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7-10-20 42页 doc 76KB 2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期末考试说明 一、期末考试要求 考试标准参照教学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 理解:是指对于学习的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 应用:是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说明、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二、组卷原则 (1)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符合文字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期末考试说明 一、期末考试要求 考试参照教学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命题等基础知识能够准确地表述(或者辨别、再认) 理解:是指对于学习的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 应用:是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说明、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二、组卷原则 (1)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符合文字的教学内容。 (2)考试的命题范围和试卷内容覆盖本课程文字教材的全部内容。 (3)试卷反映学习目标的各个层次的要求,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试题分容易、适中、较难三个层次:容易占30%,适中占50%,较难占20%。每道试题相互独立,不互为答案或相互暗示。 (4)试卷应包含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题目,并强调对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是:识记占20%,理解占40%,分析与应用占40%。 三、试题类型 名词解释(20%),填空题(20%),简答题(24%),论述题(16%),分析题(20%)。 四、考核形式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 五、答题时限 答题时限为90分钟。 六、其它说明 期末复习方法: 总体来说,以要点为纲,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问题及时与辅导教师和市校责任教师网上互动沟通。各章节的重点、难点重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第二部分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三、四、六和七章是重点,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特别是课程考核说明加以把握。 第一章绪论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 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A、观察法调查法B、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C、谈话法问卷法D、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3、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 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B)和()两大类。 A、观察法调查法B、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C、谈话法问卷法D、测验法产品分析法 6、发展的(A)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封闭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A、连续性B、阶段性C、发展性D、持续性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7 8、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9、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10、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11、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12、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3、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14 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5、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6、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7(谈谈对关键期的理解, 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这是著名习性学家洛仑兹1935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关键期是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发展阶段。 关键期一方面说明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更说明个体对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18、观察法有哪些分类,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来说,观察法是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1)从时间上看,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从范围上看,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4)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上看,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5)从工具使用情况来看,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6)从程度来看,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7)从观察的目的来看,分为验证型观察和探索型观察。 19、试述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11# 1)横向研究的优点: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 2)横向研究的缺点: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 3)纵向研究的优点: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 4)纵向研究缺点: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注意:结合实例和自己的感受谈本人的理解。 20、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1、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儿童发展观,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必须充分理解一下基本观点: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对于关键期的正确理解。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遗传的作用与机制、胎内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大脑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胎内环境。 3(考核要求 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 题型举要: 一、填空: 1、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2。 2、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3、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4、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5、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6、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7、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8、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9、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 词)。 10、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11、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12、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 二、选择题: 1、母亲产生短暂的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不会造成大的危害。(A) A、对B、不对C、不确定D、无此类说法 三、判断 1、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对) 2、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错) 3、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对) 4、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对) 5、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对) 6、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错) 7、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对) 四、问答 1、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主要表现阶段。 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 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 3)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五、论述 1、试述母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及如何做好优生。 1)胎儿的发展受母亲的年龄、自身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情绪和态度等因素影响。 2)在准备怀孕或怀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优生优育。(要求列出各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去做)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员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3、考核要求 识记:视觉;听觉;多通道知觉;空间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自传体记忆;记忆恢复;记忆策略;记忆的各种具体策略;思维过程的特征;直觉行动思维及其特征;具体形象思维及其特征;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的特点;移情。 理解: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各阶段及其主要表现;婴儿微笑对其发展的作用;痛苦与悲伤的形成原因;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与情绪调控。 题型举要: 一、填空题: 1、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2、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3、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4、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5、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6、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7、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 8、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9、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 10、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 1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12、由于整体心理水平的有意性较低,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 13、儿童记忆策略的表现有()、()、()、()、() 14、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15、儿童在玩皮球,一会儿皮球滚走了,他玩皮球的事也就结束了。这一过程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直觉行动性)的特点。 1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7、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18、(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19、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20、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21、(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22、一般来说,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的。 23、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5)岁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 24、儿童情绪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 二、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C)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 A、视觉敏度B、视觉知觉C、触觉D、视觉偏好 2、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意义识记B、无意识记C、机械识记D、有意识记 3、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是(ABC) A、具体性B、形象性C、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D、行动性 4、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ABCDE) A、语音B、C、语法D、口语表达能力E、语用技能; 三、名词解释 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过程。 3、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4、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 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5、记忆策略是指是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 制的心理活动。 6、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7、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8、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9、具体运算: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 可以顺利获得解决。 10、形式运算: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 决问题的运算。 11、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 四、简答 1、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以无意识记忆为主, 2)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忆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 3)再认好于回记忆; 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 5)有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 2、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3)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4)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1)直觉行动思维在先; 2)具体形象思维随后; 3)抽象逻辑思维最后; 4)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4简述儿童产生惧怕的原因。 1)熟悉环境的改变; 2)被他人惧怕情绪感染; 3)后天经验所致。 5、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婴儿来说,身体的和心理的分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 身体的分离包括与父母过早的离别等,心理的分离包括情感剥夺、精神虐待、在团体中 受排斥、不为集体接纳等。 有时孩子和母亲的长期分离会产生极度的悲伤。 新入园儿童的“入托分离性焦虑”。 6、简述儿童情绪调控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1)由于气质不同儿童的主导情绪不同; 2)成人的态度和方式。 五、论述 1(试论述思维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对认知发展的作用:体现在感知、记忆方面;思维的发生不仅象征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 )对情感发展的作用:思维的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识领域,它还渗透到情感方面;体2 现在儿童的情绪理解、情绪调控方面; 3)对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思维的发生与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 体现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方面。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及其重要性、依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员运用有关知识帮助学前儿童改善社会化发展中的不良处境和不良行为特征的能力。 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学前儿童的依恋;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口语发展的主要表现;积极词汇;消极词汇;学前儿童语法结构发展的趋势;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范畴;社会化语言的类型;依恋;安斯沃斯的依恋的模式;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特点;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理解: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玩具和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应用:如何促进儿童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如何帮助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良处境和不良行为特征。 题型举要: 一、填空 1、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2、学前儿童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3、/4岁/以上儿童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以后发音开始稳定,趋于方言化,即开始局限于本族或本地语音。 4、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5、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即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6、皮亚杰研究了2—7岁儿童的语言,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 /社会化语言/。 7、自我中心语言共分为三个范畴:/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8、社会化语言有下列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 9、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语言阶段,儿童之间的交谈没有/因果关系/的解释,只有对事物的描述和对事实的陈述。 10、语言获得理论有/先天获得论、语言习得论、相互作用论/。 11、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地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 12、对儿童来说,/寻求亲近/是依恋的核心与基本的外在行为表现,而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压力。 13、有研究认为,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客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14、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 15、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16、儿童在2~4岁之间,攻击形式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17、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18、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 1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20、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 二、选择题 1、安思沃斯发现儿童有着四种不同的依恋模式(ABCD) A、焦虑—回避型B、安全型C、焦虑—反抗型D、紊乱型 2、观察他人的过程有(ABCD)等,个组成部分。 A、注意B、保持C、运动复现D、强化和动机 3、自我中心语言分为三个范畴(ABC) A、重复B、独白C、双人或集体的独白D、自言自语 4、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分(ACD) A、前道德阶段B、道德阶段C、他律道德阶段D、自律道德阶段 三、名词解释 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3、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儿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理解情境的能力。 4、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 四、简答 1、简述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及其表现范畴。 1)儿童不考虑与谁说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听他说话而自己讲话。 2)分重复、独白、双人或集体独白。 2、简述依恋及其表现。 1)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持久的情感关系。 2)通常表现为微笑、啼哭、吮吸、喊叫、抓握、依偎和跟随等,以此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 3、试述依恋的特征。 1)依恋对象具有选择性; 2)有亲近行为; 3)能从依恋关系中获取慰藉和安全感; 4)依恋关系的破裂会导致分离焦虑和痛苦;。 5)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有协调性。 4、简述安沃斯提出的儿童依恋的模式类型。 焦虑——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反抗型 5、简述2—6岁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1)从浑浊—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6、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和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等; 2)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观点采择及归因等; 3)移情; 4)强化。 7、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1)对规则的理解:规则是万能不变的; 2)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小; 3)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 4)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和成人规则。 8、简述教师对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 1)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将影响其他儿童对他的评价。一个儿童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地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儿童的评价。米勒发现教师对儿童的特征和价值的认可曾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因此要注意慎重评价学前儿童,关注其积极面。 2)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 3)引导儿童进行健康的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使用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奠定基础,是教师应取的态度和方式。 五、论述 1、试论述早期依恋对儿童后期行为的影响。 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的儿童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轫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他将可能成为一个来自依恋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主动热情地接近问题,坚持性较好,与人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而拒绝型依恋的儿童则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2、试论述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帮助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同伴使儿童获得了支持资源,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 2)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在交往过程中学会与其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学会如何相互作用、处理与其他人的矛盾,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儿童可以从同伴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而产生安全感和责任感,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的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3、试述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1)教养方式(如: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对儿童性格的不同影响; 2)儿童自身身体的吸引力:相貌漂亮的儿童更易受其他儿童欢迎; 3)自身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向、友好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较受欢迎; 4)认知能力的高低:智商高的儿童与同伴的的接纳程度呈正相关; 5)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影响其他儿童对该儿童的接纳性。 4、结合儿童发展的实际谈谈儿童社会化发展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1)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在人的一生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 2)从社会规范的习得、人际关系和技能的获得,以及自我意识的健全都离不开社会化发展。 第五章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心理特点以及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 音乐活动中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3(考核要求 识记:Parten所划分的游戏的种类;操作性游戏的发展阶段;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 理解:儿童在音乐世界里所扮演的角色;儿童评判一幅美术作品好坏的标准;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题型举要: 一、填空题 1、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即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2、儿童在音乐世界扮演的(感知者)(表现者)(欣赏者)角色。 3、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 4、(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5(到了2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咿呀之歌”,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5 (处于,象征期,的儿童开始逐渐画人,但是这些“人”具有同一个特征,那就是光6 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因此,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称为,蝌蚪人,。 7(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及定型期,。 8(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经历了,本能直觉期,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 9(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10(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 11(搭积木、插积塑、捏橡皮泥、折纸、小制作等游戏是,结构性游戏,。 12(到了4岁左右,,结构性游戏,成为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 13(按照学前儿童在象征性游戏中表现的年龄特征,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序列性装扮游戏,及角色游戏。 14(当儿童的几个装扮行为具有连贯性时,这种游戏被称为,序列性装扮游戏,。 二、选择题 1、人们把儿童早期画的人叫做(C) A、大头人B、童话人C、蝌蚪人D、线条人 2、心理学家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ABCD) 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D、合作游戏 三、名词解释题 1(社会性游戏指的是儿童在与游戏玩伴的社会互动中进行的游戏。 2(结构性游戏指的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3(合作游戏指的是儿童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或满足同一个需要,在合作中一起游戏。 4(象征性游戏是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 5(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指的儿童装扮的行为指向的是自己,他们自己是装扮行为的行动者。 6(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 四、简答题 1(以社会性参与程度可将游戏分为几类,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2(简述操作性游戏的发展阶段。 无目的游戏、功能性游戏、结构性游戏 3、简述儿童在音乐世界扮演的角色, 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欣赏者。 4、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价作品好坏的标准。 5、简述玩具和电视对儿童发展有何影响, (1)玩具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和吵嘴的现象更容易发生。 (2)电视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电视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儿童提供娱乐,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孩子学习及掌握大量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对儿童的反应能力及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儿童较长时间地看电视,会使儿童的活动范围变小,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机会减少了,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并且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收看电视节目占用了儿童大量的时间、电视中不健康的内容可以影响孩子的上进心。因此,对儿童看电视应加以正确地引导,家长采用一些灵活的限制措施,如限定看电视的时间。 五、论述题 试论述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特点。 (1)兴趣指引。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 (2)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在游戏上的,没什么外在的干扰可以阻止他们对游戏的投入,而且学前儿童游戏中的高度注意力使得他们在游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时会有出人意料的创造表现。 (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游戏的过程儿童可以尽情尽兴地体验着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 (4)自由性。儿童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主动的、无拘无束的,规则来自游戏的内部,没有目标的压力。 (5)假想与真实的转换。游戏中发生的事情很多都是学前儿童假想出来的,特别是在象征游戏中,他们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当游戏过程中的假装部分出现问题时,儿童通常会跳出假想,回到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一旦错误纠正,游戏又回到假想状态。儿童经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适时的进行着假想与真实的转换,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6)人与人(物)的交流。象征性游戏中的角色分配需要协商和交流,也会有与材料、玩具的交流等。 (7)各方面能力的延伸。游戏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与他人合作等 各种能力。 3(注意:联系实际进行适当说明。 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个性因素(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性别化)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重要性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 儿童的气质和表现;学前儿童的性格;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学前儿童的性别化。 3(考核要求 识记:婴儿的三种典型气质类型;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性别稳定性。 理解: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 应用:如何根据儿童个性特征加以教养。 一、填空题: 1、气质有(类型)的差异而无(好坏)的区别,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2(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1)容易抚育型(2)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3(观察儿童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性格的种种表现。总的来说,有如下 特点:好动、好奇、好模仿、好冲动。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 问)、(好模仿)、(好冲动)。 4(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5(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6(,4岁,儿童,开始出现了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7(,3岁,左右的孩子仍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而不用代名词“我”,好象是将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的。 8(,3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这就意味着儿童开始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9(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10(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1(,6—8,岁的儿童所持有的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认识,是以男女之间在机体上所存在的生理差异和外貌特征为依据的。 12(9—13岁的儿童处于对男性和女性所持有的各种性别角色概念是以,社会文化的要求,和,社会角色的期待,为依据的。 13(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 14(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1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表现为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16(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二、选择题: 1、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ABC) A、容易抚育型B、抚育困难型C、启动缓慢型D、抚育快乐型 2、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ABCDE) A、好动B、好奇C、好问D、好模仿E、好冲动 3、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D)发展的重要标志。 A、自我概念B、自我辨别C、自我欣赏D、自我意识 三、名词解释题 1(性格是表现为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 特征。 2(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 识。 3(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 四、简答题 1、简述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1)气质有类型差异无好坏之分,即每一种气质都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 2)成人和教师应有的态度:成人和教师,应当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 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2(简述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 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评价 2) 从对自己的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 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的客观评价。 3、简述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1)生物取向阶段:6-8岁 (2)社会取向阶段:9-13岁 (3)心理取向阶段:14-18岁 五、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 答: 1)性别化问题对儿童发展有重要意义。 2)要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 第七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应用有关理 论分析儿童行为、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能力;学会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 用的能力以及是否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2(考核的知识点 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取向 的发展理论。 3(考核要求 识记: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理解:消极强化与惩罚的差异;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的现实意义;格塞尔学说的教育忠 告;对成熟势力说的评析;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析;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填空题 1(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材 2(当儿童把玩过的玩具放进筐子里后,老师立即表扬这个行为,以后这孩子收拾玩具的行为会大大增加.这是,操作性行为,。 3(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4(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 5(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6(强化除直接强化外,还有,替代强化,,即榜样行为的强化对观察者也是有效果的。 7(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8(格塞尔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 9(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 9(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主体(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1(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 1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 13(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 14(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教学的性质具有若干个极限点。第一个极限点是3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 二、选择题 1、“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C)提出的指的 A、皮亚杰B、华生C、维果斯基D、斯金纳 2、(D)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A、华生B、弗洛伊德C、班杜拉D、格赛尔 三、名词解释题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四、简答题 消极强化与惩罚有什么不同, 答: (1)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反而增加; (2)惩罚是指给予刺激,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或消除行为的再次发生; (3)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激励行为,而惩罚则是企图消除行为,两者目的不同。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皮亚杰理论在儿童教育实际中有什么价值。 皮亚杰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的的思维发展有着自己的阶段,其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教育必须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发展。 2、试述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现实意义。 个体成熟的原则的含义:个体的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绝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以前,处于学习的准备期。 育儿观念及其启示: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格赛尔的全部功绩,在于向我们证明成熟机制如何在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1) 发挥重要作用。儿童的发展使遵循着一个内部计划的,任何行为,都需要它自身的生物学基础,主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 (2)格赛尔的另一功绩是提请所有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树立重视儿童成长规律的观点,用以正确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从而扩大了格赛尔学说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3)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对儿童的教导过于急功近利,以使儿童无暇享受童年的美好时光,这导致儿童成人后的失落和悔恨,从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这也正是今天学习格赛尔学说的现实意义。 3、结合实例论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将儿童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个体,承认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2)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 3)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基础。 4)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者要为不同的儿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 4、维果斯基是如果看待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对我们的儿童教育有何启示, 1(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1)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可能 发展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成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2) 维果斯基将学校中的教学与发展比作是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水平间的 关系。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教学的可能性 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一个正确有效的教育既要确定教学的最低阈限,也要确定 教学的最高阈限。 2(启示: 1) 对儿童的教育存在最佳时期,一定时期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2) 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 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3) 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发展过程加以及时的组织、对不良倾 向加以及时调整,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2007年7月 ,岁的红红很懂事,也很机灵。可是每次不管她多高兴只要看到妈妈抱别的小朋友就一个劲地哭闹。红红妈妈为此感到非常苦恼。 ,岁的琪琪一次在早操时故意绊倒班里一个小朋友的脚,被发现了还满脸无所谓,甚至有点幸灾乐祸。事后家长和教师仔细询问才知道,琪琪很不服老师表扬的那个小朋友做操好,故意让他当众出丑。 ,(请分析红红和琪琪的心理。(12分)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8分) ,(心理分析 红红和琪琪的这种行为都是嫉妒情感的表现。一方面表明幼儿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认识到主我与客我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表明自我控制能力上还不够强。这种早期情感的出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红红看到妈妈抱别人的孩子表现出哭闹,是告诉妈妈一个信息他需要妈妈的爱抚,这是对母亲抚爱的独占性的要求,自我意识越强这种占有欲越强,包括对物的占有上也是如此。 琪琪的行为表明,他已经有强烈的自尊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由于自己做操没有别人好,就施法拌倒别人使之当众出丑从而来缓释自己心中的不平。 嫉妒心是每个人正常的情绪,但嫉妒心强的宝宝在社会交往中会带来不利影响,阻碍人际智能的发展。 嫉妒心强的宝宝往往会过分自信,甚至自大,在实际生活中更易产生自卑,发展到用不正当手段去伤害别人。主要在于对自己和别人的认识过于偏激,在自我认知智能发展方面也会出现困难。 ,(为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 (,)提高孩子自我认知能力。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发展宝宝的内省智能是克服嫉妒心理的基本途径之一。 (,)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移情就是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宝宝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心理成熟才能自我排解嫉妒心理。 (,)将嫉妒转化为努力的动力。家长可以尝试将宝宝的嫉妒心转化为竞争意识。 (,)让宝宝参加竞赛型游戏。鼓励宝宝参加一些竞赛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心理调试机能。 2008年1月 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3.行为特征是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之一,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各自不同的行为表现。 研究表明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而不受欢迎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是比较笨拙和不明智的,他们尝试加入群体活动,但是往往被令人讨厌的特征拒之门外,而且由于害羞,他们大多自己玩,很少见到他们表现自己。 该案例中的琳琳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虽然她认为很多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正是这些特征,使其他小朋友都否认和琳琳是好朋友。 2008年7月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嗽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拿到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揭示毛毛的心理: 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分析 ,(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那种想通过毫不吝音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 ,(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可信赖的自尊。 建议: 作为妈妈一方面要维护孩子小小的自尊心,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向孩子 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其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 注意:展开分析。 2009年1月 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1(这是一种明显的依恋行为的表现,是依恋情感的转移; 2(倩倩将小红毯看成是获取心理安全的替代物。 3(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随等); 4(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必须十分重视孩子的依恋行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作为家长要关注孩子平时的行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爱,包括生体上的触抚和语言、目光上的交流等,使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 2009年7月 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个性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解题思路: (1)学前儿童性格处于萌芽阶段,其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 (2)案例中强强具体体现如下: 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这体现了好模仿,儿童喜欢学着做某个动作或做某一件事。他想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袜子,这是他的好奇心驱动的。他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体现了好动的特征。不顾危险以及洗衣机没转动便大闹,这体现了好冲动的特征。 (3)为此,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正确地加以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满足孩子的好奇性,激发兴趣,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注意榜样作用,做好教育和解释说明,注意安全。 注意详细阐述。 2010年1月 小明在家里能说会道,想要干什么表达得一清二楚,还能把一家人指挥得团团转,甚至稍不顺心就大喊大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但一出家门,到了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人时, 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当众说话,见人直往爸妈身后躲,要是爸妈不在身旁,还会害怕得大哭„„分析小明的这种心理并提出教育措施。 小明的这种表现就是俗话说的“窝里横”,大多发生在2—6岁的孩子身上。 原因: 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有关系。 2(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由于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在陌生环境就不知所措了。 措施: 1(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停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2(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较; 3(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4(有足够的耐心。 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论述。 2010年7月 她易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在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先后参加实验的1 0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人注意到这个差异。 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与陌生人接触。 她情绪不易外露,受到表扬时,也没有什么表示。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 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椅子上。如果椅子稍歪一点,她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如何根据此类气质进行教育。 解答提示: (她是偏于抑郁质的孩子。 1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也就是说,每 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对抑郁质的儿童,则应注意发扬他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他的自信心等。 注意结合案例,适当展开。 2011年1月 材料:其其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远的一个。 其其还爱逞能。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问。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教育措施。 答案要点: 1(他偏于胆汁质。 2(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它有类型的差异,而没有好坏的区别。也就是说,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 3(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对胆汁质的儿童应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 (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说明) 2011年7月 基尼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她母亲双目失明,丧失了哺育孩子的基本能力;父亲讨厌她,虐待她。基尼自婴儿期起就几乎没听到过说话,更不用说有人教她说话了。除了哥哥匆匆地、沉默地给她送些食物外,可以说,基尼生活在一间被完全隔离的小房里。她严重营养不良,胳臂和腿都不能伸直,不知道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没有明显的喜怒表情。基尼3岁被发现后,被送到了医院。最初几个月,基尼的智商得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多方面的重视使她受到了特殊的精心照顾。尽管如此,直到13岁,都没有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据调查分析,基尼的缺陷不是天生的。 根据以上案例,运用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基尼的缺陷说明了什么? (2)小基尼在精心教育下,仍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语法规则,这说明了什么的影响作用, 解答提示: (1)儿童心理的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遗传一方面保证了人类性状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为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说明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反之,则可能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基尼就失去了这一关键期培养,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难了。 注意:需围绕案例展开分析。 2012年1月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喊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结合案例,适当展开说明。 (一)某幼儿园来了一位实习教师,她的任务是小班的音乐课和中班的绘画课。她初步计划第一堂音乐课以自己的示范表演为主,每隔15分钟休息一次;绘画课主要让孩子们画太阳,每隔20分钟休息一次。虽然她作了精心准备,但效果不理想。孩子们有的讲话,有的跑出去,不理会她的要求,使这位实习教师非常沮丧。 1(试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 2(如果你是实习习教师,会怎么做, 答案要点: 1(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 (1)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注意的稳定性就差; (2)活动方式不够新颖,比较单调,注意稳定性就差。 (3)没有考虑幼儿注意的集中时间,小班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3,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10分钟。 2(要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教学方式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 (2)小班幼儿作业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中班幼儿作业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 (二)常有家长问,“孩子都上大班了,可还是那么胆小,见什么怕什么。前几天带他去公园玩滑梯,他愣不敢上去,好不容易抱上去了,他又不敢往下滑,吓得哭起来。惹得周围人议论纷纷,我们做家长的挺不好意思的。可这孩子天生就胆小,又有什么办法呢,” 试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并提出家庭教育中的措施。 孩子胆小的原因: 1(家长过度保护或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不敢探索,缺乏自信。 2(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由于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在陌生环境就不知所措了。因大人对他的限制,即否定的次数过多,使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另外让他觉得成人不够爱他,心理能量不够,这样的孩子到了人多的环境,往往更觉得心理 压力很大。 3.可能由于孩子属于比较内向胆小敏感的气质类型,影响了他人际交往和活动范围。 4(可能由于幼儿园对胆小类型的孩子关注不够,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些情绪心理变化没有用正确科学的方式处理。 措施: 1(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停止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2.孩子家长要注意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交际空间,让他放松心态,适应陌生环境,重新找回自我。 3(对于胆小敏感的孩子,有一个方法很有效,就是带孩子去户外运动,走路,爬山,跑;前期孩子需要一个人引领他去做,过段时间会发现孩子有惊人的变化。在户外期间,遵守“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三个原则,比如如果孩子停下来观察什么事物的时候,家长只需要静静等待,由他做。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也自然而然的促使孩子克服怕见人、不善言辞的羞怯表现。如让孩子钻圈、走独木桥、跳沟沟、攀登架等,锻炼孩子的能力,使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做许多的事情。教会孩子躲避危险的办法,这样也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减少胆怯心理。 4(老师和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恒心,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千万不要对孩子恐吓讥讽或动辄责打孩子。 上述分析题,在回答时先要从家庭教育、孩子自身气质及性格特点角度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
本文档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