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七旬老太太

七旬老太太

2018-05-17 7页 doc 20KB 10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9226

暂无简介

举报
七旬老太太七旬老太太 七旬老太太 挺直脊梁笑对苦难生活 她是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却有着耀眼的生命轨迹:她有着40多年的党龄,曾在长港农场养猪30多年,所养的猪崽年年出栏率最高,因此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 她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丈夫突发中风,她精心照顾大小便失禁瘫痪在床的丈夫10余年;大女儿和小女儿因病先后去世,小儿子又检查出患有白血病。面对接二连三的厄运,这位老太太坚强地挺了过来。如今,年已73岁的她,像荒漠里枯而不倒的胡杨,顽强地供养小女儿留下的外孙读书。 她叫陈秀英,家住长港镇滨港村渔业队。 那...
七旬老太太
七旬老太太 七旬老太太 挺直脊梁笑对苦难生活 她是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老太太,却有着耀眼的生命轨迹:她有着40多年的党龄,曾在长港农场养猪30多年,所养的猪崽年年出栏率最高,因此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劳动模范”。 她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丈夫突发中风,她精心照顾大小便失禁瘫痪在床的丈夫10余年;大女儿和小女儿因病先后去世,小儿子又检查出患有白血病。面对接二连三的厄运,这位老太太坚强地挺了过来。如今,年已73岁的她,像荒漠里枯而不倒的胡杨,顽强地供养小女儿留下的外孙读书。 她叫陈秀英,家住长港镇滨港村渔业队。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9年,陈秀英经人介绍,与转业在长港农场工作的王孝坤结婚。有四个孩子,分别是:大女儿王少先、大儿子王益民、小儿子王水平、小女儿王胜先。王孝坤当时是渔业队书记,陈秀英在农场养猪。她是农场的养猪能手,是农场职工争相学习的标兵和典范,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用一口木箱都装不下。 那是陈秀英激情燃烧的岁月。无论酷暑寒冬,还是风霜雨雪,她抱床被子睡在猪的旁边,每晚要起床为母猪和猪崽 喂二三遍食。她把猪当作孩子养,而自己的孩子却无暇顾及。每到吃饭时,村民们总是看到陈秀英还在猪圈里剁草喂食,她的两个10多岁的大孩子,一个在灶台下烧火,一个在灶台上做饭。晚上,陈秀英将孩子带到猪场里睡觉。小儿子王水平几个月大就被母亲带到猪场,他是在猪场里长大的。 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天气十分寒冷,3岁的王水平和1岁多的妹妹王胜先被母亲安顿睡在猪场。半夜里,突然一道刺眼的闪电照亮了整个猪场,接着“轰隆隆”的雷声震破屋顶,两个孩子被惊醒了,吓得大哭起来,不停地叫喊着:“妈妈,我怕„„” 此时,猪圈里正有一头母猪生崽,陈秀英全神贯注地给猪崽接生,儿女的哭声她全然听不见。一个、两个、三个......每接下一个猪崽,她清洗后细心地放在被子里包起来,9头粉嘟嘟的小猪崽顺顺利利地降生了。包猪崽的被子不够用,她将身上的棉袄脱下来,将猪崽包住抱在怀里,自己却冻得瑟瑟发抖。快天亮时,她想打个盹,走到孩子身旁,才发现躲在墙角哭得声嘶力竭的孩子,孩子睡的地方已被屋顶漏下的雨水浸湿。第二天,两个孩子都得了感冒。 陈秀英没有学过兽医,但她整天与猪滚在一起,养猪养出了经验,母猪什么时候下崽,猪生的是什么病,她一看就知道。为了让猪少生病,她每天将猪圈打扫得干干净净。看到母猪将要生崽,她会提前清洗母猪的乳头,以确保猪崽生 下后有充足的奶吃。她一年养20多头母猪,每年产两窝猪崽,一年出栏率达300头,这是一般养猪人做不到的。 一次,长港农场进行养猪能手比赛,当时整个长港有46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一个养猪场,参加比赛的有几千人,陈秀英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她养的猪出栏率、成活率、料肉比是最高的,因而获得冠军。以后,好强的她总是争做第一。 在这期间,懂事争气的大女儿和大儿子纷纷考上了人人向往的大学。他们的家,虽然清苦但充满了欢乐;他们的家,受到人们的敬重和羡慕。然而,这种平静和幸福的生活很快被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厄运击碎。 60多岁时学着给丈夫理发 1989年7月的一天,刚刚从外面回来的小儿子王水平途经自家鱼塘时,发现倒在鱼塘边的父亲,他急忙将父亲扶起来,可父亲已经站立不住,说话含糊不清。闻讯赶来的陈秀英和小儿子一起背着丈夫四处求医,虽然经过多次诊治,但丈夫的病时好时坏,最终还是因中风瘫痪在床。此时,已成家的大儿子在外贸局派驻匈牙利工作,大女儿已出嫁,未成家的小儿子、小女儿刚刚在外地参加工作,照顾丈夫的重担落在了陈秀英身上。 平时她准备了两张床,如果丈夫将床弄脏了,她给丈夫擦洗后背到另一张床上,并及时将换下来的脏衣被清洗干 净。 料理丈夫最难的是给他理发。丈夫刚开始瘫痪的几年,她借来一部板车,把丈夫背到板车上,沿着坑坑洼洼的泥路拖到长港镇理发店,理完发再将丈夫拖回来。理一次发,她要将丈夫背上背下四次,每个月她要带丈夫去理两次发。尽管她身材高大,但那时她也是近60岁的人,100多斤的丈夫背在身上像一座大山,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她几乎是弓着身子一步一步地挪到板车边。 渐渐地,她背不动丈夫,到镇里请人来家里给丈夫理发。理发店的师傅说:“你看店里等着这么多顾客,我脱不开身。”无奈,陈秀英只得揣着师傅送给她的一把剃头刀回家。“丈夫的头发以后该自己理了。”她在心里说。 第一次给丈夫理发,她跪在丈夫面前,拿剪刀的手不停地颤抖,虽然平时无数次捏剪刀缝补衣服,但拿理发刀还是头一回。她壮着胆慢慢地从丈夫的发梢剪起,怕弄疼丈夫,每次下剪刀时她用两根左手指将丈夫的头皮撑着,剪几下要问问丈夫痛不痛。丈夫是军人出身,平时脾气不好,加之久卧病床,脾气更加暴躁。尽管她特别细心,但给丈夫刮胡子时,还是不小心刮开了他的脸皮。丈夫发出“啊啊啊”地吼叫声。陈秀英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站在丈夫一旁,等丈夫平静下来后再刮。这次理发,陈秀英花了1个多小时。 陈秀英除了照顾丈夫,家里还种有 8亩湘莲。每次到田 畈做事前,她给丈夫换上干净的床单,垫上尿布。她一个上午要回家几次,为丈夫换尿布。每年5月至8月的采莲季节,她实在忙不过来,便带上锅碗瓢盆,带着丈夫一起住在湘莲塘边的茅草屋里。有时安顿好丈夫吃喝后,自己顾不上吃饭,就下到齐胸深的水塘里采摘莲子。人站在湘莲丛里,闷热难耐,实在热得受不了时,她将塘水浇到头上洗洗。晚上,她让丈夫睡在临时搭的单身床上,而自己则睡在茅草屋的地下。 她的脊背像一只轻快平稳的小船,载着这个苦难的家驶向静谧的港湾。10多年来,丈夫在她的精心照顾下,身上没有得过褥疮,房间里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异味。此时,她的小儿子和小女儿在她的操持下成家立业。 60多岁当起搬运工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陈秀英62岁那年,灾难再次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 1995年春,小女儿王胜先被检查出患直肠癌晚期,不久大女儿王少先也被检查出红斑狼疮病。两个女儿最终没能抵抗住病魔的侵袭,不到100天相继去世。白发人同时送走两个黑发人,这是何等的悲痛。陈秀英忍不住抱着病床上的丈夫痛哭。丈夫不停地用手拍打着床板,哭喊着:“老天不长眼呀,要走就让我先走~”丈夫的哭声让陈秀英心头一颤,她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止住了哭声。她不能倒啊~丈夫需要她, 还有两个儿子和失去了母爱的几个外孙需要她。她安慰丈夫说:“女儿走了,还有我们的两个儿子,我们要活下去,让儿子回来有个家~” 谁也没有料到命运再次捉弄这位伤心的老人。陈秀英永远记得1997年4月12日那一天,在外打工的小儿子王水平被省人民医院确诊为白血病。本来,陪王水平一起去检查的儿媳杨秋荣不想将实情告诉丈夫,没料到心无城府的实习医生当即将诊断结果说了出来,王小平听后腿一下子软了,他想到了日本电视剧《血疑》中幸子的结局。晚上回到长港的家,王水平躺在床上嚎啕大哭。陈秀英走到儿子身边,看到儿子被病痛折磨得瘦削的身体,她的心像针扎一样疼。她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说:“儿啊~你一定会好起来的~人在生病时,意志不能消沉,面对任何困难要以平常心对待。”儿子听了母亲的一番话,擦干了眼泪。那一夜,陈秀英却背着家人,眼泪像决了堤的河水流淌。 第二天,陈秀英送儿子去医院治疗,当时医学上还没有完全攻克治疗白血病的难关。医生对她说:“这个病换骨髓需要30万元,而且不能保证治愈,你要有思想准备。”陈秀英作出大胆的决定,带儿子出院,用中医治疗。经多方打听,她终于找到一位老中医,但治疗费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那时大儿子还在匈牙利工作,尚不知家里发生这么多变故,陈秀英不想让大儿子分心,艰难的时候她一个人顶起来。 小儿子在城里由媳妇照料,她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四处筹钱为儿子看病。为了多攒下一分钱,她成了超负荷的蜗牛,高速旋转的陀螺,再苦再累的活她都不想放弃。种湘莲没有多大收入,60多岁的陈秀英在外面打零工挣钱。一次,陈秀英帮人搬运喂猪的玉米饲料,当时一袋玉米100多斤,搬一吨才几十元钱。但那时她毕竟是60多岁的老太太,沉重的饲料袋撂在肩上,她一个踉跄摔倒在地,手被摔成骨折。小儿子回家看到母亲缠着绷带上了钢筋的手,问:“妈,你这是怎么回事,”陈秀英瞒着儿子说:“这是我做家务时不小心摔倒碰的,受了点轻伤,没事。”她怕儿子知道她在外做苦力影响病情康复,特别嘱咐知情人替她保密。 隔几天,她要带上种的菜和挣来的钱,到城里看一次儿子,在精神上给儿子以鼓励。儿子接过母亲的钱,愧疚地说:“妈~孩儿不孝,孩儿没有能力赡养您,还要您老给钱。”她佯装欢笑地说:“儿子,快别这样说,娘给你的钱是万万年(意思是钱用完了还可以挣),这么多病医生都治好了,你的病也会治好,你要有信心啊~” 儿子在她博大的母爱庇护下,整整治疗了6年,身体渐渐康复。 70多岁时出外打工供养外孙读书 2003年夏天,10岁的小外孙陈奇背着一蛇皮袋衣服,口袋里装着5元钱来到外婆家,一见到外婆,陈奇扑在外婆怀 里,哭喊着:“外婆,我饿……”陈秀英一阵心酸,眼泪“刷”地流了出来。小女儿临终前,曾嘱咐她要管管外孙。然而,因为儿子的病,她只是偶尔去看看外孙。此时,她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她的大家庭就像一艘船,而她是舵手,不停地奋力划呀划,她要把船上的亲人向彼岸渡去。她将陈奇搂在怀里,说:“我给你做饭吃,供你上学。” 陈秀英将池塘里的湘莲改为养龙虾。70多岁的老人,每天要下到池塘里。有人劝她,“您那么大年纪,哪里顾得了那么多啊~”陈秀英笑着说:“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外孙饿着。”她教育外孙,要好好读书,做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人。在她含辛茹苦的养育和教育下,19岁的外孙考上了山西外语学校,但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要1万多元。 为了供外孙读书,陈秀英到七八里远的地方帮人捡棉花,每天赚二三十元钱,每次都是清晨踩着露珠去,捎上几个冷馒头中午吃,天黑才回家。 一次,儿子从城里回来,到处找母亲没见到人。后打听到母亲去捡棉花了,儿子找到棉花地里,看到满头大汗的母亲,有些责怪地说:“妈妈,陈奇由我们来管,你就不要这么辛苦了。”其时,小儿子在城里做生意,大儿子回国在北京工作。陈秀英不愿将负担添到儿子身上,她的心里仍然对小儿子的病隐隐担忧。 陈秀英的坚强、善良也感染了儿媳杨秋荣,陈奇的学校 开家长会,为了不让孩子感受到母爱的缺失,杨秋荣千里迢迢赶到山西参加家长会,陈奇的学费,她主动负担一部分。陈秀英欣喜地说:“我头上的天空,终于有人帮着顶了。” 如今,陈秀英老人仍然住着低矮的房屋,屋里被收拾得干净利落,她在门前种了很多橘子树和葡葡,还学着果园里的农技人员将橘子树进行嫁接。每隔几天,她要打电话给城里的儿子,让他们回去拿她种的蔬菜或水果,虽然儿子生意忙,开车往返一趟的油钱远不止母亲种的那点菜钱,但那是母亲的一片心意呀~母亲为儿子种菜,她不空虚,她的精神有寄托,她高兴呀~儿子深深地理解母亲,每次去拿菜,他总是悄悄地塞给母亲一些钱,母亲当然毫无例外地将这些钱寄给外孙做生活费。 今年春节,市总工会慰问老劳模,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陈新林给陈秀英送去了慰问金,他拉着老人的手说:“老劳模,你受了苦,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陈秀英却坚持着要将慰问金捐出一部分给贫困大学生。她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老人,在自己特别困难需要用钱时,想到的却是别人,她从来没有想到给组织添麻烦,也从不愿意给子女增加负担,再大的苦难,她独自承受,坦着面对。 (作者 熊光艳)
/
本文档为【七旬老太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