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

2017-12-08 8页 doc 21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 《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 《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 摘 要:语录体散文《论语》中使用了大量的语气词,然而古、今汉语中的语气词系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本文对《论语》中使用较多的语气词“也”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根据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和其他语气连用三种情况,并且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分类加以阐述和解释。 关键词:《论语》 语气词 也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它生动活泼的语言、自由多样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上古时期的语言面貌...
《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
《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 《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 《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 摘 要:语录体散文《论语》中使用了大量的语气词,然而古、今汉语中的语气词系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本文对《论语》中使用较多的语气词“也”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根据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和其他语气连用三种情况,并且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分类加以阐述和解释。 关键词:《论语》 语气词 也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它生动活泼的语言、自由多样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上古时期的语言面貌,是我国语言文字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汉语中语气词的使用频繁,作用多样,意义复杂,给后人的阅读理解带来了诸多不便,这种现象也大量的存在于《论语》之中。语气词是虚词的一种,它没有实际的意义,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示成分之间的关系,它只能和语调一起来表达说话时的某种语气,本文试图讨论《论语》中使用较多的一个语气词――也。 一、《论语》中“也”的字数统计 “也”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语气词之一。从整个《论语》二十篇的五百一十二则语录来看,绝大多数的语句都使用了“也”这个语气词。表1是关于《论语》中各篇“也”字使用次数的统计。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也”字这个语气词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使用的次数是比较高的,共计513次。除《尧曰》、《为政》这两个较小篇幅使用的较少以外,其他18篇都使用了很多次,如:《先进篇》第26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使用了13次。 二、《论语》中“也”的用法分类 根据“也”字在《论语》句子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语气词,一种是句末语气词。 (一)“也”作为句中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指用于句子中间的语气词,主要起着提示、停顿、舒缓语气的作用。“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意未完,兼有提示作用,以使语句舒缓,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如: 1.“也”用在单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稍作顿宕,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这类用法中的谓语大多是形容词,是表达强烈情感语气的评价性的句子。 (1)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阳货》) (2)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八佾》) 这两例都是把“也”字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到稍作停顿的作用,来表达评价、感叹或批评、指责的情感色彩。 (3)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先进》) 这是把“也”用在专名后面充当话语的话题成分,起到使主语凸显,引入对话题中涉及人物的评价的作用,可译为“啊”。“也”放在“柴”、“参”、“师”、“由”等人名后面,引出下文,使读者注意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愚笨、迟钝、偏激和鲁莽。 2.“今”、“古”、“向”、“必”等字用作副词时,后面也往往带上“也”字,稍作跌宕,而待下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雍也》) 子曰:“必也使无讼乎~”(《颜渊》) 这两句都是放在副词之后,是为了加强句子的语气,起强调的作用,加强气势,以唤起对方注意下文。 (二)“也”作为句末语气词 “也”字用于句尾,表示确认(就是对所说事实的肯定或坚信不疑)的语气,表示事物本色,是个静态语气词。但是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比现代汉语语气词的使用法复杂的多,同一种语气不限于一个语气词来表达,同样的语气词,也不限于表达一种语气。虽然每个语气词都有自己所表达的基本语气,但同一个句尾语气词在不同类型的句子(判断句、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等)末尾时,在表达的基本语气不变的条件下,往往也有所不同,“也”字也是如此。如: 1.“也”字用在判断句句尾,帮助加强判断的语气,即用来肯定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同一关系或同属关系,来加强判断语气的确定无疑。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者,„„也”判断句的标准句型,上句就是用“也”来帮助判断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来说服季康子自己要以身作则。 2.“也”字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对事物的肯定或深信不疑的语气。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 这一句中的第二个“也”字,加强了孔子陈述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的语气。 3.“也”字用在感叹句末尾,用来加强感叹的语气。感叹句通常借感叹词、倒装结构来突显。 子曰:“贤哉,回也~”(《雍也》) 用感叹助词“哉”来表达感叹语气,“也”对其起到了夸张增强的作用,来表达孔子对颜回的赞叹。 4.“也”字用在祈使句后面,表示命令或祈使,加强语句,可译为“啊”。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宪问》) “也”字用在该祈使句中用来教育子路服侍人君的道理,强调一定不能阳奉阴违的欺骗他。 5.“也”字用在因果句末尾,确认因果关系,表示一种解释或说明。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 这句虽然只表示出了结果部分“一年便使国家政事走向正轨,三年会有成绩在”,而省略了原因“因为我有这个才能”达到这种结果。 6.“也”字用在复句中前一个分句之后,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强调下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者,禄在其中矣。”(《卫灵公》) 用“也”字隔开两个分句,用来着重说明“耕”和“学”带来的 好处。 7.“也”字也常用在复句的最后一个分句的末尾,表示对前面整个复句所陈述内容的肯定和确认。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 在这个因果复句中,通过用语气词“也”来肯定了臧文仲的确是一个做官不管事的人。 8.“也”经常放在形容词性词尾“如”的后面,作一种静态描写,表示一种情况。这一用法广泛的《乡党篇》中。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用在表示“„„的样子”的“如”字后面描述说明了做臣子在朝堂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和下大夫说话,要温和而快乐;和上大夫说话,要正直恭敬;君主来了,就要恭敬而心中有所想。 9.在单句中,如果前面是“之、其”构成的名词性词组,这个词组后面也常常用“也”字表示停顿。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雍也》) 10.“也”字用在疑问语句的末尾 “也”字的这种用法语法界的争议最大,有的语法家认为“也”字也表疑问,但是大多数人认为“也”不表示疑问语气,它只是在疑问句中加强了疑问的语气。如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认为,“也”字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语气,“也”字一般要在句中已有疑问词时,才能表示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也”字是表示疑问的语词。“夫子何哂由也,”(《先进》)句中,疑问语气是通过疑问词“何”来完成的,“也”只是加强了疑问的语气。李义海、李葆嘉主编的《古代汉语》里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也”用在疑问句末,表示对所提问题的确认,帮助加强疑问语气。“岂若匹夫匹妇之为京也,”(《宪问》),“也”与“岂”(疑问语气副词)呼应,表反诘语气。《马氏文通》中把语气词分为传信助词和传疑助词两大类,传信助词就是用来表达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等,马建忠就把“也”字分在了传信助词中。 另外王力还指出:当前后两个“也”字并用的时候,更是足以证 明后一个“也”字只是凭语调而不是凭词汇意义表示疑问的。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偶而也有些“也”字前面没有疑问词仍能表示疑问的,那也只是凭语调而不是凭词汇意思表示疑问。如: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为政》) 三、《论语》中“也”和其他语气词连用 在《论语》中还有许多“也”字和其他语气词连用,一起表达语气的现象。句尾语气词的连用,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连用的语气词,各自表示其最常用的语气,而整个句子的语气主要是由放在最后面的语气词来决定。《论语》中“也”字和其他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主要涉及以下几种情况: (一)“也己”连用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也”表示判断语气,“己”表限制语气,用来说明吃食不求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去匡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好学者。 (二)“也已矣”连用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己矣。”(《泰伯》) “也”表示判断语气,“已”表限制语气,“矣”表报道新情况的陈述语气,重在陈述。陈述周王朝的道德是最高的道德。 (三)“也哉”连用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 “哉”表示感叹,语气相当强烈,属于外泄型,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也”来使孔子怀才不遇的感叹更为强烈,以及要到范中行那里去的决心。 (四)“也夫”连用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宪问》) “夫”是偏重于惋惜悲伤地情绪,表示感叹的语气较弱属于内涵型,往往留有余地而耐人寻味,可译为“呀”。“也夫”的感叹意味 没有“也哉”浓厚,正如本句孔子感叹的那样“没人知道我呀”带有一点失落和悲观。 (五)“也与”连用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雍也》) “与”用在是非疑问句句尾,表示有点半信半疑的意味。“也”加强了季康子这种疑问的语气。 (六)“也与哉”连用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阳货》) 这三个语气词的连用,用疑问的口吻表达出了感叹,虽然孔子是询问可以与鄙夫共事么,实际上自己也回答了不能和鄙夫共事。 四、结语 班固在《汉?艺文志》中记载《论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它集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口语交谈的方式、语气、常用语甚至神态表情等言语交际情况,是我们了解先秦口语状况不可多得的文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语气词“也”在上古时期的用法重要分为三种:句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以及和其他语气词连用来表达语气,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有很大的差异。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字用法的变化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总之,语气词“也”是《论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使用的频率也极高。它和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一起来表示语气,由于当时的语调我们已经无法辨别,所以弄懂“也”字的用法,对于我们理解《论语》语录的当时情境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而且《论语》是反映上古语言现象的最佳文献,上古汉语中基本的词汇、修辞和语法现象在《论语》中都有反映。通过细致地归纳、、研究其特点,对于我们了解汉语语言的源头和研究历史流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宋学农,东炎等主编.古代汉语(下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义海,李葆嘉,刘乃叔主编.古代汉语[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4]许仰民.古汉语语法新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5]吕叔湘.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力.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7]吕文科.语气、语气词和古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第1期.2010年5月. 作者简介:姚淑琪,女(1988-),汉,江苏徐州,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
/
本文档为【《论语》中 “也”字的用法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