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专业分工与城市化_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2012-07-05 5页 pdf 251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4420

暂无简介

举报
专业分工与城市化_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章编号】100221329 (2000) 0620017204 专业分工与城市化 :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赵 燕 菁 【摘要】试图通过对城市化本质的重新思考 , 在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提出新的 研究框架 , 并在这个框架里将城市化质量定义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在这 个研究框架内 , 文章还探讨了能够同时反...
专业分工与城市化_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章编号】100221329 (2000) 0620017204 专业分工与城市化 :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赵 燕 菁 【摘要】试图通过对城市化本质的重新思考 , 在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提出新的 研究框架 , 并在这个框架里将城市化质量定义为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在这 个研究框架内 , 文章还探讨了能够同时反映城市化质量和数量信息的新的城市 化度量方法。 【关键词】专业化 ; 城市化质量 ; 城市化统计 【中图分类号】TU 98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2423 1  研究背景 目前的城市化研究大多建立在两 个隐含的假设之上 : 第一 , 城市化的 数量指标与它所希望反映的质量内涵 是对应的。也就是说 , 城市化的数量 的水平同时反映了它的质量水平 , 城 市化水平越高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 高。如果这一正相关关系不存在或出 现反例 , 城市化的概念便失去了作为 学术研究对象的基础 , 城市化也就成 为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垃圾”; 第 二 , 城市化是在一个孤立的文明或体 系中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经典的发 展经济模型 (如“刘易斯2拉尼斯2费 景汉”模型①) 都采用孤立岛的研究 方式 , 将单一经济作为研究对象 , 认 为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 现代经济就 会在传统经济内部自然而然地产生。 (在罗伯特·索洛②的新古典模型和罗 伯特·卢卡斯/ 保罗·罗默的内生增长 模型中需求均被假设为无限的 , 即经 济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 储蓄的函数。) 第一种假设在近似的水平上 , 可 以为直觉所证实。但由于这种近似的 数量级非常粗糙 , 以致完全不具备成 为一种构造性理论假设基石所需的可 靠性。研究对象的边界条件必需要小 心翼翼地加以界定 , 否则就会出现与 经验观察完全不符的反例 (比如我们 不能比较新加坡和美国的城市化水平 并以此作为判断两者发达程度的依 据。事实上 ,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分省 统计 , 就存在城市化水平与地区的发 展水平不吻合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 么多年来城市化研究只能停留在经验 研究 , 而无法形成一种建构体系的原 因。也正是这个原因 , 使今天的多数 城市化研究看上去同十年前 (甚至更 早) 的类似研究没有太大差别 ③。 这个假设的核心是城市化质量的 定义和度量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分工 的角度提出一个分析框架 , 以重新考 查中国城市化质量定义和评估的方 法 , 并为重新思考第二个假设提供分 析背景④。 2  人口增长与经济分工 : 一个新的 分析框架 在新的城市化分析框架中 , 城市 化过程大体上是由两个平行的过程组 成的。第一个过程是“马尔萨斯2洪 亮吉过程”⑤。这两位同时代的伟人 共同发现了人口增长总是倾向于超过 土地 (或者更广义地说是环境的承载 力) 增长这一事实。根据这一事实 , 马尔萨斯推论出当单一的文明发展到 一定阶段时 , 一定会通过“自然抑 制” (饥荒、瘟疫、战争) 使人口与 土地重新恢复平衡。第二个过程是 “斯密 ( Smith 1776) 2马克思 ( Marx 1833 ) 2杨 格⑥ ( Young , 1928 ) 过 程”。这三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师认 识到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能够大幅度地 提高知识积累的效率和生产率的提 高。这种提高可以使人类摆脱“人口2土地”的对应关系中的“过剩”状 态 , 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随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第二个过 程得以发生并维持的关键因素乃是交 易成本。因为分工经济与自给自足经 济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易双方必需支付 交易成本 (交易的风险、运输、储藏 等) 。分工的细化会导致交易及其成 本成几何级数的增加 ( Becker & Murphy , 1992 杨小凯 1984 , 1991 , 1997) 。只有分工的效率足够高使其 带来的好处超过交易成本 , 自给自足 的经济才会演变为分工的经济。随着 交易成本的下降 (或者说分工效率的 提高使之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成本) 分工就会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规模 上进行。 城市化进程实际上是这两个平行 过程之间的竞争。第一个过程使人口 倾向于过剩 , 人口的密度越低越好 (因为可以提高人均边界资源的占有 率 , 推迟“自然抑制”的到来) ; 第 二个过程则使人口倾向于短缺 , 人口 要尽量集聚 (因为可以降低交易成 本 , 提高分工水平) 。两个过程的此 消彼长 , 使人口的过剩与短缺交替出 现⑦。我们所说的城市化从本质上讲 不过是第二个过程2分工和专业化生 产2成为社会发展主流阶段时所反映 出来的一种现象。而城市化的质量从 根本上说乃是对一个社会分工和专业 化水平的高低描述。 在分工2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描 述的城市化过程比目前流行的新古典 模型 , 如刘易斯2拉尼斯 ( G. Ra2 nis) 2费景汉 (J . C. H. Fei) 的两 部门 (二元经济) 假设或库兹涅茨 ⑧ ( Kuznets , 1966) 2钱纳里 (Chenery , 1979) 的结构变化理论更具有一般性 和预言能力。在二元经济理论中 , 现 代产业部门及其特征 (如边际收益大 于传统产业部门) 是预先给定的 , 而 并没有给出这一部门产生的机制和条 件 (如原始资本、经验和组织的 积累) 。我们只知道两个部门之间生 产率差异会带来的结果 , 却不知道为 城市规划 2000 年第 24 卷第 6 期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124 No16 J un. 2000   1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什么部门间的分工可以产生生产率的 差异。而分工2交易成本理论则可以 证明 , 即使生存环境自然禀赋条件完 全相同 , 也会由于选择的不同分工 , 产生专业化生产和交易行为的动力。 正是由于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了知识积 累的效率从而使不同的部门产生交易 的内在需求。这比李嘉图 ( Ricardo 1817 ) / 赫 克 歇 尔 ( Herkscher 1919) 2俄林 (Ohlin 1933) 预先设定 存在比较优势和自然禀赋差异为基础 的交易理论更一般。当交易的好处大 于交易的成本时 (通过技术和制度的 进步) , 分工就会产生。为了降低交 易成本就会形成市 , 当经济发展产生 的剩余大到足以支付保卫其所需的成 本时 , 城就会产生。现代市场制度和 企业制度的建立 , 使交易的成本 (风 险) 大幅下降 , 专业化的生产和学习 加速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 步 , 由于分工链的加长 , 传统农业占 整个生产链条中的比例下降 , 反映在 统计上就是传统产业部门 (农业) 在 整个社会经济中比重的减少。由于城 市能够通过提供新制度和规模经济大 幅减低交易成本 (同企业在经济中的 作用类似) , 而非农产业摆脱了离散 分布利用土地的束缚 , 反映在空间上 便是现代产业部门在城市中的集聚。 同新古典的模型相比 , 这一模型 对城市化的描述更加具有一般性。二 元结构理论把发达的经济同发展的经 济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经济类型 , 它 对于分析传统自然经济和已经成熟的 发达经济毫无用途 (这也是为什么会 出现“发展经济学”这一经济学分支 的原因之一) 。而新的模型中农业向 工业的转化只不过是分工从简单向高 级发展的一个过程 , 由于分工链的加 长现在的工业也会成为新的传统部门 (如相对于所谓的第三产业) 。而当现 代经济的遇到有限资源 (如石油、生 态环境等) 的边界时 , “马尔萨斯2洪 亮吉”过程就会重新成为社会经济发 展的主流过程 , 迫使人类通过“自然 抑制”或“积极抑制”重新恢复人类 与“边界资源”的平衡 , 直到人类寻 找出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和制度使分 工经济再次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过 程。这一分析框架将所谓“发展经济 (developing economy)”与“发达经济 (developed economy)”统一成为一个 连续的过程。它不仅能完整地描述城 市化的过程及相关条件 , 同时能告诉 我们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3  城市化的质量 这一模型还解释了传统城市化理 论无法解释的经验事实。在刘易斯看 来“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划 分在不同分工水平的经济里是一样 的 , 中国的农业部门同美国的农业部 门都可以用“传统部门”这个概念来 概括。在刘易斯的模型中 , 中国的城 市 (比如北京) 比美国的农村 (比如 加州的农业区) 更加接近“现代经 济”, 或者说中国的城市地区 (比如 北京城区) 与美国城市地区 (比如旧 金山) 有着同样的发达水平 (因为城 市化水平一样) , 显然这与人们的经 验观察不符。但新的城市化模型从分 工水平角度来看 , 美国高度商业化的 “农业人口”同中国的自给自足的 “农业人口”两者之间存在着质的差 别 (从“质”的意义上来讲美国的农 业人口甚至比中国的多数城市人口更 “城市化”) 。 在传统的城市化分析框架中 , 每 个城市人口都是均质的。在进行城市 规模比较时 , 一个北京人 , 同一个香 港人或一个纽约人之间没有什么差 异。因此 , 一个一百万人的中国城市 同一个一百万人的美国城市也没有什 么差异。对这种差异性的忽视 , 使得 我们的城市化研究只能局限于描述城 市化量的方面。就如同一个水库 , 目 前的分析框架只能告诉我们一个水库 有多大 , 但却不能告诉我们它有多 深。而我们知道水库的深度对于使用 来说 (比如行船) 比面积指标更重 要。同样 , 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美国 的百万人口的城市比一个百万人口的 中国城市大的多。尽管我们不能精确 地测度到底大多少。 人口均质的假设 , 也使我们无法 比较一个百万人口城市与十个十万人 口城市之间规模的差异。虽然我们直 觉上知道同样的水量 , 集中在一个水 库里同分散在无数个鱼鳞坑里在使用 上是有本质差异的。一个大的市场在 规模上并不等于无数小市场数量上的 总和。但是建立在无差异假设基础上 的指标使我们难以测度这种不同。而 当我们无法测度城市化质量的差异 时 , 对城市化的描述就只能停留在不 精确的水平上。 传统的城市化分析框架还无法解 释 , 中国非城市地区从自给自足向商 品经济 (乡镇企业、高新农业和其它 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农业) 转化对城市 化的贡献。在目前的统计看来 , 中国 经济的高速成长同城市化几乎毫无关 系。中国村镇内部迅速增长的分工链 条对农业份额的压缩 , 在城市化统计 中没有任何反映。⑨ 新的城市化理论将城市化看作对 社会分工水平 (质量) 和规模 (数 量) 的度量。在新的理论看来 , 将职 业 (农业/ 工业) 和居住的空间位置 (农村/ 城市) 作为分析的基础本身就 是不牢靠的。真正的城市化指标应当 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 , 这种分工无论 发生在什么地方都一定会推动城市化 的进程。但是分工的度量是极其困难 的 , 为了使度量的指标具有研究意 义 , 它必需建立在已有的连续统计数 据基础之上。 4  城市化的度量 杨小凯⑩等人 (杨小凯、王建国 和 Wills 1992) 根据分工程度、商品 化程度以及贸易依存度之间存在着正 相关的特点 , 提出用商品化或贸易依 存度来间接测度分工水平的思路 , 并 将商品化定义为“得自商品交易的消 费额与包括自给部分的总消费额之 比”, 将贸易依存度定义为“交易额 与商品化收入之比”。但杨本人也意 识到实际测度的困难 , “因为自给收 入通常没有记录”, 而“贸易依存度 由于忽略了自给程度的变化而低估了 分工程度”。 笔者在 1989 年参加一项关于中 国城市化道路的中美合作研究时 , 根 据恩格尔指数 λω ( Enger index) 与商 品化程度 (也就是分工水平) 相关的 特征 , 提出采用恩格尔指数 (即食品 消费占全部收入比重) 作为测度城市 规模“深度”的系数。将城市人口定 城市化研究 URBANIZA TION S TUDIES 18    赵 燕 菁  专 业 分 工 与 城 市 化 : 一 个 新 的 分 析 框 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义为人口 ( P) 与恩格尔指数 ( En2 ger index) 的乘积 , 即城市人口 = P × (1 - Enger index) , 城市化水平是 城市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 城市化水平 = P ×(1 - Enger index)P %   其微观含义是每一个人都不是纯 粹的“城市人口”或“非城市人口”, 其城市化程度 (即分工的程度) 是位 于从零到壹区间内的一个变化的位 置。因此 , 我们可以定义“每一个 人”的城市化水平 , 甚至一个城市的 “城市化水平” (如果我们一定坚持用 城市化这个概念的话) 。所谓城市化 水平乃是每一个人城市化部分之和与 全部人口之比。 这个指标的好处是 : (1) 可以完 全避开空间概念定义一个地区的发达 (即分工发育) 程度 (而原来的城市 化概念假设城市一定发达 , 农村一定 落后 , 因此城市部分比重越大 , 经济 越发达) 。 (2) 可以完全避开职业的 概念描述发展的水平 , 上海的市民可 以同美国的农民进行“城市化水平” 的比较。其发展水平与所从事的职业 无关。(3) 人口数量和恩格尔指数在 统计定义上的一般性 , 使得进行比较 研究时可以避开诸如汇率变化带来的 干扰 (建立 GNP 基础上的结构分析 往往因此而失真 , 需要通过购买力平 价进行校核) 和各地 (国) 城市化统 计口径不一造成的误差。在中国还可 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行政区划调整和 户籍政策改变对城市化统计造成的干 扰 , 这些误差和干扰对于精确的计量 分析方法的运用往往是致命的 , 甚至 使得建立在数量基础上的所有城市化 研究变得根本不可信。(4) 具有明确 的微观含义 , 每一个人都可以定义为 从“自然人”到“经济人”不同水平 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水平只不过 是统计范围内所有人口分工2专业化 水平的集合。而原来的城市化概念是 将许多冲突的效果包在一个“黑箱” 里的表征性总量指标。(5) 可以包含 分工这一度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概 念 , 比原来的城市化定义具有更丰富 的内涵和更一般的解释力 , 原有的城 市化概念可以被看作新概念的二阶近 似。根据这一新的概念 , 可以引发出 比原概念更接近实验观察的结论。 (6) 可以度量“隐性城市化”, 因而 可以用来解释目前城市化指标与我国 经济发展严重不符带给人们的困惑。 按照现在的统计 , 改革以来中国经济 翻了两番 , 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却微 不足道 λξ。而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 水平 (如 GNP) 的正相关是城市化 研究中最基本的“学术信仰”。如果 经济进步的指标及其统计是可信的 话 , 那就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统计出 了问题。新的统计可以通过农村地区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 在很大程度上纠 正这种统计上的偏差。在新的框架里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城 市化水平提高的总和 , 考虑到农村地 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地区质量 改进后 ,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一定大大 高于目前统计所显示的提高的程度。 尽管这一定义并不完美 λψ , 这仍 然是一个比原来城市化概念更具有解 释力的新指标 λζ。更重要的是在分工 基础上城市化质量成为一个可以分析 和度量的有意义的研究范畴。城市化 研究可以向更深刻的方向2如何提高 分工的效率和水平2延伸。城市化研 究也因此可以建立在以“个人”为单 位的微观层次上。 但是 , 这个城市化指标存在的一 个重大缺陷就是可能导致研究和分析 完全脱离空间的分析 , 使城市化成为 一个和空间完全无关的概念。而空间 分析乃是地理学角度城市化研究的基 础。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 我们提出了 第二个定义城市化的方向。同上一个 城市化概念相反 , 我们将所有的人看 作无差异的个体 , 将城市化定义为每 一对邻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 X1 Yang and Y. - K. Ng 1993) 。也就是说 用人口在空间上的集约程度 , 取代人 口的职业差别来描述社会的发展程 度。 这个概念的本质隐含着这样的假 定 : 邻人之间的空间距离 (即人口的 密度) 同社会的交易成本正相关 , 而 交易成本的高低与社会的分工程度 (即社会的发达程度) 正相关。为了 克服空间阻抗降低交易成本 , 社会本 能地趋向空间的密集。农业是土地密 集的产业 , 交通半径的限制 , 使得农 业人口只能在空间上离散分布 , 以降 低使用土地 ———这一农业最主要的生 产资料的成本。非农业的人口则不必 依附与土地 , 他们可以通过在空间上 密集 , 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 形 成一定知识 - 技术水平下最有效率的 分工。当最后一个进入城市的人口边 际效用为零时 , 整个社会劳动力的空 间配置具有帕累拖最优。此时的城乡 人口分布的比例 (即密集分布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 可以反映出不同社会 间效率的相对差异 λ{。 用密度概念代替职业概念的假设 可以在不牺牲社会发展经济内涵的前 提下 , 通过空间分析描述经济发展的 水平和效率 , 并从空间的角度提出相 关的对策。但是 , 这一概念在实践中 同样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 首先 , 难以界定统计的范围 , 而统计的结果 对范围非常敏感。其次 , 空间的概念 在这里只是交易成本的二阶近似 , 同 样的空间距离 , 在发展水平不同的社 会可能完全不同。交通及通讯发达的 社会 , 克服同样的空间距离 , 成本可 能较低。换句话说 , 北美的一个区域 可能比中国同样大的地理面积“密 集”得多。在这种情况下 , 用同样空 间尺度度量的城市化水平可能没有多 少可比性。这无疑会大大限制城市化 概念的使用范围。此外 , 没有历史上 相关的统计 , 也为应用此一概念进行 纵向比较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更可行 的办法似乎是通过两个概念同时进行 校核 , 并且使城市化的研究不是 (或 者主要不是) 建立在城市化的统计之 上 λ| 。 5  新的学术方向 沿着这个思路往下 , 城市化研究 可以有两个非常有趣的方向 : 一个是 如何在城市内部降低交易成本。这个 方向同科斯 ( Coase , 1937) 在“企 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 , 后来由张五 常 (Cheung , 1983) 、杨小凯等人大 大推进的制度经济学思路非常类似 : 城市的本质就是通过契约制度和地理 空间上的集中降低交易成本 , 从而获 得更高水平的分工。同企业等生产组 城市规划 2000 年第 24 卷第 6 期 CITY PLANNING REVIEW Vol124 No16 J un. 2000   19    赵 燕 菁  专 业 分 工 与 城 市 化 : 一 个 新 的 分 析 框 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织不同 , 城市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空 间上的集聚 , 同时提高需求的总量规 模和单位空间内的需求的“丰度”, 通过公共设施 ( Public Goods) 的共 享将潜在的需求 , 转化为现实的需 求。这个方向的研究很可能会对城市 规划的功能 , 城市制度的演进 , 城市 合理密度/ 规模 , 公众参与的意义等 许多敏感的重大城市问题得出全新的 结论。城市规划也因此可以被理解为 一个超边际分析 ( Infar - marginal Analysis) 过程 : 首先一个城市要选 择的就是专业方向和专业化的水平 ; 然后就是根据给定的专业方向和专业 的水平 , 决定资源 (如土地) 的分 配。其中第一步 , 也就是城市规划中 常说的确定城市性质 , 具有至关重要 的意义 (其作用大约相当于一个人选 择从事的行业) 。 另一个方向就是城市如何同其它 城市选择分工。这个方向同目前国际 经济学的热门话题“贸易分工和经济 增长理论”具有密切的关系 , 根据这 一理论我们可以将城市化进程理解为 不同城市或文明间的博弈。香港和上 海的兴衰清楚地证明了同“谁”分 工 , 对城市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 义 , 也证明了有目的地限制一个城市 甚至一个国家专业化方向和分工水平 的选择会对城市化进程造成多么巨大 的伤害。 注释 ①刘易斯 1955 年在《经济增长理论》一 书中提出二元经济理论 , 为新古典框 架下的发展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拉尼 斯和费景汉随后对该理论进行了重要 改进。刘易斯因其对发展经济学的贡 献获 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 一度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理论 产生过重要影响。 ②索洛 (Robert Merton Solow) 1987 年因 提出新古典增长模型获诺贝尔经济学 奖。索洛的模型证明技术进步是比资 本存量 (哈罗德2多马增长模型 Harrod Domar Growth Model) 更重要的因素。 ③城市化统计上的混乱是一个世界性的 难题。方法各异并且随意变动的统计 口径 , 使得数据间完全不具备比较的 意义。而比较是城市化研究最基本的 方法 (笔者以前的研究只是利用同系 列的数据进行历史比较 , 从来不敢进 行城市间甚至国家间的横向比较 , 也 从不看类似的国际比较研究 , 因为研 究手段使得这类研究必定毫无价值) 。 当人们在一个不同的尺度上或微观的 层次上比较两个经济 (比如说美国与 新加坡或北京的一个城市人口与纽约 的一个城市人口) 时 , 人们就会发现 城市化是一个完全无用的概念。如果 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更准确的指标校核 城市化所代表 (或者说是我们希望其 代表) 的深刻的含义的话 , 城市化的 研究就只能停留在经验分析的层次。 夏威夷大学教授道格拉斯 ( Doglass , M) 曾对我说如果谁能建立一套可供 不同经济之间比较的统一城市化指标 的话 , 就应当给他建立一个纪念碑。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界对混乱 的城市化指标系统的不满和焦躁。 ④笔者在《理论与假设 : 城市化过程中 的市场窒息与资源短缺》 (城市规划 1999 第 12 期) 和《国际战略格局中的 城市化》 (城市规划汇刊 2000 年第一 期) 对第二个假设从理论和经验的角 度分别进行的分析。 ⑤马尔萨斯 Thomas2Robert Malthus 1786 出版了其不朽名著《人口论》, 提出人 口增长快于食物产量的增长将导致社 会的崩溃 (洪亮吉于 1793 提出过类似 的结论) , 并提出通过“自然抑制”或 “道德抑制”使人口强迫或自觉地同粮 食供给增长相协调。无论支持还是反 对他的人都承认其对经济分析的巨大 影响 , 以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不时听 到他遥远的回音 (见罗马俱乐部《增 长的极限》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谁 来养活中国 ?》) ⑥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杨格 (Allyn Young) 在他的经典文献《递增报酬与经济进 步》中提出了一个与新古典完全不同 的思想方向。这个思想方向继承了斯 密2马克思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分工和专 业化生产与市场规模和组织方式之间 相互关系的理论。在经过其后数十年 的遗忘后 , 该文成为目前研究分工理 论引用最多的文献 , 并被许多向新古 典学派挑战经济学家奉为经典。 ⑦这一城市化模型合理地解释了长期存 在的一个争论 , 即人口在城市化过程 中到底是积极的因素还是消极的因素。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阶段 , 社 会中一部分人 (无法通过学习进入新 的分工的人口) 过剩 , 另一部分人 (掌握新分工专门技能的人) 则短缺。 ⑧库兹涅茨 ( Simon Kuznets) 由于将计 量统计用于分析社会变化而获得 197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称为 GNP 之 父。他曾任我国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顾问。他 (以及钱纳里、塞尔昆) 的 一些思想和方法对我国改革理论的发 展一度产生过重要影响 (见周其仁等 《发展的主题》) 。 ⑨有人因此得出结论 , 认为中国城市化 进程大大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事实上 , 城市化只是经济发展的表征 , 城市化水平只是度量这一表征的尺子。 如果一个尺子不能表示一个人的正确 身高时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矫正或放弃 这个尺子 , 而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认为 测度对象出现了问题。 ⑩杨小凯是改革开放后出国发展的经济 学家中最出色的学者之一 , 他与黄有 光等人共同提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 , 该理论改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者与 消费者分离的假设 , 并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新的经济分析框架。他在这个框 架内的研究对分工理论、企业和产权 理论和一般贸易理论方面作出了许多 创造性的贡献。我个人以为他的许多 思考比现在主流经济学不少名家 (包 括有些诺奖得主) 和流派来得更加深 刻。他现为澳洲莫纳什大学教授 , 澳 洲社会科学院院士。λϖ 该指数由著名经济学家恩格尔提出。λω由于其一般性而被誉为“永远是经济 学研究中杰出的典范”。国外经济学圈 子中许多人认为恩格尔将是诺贝尔奖 有力的竞争者。让我们拭目以待。λξ 许多浅薄的研究因此得出城市化相对 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结论。λψ 其中一个缺陷就是损失掉部分原指标 中隐含的空间信息。这个损失可能需 要用要素 (人口、产值、消费等) 的 空间密度指标进行校正。λζ 这一指标的另一个缺陷之一是只能反 映城市的相对发展程度 , 但却难以反 映这种差距的直观距离。因为这一指 标隐含着一个假设 , 即假如满足自给 自足后剩余一万元 , 消费其中的第一 个一百元和最后一个一百元对于分工 水平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或者说 , 一百个满足自给自足后剩余一百元的 人对分工的影响等于一个剩余一万元 的人。但事实上显然后者的需求比前 (下转第 28 页) 城市化研究 URBANIZA TION S TUDIES 20    赵 燕 菁  专 业 分 工 与 城 市 化 : 一 个 新 的 分 析 框 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区城镇体系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4) 适当调整行政区域 , 扩大城 镇行政区范围 , 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 服务职能 , 促进城镇及其腹地全面协 调发展。建国后的几十年 , 在经 济体制下 , 我国各级行政区均形成了 “行政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 , 虽然“行政区经济”在弱化 , 但 是在非国有经济不发育的经济欠发达 的地区 , “行政区经济”将继续存在 下去。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活 动仍然由各级政府组织进行。因此 , 适当扩大城镇行政区范围有利于城镇 和区域共同发展。 (5) 优先发展乡村基础教育事 业 , 全面提高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 虽然蒙中经济区聚集了自治区 1/ 2 以 上的科技教育力量 , 但是蒙中经济区 大部分乡村地区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因此 , 应当优先发展乡村基础教育事 业。在这些贫困地区办教育应当因地 制宜 , 集中办学 , 小学集中在乡镇、 中学集中在县城 , 学生以寄宿为主 , 集中力量 , 实行规范化教育教学 , 确 保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 杜绝新文 盲 , 全面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 , 为蒙 中经济区及城镇体系顺利发展提供合 格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君德主编. 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 实践.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6. 2  建设部综合财务司编. 1998 年中国城 市建设统计年报. 北京 : 中国建材工 业出版社 , 1999. 3  海山. 论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及 扶贫的对策.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社 汉文版) , 2000 (1) . 4  海山.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 研究. 经济地理 , 1995. 5  海山. 乌兰察布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1999. 6  海山. 内蒙古集宁2丰镇地区城镇体系 结构研究.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1999. 7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内 蒙古自治区 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 北 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 1992. 8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编. 98 内蒙古统 计年鉴.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 1998. THE URBAN SYSTEM STRUCTURE AND POLICY FOR OPTIMIZATION IN THE MID - INNER MONGOLIAN AU2 TONOMOUS REGION HAI Sh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 the optimization policy is studied and the measures are rai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in the mid - Inner Mongolian economic zone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urban system structure of hierarchy , functions and spatial space. KEY WORDS : the mid - Inner Mongolian economic zone ; urban sys2 tem ; structure ; option 作者工作单位 :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 系 (上接第 20 页) 者更多样化。而前者却能支持一个规模 较大 , 因而相对可以比较曲折的分工。 参考文献 1  Becker , G (1981) . A Treaties On The Family. 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  Becker , G. and Murphy , K ( 1992) . The Division Of Labor , Coordination Costs , And Knowledge. Quarterly Jouranl of Economics , 107 : 1137 ~ 1160. 3  Caose , R ( 1937)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 4 : 386~405. 4  Cheung , S , (1983) .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 aw and Economics , 26 (1) , 1~21. 5  H. Chenery , M. Syrquin.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1995 —1970. 6  Ohlin , B (1933) . Interregional and In2 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7  Ricardo , D ( 1817) .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Lon2 don : Gaernsey Press 1973. 8  Marx , K. ( 1833) . Capital. Chicago : C. H. Kerr. 9  Smith , Adam (1776) .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Reprint , Edited by E. Cana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Stiglitz , J . ( 1992) . Capitali Markets , and Economics Fluctuations in Capitalist Economies. European Economic Re2 view , 36 , 269~306. 11 Young , Allyn ( 1928) . Increasing Re2 turn And 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2 nomics Journal , 152 : 527~542。 12 Yang , X. , Wang , J . , and Wills , I. (1992) . Economic Growth , Commer2 cialization ,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Rural China , 1979~1987 , China Eco2 nomic Review , 3 , 1~37。 13 杨小凯. 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7. 1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演讲集 1969~ 1997.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8. 15 杨小凯 , 黄有光. 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经济科学出版社 , 1999. 16 马尔萨斯 ( Thomas2Robert Malthusa 1766~1834) . 人口原理 (1798) . 洪亮 吉 (1746~1808) 著作 (1793) . 17 赵燕菁. 战略与选择 : 中国城市化道 路回顾. 城市规划 , 1990 (3) . 18 赵燕菁. 理论与假设 : 城市化过程中 的市场窒息与资源短缺. 城市规划 , 1999 (12) . 19 赵燕菁. 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中国城市 化. 城市规划汇刊 , 2000 (1) . WORK DIVISION AND URBANIZATION :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ZHAO Yanjing ABSTRACT: A new study frame2 work is suggested in the paper through the re - thinking of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and based on the work division and specialization which are defined as its main factors. The pa2 per explores the new method for mea2 suring both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urbanization. KEY WORDS : specialization ; ur2 banization quality ; statistics for urban2 ization 作者工作单位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 西部城镇研究 CITIES IN WES T CHINA 28   
/
本文档为【专业分工与城市化_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