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及其文化特点

2012-01-19 6页 pdf 226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1510

暂无简介

举报
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及其文化特点 2001 年第12期 学术研究 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及其文化特点 黎熙元 (中山大学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教授 ,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 ] 土生葡人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具有独特国际意义和族群文化意义的族群。它伴随着 15 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在亚洲通商、殖民活动的历程 , 在多个民族接触、通婚的基础上形成 , 其族群文 化生动地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并随着澳门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的特征。本文从血缘、婚姻、语言、 习俗、族群意识与族群关系及其文化变迁等方面来探讨土生葡人族群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 ]...
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及其文化特点
2001 年第12期 学术研究 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及其文化特点 黎熙元 (中山大学港澳与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教授 ,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  要 ] 土生葡人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具有独特国际意义和族群文化意义的族群。它伴随着 15 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在亚洲通商、殖民活动的历程 , 在多个民族接触、通婚的基础上形成 , 其族群文 化生动地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并随着澳门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的特征。本文从血缘、婚姻、语言、 习俗、族群意识与族群关系及其文化变迁等方面来探讨土生葡人族群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 ] 澳门  土生葡人  族群  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7326 (2001) 12 - 0110 - 05   土生葡人是生活在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个 特殊族群 , 目前人数大约有 7000 左右。澳门的土生 葡人族群是在多个民族接触、通婚的基础上形成的 , 其文化生动地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 土生葡人 , 澳门华人称之为“土生人”, 葡语则 称为 Filhos da terra , 意思相当于中文的“本地人” 或“当地人”。对这个族群在澳门的生活 , 虽然 15 世纪以来不少欧洲人的游记中都有所提及 , 但作专 门研究的论著 , 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比较少 , 有价 值的人类学研究更少 , 而且 , 既有的研究成果对土 生葡人的起源、血统和一些文化渊源、特点等问题 都存有争论。由于这些原因 , 本文所使用的资料 , 除实地调查的资料之外 , 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主要是 有限的从葡文翻译过来的欧洲人类学者 (主要是葡 国学者和神父) 的著作和。 一、血缘与婚姻 澳门的土生葡人是多种血统混合的族群。根据 葡萄牙的史料记载 , 15 世纪葡萄牙人开始通过航行 进行对外扩张 , 当时宫廷是不允许妇女随船同行的 , 虽然后来改为允许少数特许的妇女上船 , 但由于到 亚洲的航程艰苦危险 , 实际上很少葡国的或欧洲的 妇女随船同行。那么 , 第一代澳门土生葡人的母亲 是谁呢 ? 比较一致的学术观点是她们是跟随葡人从 海外迁移来的 , 至于来自哪个地方 , 则有争论。台 湾学者方豪认为她们是马六甲人或印度人 ; ①葡国学 者埃杜阿尔多·布拉藏认为 , 大部分土生人是葡人与 马来种人通婚的产物 ; 而人类学者及澳门研究专家 阿马罗认为 , 这些妇女是具有葡萄牙血统的欧亚混 血儿。② 早期土生葡人的婚姻 , 不同富裕程度和社会地 位的人士采取不同的形式。上层家庭主要采取与欧 裔人通婚或族内婚的形式。根据阿马罗研究 , 土生 葡人最富有的家族优先为其子举行族内婚 , 当然他 们也可能选择欧洲妇女 , 但实际发生的个案极少 ; 这些家庭为其女儿选择欧洲人为夫 , 中选者多为军 官或官吏。出生于下层家庭的子女除实行族内婚以 外 , 也进行族外婚 , 即与马来、菲律宾等其他种族 的人士通婚。 有些中国学者援引《明律杂解·卷六》中有关汉 族与异族通婚的条文来说明 , 在 17 世纪中叶汉族与 异族通婚并非有辱门风的事 , ③而且有一些南明大臣 及王室成员为逃避清军到达澳门并加入天主教 , 由 此认为华人早已开始与葡人或土生葡人通婚。但阿 马罗研究了澳门各个教堂所保留的婚姻纪录的资料 ·011· 后认为 , 直到 19 世纪以前 , 葡人和土生葡人与纯血 统的华人通婚的个案是很少的 , 尤其是名门望族。 在那些为数很少的通婚个案中 , 华人多数是被教堂 或葡人家庭收养并在那里受教育的孤女。阿马罗在 《大地之子》中所引用的、发表于 1887 年《澳门省 政府宪报》的资料可证明这种情况 , 1881 - 1885 年 间族群内通婚的夫妇占 51 % , 与欧洲人通婚的占 2911 % , 与其他种族通婚占 817 %。由于族内婚的 长期实行 , 澳门葡人及土生葡人当中有句俗话 :“澳 门人都沾亲带故”。阿马罗称之为土生族群的“局部 隔离”。 不过 , 必须注意的是 , 阿马罗的结论是仅就天 主教徒或者说澳门土生族群上层家庭的正式婚姻而 言的。根据当时澳门神父的笔记、报告和欧洲游客 的游记 , 在 16 - 19 世纪 , 澳门的葡籍富商当中普遍 存在收养女奴的现象 , 这些女奴既是佣人 , 也是男 主人的妾 , 她们当中有印度人、马来人 , 也有中国 人。她们没有为社会所确认的正式身份 , 当男主人 去世后 , 她们会被家族的继承者转卖他人。天主教 神父们曾在他们写给葡萄牙的报告中对这种现象进 行了严厉的道德批评。这些女奴所生的孩子 , 通常 会被主人收养 , 成为土生族群中地位较低的人。其 中 , 男孩的境况较好 , 他们有时甚至有机会成为家 族的继承人 ; 女孩的境况则较差 , 她们长大后会被 嫁给土生葡人 , 但一般不会像家族中婚生女儿一样 有丰厚的嫁妆 , 因而也不能期望可以嫁入富有的人 家。但如此一来 , 土生葡人族群当中 , 便逐渐混入 了华人的血统。此外 , 土生葡人族群一向有男少女 多的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情况 , 在 18 世纪下半叶 , 一些土生女子开始与汉族男子通婚 , 富有者招汉族 男子为婿 , 贫穷者则嫁与华人 , 甚至被诱拐为娼。 19 世纪以后 , 一些澳门华人成为富商 , 赢得了 社会地位 , 一些出生于大家族的土生女子开始在这 些富商当中选择丈夫。20 世纪以后 , 土生葡人尤其 是中下层土生葡人与澳门华人两个族群之间通婚越 来越多 , 以至于在许多文学作品或者土生葡人青年 的自述中 , 都会出现这样的描述 : 我的父亲是葡萄 牙人 , 我的母亲是中国人。 由于血统混杂 , 土生葡人的外貌兼有多种族的 特征 , 葡国学者本托·达弗兰萨 (1897 年) 认为 , 土生葡人具有蒙古人的基本特征 , 同时也具有欧洲 人、马来人、卡那拉人的外型。阿马罗则认为 , 澳 门几个大家族成员的面貌反映出他们与不同种族人 通婚所产生的不同外貌特征 , 一些家族成员的长形 状头型不明显 , 胸部指数中等 , 中至高等身材 , 肤 色金黄 , 有时呈浅铜色 , 鼻子突出 , 眼部没有蒙古 人的眼缝线 , 眼睛的颜色常为蓝色或黑色 , 阿马罗 认为这些都是婆罗人、马来人、帝汶人及欧洲人的 特征 ; 与华人通婚的家族成员则有另外一些外貌特 征如颧骨突出、杏眼等。比较澳门的土生葡人与马 六甲葡人居留地的土生人 , 可发现马六甲土生人的 肤色较深 , 澳门人的肤色较浅 , 学者认为这是混合 了华人血统的缘故。不过 , 不少葡国人类学者认为 , 澳门土生葡人大部分并非华人后裔 , 他们的外貌呈 现出更多东南亚人的特征。 受葡萄牙传统的影响 , 澳门的土生葡人习惯以 新生儿的生日或受洗日的圣徒的名字来为孩子命 名 , 同时 , 他们也习惯长子沿用其祖父的名字。现 在他们也接受葡萄牙人的新命名方法 , 子女的名字 以父姓的第一个字母起头。 二、语言 土生葡人有自己的语言 , 它不同于现代葡语 , 也不同于汉语。在葡文的文章中 , 它被称为“澳门 语”, 为了不至与澳门华人所使用的语言在名称上混 淆 , 在此把它称作土生葡语。在有关文章中常常能 够看到这样的描述 : 土生葡语是一种古葡语与汉语 混杂的语言。但是 , 根据葡国科英布拉大学学者巴 塔亚的研究 , ④土生葡人所讲的语言是以 15 - 16 世 纪的葡萄牙语为基础、同时广泛吸收多种语言包括 马来西亚语、粤语和英语的词汇形成的。巴塔亚在 他的论文中列举了不少例子说明土生葡语的一些表 达方法、发音方法和构词法今天在葡国一些地方的 民间语言中仍能见到。巴塔亚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土 生葡人语言文化的保守倾向。这种倾向在与葡萄牙 相对隔离、而土生葡语本身又处于其它影响力更强 大的语言文化 (英语和粤语) 包围之中的境况下为 族群认同意识所强化。除保留了许多古葡语的特色 外 , 土生葡语在词的阴性与阳性的使用方法、人称 ·111· 和格与动词形式的对应使用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多变 异 , 以至有些葡国语言学者或游客认为土生葡人所 讲的葡语非常奇怪。 关于土生葡人语言的基础及其变化方式 , 20 世 纪上半期欧洲语言学者达尔加多 ( Sebastiao Rodolfo Dalgado) 在他发表在《大西洋国》杂志上的文章中 指出 :“尽管澳门方言不属于印度葡语方言群体 , 但 它同这一群体无论在语法还是在词汇方面都有许多 共同之处 , 这是因为有三个原因 : 第一 , 他们的起 源相同 , 都代表大众葡语 ; 第二 , 导致语言的形成 和调整类似方言演变的普遍规律是相同的 ; 第三 , 以往印度和远东之间如此频繁的关系往来所产生的 相互影响 , 特别表现在词汇方面。”虽然 , 土生葡语 当中也能够找到来自印度语的发音和词汇 , 但巴塔 亚认为 : 它受马来西亚语的影响更大。在土生葡语 的古老词汇中 , 马来西亚词语在外来词中占主要地 位 , 而且这些词语主要是有关家政的 , 例如 : o jan2 gom (玉米棒子) , o para (菜刀) , o baju (一种室内 穿的齐腰的短衫 , 象马来西亚人穿的 padjus) 。以家 庭分工的角度来看 , 这类词应该是妇女常用的 , 由 此也可证实早期土生葡人的母亲及其家佣主要来自 马来西亚而不是中国。葡国语言学者白丹丽的研究 也能够证实这一点 , 她在《澳门方言生僻辞典》中 收录了 426 个非葡萄牙语词源的词 , 其中中文词源 75 个 , 占 1716 % , 印 —葡及马来 —葡语词源词 86 个 , 占 20 % , 英语辞源词 32 个 , 占 715 % , 其他辞 源词 82 个 , 占 1912 % , 马来语辞源词 151 个 , 占 3514 %。 从 19 世纪下半期开始 , 英语和粤语对土生葡语 的影响增强。英语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语言 , 同时也 是香港的官方语言。由于地域邻近 , 澳门的发展深 受香港影响 , 作为沟通和谋生的必要工具 , 英语成 为土生葡人的重要语言。而随着土生葡人族群与华 人通婚越来越多 , 粤语也成为沟通的重要语言 , 这 两种语言对土生葡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尤其是 在词汇方面。今天的土生葡人 , 许多都能够使用英 语、粤语和土生葡语 (或葡语) , 但使用的时间和场 所不同。在工作时 , 常使用英语 ; 与澳门华人交谈 , 用粤语 ; 与自己的家人交谈 , 用土生葡语。巴塔亚 在 1951 年这样描述土生葡语的形成和前景 : “可能 正是在 19 世纪 , 由于先前同印度和马六甲之间密切 的关系锐减 , 同宗主国又保持隔离状态 , 才使澳门 方言达到其发展的最高峰 , 并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近 50 年来 , 澳门方言逐渐失去其活力 , 如果说它还 未完全消失 , 那是因为它对过去的记忆像花须一样 紧紧盘绕在现代语言上 , 但是在几十年之后 , 它将 被宣判为‘死的语言’”。⑤ 三、习俗 烹调是土生葡人族群最具特色的家庭传统 , 它 和语言一样 , 是土生葡人的标志之一。“肥茶” (cha gordo) 是土生葡人招待客人的特殊家宴 , 其形式类 似酒会 , 每次“肥茶”大约要上 20 —30 种咸、甜点 心 , 用精心剪制的薄纸花装饰。“肥茶”也是土生葡 人家庭主妇大显厨艺的时候 , 因此 , 其烹调技术是 每个待嫁的姑娘和日后称职的家庭主妇的必备才 能。 土生葡人的菜谱在种类、名称和主要特点上虽 然相似 , 但每个家庭在烹制的细节上都不尽相同。 富有的土生葡人世家 , 大都有一本祖传菜谱 , 有些 甚至是秘不外传的 , 因此 , 有些研究者认为 , 烹调 术和家庭菜谱是土生葡人一种社会身份和家族传统 的象征。 总的来说 , 味浓和辛辣是土生葡人菜色的特点 , 其用料汇集了欧洲和东南亚物产。他们经常使用肉 桂、咖喱、椰汁、橄榄油、英国酱汁、法国蒜头等 为佐料 , 其烹调的方法也融合了多个地方的特点。 土生葡人菜谱反映了多个种族和文化对它所产 生的影响。1992 年出版了《我祖父家中的澳门烹饪 法》的葡国人佐治说 :“这些菜谱再一次清楚地照亮 了土生葡人的烹饪与葡国人历史上远征印度、锡兰、 马六甲和帝汶的航线的关联 , 这种远征的结果则是 带有异国风味的菜谱 , 而对我来说 , 这是澳门烹调 术的‘文化大展’”。⑥ 信仰天主教是土生葡人的另一个标志 , 如果一 个华人想加入土生葡人族群 , 首先要信仰天主教。 15 —16 世纪天主教在葡萄牙有强大的影响力 , 第一 批来澳门的葡萄牙人除商人以外 , 就是传教士。教 会在当时的澳门葡萄牙人族群中也有极其重要的影 ·211· 响 , 它参与当时的澳门葡萄牙人行政机构 ———议事 庭 , 建立慈善机构 , 在各区建设教堂 , 参与管理社 区事务。至今 , 澳门的行政区划仍然是按教区来划 分的。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教效果 , 16 - 18 世纪的传 教士开办了远东最大的神学院 ———圣保禄学院 , 从 事中西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工作 , 培养了一批著名的 传教士 , 例如利马窦 ; 也可以说 , 教会是当时中西 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早期到达澳门的葡萄牙人都 信奉天主教 , 因之 , 土生葡人也全都信奉天主教。 直到 1991 年 , 统计资料显示 95 %的土生葡人信仰 天主教。教堂不仅是土生葡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 , 也是他们社交、议事的地方 , 它甚至也是葡萄牙统 治和特权的象征。每年的平安夜 , 澳督都要参加澳 门最美丽的教堂 ———玫瑰堂的子夜弥撤 , 同时会见 在澳的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贵族。早期能够进入土 生葡人族群的华人 , 必须信奉天主教 , 土生葡人、 特别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收养儿女或挑选儿媳 , 都在教堂所收养的华人中选择。一个华人如果信奉 天主教、取葡文名字并进入葡文学校学习 , 就容易 为土生葡人所认同。 然而 , 土生葡人与华人通婚逐渐增多 , 土生葡 人受中国文化影响越来越深 , 中国民间信仰也逐渐 影响到土生葡人。根据阿马罗的统计 , 20 世纪 60 年代土生葡人的一个特点是相信鬼魂的存在 , 至 80 年代还有 45 %的土生葡人相信有“鬼”, 近 16 %的 人相信魔法。 四、族群意识与族群关系 澳门的土生葡人族群有鲜明的族群意识。在族 源关系上 , 他们倾向于认为葡萄牙是他们的第一故 乡 , 但他们并不完全认同那是他们的祖国。不少葡 籍人士都有这样的经验 : 在葡萄牙人面前 , 土生葡 人互相讲粤语 , 以显示自己的区别。早期的土生葡 人私底下经常嘲笑从葡萄牙来的人傲慢无礼、鼻子 大、皮肤粗糙并带有浓烈的汗味的特征。 土生葡人认为澳门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 他们生 于斯、长于斯 , 对澳门有浓厚感情。但长久以来 , 他们又极力保持与澳门最大的群体 ———华人群体的 差别和距离 , 正如他们看不起葡萄牙人 , 他们也看 不起华人。在早期土生葡人的作品中 , 对华人的评 论经常会出现一些极为贬斥的词语。⑦早期的土生葡 人家庭会严格管教子女、收养子女和家佣学习葡文 而避免讲粤语 , 虽然这种态度现在已改变了很多 , 但他们仍然顽强地固守他们自己的语言 ———土生葡 语以及特有的生活习惯 , 并使之代代相传。 回归以前的澳门 , 葡萄牙人掌握行政、立法、 司法权力 , 而社会的技术精英、行政精英也基本上 是葡萄牙人 , 他们来澳门时间不长 , 但掌握着正式 所赋予的权力。土生葡人处于权力结构的第二 层 , 他们是政府的公务员、司级以下的政府官员和 社会各行业的管理人员。华人处于权力结构的第三 层 , 但却是澳门社会活动的主体 , 并有着自己非正 式的权力体系。由于这三个权力层次长期以来都互 相封闭 , 社会利益、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了三个 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意识上的互相歧视。来自葡萄牙 本土的人和澳门本地的华人对土生葡人的嘲笑和批 评同样很多 , 所使用的贬斥词语较之土生葡人使用 的毫不逊色。⑧所以 , 土生葡人鲜明的族群意识和对 其他族群的批评意识可以说是由澳门生存空间狭 窄、长期处于其他强大族群的文化包围造成的。在 澳门的族群关系中 , 土生葡人是孤立无援的 , 他们 既不为葡萄牙人所认同 , 也不为本地华人所认同。 如果说葡萄牙人与华人之间的意识差别是种族 差别造成的 , 那么 , 土生葡人的族群意识主要不是 种族主义使然 , 而是澳门社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的、 文化的深刻差别造成的。16 世纪葡萄牙人来到澳门 时 , 中国的皇朝以其地大物博和悠久文明傲视之 , 澳门的华人则因传统观念和巨大的文化差别而避免 与之接触 , 更阻止儿女与之通婚。葡国学者安娜赫 顿这样描述当时的社会情况 :“尽管目前葡中联姻十 分普遍 , 但这种情况不是一开始就中规中矩 , 天朝 王子们对我们不信任且不善待 (因怕我们就此定居 在中国南部) , 起初禁止这样的婚姻 , 尽管后来认可 了 , 但从来没有鼓励过这样的婚姻。”⑨当时有关葡 萄牙远征者生活的纪录 , 绝大多数都记载他们在东 南亚结婚而非澳门 , 所以华人血统对土生葡人的渗 入是相对缓慢的。19 世纪中期以后 , 葡萄牙的殖民 统治在澳门确立 , 土生葡人因其与葡萄牙人的血缘 联系而受到政治权力的庇护 , 他们能够享受比华人 ·311· 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进入行政架构工作以及获得 晋升的机会、医疗和福利的机会等等 ; 这样 , 华人 与土生葡人之间的利益竞争趋向激烈 , 激发双方更 为强烈的族群意识的对立。 然而 , 土生葡人与华人两个族群之间并非不可 跨越的 , 前面已提到 , 若一个华人取葡文名字、信 奉天主教、学习使用葡文 , 他就容易被认同为土生 葡人 ; 同样地 , 一个土生葡人若取中文名字、使用 中文并愿意在华人社区生活 , 他也容易被认同为华 人。使用的语言不同 , 也是造成差别的因素 , 土生 葡人使用葡文或土生葡语 , 华人使用中文或粤语 , 其观念当然会跟随各自的语言文化而确立 ; 而且 , 语言的不同也会造成相互沟通的困难 , 加深族群意 识的差别。葡国学者的人类学研究提出另一个影响 因素 , 即家庭中父权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 , 在土 生葡人与华人通婚的家庭中 , 若父亲为葡萄牙人或 土生葡人 , 则家庭观念意识倾向葡国文化 ; 若父亲 为华人 , 则家庭的观念意识倾向中国文化。 五、土生葡人族群文化的变迁 土生葡人族群在澳门生活已有 400 多年 , 我们 现在能够读到的、早期写成的对这个族群的观察与 报道 , 主要是游记、官方报告、教会的和报告。 20 世纪中期以后 , 一些葡国学者和土生葡人学者开 始作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80 年代澳门回归问题提 出 , 土生葡人在回归后的地位问题随之提出 , 澳门 的华人和内地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个族群 , 并发表了 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不过这时的研究 , 从政治角 度切入的较多。这些研究成果有一个特点 , 葡人的 研究比较强调土生族群与葡国及东南亚的血缘联系 和葡国文化的影响 , 并常带着对早期葡萄牙统治范 围拓展的、英雄史诗般的情绪来看待土生葡人族群 形成与生存价值。而中国学者则比较强调他们与中 华的血缘联系及中国文化的影响 , 同时也有意无意 地带着反殖民的情绪来评论土生族群的意识与特 权。然而 , 透过情感性的描述 , 我们可以看见一幅 更加立体的土生葡人族群的历史图景。土生葡人族 群从一开始就是多个种族融合的产物 , 而且它一直 处于不断的种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事实上 , 土生葡人混杂的血统以及伴随通婚而 导致的文化融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20 世纪以后 , 澳门华人的人口大增 , 其中一些家族由于经济上所 取得的突出成就而进入澳门社会上层。随着华人社 会地位的上升 , 以及长期的杂居生活 , 土生葡人族 群与华人族群开始互相开放 , 族群之间的通婚进一 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土生葡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 成为掌握葡中双语的人。在葡国学者的描述中 , 土 生葡人从早期严格管教家人不准使用粤语 , 到 20 世 纪 60 年代在葡国人面前用粤语交谈以表明其族群身 份 , 这一转变本身已说明土生葡人族群文化与族群 意识的重大转变。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 英语和粤 语成为他们最主要的沟通语言 , 这样 , 土生葡语的 使用频率就越来越低、使用范围越来越窄。而现代 土生葡人的外貌特征 , 较早期的土生葡人更像华人 ; 在欧洲 , 他们的身份常常是通过外貌与华人相似而 被辨认出来的。 澳门的土生葡人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 响 , 使他们与葡萄牙人以及其他地区的土生葡人相 比更具本土特色 , 同时也更加能够适应他们所生活 的澳门的社会环境。近几十年来 , 他们担任了葡萄 牙人与本地华人沟通中介的角色 , 使他们在澳门各 族群趋向平等的过程中赢得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 同 时也使他们面临更大的分化。 由于族群的起源复杂 , 土生葡人实际上难以明 确自己归属的根源。“我是谁”是土生葡人族群意识 中最根本的隐痛。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的主编 官耀龙在“澳门土生葡人”特辑的编者前言中写道 : “他们一直像在两个铁制托盘中央颤动的天平指针 , 但是软弱是种族杂交带给他们的特征之一 , 今天我 们经历到了他们那种被没有祖国这一烙印深深折磨 着的悸痛。我们对于他们这种处境是极为敏感的 , 因为我们深知没有祖国和没有女人的人啊永远是不 幸的”。⑩这种情绪在土生葡人的作品中常常反映出 来。这种对本源的探寻在选择归宿时显得特别重要。 归宿问题是因澳门回归祖国而引起的 , 对他们来说 , 生存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 需要重新适 应的土生葡人考虑的首要问题是迁居葡萄牙或留在 澳门。他们对去留选择的解释是 : 比较认同葡萄牙 文化的人会迁居葡国 ,比较认 (下转第1 3 5页 ) ·411· 了已婚妇女在娘家所在村的经济权利 , 但在珠江三 角洲许多村规定 , 对于独生女或纯二女户 , 如果是 招夫入赘的 , 允许本人及入赘丈夫和子女享受本村 的分红和福利 ; 纯二女户的 , 允许有一个及其入赘 丈夫和子女享受本村的分红和福利。这些规定体现 了对生育政策的支持。这进一步证明了村规民 约主动与国家秩序、法律秩序协同的现实。 三、结语 从当前重新建立起的民间秩序可以看出 , 尽管 民间秩序仍保留了大量自身特色 , 但是也明显呈现 出三种发展趋势。一是由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 , 乡村的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对村务实行民主管理 , 使民间秩序逐步迈向民主化。村规民约由村民大会 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制定方式 , 也是民间秩序民 主化的重要表现。二是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 过的村规民约均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 形成制度 , 这是民间秩序制度化的表现。三是村规民约主动向 国家政策法律靠拢 , 一方面明确规定村民必须遵守 国家政策和法律 , 甚至将贯彻国家重要政策作为村 规民约的一项重要内容 ; 另一方面 , 被书面的村规 民约所演绎的传统习俗 , 多是与国家秩序、法律秩 序协同的内容 , 与国家秩序、法律秩序存在冲突或 矛盾的内容绝大部分不会成为书面的规章制度 , 因 此虽然仍有部分人固守陈规或存在老观念 , 但在新 文化、新思潮、新观念的冲击下 , 其影响力逐渐淡 化 , 正逐渐被人们摒弃 , 民间秩序与国家秩序、法 律秩序协同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民主化、制度化以 及与国家秩序、法律秩序的协同是重新建立的民间 秩序新特征。 ①参见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 权威》,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 第 439 - 441 页。 ②参见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 《政治学研究》2000 年第 3 期 ,“在这种中等聚落的自然村范围内 , 由于累世聚 居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 在孩子眼里 , 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村民之间彼此了解和熟悉 , 而成为‘熟人社会’。”“因为大家彼此熟悉 , 而自然而然发 生信用及规矩 , 没有谁会 (或敢) 越出这种信用和规矩 , 否则他会受到大家 (熟人们) 强有力的惩罚。” ③参见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 《政治学研究》2000 年第 3 期 ,“行政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脸熟的机会 , 却未能 为村民相互之间提供充裕的相互了解公共空间。对于这类 行政村 , 不可以称为‘熟人社会’, 但可以称为‘半熟人社 会’。”“在半熟人社会中 , 村民之间已由熟识变为认识 , ⋯⋯由自然生出规矩和信用到相互商议达成契约或规章 , 由舆论压力制度压力 , 由自然村的公认转变到行政村的选 任 , ⋯⋯” ④一般称之为大众社会。由于大众社会中人口流动性 强 , 个体之间存在文化多元化和匿名性等特征 , 彼此之间 大多不相识、不往来 , 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陌生人社会。 编辑 : 懿  丹 (上接第 114 页) 同中国文化的人会继续留在澳 门。无论他们选择迁居葡萄牙还是继续留在澳门 , 都意味着族群将只能依附于一个种族及其文化 , 那 么 , 今后这个族群在单一文化环境中 , 是逐渐被同 化还是更加强化 ? 这个问题将成为文化人类学、政 治学和历史学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 ①方豪《明清之际中西血统之混合》, 载于包遵彭、李 定一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 1 辑第 2 册《中西文化交 流》, 中正书局 1979 年版。 ②阿马罗《大地之子》, 金国平译 , 载于《文化杂志》 中文版第 20 期 , 澳门文化司署。 ③1991 年由澳门东方基金会赞助 , 在澳门召开了一个 有关土生葡人的研讨会 , 一些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也就极 有限的中文史料撰写了论文 ,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④⑤巴塔亚《澳门语———历史与现状》, 载于《文化杂 志》中文版第 20 期 , 澳门文化司署。 ⑥佐治 ( M. Da Graca Pacheco Jorge) 《澳门土生葡人 的烹调术》, 载于《文化杂志》中文版第 20 期 , 澳门文化 司署 , 第 153 页。 ⑦见卡米罗·庇山耶《中华文明批评初探》序言 , 葡萄 牙东方学会 , 澳门文化司署 1992 年。 ⑧参见阿马罗《变迁中的土生社会》, 彭慕治《澳门土 生葡人种族同一性的几个侧面》, 刘月连、黄晓峰《澳门 : 从历史失语症看跨文化整合》中有关对土生葡人的描述。 ⑨施白蒂《土生葡人———一个身份的问题》, 载于《澳 门研究》第 129 期。 ⑩官耀龙《编者前言》, 载于《文化杂志》中文版第 20 期 , 澳门文化司署。 责任编辑 : 郭秀文 ·531·
/
本文档为【澳门土生葡人族群及其文化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