的学生。1865年获得博士学位。任教于柏林大学,并成为那里的一派语言学者的带头人。1876年晋升为柏林大学教授。他从19世纪80年代起,就成为青年语法学派的赞同者, 并为这一学派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1892年起,任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国外通讯院士,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施密特擅长于比较语言学和印欧语形态学的研究。1871-1875年,曾写过一部有关于印欧语历史的著作,对印欧语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872年,他发表了《论印欧语言的亲缘关系》,批评了施莱曷欠尔的谱系树理论。这对当时和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于理解的。施密特认为在科学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任何人,只要他的观点不正确、理论不科学,后人就应该纠正。这是对前人的尊重,不是对前人的否定。只要是不正确的东西,迟早有人要否定,早否定比晚否定好,对社会的贡献大。 阿斯科里 阿斯科里(Graziadio Isaia Ascoli 1829-1907)意大利语言学家。 1860年起为米兰大学教授。 潜心于研究语言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验。1870年,他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印度梵语是最接近原始印欧语的语言”的说法, 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轰动,打破了传统的认识,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说法,还语言学以本来的面目。 后来,他又提出了底层说。 他认为:学习语言的人由于受母语的干扰,第二语言说得不够好,而第二语言又反过来影响或损害了母语。 由此语言才得以演化。 他列举了不列颠凯尔特语对英语的影响的例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又举了拉丁语的,,,变为法语的,,,,也是因为受了高卢 语言的影响。 但是,现代的一些语言学者大都认为对现行语言的影响尚难于作令人信服的定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阿斯科里的主要著作有《罗曼殊方言论文集》、《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比较语音讲练集》和《语言学书信集》。 库尔德内 库尔德内 (J.B.de Courtenay 19845-1929)常称全名博杜恩?德?库尔德内(Jan Niecislaw Baudolim de Courtenay),波兰语言学家。 1866年,在华沙高等学校毕业。 由于好钻研,又勤学好问,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深受同行们的钦佩。 1870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五年以后,又获得了俄国彼得堡大学比较语言学博士学位。 自1897年起,任彼 由于他知名度高,又善于交际,更由于他有真才实学,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能进出道理来,讲出水平来,所以尽管那时的学术界忌讳四处计学,他仍然被喀山大学、彼得堡大学、华沙大学,莱比锡大学等至少四所大学聘为教授,经常往返于这些大学之间进行讲学。 在喀山大学执教期间。 他创立了有一定影响的喀山学派。 库尔德内著述宏富,共有专著和论文600余种。 他主要从事普通语言学、印欧语历史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 他是音系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首先注意到语音的物理性质和它的语言作用有互不一致之处,主张除从发音和音响的角度外,还要从形态学和构词法的角度分析语音。他的学生克鲁舍夫斯基据比提出了音位的概念。 索绪尔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ure 1857-1913)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 早年曾在莱比锡大学求学,与青年语法学派过往甚密。 后在巴黎高等研究所和日内瓦大学任教授。 他开创了普通语言学的研究。 他把言语活动分为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部分。 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言语是一个符号系统,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 所指即概念,能指即声音的心理印迹(音响形象)。 语言符号有两个特性:任意性和线性序列性;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单位的意义和价值决定于它所处的地位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他还指出了共时与两时的关系,强调共时研究。 索绪尔培养过一些高足,法国语言学家梅耶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19世纪历史比较法的殿军,著述宏富,《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一书尤为著名。 博厄斯 博厄斯(Franz Boas 1859-1943)是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先驱、近代人类学的创始人。 1881年取得博士学位。 1883年和1886年,冒险到美洲北极区考察印第安语言。 他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能套用其它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 他深入印第安部落,研究、学习、记录他们的语言。 他还训练印第安人记录自己的语言。 他认为,各民族要彼比多了解,从而消除历史遗留的误会; 语言学应该从传统模式中跳出来,多研究一些被人忽视的、未有文字记录的语言,这样才能取得更全面的观点。 1911年,他写了《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一书,该书是美洲语言学的必备参考书。 在他的倡仪下,美洲语言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人们不再把欧洲的语言系统强加于美洲印第安语言而开始如实地描写这些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 巴尔多利 巴尔多利(Matleo Ciulio Bartoli 1873-1946)是意大利语言学家。他擅长印欧语言学和罗曼语言学。1925年出版《新语言学导论》,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机械的实证主义语言观而提出“新语言学”(neolinguistics)。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活动,其运用和变化都体现着个人创造和意志;每个词都有其历史,一个词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分布地区。他提出一套语言的型形式分布原则,以此来决定来源相同而外表不同的语言形式的时间先后; 那些分布地区较广的语言形式会比分布较窄的古老些。他强调从语言的时空、文化、政治、社会背景各方面来解释语言演变。他对拉丁语在印欧语系中应有的地位提出了新的解释,否定了从原始印欧语到拉丁语直线演变之说。他的主要著作还有《地域语言学文集》。 谢尔巴 谢尔巴(Lev Vladimirovich Sherba 1880-1944)是前苏联语言学家,生于彼得堡。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期间,曾受教于库尔德内。他对语言的一般理论、普通语音学、实验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词典学及外语教学法等都有研究。他认为语言现象有三重性,即言语活动(说话和理解的过程)、言语材料(说出的和理解的全部材料)和语言系统; 而语言学的任务是再现语言系统。他认为积极的语法学。应该教会人们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消极的语法学只从形式出发,研究语言结构要素的功能和意义。他还是列宁格勒音位学派的创始人,是音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音位是语言中能够区别词与词的音型。他的主要著作有《论俄语中的词类》、《论语言现象的三重性与语言教学中的实验》、《词典学原理初探》等,为国际音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鲁别茨科伊 特鲁别茨科伊(Nikolaj S. Trubetskoj 1890-1938)是俄国语言学家,生于莫斯科。1913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13-1914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1915-1922年先后在莫斯科大学、罗斯托夫大学、维也纳大学任教授。1928年布拉格学派成立后成为该学派的中心人物。他研究语言学是从斯拉夫语开始的,次及芬兰-乌戈尔语言加索语言的历史。曾作《有关印欧语问题的一些看法》,强调印欧语不能简单地与欧洲某一文化联系起来,不必一定要有原始印欧语假说。他的《音位学原理》一书,对音位及其特征、对立、位置和音位组合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论述,对音位的辨音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提出了“对立中和”和“超音位”等概念。 马丁内 马丁内(Andie Martinet 1908)是法国语言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逃到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期间,他是纽约语言学会(现名国际语言协会ILA)及其杂志《词》(Word)的骨干之一,又担任了纽约国际辅助语协会(IALA)会长。1955年后,终于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法国巴黎。1966年任欧洲语言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语音演变的经济原则》及《语言的功能观》。马丁内认为音系学属功能语言学。他还把功能理论应用于句法学。他提出“双重分节”作为区别人类语言与其它交际系统的主要标准,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做出了贡献。 马赛修斯 马赛修斯(Vilem Mathesius 1882—1945)捷克语言学家,布拉格学派的奠基人。在中学学习期间,就对语言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学习了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欧洲多国语言。1901年考入查理大学文学院,攻读捷克语、德语、法语和英语。大学毕业后,曾在一所中学任教。1909年,受聘于查理大学,任 英语学和普通语言学副教授。1919年,被任命为该校捷克分院英国语言和文学教授,这是查理大学第一任英语学教授,他在捷克享有很高的声望。1926年与雅可布森等人创建了布拉克语言学会,由于其工作能力、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等在该学会无人能比,尽管他多次让位,始终没有人敢接这个位子,他不得不任终身会长。 马泰修斯主要研究英语、捷克语和普通语言学。他在语言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语言研究应以交际需要为出发点,分析语言现象要首先考察其功能。他提倡在语言研究中广泛应用比较法;这种比较应是共时比较,应比较语言的功能表达手段,揭示语言体系和语言体系发展过程中结构上的规律性。他提出了主位与述位的理论。他指出,句子形式切分与实际切分的关系是每一种语言的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形式切分的基本成分是语法主语和谓语;实际切分的基本成分是表述的出发点和表述核心,即主位与述位。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常把已知的信息作为表述的出发点,把要传递的新信息作为表述的核心。现在的语法体系就是在他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 马泰修斯的主要著作有马氏论文集和专著,这些论文集和专著大都是由他的学生整理和出版的,如:《捷克语和普通语言学》、《在普通语言学基础上对当代英语的功能分析》(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esent English of General Linguistics)等。 弗 斯 弗斯(John Rupert Firth 1890—1960)英国语言学家,伦敦学派的奠基人。早年曾在利兹大学攻读历史,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利兹市培训学院教授历史。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加上他对东方大国的向往,1914年被派到印度,在英国印度教育司(Indian Education Service)工作。当时的调令是让他任教育司副司长,考查一段时间后出任正司长。 由于他不喜欢行政性的琐碎工作,不会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讨厌阿谀奉承的人,工作极不得力。最主要的一点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官场上太不值得。于是,就多次申请调换工作。1920年,他终于离开了教育司,到印度拉合尔的旁遮普大学教英语,不久便被晋升为英语教授。在旁遮普大学的8年中,是他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候,他孤身一人,没有家庭的拖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他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令英国人刮目相看。1928年,调回英国后,任伦敦大学语音学系讲师,1941年任语音系主任。1944年伦敦大学设立普通语言学讲座,弗斯被公推为该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从此以后,他先后任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密执安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东方?斯拉夫?东欧和非洲研究斯卡布劳委员会咨询委员,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术权威、研究语言的领袖人物。1954—1957年任英国语文学会会长。 弗斯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主要贡献是语义学的语境理论和音系学的韵律分析。语境的理论是弗斯语言理论的基点。他认为语言和人类生活及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认为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语境不仅包括说话时的语言环境,还应包括说话者的各种特征,包括非语言因素;意义就是语言环境中的功能。弗斯的音韵分析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音声单位和韵律成分。音声单位是按系列排列的音段,如辅音和元音等;韵律成分指整个结构上或结构中主要部分上的语音特征(如语调模式等)。他的音韵分析与传统的音位分析不同;在他的理论中,任何一个超音段的语音特征都可以看作音韵成分,而传统的超音段分析则仅限于研究重音、音长和音高。 弗斯的主要著作,有专著《语言学理论概要》(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1957)、《语言学论文集》(Papers in Linguiics,1957)、《言语》 (Speech,1930),论文《普通语言学和描写性语法》(General Linguistics and Descriptive Grammar)、《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ics,1955)等。
/
本文档为【国外语言学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