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人对小说艺术的提升

2017-10-17 9页 doc 25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doc】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人对小说艺术的提升【doc】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人对小说艺术的提升 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人对小说艺 术的提升 2003年第6期 No.6,2003 阜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ya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 总第96期 SumNo.96 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入对小说艺术的提升 周飞 (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3) 摘要:本文通过对元至治新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明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清初毛纶...
【doc】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人对小说艺术的提升
【doc】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人对小说艺术的提升 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人对小说艺 术的提升 2003年第6期 No.6,2003 阜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ya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 总第96期 SumNo.96 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入对小说艺术的提升 周飞 (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3) 摘要:本文通过对元至治新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明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清初毛纶,毛宗 岗父子评本<三国演义>中诗词的比较分析,指出从诗词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为 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得这部小说获得了两次较大的艺术提升,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进入 一 个更臻完善的艺术境地,从而也为文人独立创作白话长篇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繁荣发 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三国演义>;诗词;艺术提升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310(20o3)06—0039—03 历来读(三国演义>的人都喜欢欣赏曲折的情节和生动 的人物,很少留意于书中的诗词,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 也十分有限.事实上诗词是小说所采用的艺术现手法之 一 ,是<三国演义)整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情节,结构,人 物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一样,它的演变轨迹同样可以使我们看 到在<三国演义>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 程中,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得这部小说获得了两次较大的艺 术提升.现试以元至治新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明嘉靖 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本 >中的诗词为例,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三国演义 宋元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适 应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说话伎艺盛极一时.讲史作 为说话的一个重要门类在市民阶层当中很受欢迎.出现了很 多专门讲史的艺人,其中"说三分"是一个重要内容.讲史的 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听众娱乐消遣的需要.作为一种说话艺 术和时间艺术,讲史艺人必须直接面对自己的听众,所以如 何在第一时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一直保持听的兴 趣便成为艺人们的首要任务,因而讲史多以曲折的故事情节 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取胜;而不时地穿插诗词歌斌一类的韵文 则多出于调节节奏,制造悬念,渲染气氛的需要,同时也可以 显示艺人的才学,提高说书的档次,因此运用诗词可以说是 一 种适应说话的市场性和群体性特征的有效手段.元至治 新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作为讲史"说三分"的一个底本. 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较早的平话刊本之一,在 它里面便保存和记录下了当时说话时运用诗词的一般情况. (--国志平话)中的诗词在数量上足与平话的整体规模相适 应的,大约有30余首,主要是评论性的引诗为证,此外也有 极少数几首假托故事中人物作的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的诗. 还有讲史艺人常用来描绘人物,铺陈景致,渲染场面的诗赋 赞词,但都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方面反映出诗词 歌赋仍不是讲史艺人的说话重点,听众也志不在此,另一方 面也说明说话是一个说与听的互动过程,讲史艺人要注意听 众的现场反映,重视临场发挥,以便及时调整节奏的快慢和 内容的多寡,而穿插诗词是与这个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也具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灵活性,因而与白话长篇小 说<三国演义>几乎在魏,蜀,吴三国的每个重要人物和事件 后都有论赞诗相比.出现的不是那么均匀,有规律,且主要集 中在了刘备集团的几个重要人物身上.而且<三国志平话> 中的诗词除了极少数几首直接引用了前人的佳作,如杜甫的 <八阵图><蜀相>等,能引起听众情感上的交流,引发他们的 历史认同感之外,更多的当为讲史艺人和书会才人自己的创 作,由于艺人们自身的素质不高且听众的接受能力有限,这 些诗词大多粗朴鄙陋,有的甚至不合平仄声律,有些仅是两 句像顺口溜的韵语,如"一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龙虎相逢日,君臣庆会时"等,明显地带有口头文学的特点, 缺少艺术提炼,所以在前情,抒发主观情感,烘托人物形 象等方面并没有起到很明显的作用,其艺术功能仍然十分薄 弱.从总体上看,<三国志平话>仍是未经父人润色的民间艺 人作品,其文本特征是伎艺特征的表现,反映了口头表演伎 艺的体制特征;而它的诗词虽然在话本的体制特征上,例如 诗起诗结,在叙事中穿插诗词等方面,对后来的白话长篇小 说<三国演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在艺术表现力上并没有 取得突出的成就,这为后来文人的艺术加工提供了很大的创 作空间. 罗贯中原本<三国演义>作为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演义 小说,它的出现开创了文人参与加工,创作白话长篇章回小 说的新阶段,成为整个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然而 在明初统治者采取专制,保守的政治,文化策略和抑制商业 收稿日期:2003—05—16 作者简介:周飞(1978一),女,山东青岛人,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 生,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 39? 的经济政策,严格控制出版印刷业,严厉压制新的文艺种类 的产生和发展,而小说又一向被所谓的士君子们视为小道, 末技的情况下,罗贯中原本<三国演义>一直得不到出版,面 世,只是以抄写本的形式在读书人中流传.直到成化以后这 种专制,保守的政治思想文化氛围才有所变化.对小说的禁 令有所松弛,不少文人士大夫加入阅读评点和创作小说的行 列.<三国演义>终于得以刊行,其中署名罗贯中的嘉靖元年 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三国演义>的最 早版本.与<三国志平话>相比,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 演义>不仅回目,结构,情节,人物在艺术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就连诗词也具备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嘉靖元年刊本(三国 志通俗演义>有344首诗词,且诗,赋,词,赞众体皆备,其中 最为突出的是论赞诗,几乎每个重要人物和事件之后都有而 且不止一首,其中有数十首还直接引用了唐宋前贤的咏史 诗.这些诗词的存在既是小说文体内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 体现了文人重诗,崇史的文化心理,同样更是为了满足人们 的阅读审美要求.此外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 有许多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诗词,例如曹操横槊赋诗,蔡 瑁馆舍题壁诗,曹植七步诗,曹髦潜龙诗等,较好地推动了情 节的发展,也有利于从不同侧面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再如 "描写中,将<三国志平话>中刘备访孔明不遇时 在"三顾茅庐 所作的两首题墙诗删除,挟以农夫吟唱孔明所作歌,加上孔 明的好友石广元与孟公威的对歌,幼弟诸葛均的吟唱歌,岳 父黄承彦诵(梁父吟>以及描绘孔明居所环境和景致的诗等 多首,为孔明的出场设置了层层悬念,较好地烘托出孔明的 形象,达到了将人物塑造中心从刘备转为孔明的目的.同时 这些诗词的大量运用也使得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直接,流露出明显的教化目的,承担着诗教的重任.总之, (--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诗词与(--国志平话>相比更趋于规 整,完善和雅化,在艺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其表达主观情 感,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艺术功能得到了一定的 强化,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但是有个别故事中人物所作 的诗使用了与时代不符的七言律诗.说明作家在编订这些诗 词的时候.对其本身艺术价值的要求仍不很高,没有更为自 觉地对其进行严密的锤炼加工.另一方面这些诗词的大量 存在.也常常造成游离于情节之外,影响了叙事节奏的负面 效果,读来不免有疣赘和堆砌之感.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嘉 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诗词的总体艺术水平是与 白话长篇章回小说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实际情况相适 应的.而文人的小说创作与加工活动还有待不断地发展,才 能使小说艺术得到更大的提升. 到了明代万历年问.翻刻和创作历史演义小说成为文坛 的一大热潮.与前面嘉靖年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同, 这一时期的<三国演义>多为私人刻印本,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牟利,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且其面对的读者又多为中下层市 民和书商,为了迎合他们的阅读口味.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 头筹,书坊主们争相标榜自己的刻本是"古本",是以罗氏的 原本为底本的,而且还是"新刻(刊)","重刻","校正","按 鉴","全像","音释","批评"."考订"……总之都有自己的独 到之处,能满足读者争奇好异之心.由于当时书坊主们常请 一 些当地的学者为小说进行校正刊补,于是多有他们的诗作 ? 40? 和论赞插入书中.就连书坊主自己也常常亲力亲为,所以在 一 些历史演义小说中不时可看见诸如静轩,逸狂,丽泉的诗. 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中就比嘉 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另外多出了七十余首周静轩 的论赞诗,使得诗词数量一下子达到了401首.这些诗多在 嘉靖刊本所未题诗的地方出现,仅有两首是缀在原有诗词的 末尾.显然它是在补嘉靖刊本之缺,试图提高小说的知名度 以吸引更多读者购买.但周静轩的论赞诗也多粗鄙简陋,谈 不上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反而使本已繁琐之处显得更为无 味.总的看来,<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中的诗词重量不重 质,在艺术上仍没有达到与故事情节有机融合的高度,也没 能提高作品的艺术品味. 到了明代中后期,一些上层文人开始投身于通俗小说的 研究与整理,逐渐改变了由书坊主主宰小说的局面,并由此 出现了古代小说评点理论的高峰,从而使得小说在创作上对 自身的艺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三国演义>版本的 芫杂情况又使得读者们渴望读到一种能满足自己更高的艺 术需求的版本.至此(--国演义>终于步入了成熟定型时期, 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本'三国演义)应运而出.毛氏父子在 清初都颇有文名.与当时不少知名文人多有往来,在文化素 养上具备重新修改评点此书的能力.毛氏父子在(--国演 义>凡例中指出了所谓"俗本"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又自 称"悉依古本改正".此言虽属障眼法,但仅从毛氏父子对诗 歌的处理来看,确有值得称道之处,决非简单的增删改换. 首先他们感知到"夹带诗词,本是文章极妙处".诗词足为推 动情节和塑造人物服务的.因此将此前许多叠床架屋,疣赘 多余的诗词尽皆删除.基本保证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同时 还将一些七言诗换为五言诗或将律诗换为绝句,例如孔明病 死五丈原一节原有论赞诗达13首,现只保留了4首;再如赞 孔明造木牛流马诗,原诗为: 六出祁山用计谋.军粮递运到西州.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 心地玲珑人莫测.性天广大鬼难筹. 谁能继此神仙术?古往今来赞武侯. 现改作: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 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 更显得行文简洁.其次他们尤为注意所选诗词的艺术性,力 图做到雅俗共赏,因而将不少较为鄙俚可笑的劣作换以唐宋 名人脍炙人口的佳作.提高了诗词的艺术档次,比如慨叹东 吴灭国一事,原诗为: 忆昔孙坚创业时.东南王气覆江湄. 龙盘虎踞才安稳.地裂天崩又改移. 洋子江中沉铁索.石头城上竖降旗. 可怜锦片东吴地.一旦翻成晋地基! 现改用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此外他们还将书中人物所 作的与时代不符的七律诗删除或更换,这一变化可见出他们 在艺术锤炼上的严谨.而且毛氏父子评本(--国志演义>还 注重在诗中贯彻"拥刘反曹","忠义仁孝"的观念.将之前含 有褒曹贬刘之意的诗词尽皆去掉.不管人们对这种做法如何 .在客观上它毕竟加强了作品思想的倾向性.经过这样 的一番艺术加工之后,毛氏父子评本<三国演义>中共有205 首诗词,与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李卓吾先生批 评三国志>等版本相比,虽然数量上减少了很多,但在艺术质 量上反而有了更大的提高,基本达到了"快悦[阅]者之目"的 宗旨,又迎合了清代人追求典雅古朴的审美心理,因而极受 读者们的欢迎.这一点可从毛氏父子评本<三国演义>面世 后立刻风行于世.至今仍是通行本这一点可以得到证明.当 然毛氏父子评本<三国演义>也并非全无缺点,这些诗词的存 在对整部书而言仍显繁琐了些,并没有像<红楼梦>中的诗词 那样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文人对<三国演义>诗词所进行的艺术加工活 动,不仅使这部小说中的诗词面目为之一新,而且也使得整 部小说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进入一个更臻完善的艺术境 地,从而也为文人独立创作白话长篇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本文所引诗句分别见于<宋元平话集?三国志平话>(丁 锡根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三国志通 俗演义>(罗贯中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 <三国演义)(罗贯中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 3版) 参考文献 [1]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百花文艺出 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2]陈其欣选编.名家解读<三国演义>[M].山东人民出版 社,1998年1月第1版. [3]纪德君着.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4]宋常立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OOO年7月第1版. [5]沈伯俊着.三国演义新探[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5 月第1版. [6]胡士莹着.话本小说概论[M].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 版. [7]郑铁生着.三国演义叙事艺术[M].新华出版社,2000年8 月第1版. [8]周兆新主编.三国演义丛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月第1版 LiterarymenadvancedtheartofNovelthroughthe developmentofpoemsinthe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 ZhotlFei (Chin~eDepartment,T~jinNormalI_hiversity,~aniin300073,China) Abstract:ComparinguhepocxnsinYu'seditionuhePopulartheThreeKkeklm'Record'mC 脚Xin'an,Dlas够Yuan wiuhiIltheeditionPopularHistoricalRomanc~uheThreeK~dgamiIlthefastyearjiajing,Dy na~?anduhepoemsiIlthe editionofMaoLunandMaoZon~zalg'stheRi3fnancetheeK~dgamintheearlyyearsD螂 Qmg,uhepaperpointsOUtthat 小Iol曲uhetracedevelopmentofthepocxns,'mtheplx3ces8uheformationfolktale协 aliteraryn'mn'snovel,the~'rlanceuhe ThreeK~dgamgottwogreatdevelol~nemsandreachedahigherandbetterartstatebecauseth eliteraryn搬l'sparticipation.Thusitpro— videduhereferencefortheliteraryIll饥协createlongvernacularnovelsandprepared删 lottheancientOlin~novels'prosperity. KeyWords:uheRomanc~theThreeKingdoms;po~p.s;artdevelopm~. ? 41?
/
本文档为【【doc】从《三国演义》的诗词演变看文人对小说艺术的提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