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升降出入和升降浮沉

升降出入和升降浮沉

2012-02-28 14页 doc 84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0484

暂无简介

举报
升降出入和升降浮沉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升降出入”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的有机整体,这一点与现代生物学的认识完全一致。现代生物学认为,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   所谓新陈代谢就是一方面要不断从外界获取有益的物质,另一方面要把身体里已经代谢过的不再需要的陈旧物质输送出去。吸收与排泄不断进行,以达到有机体内部的平衡。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得虽然很快,但是人类依然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也必须及时地吸收水分,排出尿液;还必须进食,虽然可以饥饿几天、十几天,但是长时间禁食会使人产生...
升降出入和升降浮沉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升降出入”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的有机整体,这一点与现代生物学的认识完全一致。现代生物学认为,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   所谓新陈代谢就是一方面要不断从外界获取有益的物质,另一方面要把身体里已经代谢过的不再需要的陈旧物质输送出去。吸收与排泄不断进行,以达到有机体内部的平衡。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得虽然很快,但是人类依然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也必须及时地吸收水分,排出尿液;还必须进食,虽然可以饥饿几天、十几天,但是长时间禁食会使人产生疾病甚至死亡。   人类即使到了外空,在空间站里也必须模拟地球的生活环境,必须和人在地面上一样做这些事情;神舟六号飞船宇航员自己走出舱门,还要感谢中医药的作用。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认为,实践,与我国传统医学相结合,是我国发展航天医学的独特优势,这不仅为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保持良好工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航天医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不仅上天需要模拟地球环境,潜水员潜入到水里,也必须背上氧气瓶,否则就会因窒息而死亡。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再发达人也要靠各种食物生活,而不能靠吃“化学合成的药片”生活。   吸收与排泄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如果出现了问题都会妨碍人体的平衡,都会产生疾病。吸收与排泄过程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生命就会因此而结束。因此,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生机化灭。出入废,气立孤危。”   也就是说,生命代谢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上升与下降的过程,或者说是从人体里排出与从体外吸收的过程。这是一切生命都具有的基本特征,没有例外。   比如,人体的呼吸,吸气的过程就是把外界的气体吸进人体的过程,是气体由上到下的过程。呼的过程则是人体将体内的浊气由内向外呼出,是一个由下向上的过程。中医学认为,气体的出入虽然属于肺脏的事情,但是也离不开其他脏腑的密切配合。也就是说,气体进入人体,向内、向下,是一个属于“阴”的活动过程。   气体是轻浮的,它的本性是向上、向外的,那为什么会向人体的内部、下部运动呢?这主要是因为人体里有肝脏、肾脏的阴气吸引的结果。因此,中医学认为,空气的吸入在于肝脏与肾脏的参与,“肾为气之根”。   我们经常会见到年老肾气虚的人,一活动就气短,好像空气稀薄一样,这就是因为肾虚,是“肾不纳气”造成的。   经过气体交换,陈旧的气体要排出体外。这是气体从人体的下部、内部向人体的外部、上部运动的过程。向上、向外是属于“阳”的运动。在人体的五脏之中,心与肺的位置最高,处于阳位。因此中医学认为,呼出气体的过程主要由心脏与肺脏主宰,叫做“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   这就是人体与自然界交换气体的代谢过程。古人运用阴阳变化的道理,很好地解释了气体升降出入的原理。这是一种系统关系的描述,而不是具体结构、管道的描述。我们只有这样理解古人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中医的呼吸生理描述与西医的呼吸系统结构描述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医的描述,与它认识人体的疾病规律,进行中药治疗,或者进行气功锻炼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经常见到气功师练功要气沉丹田。所谓丹田就是肚脐之下的气海丹田。如果一个人的气,只是浮在上部,不能沉入丹田,气就没根,就练不成气功,也就不会借助于气功健身祛病。   中医呼吸吐纳的气功术,在两千年之前的先秦时代就有了,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经过几千年的不断验证、改进,证明其确实是强身健体的好方法。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现代中医泰斗,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邓铁涛先生已经九十多岁了,他长寿的秘诀就在于他经常练习“八段锦”,得益于中医的气功锻炼。   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交换的物质除了气体就是饮食水液。饮食的五谷是人体产生有益物质的源泉之一。五谷的代谢主要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五谷进入人体,首先是胃要接纳,因此说:“胃为水谷之海”。胃不仅要接纳水谷,而且还要腐熟水谷,也就是让水谷在胃中进行消化。   古人认为,胃的腐熟过程就像沤制皮麻的过程一样,叫做“中焦如沤”。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有生命活力,人没有了胃气,就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故而中医说:“人有胃气则生,人无胃气则亡”。   “沤的变化”是质的变化,就像粮食变成酒、变成醋一样,是一种质变。食物的五谷经过沤的过程则发生了质变。   胃里的东西向下传导,到了小肠就要进行“泌别”,也就是要区分精华与糟粕。精华的部分上输于脾,由脾传输到肺,通过肺脏与全身血脉的关系,营养全身。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肺朝百脉”。肺将水精四布,输送精华到全身,从而发挥水谷精微物质应当具有的营养作用。   心阳作用于水谷精微物质,就能化生心血,心血可以滋润全身。   水谷精微物质也可以化生人体的各种体液,比如,泪液、汗液、唾液、精液、脑脊液、关节润滑液、乳汁等等。这些体液都与血液一样,全部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因此,中医学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血汗同源”。   失血的时候人体出汗就会减少;出汗过多的时候,或者烧伤、中暑之时,人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失血过多会使人休克甚至死亡。   中医学认为,“精血互化”。   肾主藏精,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可以在充足、有余的时候“溢于肾”,由肾进行贮藏,故中医学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为封藏之本”。   肾精之中,既有父母先天遗传下来的“先天之精”,又有水谷精微物质转化而来的“后天之精”,故中医学认为,“肾主水,主藏精,主生殖”。   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也就是人体在休息和处于睡眠状态的时候,为人体活动提供物质营养的血要回到肝脏内进行贮藏。人在醒来的时候,血又从肝脏里出来,供给全身需要。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手受血而能握”。“血主濡之”,就是这种机能的体现。   由于“精”与“血”都是人体精微物质所化生,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共生共荣。因此,中医学又有“乙癸同源,精血互化”之说。“乙癸同源”指的就是肝血与肾精有共同的来源。   为什么叫“乙癸同源”呢?我国在商代时期发明了干支记述事物的方法。   “干”就是主干,一共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就是旁支,与“干”相对,一共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商代的帝王有的叫帝乙,帝太甲、帝辛等等,就是用天干记载的。   甲骨文里边就已经有了用干支记录每一天的文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区别今天与昨天有何不同;只有把每一天的不同记录下来,才能形成季节的划分。甲骨文里还有年与月的概念,并且每一天都用不同的干支进行记录,由此而推断出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   古人在发明干支记录事物之前都是用符号、用结绳来记录历史的。   把各种事情用干支的数记录起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用什么数字示什么事物,古人是花过一番心思的,这叫做“象数之学”。   所有的物质、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或者是具体的形象,或者是抽象的形象,约定俗成,大家把一定的形象用一定的数字来代替,就有了“象与数的学问”。   比如,人体的肝脏,古人认为肝藏血,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就好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所以就把肝比拟为春天的象征,用甲和乙两个数字来代表;心主火,主神明,像夏天的气候,所以就把丙与丁两个数字分配给了心;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像夏末秋初那样充满生命的活力,所以把戊与己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脾;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像秋天那样天高气爽,所以把庚与辛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肺;肾主水,受五脏六腑的精气而藏之,象征着冬天的万物归藏,所以就把壬癸两个数字分配给了肾。   通过五脏与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关系的归纳比较,古人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系模型。中医的五脏理论来源于人体的解剖,但又不是解剖的实体组织,而是一套关系模型。   肝有阴阳,肝的阳用甲代表,肝的阴用乙代表。肾有阴阳,肾的阳用壬代表,肾的阴用癸代表。肝的血为肝阴,所以叫乙;肾的精为肾阴,所以叫癸。“乙癸同源”,就是血与精同源的意思。   这些看起来十分复杂的东西,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深入到它的精髓里边,就能融会贯通。否则,就只能在外边徘徊,人云亦云,如坠云里雾里,永远也进不了中医的门槛,更不要说登堂入室、有所造诣了。 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 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首要的功能。它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五脏与五脏之间,五脏与六腑之间,五脏与气血津液之间,五脏与四肢之间,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运化状态。可以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寿命。 气机出入升降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运化十分重要,能够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的作用,出入升降功能一旦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中医学对人体气机运化是以气机出入升降的状态为评判标准。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篇》中就有其详尽的说明:“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我们从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的作用异常的重视,它关系到人的生命与人的心理和生理运动。如果没有了出入升降,人的生命与生理活动也就不存在了,人之所以有生命与生理活动,就是因为有了气机的升降出入。气机的升降出入使人体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场有了很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带动了五脏六腑功能的运化,形成了很好的的作用。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吐故纳新,因此,保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的稳定,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生命就会受到危害。 气机的出入升降在中医学的理论中,是泛指人体内外气机整体的出入升降的作用性能,不是对人体体内脏器和某一项功能的单一运动而言。从中医学基础理论人天本一的角度看,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与人体身外气机能量场的运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体体外气机能量场的运化状态决定着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作用。 气机的出入升降是指人体整体的功能代谢而言,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体现。人体消化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都在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带动下进行整体而有规律的运化,一旦气机出入升降出现紊乱,这些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同时,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紊乱会影响到人体内外气机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体体内气机出紊乱也会引起气机了入升降功能整体性的紊乱。 整体性、统一性是中医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观点,中医学所认为的整体性与统一性是以宇宙自然规律为基础,将宇宙自然中的所有一切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是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统一而有规律的进行着合理的运动。中国古文化与中医学的理论认为,人与宇宙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以载然分开。人体上的一切生理与心理活动都与宇宙自然规律息息相关,宇宙自然的一切物质与场的运动都是在一个规律之中。这种理论观点可以从宇宙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中看得到,宇宙中星系的运动,如太阳黑斑的爆炸会对人的心脏、血压产生影响,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对人体的影响等等。 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紊乱主要是宇宙自然界的异常变化,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饮食无规律以及五脏气机运动不规律造成的,而人的心理活动对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精确的指出了人的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天元纪大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人在遇到某些事情时,会产生多种不稳定的情绪,这些不稳定的情绪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体的身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运化功能。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心理情绪的紊乱引起五脏气机功能运化的紊乱,从而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某一个脏器功能或其他某一个功能发生紊乱都会引进起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整体性紊乱。 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经文中的“神明”指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会使人体气机运化状态有规律的运化,形成一个很有规律的气机周流状态,反之,就会严重的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化,导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人体外气机场与五脏气机运化状态,这是人们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要基础。因此,调整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对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调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人体五脏与其他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如同一部精密的计算机,各项功能在宇宙自然规律中有机而整体统一的进行着运化。而进行运化的基础是在人体内外气机场运化之上。中医学古典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气为本源,因此,气机运动是人体气机出入升降状态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生存于一个无比巨大的气机能量场中,气机的出入升降是人体吐故纳新的主要作用手段,从人体的形体结构来看,人体的上中下、前后左右形成了气机运动的构架。人体的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后为阳前为阴。气机运动在人体外的运动规律为:自然界中的地气由下向上升,天气由上向下降,人体左侧阳性气机向下运行,右侧阴性气机向上运行,后面阳性气机向上运行,前面阴性气机向下支行,腰胯气机由左至右运行。根据气机不同性质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气机由头沿左侧向下至足,再沿右足向上至头,形成了一个循环。身后的阳性气机由足向上至头,再沿前胸向下至足形成了一个循环。腰胯气机由左行至右侧,再由右侧行至左侧形成了一个循环。由这三个气机循环结构组成了一个立体性的整体气机循环结构,从而带动人体内部气机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同时,在人体上,人体的右肩至左足,左肩至右足,交叉的形成了气机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医学中人体交叉神经的作用方式相同,并且于上面三个气机循环结构同为一个整体,参与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作用。 这种在人体上交叉运化的气机运动方式在中国的古文化理论和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就有其记载和描述。在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论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鬼柳,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这段内容是论述五行先天之气在天体中运化的模式,而戊和已则在东南方与西北方相对的位置,戊己在五行中属土,居于五行中的中宫,主运其他四行,是先天五行之气机运化的通道,如果这个通道不通,五行之气的运化就不可能完成。这种五行之气的运化模式是宇宙规律的始然,不可不通。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运动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运动的,人体也是如此,人体上的五行之气就是按照这种气机运动模式进行运化,使人有了生命的活动。      在中国古文化对于天体的研究中,对于这种五行气机运化有详细的图解说明。              南   方                           丙   丁                    轸   翼   张    星    柳    鬼    井                                                       戊            角                    参            亢                    觜         东 乙 氐                毕 庚 西 房                    昴 方   甲   心                 胃 辛 方 尾 娄 箕                     奎 己 斗   牛   女   虚    危    室    壁 癸     壬       北     方             二十八星宿五运图 从人体的体位来看,人体的右肩处于空位的位置,左足也是处于空位的位置,这样在人体上就形成了一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右肩的位置就称为天门,左足的位置就称为地户。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人体的左肩与右足也是一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只不过是这条气机运行通道与右肩和左足有性质上的差别。左肩与右足的通道为虚,右肩与左足的通道为实,在人体上形成了交叉形式的气机运化状态。 这两条气机运行的通道对五脏气机和人体整体气机的运化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在人体上,气机的运行方向不是单向运行的,在气机向一个方向运行时,还有与其相反逆行气机在同时运行,形成了一正一反一实一虚的运化机制。正是这种气机运化机制带动了人体气机进行不断的运动。 在人体内部,气机的运动也是按照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的规律运行。在中国古典文化对人体气机运动研究的理论中,有大小周天的描述。中国古人认为,人体的生命能量源头是在关元气海一带,是人体原始之气储存的地方,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称之为丹田。丹田的位置在人体的中心,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的阴阳关系就是在此处为分割点。以这一点横向水平轴向上为阳,向下为阴,纵向立轴而分,左为阳右为阴,侧向立轴而分,后为阳,前为阴。气机由丹田开始沿任脉向下经胯下经会阴穴沿督脉向上行至头顶百会穴,再沿百会穴向前向下行至丹田,形成了一个周流的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小周天。然后,在丹田经过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的中心向上行至左肩,沿手臂的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后经手臂外侧向上行至左肩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再沿人体的中心向上行至右肩,沿右手臂内侧向下行至五指尖,再沿右手臂外侧上行至右肩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内侧向下行至左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沿左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内侧向下行至右足下涌泉穴,经旋转运动后,再沿右腿外侧向上行至胯部回至丹田,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气机周流状态,这样在人体的内部就完成了一个气机周流的过程。这种在人体内形成的气机周流状态,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学理论中称之为:大周天。 以上大小周天气机周流的方式,是体内气机与体外气机同时的进行周流,不单是体内的气机周流。这种气机周流的方式是人体内气出入升降功能的根基,如果气机的周流出现问题,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将发生紊乱,影响人体的吐故纳新功能。 经脉穴位是人体体内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与转输的重要出入通道,也是人体气机出入的门户,在人体的气机出入升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体的某些部位上的穴位,在中医学理论中称为:要穴。其意义是,这些穴位在人体内部气机与外部气机联络时,起到与外部气机联络和转输气机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典文化与中医经络学的理论中,一些经脉穴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命门穴、神阙穴、劳宫穴、膻中穴、印堂穴、大椎穴、长强穴等穴位,以及经脉中的督脉、任脉、带脉、冲脉、十二正经。 百会穴在人体头顶部中心的位置,是宇宙自然之中阳性气机在人体上的汇聚之地,涌泉穴在人体的足下,是宇宙自然之中阴性气机在人体上的汇聚之地。天地之气的交流,在人体上主要的就是从这两个穴位上出入。在现代西方人体科学的研究中发现,在人体上具有多达七个连续而又互相渗透的能量流围绕,并渗透着人体,能量流由头顶经身体中心直下,由足底分别向上至头顶,形成了不同方向的能量环流。从以上对人体气机能量运行的结构形式来看,这种结构就如同地球轴心线与经度线纬度线的结构形式一样,人体形成了一个自封闭的空间结构,而穴位则是这种结构内外气机能量出入的门户,这些气机能量出入门户的开阖就成了人体气机出入升降最为关键的部分。 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与人的心理活动与身外气机场和五脏气机的运化分不开。中国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将人的心理活动对人体的影响作用阐述的很清楚,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开篇中明确指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有所愿”。从这两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视,告诉人们人体疾病的产生与衰败的原因,如何调理人的心态,使人的身体健康长寿。 “人有五藏,化生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的心理活动与人体的五脏气机运动息息相关,起伏变化很大而且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导致阴阳五行气机运化的失调,引起身体内外气机的整体性紊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如果经常处于脾气暴燥、思虑过重、情绪低落、喜怒无常等状态,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脾胃不适、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大便干燥、肝气胀满、内分泌失调、睡眠失常等症状。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心烦意乱,很容易发火的状态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大便干燥的现象。在五行气机中火位气机具有上炎之性,火性气机太过会影响到人体的水液分泌,产生大便干燥,排泄困难。 由于体内气机的紊乱而致使体外的气机不能很好的与体内气机进行交流,使得阴阳气机的出入升降不能正常的进行,这样就严重的影响了人体吐故纳新功能的作用。人体内外气机的运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到阴阳气机之间的运化状态。一个平和的心理活动状态,能使内外气机处于一个有机而平稳的运化状态,否则,复杂而不平和的心理活动状态,会使人体内外气机经常处于一个紊乱的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自然界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学经典理论认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在自然界中,随着地球外在环境的变化与地理位置的不同,气机的变化也就不同,这些都是引起人体体外气机产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春天的风气过重,就会引起人的肝火过旺,肾水失调,从而引起五脏气机运化紊乱,导致气机出入升降功能出现紊乱的现象。因此,在一年四季的变换时,人体往往会发生某种季节性的疾病,就是由自然界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所以,人体外气机场的运化状态就成为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状态是否平稳的关键。如果人体体外气机场始终处于一个稳定而有规律的运化状态时,就会对一切外来的不均衡气机进行有序的协调,使气机始终处于一个平和而稳定的状态,气机出入升降功能的状态就不会受到破坏,保持一个完整而良好的状态。 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功能是人体疾病治疗,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重要基础,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因此,掌握人体体外气机场的运化规律与五脏气机运化规律,是内功调整推拿技术对人体气机出入升降功能调整的关键,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康复与保健养生非常的重要。 气机的出入升降是宇宙自然气机作用与人体的唯一方式,也是人生命的根本,是宇宙自然的运化规律,不可不知。 升降出入 定义: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向上为升,向下为降,向外为出,向内为入。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气血津液精神(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升降出入,出《素问·六微旨大论》。指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其运动一旦止息,即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目录 词语解释 活动规律 病理变化 词语解释 升降出入 气自下向上、自上向下、由内向外、由外向内的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的气,都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这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这种运动是一切变化的由来。人体气的升降出入,既体现在气及由气推动的血、津液的运行不息,也体现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中。升降出入促进了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了正常的生命活动。诚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可见升降出入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是生命活动的体现。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升降出入止息,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临证治病,注意纠正气机之升降失常十分重要。 活动规律   古人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存在着不断的升降运动,天气属阳,主升;地气属阴,主降。但天地阴阳有上下吸引的作用,所以天气由上升而下降,地气由下降而上升,“高下相召,升降相因”( 《素问·六微旨大论》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这就产生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升降出入存在于人体一切生命活动中,例如呼吸运动,呼出浊气,是出;吸入清气,是入;呼吸即体现了气的升降出入。又如津液代谢,津液出自饮食水谷,来源于胃,上行到脾,而后至肺,为升;到肺之后,由肺通调水道,一是下输膀胱,为降;一是输布全身,此中有升有降。津液的运行输布,是在气的推动下进行的,也是气的升降出入的体现。再如脏腑功能活动,从肝和肺来说,肝气主升发疏泄,肺气主宣发与肃降,升与降协调平衡,从而保持气的运行有序,津液运行输布正常。从脾和胃来说,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配合则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饮食水谷得以消化,精微物质得以敷布,糟粕废料得以排泄。从心和肾来说,心属火,肾属水,心火望其下行,肾水欲其上升,才能达到水火既济、阴阳平衡的目的,这也有赖于气的升降运动才能实现。 病理变化   气机升降失常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主要有升降不及、升降太过、升降反常三类。升降不及指脏腑虚弱,升降功能减弱,如肝虚升发不及,则气郁不达,可见胁胀不舒,欲嗳不爽;脾虚则清气不升,运化无力,可见头晕,腹胀,大便溏薄;肺虚宣肃失职,则呼吸少气,或见津液停滞不化,酿成痰浊;大肠以传导为顺,若腑气虚弱,失于传导,则可见大便秘结难排。升降太过指超越正常的生理范围,如肝气当升,若升发太过,则肝气上逆,或化火上炎;胃气当降,若通降太过则会导致腹泻。升降反常指当升不升,反而下陷;当降不降,反而上逆。前者为气陷,可见泄泻、脱肛、阴挺等病变;后者为气逆,可见嗳气、呕恶等病变。   临床对升降失常的病变,应辨明发病脏腑,区分标本缓急进行治疗。施治大法为:气滞者行之,气逆者降之,气陷者举之。如肺气不降,当肃降肺气;胃气不和,当和胃降逆;脾虚气陷,当补脾升清;心肾不交,当交通心肾;等等。更有升清降浊并举,欲降先升等,圆机活法,随证应用,务使升降复于常态,阴阳归于平衡。 升降浮沉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升降浮沉 定义:中药作用的四类趋向性。升是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泄利,收敛,下行。 所属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学总论(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中药学术语。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目录 简介 含义 确定依据 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阴阳属性 影响因素 简介   每种中药作用于人体后对病位和病势所产生的趋向。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四气五味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升指升提举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发散,沉指下行泄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气味阴阳归属及其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根据机体升降出入障碍的不同病位病势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经金元时期张元素、李东垣、王好古及明代的李时珍的补充和发展,理论趋于完善。   升降浮沉理论也是医家根据不同的病位病势采用不同药物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而出来的用药规律。各种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势: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向外如盗汗、自汗,向内如病邪内传等。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头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消除或改善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需要分别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趋向。升浮与沉降是两种对立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升浮药能上行向外,有升阳举陷、解散表邪、透发麻疹、托毒排脓、涌吐、开窍、散寒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病势下陷的宜用升浮药;沉降药能下行向里,有泻下通便、清热降火、利水消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呃、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病势上逆的宜用沉降药。   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气五味、质地轻重、炮制方法、配伍应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如麻黄、桂枝、黄芪等,分别有发散风寒、升阳举陷等升浮作用;凡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分别有泻下通便、消积导滞等沉降作用。一般花、叶、枝、皮等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桂枝、蝉衣等,分别有解表散邪、透发麻疹等升浮作用;凡种子、果实、介壳、矿石等质重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葶苈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分别有降气平喘、消积导滞、潜阳熄风等沉降作用。药物炮制后升降浮沉会发生变化:酒炒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泻热通便主治下焦热结便秘,若用酒炒,可治疗目赤肿痛上焦热证。再如知母主清肺胃之火,盐炒知母则主泻下焦肾火。配伍的不同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也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中也能随之上升。此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也有关,即春夏宜加辛温升浮药,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药,以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时气特点,说明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还会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 含义   即指药品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用于说明药物的作用性,以指导临床用药。 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种子、果实质重的药品多主沉降,如苏子。   亦有少数例外: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   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品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4、药物的效用,药品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 内,病全表现在上、在下、在外、在里,如向前能祛痰降气,善治肺实咳、痰多气逆,故性属沉降。 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被动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降类药品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   有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表现为“双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影响因素   每一味药品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②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品配伍时,其升浮性可受到一定制约.
/
本文档为【升降出入和升降浮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