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2012-03-22 11页 pdf 686KB 1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86921

暂无简介

举报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年 月 第 四 纪 研 究 第 期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 朱士光 王元林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 呼 林 贵 陕西省文物局 , 西安 摘要 关 中地区地理位置特殊 , 是 中华 民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 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多次 明显的变化 。 通过对这一地区考古发掘 、 抱粉分析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史籍文献 、 地方志等资 料的收集 、 整理 、 分析 , 划分出全新世早期寒冷 、 全新世中期暖湿 、 西周冷干 、 春秋至西汉前期 暖润 、 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 、 隋和唐前中...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年 月 第 四 纪 研 究 第 期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 朱士光 王元林 陕西师范大学 , 西安 呼 林 贵 陕西省文物局 , 西安 摘要 关 中地区地理位置特殊 , 是 中华 民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 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多次 明显的变化 。 通过对这一地区考古发掘 、 抱粉研究成果以及丰富的史籍文献 、 地方志等资 料的收集 、 整理 、 分析 , 划分出全新世早期寒冷 、 全新世中期暖湿 、 西周冷干 、 春秋至西汉前期 暖润 、 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 、 隋和唐前中期暖润 、 唐后期至北宋凉干 、 金前期温干 、 金后期和元 凉干 、 明清冷干等 个气候变化阶段 , 从而建立起该地区历史时期完整的气候变化序列 。 主词 历史时期 关中地 区 气候变化 引言 关 中地 区位于陕西省 中部 , 南依秦岭 , 北止于黄龙 山与桥 山 , 西至陇山 , 东抵黄河之 滨 , 现为西安 、 咸 阳 、 宝鸡 、 渭南 、 铜川等 市所辖 。 这一地 区大致与渭河断陷地堑一致 , 渭 河横贯东西 , 因而 中部为渭河河流 阶地地 区 , 其北为渭北黄土台源区 , 其南为一连 串的秦 岭北麓冲一洪积扇 。 关中地 区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 。 约 巧 就有蓝 田猿人在这里生息繁 衍 。 到冰后期之全新世 中期 , 也 即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时期 , 这一带原始农牧业生产曾繁 荣一时 , 是仰韶文化及之前的老官台文化和之后 的龙 山文化主要分布地 区 , 西安半坡 、 临 撞姜寨以及华县老官台 、 宝鸡北首岭与华阴横阵村 、 长安客省庄是这 种类型文化最具代 性的遗址 。 夏 、 商之后 , 自西周起直至唐代 , 在约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 , 先后有西周 、 秦 、 西汉 、 隋 、 唐等 个王朝和政权以及更始 、 赤眉 、 大齐等 个农 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在关 中 地 区 中部的西安小平原上建都 , 历时 年 。 唐以后之封建王朝 , 虽不再在该地建都 , 但 西安仍然是陕西 , 乃至西北地 区的重镇 。 由此可知 关中地 区是我 国传统文化的 中心地 区 之一 , 文化积累极为丰富 , 古代遗址多达五六千处 此外 , 古代典籍中涉及它的 自然和人文 状况 的文献资料也颇为丰富 , 历时既久 , 也较连贯 。 这些遗址和史籍 , 无疑 对研究这一地 第一作者简介 朱士光 男 岁 教授 历史地理学专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批准号 “ 九五 ”规划重点资助项 目 一 刁 收稿 , 一 一 收修改稿 第 四 纪 研 究 年 区之气候变化以至整个 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是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 特别是 自秦始皇 统一全 国以来 的 年间 , 在许多历史 阶段 , 根据史料 , 再配合上其它一些研究成果 如 考古发掘 、 树木年轮 、 抱粉分析 、 黄土地层和沉积物分析等研究资料 , 可在气候变化史研 究方面 , 建立起时间分辨率达到 以 年为单元 , 甚至 以年为单元的标尺 。 这一得 “ 地 ”独厚 的优越条件 , 是我国其它地 区很难具备的 。 就是再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 也即全新世早 期 , 也可借助考古学 、 第 四纪地质学 的研究手段和现 已取得 的研究成果 , 建立起整个全新 世气候变化之序列 。 这在国内目前尚不多见 。 因而对这一地区整个历史时期 , 也即全 新世时期之气候变化进行系统的复原研究 , 对推动我 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之研究 , 无疑是 有其一定意义的 。 本文即尝试着对之做一次简要的论述 。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全新世早 、 中期 全新世早期 , 因刚脱离开大理冰期而跨人冰后期 , 所以气候还 比较寒冷 。 关中地区也 是这样 。 蓝 田县拽湖镇一带在含有半坡遗址文化遗物的地层下之相 当于全新世早期的地 层 中 , 发现有高 山冷水型硅藻 。 而西安市东郊半坡大 围沟及富平县姚村剖面之袍粉分 析结果均表 明 , 全新世早期草本花粉 占绝对优势 , 乔木花粉不仅数量少 , 而且主要是松属 等 针 叶 树 种 , 阔 叶 树 种 虽 有 , 但 仅 有 个 别 的 栋 、 桦 等 属 表 明 当 时 关 中 一 带气 候 有所 回 升 , 但仍偏寒冷 , 估计 一 之全新世早期年平均温度较今低 一 。 全新世中期 , 全球气候进一步 回暖 , 被称为 “ 气候适宜期 ” , 关 中也不例外 。 前述之半 坡大 围沟 与姚村剖面之袍粉分析表 明 , 这一 时期 以乔木花粉 明显增加为最为主要 的特 征 。 虽然半坡剖面 中 , 针叶树花粉所 占比重较大 , 但阔叶树中 , 却有连翘 、 漆等喜暖湿的乔 木种属 。 加上在半坡遗址之 动物遗骸中 , 发现有集 、 竹 鼠等亚热带动物种属 , 说明 当时 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 应为亚热带气候 。 从半坡及临撞姜寨遗址中出土有鲤鱼 、 草鱼等多种 鱼类遗骨 与大量鱼钩 、 鱼叉 、 石 网坠等生产工具以及鱼纹 、 网纹陶器看 , 那 时关 中地 区河 流之水位较今高 , 径流量较今大 。 最近在华县柳枝镇泉护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发现了 已 经炭化的稻米颗粒 ’ 。 这些均 表 明 一 之仰 韶文化时期 , 雨量也较今丰 沛 。 因而 当时应为亚热带暖热潮湿之气候 。 竺可祯断定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墟 时期 , 即 到约 , 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 ℃左右 , 一月温度大约 比现在高 一 ℃ 。 年降水量估计较现在要多 一 。 而全新世 中期 的后一 阶段 , 即 一 之龙山文化时期 , 从半坡与姚村剖面之抱粉分析资料 中已可看 出 , 由于乔 木花粉较前一 阶段有所减少 , 篙等草本花粉有所增多 , 这一 阶段气温较仰韶 时期略为偏 凉 , 但仍较现今温暖 , 降水量较仰韶 时期却明显偏少 , 当然仍较现今丰沛 。 这一结论还可 从扶风县案板遗址之动物遗存和抱粉分析结果得到证实 。 在这一遗址之龙 山时期文化层 中 , 一方面发现有竹 鼠 、 耍等喜暖湿动物种属 , 同时又发现有较多 的啮齿 目 、 偶蹄 目等草 王兆麟 我省新石器考古获重大发现 , 泉护村出土炭化稻米发掘出半地穴式居住基址 西安 日报 , 一 刁 期 朱士光等 历史时期关中地 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原型动物种属 。 在抱粉中 , 木本植物花粉 比例略有降低 , 草本花粉略有增加 。 木本花粉 中阔叶树种 已不如前一时期繁多 , 但仍较多 出现 针叶树种 中松属变化不大 , 仅柏属稍有 增加 。 这一花粉组合反 映的是针 、 阔叶混交林与草原兼有 的植被 , 仍较温暖 , 但 已呈现变 干趋势 , 是温暖半湿润气候 。 就地带性而言 , 仍应属亚热带气候 。 先周 、 西周 、 春秋 、 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着西周建立前之先周时期 , 也 即夏 、 商这两个奴隶制王朝 时期 约公元 前 世纪至公元前 世纪 。 这一 时期之气候状况 , 根据扶风县案板遗址抱粉分析资 料 , 应 与龙 山 文化 时期 一样 , 也是 温 暖半湿润气候 。 周原 的 卜骨 中发现有 “狩 咒 ” 的刻 辞 , “兑 , 在古代 即指犀 , 这与殷墟 甲骨文 中多次出现 “ 获兑 ” 的记载 相互 印证 , 也证明 先周 时期关 中地 区与太行山东南麓一样 , 气候是温暖的 , 也是较为湿润 的 。 西周初年 , 也就是 , 全球气温开始 明显降低 。 竺可祯在 “ 中国近五千年 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一文 中 , 曾举例说明西周 时期气候 曾较寒冷 , 内中特地引用 了 “ 诗经 · 幽风 · 七月 ” 一诗 中 “八月剥枣 , 十月获稻 ” 等诗句 , 说明幽地 今陕西彬县等地 —笔者注 之物候晚于 中原等地 , 因而气候偏寒 。 实际上前述姚村和案板剖面之袍粉分 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 这两个剖面相 当于西周 时期的层位 中均发现 有乔木花粉 明显减少 、 草本花粉急剧增多 的现象 , 说明关 中一带气候变得冷干 。 此外 , 《竹 书纪年 》上记载 , 周幽王 四年 公元前 年 关中 “六月 陨霜 ” , 也证明 当时气候较冷 。 当 时之年平均温度较今低 约 一 ℃ , 年均 降水量也略少于现在 。 正是 由于这一变化 , 使我 国之地质地理环境 随同全球其它地 区一道 , 进人了全新世晚期 。 到春秋时期 公元前 一 公元前 年 , 关 中地 区气温又有所 回暖 。 《诗经 》中之 “ 秦风 ”是春秋时的作 品 , 由于平王东迁后封秦襄公为诸侯 , 秦地扩大到西周 王毓一带 , 所 以 “秦风 ” 中不少诗篇写的是关 中之风物 , 从中也可窥视 出 当时之气候状况 。 如 “ 车邻 ”一 诗 中写有 “ 阪有漆 , 陨有栗 ” , “ 终南 ” 一诗写有 “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 ”等诗句 。 漆 、 梅 皆为 亚热带乔木 , 春秋时能生长于关中一带 , 足见气候较今暖湿 。 梅树春秋时期生长于关中地 区不仅见于典籍记载 , 还为考古发现所证实 。 年代在径 阳县高家堡发掘 的戈国墓 中 , 就在 出土的好几个鼎 、 高鼎 、 方鼎所烹煮的肉食和面食中发现了数量不等 的梅之果实 、 果 核 , 而且其数量与食物量成正 比 , 在其中一个大鼎 中就贮有 颗梅实 。 战国时期 公元前 一 公元前 年 , 关 中气候仍以温暖为主 。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 《吕氏春秋 》一书 , 是 曾任秦 国垂相 , 被赢政尊为仲父 的吕不 韦召集儒士所著 。 书中所述 , 多有涉及关中农事政情者 。 其卷二 “ 仲春纪 ”就载有 “ 仲春之月 ⋯ ⋯桃李华 。 ⋯ ⋯玄鸟 至 。 ” 当时关中桃李开花与燕 玄 鸟 始见之时间 比清初 以来要早 , 说明气候较今温暖 。 据 《史记 》之 “秦本纪 ”及 “秦始皇本纪 ”载 , 秦献公十六年 公元前 年 与秦孝公十六年 公 元前 年 , 关中曾出现过 “桃冬花 ”和 “ 桃李冬华 ”等暖冬现象 , 也是气候偏暖的迹象 。 秦汉时期 秦始皇所建立 的秦王朝 公元前 一 公元前 年 为时短暂 , 且史籍 中所载 当时 气候状况之史实网如 , 故可并人西汉时期 公元前 一 年 一并研讨 。 第 四 纪 研 究 年 秦王朝与西汉前期 , 因承接春秋 、 战国时期之后 , 关中地 区气候依然保持温暖湿润状 况 。 《史记 · 货殖列传 》中提及 的 “渭川千亩竹 ”及《汉书 · 地理志 》中所述 关 中地 区 “有 粤 、 杜竹林 , 南 山檀拓 ” , 均为 当时气候暖于现今之确证 。 近来有学者通过对秦兵 马俑一 号坑 出现的大量淤泥及在陵园范 围 内专门修建的防水堤坝 、 完善的排水系统 、 高质量 的 排水管道等现象的研究 , 得出了秦代关 中气候温暖 、 湿润多雨 的结论 。’ 。 据此可判断 , 秦 与西汉前期 同春秋 、 战国时期一样 , 气候暖润 , 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 一 ℃ , 年均 降水量 也多于现在 。 西汉后期 , 即武帝之后 , 关 中气候又开始转寒 , 据《汉书 · 五行志 》记载 , 在武帝元狩 元年 公元前 年 以前 , 仅文帝前元四年 公元前 年 六月 与景帝中元六年 公元前 年 三月有 “ 大雨雪 ” 的记录 , 而 自武帝元狩元年以后 , 则先后在元鼎二年 公元前 巧 年 三月 、 元鼎三年 公元前 年 四月 、 元帝建昭 四年 公元前 年 三月和成帝 阳朔四 年 公元前 年 四月发生大雨雪事件 。 前后相 比 , 后期之气候显然较前期寒冷 。 又据汉 成帝时 曾任议郎的祀胜之所著之农书记载 , 西汉后期关 中种麦以夏至后 日最为适宜 , “早种 , 则穗强而有节 晚种 , 则穗小而少实 ” 。 夏至后 日 , 尚在 白露前 。 现在关 中种 麦一般均在秋分之后 , 较西汉后期要晚约 天 。 这也表明 当时气候要较今偏冷 。 东汉时期 一 年 关 中气候仍然寒冷 。 史载 “ 自王莽 以来 , 天下旱霜连年 , 百谷 不成 ” ‘’ 。 而搜检东汉史籍 , 关于严寒和干旱的记载颇不少见 , 如献帝初平 四年 年 六 月长安 “ 寒风如冬时 ” ’ , 兴平元年 年 自四月至七月 “ 三辅大旱 ” ’ 。 相反 , 在整个东汉 时期 , 史籍中竟无一次夏懊热或冬暖无冰雪的记载 , 足证 当时气候确实偏寒 。 曹魏 、 西晋 、 六国 、 北朝时期 曹魏 、 西晋 、 十六 国 、 北朝 时期 , 起 自魏文帝曹工黄初元年 年 , 止于北周静帝大 定元年 年 , 历时三个半世纪 。 这一时期关 中地 区气候之特点与东汉时相似 , 即寒冷 干旱 , 且程度均较东汉有过之而无不及 。 《晋书 · 五行志 》中就直言 自太康 晋武帝年号 , 一 年 以后 “ 无年不旱 ” 。 语虽夸大 ,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 映 了 当时干旱之严重程 度 。 关 中地区也多次出现旱 、 蝗的记载 。 同时 , 这一时期 “酷寒过甚 ” 的话语也见于史籍 。 关 中地 区 自西晋至北魏 , 在《晋 书 》 、 《魏书 》中也多次记录有 “大霜 , 禾豆尽死 ” , “ 陨霜 , 杀 桑麦 ” 等现象 相反却没有夏热冬 暖的记录 。 这些史实证实曹魏 、 西晋 、 十六 国 、 北朝 时 期 , 关 中地 区与西汉后期 、 东汉时期一样 , 均属凉干气候 。 隋 、 唐 、 五代时期 进人隋代 , 关 中气候出现趋暖的波动 。 隋朝享 国 年 一 年 , 关 中地 区仅在 “世祖光武皇帝纪 ” 见 《东观汉记 》, 卷一 “ 五行志 ” 三 见八后汉书 》, 志第十五 “ 孝献帝纪 ” 见 《后汉书 》, 卷九 “五行志 ” 下 见 《晋书 》, 卷二十九 “灵征志 ”上 见 《魏书 》, 卷一百一十二上 期 朱士光等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年 有 “ 十一月 ⋯ , 京师大风雪 ”的记载 ‘ 。 这显然较曹魏 、 西晋 、 十 六 国 、 北朝 时期大霜酷寒之气候要和 暖 。 但这一 时期 关 中旱象仍较多 , 如开皇六年 年 八月 “ 关 内七 州旱 ” ’ , 开皇十 四年 年 五月 “ 关 内诸州旱 ” , 八月 “ 关 中大旱 ” ‘ 。 说 明关中仍较干旱 。 唐继隋后 , 历时 年 一 年 , 且是我 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强盛 的王 朝 。 因关 中为王瓷所在 , 因而关于这一地 区之气候状况史籍上记载较详 。 据 日唐书 》及 《新唐书 》中之帝纪与 “ 五行志 ”之记载 , 有唐一代关中地 区冬无冰雪的年份竟达 个 , 即 唐太宗贞观二 十三年 年 , 唐高宗永徽二年 年 、 麟德元年 年 、 总章二年 年 、 仪凤二年 年 , 武则天皇后垂拱二年 年 , 唐玄宗开元三年 年 、 开 元九年 年 、 开元十七年 年 、 天宝元年 年 、 天宝二年 年 , 唐代宗大历 八年 年 、 大历十二年 年 , 唐德宗建 中元年 年 、 贞元七年 年 , 唐嘻宗 乾符三年 年 。 这在我 国历史上各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 。 这表 明唐代气候确是偏暖 的 。 结合唐长安城 内外仍长有梅树 ” , 皇宫中种有柑橘并能结实 的事实看 , 当时气温要 高于现在 。 唐代气候较为暖热还可从考古资料 中得到印证 。 从发掘 出土 的唐代各种人物俑和 墓 室 壁 画 中可 以 发 现 , 当时不论男 女老 幼衣着 均 比较单薄 , 特别是 仕女 , 更是坦胸露 背 , 蝉衣 轻盈 。 而 以后之宋 、 元 、 明时的人物俑 , 大多 以身着棉袍厚衣 为主 。 同时唐代帝 王 贵族常往 山 区之 九成宫 、 玉 华宫 、 翠微宫 、 华清宫等离宫别馆避暑 , 京城官员也每 在盛暑之 日获准放假 , 不 用上朝 。 这些生活习俗 , 也都从侧面反 映了 当时关 中之气候状 况 。 当然 , 唐代史籍 中也有一些关 中地 区冬季大雪苦寒的记载 。 但若将冬无雪与冬有大 雨雪 的记载两相 进行 比较 , 就可看 出 , 在唐代前期和 中期 , 即唐德宗贞元年间 一 年 以前之 世纪 、 世纪 , 气候是 以暖冬为主 , 气温偏高 。 而在唐代后期 , 即贞元年间之后 的 世纪 , 则 以寒冬为主 , 也有春 、 秋出现霜雪害稼的现象 。 这表明到唐代后期 , 气候又一 次转寒 , 且延至五代时期 一 年 。 就降水情况而言 , 隋 、 唐 、 五代时期较曹魏 、 西晋 、 十六 国 、 北朝时期有所增加 , 但旱灾 仍时有发生 。 总的看来 , 隋与唐前 、 中期为接近亚热带的暖润气候 , 年平均温度高于现代 ℃左右 , 年均降水量也略多于现在 唐后期及五代时期 , 气候又转向凉干 。 北宋 、 金 、 元时期 北宋时期 一 年 , 关中地 区气候继续偏凉 , 梅树 已绝迹 。 因而苏轼出任凤翔 府 治今凤翔县 —笔者注 判官时 , 见关中无梅 , 在转而 咏诵杏的诗篇 “杏 ” 中写道 “ 关 中 “ 高祖纪 ”下 见 《隋书 》, 卷二 “ 高祖纪 ”上 见 《隋书 》, 卷一 曹 邺 “梅妃传 ” 见 《说邪 》, 卷三十八 元 核 “ 和乐天秋题曲江 ” 见 《元微之长庆集 》, 卷六 段成式 《酉 阳杂姐 》, 卷十八 李德裕 “瑞橘赋 · 序 ” 见 《李文饶文集 》, 卷二十 第 四 纪 研 究 年 幸无梅 , 赖汝充鼎和 ” ‘ , 。 同时北宋史籍 中涉及关 中地 区异常气候 , 全无 “冬懊 ” 、 “夏热 ”等 记载 , 却有宋太宗淳化三年 年 九月关中中部京兆府 “大雪杀苗稼 ”“ 事件 。 至于旱灾 情 况 , 可说终北 宋一 代 , 史 不 绝 书 。 在 自宋太祖建 隆三 年 年 至宋徽宗 宣 和 五年 年 的 年 中 , 关 中地 区见于史载的旱灾就达 次 。 其中一半 以上是涉及关中全 境 的 , 两年 , 甚至三年连旱的情况也多次出现 。 这表明北宋时关 中地区是凉干气候 。 金代 巧一 年 , 在其前期 , 即 世纪时 , 史籍中未见关 中地 区有霜冻 、 严寒记 载 , 且京兆府 治今西安市 —笔者注 、 凤翔府仍设有 司竹监 , 说明气温略有回升 , 是温干 型气候 , 年平均温度略高于现在 但至后期 , 如金哀宗正大五年 年 冬 , 已有严寒天气 出现 , 表明到 世纪时 , 气候又有所转寒 。 与北宋时相似 , 金代关中地 区旱象依然严重 , 不仅旱灾发生频率与北宋时期接近 , 且多次发生包括整个关 中地 区并波及陕西全境 的大 旱灾 。 金初 熙宗 皇 统二年 年 ,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 , 冬十二月 , 甚 至 出现 “ 径 、 渭 、 溺 、 沪皆竭 , ⋯ ⋯郡 邑遂空 ” 的景象 , 有的旱灾还伴生着蝗灾 。 元代 一 年 关 中地 区气候基本上是沿袭金代气候变化趋势续有发展 , 且寒 冷干燥均 较金代后期有所加剧 。 据《元史 · 五行志 》等的记载 , 元代关 中之 “ 陨霜杀稼 ” 、 “井水冰 ”等寒冷事件较金代 明显增加 金代仅 次 而元代就有 次 , 即中统三年 年 五月咸宁县 治今西安市 区 —笔者注 有霜 , 至元二十七年 年 五月渭南县 治今渭 南市 区 —笔者注 “ 陨霜杀稼 ” , 元贞二年 年 八月咸宁县 “ 陨霜 杀稼 ” , 延 枯元年 年 闰三月 陇州 治今陇县 —笔者注 “霜杀桑 ” , 延 枯六年 年 三月 同州 治 今大荔县 —笔者注 “ 陨霜 ” , 至顺元年 年 七月邢州 治今彬县 —笔者注 等地“ 陨霜杀稼 ” , 至正二 十七年 年 十二月咸宁县 “ 井水结冰 ” , 至正二十八年 年 四月奉元路 治今西安市 区 —笔者注 “ 陨霜杀稼 ” 。 再考虑到元代历 时较金代为短 , 元 代寒冷现象出现之频度更超过了金代 。 但就元代 出现寒冷事件之程度看 , 却都不严重 , 仅 止伤害禾稼而 已 , 尚无积雪盈尺 、 冻死人畜等现象 。 所 以元代之气温状况还是温凉型 的 , 而并非严寒型 。 然而从旱 场清况看 , 却较为严重 , 仅就 目前 已统计到 的发生于关 中地 区的 次旱灾看 , 已 占元代统治年份的四分之一 , 其中成宗大德六年至大德十年 一 年 连续五年大旱 ” , 泰定帝泰定三年 年 至文宗天历二年 年 连续四年 的干 旱 , 均造成惨重的损失 。 由此可见 , 元代之气候也为凉干型气候 。 明清时期 明代 一 年 和清代 一 年 是一个更为寒冷干燥的时期 , 在欧洲被 称为 “ 现代小冰期 ” ’〕 。 通过对明清时期之正史和地方志 中有关气候灾异资料之收集和分 析 , 可以证实关 中地区这一时期气候状况也是如此 。 该诗收人《苏东坡集 》第四册 , 页 , 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 五行志 ”一 见 《宋史 》 , 卷六十二 “哀宗纪 ”上 见 《金史 》, 卷十七 “ 五行志 ”五 见 《宋史 》, 卷六十七 “成宗纪 ”三 、 四 见 《元史 》, 卷二十 、 卷二十一 “ 五行志 ”一 见 《元史 》 , 卷五十 “ 文宗纪 ” 三 见 《元史 》, 卷三十三 期 朱士光等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根据对收集到 的明代关 中地 区严寒 、 大雪 、 霜冻和干旱灾害资料 , 可按它们发生 的年 份制成表 。 通过表 并结合异常气候之程度可 以看出 , 明代关中地 区在 世纪后半叶 、 世纪 年代至 世纪 年代气候颇为寒冷 , 在 世纪后半叶以及 世纪初至 年 代气温略有 回升 而干旱 自 世纪初开始迄于 明末 , 则几乎是连绵不 断 , 其中又以 世纪 后半叶和 世纪前半叶频度最大 , 旱情严重程度则 以 明亡前之半个世纪 , 即 世纪前半 叶为最 。 表 明代异常气候事件发生年代一览表 年代 严寒 、 大雪 、 霜冻 ‘ 旱 肠 灾 害材 一世纪的四分之一 年 三 , 四 , , 年 一 , , , , , , , 二 , , , , , , , , , , , , 于三 , , , , , , , , , , , , , , , , 四 , , , , , , , , , , , , , , , , , , , 年 一 , , , , , , , 二 , , , , , , , , , , , 三 , , , , , , , 四 , , , , , , , , , , , , 年 一 , , , , , , , , , , , , , , , 二 , , , , , , , , , , , , , , , 史料来源主要有明代英宗 、 代宗 、 宪宗 、 孝宗 、 神宗 、 光宗等帝实录和《明史 · 五行志 》 、《古今图书集成 · 庶 征典 》 、 《续文献通考 》以及清和 民国时期所修周至 、 径 阳等县之县志 义料来源主要有 明代太祖 、 成祖 、 仁宗 、 宣宗 、 英宗 、 代宗 、 宪宗 、 孝宗 、 武宗 、 世宗 、 穆宗 、 神宗 、 熹宗等帝实 录 , 《明史 》之 “帝纪 ”和 “五行志 ” , 明 、 清 、 民 国时期所修之《陕西通志 》 、 《凤翔府志 》以及岐山 、 三原 、 兴平 、 周至 、 富平等 县之县志 对于现 已收集到 的清代关 中地区严寒 、 大雪 、 霜冻和干旱灾害资料 , 也按对明代相 同 资料 的处理方式制成表 。 从表 并结合异常气候之表现程度进行分析 , 可 以看 出 , 清代 承明代之后 , 就气温状况看 , 以 世纪后半叶及 世纪后半叶最为寒冷 , 世纪及 世 纪前半 叶较为和 暖 就干旱状况论 , 尽管其总 的状况也与 明代相似 , 整个清代均可称之为 是一个干旱时期 , 但 比较而言 , 又 以 世纪后半叶及 世纪 年代迄于本世纪初清亡更 显干燥 , 其间之 世纪及 世纪 一 年代旱情有所和缓 。 第 四 纪 研 究 年 表 清代异常气候事件发生年代一览表 年代 一世纪的四分之一 严寒 、 大雪 、 霜冻 旱 肠 灾 害 年 , , , , , , , , 二三四 年 , , , , , 四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 , , , 年 , , , , , , , , , , , , , , , , , 史料来源主要有清代世祖 、 圣祖 、 高宗 、 仁宗等帝实录 , 《故宫档案 》, 清和 民国时期所修之《续修陕西通志稿 《凤翔府志 》 、《华州志 》以及咸阳 、 同官 、 径 阳 、 富平 、 礼泉 、 三原 、 蓝田 、 华阴 、 临憧 、 朝邑 、 眉县 、 武功 、 麟游等县之县志 史料来源主要有清代圣祖 、 高宗 、 仁宗 、 宣宗 、 穆宗 、 德宗等帝实录 , 《清史稿 · 灾异志 》, 《故宫档案 》, 清和 民国 时期所修之《续修陕西通志稿 》 、《西安府 志 》 、 《凤翔府志 》 、《同州 府志 》以 及宝鸡 、 扶风 、 眉 县 、 同官 、 周 至 、 临淦 、 长 安 、 礼泉 、 富平 、 大荔 、 澄城 、 韩城 、 华县 、 渔关等县 厅 之县 厅 志 结语 以 上所述 , 为 了方便排 比史料 、 罗列论据 , 基本上采取 了按朝代叙述 的方式 。 但在对 关 中地 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整个过程进行 了前述轮廓式 的简要论述之后 , 可 以看到这 一地 区历史时期之气候变化实际上经历了下列 个阶段 第 阶段 全新世早期寒冷气候 , 约 一 , 年平均温度较今低 一 ℃ 。 第 阶段 全新世 中期暖湿气候 , 约 一 。 其中 一 之仰韶文化时期 , 年平均温度较今高 ℃左右 , 年均降水量较今多 一 , 为亚热带 暖热潮湿气候 一 之龙山文化时期及 一 之先周 时期 , 年 平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较仰韶文化时期略有减少 , 为亚热带温暖半湿润气候 。 第 阶段 西周 时期冷干气候 , 时间为公元前 世纪至公元前 世纪 中期 。 年平 均温度较今低约 一 ℃ , 年均降水量也略少于现在 。 第 阶段 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润气候 , 时间为公元前 世纪中期至公元前 世纪 , 包括春秋 、 战国 、 秦与西汉前期 。 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 一 ℃ , 年均降水量也多于现在 , 因 而有竹类等亚热带植物大面积地生长 。 期 朱士光等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第 阶段 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 , 时间为公元前 世纪至 世纪 。 第 阶段 隋和唐前 、 中期暖润气候 , 时间为 一 世纪 。 年平均温度高于现代 ℃ 左右 , 年均降水量也略多于现在 。 第 阶段 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 , 时间为 一 世纪 。 第 阶段 金前期温干气候 , 时间为 世纪 。 年平均温度 略高于现在 。 第 阶段 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 , 时间为 世纪和 世纪前半叶 。 第 阶段 明清时期冷干气候 。 有学者指 出这是 “现代小冰期 ” , 时间为 世纪后 半叶至 世纪初 。 在上述每个阶段 内 , 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还有较小尺度 的波动变化 。 这在明清 时期表现较为明显 。 从前述 个阶段 的气候变化状况看 , 历史时期关 中地 区与全国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 基本上是 同向 , 总 的变化格局也是一致的 。 但并不完全同步 , 这 当与关中地区所处的地理 位置及其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有关 。 其变化特点之一是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 , 而降水量变化之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之幅度 。 导致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目前尚在继续探 讨之 中 。 无疑这是 一个很值得下功夫研究 的问题 。 当然这一 问题也应包括各历史 阶段 年平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变化幅度究竟达到什么程度 。 参 考 文 献 李家英 , 黄成彦 陕西蓝 田全新世硅藻化石 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编 陕西蓝 田新生界 现场会议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一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黄土高原地区 自然环境及其演变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一 段万调 , 浦庆余 , 吴锡浩 我国第 四纪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见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 所编 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 一九七八年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一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一 竺可祯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学报 , , 一 傅 勇 陕西扶风案板遗址动物遗存的研究 考古与文物 , , , 一 王世和 , 张宏彦 , 傅 勇等 案板遗址抱粉分析 见 周昆叔主编 环境考古研究 , 第一辑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 一 李学勤 西周 甲骨的几点研究 文物 , , 一 文焕然 , 何业恒 , 高耀亭 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 见 文焕然等著 中国历史 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重 庆 重庆出版社 , 一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高家堡戈国墓 西安 三秦出版社 , 张仲立 秦俑一号坑沉降与关中秦代气候分布 见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 》编委会 秦文化论丛 , 第四辑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 一 石声汉译释 祀胜之书今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张家诚等编著 气候变迁及其原因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 第 四 纪 研 究 年 悦 从 万 阴 伙 ‘ “站 ’ 及 刀 从 万 , , ’ , , 孤 丸 , 凡 丘 , , , , 凡 , , 们 伽 ’ 恤 而 , 一 而 】 , , 切 , , , , , , , , 伪 , ‘ , 而 , , , , , 比 , , , , 胡 , 期 朱士光等 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扬 , , 一 , , 讲 一 一 , 详 , 一 一 一 , 一 , 一 , 一 一 , 一 , 一 , , 一 , 赶 一 , , 闭 , ,
/
本文档为【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