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2012-04-12 35页 ppt 255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4453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null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 一、中央官学 (一)太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仍为中央官学的典型教育机构。此一时期,太学的发展基本沿袭汉代旧制,但因国家动荡、烽火连绵而时有断续,太学的办学规模较之汉代也有显著缩小。例如,东晋孝武帝时期,“增置太学生百人,以胤领国子博士。”可见,东晋时,太学生数量不过百人而已。 (二)国子学 西晋武帝时,国子学得以创立。“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及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null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 一、中央官学 (一)太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太学仍为中央官学的典型教育机构。此一时期,太学的发展基本沿袭汉代旧制,但因国家动荡、烽火连绵而时有断续,太学的办学规模较之汉代也有显著缩小。例如,东晋孝武帝时期,“增置太学生百人,以胤领国子博士。”可见,东晋时,太学生数量不过百人而已。 (二)国子学 西晋武帝时,国子学得以创立。“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及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及江左初,减为九人。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士也。孝武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损国子助教员为十人。”晋代创立国子学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出身地位,以区别对待。国子学的发展规模在晋代虽屡有增损,但其地位却足可与太学并驾齐驱,且逐渐凌驾于太学之上。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三)专科学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除太学、国子学等以实施儒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机构外,尚有教授书学、律学、医学、玄学、史学、文学、数学、天文学与农学等其他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专科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例如,西晋武帝时期光禄大夫荀勖,便曾“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又如,三国魏明帝时期,尚书卫觊便曾上书曰:“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百姓之所悬命,而选用者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请置律博士,转相教授。” 魏明帝采纳其建议,“事遂施行。”又如,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会稽硃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建。”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地方官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官学的兴办虽频遭兵燹冲击,但中央敦促地方兴学的政令却是时有颁布,屡见不鲜。三国时期,曹操便曾下令地方大力兴学。“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西晋武帝也曾下诏曰:“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宣风展义也。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无有远近,便若朕亲临之。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北魏献文帝时期,咸阳公高允上书请立郡国学,得到了献文帝的同意,北魏郡国一级的地方官学也由此勃兴。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问与讨论: 谈谈国子学得以创设并超越太学地位的特殊历史因由与政治意蕴。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二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教育 一、阮籍及其教育思想 (一)阮籍的生平事迹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晋书·阮籍列传》)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阮籍的教育思想 1.论天人之道 “圣人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审于大慎之训,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阮籍集·通老论》) “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当其无外,谁谓异乎?当其有内,谁谓殊乎?……故曰:‘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则万物一体也。’……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大。殇子为寿,彭祖为夭;秋毫为大,泰山为小。故以死生一贯,是非一条也。别而言之,则须眉异名;合而说之,则体之一毛也。”(《阮籍集·达观论》) 2.论君子礼法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世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且汝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今汝尊贤以相高,竞能以相尚,争势以相君,宠贵以相加,驱天下以趣之,此所以上下相残也。竭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此非所以养百姓也。……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阮籍集·大人先生传》)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3.论为学 “夫人之立节也,将舒网以笼世,岂樽樽以入罔;方开模以范俗,何暇毁质以通检。若良运未协,神机无准,则腾精抗志,邈世高超,荡精举于玄区之,摅妙节于九垓之外而翱翔之乘景跃踸,踔陵忽慌,从容与道化同逌,逍遥与日月并流,交名虚以齐变,及英祇以等化,上乎无上,下乎无下,居乎无室,出乎无门,齐万物之去留,随六气之虚盈,总玄网于太极,抚天一于寥廓,飘埃不能扬其波,飞尘不能垢其洁,徒寄形躯于斯域,何精神之可察。虽业无不闻,略无不称,而明有所逮,未可怪也。”(《阮籍集·答伏义书》) 4.论“易教” “易者何也?乃昔之玄真,往古之变经也。……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故谓之‘易’。……易之为书也,本天地,因阴阳,推盛衰,出自幽微以致明着。……易之为书也,覆焘天地之道,囊括万物之情,道至而反,事极而改。……明夫天之道者不欲,审乎人之德者不忧。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故道不可逆,德不可拂也。是以圣人独立无闷,大群不益,释之而道存,用之而不可既。由此观之,易以通矣。”(《阮籍集·通易论》)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嵇康及其教育思想 (一)嵇康的生平事迹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晋书·嵇康列传》)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嵇康的教育思想 1.论自然主义教育 “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故不扰,则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洪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不知为至德之世也。若此,则安知仁义之端,礼律之文?……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不学而获安,不勤而得志;则何求于六经,何欲于仁义哉?以此言之,则今之学者,岂不先计而后学?苟计而后动,则非自然之应也。”(《嵇康集·难自然好学论》)“多念世间人,夙驾咸驱驰。沖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嵇康集·述志诗》) “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曦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嵇康集·养生论》)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繫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繫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嵇康集·释私论》)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论音乐教育 “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嵇康集·琴赋一首并序》) “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嵇康集·声无哀乐论) 3.论传统教育与世俗教育之弊端 “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別群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涂,故奔骛而不觉。是以贪生之禽,食园池之粱菽。求安之士,乃诡志以从俗。操笔执觚,足容苏息;积学明经,以代稼穑。是以困而后学,学以致荣;计而后习,好而习成。有似自然,故令吾子谓之自然耳。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須犯情之礼律。……若以明堂为丙舍,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睹文籍则目瞧,修揖让则变伛,袭章服则转筋,谭礼典则齿龋;于是兼而弃之,与万物为更始,则吾子虽好学不倦,犹将阙焉。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嵇康集·难自然好学论》)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三、王弼及其教育思想 (一)王弼的生平事迹 王弼(公元226-249年),三国时魏国玄学家。山阳高平人。 “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父业,为书郎。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寻亦为傅嘏所知。於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弼天才卓出,当其所得,莫能夺也。性和理,乐游宴,解音律,善投壶。……弼注《老子》,为之指略,致有理统。注《道略论》、注《易》,往往有高丽言。 ……正始十年,曹爽废,以公事免。其秋遇疠疾亡,时年二十四,无子绝嗣。”(《全晋文·卷十八·何劭:王弼传》)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王弼的教育思想 1.以无为本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传》) 2.任运自然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王弼集·老子注》) 3.崇尚柔顺 “夫以柔顺文明之质,居于尊位,付与能而不自役,使武以文,御刚以柔,诚君子之光也。”(《王弼集·周易注》)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问题与讨论: 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教育的整体发展特征。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节:傅玄及其教育思想 一、傅玄的生平事迹 傅玄(公元217-278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也。……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郡上计吏再举孝廉,太尉辟,皆不就。州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以时誉选入著作,撰集魏书。后参安东、卫军军事,转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所居称职,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五等建,封鹑觚男。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及受禅,进爵为子,加附马都尉。……卒于家,时年六十二,谥曰刚。”(《晋书·傅玄传》)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论尚学尊儒 “夫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犹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为急,臣惧日有陵迟而不觉也。……然则尊其道者,非惟尊其书而已,尊其人之谓也。贵其业者,不妄教非其人也。重其选者,不妄用非其人也。若此,而学校之纲举矣。”(《晋书·傅玄传》)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论仁 “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故己不欲,无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失其事亲之道矣。推己心有乐于妻子,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欢矣。推己之不忍于饥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无冻馁之忧矣。此三者,非难见之理,非难行之事,唯不内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哉!”(《傅子·仁论》)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三)论信 “夫象天则地,履信思顺,以壹天下,此王者之信也。据法持正,行以不贰,此诸侯之信也。言出乎口,结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讲信修义,而人道定矣。若君不信以御臣,臣不信以奉君,父不信以教子,子不信以事父,夫不信以遇妇,妇不信以承夫;则君臣相疑于朝,父子相疑于家,夫妇相疑于室矣。小大混然而怀好心,上下纷然而竞相欺,人伦于是亡矣。”(《傅子·义信》)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四)论贵教 “人含五常之性,有善可因,有恶可改者乎!人之所重,莫重乎身。贵教之道行,士有仗节成义死而不顾者矣。此先王因善教义,因义而立得也。因善教义,故义成而教行;因义立礼,故礼设而义通。若夫商韩孙吴,知人性之贪得乐进,而不知兼济其善,于是束之以法,要之以功,使下唯力是恃,唯争是务,恃力务争,至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好利之心独用也。人怀好利之心,则善端没矣。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则同乎夷狄矣。其所以同,则同乎禽兽矣。不唯同乎禽兽,乱将甚焉,何者?禽兽保其性然者也。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无教节,是智巧日用,而相残无极也。相残无极,乱孰大焉?不济其善,而唯力是恃,其不大乱几稀耳。人之性,避害从利,故利出于礼让,即修礼让;利出于力争。则任力争。修礼让,则上安下顺而无侵夺;任力争,则父子几乎相危,而况于悠悠者乎!”(《傅子·贵教》)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五)论修德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故天下不正,修之国家;国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修弥近,而所济弥远。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正心之谓也。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动而不失正,天地可感,而况于人乎?况于万物乎?……古之大君子,修身治人,先正其心,自得而已矣。能自得,则无不得矣。苟自失,则无不失矣。无不得者,治天下有余,故否则保身居正,终年不失其和,达则兼善天下,物无不得其所;无不失者,营妻子不足,故否则是己非人,而祸逮乎其身,达则纵情用物,而殃及乎天下。 ……古之达治者,知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故先正其心。其心正于内,而后动静不妄。以率先天下,而后天下履正,而咸保其性也。斯远乎哉?求之心而已矣! ”(《傅子·正心》)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六)论品才识人 “凡品才有九,一曰德行,以立道本;二曰理才,以研事机;三曰政才,以经治体;四曰学才,以综典文;五曰武才,以御军旅;六曰农才,以教耕稼;七曰工才,以作器用;八曰商才,以兴国利;九曰辨才,以长讽议:此量才者也。”(《傅子·补遗》) “知人之难,莫难于别真伪。设所修出于为道者,则言自然而贵玄虚;所修出于为儒者,则言分制而贵公正;所修出于为纵横者,则言权宜而贵变常。九家殊务,各有其长,非所为难也。以默者观其行,以语者观其辞,以出者观其治,以处者观其学:四德或异,所观者有微,又非所为难也。所为难者,典说诡合,转应无穷:辱而言高,贪而言廉,贼而言仁,怯而言勇,诈而言信,淫而言贞,能设似而乱真,多端以疑暗,此凡人之所常惑,明主之所甚疾也。”(《傅子·补遗》)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七)论为学 “人之学者,如渴而饮河海也。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傅子·补遗》) “君子审其宗而后学,明其道而后行。”(《傅子·补遗》) “形自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声之平,不求响之和,而响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傅子·补遗》)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问题与讨论: 一、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傅玄“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观点的体会。 二、结合傅玄的“品才识人”论,谈谈你对当今人才及人才选拔问题的认识。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四节:颜之推及其家庭教育思想 一、颜之推的生平事迹 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祖见远、父协,并以义烈称。世善《周官》、《左氏》学,俱《南史》有传。之推年十二,遇梁湘东王自讲《庄》、《老》,之推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书史,无不该洽,辞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湘东王以为其国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湘东遣世子方诸镇郢州,以之推为中抚军府外兵参军,掌管记。遇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郎中王则以免。景平,还江陵。时湘东即位,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大将军李穆重之,送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遇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奔齐,经砥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文宣见,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后从至天泉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文宣乃曰:‘且停。’由是遂寝。后待诏文林馆,除司徒录事参军。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工尺牍,应对闲明,大为祖珽所重,令掌知馆事,判署文书。迁通直散骑常侍,俄领中书舍人。……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见礼重,寻以疾终。有文集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北史·颜之推传》)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颜氏家训》一书中,该书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之作,所谓“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该书共有七卷二十篇,依次为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和终制。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及早施教,严慈并重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颜氏家训·教子》)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敦伦尽分,俭约持家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颜氏家训·治家》)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三)谨慎交友,礼敬圣贤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覈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颜氏家训·慕贤》)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四)勤勉治学,躬行实践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人,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是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氏家训·勉学》)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五)名实相符,济世利民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颜氏家训·名实》)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六)知足淡泊,仁爱护生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世归心,勿轻慢也。……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颜氏家训·止足》)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问题与讨论: 结合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谈谈你对当今家庭教育状况的认识。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五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 九品中正制,又叫九品官人法,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士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因由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民众流徙日益频繁,户籍登考无从下手,察举制度的实施变得越发艰难。与此同时,东汉末年以来,世族势力逐渐崛起,其对政权争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为了得到世族集团的支持,进而实现争夺政权的目的,就必须要确保世族集团的利益得以顺利实现,而达此目的的一条捷径就是实行新式的人才选拔制度,以为世族集团谋取更多的官宦职位。因此,及至三国魏文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下,察举制正式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三国志·魏书·陈群传》)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方式 首先,在州置大中正,郡置中正。中正人选由本处高官中德才兼备者担任,一般乃由中央官员兼任,中正的任命由中央司徒府负责。 其次,郡中正官根据所管辖内士人的德才行状与出身门第将其划分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等九个等级。 再次,郡中正将其品评结果呈报本州大中正,大中正得据乡评,再行加以升降进退。然后再送中央司徒处决定最终品级,最后,再由吏部尚书授给官职。品第越高,官职越大。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三、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九品中正制最初实施时,尚能不完全囿于出身门第来品评人物的德才优劣。及至两晋以来,流弊渐起。中正官一职均由豪门世族所把持,品评人物基本按照出身门第来排列优劣。到了南北朝时期,终致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完全沦落为豪门世族维护自身优越地位和权势的保障工具,其为国选拔人才的功能几乎丧失殆尽。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问题与讨论: 结合“九品中正制”,谈谈你对当今人才选拔过程中,家庭出身对于人才选拔结果的影响。
/
本文档为【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