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通货膨胀

2012-03-16 19页 ppt 835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7913

暂无简介

举报
通货膨胀null第8章 通货膨胀第8章 通货膨胀据说列宁曾断言,捣毁资本主义制度的最有效办法是破坏它的货币。不断地借助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而不宣地没收其公民的大部分财富。 —J·M·凯恩斯 通货膨胀:货币主义的解释及其验证 通货膨胀的影响或成本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通货膨胀的总供求解释 反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膨胀对策§8.1 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解释及其验证 看图识通货膨胀§8.1 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解释及其验证 看图识通货膨胀普遍的或物价派(凯恩斯主义派)观点: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称为通货膨胀。 注意各图中对物价水平的...
通货膨胀
null第8章 通货膨胀第8章 通货膨胀据说列宁曾断言,捣毁资本主义的最有效办法是破坏它的货币。不断地借助通货膨胀,政府可以秘而不宣地没收其公民的大部分财富。 —J·M·凯恩斯 通货膨胀:货币主义的解释及其验证 通货膨胀的影响或成本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通货膨胀的总供求解释 反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膨胀对策§8.1 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解释及其验证 看图识通货膨胀§8.1 通货膨胀:货币主义解释及其验证 看图识通货膨胀普遍的或物价派(凯恩斯主义派)观点: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称为通货膨胀。 注意各图中对物价水平的不同述(不同衡量指标)货币供求解释: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货币供求解释: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货币派(自由主义派)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 通货就是货币,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或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而供给短缺也会导致物价上涨。但物价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的原因只能是货币量的过度增长。货币供求均衡与均衡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 物价上涨与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两种表述 名义货币需求与物价正相关。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存在反向关系,名义货币需求与货币价值存在反向关系。 下图显示了货币供求均衡与均衡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回顾第3章的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货币注入的影响与货币数量论 读图填空:货币供给翻番,A点均衡的破坏到新均衡B的调整过程。 货币数量论: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弗里德曼: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货币流通速度V(velocity of circulation) 经济中流通的货币一年内购买物品和劳务的平均换手次数。表示一年内一个国家货币存量被用于购买经济中的产出量的平均次数。 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表达货币与价格联系 V=(P·Y)/M or V=GDPM 式中M为货币供应量,GDP为名义产出量,Y表示实际产出。 窝窝头经济:数字练习 假设经济中只有一种商品—窝窝头,总货币供给为100元,窝窝头产量为1000斤,每斤窝窝头平均价格0.5元,那末利用上述交易方程式,货币流通速度为(10000.5)/100=5,即一年中每元钱在交易中被换手5次。 2000年我国GDP为88190亿元,现金(M0)流通量为14653亿元,广义货币(M2)为134610亿元,依据公式(1)计算,M0的流通速度为6.0,M2的流通速度为0.66。换言之,现金平均每年被换手6次,广义货币每年换手不到0.7次。货币数量论方程:交易方程式变形 V=(P·Y)/M MV=P  Y 即:货币数量乘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产品价格乘产量。说明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个变量中的一个上:物价水平必然上升,或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下降,或产出增加。 货币数量论者认为货币供给迅速增加时结果是高通货膨胀: 1.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较为稳定的。 2.因此改变货币供给量M就引起名义产量价值P·Y同比例变动。 3.实际产出Y主要由供给因素和可以得到的技术决定。特别地,由于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并不影响产量。 4.所以当改变货币供给M并引起名义产量P  Y相应的变动时,这些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 现代货币学派(modern monetarism)改造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这一传统。他们的核心观点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在短期内决定产出水平,在长期决定物价水平。中国经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中国经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V下降的解释:落后国家的经济货币化 经济货币化指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成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早已经完成了货币化进程,发展中国家经济或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经历体制转型。自给经济转变为交换经济,计划协调的经济逐步融入市场经济,意味着经济运行需要更多货币媒介手段。 货币增长既要满足真实产出和价格上升对媒介手段的需要,另外要满足经济货币化进程对货币额外增加需要。仅看名义GDP增幅与货币增幅关系,就会发现二者出现越来越大差距,形成货币流通下降现象。 1980年代时,货币工资收入仅体现吃和穿(也有部分不是货币如粮票布票等),所以当时拿到钱后很快便用完储蓄也极少。所以V速快。再次证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验规律不适合中国,应用西方理论时应注意通货膨胀分类:按年度物价涨幅通货膨胀分类:按年度物价涨幅温和通货膨胀:年度物价上涨幅度不超过10%。 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百分比超过两位数低于三位数. 超速或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三位数或更高. 有经济学家把不会显著改变相对价格和收入分配的通货膨胀称作温和通货膨胀(modest inflation);把年上涨率超过50%或者100-200%的称为奔腾通货膨胀(galloping inflation),年率超过1000%的称为超速通货膨胀。 超速通货膨胀验证货币主义观点 超速通货膨胀时一般物价水平可能每年上升几百或几千倍。因年度真实产出增长通常难以超过10%,货币流通速度变动也比较有限,相对于超速通货膨胀的物价上升水平可忽略不计。货币数量论涉及的四个因素中有两个可以假定相对不变,物价水平猛涨必然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相同数量级的飙升。经济学家对历史上发生的多次超速通货膨胀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与一般物价变动之间确实存在紧密联系。因而,货币数量论关于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的立论,在超速通货膨胀场合得到有力证实。§8.2通货膨胀的影响或成本 感受超速通货膨胀§8.2通货膨胀的影响或成本 感受超速通货膨胀美南北战争时南部联邦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过去我们一般都在兜里装着钱去商店购物,将买到的食物装在篮子里带回来;而现在我们是用篮子装钱,再用衣兜装回所买的食品。除了纸票子以外,一切都十分缺乏!物价一片混乱,生产也一塌糊涂。以前一顿饭的价钱和一张歌剧票差不多,可现在却几乎是原来的20倍。每个人都在囤积“东西”,并尽力抛掉“不值钱”的纸币,这就将“值钱”的金属货币赶出了流通领域。结果,人们的生活部分地退回到极不方便的物物交换时代。 1988年秋季的中国 计划经济使各种物品价格比价极不合理,当时主流经济理论认为价格市场化是经济改革的关键,中央提出改革要闯物价关。在物价水平已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由此引发了通货膨胀的恐慌(由预期而生的恐慌),形成了疯狂的抢购潮。更有人利用计划物资审批权力趁机倒上一把……德国恶性通货膨胀 记载最完全的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在本世纪20年代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在本世纪20年代初,年轻的德意志魏玛共和国正竭力偿还苛刻的债款,以满足债权人的要求。当时它无法借到或征集到足够的税款来应付政府的开支,于是政府便转向印刷纸币! 时战败国德奥匈均如此从1922年1月到1923年11月,魏玛共和国价格指数上升1百亿倍。如某人在1922年初拥有一张价值3亿元的债券,那么两年之后他用这么多钱就会连一块糖都买不到。1940’的中国 两方面原因: 战争使国民党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增大,面临严重入不敷出的财政不平衡危机,因而有动机通过滥发钞票来增加收入; 另,30年代中期进行的法币改革为政府通过发行钞票应对财政危机提供了现实可能,最终把内外交困的国民党政府推上超速通货膨胀的不归路。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政治和社会影响通货膨胀税:原因及其影响通货膨胀税:原因及其影响超速通货膨胀根源在于货币供给过量,在于政府滥发钞票获取收入 通货膨胀税:特殊的税 政府印发钞票增加收入是对社会征收一种特殊税:它把公众的部分财富转变为政府收入。显然,印钞收入是从公众的部分财富转化而来的。两个特点:一是没有税单,具有隐蔽性。第二,征收对象是货币实际持有者。 (既是税就有效率损失之嫌。) 时光回转:1980’中国的通货膨胀 文革后经济崩溃边缘,须调整价格体系利益关系:工农剪刀差、补偿受文革冲击者经济损失、用增资和奖金激发国有部门职工积极性和对改革支持;财政无钱且要预算平衡(观念束缚),只有滥印钞票和向银行透支。经历了温和通货膨胀历程,最后是恐慌。 感谢第九届中央政府,没采纳经济学家的温和通货膨胀建议。 恶性通货膨胀:政府生存,特别的原因 如果出现战争等特殊情形,满足必要开支成为关乎政府生存问题,收税和借钱又不能堵住窟窿时,印钞敛财就有了诱惑力。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影响超速通货膨胀必然会带来灾难性恶果 超速通货膨胀犹如止痛之吗啡。预期自我实现机制决定通货膨胀必会加速进行,政府不得不增加印钞维持局面。经济好比一辆在荒原中不断自我加速的汽车,除非有外部提供的强大制动力使汽车减速,它将在某个时点落入悬崖或撞向绝壁,导致货币体系崩溃,经济系统瓦解,甚至政府更迭或社会动乱。 德国的例子说明,战争引发恶胀,恶胀导致革命或社会极端主义思潮。 注意预期:即使经济不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状态,但预期的更大的通货膨胀造成的恐慌对社会稳定也是致命的,更何况是它往往将温和通货膨胀引入恶性状态。通货膨胀的一般影响或成本 收入再分配效应:对债权方不利而对债务方有利 仔细识别各种债权方和债务方。对依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不利:领取救济金,退休金和依靠转移支付生活的居民,最容易受到通货膨胀危害。如通胀仅影响收入分配,对整个社会财富总量不会有影响,对平均生活水平不会有影响,只不过是有人变的更穷,有人变的更富而已。 对经济的效率损失 菜单成本(menu costs) 皮鞋成本(将暂不用的钱及时换成外汇) 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调价间隔期商品实价,金价涨) 价格误读(购买力降低幻觉) 混乱与不方便(货币表价功能丧失) 扭曲税收(提高税收负担) 增加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影响或成本 由于工资和物价刚性,由于物价总水平掩盖下的各部门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偏好结构的变动而产生的相对价格变动,使经济繁荣必然有一定的通货膨胀相伴随。这种自然规律不可违拗。 但人们似乎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适度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并探求适度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有人因此提出有适度通货膨胀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就有点本末倒置。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通胀率(%年) -20—0 0—10 10—20 20—40 100—200 1000+ 人均GDP增长(%年) 0.7 2.4 1.8 0.4 -1.7 -6.5 显然,较高的或恶性通货膨胀严重损失经济。即使温和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损害不明显,但不能说明温和通货膨胀就是经济增长之因。 不能忘记的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成本也是通货膨胀的成本。§8.3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为什么有膨胀政策:长期与短期§8.3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为什么有膨胀政策:长期与短期分析问题:为何有膨胀性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有诸多不利之处,而且货币主义对货币量与物价关系的分析及其货币数量论也说明长期来讲通货膨胀对产出没有影响(只影响物价水平),但是为什么仍然有膨胀性货币政策。 答案:人们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此消彼长。 长期与短期的区别:货币主义的分析是长期分析 从货币量与物价关系对通货膨胀分析,暗含了区分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的古典二分法,是从长期解释通货膨胀现象。 在经济分析的短期场合,物价变动与产出增长水平以及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关系,与导致短期产出变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因素存在联系。(产出不足与失业关系前一章已分析) 显然,在长期均衡振动而到新的长期均衡的调整过程期间,存在货币供给量冲击对产量和失业的短期作用。特殊与一般区别:凯氏观点 失业与通胀不会并存 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情况下,总需求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亦即在未实现充分就业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充分利用后,总需求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读右图:说明凯氏观点 强调:右图的形态是特殊形态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菲利普斯曲线:短期内通胀率与失业率负相关菲利普斯(A·W·Phillips):英国失业与货币工资率关系 1958,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发表成名文《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解释:失业率很高,工人可选择工作机会少,不会强烈要求工资上涨;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低利润率,业主会更有力抵制工人要涨工资的压力。 萨谬尔森、索洛: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反向关系 2年后,萨氏二人利用其研究美国情况在《反通货膨胀政策分析》中确定了通胀与失业间的类似负相关关系,并称相应曲线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萨氏解释:这种关系产生是因为低失业与高总需求相关,且高需求会带来整个经济工资与物价的上升压力。 萨氏转换背后实际上暗含了对企业定价行为的一个微观经济学假定: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幅度大体稳定,假定企业在平均劳动成本之上比例加成定价,则价格水平与工资率同比例变动,有: 物价变动率=平均劳动成本变动率 =工资变动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读图:横轴失业率,纵轴通胀率Gp。菲利普斯线PC。 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Gp为零。 政策含义:两害之中取其轻 可以运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较低的失业率;也可以运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来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这也是菲利浦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决策者的两难问题: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必须接受一个较高的失业率;为降低失业率,又必须接受一个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萨氏解释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验证 读右图:看1961年到1969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实际相关关系。 它表明:菲利浦斯曲线所反映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基本符合1950-60年代西方国家实际情况。 是否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制订者可按PC曲线昭示的政策含义放心地以相应政策对通胀率和失业率组合作取舍呢?这要看弗里德曼同意否。质疑PC:弗里德曼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质疑PC:弗里德曼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的否定 1968年,当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米尔顿·弗里德曼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货币政策的作用》,文章认为:除了在短时间以内外,货币政策不能做的一件事是在菲利普斯曲线上盯住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一种结合。 几乎在同时,经济学家爱德蒙·费尔普斯也发表文章,否定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长期交替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中失业不取决于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货币当局控制名义数量。从原则上说,它可以用这种控制来盯住名义数量—汇率、物价水平、名义国民收入水平,按某种定义的货币量,或者盯住名义数量的变动—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名义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或下降率,货币量增长率。它不能用它对名义数量的控制去盯住实际数量—实际利率、失业率、实际国民收入水平、实际货币量、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或者实际货币量增长率。”读图长期总供求均衡与长期PC弗氏看自然失业率: 自然在于其不受货币政策影响的失业率。它不一定是社会合意的,也不是一直不变的。验证弗里德曼 理论的力量不仅在于他能解释过去,更在于它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弗里德曼认为:除了在短时间以内外,货币政策不能做的一件事是在菲利普斯曲线上盯住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一种结合。 右图美国实际数据表明,很快1969年至1971年的实际数据就验证了弗里德曼1968年提出的观点或其理论。 这么快理论就得到实际验证,弗里德曼是幸运的。新的任务:解释PC曲线的变动,对此的成功解释产生了若干诺贝尔奖获得者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移动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移动预期的通货膨胀:弗氏引入新变量沟通短期PC与长期PC 根据适应性预期理论: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在通货膨胀方面形成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预期的物价水平影响人们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的感觉,以及他们所确定的工资与价格。 在短期中,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 (也有高于的情形)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这样,工人所得到的实际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投资,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所以短期中货币当局变动货币供给会引起产量、价格、失业和通货膨胀没有预期到的变动。 短期菲利浦斯曲线正是表明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这样弗氏便从货币主义角度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的萨氏所证明的PC曲线。长期中预期会准确:长期中失业率回到自然失业率 能在短期欺骗所有人,也能长期欺骗部分人,但不能长期欺骗所有人 短期有效建立在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不一致的基础上。 在长期中,人们可以预期到货币当局选择的通货膨胀水平。因为感觉、工资和价格都将根据通货膨胀率做出调整,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变动而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并不影响经济的物品和劳务量。 结论:长期中失业回到其自然失业率。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实际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 上式概括了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分析。短期中预期通货膨胀是既定的,因此较高的实际通货膨胀与较低的失业相关。 失业率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反应程度由决定, 取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斜率。长期中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一致,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读图:长期均衡A点为预期和实际通胀均较低,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若用扩张性货币或财政政策,在预期通胀仍低时经济在短期中从A点移到B点…预期通胀调高后,失业与通胀短期的交替关系便建立在高通胀水平上。弗氏结论:决策者面临着通货膨胀和失业的交替关系,但只是暂的。如果决策者利用这种交替关系,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实际PC的螺旋变动,似乎验证弗氏。 图中通胀和失业率常常表现得没有负相关关系或没有关系,如何解释?理性预期派的解释 卢卡斯等。 经济学知识的进步和最充分利用全部信息使短期预期成为合乎理性的预期,即预期值与实际值一致。 在短期或长期中,预期通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胀率总一致,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降低失业率。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推论就是:在短期和是长期中,宏观经济政策都无效。§8.4通货膨胀根源的总供求解释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8.4通货膨胀根源的总供求解释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从劳动力市场角度揭示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现在把观察对象扩展到整个产品与劳务市场,利用总供求分析框架来研究通货膨胀根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读图看原理 初始均衡E1(Q1,P1);当总需求增加移到AD2时,需求大于供给Q1致物价上升,物价上升致供给增加…新均衡点E2(Q2,P2),物价上升形成通货膨胀。原因种种 居民消费,投资需求,政府支出,投资增长等,都可能成为原因。 另外,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动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自我实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涵义和原理 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物价水平上涨。 生产者因原料与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上涨,力图以高物价形式转嫁给消费者,于是从供给方面造成物价上涨。读图原因种种 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会力量大要提高工资,厂商无法抵制只好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后厂商用提价的以弥补工资成本增加遭受的损失。 通货膨胀后工会因实际工资涨得不够再要求提高工资…物价再上升,形成“工资一物价螺旋式上升”,可致严重通货膨胀。 1980’和1990前期中期之通货膨胀多有些原因。价格推进的通货膨胀 也称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这时厂商力量较大,在市场上具有—定的垄断性,可以利用成本的增加来大幅度提高产品价格,从而造成通货膨胀产生。 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实际上都是操纵价格的上升,根源在于垄断,即工会垄断形成工资推动,厂商垄断引起利润推动。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进口基础产品或原料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如1970年代美国进口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 在全球一体化或基础产品对外依赖性较高的情况下,一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而影响到其他国家。 还有出口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原理:原因多种or拉中有推、推中有拉 如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的存在引起物价上升,这种物价上升又会使工资增加,从而供给成本的增加又引起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读图:推中有拉又如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开始的,即成本增加引起物价上升。这时如果没有总需求的相应增加,工资上升最终会减少生产,增加失业,从而使成本推动引起的通货膨胀停止。只有在成本推动的同时,又有总需求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才能持续下去。预期和惯性的混合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形成后,人们会预期物价水平会继续上升,从而在价格和工资上形成相应的消除物价水平上升的机制。机制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成惯性。 读右图:工资和物价都按相同比例增加一轮一轮地增加,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都相应变化。 结果:失业率不变或变化甚少,物价水平稳定上升。这是美国克林顿时期的情形。补充:结构型通货膨胀 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经常出现。 由于垄断使得社会资源不能很快地在部门之间移动,技术的进步又使得一些部门劳动生产宰提高比其他部门要快。当社会上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供求的调整比较慢。这时处于扩张中的部门由于资源进入比较缓慢,往往是供给小于需求,所以这些部门的工资水平和原材料价格水平上升,导致成本提高引起产品价格提高。 而处于收缩中的部门,尽管会供给大于需求,但由于资源运动缓慢,这些部门在部分失业,甚至完全失业的情况下,还留有一部分生产要素。在工资和价格刚性存在的条件下,工资易升不易降,工资刚性使其水平不能下降;价格易升不易降,价格刚性又使其不能下降太多;这样,收缩部门价格水平降不下来,扩张部门价格上升,二者交织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的物价水平上升,产生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中国198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就是基础性产品价格上升的结构性调整因素;1993-96年的结构型通胀相反是工业热农业冷。§8.5通货膨胀的治理 沃尔克治理高通胀§8.5通货膨胀的治理 沃尔克治理高通胀沃尔克治理通胀的代价 当时通胀率近10%,想要降低温和的通胀水平即4%。 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要付出多大代价:失业率增加多少?实际产出损失多少?这一高失业低产量时期是多长? 下图根弗氏(基于适应性预期的)理论描绘的反通货膨胀过程中PC线的变动。A均衡点通率10%,预定通胀率为B及C的4%。牺牲率:通胀减少1%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比 大量研究的结果,牺牲率典型的估算是5%。 则降低通货膨胀率6%则要付出比正常产出趋势减少30%的代价。沃尔克再强硬,也会觉得结果大残酷了。即使以10年为期减6%,每年产出也要减少3%,可见代价不轻。卢卡斯的知识革命:理性预期派对代价的看法 正当沃尔克计算反通胀代价时,以卢卡斯为代表一批经济学家开始对传统智慧的知识革命,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回顾8.13)。 当经济政策改变时,人们就会调整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理性的预期会与政府的决心目标相一致,从而使牺牲率要小得多。 在极端情况下,牺牲率可以是零:如果政府作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可信承诺,人们的理性就足以立即降低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向下移动,而且经济将很快达到低通货膨胀,而没有暂高失业和低产量的低价。实际代价 成功:如图沃尔克成功了,通货膨胀率从1981-82年的近10%降至1983-84年的4%左右。 代价:1982-83年失业率达10%左右,实际GDP大大低于正常水平,但没典型牺牲率高。显然比理性预期派的高,因为人们开始并不相信政府的决心。幸运的、长袖善舞的格林斯潘:1984起进入格林斯潘时代。幸运在于从85年起世界进入长达15年的低油价时代,使通货膨胀威胁大大减少,幸运在于美国经济已成功转型到高科技经济。当然他也捡了沃尔克遗下的皮包。治理通货膨胀的种种对策治理通货膨胀的种种对策与狼共舞:以指数化应对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 怀疑:消除通货膨胀要付出一定代价,人们便常怀疑:究竟是否确有必要通过紧缩经济和提高失业率来消除通货膨胀;是否更应像许多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地区的国家那样,将通货膨胀视为损害较小的弊病而学会与之共存呢? 指数化机制:指数化是一种能对工资、物价以及各种合约因价格水平变化而遭受的损失予以部分或全部补偿的机制。如劳工合同规定工资应按消费物价或生活费支出指数调整(即工资指数化)。我国在1993-7年曾实行过利率指数化政策,具体方法是在银行定期利息之外,再补上物价指数与利息的差额,实质上是一种存款保值政策,以防巨额存款冲击市场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全部指数化不可行:在各个经济领域均实行指数化不可行,会带来经济泡沫,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因为物价水平在各部门是不一致的,指数化所保证的一定水平的实际收入,有相当部分可能不具有生产性。 结果:将通胀视为微羔与之跳指数化舞的拉丁美洲国家,无不陷入经济和社会动荡。近期阿根迁。中国90中期通胀政策埋下金融高风险、投资无效率的炸弹至今还在嘀答作响。恶性通货膨胀治理对策:重症用猛药恶性通货膨胀治理对策:重症用猛药不能与恶性通货膨胀共舞,不治理则灭亡 采取各种收入、价格管制措施 引入物品数量配给制 甚至进行货币改革措施。 对战争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首先要结束战争。
/
本文档为【通货膨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