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代起居

古代起居

2012-07-01 5页 doc 91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00321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起居古代起居 一、古人的室内礼仪 1.室内陈设与礼仪 (1)席子 坐,小篆 ,字形上部左右为对坐之人,字形中部为“土”,像两人对坐于地上,是个会意字。 古人席地而坐。即坐时要在地上铺上席子。席子也是睡觉的地方,所以有成语“寝不安席”的说法。稍讲究一点的,坐时在席子上再加一席,谓之“重席”。 席的层次,依地位高低而异。 贫苦人家可以无席可铺,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 避席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有尊者进来或离席走到跟前来,座者必须离席伏地自表谦卑,这是古代一种对人表 示尊敬的礼节。 避席...
古代起居
古代起居 一、古人的室内礼仪 1.室内陈设与礼仪 (1)席子 坐,小篆 ,字形上部左右为对坐之人,字形中部为“土”,像两人对坐于地上,是个会意字。 古人席地而坐。即坐时要在地上铺上席子。席子也是睡觉的地方,所以有成语“寝不安席”的说法。稍讲究一点的,坐时在席子上再加一席,谓之“重席”。 席的层次,依地位高低而异。 贫苦人家可以无席可铺,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 避席 古人席地而坐,如果有尊者进来或离席走到跟前来,座者必须离席伏地自表谦卑,这是古代一种对人表 示尊敬的礼节。 避席又叫违席。 正席 席子在室堂中要放正,即席的四边要与室堂的边、壁平行。 《论语·乡党》中还说“席不正,不坐。”《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客退,晏子直席而坐。” 直席也就是正席。正席是指席子的四边与墙壁平行。强调席正,是为了表示庄重。这是礼的要求。 (2)帷幕 古代还在堂上室内设帷幕。帷与幕有别。 《说文》:“在旁曰帷”,“帷在上曰幕”。 (3)几 古代室内设几。 一类是陈物之用,通常称案。 一类是凭倚之用,叫几。 古人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倚几的。 对客坐而倚几,是一种不严肃、懒散的表现。 (4) 床 古代室内有床,但与现代的床不同,较矮,较小,主要是供人坐的。《史记·郦生列传》:“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大约到南北朝时期床已是坐卧两用了。 从东汉末年起出现了一种“胡床”,大约是北方游牧民族为迁徙方便而创制的。 胡床可以折叠,比较轻便,类似后代的木质交椅。榻跟床差不多。古人在床榻上坐时还是跪的姿势。 2.古人室内的座次 室:室内四角称为隅。 《论语·述而》:“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给他讲解室内的一个角而他不能联想推知其他三个角,这样的学生就不必再重复教了。 室内的四个角都有专名:《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yí),东南隅谓之窔(yào)。 奥是室内的祭祀之所,因此,室内四个角中以奥的位置最为尊贵。 所以《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父母健在者)居不主奥。”由于奥最尊,在室内坐西向东的位置也就最尊。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 分析如下: 项羽东乡坐,表现了他自尊自大的态度,自以为王。范增南乡坐,南乡是第二尊位,项羽让谋士坐,说明范增的地位。刘邦北向坐,其地位在项羽看来,不如自己的谋士。张良西乡侍,地位更低。樊哙闯入军帐后,只能在张良的东面,而且站着。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只好让他跟着项羽坐在最尊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擒获广武君后,“信乃解其缚,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就是把尊位留给了广武君,以显其礼贤下士之诚意。后来常用“西席”、“西宾”代指授业之师和幕友。 堂上以南乡(向)为尊,后来“南面”成为称王为帝的代名词。 以东为上、以右为尊,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臣子朝见君王时,按官爵高低依次由东向西排列,地位高的在东边,地位低的在西边,以东为上。 汉代以后沿袭周制,便一概以右为尊,以左为卑了。 反映在职官名称上,凡是分设左右两职的,如左右丞相,一般也是以右者为上。 如:《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陈)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3.古人的坐姿 (1)跪坐 安坐。即今跪坐式,比较松弛; 危坐。相对安坐而言, 危坐则是臀部离开后跟,腰板伸直,上身耸起。危坐又叫长跪。也叫跽(jì),这是准备站起来的姿势,也是对人表示尊敬。 (2)箕踞 古人还有一种“不规矩”的坐法,叫箕股,又称箕踞、箕倨,简称箕或踞。 其一,臀部着地,曲起双膝,足底着地。 其二,姿势为两腿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如果有外人在场,这种坐法是对客人的不尊敬。如果不是有意傲人,箕踞就是不拘小节的表现。 二、古代乘车的礼俗 1、乘车位次 古人乘车尚左。三人的位次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 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于当中,御者在左。 郑玄注《礼记·檀弓下》:“兵车参乘,射者在左,戈盾在右,御在中央。” 笺《诗经·鲁颂·閟宫》:“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 车右:又叫骖乘(shènɡ),任务是执戈御敌,车遇险阻时下去排除障碍、推车。车右都是勇而有力的人,也是车中尊者的卫士。 《左传·成公二年》鞌之战中,郑丘缓为郤克的车右,所以他说:“自始合(交战),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2.超乘 超即跳,为了表示对车所路过处主人的敬意,车上站在左右两侧的人在车行进时跳下,随后又跳上去。这需要高超的技术和勇气,因此又是示勇的方式。 三、古代步行的礼仪 古代士大夫外出是不步行的。 《论语·先进》记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不同场合的走路姿势 《释名》说:“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 古代如果单说“行”,就是走; 如果“行”跟“步”相对而言,行就是正常速度的走,步就是慢走。 安步当车、散步、踱步等词语中的步字还是古义。 趋:小步快跑。趋是恭敬的动作。 在尊者、长者面前要趋,特别是在君王面前。 在他人面前趋,是恭敬的表示。 对方即使不是国君,也并非尊贵年长者,只要是值得尊重的人,也要趋。 入朝不趋,是一种特殊的恩遇。 萧何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赐以履剑上殿、入朝不趋的人。 四、饮食习惯与礼仪 1.古人的饮食习惯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yōng)。 第二顿饭叫餔(bǔ)食,又叫飧(sūn)。 2。古人的饮食礼仪 《礼记·曲礼上》记载乡大夫燕食宾客之礼,“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xī)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左朐(qú)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五、古代宫室礼仪 1、古代宫室 古代住宅门、寝门、堂、户的位置 住宅最外面是大门,门外有屏,叫萧墙,今称照壁。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之祸。 照壁 周代大门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明间,为门,左右各一间为塾。门内为庭,即院子。 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之上。 最前面的是堂,堂东西两面墙叫序。堂靠庭的一边有两根柱子,称东楹和西楹。堂的作用是活动和待客行礼的地方。 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堂的一面无墙,其边、角都暴露在外。 堂边叫廉,廉必直,所以后来说廉正、廉洁。 室在堂后,有户相通。要入室必须先到堂,要到堂必须历阶而上。孔子说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指学问未到家。 室堂之间有窗,叫牖。客人一般不进入主人之室。室的北面墙上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诗经·七月》:“塞向墐户。” 闺在大门之内,堂之前,为第二重门,其门较小。闺内为主人起居之处,由此后来称内宅为闺。后来用以专指女子住处,如闺阁,小女子则曰闺女。闺又称为寝门。 《左传·庄公八年》:“费请先入。伏(齐襄)公而出,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齐臣)死于阶下;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像)’。见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 了解了古代堂、室、门、闺的位置,我们就可以想像出当时的情景。 庭也写作廷。 《史记·伍子胥列传》:“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庭是群臣朝见君王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说朝廷。《左传·宣公二年》说晋灵公杀了宰夫,“置诸畚(běn),使妇人载以过朝。”过朝就是过廷。 庭的地方较大。庭中要植树,棘和槐是王公大臣列位的标志,后来就用这些植物名指朝廷的高位,如: 任昉《桓宣城碑铭》:“将登槐棘,宏振纲网。” 君王的庭中还设火炬,叫做庭燎,据说天子百燎,公五十燎,侯、伯、子、男三十燎。 尊者在堂则卑者在庭,宾客是受尊重的,所以上堂;宾客的随从就必须站在庭中。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提弥明)遂扶(赵盾)以下。” 分析如下:“右”是车右,有武力者承担之,责任是保护主人。“趋登”,趋是合礼的动作,登是从庭下上阶入堂,不合礼。 臣饮君酒,三杯为限,所以以此为借口搀走赵盾是合礼的。由此可以看出提弥明大节不拘细行的灵活应变的能力。几:长方形的炕桌。几的作用是在坐时可以依凭小憩。 《诗经·公刘》:“俾筵俾几,既登乃依。” 为宾客铺好了席和几,客人们登上了筵席,可以靠在几上。帝王赐人几杖则表示养尊敬老。 2.宫阙园林 阙:古代宫廷大门外两个高大的建筑物,一左一右夹住宫廷的出口,像缺了一块,故名。 阙又名观、魏、象魏。其功用为构成宫廷的气势,便于了解守卫和公布告示。 观:宫廷内独立的宫殿。 列观是一般的殿堂。殿堂称观,是因为它们高大便于观览。 殿:就是堂。从汉代起叫殿,并逐渐成为宫廷和庙宇的高大房屋的专名。在殿堂所在的庭院四周建的房子叫廊或庑。 台:为土石堆积而成,历代帝王喜欢筑高台。台可以建在宫内,也可以建在苑囿中。有的台可以建至九层之高。 如: 《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吴越春秋》:“(吴王)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 姑苏台的后果是“行路之人道死巷哭,不绝嗟嘻之声。” 榭:在台上盖的木结构建筑物,它只有柱和顶,没有墙壁,像后代的亭子。其功用是为了望氛祥,观练武和检阅,游乐。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祖右社 儒家的经典上规定,在宫廷的东面要建造祖庙,西面设立社稷坛。金、元、明、清即按此要求进行建筑的。
/
本文档为【古代起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