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彩]泰语翻译技能

2018-11-02 28页 doc 56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彩]泰语翻译技能[精彩]泰语翻译技能 泰语翻译技巧 加减法 “加法”含义: 指根据译语与被译语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文字表面上没有但含义本身有的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加法”应用原则: “加法”并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为了解决两种语言使用者的差异问题,达到真正沟通目的不得已而采用的办法。通过“加法”,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加法”应用详述: 泰语书面语爱用长句,汉语相对用短句多。泰语中常用???和????这种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
[精彩]泰语翻译技能
[精彩]泰语翻译技能 泰语翻译技巧 加减法 “加法”含义: 指根据译语与被译语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文字表面上没有但含义本身有的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加法”应用原则: “加法”并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为了解决两种语言使用者的差异问题,达到真正沟通目的不得已而采用的办法。通过“加法”,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加法”应用详述: 泰语书面语爱用长句,汉语相对用短句多。泰语中常用???和????这种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关系,把汉语译成泰语时往往把短句变成长名,然后加入上述这类词汇,以表达复杂的句子关系。这就是所谓“加法”。 例:他走进室内,没有人知道。 译文:?????????,??????,???????,???????, “加法”往往是与“减法”相对的。如果把上述泰语译成中文,就要使用“减法”。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译者要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差异。 “减法”含义: 指根据译语与被译语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减少一些文字,因为在翻译成译语后,这些被译语中的被减少的部分文字所代表的信息,已经能从译语的整个句子或段落中被表达,或换句话说,虽然译语文字上没有直接把那几个字译出来,但整体含义的表达上已经包含了。 “减法”应用原则: “减法”并不是“想减就减”或“乱减”。它是为了解决两种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问题,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用于不必要再“画蛇添足”的情况。通过“减法”,准确且精练的传达了被译语的信息。 “减法”应用举例: 泰语为了更细腻地表达一些含义,常爱把一个动词通过语法方式,变成名词,然后再在前面加一个“?:?”这类的可以称之为“万能动词”的词,以强调动作的过程。但翻译成中文后, 往往不能保留这种风格,因为汉语语法里没有这种结构。 例:???????:???????,????????,?? 译文:你们俩来认识一下。 泰语的书面语爱用长句,汉语相对用短句多。泰语中常用???和????这种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关系,把汉语译成泰语时往往把短句变成长名,这种词在汉中文中没有对应,所以当然就少去掉。 例:?????????,??????,???????,???????, 译文:他走进室内,没有人知道。 “减法”往往是与“加法”相对的。如果把上述中文译成泰语,就要使用“加法”。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译者要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差异。 本文介绍专业口译工作中“心”(直觉、左右脑协调运作、变异意识状态)的角色功能,指出翻译(尤其是口译)教育何以若能重视这个层面,加入有关成份,必可事半功倍。 , 口译培训另有重要一环 口译人员的专业培训,由二十世纪中期全面开展,到了近一二十年,配合着翻译理论、语言哲学、心理学、翻译教学理论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各院校不断奋力更新教学法,务求更有效率更有把握培育口译员。至今为止,绝大多数的口译课程集中在语言、逻辑、记忆、资料掌握等范畴。事实上,成功的口译家都知道,这些都是基本功,上乘的口译“表演”还要涉及另一个层面或范畴的工夫,那就是所谓 “心”的运作。如果口译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个层面,或者以为那是鞭长莫及的东西,只好让学者日后“各安天命”,各自修为,那是很不幸的,因为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已经揭露了不少有关的宝贵资料,可以好好应用在口译教育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试从这个角度,分享一点点浅见。 , 口译的高中低层次 分析、比较各方译员的表现,可以见出原来层次高底有别(当然同一位译员在不同情景、状态下,往往处于不同层次,即使同一场的表现亦然)。 表,五种口译状态的特色 层次 名称 翻译对象 使用 第,阶 译形 字、句、段(讲话的字面意思) 左脑 第,阶 译意 (下)话句、文本(讲话的具体意思) 左脑 第,阶 译意 (中)语意丛、语篇(讲者表达的信息) 左,右脑 第,阶 译意 (上)“志”、“情”(讲者的内心状态) 右脑 第,阶 译神 “存有”(讲者那个人的“实相”) 右脑 ,., 第,阶:译形 翻译工作一般都有这个规律,凡是译艺水平低者、信心不足者,凡是译艺水平高但是对原文的意思掌握不足(例如原文语造诣问题,或是对于原文那个专业范畴认识不够)者,往往逐个字逐句“搏斗”,企图由原文白纸黑字的符号或连串传到的声音符解读出可以理解的、有道理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有意无意侧重了原文的系统意义(langue),忽略了它在具体情境中发挥的独有意义(parole)。 在口译过程中,这种以形为主的做法,就是这样的表现: , 处处译出每个字的字典解释意义(sense),而不是一个个字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真正意义。 , 倾向逐字逐句逐段重现原文的形式特征(formal characteristics),例如原文使用三个形容词就挑选译文语里三个“对等”的形容词依次译出,原文使用被动式,译文照办。 , 很少增补、删节、浓缩、改动。 , 这种译法显然是最糟糕的表现,因为听众固然会听得吃力,译文也难免处处歪曲讲者的本意(正如笔译时只从字典里抄来一个个字的译法拼揍起来一样)。 ,., 第,阶:下策译“意” “译意莫译词”,这是做翻译工作的共识。不过“意”这个字包括的范围倒是很广的;狭义的“意”大概相当于语言学所指的 parole,即是语言落实到个别特定语境里所代表的信息(例如"the President"一词在英汉字典里有多个“译法”这就是字典解释意义),但是在美国白宫里使用,几乎肯定是指“美国总统”,若在美国某大学的高层会议里出现,又几乎肯定是指该校“校长”。在翻译过程中,每个字的意义往往由整个文本(text)的语境(context)和上下文(co-text)来决定,口译工作起码要做到这一点,才能过关。 例如有一次会议中播映一小段录映的纪录片,映像为一个中年汉,开头的旁白为:"Mr. Brown gambled and lost……",当时做的是同声传译,译员即时说:“布朗先生赌钱,输掉了”;没料到镜头一转,映象为此君伏尸在汽车驾驶座上,旁白的下一句为 "He chose not t o buckle ",,原来那是英国运输部制作的宣传广告,劝谕国人乘汽车必须扣上安全带,片中那位布朗先生没有这样做,等于赌搏,不过是在赌命。译员没听过下文,也没有留意纪录片的题材,于是译错为输掉了钱。 能够正确传达出每个词在话句(utterances,指一句句说话在某场合使用的信息价值)里的意义,每个话句在文本里的意义,口译工夫已经更上一层楼了--虽然仍然未够理想。 ,(, 第,阶:中策译“意” 有经验的口译工作者一定知道,在多数情形下,译出来的讲法跟原来的讲话未必是在形式上对应的: , 译文往往较为浓缩。 , 有些细节和许多重复的地方都滤掉。(注,) , 原文的思维表达经过整理、加工。(注,) , 有时会补上了不可少的资料,保证听众明白讲者的意思。(注,) , 不能译出或无需译出的部分会以其他方式表达(例如“刚才讲者引述了一个古代流行的典故,比喻甚么甚么……”)。(注,) , 有经验又熟悉主题的译者不是在接收一个个字、一句句话,而是将讲者正在表达的心意陆续不断“听进心理”,其单位是语意丛(semantic cluster),然后用译文语按自然习惯的方式传达出这些语意丛,结果原文译文的表达方式每大异其趣。 以上的情况在同声传译很常见(注,),连续传译更时常应该如此(笔记也是这样写的),例外者只占少数(例如在法庭里或在谈判场合做连续传译,则可能需要逐字逐句译出原文的表达形式)。能够办得到以语意丛为主的译法,通常表现都有相当的水平,不过即使如此,也未必等于满意,可以接受,视乎情况而定。 ,(, 第,阶:上策译“意” 在一些完全以发布客观资讯、没有个人色彩、并非旨在感染听众影响听众的发言,传译工夫达到上述的运作方式,大致上可算功德圆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口译服务的发言,大部分不属于这一类。此所以翻译除了要译出原文的资料性信息外还要让听众捕捉到讲者的“心意”即“诗言志”所谓的“志”、“有情天地”所谓的“情”(英文所谓的"statement","feel"),都是指讲者发言那一刻内心的状态,特别是他想分享、抒发、传达出来的感受、态度、想法、立场。 口译员若能深入了解讲者上述的条件,将自己“代进去”,恰到好处地重现讲者的细腻感情和内心状态,保证听众不但认识他的观点,得到他提及的资料,更感染到他发言时那一份心情与志向,例如关怀、恐惧、热忱、悲愤、激动、慷慨情绪,还有平静、空灵、祥和、杂乱、扰攘等心境,透过选辞、组句、节奏、音韵、语调等说话的艺术,传达出讲者辞句背后的各种信息,这样才对得住讲者,也令听众充份参与沟通。 要照顾到这方面的传意效果,逐字逐句来译是往往办不到的,译者需要运用相当的自由在有需要时改动原文的词汇、句式、意象,所谓“得鱼而忘筌”,着眼的是“鱼”(“志”、“情”),而不是译者当时讲了甚么、甚至不是怎样讲。 ,(, 阶:译 “神” 口译工作条件充份具备,译员往往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好像跟讲者共仰息,一起思想一起讲话,两人的隔膜逐渐消失,不分你我,心心相印,译员化解了自我,“变成了”讲者,一起在宇宙的韵律中流转,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那么“自然”,再不刻意去想、去试图解释、去寻找表达方式,几乎好像任由灵感在主导,那就是一种将讲者个人的存有(being)翻译出来的境界,这种境界只可以意会、无法言传,但是够班又有经验的译者相信都体验过,也会承认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份。(注,) 这种境界,大概相当于笔译工夫所追求的”神韵",即是作者个人最与别不同的 “essence"(要素、本质、实质),举一个例,同是美国总统,克林顿跟乔治布殊的个性大异其趣,精采的译员替他们服务时,一开口每一句话都应该听得出有“克林顿腔”或是“乔治布殊腔”,而不是“美国总统腔”,就是那么简单。至于究竟 “essence" 在哪里(如何分析、归纳、证明),又怎样“进入”(而不是扮演模仿)角色,当然内里大有文章,不是三这两语讲得完的了。 以上五个层次,大致上一个比一个理想,最后两个比较“形而上”,难以捉摸,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口译场合(例如在法庭审案时只要求头三个层次,有时甚至需要采用第一阶的手段与态度)。而且不论是谁做口译,恐怕亦无保证每一次可以达到第四、五个层次,尤其是后者,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配合,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份。即使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口译员得以掌握了个中的道理,多磨炼自己,上阵前做足准备,一定能够在大部分时候或多或少达到第四及五阶。原来这几个层次是逐步由左脑运作转移到右脑的过程,第一阶可说是“绝对左脑”、第二阶“相当左脑”、第三阶左右脑兼用,第四阶是在左脑的基础上充份使用右脑,第五阶也许是“绝对右脑”,甚至是进入变异意识状态(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 ness,见下文4.3节介绍)。 , 拾级而登臻于化境 上述第一、二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正是坊间大部分讨论翻译“技巧”的书籍举例、分析的重心,这类讨论往往比较原文译文的“意义”,指出译文里歪曲了甚么、遗漏了甚么。 第三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则多由文本语言学式(textlinguistic)及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式的翻译研究中见到。 第四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多见于文学翻译赏析。 至于第五个层次的翻译实况及成果,至今很少有翻译研究着手探讨。不过只消跑去访问有经验有成就的口译员,相信都会听到他们形容自己在口译(包括同声传译及连续传译)工作进入了非常理想的状态时,都会经验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整个人好像成为了一个 "flow"(流)的一部分,完全无须出力,无须担挂该怎样做,也有人形容那种状态为“自动档”(以驾驶汽车作比喻),或是“冥合万化”、"yoga"(瑜伽,即恢复了跟上天的联系)、或是 道家所谓的归于一(返回“一元状态”)。(注,) 根据心理学的描述,这种是类似狂喜的一种专注状态,完全自然,此时人的智性及生理表现特别突出,各棋王、演奏大师、艺术家都不时有此经验。(注,) , 左右脑并用相得益彰 这五个“层次”,也可以用神经心理学和解剖学的角度来分析,视为右脑逐步开启、使用的过程。虽然至今为止,近百年的深入脑部科学研究仍然未能揭开人的大脑运作的许多真相,不过目前科学公认左右脑分工的事实,即是说人的大脑分为左右脑两半,各司其职: 左脑负责智性的、分析的、推理的、整合的事务,包括逻辑思维、例行的运算、日常简单的意识活动。 右脑负责直觉、感应、沟通、结合、创造、灵交(mystic)的事务,包括较复杂的思维、与其他人事物的信息交流等。(注,) ,(, 译员运用左右脑翻译效果有别 在一般口译进行的时候,若是译员集中注意力去处理个别词、句(即上文形容的第1阶),或以文本为单位专心一致去传达(即第,阶),那么使用的大概是右脑。若能提升至第3阶,以语意丛为翻译单位,译者需要直觉、感应、创造等右脑功能,以辅助智性的分析、推理的左脑功能,双剑合璧。第,及,阶,则是以右脑为主的“超实证式经验”(beyond positivity)境界,译者一方面依靠内在化了(internalized)的经验、运作规律、知识,一方面运用无从分析、难以言传的感知及创造能力,进入讲者的内心世界,在"高层次"跟他共思想共感受共呼吸共存有。 ,(, 右脑有特别机能可发挥 由于右脑功能比较玄妙,历来中外这方面有研究的“高人”往往采用较为虚无抽象的方式来描述,所以一般人总有神秘的印象,将右脑天生的五感(视、听、味、触、嗅五大知觉综合运作)称为“第六感”(sixth sense)或“特异功能”、“超感官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 tion)。也有人习惯叫这种由右脑主导的功能为“直觉”( intuition )、或是“内心感觉”( gut feelings )。(注10)事实却是右脑具有左脑所无的四项特别机能: 1. 谐振共鸣机能-- 右脑有“音叉作用”,与万物发出的波动谐振,接收到复杂微妙的信息。 2. 想像化机能-- 右脑懂得透过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将种种意义重组,感应出整全的信息(作家作曲家画家的灵感就是这么一回事)。 3. 高速大量记忆机能-- 左脑的记忆像计算机,是线性的,右脑的记忆像照相机,看了一眼就全部贮起来(速读就是发展这种能力而达致的成果)。 4. 高速自动处理机能-- 右脑有办法将接收得来的大量信息整理成为有意义的意念,予以运用,这种功能的速度与复杂性高于左脑千万倍。(注 11) 近年的“新物理学”(New Physics)研究,正在逐步揭开所谓“心灵感应”、“天眼通”、“预知力”的神秘现象之谜,因为科学家的注意力已开始由眼睛及仪器所能看见的物质(10的负20次方公分以上的粒子),伸展到看不见的物质(这以下的粒子),即所谓“超微观”(超微粒子)的世界,前述那些 “心灵感应”、 “天眼通”、 “预知力”等现象,都可以解释为基本粒子的波动在传送信息的能量(波动本身是一种能量):所有物体(一草一木一石、光线及动物等)都不断像广播发射站那样向全宇宙放送指动波,又同时像钢琴的键盘一样,对周围的波动发出共鸣。若是这样理解的话, “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天人合一”、“冥合万化”就不再是玄妙的、神秘的现象了。(注 12) 就目前人脑研究的结果所知:人一生所见所闻所学,大部分资料都是贮存在右脑的;右脑的贮存能力是左脑的百万倍(注 13);就运作的能量来比较,右脑亦比左脑十万倍以上。(注 14) ,(, 摆脱左脑操控进入“化境” 人与外界的沟通,还有个因素,就是“变异意识状态”。二十世纪初年,心理学鼻祖佛洛依德首先提出“通常意识”与“超越自我的意识”的分别(后者即变性意识),但他认为前者才是正常,后者是病态现象。七十年代西方有超个人心埋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兴起,肯定了变性意识在人生中之重要性,深入研究,多所发现。 所谓“通常的意识”,指的是人日常生活清醒状态,以左脑为主的思维方式,此时脑部发出β波(14-30赫兹)。而当人“入定”、半睡半醒、处于非常松弛又宁谧的状态时,脑部发出α波(8-13赫兹),于是整个人的生理状态改变(例如心跳脉搏减速,呼吸轻柔),这就是“变异意识状态”,此时右脑摆脱了左脑的长胡控制,充份自由运作,个人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注 15)近年调查研究结果纷纷证实,天皇巨星棋手作奕时、音乐大师演奏时、成功的大公司总裁思考时,往往都是处于变异意识状态之中,由右脑主导内心的活动。(注 16)在洛杉矶奥运会中,东德选手成绩骄人,世人赞叹之余,都想查出个中秘密;在传媒发掘之下,才知道原来东德选手每天都坐禅、冥想、做瑜伽,以保持头脑清醒,精神专注,那是他们比赛获胜的主要武器。(注 17) 根据心理学的说法,“变异意识状态”不止一种,凡是有别于平常生活那种左脑主导的“理性”意识状态,都归入其中,包括一般人所谓“入定”、“催眠”、“着迷”、“灵魂出窍”等,以及恍惚迷离的心境都是,各有深浅之别,描述的往往带有信仰、观念的成份。说到底,这种状态人人都经验过,其实许多时我们都不由自主,短暂进入改变了的意识状态,自己也不知道。我们心神完全投入某些事情里,例如发白日梦、看书、跳舞、甚至看电视,都会不知不觉溜进了那种非理性的状态,所谓“神游四方”、“忘我”,正是这个意思。在此期间,我们通常非常松弛,处于整体平衡状态,全不留意周围发生的事。许多艺术家之类要做创 作功夫的人,都懂得自我引导,令自己随时进入这种境界。在无意识状态里,按“无意识状态”是“变异意识状态”的一种,,我们往往不管碰到甚么意念,都接受承认为事实,我们可以思考推理,但是思考推理的方法跟平常的理性意识大不相同,好像循另一套进行一样。此外,我们还可以记忆起事情的各式各种细节,毫无遗漏,连理性意识里完全忘掉了的细节,平常无法想起来的东西,也一样记得起。(注 18) ,(, 右脑主导口译“回归自然” 随便访问一些资深的译员,相信他们绝大多数都会承认自己在口译服务“得心应手”的状态中,有这些情况出现: 1. 感受到松弛、自在、不大疲累,甚至轻飘飘,甚么都好像那么不费劲。 2. 往往内心涌出无名的喜悦、满足感。 3. 几乎不知道正在发生甚么事,不晓得自己如何在操作自己的大脑和口舌耳朵,甚至恍忽迷惘,但一切又顺利妥当。 4. 好像非常了解各讲者、听众及其他人事物(例如主办单位)的“心声”,他们不开口讲也对他们的意思感受等早已了如指掌。 5. 觉得不是自己在奋力企图充份表达讲者发言的内容,反而献出了身心的功能,任由信息、沟通、交流控制着自己,让它们随意彰显。 这种情况(最主要是“不知如何居然如此”的感觉),正是“变性意识”状态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左右脑合作天衣无缝的美妙境界。不论我们用甚么标签(左右脑协调运作、直觉、变异意识状态)来形容,都是有别于一般理解的“脑”力(brain power),而是归于“心”力(mind power)。事实大概是:合格的口译可以全靠“脑”、专业水平的口译除了脑外还要或多少有“心”、精彩的、最高境界的翻译必然心脑合作无间。 ,(, 求静求安后有所得 二十世纪末期,随着新物理学的普及,加上东方传统宗教受到西方重视,配合了心灵回归自然的绿色潮流,静心(meditation)这种活动的功能开始广为全球各地社会所接受。简而言之,大家明白到《大学》书中引述孔子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背后的高深智慧:当人放下了无谓的牵挂及烦扰的心事之后,内心安静澄明,自然不觉之间产生至少以下各种效应: l 耐力、精神、积极性提升。 l 感应、沟通能力增强。 l 记忆力进入好状态--内心的“档案”特别容易开启。 这些都正是口译(特别是条件苛刻要求高的专业口译服务)最需要的个人状态。心不静,口译工作素质大打折扣。 ,(, 口译静心有道 对于没有研究、未经训练的人来说,“入定”、改变意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但是培训加上练习,再配合个人身心灵健康条件,浅度入定是通常可以即求即达的事实上成功的表演家--包括口译专业人员--都有这种本事,即使他们未必自知)。达致这种状态的方法,一般是令自己 l Relaxed: 松弛,放下万缘 l Playful: 无机心、游戏人间的态度 l Silly: 恍惚、解除自我意识 各种瑜伽、参禅、气功的门派都自有一套改变意识进入“状态”的门路,其中不少方法值得译员和翻译教育工作者借镜。(注 19) ,(, 活化右脑的手段 近年来教育界开始重视右脑开发,各方纷纷将古老智慧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这个任 务之上。以下是一些普遍使用的方法: l 习惯多用图像方式记录及记忆资料。 l 习惯多用其他感官(例如听觉、嗅觉、触觉)辅助记忆。 l 习惯多用左手做事(因为这样可刺激、活化右脑)。 l 多玩与空间感有关的游戏(例如摺纸、下棋)及身体平衡的游戏(例如骑单车、滑板等)。 l 多听诱发α波的音乐(例如巴洛克音乐、“新纪元音乐”等)。 l 长期多多接受大量颜色、气味、味道、触觉、音响的刺激(例如做按摩、享受鸟语花香等)。 l 多多松弛精神(例如做所有事及走路都减速、做各种静心、泡浴缸、发白日梦等)。(注 20) , 口译教育新思维新范式 由于种种文化、社会等原因,现代社会一般过份重视左脑运作,即理性的思考、智商(IQ),忽视右脑功能的运用与培育,即感应、同理心(empathy)、创造力、情绪商数(EQ)。在某种意义上,右脑的潜质与复杂性比左脑大得多,好像最先进的超级电脑跟旧式的计数机一样。 当务之急,想提升大脑功能,恢复全面发挥天生的功能,右脑的锻炼非痛下苦功不可。原来当人正当使用右脑时,至少得到以下各种优势: l 创意大增、灵感泉涌、想像力天马行空; l 感应力加强,理解事物特别通透,与人特别容易心有灵犀,对人家的处境感同身受; l 直觉加强; l 思考平衡又全面; l 认识自己加深; l 自自然然放松、卸却身心压力,于是整个人每一部分运作更谐协,容易恢复精神,能抵受长期的压力; l 往往能人所不能,超越一般公认的能力的极限; l 接收宇宙的信息,与万事万物沟通更密切。(注 21、22) 以上各种条件,显然对于高质素的专业口译来说是如虎添翼,可惜的是至今为止,右脑开发还未受到口译教育工作者注意。 近年西方教育理论开始重视左右脑平衡发展,着重多元智能的培育,(例如越来越多西方的学校实行天天静坐冥想)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培训)相信要急起直追,说不定在课程之中,引进右脑开发的成份之后,学员到了某个阶段会表现突飞猛进,达到专业译员表现的理想境界;至少,目前一面倒的左脑培训方式可能误导学员,令他们走冤枉路,若是加入右脑开发的成份,将可减少这个危机。等到翻译教育专家和前线译员培训人员纷纷承认右脑开发如何重要时,自然会有种种配套的教学法出现。(注 23)廿一世纪是人类spiritual renaissance(灵性复兴)的时代,文明的大潮流是摆脱左脑霸权,释放天生潜能,正如心科学教会(Science of Mind church)创办人欧内斯特.霍姆斯说: “当科学家听之时,当艺术家想像之时,当数学家计算之时,或是诗人等待缪斯指引胡思乱想进入文字图画之时,他们个个都在祈求等待上天指引个获得的指引多寡,完全相当于自己理解到有多少。”(注 24)口译的高境界也是这样,相信翻译教育开悟之期不远,届时口译培训的艺术又将有新景象。 一、同声传译历史及其研究回顾 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以与讲话人几乎同步的速度,用口头形式重新表述出来的一种翻译实践。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开始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其中一部分谈判采用了同声传译,这也意味着同声传译作为一种专业开始正式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纽伦堡审判第一次大规模地采用了同声传译方式来审判纳粹战犯,这标志着作为一个全新的职业——同声传译正式诞生。1947年联合国正式采纳同声传译,既节约时间又降低了费 用。1953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者协会在瑞士日内瓦成立。协会负责对会员的专业资格、水平和语言能力进行评价和确认,并制定和维系会议翻译工作的职业道德和。 随着同声传译职业的诞生,同声传译的研究也开始兴起。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以著名口译家J.Herbert出版的《口译教材》为标志。严格地说,这个时期的口译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研究,只停留在谈谈个人做同传的经验。但是,正是这些朦胧的概念激发了后来的研究者。第二阶段为60年代和70年代初,即实验心理学阶段,人们开始提出关于同传过程的种种假设并对之进行实验研究,但这些研究的效度和代表性常常是值得怀疑的。第三阶段从70年代初开始到8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研究主要是同传实践者们做的。代表人物有释义理论学派创始人Seleskovitch、kederer、Moser、Gerver、Lambert和Gile。他们总结同传过程的实践经验,把思想上升到理论,由此提出了一些同传模型。但是,这些经验的结晶几乎没有得到实验或观察实证研究的证明。最后一个阶段从80年代末开始至今,其中涌现出不少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如Kurz、Pochhacker、Setton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包含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不仅有理论研究者和同传实践者的合作研究,也有理论研究者的合作研究。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就口译和口译教学中的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第二阶段从静态转为动态研究,对口译过程进行描述。第三个阶段则具有跨学科和实证研究的特点,并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 同声传译的出现在不到一个世纪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成为当代国际会议和国际交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沟通手段。然而,同声传译研究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过程相当复杂,涉及多项任务的协调处理。因此,要使口译顺利进行,译员必须合理分配注意力,妥善安排听、记、译等各个步骤,使交际效果达到最大化。 二、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多项任务处理 同声传译的过程可以表述为:讲话人-话筒-耳机-同传译员-话筒-耳机-听众。在一个会议厅内,讲话人对着自己的话筒讲话,译员戴着耳机坐在能看到讲话人的同声传译室内,讲话人的声音通过耳机传到译员的耳朵,译员通过话筒进行翻译,译员的译文又通过听众的耳机传给听众。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其过程又可以归纳为:听力-理解-分析-记忆-重新组合-表达。基于对同传这样过程的剖析,Gile创立了同声传译的工作模式,即脑力分配模式。他利用可有限获得的处理能力的概念,了一个简单又具有极强说服力的模式来解释口译的过程。复杂的口译操作过程被分为三项基本任务: (1)听力理解。包括对传到译员耳朵的携带源语信息的声波进行分析,到确认字词,到最终决定句子的意思,在脑中形成源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或概念的全过程。 (2)翻译。即在获得原文思想内容或概念后用译入语重新组织安排句子,直至述出译文。 (3)短时记忆。即译员在接受原文信息到输出译文之间的时间差内将听到的信息储存在短期记忆中,直到相应译文的输出。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必须协调处理好这三项任务,即合理分配其注意力,才可能使口译顺利进行。换句话说,也就是译员要使自己做到“一心三用”。 三、从认知科学看同声传译的“一心三用” 从认知科学来分析,“一心三用”是同声传译最基本的一条规则,也是同声传译的特征和认知基础,其基本要求是: 第一,用心听。“听”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要听准、听全。在此环节,译员没有什么自由,只有听懂后,才有可能进行下面的翻译。因此,全神贯注是绝对必要的。听不准、听不全可以说已“失之殆半”。 第二,用心想。口译员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要“边听边想”。它的认知理解运作包括:(1)启动词库功能,吸收、筛选、提取听觉(也有视觉参与)搜集的言语及非言语信息,供语意系统备用;(2)启动语意系统以词构句,以句表意;(3)启动逻辑思维系统以便整合理解素材,并通过调整、加工、校正,以构建内部言语的雏形;(4)启动音位反应的缓冲机制,对音、义两个系统的整体加工整合进行译语表述前的调节:包括概念、判断、推理,摆脱内部言语的芜杂、无序和不稳定等雏形状态,期待实现表达(内部言语的外化)。 第三,用心说。“用心说”是指“想好就说”。其中有两层意思:“想好”是一层意思,指意思明确、清晰;“就说”是另一层意思,指不要犹犹豫豫、吞吞吐吐,而是要信心十足、清楚明快,这样才能使谈话人实现Grice所说的“合作”。当然这里“谈话人”既指说的人,也指听的人,译员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极重要的媒介。 四、注意力分配在同声传译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注意力分配是建立在认知概念上的,即人脑是个容量有限的信息处理渠道。换言之,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一时间内不可能处理太多的事。同传过程中的三项任务需要同时分配人的注意力来进行处理,因此译员必须很好地协调分配在各项任务上的处理能力。任务的难度越大,需要分配的处理能力就越多。如果一项任务分配的处理能力太多,分配到其他任务上的处理能力就相应减少,从而可能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例如,一个译员若是过分追求译文华丽,花在翻译方面的注意力太多,对不断流人的新信息的接收和理解所能分配的注意力则减少,为同传造成困难。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即使经验丰富的口译员,为了不影响口译整体顺利进行,有时也 只能采用脑中快速形成的并不完美的译文。又如听到结构复杂的长句时,译员必须在听力上投入处理能力,同时翻译上的负担也会加重,故而影响到记忆。因此,能否协调好处理能力在各项任务上的分配直接影响口译的成败。 五、如何合理分配注意力 同时完成听与说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罕见的情况,即使有,也难与同声传译中同时听说的认知处理难度相提并论。此外,在同声传译中,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更增加了口译中听力理解的难度。在中国,很多会议上需要将英文译成与之差别很大的中文,而通常英文的听力理解要比中文的听力理解难度要大。在把英语译成中文时,理解英文是译文质量的关键,因为在同声传译中,理解源语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译员还必须排除现场各种影响任务完成的不利因素,如现场的杂音、设备问题、发言人的口音等。同时,译员还必须腾出一部分精力监控自己的输出,以便及时纠正错误,并将自己的声音保持在最佳状态,所有这些都会增加听力理解的难度,加重译员认知负担。 众所周知,好的听力理解是同声传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高质量口译的前提之一,翻译中许多误译都是由于理解不当。而听力理解要做到的不只是识别字词句,更要根据已获得的所听信息决定交际意义。因此可以说,听力理解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要决定每个命题的意义(尽管这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字词句之间的语义与句法关系,建立起一段话语的连贯表述:将意义与文本和环境上下文联系起来;决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在译入语中表达哪些信息,抛弃哪些内容,及如何表达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为翻译阶段做好准备。理解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将会有助于译员决定采取合适的口译策略。 鉴于在同声传译中理解常常会受到多种任务同时进行的影响,众多研究者都认为“理解应得到最大的关注”。因此,译员应在管理和分配其注意力时优先考虑理解。 六、注意力分配的训练方法 合理分配注意力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名出色的译员正是通过正确管理和分配其注意力才使得口译顺利进行。译员的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具有,而是通过后天训练掌握的。那么该如何进行注意力分配的训练呢?结合笔者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法: 1、“影子”练习+“倒写数字”练习。影子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适应“一心多用”的同传工作方式,初步具备能同时处理听辨、理解、记忆、复述、监听等多重任务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倾听源语讲话的同时,以落后于讲话人2-3秒的时差,如影随形般地用同一种语言将讲话内容完整准确地复述出来。与此同时,学生在纸上不停地倒着写出阿拉伯数字(如,从100写到1)。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学生可以将时差逐渐拉大到落后于讲话人半句到一句话,复述的材料也宜从母语发言转为外语讲话,方式则应从对源语讲话所有字词的忠实复述,改为对讲话内容的概括和综述。 2、“倒数”练习。这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常用的同声传译入门教学方法。该方法的目的是在训练“边听边说”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听到的信息与自己所讲的信息分开,避免学生机械地重复源语从而形成逐字翻译的不好习惯。具体实施是,教师发布源语并让学生听辨,同时要求学生用另一种语言无间断地从300或200倒数至“零”,倒数时不得出错,不得“听一会儿,数一会儿”,也不得忽快忽慢,或声音太小等。数完后若源语话语仍未发布完,可重数一遍,直至源语话语停止。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重述一下他们听到的源语大意。一般来说,学生刚开始可能什么信息也捕获不到,即既捕获不到源语的内容,也不知道自己倒数是否出错,但对源语声学符号刺激和对自己倒数的节奏等还是感知得到的。此时教师最好放慢语速,并注意不要在源语话语为英语时插入大量生词、难词,尽力让学生听辨到的声学刺激不是那么生疏,如此,则可望较快地改善效果。 3、“双耳分听”练习。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一只耳朵用来听取源语,另一只耳朵监听译语。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固定一只“主导耳”,用来听辨对同声传译来说最为重要的信息之源——源语,而将另一只“非主导耳”固定在自己的译语监听工作方面,然后长期练习,让大脑中形成两个较为固定的听辨指向,保证一定的听觉注意力分配。 总之,与其他学科相比,同声传译研究非常年轻。虽然它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且体现出跨学科的趋势,但就目前来说,人们对同传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依然薄弱,其中不乏有研究人员较少和研究设备不够完善的原因。同时,同传过程又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其即时性和瞬间性的特点使研究人员难以掌控。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加入研究者队伍,极大地推动了口译研究的发展,同时随着电脑科技的高速发展,必将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文化和翻译 1.1 文化和翻译的关系 如今,翻译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文化是指广义上的文化,不是指如城市、组织,学校等实体,而是指如思想、习俗、家庭构成,语言等非实物的东西。简单说来,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存在的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正是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自然而然文化和语言二者的关系就出现了。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无法存在和发展;而语言只有在反映某种文化时才具备自身的意义。因为翻译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文字,而文字只有在与文化相联系的时候才被赋予真正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处理文字问题的时候要深层次的理解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社会要通过翻译来进行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在面对翻译当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通过在翻译理论的研究当中广泛全面、系统、具体的对比区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识别共通之处,辨别特殊性。翻译不是简单的将语言的传统意义进行转换,而是最大限度的将原著中所有的文化韵味输送出去,传达各种文化信号,重现不同国家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 1.2 翻译的目的 大致说来,翻译的目的就是消除或减少原著和译本之间的差别。的确,在翻译中会遇到一些巧合,就是相同的语言规则适用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相对而言,语言形成完全相同的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2异化与归化 2.1 定义和要求 Laurence Venuti将涉及文化差异的不同的翻译处理方式划为两类:异化和归化。异化是以源语言的文化为中心(SL culture-oriented),而归化则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中心(TL culture-oriented)。 这两种译法的双方都有各自的倡导者和观点。既然我们都知道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当我们进行翻译时,文化因素应该跟语言本身受到同等重视。而如何才能使双方和谐统一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2.2 论点 在何时何地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个问题。在英语和汉语中就有很多的文化差异。在各自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发源于它们各自的民族的独特文化的表达方式,如典故、宗教用语、文化用词、习语和新词汇等,它们都与源语言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考虑到这一点,以下列举出一些关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方式的例子和解决方法。 3 例子和方法 3.1 典故 对于一些反映先进文化和被经常用到的的典故,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以此了解和熟悉其独特文化。 很多与人物事件有关的典故都来自于英国文学这座宝库,特别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莎士比亚戏剧当中的很多角色都代表着跟他们有着相同特点或性格特征的人。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是“罗密欧”就意味着这个人年轻英俊,热情激昂,神采奕奕,并且很有女人缘。如果称一个人为“猪八戒”的话就表示他跟《西游记》中那头粗鲁、爱寻欢作乐、行为怪异但又有些可爱的猪有些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来自于莎士比亚戏剧和后英美文学的角色和名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词,如“夏洛克”、“葛朗台”等等。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近狼者会嗷 To weep crocodile's tear——流鳄鱼眼泪 3.2 宗教用语 宗教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它是一个民族的信仰问题,绝不可滥用和误用。因此要遵从他们的信仰,异化这种方式在宗教用语的翻译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在讲英语的国家中,基督教占主要地位,因此不难发现很多对人物、事件的引用是源于基督教的圣书——《圣经》: A messiah————-救世主弥塞尔 在中国,佛教和道教也是长期流传的文化的来源: 临时抱佛脚——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east moment. 对归化处理不当会造成冲突和目标语言的读者对文化的错误理解,例如: “There was some real falsity when they came to treat the Goddess of Mercy as a fas hion plate of the court today.” 译法一: 中国人渐渐把慈悲女神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 这可严重走样了。 译法二: 中国人渐渐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描绘成穿着时髦的宫廷贵妇形象,这可严重走样了。 佛教是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但是译法一很难让人能理解“慈悲女神”就是他们所熟知的“观音菩萨”,因为佛教中的人物已经被换成了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的人物。 3.3 文化用词 在各种文化中都有一些独特的词语或短语。也就是说,这个词具有文化特征并且能把这种文化特征带到某个社会文化的群体当中去。当它被用于跨文化交流时,就称之为独特文化词或文化用词。 因为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无法完全等同,我们最好采用异化的翻译方式来履行翻译的使命。 举例如下:关于物质文化,西方国家有我们以前从未听说的sandwich 和 hot dog,译者将它们介绍给我们中国人就称之为 “三明治”和 “热狗”。 而中国的饺子和豆腐被引进国外就称之为 jiaozi 和 tofu. 还如,中国有“旗袍”cheong-sam; 英国有 swallowtail“燕尾服”;美国有jacket“夹克”。 关于社会文化, 外国人都知道“中国功夫”Chinese kongfu. 在英语中,有他们的church“教堂” and missionary“传教士”; 而在汉语中有“道教”Taoism 和“阴阳”yinyang。 3.4 习语 习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在英汉翻译当中有两类习语。一类是在一个相似的文化背景下渐渐形成的,通常情况下将它们归化双方都不会引起文化误解,如: Self do, self have——自作自受 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after a vernal 而有些习语用异化的方式更为恰当,如: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3.5 新词汇 新词是指随着一个社会中最近或当时发生的事件,出现的人物,发明的产品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说法。 在英语当中有的新词汇在中文中没有对等物,我们就要再充分理解原生词这个首要条件下根据中文的规则想办法创造出与他们相对应的词语。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 back-to-back ——双往返机票 thumb tribe——手机一族 还有一些新生词汇由于解释起来过于复杂,不容易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就最好异化这些词: bungie jumping——蹦极跳 Nami technique——纳米技术 思想,以目的语或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用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等来同化原语文本,并再现异国文化。 在对待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中外译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或在宏观和微观上均产生了分歧。在西方,韦努蒂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奈达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但也有一些译者并不完全认同,因为不少“异化”译文比“归化”译文更能做到与原文“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例如泰语中的???????,?????用泰语解释为 ????????,????????????,?????, ????????????????,?????????,??(东西丢失了才开始预防,事情发生了,才想到整改)译成汉语的“亡牛补牢”则属于保存异国风情、文化、价值观及语言特色的异化翻译。在泰国是农业国,“牛”对于农耕来说,极其重要,比喻有价值的东西。这成语如果译成“亡羊补牢”则属于使用了目的语国家地道语的“归化翻译”。换句话说,汉语的“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 防止继续受损失。)在表达力度上相当于泰语的“亡牛补牢”,只不过汉语的“羊”代替了泰语的“牛”,两者都是指有价值的东西,本质上没有区别。 同声传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术。同传对普通人而言很神秘,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基本原则可以在翻译中遵循,以达到更好的同传翻译效果。在同声翻译过程中,以下几条可以作为指导我们进行翻译的原则: (1) 顺句直译为主 在同传过程中,译员按听到的原语的句子顺序,把整个句子切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意思。这种翻译方法为 “ 顺句直译 ” 。如以下句子按顺句直译的原则来译: “ ?????????? // ?,????????????????? // ????????????????????????? // ?????? // ????,?????????????????,?????? // ?????,??????????????????????????????? ” 译文: “大家好~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感到很荣幸//有机会交流学习泰语方法” 说 话 者 ??????? ?? ?????????????? ??? ??????????????? 译员翻AAAAAAAA BBBBBB CCCC DDDDDD 译 上图是脱稿的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翻译过程与说话者说话过程的对比的示意图。真正脱稿的同声传译是与原语发言人的发言同步(事实上只是接近同步)进行的,翻译活动必须在原语发言人一个讲话语言单位已经结束或将近结束的瞬间内开始翻译,用比原说话者更快的语速翻译,在原语发言人下一个讲话单位开始前或开始了一个极短的瞬间内结束。换句话来说,译员的翻译,实际上总比原语发言人慢半个节拍。因为两者时间很接近,所以几乎可以忽略时差,认为是“同声”。 如果是事前有准备的带稿同声传译,原语发言人的讲话过程与译员的翻译几乎是同步的,即同一个时间开始,同一个时间结束。因此,同传译员要最大限度地在翻译过程中争取缩短翻译与原语发言之间的时间差。泰语-汉语的语序大体差别不是特别大,差不多听明白原语意义之后即可进行翻译,充分利用说话者语言暂时停顿瞬间进行“抢译”。因为即时演讲者讲话的语速一般不是特别快,所以脱稿的“同声”传译,理论上是可以进行的,实际也是可以进行的。如果是事前有准备的同声传译,讲话者往往语速较快,但因事前准备了,所以翻译时也没有太大问题。 (2) 随时调整校对: 调整是同声翻译中的校译过程,是译员根据接受到的新的内容调整信息、纠正错译、补充漏译的重要环节。如泰语中的一些???引导的状语、????引导的定语、时间与地点状语 等,大多出现在句尾,在使用 “ 顺句驱动 ” 进行翻译时,会出现译完句子主要部分后,又出现句子的补充、修饰成分的情况。如: “???????????????? //?,???????,?????????????????? ?????,?????? //??????????????,?????????????????????//?????????? //?, 2551// ????,???????? 28 ?????? //????????? 2 ??????? 2551 //? ?????????????,????,??? //?????????? ??????,??????” 按顺句驱动的原则,可能这样译: “ 义乌市政府//与浙江省的部门 // 举行文具艺术品展览会//在义乌市//2008年//4月28至5月2日之间//在美湖展览中心//浙江义乌市。 ” 加上调整过程,这个句子在实际翻译中可能会被译为:“ 义乌市政府//与浙江省的部门 // 举行文具艺术品展览会//在义乌市//(时间)2008年//4月28至5月2日之间//在美湖展览中心//在浙江义乌市(的美湖展览中心)。 ” (3) 适度预测 同声传译中的 “ 适度预测” 是指口译过程中的 “ 预测 ”(anticipation) 技能。就是在原语信息还不很完整的情况下,译员可能要讲的内容而进行 “ 超前翻译 ” ,从而赢得时间,紧跟发言人进行同步翻译。这个方面需要有较足的经验,对一些约定俗成的“套路”采用“先下手为强”的方法。如在很多会议的开幕式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套话: “…… 我谨代表 ……// 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 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 在翻译这段话的时候,译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发言人说出 “ 我谨代表 ……” 的时候把整句话都译出来 “??????,??……?,????,?????????……??????,?????……” 在听到 “ 预祝 ……” 之后,就应该知道后面要讲的是 “…… 本次会议成功 ” 。不善用 “ 预测 ” 技能的译员很难做好同声传译工作,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要是等到全部信息接受以后再进行翻译就不“同声”翻译了。即使翻译能够进行下去,也是断断续续。听众很难接收到完整的信息。 (4) 必要时做“鱼丸” 做“鱼丸”,是指有时两种语言结构差别太大,难以直译,而不得已才取的一种办法。初学同传的学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译 “ 语言 ” 上,结果经常 “ 卡壳 ” 。我们更多应放在“言语”上,从总体上把握说话者意图,以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泰语-汉语的语言虽有相似之处,但书面语方面差别较大,特别是一些学术类的。这种情况要做到一一对应地进行翻译是很难的。因此,在同传中应遵循译“???????”的原则,不要“????:?”。当然翻译这类语言时,往往很难“现炒现卖”,往往需要提前准备。这种情况往往要注重“意”,忽略“形”,因为“形”与“意”难以两全照顾。就像把农贸市场上的商人,把鱼的肉割下来,做成鱼丸,虽然从 外型上已经不是“鱼”了,但内容的本质上还是“鱼”。这是完全放弃了原来语言结构的做法。 (5) 不要追求完美,只需总体信息等值。 “忠实”(faithfulness) 一向被认为是检验翻译的标准。但事实上,由于同声传译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构思、推敲,它要求译员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重组,使目的语听众了解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因此,在同声翻译中,对原语中的字、词、句有时候很难译得十全十美,译员要努力做到的是根据接受的词、句及语篇内容掌握原语发言人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同时用听众很容易理解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 “整体信息等值”。 有时候,同传译员在不影响原文主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对原文中出现的无法用目的语处理的材料或原文中出现技术性较强的材料,在直接译入到目的语中很难被目的语听众所理解的情况下而采取简化语言形式、解释、归纳、概述原语信息的一种翻译原则。同传译员要根据听众的背景决定本原则的使用频率。 同声传译是各种翻译活动中难度最高的一种翻译,并非人人都能胜任。在国际会议那种紧张环境里,译员要能不间断地边听边译,是很不容易的。要学好这样的技能,需要具备极高的两种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语言的语音、语调要好,要思维敏捷,反应快,对国际问题有兴趣,知识面要广,语言基础要非常扎实。译员必须经历过交替翻译、书面语翻译等过程的锻炼后,才有资格做同声传译。可以说,同声传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
本文档为【[精彩]泰语翻译技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