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夏目漱石小说_心_的_圣经_意象

夏目漱石小说_心_的_圣经_意象

2012-03-15 4页 pdf 175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1242

暂无简介

举报
夏目漱石小说_心_的_圣经_意象 � 山东外语教学 � � � � � � � � � �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 � � � � � � � � � 2010年第 1期 (总第 134期) � 夏目漱石小说�心 的�圣经 意象 李 玉双 (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 济南 � 250353) 收稿时间: 2009�08�20 作者简介:李玉双( 1964- ) ,女,日照市人,讲师,山东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 摘要: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留学英国两年, ...
夏目漱石小说_心_的_圣经_意象
� 山东外语教学 � � � � � � � � � �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 � � � � � � � � � 2010年第 1期 (总第 134期) � 夏目漱石小说�心 的�圣经 意象 李 玉双 (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 济南 � 250353) 收稿时间: 2009�08�20 作者简介:李玉双( 1964- ) ,女,日照市人,讲师,山东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 摘要: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留学英国两年, 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其代作 �心 揭示了利己主义造成人的不信任、孤独和不安,主人公 K和先生的自杀实现了人性的至善,是 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不断认识自我、省察自我心路历程的反映。�心 触及到人 性善恶的问题, 作者对罪与罚、生与死的思考,生动地体现了基督教思想。 关键词: �圣经 意象;罪感意识;救赎;新生 中图分类号: I106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 1002�2643( 2010) 01�0066�04 � � 明治 43年( 1910年) 8月,夏目漱石因胃溃疡到 伊豆半岛的修善寺疗养, 期间病情恶化, 引起大吐 血,昏迷半小时。修善寺大病对漱石来说,是肉体和 精神上的大事件。以此为契机, 漱石无论在生活还 是艺术上都发生了重大转折。此后,漱石的笔锋转 向探求人的内心世界, 剖析利己主义给人带来的怀 疑、孤独和不安,从而为我们展现了深厚而广阔的精 神世界。 1. 0 基督教文化对夏目漱石的影响 夏目漱石曾在自己创作的一首诗里写道: !非耶 非佛又非儒,穷巷卖文聊自娱∀,否认自己是基督徒、 佛教徒或是儒教徒。1915年 4月,漱石在给一位年 轻禅僧富泽敬道的信中也谈到自己对于宗教!没有 什么宗旨∀, 这是漱石的真心话, 它从另一个角度证 明了漱石的多元宗教观。漱石表明自己!非耶非佛 非儒∀, 是我们考察他 ! 道情∀ 的重要依据, 他所追 求的!道∀,超越了伦理,可以说接近了宗教信仰的世 界。(夏目漱石, 1984) 身为英国文学研究者的漱石, 无疑深受基督教 思想的影响。他与基督教的接触始于 1900年 9月 8 日启程赴英国留学的途中, 在船上与因中国的义和 团运动,而携妻儿返回英国的传教士相遇,在近两个 月的漫长海上旅程中, 传教士主动向漱石灌输基督 教思想,激起了他对基督教的兴趣。漱石在英国留 学期间,多次参加他结识的基督徒友人举办的茶会, 聆听�圣经 中耶稣之说教; 基督徒友人劝他读�圣 经 ,他总是抱着谦逊而真诚的态度去接受,还表现 出对信仰基督教而获得积极人生的基督徒抱有好 感。漱石对西方宗教有一种像鉴赏名画似的心情, 具有美的怀旧情趣。在英国留学两年归国后,漱石 对于阅读�圣经 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日本东北大 学的漱石文库,收藏了漱石喜爱的�圣经 。据评论 家介绍,在漱石读过的�圣经 中,�旧约 的< 约伯记 > ,�新约 的< 马太福音> 留有很多加注。尤其在 马太福音第 27章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那一节, 漱石 标注了!圣贤去我远∀的文字,这里的圣贤即耶稣,说 明漱石对殉道者耶稣怀有发自内心的感佩心理。 漱石在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学论 中有过这样 的表述:一般情况下,人的情绪, 只是由具体感觉到 的东西决定,欧洲人认为!极端抽象的神∀是一切美 的根源,可以左右人心,对此他表示认同。漱石修善 寺大病,死而复生,他开始以真心对待宗教。在他后 期的文学作品中, 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基督教的话 题。漱石病后创作的三部曲之一�行人 已经体现出 漱石对宗教的新认识。作品中H 君写给一郎弟弟 的信,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即一郎为成为宗教家而在 经受痛苦,神情沮丧的一郎曾对 H 君说, 在他面前 只有这三条路: 是死? 是疯? 否则就入教。这句话 66 的潜台词是说宗教是一郎最好的解脱之路。H 君也 终于明白:在一郎冥思苦想的头脑中,血和泪写成的 !宗教∀二字作为最终的选择。实际上一郎如同漱石 的小说�门 中的宗助,是个!不能通过这门(禅宗)的 人, 又是非得通过不可的人∀。(夏目漱石, 1984: 372)宗教之门可以说是人的心门, 是感情的、思想 的、意志的门,并不是人人轻易就能走进去的门, 其 原因即漱石的观点!谁能有宗教虔诚之心? 宗教可 并非思考, 而是信仰呀!∀ (同上)但漱石所主张的宗 教信仰不是以形式作为衡量的标准,重要的是你达 到了怎样的心理状态,有无付诸行动。 �心 是漱石继�行人 后的名作,是一部利己主 义的忏悔录。作品触及了人性善恶的问题, 淋漓尽 致地揭示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社会风潮, 以及利 己主义造成了人的不信任、孤独和不安,人的自我忏 悔与毁灭。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先生就是一个殉道者 的形象,他在选择摒弃自我的同时, 成就了自我, 犹 如一次净化,一次蜕变。�心 的隐喻即:请打开你感 情、思想、意志的心门, 让爱进驻你的心灵和生命之 中,体现出神(爱)就在你的心中的基督教思想。 2. 0 罪感意识 心与心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一直是夏 目漱石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当人们越是想趋近观察 人的内心,就会越多发现复杂难解的矛盾冲突,甚至 陷入迷茫中难以自拔。�心 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心 灵体验,正如漱石为该作品的出版所做的广告宣传 中所指出的:向希望认清自己心灵的人们推荐这部 已认清了人的心灵的作品。�心 在表现形式上, 以 及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上, 与前两部作品�过 了春分之后 、�行人 相同, 但从内容看有了质的飞 跃。前者主人公只看到他者的罪,而看不到自我的 利己心,后者主要剖析自我的罪,这是耐人寻味的。 作品由三部分构成, 分别是!先生和我∀、!双亲 和我∀、! 先生和遗书∀, 最后一部分是小说的主体。 �心 的开篇就以! 我∀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叙述 者,介绍和先生相遇的情景,暑假里在镰仓的海边, 在混杂的人群中,发现了先生,因为先生正陪着一个 外国白人。有一天, !我∀按照相同的时间来到海边, 又遇见了先生。此后!我跟在先生后面跳进了大海, 同先生一起向远方游去∀。!我们两人浮在宽广的碧 澄澄的海面上, 强烈的阳光照耀着视野以内的山山 水水。我的身心里充满了自由和喜悦。∀(夏目漱石, 1988: 8)这里的描写本身含有喻意, 大海是日本基督 徒受洗礼的场所。!我∀与先生相遇在大海边,一起 在大海里畅游,仰望着蔚蓝清澈的天空,心情平和而 愉快,像获得宗教信仰一样, 从自我观念解脱出来, 心情平和而愉快。先生的举动透露着这样的信息, !在轻蔑别人之前就先蔑视自己了∀, 这种人生态度 由于人类自我意识的日益强烈而渐渐被淡忘,人们 往往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 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 (圣经< 马太福音> , 2000, 7: 3) 先生有过两次深刻的人生体验,一是叔父侵吞 了他的财产,他不仅憎恶叔父,而且憎恶叔父所代表 的所有的人,由此,先生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另一 个亲身体验是, 先生与好友 K 之间发生的背叛悲 剧。先生意识到是自己卑鄙的利己心, 将 K逼上绝 路。在先生受到叔父的欺骗时, 只认识到别人的罪 恶;当一向具有优越感,自称是个!完善的人∀的先生 背叛了自己的好友时, 认识到自己也是和叔父一样 的罪人, 由此先生陷入孤独的地狱。他获得的沉痛 教训是: !人世间是不可能有这种模子里铸出来的典 型坏人啊! 平常都是好人 # # # 至少都是普通人。就 是这种人,在发生了某些事情的时候,会一下子变成 坏人。∀(夏目漱石, 1988: 58) 小说�心 中,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 K,作者对 K的 描写并不多, 但我们却不可忽视这个人物的存在。 漱石将 K 描写为一个宗教式的人物, 出生于寺院, 对哲学、宗教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读�圣经 ,追求 真善美。K常常使用!精进∀一词,性格倔强而又富 有独立自主精神, 有着坚定走自己之路的气概, 尽管 他有伟大的抱负, 却无法实现。K是个!丧失了母亲 的孩子∀, 被送出去做养子,养父母出资让他进京学 医,因他喜欢宗教和哲学,违背了养父母的期望被复 籍,但本性吝啬的生父却不愿意承担儿子的学费和 生活费。 先生很同情 K的不幸境遇,为了帮助他, 提议 K 跟自己同住,在前进的道路上同甘共苦,并对房东太 太说: !我是要抱起一个快要溺死的人, 决心把自己 的热气传给对方∀(同上) ,他请求太太和小姐也给K 以温暖的照料。意想不到的是, 先生的善意却酿成 了K的悲剧。先生和他的好友 K, 同时爱上了房东 太太的女儿静, 当 K敞开心扉, 就自己的恋爱向先 生征求意见时,先生对 K产生了嫉妒心理, 利用 K 以前对先生说过的话, !在精神方面没有进取心的 67 人,那是混蛋∀, 来堵死其恋爱之路。此后,先生暗地 里对静提出结婚请求, 就在先生和静准备结婚的时 候,恋爱失败的 K对人生绝望而自杀。 先生与静结婚后,总感到有一道恐怖的黑影笼 罩在自己的心头, 良知折磨着他的心灵。先生为了 解脱痛苦, 做过种种努力。他一方面埋头读书或借 酒消愁来忘却苦恼, 另一方面他用行动赎罪, 每月给 K上坟,当他站在K的墓前时, ! 把那个新坟和我的 新妻以及埋在地底下的新的白骨联系起来, 不能不 感到命运的嘲弄∀。(夏目漱石, 1988: 205)先生无论 做什么,都是徒劳, 生活中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 量∀,在各方面堵住了他的活动, 令其痛不欲生。他 像一个患了不治之症的人,剩下的只是孤独, 常常感 觉跟外在的一切联系都被切断了,好像这个世界上 只有他一个人。这种罪孽感造成的不安, 导致先生 的寂寞之感,他即使面对相爱的妻子,也感到寂寞难 耐。他常常站在被害者的立场来审视自己的罪, 失 去了与人交流的意愿。他在这种恶劣情绪里面挣 扎,感到自我迷失、厌倦生活、孤独绝望,真正体验到 K的孤独与无助。正如先生所言: !我们这批人诞生 在充满了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恐怕谁都要作为 牺牲品,尝尝这种寂寞的味道。∀(同上: 31) 先生反复思考K 自杀的真正原因,当先生意识 到K是因! 一个人孤零零寂寞得没有办法, 结果才 突然自尽的吧∀, 就感到颤栗。一种不详的预感, 时 常像风一般掠过先生的心头, 他觉得自己也同 K 一 样,正走向死亡的路上,不安与悔恨遮蔽了先生的人 生,良心的谴责像黑夜一样尾随着他。!我的胸中, 从那时起不时地闪过一个可怕的阴影, 起初, 那是偶 然从外界袭来的。我一惊, 浑身毛骨悚然, 然而不 久,我的心就和可怕的一闪呼应起来, 最后, 逐渐觉 得即使不从外界来,仿佛也是一生下来就潜伏在自 己胸底里的。∃∃我只是深深感到人的罪孽。∀(夏 目漱石, 1988: 209)日本文学评论家荒正人认为: !漱 石作为日本人有着很强的%耻& 的意识。同时, 还有 日本人中少有的罪感意识,是一种新教徒的心理。∀ (荒正人, 1971: 335)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佐藤泰正 也曾深刻指出: !宗教问题是理解漱石文学的关键∀ (转引自竹盛天行, 1982: 34) , 在他看来, 漱石的小说 �门 和�心 等作品, 都是围绕着宗教问题,从心灵深 处追问日本人的罪。一个心中有信仰摆脱了物化的 人,才能体验到生命的恐惧与不安,才能有负罪感和 自我反省的意识, 这是救赎成为可能的必要前提。 3. 0 先生殉死与新生 �心 的主旋律就是社会成了冷酷的生存竞争的 战场,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感、没有同情、宽恕, 只剩 下荒诞和恐惧。在这种困境中, 生存变得疲惫而绝 望。先生的最终结局和K 一样也选择了自杀,以死 抗争的对象既是外界也是自我, 离开仁爱别说邻人 爱,连自爱也会丧失。先生和 K 有个共同点, 他们 都离开故乡,到东京求学,而且最终都和故乡切断了 联系。先生和 K是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他们是在理想与现实、精神与肉体、理念与行动的矛 盾中艰难生存。先生和 K 都是作者自身的投影。 他们是既有东方文化深厚的根基, 又接受了西方文 化的知识分子。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 是他们苦恼 的根源, 不可调和的双重人格导致了人生的悲剧。 先生和 K的命运,实际上是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宿 命,他们显示出了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正如漱 石在修善寺大病后写的�浮想录 中所说: !眼下的年 轻人, 无论执笔, 还是言谈, 抑或躬身践行, 无不把 %自我主张& 放在一个根本的位置。世道被形塑到了 这等地步。世道正如此虐待着当今的年轻人。∃∃ %自我主张& 的内里,裹藏着与自缢、投河不相上下的 悲惨和烦闷。∀(夏目漱石, 2003: 202)在这一认识上, 漱石十分接近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郭凯尔。 !一个人的头脑中如果不存在永恒的意识,如果在一 切事物的底部只有一种野性的骚动, 或者是一种由 晦暗激情生成的一切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事物形成的 扭曲的强力, 如果一切事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无形无 止的空虚,那么生命除了绝望还会有什么呢?∀(克尔 郭凯尔, 1999: 12)克尔郭凯尔断言, 绝望即是致死之 病。由此看来,和克尔郭凯尔一样,漱石也洞悉了他 所处时代的日本, 正面临着道德上的大危机。 漱石在�心 中描写了对于利己主义者可怕的惩 罚,是面对没有信仰的现代人,揭示出一个现实的问 题,人心得救已迫在眉睫。人若沉溺于日常生活,被 物欲所吸引,就会远离精神世界,远离永恒。海德格 尔曾认为,人钝化着生命的悲剧意识,真正的人是那 种根深蒂固地执著于自我人性的!死去∀, !死者∀将 通过沉沉的黑夜的置换, 在新的黎明中重生。改变 这个悲剧,超越生死,才能获得新生。这和漱石关于 利己主义者的罪与罚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漱石 在�心 的最后一部分!先生和遗书∀中, 道出了先生 68 自杀的真正意图。 !我要把黑暗的人世间的阴影,毫不客气地投在 你的头上。但是, 你可不要害怕呀! 你要定神注视 着这个黑暗的东西,从这里边抓住可以供你参考的 东西。∃∃我现在正在自己剖开自己的心脏, 要把 它的血泼到你的脸上去。当我的心脏停止搏动的时 候,能够在你的胸脯里孕育着一个新生命,我就满足 了。∀(夏目漱石, 1988: 117) 先生自杀前给在海边相识的青年留下遗书, 目 的只是让年轻人!获得活生生的教训∀, 对于青年的 !今后有所发展∀, 有些许!参考价值∀。先生面对真 诚想接受人生教训的青年时, 就已经在心里做了决 定,为启迪青年选择最后的道路,即以自己的生命去 换取青年的新生。先生的自杀还不由让我们想到, 漱石在创作�心 的时候, 脑中时常浮现出福音中耶 稣的形象。耶稣道成肉身,被钉十字架上,代替人类 而死的意义在于,以他本人圣洁的血来洗净人类的 罪,以无罪担当我们的有罪, 以公义担当我们的不 义,以慈爱担当我们的仇恨。耶稣受难是为人类赎 罪,先生自杀是陷入罪的自省,实际上是对人的罪的 严肃认识, 是为了警世醒人。先生与耶稣虽然不能 相提并论, 但先生的死和耶稣的死有着相似之处。 !漱石为什么让�心 中的先生自杀? 我深切感到, 对 现实追根究底的漱石,苦恼得禁不住流泪的同时, 在 他的内心里再也找不到出路, 唯有自杀才能解放自 我。在日本尚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像漱石文学所 表现出的,需要神之子的救赎那样深深打动我。∀(佐 古纯一郎, 1978: 91) 总而言之, 小说�心 对罪与悔、生与死, 以及新 生的思考,最生动、最纯粹地体现了基督教思想。先 生和 K的自杀是作品最深刻的力量所在, 他们是敢 于背起十字架, ! 为了道, 可以牺牲一切∀的超越者, 他们承担着道德救赎的重任。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 了启示性的品质: 真诚、善良、美和高尚。K和先生 的殉道是一次特别的旅行,穿过黑暗的我们看见了 希望之光,他们实现了人性的至善,同时也促进了人 性的升华。漱石不是向年轻人灌输宗教的教条, 而 是通过作品�心 真情呼告: 利己主义、自我膨胀、远 离神圣, 其结果就是走向毁灭。他是以文学来启发 人们去思考和选择。 参考文献 [ 1] 荒正人. 夏目漱石评传[M] . 东京:实业之日本 社, 1971. [ 2] 佐古纯一郎. 夏目漱石论[ M] . 东京: 审美社, 1978. [ 3] 竹盛天行. 夏目漱石必携 ∋ [ M] . 东京: 学灯 社, 1982. [ 4] 克尔郭凯尔. 恐惧与颤栗[ M] .堪肖聿, 王才勇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 5] 圣经[M] . 香港:汉语圣经协会有限公司, 2000. [ 6]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小说选(上、下) [M] . 张正 立, 赵德远译.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 [ 7] 夏目漱石. 心�路边草[ M] . 周大勇、柯毅文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 8] 夏目漱石. 梦十夜[M] . 李振声译. 南宁: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On the Biblical Imagery in Natumesoseki& s Novel The Heart LI Yu�shuang ( Shandong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Jinan 250353, China) Abstracts : Natumesoseki, a famous writer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literatur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ristian culture in his two years of studies in the UK. His representat ive work The Heart reveals people& s dis� trust , loneliness and anxiety caused by egoism. The human perfection realized by the suicides of the hero K and the Mis� ter reflected the constant self�recognition and self�examination of the Japa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period of rapid social change. The author gives a lively reflection of Christianity in terms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and life and death, and probes into the good and evil of human nature. Key words : Biblical imagery; sin; redemption; reincarnation 69
/
本文档为【夏目漱石小说_心_的_圣经_意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