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oc】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doc】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8-03-22 9页 doc 25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oc】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中国陶瓷工业 2010年12月第17卷第6期 CHlNACERAMlCINDUSTRY Dec.2010Vo1.17,No.6 文章编号:1006—2874(2010)06,0034—04 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莫云杰林志明2洪声保z刘水亮郑乃章 (1.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2.浙江省龙泉青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浙江龙泉323700) 摘要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在逾千年的传承过程...
【doc】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doc】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中国陶瓷工业 2010年12月第17卷第6期 CHlNACERAMlCINDUSTRY Dec.2010Vo1.17,No.6 文章编号:1006—2874(2010)06,0034—04 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莫云杰林志明2洪声保z刘水亮郑乃章 (1.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2.浙江省龙泉青瓷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浙江龙泉323700) 摘要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在逾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烧制技艺, 这项技艺已成功入选"人类非遗".本文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龙泉青瓷整个制瓷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探究,探讨了龙泉 青瓷昔日辉煌及衰落的原因,旨在对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龙泉青瓷,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闻名遄迩,历史悠久,它在技术和艺术 上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近千年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据考证,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南宋中晚期起进入鼎盛时 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宋,元,明三朝,龙泉青瓷出口到世界 各地,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至清代,逐渐衰落】.2009年9月 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遗",成为世 界唯一的陶瓷类非遗项目,为中国陶瓷界赢得了荣誉. "龙泉窑"为什么有如此旺盛,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在 交通极为不便且离中心城市甚远的龙泉?龙泉青瓷为什么能 连续的烧造长达一千六百年,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常青树?历 代龙泉制瓷艺人是如何传承,创新并发扬光大的? 本文在参考大量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和采访龙泉青瓷工 艺美术大师,青瓷老艺人的基础上,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龙 泉青瓷整个制瓷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探究,探讨了龙泉青瓷昔 13辉煌以及明后期衰落的原因,旨在对当代龙泉青瓷的发展 提供借鉴. 2龙泉青瓷历史上的传承与创新 古代制瓷产业的发展与其他手工业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规 律,都有一个兴衰过程.龙泉窑也不例外,经历了创烧,发展, 成熟,鼎盛,衰落等过程.据现有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龙泉青瓷 的开刨时期,制瓷的工艺技术水平并不高,主要传承的是浙江 "越窑系"的制瓷技术『2】,因此不做考虑.以下将整个龙泉窑的 烧制历史分为五个阶段:五代至北宋早期,北宋中晚期至南宋 早期,南宋中晚期,元至明早期,明后期,分别介绍各个时期龙 收稿日期:2010—09—08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编号:20(}8C11135) 通讯联系人:郑乃章,E—mail:znzl162@163.corn 泉青瓷烧制技术上的传承与创新. 2.1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青瓷烧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在继承"越窑"工艺的基础上,逐 渐形成了自已特有的风格,且胎,釉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在创新方面,首先,窑工在胎用原料处理上下功夫,对瓷 石进行淘洗,使得原矿中杂质及大量石英淘去,AI0.含量升 高,从而使泥料可塑性及生坯干燥强度增加.从古瓷片上可看 出胎骨细腻坚硬,呈淡灰色;釉面薄而透明,如冰似玉;造型挺 拔修长,端巧工整,可见制瓷水平有很大提高.其次,装饰手法 多样,有刻花,划花,剔花,捏塑,镂空等.再有,器形丰富,其中 五管瓶,十楞形镂空套盖鼓腹执壶,八楞形鼓腹划花执壶为这 一 时期龙泉窑新创器形. 在传承方面,这一时期产品无论是釉色,装饰还是器型方 面都与越窑,瓯窑,婺州窑有相似的特征,例如:瓷器釉色淡青 与瓯窑相近;划花纹饰纤细,圈足外撇及泥点垫烧与越窑同期 产品相似;而在长颈瓶肩腹间堆饰褶皱状堆纹又具有婺州窑 的风格.正因为龙泉窑工吸收借鉴各窑口的长处,终于使龙泉 青瓷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成为贡瓷"秘色瓷"I31. 2.2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 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青瓷釉色常呈黄,青黄和淡青色, 距"古瓷尚青"的审美观念甚远.为烧制出釉色青碧的青瓷,龙 泉窑工对胎釉配方进行了改进.一是在釉料里引入少量紫金 土,提高釉的铁含量,使烧成后釉面青绿色加深.但由于此时 烧窑过程中还原气氛控制还不成熟,所以青碧色釉瓷器所占 比例仍然很低.二是胎用原料的处理和配方的改进.北宋中晚 期胎的配制主要是使用反复舂磨但不经过淘洗的瓷石,再掺 入适量紫金土.在胎料里加入紫金土不但可以增加泥料的可 塑性,有利于薄胎器皿的成型和烧制,而且提高含铁量,使烧 成后的胎呈灰,深灰色,从而对釉起到衬托作用,说明此时制 2010年第6期中国陶瓷工业 瓷工匠开始注意到了胎色对釉色的呈色作用.三是装烧工艺 上,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 在装饰手法上,北宋中晚期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刻花,篦 纹,篦点有机组合的纹饰,且瓷胎多为厚胎[21.刻花刀法比北 宋早期显得犀利,粗犷豪放,篦划花纹纤巧精细,线条简洁流 畅,对主题纹饰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41.这类刻花瓷器,在广东 省阳江市海陵岛附近海域打捞出的"南海一号"沉船上有大量 发现.该时期的刻花水平比耀州窑的写意刻花更具有美学效 果[31.此外,器物造型上吸收了北方诸名窑的特点,稳重大方, 质朴秀丽. 2.3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 南宋中晚期的龙泉青瓷,达到了青瓷烧制历史的顶峰,无 论在品种,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都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地步. 一 方面承袭白胎青瓷的制作,创造了粉青,梅子青等着名青 釉,同时制成了龙泉仿官的黑胎青釉瓷产品,享誉海内外. 这一时期的白胎青瓷釉层厚如凝脂,雅如美玉.其釉色有 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其中尤以粉 青,梅子青为青瓷中的最高典型.这两种釉的烧制成功与当时 工艺的进步是分不开的:首先,南宋龙泉窑场不用石灰釉,改 用石灰碱釉,即使用高KO含量的植物所煅烧成的釉灰配 釉.石灰碱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流动性小,多次上釉可以烧 厚釉,而且这种釉在烧成后,釉层中有大量未熔融的石英颗 粒,粘土团粒及大量小气泡,当光线进入这种釉层后产生强烈 的散射,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和前朝透明釉完全不一样的 别有风格的艺术效果.其次,南宋晚期龙窑的窑室缩短,坡度 降低,使得温度和气氛更容易和有效控制,将青瓷的釉色达到 了粉青和梅子青的优美程度[21. 龙泉哥窑,黑胎厚釉,釉色丰润饱满,青灰淡雅,面显纹 片,制作极其精细.烧制龙泉哥窑,龙泉艺人首刨了几项项新 工艺.一是首创多次素烧,多次施釉法.这种方法尽管增加了 工序,但能使釉层均匀增厚,达到真玉效果保证产品质量,如 果一次施厚釉达1毫米左右,则容易造成釉层在干燥或烧成 时的缺陷;二是改泥点垫烧为粗泥饼垫烧和芝麻支钉支烧,进 而又把粗泥饼和芝麻支钉改为精细瓷质垫饼,这样既可使圈 足精美,又保证圈足与垫饼收缩率一致,防止圈足变形【;三是 使用匣钵装烧,目的是为防止器物高温下变形,保证釉面整洁 及受热均匀.北宋时期装窑技术方面比较落后,是采用喇叭形 垫座装窑方式,明火烧成,釉面上常有落砂及杂质,釉面质量 和颜色差.使用匣钵装烧青瓷不仅可以按不同窑位安置和排 列,更有利于控制窑内温度和气氛,而且能使窑室空间得到合 理的充分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将胎用瓷石原矿进行 多次淘洗后制成的精泥储存陈腐后再使用,使泥料更均匀,可 塑性更强.五是改进窑炉结构,提高发青率.龙泉窑宋代以前 部为平焰窑,南宋出现分室倒烟龙窑.倒焰窑使窑室内温度与 还原气氛更加均衡,使青釉比例大为提高[21. 在装饰技术上,南宋中后期,以往用的刻划花和篦纹装饰 方法逐渐淘汰,因为一般的刻花纹饰和篦纹装饰在厚釉情况 下无法显示其艺术效果.为结合当时的薄胎厚釉技术特点窑 工创造了堆贴花,浮雕和利用旋纹的方法进行装饰,甚至多数 不用纹饰,而靠自然的釉色和玉质感美化青瓷.白胎青瓷除以 上装饰外,靠釉色的创新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如当时创 造出各类粉青和梅子青.黑胎青釉则是靠釉色和纹片的形态 来装饰的.由于黑胎给予釉色的衬托,使釉色更显古雅,加上 釉的开片有疏有密,形态花样繁多自然,使青瓷的装饰更增添 美感.本来釉的开裂是一种缺陷,但在上述这些瓷上出现反而 成为一种美化的装饰手段.同样在黑胎青釉瓷利用釉在烧成 时的流动性而形成器nllH沿部的"紫口",另外在底足不施釉 部分,经烧成后表面氧化形成红褐色的"铁足"也构成了一种 特有的装饰特征. 哥,弟窑青瓷的成功烧制,不仅提高了龙泉窑的整体烧制 水平,确立和巩固了龙泉窑的历史地位,而且形成了青釉配 制,薄胎多层厚釉工艺和开片控制等龙泉窑独特的核心烧制 技艺,并传承至今. 2.4元至明早期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帝国,疆域广阔,边界开放,民族混 乱,信仰自由,异族统治带来了多元的思想文化.在这种大背 景下龙泉窑在制瓷技术上大多数沿用着南宋时代流传的若干 工艺如原料处理,胎釉配方等,但为适应当时国内统治者的审 美情趣和风俗习惯以及外销的需要而进行了若干创新.元代 龙泉窑工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胎,釉配方.首先,制胎掺用的紫金土的用量与南 宋时期相比有所降低;其次釉中钙的含量更加降低,钾,钠含 量提高,釉的流动性比南宋时更小,且釉的色调由梅子青,粉 青转为翠青,豆青.釉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蒙 古族是一个崇绿尚白的民族;二是元代对外贸易中龙泉青瓷 为重要产品之一,而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崇尚青绿色;三是蒙古人和东南亚人性格粗犷豪放,喜欢大件 器皿,釉的流动性降低不仅使正品率提高,也使烧制大型器物 成为可能. (2)龙窑窑室较宋代缩短,坡度减小;这种变化使得龙窑 的烧成更容易控制,窑室短,坡度平缓,温度和气氛易于达到 均匀,使得元代能够烧制大型器llKtZl. (3)装饰手法和装饰纹样达到青瓷烧造史上登峰造极的 境地.在装饰技艺手法上除继承北宋时期常用的刻,划,贴, 堆,捏塑之外,还开创了露胎贴花,点彩,镂空,阳纹细线条和 阴纹细线条印花等技法,刻印文字也很风行,几乎囊括了青瓷 所有装饰手法.装饰纹样继承了以往出现的纹样,如仿北宋时 期的海涛纹,仿南宋的莲瓣纹,牡丹纹等,还新刨了许多纹样, 如花卉瓜果,兽禽昆虫,方格纹,雷纹等; 明代初期,龙泉窑与当时全国最大的制瓷产地景德镇一 起承担着为明宫廷烧造御用瓷的重任,为宫廷烧制了一批精 美瓷器.明早期龙泉青瓷的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型器 物烧制达到新的高度,如大缸口径达120cm左右,大花盆达 60一,70cm,大盘口径70cm,这些特大器物烧制成功,表现了高 超的制作,装饰和烧成技术;二是构图纹饰的创新.明初精品 瓷,除宫廷实用外,一大部分是作为大明王朝的国礼.在 中国陶瓷工业2010年第6期 图案纹饰时,以繁密的纹饰来符合伊斯兰文化的审美取向,以 完全中国式的图案来向世人展示大明文化.图案纹饰写意与 写实结合,构图意境中外结合;三是明代的龙泉青瓷开创了 文人刻划到青瓷花瓶上的先河,使以刀代笔的青瓷刻花技术 达到了极致旧. 2.5明后期龙泉青瓷开始衰落的原因 明后期,龙泉青瓷产业开始衰落,瓷器质量每况愈下,至 清康熙以后,中断生产.通过查阅资料,原因主要有以下 几点: 第一,景德镇瓷业的冲击.元后期,景德镇窑的青花瓷烧 制技术日渐成熟,并引进了苏麻离青作为青花料,得到了中外 各阶层的普遍喜爱.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设了官窑,除烧 制青花官窑器外,还为宫廷仿烧汝,官,哥,钧,定等宋代名窑 瓷器.此外,又新创了粉彩,斗彩瓷等,由于人们普遍的审美疲 劳,厌倦了单色釉瓷器而迷恋于色泽艳丽的彩瓷,青白瓷退出 了历史舞台.景德镇窑由于大胆创新,兼收并蓄各窑系先进技 术和艺术特色,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迅速成为国内外制 瓷中心科. 第二,明后期的龙泉窑,不仅失去了朝廷的雨露滋润,而 且瓷业税赋重,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 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m. 第三,烧制技艺落后而未进行创新为其衰落主要原因.龙 泉窑既没有吸收借鉴外窑系先进的制瓷技术,又没有大胆进 行创新.只一味在传统的路上走,依靠偷工减料以降低成本, 质量越来越低劣,到清后期已不堪入目,使路越走越窄,只能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被动地经受着严酷的大浪淘沙,苟延残 喘[31o 3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龙泉青瓷近1600年发展历史的探讨,本文从传承 与创新的角度得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 (1)传承是一种延续方式,使许多优秀文化能走到今天;创 新是一种发展方式,使人类脱离了洪荒时代的野蛮,建立了今 天的文明.同样,传承使青瓷烧制技艺永续相传;创新使青瓷 告别了原始瓷时代,走向南宋时期的辉煌.传承与创新,并不 矛盾对立,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继续,是在传承 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龙泉青瓷之所以能得到官府的青睐,有 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外,最主要的是龙 泉制瓷人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结果:工艺上不 断改进和刨新,技术上精益求精,产品设计及艺术风格上能迎 合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要求,与时俱进; (2)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让传承一千多年 的龙泉青瓷技术继续发扬光大,发展的出路在于不断创新.这 也是龙泉青瓷带给我国传统文化产业传承与发展的启示.但 后继者要明白:创新的语境是对原有事物现状的改进和改良 以达人们公认的一个新高度,应有根和本.对于传统手工艺, 脱离根和本的创新会使这项技艺的载体面目全非.因此,对创 新语境的正确理解是对龙泉青瓷创新思维不偏向的重要方 面; (3)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人类非遗"成功,是龙泉 青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国际上对中国陶瓷历史地 位的认可和确定."人类非遗"这张名片在给了我们无限荣耀 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历史责任担当.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龙 泉青瓷发展的今天和未来,要在忠实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创作出符合人们生活方式的青瓷作品. 参考文献 1无名.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陶瓷科学与艺术,2008,11 2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杜鹏.宋代龙泉青瓷的风格及装饰特点.徐州教育学院,2007,12 4任世龙汤苏婴.龙泉窑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5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E京:文物出版社,1982 6胡小平明代龙泉青瓷产品类型和特征.说瓷赏陶,2009,9 7朱伯谦_龙泉窑青瓷.台湾: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8 8浙江省轻工业厅戊泉青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010年第6期中国陶瓷工业 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ANCIENTLONGQUAN CELADONWARE MoYunjie,LinZhh'ning2HongShengbao2LkJYongliang2ZhengNaizhang1 (1.JingdezhenCeramicInstitute,Jingdezhen,Jiangxi333001:2.ZhejiangLongquanCeladonWare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Centre,Longquan,zh~iang323700) ABSTRACTAnoutstandingrepresentativeofChineseporcelain,Longquanceladonwareisoneoftheculturalsymbols forChina.Formorethan1000years,theuniquefabricationandfiringtechniquesofceladonwarehavebeen handeddownthroughgeneretionsandit"sselectedasanitem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ofHumanity. Thispapertracesthehistoryofceladonmanufactureintermsofinheritanceandinnov~ionanddiscusses thereasonsbehinditssplendoranddecline,aimingatproviding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contempo- raryLongquanceladonware. KE3CWORDSIongquanceladonware,inheritance,innovation ReceivedonSep.8,2010 ZhengNaizhang,E-mail:znzl162@163.com
/
本文档为【【doc】古代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