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只许州官放火%2c不许百姓点灯_的文化意蕴

只许州官放火%2c不许百姓点灯_的文化意蕴

2012-04-23 3页 pdf 187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3579

暂无简介

举报
只许州官放火%2c不许百姓点灯_的文化意蕴 ‘‘ 语言新观察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的文化意蕴 口宁佐权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汉语成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富有汉民族的文 化特征。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条成语,却蕴涵着元宵节日的“放灯”习俗、语 言文字的“避讳”风气、 “放火”有罪的价值观念和“官民对立”的社会现象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关键词: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语言文化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载:“田登作郡,自 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
只许州官放火%2c不许百姓点灯_的文化意蕴
‘‘ 语言新观察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的文化意蕴 口宁佐权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汉语成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富有汉民族的文 化特征。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条成语,却蕴涵着元宵节日的“放灯”习俗、语 言文字的“避讳”风气、 “放火”有罪的价值观念和“官民对立”的社会现象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 关键词: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语言文化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载:“田登作郡,自 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 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 市日: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明·冯梦龙《古今谭 概·迂腐部·讳己名》引宋·陆游文后谓: “俗语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此。”后来就用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有时亦省作“州官放 火”)这条成语来比喻有权势者可以任所欲为,而普通人的 们绝对不能任其发展,因此“鱼”就是你的王道法则。 (《北京娱乐信报》2008年6月9日) (16)绿衫军对科比的防守无疑是整个季后赛中最为 王道的,他们没有爵士的肮脏球风,没有马刺的鲍文牌牛皮 糖,但他们却用牢固的整体防线困住了不可一世的湖人之 神。(四川新闻网,2008年6月18日) 如以上举例,当“王道”做为一个形容词时带有 “棒”“厉害”的意味。这种用法现在十分的普遍。 第二,语法功能上,能前加定语。如上举例(2) 。生存‘王道’”、例(11)“搭配的王道”、例(12) “爱的王道”。从语料上看,古代汉语中的“王道”一般 前面都没有定语出现,如“能越力於地者富,能起力於敌 者强,强不塞者王。故王道在所闻,在所塞。”(《韩非 子·心度》),“王道非废也,而天下莫敢窥者,王者之 正也。”(《管子·七法》)。这与当时“王道”意义上 的单一是一致的。现在人们口中的“王道”已经不在局限 于“君王”的范围上,而是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因此, “王道”在句子中常常能被不同的定语修饰。 第三,使用范围有所扩大。最明显的就是现在的“王 道”能指向女性: j (17)李娟坚持自我的王道成为中国女排克星的克星 (http:/colligate.sport366.com/2008/0623/102748883 0750.htm) (18)轻薄唇彩已淡出时尚舞台,极富挑抖、甜美的 红唇才是王道. (凤凰网,2008年4月2日) 上面例子中的“王道”明显地都涉及到了女性。众所 周知,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几乎都是男性,妇女地位极其低 下,“王道”这个词语不能随便地用在每个男性身上,更 别说是女性。“王道”自然就带有[+男性][一女性]。随着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开化,现在人们谈到“王道”已不再 限制性别,女性在某些方面也可以为“王”。因此,“王 道”带有[+男性][+女性]。另外,“王道”在古代多做为 一个书面语,老百姓的口语中极少使用。而现在的“王 道”却似乎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反而变得不那么正统,更 加口语化,更加“亲民”。 如今,“王道”这个先秦时代就有的旧词,在消失很 长一段时间后,以焕然一新的面孔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 中,并且极快地流行开来,原因很多。首先,“王道”是 个双音节词,构词简单,节律符合汉语双音化的趋势。与 很多晦涩拗口的古汉语词相比,它的生命力要强得多。因 此,它的“复苏”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其次,从语用效果 和语体色彩上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思想依旧影 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古代的“王”象征着权利和真理, 让人产生一种敬畏感。“王道”也是这样的,在字面上不 自觉地就给人一种霸气、强大的感觉,带有一种潜在的压 迫感,让听话人感觉到权威和信服,使用起来气势十足, 引人注目,有其独特的效果。最后,从语用心理上看,相 比“权威”“真理”“厉害”这些词,“王道”更加满足 了现代人求新求异,追求时髦的心理。 复活的。王道”已经摆脱了旧有的限制,以崭新的姿 态被大众接受,它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是否还会发展出 新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冯祯,四川大学丈学与新闻学院) 141 万方数据 语言新观察 言行却受到种种无理的限制。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汉语成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 最富有民族文化特征。“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 灯”这看似简简单单的一条成语,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 民族文化信息。 一、元宵节日的“放灯”习俗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因为这个节日最主要 的娱乐活动是玩灯、赏灯,所以也叫灯节。西汉时,汉武 帝在作《太初历》时,把正月十五定为一个重大的节日。 每逢这一天,宫殿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 宵节玩灯、赏灯还只局限于皇宫,尚未成为一种民间风 俗。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始于唐代。唐初由于政 治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皇帝便把宫内的花灯 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唐明皇李隆基曾命人制 作了一盏高150尺的彩灯,被人们称为灯楼。《开元遗事》 还记载,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的百枝灯树“高 80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当时每年的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玩灯、赏灯成为一道独特 的风景。这种风俗后逐渐流入民间,历经百代而不衰。宋 初,灯期沿袭唐制,仍为三日;以后,灯期又由三日延长 至五日;到了明代,竟延长至十日。从成语“只许州官放 火,不许百姓点灯”出处中“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之语可 知,田登生活的宋仁宗时代元宵灯期当为三天。 二、语言文字的“避讳”风气 避讳,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7l页解释为“避名, 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这是封建社会等级 观念的体现。”所谓“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 字”,就是本该用这样的字的场合而不用,另换别的字或改 读别的音来代替。避讳有君讳、家讳、嫌名等多种形式。 君讳又叫国讳,是君主的名讳。如:司马迁写《史 记》时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把“恒山”改为“常山”; 唐代人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将“民”改称“人”;宋代 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庐山别名“匡庐”为“康庐”, 宋本《论语》改“一匡天下”为“一正天下”等等。 家讳又叫私讳,指家庭长辈的名讳。如:西汉淮南 王刘安的父亲叫刘长,刘安著《淮南子·齐俗训》引《老 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时,把“长短相形”改为“修短相形”;苏轼祖父名序, 苏轼父苏洵写作时把“序”改为“引”, 苏轼又把“序” 改为“叙”等等。 嫌名,就是跟应该避讳的那个字同音或近音的字也 要避。秦始皇叫赢政,“政”“正”同音,于是“正月” 改为“端月”;隋文帝杨坚之父为杨忠,隋代人不但要避 “忠”字,连和“忠”字同音的“中”字也得避,因而 149“中书省”改为“内史省”。 避讳风气发展到后来日益世俗化,不但君讳臣民必须 回避,就连官场应酬、民间交往也出现了这种陋习。“田 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 皆谓‘灯’为‘火’”就属于这种现象。这种扭曲了的语 言文化现象,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文化专制和心理禁 锢的产物,它迫使人们打乱正常的符号序列,在语言文字 上给社会文化带来了混乱。 三、“放火”有罪的价值观念 “田登讳名”所采取的方法是“举州皆谓‘灯’为 ‘火’”,那么,元宵节 “放灯”自然是改称“放火” 了。应该说这也是避讳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为何又落下 了一个千古笑柄呢?这就是“放火”有罪的价值观念起了 关键的作用。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75页的解释, “放火”是指“为某种目的点火焚烧山林、粮草、房屋 等”,这种行为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而包括汉民族 在内的世界许多民族历来把它与“杀人”并举,等量齐观, 视为无法无天的强暴行为。正是这种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 才使得“放火”与“点灯”能够构成非常强烈的对比。 四、“官民对立”的社会现象 从“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之语可知,太守田登 为人专制蛮横,自讳太深,半点也容不得别人犯讳。他手 下的吏卒要是“犯讳”都“多被榜笞”,那么,平民百姓 要是“犯讳”,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成语“只许州官 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正是通过“只许⋯⋯不许⋯⋯”这 种具有强烈对比的特殊句式,深刻地表达出“有权势者可 以任所欲为,而普通人的言行却受到种种无理的限制”这 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汉语成 语中的民族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8C776).邵阳学院 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汉语教学优化教学、弘扬 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 2008JGZ06)。 参考文献: [1]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7. 、. [3]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5. [4]刘作,文则.中国文化知识精华[M].太原:北岳文艺 出版社,2005. (宁佐权,邵阳学院中文系) 万方数据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文化意蕴 作者: 宁佐权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中文系 刊名: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英文刊名: MODERN CHINESE 年,卷(期): 2008(11) 参考文献(4条) 1.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2007 2.刘洁修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2003 3.刘作;文则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 2005 4.沈锡伦 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199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dyw-llyj200811061.aspx
/
本文档为【只许州官放火%2c不许百姓点灯_的文化意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