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2017-09-19 5页 doc 35KB 2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教学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程有关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理解科学、儿童科学的内涵。 3.掌握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的价值,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第一课时  科学与儿童的科学 [思考]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怎样学习科学的? 一、什么是科学?(头脑风暴:3分钟内用你能想到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教学时数:2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程有关,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2.理解科学、儿童科学的内涵。 3.掌握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的价值,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如何学习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第一课时  科学与儿童的科学 [思考]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儿童怎样学习科学的? 一、什么是科学?(头脑风暴:3分钟内用你能想到的词去形容科学)     对于人类来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举例:人们都在传说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落在空中? 1.石头从空中下落; 2.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3.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 [思考]石头比树叶下落得快吗?是否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落得快一些呢? “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实验与探究] 1. 将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下落的快; 2. 把一张纸片捏成纸团,将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3. 将一枚硬币和一枚面贴有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呢? 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1. 科学是知识 广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 狭义自然科学。 2. 科学是过程核心在于探究 3. 科学是态度探究精神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 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幼儿A去找幼儿B帮忙,两个人一起忙活起来,可是忙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有点泄气了,他们放下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两位小朋友听见了,都围拢过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两位小朋友欢呼起来,他们玩小汽车玩了很久。 显然,这两位儿童经历了一次典型而且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起初,科学区投放的磁铁和小汽车引起了儿童摆弄的兴趣。而摆弄的过程又引起了儿童的发现:磁铁能把东西吸过来,它能不能让小汽车跑起来?这个问题引发幼儿A去不断重复操作,但是都没有成功。这一发现又引起了幼儿A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小汽车每次都被吸住,却跑不起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寻求幼儿B的帮助,但是直到最后,他心中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尽管他最后并没有得出在成人看来“正确的”结论。 例二: 早晨,两位小朋友在街心公园跑步,树枝、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长椅上也是湿漉漉的。幼儿A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幼儿B:“你说是白天热还是夜里热?” “当然是白天比夜里热?” 幼儿B回答。 “我认为正好相反。你看,昨夜热得树木、花草出了那么多汗。” 在这个例子中,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探究行为。似乎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对问题的回答。当然,我们深信这个儿童的认识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他平时有关出汗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他至少认识到出汗和热这两个现象是有关联的,只是不能区分汗珠和露珠。这也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在思考并试图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他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也许是贫乏的生活经验)和当前观察到的事实,对自然现象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是错误的判断。 例三: 某5岁女孩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我知道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了。”妈妈很奇怪,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她。而儿童的解释则更令她奇怪:“因为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眨眼睛。”这位妈妈不知道怎样对待孩子的解释,只得对她说:“你想的真好!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原因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 例四:  一天,女儿忽闪着眼睛问我:“爸爸,人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了想,就尽量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说道:“青青,是这样的,人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人的祖先,就是猴子……”女儿咯咯笑着说:“爸爸说话好啰嗦呀!”我笑着继续说:“猴子很聪明,又特别喜欢干活,过了很久很久,猴子学会了站着走路,也学会了说话,然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懂了吗?”   半天,女儿点点头说:“噢,怪不得猴子越来越少了,原来都变成人了。”啊?我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她扫了我一眼,继续补充说:“爸爸,我明白了,动物园里的猴子都是懒猴子,我们和妈妈都是聪明的猴子。” 这两个儿童的行为似乎离科学更远了:与其说这是科学,还不如说是幻想。然而,科学和幻想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正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同样对自然界的现象表现出好奇,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一个解释,尽管这个解释没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主观想象的结果。 例五:一次科学活动《快乐的旋转》 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会旋转呢?孩子们议论纷纷:旋转是接送车转动的轮子、是司机叔叔手中的方向盘;是妈妈买来的陀螺、是幼儿园里好玩的呼啦圈;是洗衣机里的大漩涡,是电视里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各种各样的旋转吸引了孩子们,他们睁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生活中有这么多神奇的旋转,那我们自己呢?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身体从上到下都会旋转——头、眼珠、嘴巴、手臂、腰、膝盖、脚……甚至整个身体都会旋转,更神奇的是我们的身子能跟着音乐节奏旋转,还能好几个部位同时旋转呢…… 渐渐地,孩子们不满足于发现旋转了,他们开始探索: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旋转呢?孩子们到自己熟悉的各个角落去寻找、做记录,惊喜地发现原来旋转原因有好多:有的靠电力旋转、有的靠风力旋转、还有的靠人力旋转的……孩子们还大胆想象:还有靠引力、靠机器人的力量旋转的……可是为什么他们旋转的速度会不一样呢?细心的孩子们开始学会在游戏中比较观察:原来,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物体本身是否平衡、用力的大小等等都会影响旋转的速度。 旋转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和危害呢?实验课上,孩子们品尝了果汁机榨出来的鲜果汁,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了洗衣机里转动后变的干净衣服;也看了电视里、图画中被龙卷风刮得东倒西歪的房子树木,也知道了因为有漩涡,地球上还有轮船不能经过的海面…… 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孩子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些发现——他们拿来了纸笔画下了自己发现的旋转物体,在实验课上跟老师一起制造旋转,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动手设计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旋转玩具,组成了大A班的神奇的“旋转王国”。不仅如此,在班级的“宝贝生日会”上,还和爸爸妈妈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圈舞”,把爸爸妈妈都逗乐了…… 快乐的旋转!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旋转,许多被大人忽视的现象,在儿童眼里是那么的好奇和有趣。这就是儿童的科学。所以,幼儿都是科学家,幼儿的生活就是科学,无处不在。是经验性的、诗意性的、想象性的。     我们说儿童有其自己的科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承认儿童有科学;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儿童的科学有其独特的内涵,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 1.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 2.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 3.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的概念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教育不应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教育。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 具体的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解释为:是对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的探索过程;是儿童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初步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儿童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过程。 第二课时  3W 导入:在了解什么是科学、儿童的科学、儿童科学教育后,请思考3W:Why?What?How? 一、Why?为什么学? 1.对社会发展而言 2.对儿童个体发展而言 A.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给儿童一生带来影响;(好奇心、探究欲望) B.积累科学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有科学潜能的儿童并促进其早期发展) C.促进学前儿童良好个性和品质的发展。 二、What?学什么? 1.课程:目标、内容、方法、活动的设计、评价。 2.学习教育对象的学习科学的一般特点 三、How?怎么学? 1.理论+观摩视频+动手实操 实践一:亲历探究 提出一个你自己感兴趣或一直困扰你的科学问题,并努力找出答案; Q:每个人提一个,什么时候回收答案?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收?如何评估学生做的好坏? 实践二:模拟讲课和实战演习 (1)以小组为单位,从教材上的教学案例(经典案例或案例阅读)中挑选一个进行模拟讲课;(2)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准备一份教案,并讲课、评课。 实践三: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课程第四—六章的科学方法,小组合作完成生活现象的解释,要制作。 2.考勤方式: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作业: ✓ 提出一个你自己感兴趣或一直困扰你的科学问题,并努力找出答案; ✓ 阅读资料: 1.阅读教材P6-P10知识拓展 2.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科学领域的内容。下节课带到课堂上来。
/
本文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