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龄产妇

2012-03-01 26页 doc 92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3637

暂无简介

举报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     作者:林玫(美国) 我结婚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周岁,属大龄青年。 还记得和当时的男友(后来的老公)一起到妇幼保健院检查身体时的情形:负责婚检 的医生只看了一眼我们填写的表格,就忙不歇地说:“啊?都二十六了,该结婚了!” 看那情形她比我们还着急。 我生女儿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周岁,属高龄产妇。 得知我怀孕的消息,亲朋好友们从各地打来电话祝贺,都说:“都快四十的人了, 是该要个孩子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身为高龄产妇,龄是不低,但正经说到生育知识和养孩子的经验,就表现得极弱智 ...
高龄产妇
高龄产妇     作者:林玫(美国) 我结婚的时候已经二十六周岁,属大龄青年。 还记得和当时的男友(后来的老公)一起到妇幼保健院检查身体时的情形:负责婚检 的医生只看了一眼我们填写的,就忙不歇地说:“啊?都二十六了,该结婚了!” 看那情形她比我们还着急。 我生女儿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周岁,属高龄产妇。 得知我怀孕的消息,亲朋好友们从各地打来电话祝贺,都说:“都快四十的人了, 是该要个孩子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身为高龄产妇,龄是不低,但正经说到生育知识和养孩子的经验,就表现得极弱智 了,说来难免有些惭愧。 虽然以前也听亲朋好友谈论过,也探访过生孩子的女朋友,随着人家一起东问西问, 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事情,多半是跟着瞎起哄,难免有浮皮潦草、应付了事的嫌疑, 现在事情临到自己头上了,才理解“一穷二白”的含义,赶紧找来多种医学书,临 时抱佛脚,恶补产孕妇知识。 于是就有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挑灯夜读的经历。 没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雅趣,只有“今晚月亮很圆,赵家的狗也没有咬,我翻开历 史(医书)上下查了一查,通篇都是吃人(吓人)”的心惊肉跳。 关于高龄产妇,我看的第一本<<产孕妇大全>>告诉我:晚育并不是越晚越好,因为 母亲生育年龄太迟,卵细胞发生畸形的可能性增大,新生儿畸形的比率明显增加, 据统计,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在30岁以下妇女分娩中占1/1000,而在35-40岁妇 女中发生率提高了4倍------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是最常见的一种常染色体畸变,其发病与母亲生育 年龄关系较为密切------都是因为高龄生育引起的问题。 我又看第二本医书是<<育儿知识大全>>,里面写得更吓人: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大, 子宫收缩力不断减弱,盆骨和韧带的松弛性较差,软产道组织弹性变小,出现分娩 困难,造成产程延长,容易引起难产------ 我看的第三本书是<<家庭医生手册>>,关于高龄产妇一节上书:高龄初产妇的难产 率、婴儿死亡率和损伤率均明显增高------ 所有的关于高龄产妇的知识都叫我倒抽冷气,吓得我整天忧心冲冲,一会想着肚子 里的宝宝会不会因为母亲的高龄而有什么问题:豁嘴或者六指什么的,一会又担忧 生孩子的时候孩子大人有生命危险,俗话说:生孩子的女人,一只脚踏在阳间,另 一只脚是踏在阴间的,好不吓人! 于是赶紧催先生给我找医生做检查,我想跟医生沟通一下也许可以帮我消除作为高 龄产妇的种种心理障碍。 如果是在国内怀孕,我自然知道如何去找医院、找医生、该跟医生谈什么,用中文 表达的医学术语和专业名词对我这个平时就喜欢看医学科普书的人来说都不生词, 因此也没什么难题,但是这是在美国呀,英文不好且不说,单凭我们来凤凰城不久, 人生地不熟的,医院的门朝哪儿开都不知道,现在还要应付生孩子这样的大事,不 由不挠头。 我先生英文倒是好,平常话他自然应付自如,对付他的专业也轻车熟路,但是一 旦涉及专业医学用语,他老先生也常处于连猜带懵或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状态。 毕竟不是学医的,一个学的博士对着满是以拉丁文为表达方式的医学概念、 医学常识和医学用词也通常是一头雾水,当我用中文和他讨论的种种与医学有关 的生育常识时,他经常以张着大嘴、两眼发呆数秒钟的样子应对,使得我不由不 对他心生无限同情和怜悯,困难呀! 好在熟人中一个留学生的太太不久前才生了孩子,想必她一定是熟门熟路的,就 找她取经,从她那得到一个产科医生的电话,立马催着我先生给我预约产科门诊。 在美国看病,除了紧急抢救、动手术、住院或者需要特殊仪器检查什么的,需要 到大医院做专门处理,其余所有常规检查、门诊都由各类私人诊所承担,而到各 类私人诊所看病都需要事先预约。 我先生立刻打电话给我预约就诊时间,电话那头的护士问清了我们的姓名、住址、 电话以及医疗保险卡的号码以后,又仔细寻问了我的身体情况,立刻判断我的预 产期,然后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是说一切正常的话,初次预约时间 被安排在怀孕十四周以后。 拿着护士给我们的首次门诊预约时间,我有些诧异:“啊?要到十四周以后啊?有 没有搞错啊?”我问我先生。 “没有啊!人家说了,就是要等到十四周以后,说去早了也没意义。”我先生回答。 对这个时间安排,他已经不放心地一问再问,该是没有错的。 我心里犯嘀咕了:真的是一个国家一个说法,要是在中国,一个育龄妇女觉得自 己怀孕了,可以在任何时候去任何医院找任何产科医生做检查,一般都是越早越 好,检查以后,确认怀孕了,如果符合生育管理条例,同时本人也想要孩子 的话,立刻就可以跟产科医生建立病人档案,也就是所谓建大卡、小卡之类。 而在美国,人家可没这一说。产科门诊的接线员严肃、认真、耐心、和蔼地告诉 你:如果没有特别情况,比如有没有异常疼痛啊,出血啊,孕妇情况危险、头晕 发热恶心昏迷等症状,全部正常孕妇的初次门诊都要等到怀孕12-14周,一竿子就 给支到三个月以后了。 尽管心里满是疑惑,但是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随行就市、入乡随俗,进了 狼窝就得学狼叫,到了美国便讲美式英语,按照美国的惯例行事,人家让等咱就 等吧,反正自我感觉一切正常。 因为有了做高龄产妇的经历,就多了一份闲心,拿着中国护照,过着美国生活的 我,在日常生活中添了一个嗜好:就是有意无意的喜欢把中、美两国人的生活方 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处事方式等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事情拿来比较!既然 涉及到生育问题,就不妨把中、美两国人对待生育的态度也进行一番比较吧,没 想到这一比竟然发现好多有趣的东西。 首先说中国。 中国是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除了少数民族或者男女双 方都是独子,或者头胎孩子有问题的,经过计划生育办公室复杂而严格的审批以后, 允许生育第二胎或第三胎,其余所有育龄男女,不管你有多少想法,也不管你身体 多么生猛,有多少养育能力,生育问题一律被划归“计划经济” 的范畴。 在城市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已经推行了近二十年,可以说已经被人们 “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了。各个工厂、单位、公司、机构都设有计划生育 委员会,作为一级组织,有专人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基本上做 到层层落实,人人计划。 记得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的时候,几乎每隔半年,我们电视台的台医------同时也是 计划生育小组负责人都来发放表格,要求我们这些有生育功能的育龄妇女逐一填写。 表格上有一项是要求我们填写采取何种方法避孕,是吃药还是戴套,吃药吃什么药, 戴套戴什么套,效果如何等。当然,所有的药和套都可以到电视台医务室免费领取。 登记是极为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的方式进行的,不知道是人们神经已经麻木, 还是思想境界已经进化到了一定程度,男女老少通通以一种科学家式(正确地说是 性学家式)的毫无羞涩的口气在公开场合谈论着那本来属于非常隐蔽的、含蓄的、 绝对隐私的、关于性的话题。 什么你老公用多少号的套啦,你戴环了还是取环啦,戴环好不好啦,月经多少啦, 戴了省事啦,老公不爱用套啦,哎呀,你们男人都是这个死样子,不爱用套,哪个 讲的,我就爱用套,用套时间长了,就是有时候动作太大,套破了就又把老婆搞怀 上了,哎哟!某医生哟,你们的套不行啊,不牢,不要用免费的套,到商店里买好 了,各种各样的,彩色的,有的还带刺的,免费的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啦------ 每到此时就不由自主地反胃,而且很实在地感觉到了从人类到动物的退化,有时候 我甚至怀疑那些正说笑着的我们不是人,充其量不过是一群被轰去准备阉割或者叫 骟的猪!因为,此时此刻作为人的尊严已经在丧失,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或者根 本不想意识。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夫妻间的床第之事是属于绝对隐私的范畴的,采取什么方法计 划生育,是吃药或者戴套,这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别人问得着吗?虽说避孕药和 避孕套可以免费领取,但并不意味着一但享受免费领取的福利,便要以自己的床第 生活公开SHOW来做交换,更不意味着可以把你的性生活频率以及你配偶的尺码,大 或者小,行或者不行,全部变成公众话题。 或许是我神经过敏了,大惊小怪了,个人主义泛滥了,自私自利了,反正每次填写 这类表格,我都表示我打心眼里不想填写,并发表个人的观点,说这样做法是侵犯 个人隐私的。 对我的说法,周围同事每每表示赞同,毕竟在电视台工作的都是有文化的劳动者, 还有些觉悟,但长期的思想教育和训练,使得大家已经习惯、并且由习惯到自然地 接受这种方式了,因此对我这不习惯的人来说,大家就又觉得我这人有些格色,喜 欢有些小题大作,斤斤计较,或许还有人觉得我故做清高,属于瞎矫情一类,小资 产阶级思想严重等,就过来以老同志传帮带的方式给我做思想工作:都是结过婚的 人了,脸皮应该厚一点,还计较什么呢? 我更加奇怪了,我为我的同事们的思维逻辑而奇怪,在他们看来,好象结过婚的人 就应该丧失羞耻之心似的,后来一想也想过劲来了,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生活的大 环境一直是以强调灌输:“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大家,”为生存标准的,个人的 一切都曾经是不重要的,随时可以被践踏、被忽略、被轻视甚至被牺牲的! 所谓“个人隐私”这个词汇对普通大众来说,在几年前还是十分陌生的、时髦的, 带有很强烈的泊来色彩,跟中国人的传统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因为近几年 搭乘一位年青女作家的那部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绝对隐私>>的顺风车,在中国大 众强烈的偷窥心理的驱使下,在大众媒体的不厌其烦的宣传下,才逐步为普通大众 熟悉和接受,但是,要说被所有的人认真思考和认同,还是另外一码事。因此,就 不难理解多数人在谈到个人生活隐私权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淡漠和麻木了。 回顾中国人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现状,我们无法否认的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是生 活在权力高于一切的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下的。后来虽然这种方式有所放松和改变, 但是毕竟改的不彻底,况且,由于多年的习惯,人们已经非常适应那种压力和温度, 还不能适应压力和温度撤离以后的轻松,还不能认真体会那种叫自由的东西。 因此,人们仅仅能够关注的,或者热衷关注的大都还属于基本生存范畴,就象张艺 谋导演的电影<<活着>>里的人物一样,能活着就行了,能有口安稳饭吃,有个好床 睡觉,有个房子遮风避雨就不错了,就该感谢党的好领导了,而对于那些相对 “活着”来说,也许是区区的、微不足道的东西谁还会多计较?因此,所谓个人隐 私又算得了什么呢?毕竟不是吃饭问题,属于茶余饭后的消遣滑梯,这类玩意儿, 套用电视连续剧<<水浒>>里的主题歌里的一句的歌词,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吧! 谈论“绝对隐私”问题 ,如果谈论的对象是都市白领,他们会把这个问题当作白领 杂志的话题,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实际里或许那不过还是一种清谈话题而已,谈论 它完全是为了符合白领的身份,或者跟人家附庸风雅而已,但毕竟还能谈谈。 但是如果跟中国老区农民谈论“绝对隐私”问题,也许他们会反问你:那是嘛?跟 吃饭有关系不?跟穿衣服有关系不?跟种粮食有关系不?没有关系!没有关系说那 个做嘛呢? 所以“绝对隐私”到现在,充其量还只不过是都市白领和较年青的“新新人类”的 专业术语而已,其认同量恐怕还不及“疯狂英语”,因为后者较前者更有实用价值, 而更为当今的中国人看中。 说到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不妨来谈谈它的现状。 中国计划生育执行情况,就我个人熟悉的情况看,总的来说是“城市基本到位, 农村的情况就难讲了”。 在来美国之前,我在江苏电视台做了多年节目制作人,为做节目我曾经跑遍苏南、 苏北所有地区进行采访拍摄。在我的记忆里,苏南地区由于经济较发达,农民接 受教育程度高,人们思想观念更新得比较快,计划生育就搞得好;而在广大苏北 地区,所谓计划生育大概只限于自觉自愿状态而已,实际超生现象彼彼皆是。 几年前,我曾经到江苏北部射阳地区农村采访,见一家有三个孩子在院子里面玩, 看那姐弟三人的长相任何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判断出:那是一家的!我的天!就象 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遗传基因真可怕、真可怕! 心里知道是超生户,想证实自己的判断,便表现得很随意的样子问其中一个孩子: “你家有几个孩子啊?” 农村长大的孩子,有着中国普通农民的质朴,也有着中国普通农民的狡猾,在家 大人孜孜不倦的亲切教导之下,对于这样敏感的话题那孩子自然知道如何应对, 于是只见他拿出当年中国农民对付日本鬼子的态度,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不慌 不忙地回答:“就我一个孩子。” 见这招不灵,我立马换了个问法:“你是你们家老几啊?” 孩子毕竟是孩子,哪知道我们做记者的更阴险、更狡猾,有口无心地回答:“老三!” 现场的大人都笑了,明显那孩子是他们家老三,就是为了生他这个男孩,父母怕是 没少交罚款。 然而这就是很多中国农村的生育现状,由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观念, 由于农民需要解决的劳动力问题,加上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根本没有建立健全, 使得很多做父母把要男孩和生存问题结合在一起,因此,愿望就变得更加强烈,生 男孩是他们一生唯一的理想和愿望。在这种地方,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要多难 有多难,罚款也好,坐牢也好,联保联坐也好,农民们都豁出去了,为生儿子扒房 子卖地也值得,为生孩子宁愿把牢底坐穿! 那是在中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有时候执行起来很难,少不得流于形式。 而在中国的各个大城市里,情况就不同了,由于二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 贯彻、执行,以及人们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的观念早 已深入人心。 一般情况下,不管生男生女,城市里的人们,大都认同两口子这辈子就生一个孩子, 由于各家各户都是只有这宝贝的一个孩子,属于“千顷地一棵苗”的情况,因此,生孩 子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人们对待生孩子的态度因为“这一生唯一的一个” 而变的严肃认真起来。 记得过去在单位里的时候,如果听说谁谁怀孕了,周围的人不管是真是假,脸上 立马显出肃然起敬的表情,而身为孕妇的那个女同胞也就立刻得到亲朋好友的亲 切关怀,常常被嘘寒问暖,大有被当成重点保护对象的嫌疑,享受特别的看管和 照顾;有些单位甚至私下里制定出很过份的条例:哺乳妇女可以享受两年的带薪 假期!更有些单位的孕妇甚至可以早走晚来,干工作自然也是吊二郎当,没人觉 得那不正常,反而觉得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情。 我周围很多女同事和女朋友有了孩子都是这么混过来的,领导要是给派个什么活 不方便干就说:“哎哟我不能去呀!我家宝宝怎么办呢?” 孩子成了最好的挡箭牌,碰到这种情况,领导也睁只眼闭只眼,其他同事谁要有 异议,跟领导嘀咕两句,领导往往给予批评和教育,并语重心长地说:一对夫妻 只能生一个孩子呀!一句话说得有想法的人立刻封口!是呀,一对夫妇一辈子就 这么一个宝贝,谁敢计较?谁计较谁就有断人子孙的嫌疑,那可算大逆不道的, 谁计较跟谁急!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了孩子的人都有体会,孩子小的时候做妈妈的那个累,可 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特别是处于哺乳期的妇女,白天黑夜地照顾孩子,精力 几乎都透支,上班时再要求她们精益求精就有些免为其难了,因此对她们而言, 要做到事业、孩子两者兼顾真的是难乎其难,多能干的妇女,有了孩子以后,几 乎都得脱胎换骨,也就难怪有些公司和单位在录用人的时候带些性别歧视,男大 学毕业生和女大学毕业生之间,女的就业要难一些。 我也曾经私下问过一些公司和单位的人事部门主管,为什么他们在录取大学毕业 生的时候多少带些性别歧视色彩,他们悄悄地告诉我:要女的干什么?来了没几 年就要结婚生孩子,而生了孩子以后的女人就不能指望了,多半成为混事的孩子 妈妈了。说吧,又显得不人道,不说吧,明显着不能当人使,属于占着茅坑不拉 屎的,工作没有效率,妇女们事情又多,又能闹事能吵,权利一点不能少,义务 根本没法尽,各个层次管理人员意见一大堆,领导怪罪下来:都是你们招人没招 好!这么一来谁还敢招女大学生进单位? 那么,职业妇女们有了孩子干脆辞职回家做专职妈妈好了!说得轻巧!辞职?砸 我饭碗啊?辞职?靠老公的那点工资够吗?对中国妇女而言,还有个经济问题要 考虑,因此,多数职业妇女有了孩子以后只好两边兼顾,也就少不得拖上个孩子 混一两年,至于形象和尊严,管它那么多呢,饭是要吃的,日子是要过的,孩子 要生,钱也要挣。 再说美国。 美国人是不实行计划生育的。 当中国广大地区的所有未婚或者已婚妇女把流产不当回事,有些妇女们选择流产 比选择一件时装还轻松的时候,美国的很多州还在就妇女流产是否合法进行着旷 日持久的讨论,而在有些特别保守的州,如果产妇和医生没有非常靠得住的理由 就施行人工流产手术的话,将以谋杀罪论处! 现代化的美国人在生孩子问题上所持的保守态度,恐怕需要我们中国人以“脑筋 急转弯”的方式来加以认识,然而这是事实,美国人就是这么想的,是而这种保 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基于他们的宗教信仰。 美国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还有相当大的一部份人群信奉天主教,即使嘴上什么也 不信的人,由于从小生活在一个以基督教精神为立国之本,有着宗教氛围的大环 境中,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特别是思考“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的时候,也不会不被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而就宗教精神而言,无论是基督教还 是天主教,对待孩子问题几乎都有相同的概念,那就是:孩子是上帝给的,胎儿 也是有生命的,我们------作为普通人无权决定胎儿的生死,决定权在上帝手里。 因此,在普通人的概念里,如果一个妇女怀孕了,而又没有任何合理合法的理由 (比如涉及孕妇或者胎儿生死的疾病,或者妇女遭受强奸以后怀孕的)就去流产, 就等于谋杀。出于对生命的概念和理解,美国妇女不怀孕则罢,一旦怀孕了,很 自然的是要生下来的,这样一来,生孩子对美国人来说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美国也没有限制生育的法律,没有计划生育这一说,既然不计划,任着大家伙 随便生,虽然人人态度严肃认真,但是却没有因物以稀为贵而引发出来的种种奇 怪现象。 从表面上看起来,美国人好象不把生孩子太当回事儿,愿意生的:五、六个孩子 的都有。不愿意生的:丁克家庭也好,独身主义也好,同性同居也好,没有人有 意见,也有不得意见!因为这是属于个人隐私问题,对于个人隐私问题,美国人 出于他们对社会文明礼貌的诠释理解,通常采取当事人不开口,别人一律不问的 原则,即使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会因为血缘的关系而逾越这个文明,破坏这 个游戏规则。 美国人讲究独立,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基本都离开父母,去过完全属于自己的生 活。对任何一个成年人来说,美国人的个人自主性很大,想过什么样的日子完全 取决于自我,跟别人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法律允许,愿意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 想结婚的就结婚,不想结婚就不结婚;想结婚的跟异性配偶结婚属于正常,想结 婚的跟同性配偶结婚也不是不行(只要州法律允许);不想结婚的单身贵族允许, 不想结婚的找个朋友同居也可以。反正美国住房环境选择、取舍完全是个人的事 情,跟为之服务的公司、机构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也就没有国内曾经流行过的什 么单位分房一定要凭结婚证等等,这样一来,人们在选择个人生活方式的时候就 少了一些不必要得牵掣。 对有婚姻的人来说,能生自己的孩子就生自己的孩子,生不出自己的,就领养一 个别人的孩子亲着疼着爱着,不比自己生的差;有婚姻不想养孩子的,养个猫狗 当孩子,照样儿子女儿的叫着,爱着,哄着,也犯不着别人的事情,既然犯不着 别人的事就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旁人也就没有说三道四的资格。 对没有履行婚姻手续,只是男女同居者而言,生出孩子虽然不太好,但社会也认 同。就法律而言,在美国婚生子和非婚生子、亲生的和领养的享受同样的权利, 做父母的同样要尽义务;没有婚姻养孩子行,还有很多美国男女选择没有婚姻也 不养孩子,即使这样,做父母的也不轻易对子女的选择发表个人看法,或者说东 道西,指桑骂槐,更没有中国社会曾经一度还很有比例的,因为女方生了个女孩 而被婆家指责的现象。 因为在美国人的概念里,孩子大了,成人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成了朋友的关 系,而作为朋友是需要相互尊重的,因此,美国的父母大都懂得相互尊重,即使 心里一万个不同意,但是对于孩子的选择,做父母的也只是点到为止,绝对不把 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或者硬性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行事。 在美国人的记忆里,从来就没有“父母之命”这一说,就他们而言,人与人的关系 的构成是以相互尊重为人际关系基本框架的,相互尊重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互 助,同时也是维系着亲朋好友间的感情纽带,既然社会构成是以相互尊重和平等 自由、独立自主为基本理念,那么就不难想象,对美国人来说,即使父母儿女之 间,也都懂得相互尊重的价值和意义。 在对待处理和儿女关系、教育下一代问题上,美国父母的理解和中国父母的理解 也有很大差异,这种区别导致各自不同的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使得美国人与 中国人以完全不同方式进行着选择。 我们经常和我们的美国朋友比较各自的生活环境以及各自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我发现中国父母对儿女惯用的那种耳提面命式的、强制式的、经验教训式的、苦 口婆心式的、感情精神灌输式的、无理性溺爱怂恿式的、或者债主和欠债人式的 相处方式在美国人是难以想象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 就社会大环境而言,美国人从小被赋予的是独立意识的教育,当儿女长大成人, 他们那从小被潜移默化的独立意识的教育立刻发生作用,很多美国孩子一过了二 十一岁生日,立刻收拾起自己的简单行装,兴高采烈地吻别父母,然后开着自己 或新、或旧的汽车走出父母的家门,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这个时候,如果是中国父母,一定会难分难舍、神不守舍、泪流满面、辗转反侧、 夜不能寐等,空巢症的表现集中爆发,心理会出现高度的真空和失衡;美国父母 则不,因为他们从小也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往往比孩子更加兴高采烈地迎接这一 时刻的到来,看着辛苦养大的孩子开着汽车汽车消失在街角,他们会轻松地回家, 扎上头巾围裙重新收拾自己的老巢,把曾经属于孩子的、不再用的东西都 yard sale(庭院卖),然后重新开始享受浪漫、温馨的二人世界。 对年轻人来说,当他们独立生活以后,原先和父母脐带式的相互依赖关系就转变 成平等互助关系,到这时候,如果没有基于相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相互 理解和相互包容,象中国人似的父母和儿女相互纠缠着,什么事情都要知道,什 么事情都要过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搅成一锅粥,依着美国人的热爱独立、 平等、自由的个性,又没有户口限制,早就跑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清静去了。 因此,为避免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老死不相往来的结果,美国人很早就完善 了一种人际关系方式,这种方式与我们中国人所熟悉的联合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非常相似,是以平等互助、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为主要基础的。 美国的社会大环境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尊重 是以文明和文化习惯为背景的,因此,一旦涉及任何属于个人隐私问题,属于极 为private(私人的、个人的)的,象年龄、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生孩子这类事, 假如当事人不愿意谈论,任何人------即使当事人的父母也不得过问。 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当一个人去就业找工作、需要把个人履历介绍给人事部门的 时候,人事部门往往要求求职者填写登记表,这种表格上一般都要求求职者要填 写年龄、民族、性别、宗教信仰、婚否、政治背景、家庭成员等条款,这在中国 是约定俗成的、司空见惯的。 在美国可不行。 到美国公司求职,如果登记表上有类似条款要求雇员填写的话,这家公司可能会 被告上法庭,因为要求雇员填写以上条款违反了美国宪法里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 的有关法律,属于违法乱纪行为,所以,在美国凡是涉及以上条款的,都属于被 保护范畴。 涉及到生孩子问题,在美国人的概念里,也没有中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浸透着 儒家思想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说,养孩子是自己的事情,不牵扯对父母 的孝与不孝问题,做父母的也就犯不着有想法了? 这么着一来,人们在考虑生孩子这类问题的时候就少了很多来自社会或者来自老 一辈的压力,美国人的语言里可没有那句在中国人耳朵里常听到的俗话------爷 爷、奶奶等着抱孙子呢! 没有了这许多牵扯人精力和感情的纠缠,就自然减少了许多矛盾的交叉点,所以, 在生孩子的问题上,美国人根本犯不着、也用不着象中国人似的惹那么多麻烦, 没有瓜扯着蔓,蔓扯着瓜,理纠着情,情缠着理的困难,自然就节省不少精力。 虽然大多数的美国人很疼爱孩子,美国人无论男女对待孩子都特别有耐心,看孩 子的眼神也特别和蔼可亲。在公共场所,即使孩子们再吵闹、哭喊,也很少有人 露出厌烦表情的,大家几乎都用宽宥、谅解的表情相互笑笑,好象是说:孩子们 嘛,有什么好计较的。 我们常听说这么一句话: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这充份表现了儿童在美国这个社会 享有的地位和待遇。 在美国,有关孩子的种种法律已经被细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美国儿童在物 质上和精神上都享有绝对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因为孩子是未成年而被削弱半点, 相反,严格而详细的法律的制订和贯彻执行使得那些无法准确表达自己需求的, 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儿童的利益得到充份地保障和强化。 在美国做父母的有义务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参加他们的学校活动,看他们的比 赛,为孩子们呐喊助威,带他们野营、郊游,陪他们上博物馆,逛书店,等等。 大家都说中国的独生子女是小上帝,其实相比之下,美国孩子在大人心中的位置 也差不到哪里去,美国父母爱孩子的程度不比我们中国人差半分,相反,表现得 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如此,就生孩子问题而言,美国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好象要 比中国人平淡得多、简单得多、也自然得多。 当代的中国人,因为每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所以生个孩子很金贵,免不了把 生孩子问题搞得挺复杂,有很多计较,计较一多就显得有些矫柔造作,有时一不 留神就失去了自然纯真的含义,弄得人工味道很浓,即使是自然怀孕、自然生产, 路了也都搞得象生试管婴儿似的。 一谈到生儿育女,中国人热衷讨论的无外乎是生儿子啦,女儿啊,弄璋之喜还是 弄瓦之喜啦,心肝宝贝还是陪钱货啦等等,幸好人类只有两个性别,不是男的就 是女的,要是人类性别多出几样来,还不搞得昏天黑地,七荤八素? 即使只有两样性别,也不见得省事,哪家要是生个儿子,少不了奔走相告,恨不 得妇孺皆知!又是电视台广告,电台点播,再做满月、送红蛋、请百日酒,吃周 岁席,前后不闹个三、四年不罢休,感觉中国人除了热衷生儿子,好象就没别的 话题似的。 这也难怪,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嘛!一家大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就 六个,再加上其余成年亲属,少说也有七八个,对付一个小孩,自然就想出许多 办法来玩,也就玩得没个边了。说中国人重视生孩子,热衷做孩子文章,其实多 半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价值规律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会及时显示出其巨大威 力。 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对待生育以及后代问题时,通常处理得较自然和理性,大 都本着“孩子是上帝给的,来了就接受”的态度,生男生女都好,亲生的收养的都 行,生多生少随便,一切都按照正常的、顺其自然的方式进行着,大有“摸着石 头过河” ,“跟着感觉走”的架式。 中国妇女生孩子都有坐月子的习惯,坐月子期间也就有很多禁忌,比如说:生完 孩子以后一个月不许下地啦,不许到外面吹风啦,不许用梳子梳头啦,不许用牙 刷刷牙啦,不许吃生冷食品啦,许吃这个不许吃那个啦,等等,规定多着呢! 而对老美来说,情况大不相同,在他们眼里,怀孕和生孩子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事, 老美完全把生孩子不当回事儿。首先根本没有坐月子这一说,既然没有月子的规 定,那么所有关于月子的禁忌也就一概全无! 在这里常会看到年轻的美国妈妈抱着小不点宝宝开车出门,买东西、办事、上学、 去美容店、去银行、逛商场、吃饭店,东奔西跑,满脸轻松一点事情没有的样子, 可看看那孩子,真的是很小很小的“小不点”,心里想着:这孩子怕还没有出满月 吧?不由好奇,上前一问:宝宝多大了?回答:一个星期!乖乖龙地冬,刚生了 孩子才一个星期就到处乱跑,也不怕吹风落下月子病,更不怕小宝宝着凉受惊, 不由不佩服:洋马真剽悍! 相比之下同胞们的身体素质似乎要差一些,即使严格遵照中国人坐月子的惯例, 也难免落下病根,看看周围生过孩子的女同胞,多半一到阴天下雨就愁眉苦脸 的,一问都会万般无奈地告诉你:生孩子的时候落下的病根:腰酸背痛。 比较一下老美,不承认自己身体不如人是不行的。 大冷天,人家可以背心裤衩地穿着,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一点不在乎,我们呢? 长衣厚裤的还手脚冰冷呢! 有同志要了,说;人家吃什么长大的?我们吃什么长大的?人家是吃牛奶面 包长大的,我们是吃窝头咸菜长大的。 吃窝头咸菜对生活在现在城市里的广大中国同胞来说,恐怕是伤痕文学里的故事 了。但是中国人奔小康,有鱼肉奶酒吃毕竟不过才二十年的事情,即使有恐怕还 要时常提防着所谓的毒油、毒米、毒酒、毒肉的侵害。而人类的身体素质的形成 和基奠怕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想想老同志的话或许还真有些道理,老美们的身体素质好,大概和他们的饮食有 关,几代人牛奶、面包、牛肉、奶酪地吃下来,身体自然好,又有服务周到的医 疗保障,再加上天生爱运动,其身体状态可想而知了。而我们的同胞呢?摆脱 “瓜菜代”的窘状也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情。 记得我十一、二岁长身体的时候,粮食限制供应不说,鸡蛋、肉、油、糖、豆腐 干之类的副品还凭票供应呢!记得那时鸡蛋是一家一个月仅半斤到一斤的供应量, 一个人是无法保证一天有一个鸡蛋吃的。 我印象中,我在少女阶段似乎从来没有过发胖的担忧,却常因为吃不饱而两眼冒 金光,颇象一只饿狼,整天满脑子转的是如何获得可以吃的东西。按照我们南京 人的生活习惯,我们那时候的早饭基本以泡饭为主,但是,早上一碗泡饭加咸菜 无论如何无法对付我那迫切需要营养发育的身体,时常是上午十点多,两节课以 后,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后来父母把早饭改成猪油葱花炒饭,才解决了我 的饥饿问题。 所以,抛开民族自尊问题不谈,就事论事而已,要我们这些从小忍饥挨饿长大的 跟人家从小吃牛奶面包长大的比,怎么可能是一个等量级?也就难怪人家妇女生 了孩子一周就到处乱跑,而我们却要坐月子了。 说到妇女做月子问题,我们可以来看看美国妇女如何看待的。事实上,美国妇女 生完孩子以后,对自然生产的来说,很少有人在家躺一个月的,一般都是产后两 天就洗热水浴,下地做简单活动,产后一周便用car seat(用来保护婴幼儿安全 的汽车座)拎着宝宝逛店、采购,办事了,这在我们中国人可以想象得出来吗? 美国妇女之所以这么放心大胆地废除产后坐月子一惯例,一来由于她们本来体质 好,二来恐怕也和美国的整体大环境有关。 平心而论,美国多数地区的自然环境保护搞得很好,空气新鲜,公共环境卫生, 产妇们早出门感染病菌得产后风的可能性很小,自然就不担惊受怕了;加上美国 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私人轿车,家家户户都有车,产妇出门也就是从自己家到上 车这么一点点的活动量,免除了挤公共汽车的麻烦和体力,而美国大部份公共场 合,象商场、超级市场、各种休闲场所、办事处服务处之类的地方均见不到人头 撺动的景象,眼睛所能看到的是大片的草地和鲜花,以及各种绿化植物,没有种 植花草的地方则以石子覆盖,公共场所几乎没有裸露地面,在这样的环境下出门 办事,自然就显得很轻松。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美国行得通的在中国不一定适用, 而在中国约定俗成的东西,到美国可能就变成了“怪”,这里面有个环境问题, 要不怎么成语里有个“因地制宜”呢? 因此,对中国妇女来说,月子该坐还是要坐,生冷食品该不能吃还不能吃,不能 过早到公共场合的还是不要去,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照搬的,要实际情况实际对 待,不是到了美国一切就可以美国化的,做中国人久了,就形成了从肚子到脑子 整体系列的中国化,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更改得了的。 中国的职业妇女怀孕以后很少有辞职回家的,大都挺着大肚子一直到瓜熟蒂落, 修了两个月的产假以后又回来上班的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美国妇女在怀孕以后, 首先会考虑是否辞职、何时辞职的问题,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怀孕以后辞职回 家成为专职妈妈的。 年长一代的美国妇女在有了孩子以后多半选择回归家庭,当孩子们全都自立以后, 她们才重新考虑再就业问题。 常常可以在超级市场,象沃马特(WAL-MART),或者考思特考(COST-CO) 以及楼斯 (LOW ’S 专门卖室内外装璜材料的)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在收银或者做食物品尝 的工作,这些老妈妈们多半都是祖母级的,她们到超级市场来工作也多半也不是 冲着薪水来的,只是想能够集得四十个季的工作点! 美国福利和养老金发放制度规定,所有公民和绿卡持有人必须积够四十个季的工 作时间才可以领取养老金。这些老祖母们年青的时候都为孩子做贡献了,工作时 间也许不够四十个季,因此当她们终于空闲下来,可以为她们的养老金做贡献的 时候,就会去超级市场找一个合适的工作,来完成自己的养老金积累。反正美国 的劳动就业市场也不排斥老人,相反,有些工作的类型和时段非常适合老人来做, 而老人们由于经验多、态度好、善解人意而博得顾客的称赞,一来二去,老妈妈 收银员反而很受欢迎,也就为老妈妈、老祖母重新就业创造了更大的优势。 年青一代的美国妇女的选择和她们的上一辈有所不同,她们多半不会长期留在家 里,当孩子长到三、四岁以后,或者孩子进了学前班就重新就业。 至于就业时间的长短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果家里只是一个孩子的还 好说,妈妈们在孩子三、四岁又可以重温职业妇女的生活;但当第二个孩子来到 的时候,年青妈妈们的上班计划就一定成为泡影,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对一个妈 妈来说上班也许并不是好的选择了。 从经济角度考虑,当家里出现两个孩子的时候,妈妈们最好还是回家自己照顾孩 子,否则,把孩子送day care(日托) ,或者找babysitter(临时照顾幼儿者) 的 钱就不得了,妈妈们挣的工资怕是要全贴进去才行。 所以,当一个家庭出现两个孩子的时候,妈妈们不得不做出回家的选择。 我先生有一个表妹,普渡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在一家公司有很好的职业,她 自己很喜欢,也有能力,做了几年就升成部门主管。后来表妹认识了一个美国小 伙子,相爱、结婚、生子,顺理成章。 表妹很要强,是事业型的,生了孩子不想放弃专业,依然工作。好在先生是做计 算机软件设计的,可以把工作带回家来做,因此,先生就做了家庭妇男,在家边 照顾孩子边工作,表妹依然回公司上班。 后来表妹有了第二个孩子,这时候她就不得不放弃她的工作了,因为,仅仅靠先 生一个人半公半私地照顾孩子根本不行,她自己也觉得身心憔悴,做不到工作家 庭两不误了。 我在美国有很多女朋友,过去在大学学什么专业的都有,硕士博士一大把,有了 孩子之后多半选择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家庭,孩子大一点的,就去做个兼职, parttime(半职)什么的,有时候我们会在一起聊天,谈到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问题,大家都说,在国内妇女一般生了孩子以后都坚持上班,而在美国几乎都选 择阶段性就业或者回到家庭。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探讨的结果是:在中国的时候,几乎没有可选择的, 大家只有那根独木桥可以过,生了孩子谁敢说辞职?老公挣得那点钱够谁用?医 疗保险怎么办?孩子大人生了病医院可不跟你含糊,“救死扶伤”仅仅三是口号 而已,可不是义务的,那是红口白牙的,是要“先交钱,后救人”的;住的房子是 需要买的,没钱怎么买?至于孩子的教育,则又是一大笔,中小学说是义务教育, 可哪个学校不向学生收赞助费的?少则几百,多则上万,你不交?那等着你的孩 子做失学儿童啊?现实明摆着,在中国个大中小城市,对奉公守法的工薪阶层来 说,两口子保着饭碗不砸,才能够供养一个孩子。 有一次我和先生邀请我们的美国朋友Pill(费尔)Shari(雪梨)夫妇两来吃饭,同时 也邀请了我们的中国朋友老徐和他太太、女儿做陪. 费尔是一个标准的绅士,在银行工作了三十年,退休以后自己开了个房地产贷款 公司,生意非常兴隆,他的太太雪梨没事就来公司帮帮他,算是他的职员,而费尔 则公事公办地给太太配薪水。 老徐是一个研究材料的中国学者,在国内工作了十多年以后,四十岁了跑到美国 读博士,快拿到博士学位了,为了陪伴老徐照顾他的生活,他太太辞退了国内大 学图书馆的工作,带着女儿也来到美国。 席间大家聊起中国和美国的种种异同,费尔告诉我们,雪梨大学毕业以后曾经工 作过几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辞职在家专职照顾孩子和丈夫,等孩子都大学毕业 了,她才二次就业。 雪梨介绍说美国妇女很多都如此,尤其是她们那个年代的,有孩子以前有职业, 有了孩子以后就成家庭主妇,孩子大了再出来工作。 这时费尔突然插话,说:我听我的另外一个中国朋友说起过关于妇女工作的事情, 好象你们中国男人大都希望太太保持自己的career(事业),那样是否对妇女要求 太高了,她们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家庭是否很累呢? 这时候我先生和老徐异口同声地接话说:不是我们硬要求,是没有办法啊!因为 在中国一个人工作无法feed(养活)全家! 这是实话。 就收入状况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收入状况无法类比。 在美国一个属于工薪阶层的父亲,如果达到平均收入水平,就完全可以保证一家人 (四口、五口、六口)基本生活水准。 美国的薪金制度是明码标价的,大学毕业生、硕士、博士、什么专业、有多少年 工作经验、有什么发明创造、有什么资格都相对有什么价格,一般大学毕业生的 年薪是4-5万美元,硕士生毕业是5-6万,而博士毕业,如果专业好的话,找到工 作一般起步就是8万美元,这只是一般地区的薪水价格,如果是在加州地区、华 盛顿或者象纽约等超级大城市,薪水标准都要上浮2-3万。 以上是对知识分子阶层而言,对蓝领阶层来说,比如技术工人,或者汽车修理工, 虽然他们的职位不象白领那么风光,穿着工作服,一手油污也不象银行职员那么 干净,但是他们的具体收入并不比白领阶层低,甚至要高出许多,即使是在超级 市场做收银员的,年收入也要有三到四万,同时享受公司给提供的劳保福利和医 疗保险福利。 在一般地区(加州地区、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超级大城市除外),一户人家有 5万块过上小康生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房子不要太大,两千尺(约一百八十平方米)的就可以了,车子不要高级,有辆半 新的福特、本田开开就蛮好,而房子和车子可以分期付款,一个年收入五万美元 的家庭虽然谈不上富裕,但是供个房子和车子也不是多困难。 所以就美国普通家庭而言,只要不是在加州地区或者纽约、华盛顿这样的大城市, 其他任何地方,家庭收入只要超过五万美元,就可以过得很舒服,因此很多美国 家庭是丈夫一个人工作,就可以给太太和孩子提供很稳定的生活。 当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无需为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奔波,自然就会产生多种的 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仅仅谈生育和就业的问题,美国妇女选择的多样化自然 要胜过中国妇女。 首先,美国人就业观念上随意性很强,工作岗位的流动性也很大,人们在这个公 司干着感觉好、待遇好,人际关系舒服,有发展或者对自己胃口就干,哪天感觉 不好了就辞,给老板写份辞职书就把自己给quit(辞退) 了,然后找个大纸盒子, 把自己办公桌上的东西一收就可以走人,没有什么档案存放,转人事关系之说, 简单又方便。 有些公司允许员工就业形式多样化,工作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比较大,给员工很大 的选择空间。 在这种公司工作,员工可以干全职,也可以干半职,还可以干兼职,工作的时间 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早上六点来上班,也可以中午来,还可以夜里来,员工们 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来安排工作时间表。 我认识一些美国人,他们有的一周工作三天,有的一周工作四天,还有的就周末 工作,有的一周内在这个机构干几天,在那个公司干几天,有的上白班,有的上 中班,有的上夜班,腾出自己的时间干家务、照顾孩子、或者到大学里继续自己 的学业,什么都不耽误。 工作时间和工作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美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革命生产两不误”。 因此,对美国妇女而言,当她们怀孕以后,觉得自己身体可以胜任原先的工作就 仍然干着,一旦觉得力不从心了,她们绝对不硬撑着,或者象国内的我的那些女 同事、女朋友们那样,靠软磨硬靠懵混过关,以便维持原有的工作地位和薪水收 入。 美国人从小接受的是诚实教育,在他们的成语里面没有“滥竽充数”这个词,行就 行,不行就不行。行,他们绝对不谦虚,不行,也不死要面子活受罪,来死缠滥 打那一套。在他们的人生哲学里,老板配你那么多钱,你就应该给老板干那么多 的活,有没有人监督都那么干,不认真干活投机取巧等于偷窃,是很不光彩的行 为。身体力不从心了就辞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回家吧,反正没有吃饭问题。 至于工作,等孩子大一些自己的精力体力都恢复了,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出来工作 了再找一个就是了。 美国妇女之所以可以这么轻松地放弃工作,客观上是这个国家的就业状况给了她 们得天独厚的机会。 2000年以前,美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一直是好势头,失业率是负值,别说美国人, 就是外国留学生毕业以后要找个工作也不难。 我有一个女朋友,数学专业硕士毕业,老实说她的专业属于比较不热门的,不是 抢手的那种,就这样,她前脚拿了硕士证书,后脚就有三份工作合同到手。那时 候各家公司抢着要人,毕业生根本不愁找工作问题。 然而911以后,特别是2003年开始,就业状况急转之下:连续的经济不景气导致 美国经济下滑,失业率大增,工作问题才成为一些美国人的心病。即使这样,对 美国人来说,如果不挑拣,不过份计较收入,要找个工作养家糊口的差使也不是 太难。因此,在美国人的生活理念中,妇女怀孕以后一般都理所应当地辞职回家 专事生产,有丈夫薪水养家就没有必要拖着个大肚子自己奔波了。 就社会福利而言,美国社会的高福利制度也给妇女和儿童以一定的经济保障。 在美国单身妈妈现象很多,一些妇女在没有婚姻的状况下怀孕、生孩子,也许 就无法得到孩子爸爸的经济支持,这也不要紧,因为美国的福利保障制度给孩 子妈妈提供了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 在医疗方面,单身妈妈或者未婚妈妈如果有工作,公司自然会给办理医疗保险, 如果辞职没有工作,或者收入低于一定水准,可以申请免费医疗。美国的免费 医疗制度对于妇女、儿童、老人是格外照顾的,有了免费医疗卡,孩子大人看 病一分钱不花。 单身妈妈如果没有工作,就失去了经济来源,这种情况下还可以申请失业救济, 失业救济和福利补贴每个州根据地区消费水准各有不同,就我们居住的亚利桑那 州而言,因消费水准不算太高,每个人每月的失业救济大概有六600美元左右, 一个家庭约1000美元,用这钱在我们地区租个一室一厅的公寓,并维持一个月基 本生活是没什么问题的;孩子多的单身妈妈们如果经济有问题,甚至还可以申请 政府的住房补贴,因为美国政府有规定,一个孩子必须享受足够的生活空间,让 很多孩子居住在拥挤的空间内是不被允许的,没钱租大房子?别发愁,有政府呢! 福利机构给钱。 没有工作的单身妈妈们经济条件差的话,除了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以外,还可以 为自己和孩子申请食品券,这种券是由政府的福利机构发放的,申请人经过审核 通过以后,就可以每月定时拿到一些专门印刷的福利食品券,拿着食品券可以到 一些指定的大型超级市场购买牛奶、果汁、鸡蛋、豆子、米、面、以及其它诸多 食品,而孩子还可以享受免费奶粉,一般是一个月可以拿到免费罐装奶粉八罐 (500克左右),福利机构还会按时给孩子大人检查身体,如果孩子的身体状况特 殊,需要增加免费奶粉供给量,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还会及时补充。 社会福利机构还规定:凡一家三口,年收入低于两万四千美元的贫困家庭或抚育 两名儿童的,年收入低于一万五千的单亲家庭,即符合每位儿童每星期领取十美 元的儿童看护津贴标准。这项社会福利的建立是为了那些低收入的家庭的儿童可 以在父母需要工作而无法看护的情况下,得到成年人必要的照顾和看管。换句话 说,就是美国福利条件设计之好,让人想都不敢想,甚至连看小孩的钱都给你提 供了。 孩子大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医疗有了保障,还愁什么呢?因此,对美国妇女 来说,生孩子所带来的诸多负担和麻烦因为他们国家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而被淡 化和消除了,有钱的、没钱的,有丈夫的、单身的都不会因为怀孕生孩子而处心 积虑,担忧犯愁,孩子有了,有了就生,生了就养着,不存在谁养,怎么养的问 题。 对中国妇女来说,美国妇女在怀孕以后可以享受的那种自由潇洒几乎是一种奢侈, 因为多数中国职业妇女是无法想象因为怀孕、生孩子而放弃工作的,那可是她们 安身立命的本钱哪!特别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大学毕业以后经过几年奋斗已经 拥有一个好工作岗位的妇女,放弃工作对她们来说,在精神上似乎意味着对自己 人生价值的否定,而在生活上则意味着现实的困难。 比如说一个女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国家事业单位,那是所谓的铁饭碗的单位,是无 数人打破脑袋想挤进去的地方,属于国家干部,大学毕业生们要经过人事厅而不 是经过劳动局才能进入的部门,这个岗位可以说是终身制的,一旦放弃就意味着 永远无法回来,而无法回来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稳定的经济地位。 尽管一对夫妇只生这一个,但是当需要人们在生孩子和吃饭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 多数人不得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最好二者都兼得,没有“舍鱼而取 熊掌”一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中国职业妇女们忍着妊娠反应,挺着个大肚子再 百分之百地、精益求精努力工作是不合实际的,因此广大的、勤劳勇敢、聪明能 干的中国职业妇女们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后代,也就顾不得颜面,想出了许多上 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生存方法。 客观的生存状况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农村妇女姑且不论,目前在 中国,除了少数等闲阶层的妇女依靠丈夫或者情人的财富放弃职业,专事家庭和 孩子之外,多数的职业妇女在怀孕、生孩子以后是重返工作岗位的,很少有人因 此辞职,回家专事养育幼儿,相夫教子做专职母亲的,不是她们多热爱工作,也 不是她们精力多的没地方用,更不是她们缺少母性,不爱孩子,发誓要把伟大领 袖毛主席说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发扬光大,而是处于无奈。 因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从城市到乡村、每一存土地、每个角落、甚至连空气里 都渗透着诱惑的味道,都隐藏着欲望的陷阱,女性对各自婚姻的担忧和恐惧因为 社会道德的堕落和败坏而变得越发严重。当中国社会开始流传那么一句:“男人 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的说法的时候,本来因社会经济发展而启动的或 者能够牵引中国职业妇女回归家庭的动力,因为妇女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和思 考,也因为妇女对生活的不稳定的感觉和忧虑而化为五彩泡影。 当越来越多的一夜情被媒体当作热门话题讨论的时候,当婚外恋和越来越多的二 奶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众视线里,并且理直气壮地荣等大雅之堂的时候,当 整个社
/
本文档为【高龄产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