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2011-12-29 37页 ppt 10MB 2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8961

暂无简介

举报
乙型肝炎病毒nullnull第一组组员: 王盼 (0920150701) 刘兵 (0920150702) 田茂琴 (0920150703) 石砫 (0920150704) 周野 (0920150705)null乙型病毒性肝炎(HB)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小DNA病毒,即Dane颗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DNA的表面抗原,即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丝状颗粒/柱状颗粒;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表示HBV的HBsAg的抗体,即抗-HBs;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表...
乙型肝炎病毒
nullnull第一组组员: 王盼 (0920150701) 刘兵 (0920150702) 田茂琴 (0920150703) 石砫 (0920150704) 周野 (0920150705)null乙型病毒性肝炎(HB)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小DNA病毒,即Dane颗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DNA的表面抗原,即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丝状颗粒/柱状颗粒;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表示HBV的HBsAg的抗体,即抗-HBs;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表示HBV的核心抗原;null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表示HBV的HBcAg的抗体,即抗-HBc;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示HBV的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HBeAb),表示HBV的HBeAg的抗体,即-HBe。nullnull1)小球形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平均直径22nm。 2)管状颗粒:长短与形状不一,平均直径22nm,长度100~1000nm。小球形颗粒与管状颗粒,均与HBV包膜有相同的脂蛋白(即HBsAg)组成,不含核酸 null3)大球形颗粒:即Dane颗粒,是HBV的完整病毒体。大小较为一致,直径42nm,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脂蛋白外壳厚7nm,用去污剂将外壳剥落后暴露核心。核心为20面体的对称结构,符合病毒构型。核心直径为28nm,核壳厚2nm。内含核心蛋白,部分环状双链HBV-DNA和HBV-DNA多聚酶。nullHBsAg即使以HBV脂蛋白包膜的形式与HBV共存;有时源于HBV复制过程中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在RNA转录酶作用下由2.4kbRNA\2.1kbRNA转录成大量的HBsAg除供给组装HBV外膜需要外,还有多余的HBsAg存在于肝脏、血液及其他组织和体液之内。表明HBV复制过程中HBsAg与HBV密切相关。因HBsAg不仅是HBV感染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传染性标志物之一。null在HBV复制过程中,HBsAg复制的数量多,造成组装HBV后,有HBsAg的过多剩余。HBsAg与HBV存在非伴随现象。在临床也常见到,AHB康复后,或CHB经有效HBV治疗后,无肝病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血清及肝组织内HBsAg可能不与HBV相伴随。 HBsAg:HBsAg只是HBV的表面抗原,其本身不含核酸,不能自行复制,也无传染性,但有免疫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HBsAg是HBV感染后的标志之一,当HBsAg伴随HBV存在或复制时才是具有传染性的间接指标之一。nullHBV:HBV是完整的病毒颗粒,含有核酸,能够复制,有传染性,并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造成肝细胞或机体组织的病理损伤。经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HBV携带者90%肝内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并有部分已呈现早期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null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已知人类最小的双链DNA4病毒。基因组结构紧密,功能齐全,以最小的容量发挥高效功能。其独特的基因结构为小环装状、部分双股HBV-DNA,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HBV-DNA较长的一链为负链,全长约3.2kb个核苷酸,较短的一链为正链,双链长度不对称,正链不完全封闭。负链核苷序列的4个开放独架为: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分别编码外膜蛋白(HBsAg)、DNA聚合酶、核壳蛋白和HBxAg。null1)HBsAg(-)/HBV-DNA(+) 李欣华[1]等报道,乙性肝炎标志物常为阴性的人群中,仍有4.3%的HBV-DNA(+),虽其含量呈低水平,但仍不容忽视。侯金林[2]等报道,中国是HBV感染高发地区,用PCR技术,已发现30%—40%HBsAg(-),所谓隐原性肝硬化、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患者仍为慢性HBV感染者。2)HBsAb(+)/HBV-DAN(-) 李欣华等报道,在275份HBsAb(+)血清标本中有12例HBV-DNA(+)(4.4%)。吕娇健[3]等报道,临床上少数HBsAB(+),肝功能反复异常者,经血清HBV-DNA和肝穿活检免疫组化检测证实,其中39.7%患者系HBV感染。null黄利华[4]等报道,在“套式PCR检测HBsAb(+)者血清HBV-DNA及序列分析”试验中检测结果表明,64例血清标本用常规PCR法检测HBV-DNA阴性率为29.7%,套式PCR法检测阳性率为84.4%,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发现HBsAb与HBV-DNA同时存在,HBsAg未能起到中和HBV的作用。Van Nunen[5]报道,慢性肝炎患者HBsAB 对HBsAg的中和作用不如预想的那么有效。因此,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接受了HBVac注射后产生的HBsAb有时能误导我们认为产生了免疫力,而实际上仍存在HBV慢性感染。null3)HBsAg的临床意义 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也是最早出现的标志。HBsAg由酯类多肽组成,不具有传染性,具有免疫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作用和相应抗体。由于完整的病毒颗粒具有HBsAg组成的外壳,故HBsAg是HBV感染的指标之一。nullHBV进入人体后其包膜蛋白,即HBsAg吸附至易感者肝细胞受体,入胞后脱壳,进入肝细胞核内。HBV-DNA正链在自身DDDP的作用下,先延伸将正链缺口封闭,而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以此为模板,在宿主肝细胞转移录酶,即DNA指导的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成复制中间体—前基因组RNA,在以此为模板在病毒RDDP作用下饭转录成子代负链DNA。null前基因组RNA模板即被病毒RNA酶H降解。然后在病毒RDDP作用下以子代负链DNA为模板合成正链DNA。该双链DNA环化,即完成HBV基因组的复制。HBV复制时,HBV-DNA可出现在肝细胞和血清中。其中游离4型HBV-DNA是HBV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指标。为保证cccDNA在肝细胞核内稳定的储存数量,cccDNA必须 不断扩增,每日更新率为48%,以保持肝细胞内感染。nullnull周建良、吴诗品[6]报道,通过检测CHB患者血清HBV基因型和病毒定量,发现不同基因型HBV复制水平有显著差异。C型、混合型HBV-DNA水平高于B型、C型与混合型无显著性差异。提示C型HBV复制能力强。CHB病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与病情复制水平呈正相关。C型HBV水平明显高于B型,与B型比较,C型患者易慢性化,病情严重,易发展成为肝硬化或HCC,且对IFN抗病毒应答率低,预后差。HBV基因型是影响HBV复制和感染后临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nullHBV不同基因型有致病性差异 Lindh[7]等研究显示,基因C型与B型相比,前者与A1989 突变率及第1762-1764位TGA高突变有关。另外,C型携带者 多为HBsAg(+),且浅C区人为野生型。 Kao[8]等报道,B型、C型为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流 株,其中50岁以上的肝硬化和HCC患者于同年龄组的AsC比较,基因型C在前者中占主要地位;而50岁以下的HCC与AsC比较,B型在前者占主要地位,而在35岁以下的HCC患者中差异更显著(90%为B型)。null1998年范金水等对我国8个城市HBsAg 阳性和阴性HB患者的病毒亚型和基因型用测序法进行分析,HBsAg阳性和阴性HB的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其次为D型、B型,未发现基因E、F或新的基因型。null1)HBV变异的发生 HBV较易发生变异是由于:a HBV的复制由RNA中间体饭转录成负链DNA,反转录是利用病毒本身的DNAP进行的。DNAP缺乏校对酶活性,发生核苷酸替代变异难以修正,造成复制过程中反转录失真。b HBV的ORF有重叠、调节因子也与基因序列重叠,同一核苷酸的错误,可使不同编码蛋白变异。null2)HBV变异类型 a点突变 b缺失 c重复 d插入 e重组 f重排 3)体内HBV变异的分布 不同毒株在体内分布大体相同,血清与肝内的病毒对比,在近90%的病人中较一致;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HBV感染可相互独立。 4)HBV变异毒株的传播 病毒的传播依赖其外膜蛋白对细胞附着和侵入,稳定的HBV变异株,经体外感染和猩猩实验感染表明仍能复制;但一般变异毒株的病毒蛋白分泌较少在细胞积聚,故一般变异株传染性较弱。null5)HBV变异与临床关系 邱望龙[9]等报道,HBsAg(-)的HBV变异株感染。张景遥[10]等报道拉米夫定(LMV)治疗的患者中,已检出基因变异的HBV毒株,这些HBV变异株在其编码HBV聚合酶的基因中发生了变异,并在体外对LMV不敏感。Lai[11]等报道,发生变异后,部分患者表现为HBV-DNA升高伴肝转氨酶升高,但其升高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肝组织学与变异前相比未出现恶化。null尽管有人认为HBV及其HBsAg或HBcAg在纤维淤胆性肝炎可能具有直接致肝细胞病变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并不引起细胞损伤;HBV抗原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病毒被清除的主要途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功能来自同一细胞-CD8T细胞,当病毒抗原多肽被组织相容抗原(MHC-1,即MLA-A,-B,-C)类抗原限制的CD8T细胞识别后,CD8T即获得了通过非致细胞病变性、细胞因子介导的抑制病毒复制而使HBV受染细胞恢复正常能力,null又获得了通过穿孔素—Fas配体(FasL)和IFN-a介导的致死途径而破坏HBV受染细胞的能力。另外,还有自然杀伤细胞(NK)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及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ADCC)也可造成肝细胞损伤。在急性自限性HBV感染者中,针对HBV各种抗原(HBsAg、HBeAg、HBcAg及聚合酶蛋白)表位的Th和CTL反应的典型特征是多克隆、多特异性,且活性强烈。这种反应与血清ALT峰值相一致,且先于HBsAg和HBeAg的清除及HBsAb的产生。相反,尽管个别的、HBV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从肝活检标本分离出并得,到扩增,但慢性感染者HBV特异性免疫反应弱或检不出。null相反,尽管个别的、HBV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从肝活检标本分离出并得,,到扩增,但慢性感染者HBV特异性免疫反应弱或检不出。null2)免疫清除机制 在急性HBV感染中多种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被激活,并协同发挥作用以便达到病毒清除的目的。在急性HBV感染过程中,伴随ALT的升高,产生许多HBV蛋白特异性抗体,其中最关键的是HBsAb;同时出现HBcAg、HBeAg和HBsAg多重表位的强烈的CD4T细胞反应。MHC-I类抗原限制的针对HBcAg的强烈CD4T细胞反应可以暂时性从血清中清除HBV,而且通过集中途径可能对最终控制病毒血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HBV特异性CD4T细胞,尤其是HBcAg特异性CD4T辅助HBsAg特异性B细胞产生HBsAb。null其次,HBV特异性CD4T细胞有助于诱导HBV特异性CTL活化,其动力学变化与CD4T细胞反应相平行。相反,慢性HBV感染者CD4T细胞反应和CTL反应弱,至少在外周血中如此。在病毒清除方面,除了CD4和CD8细胞外,NK细胞也起一定作用。韩永年[12]等曾观察到,CHB患者的NK细胞活性明显低下,随病情的好转NK的活性也随之增高。null1)血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3)父婴传播 4)性接触传播 5)日常密切接触传播 6)医源性传播 7)其他途径传播 11.乙肝疫苗 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即一种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并非完整病毒。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null乙肝表面抗原曾经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经纯化灭活等严格工序制备而来,即血源性疫苗,该疫苗由于安全、来源和成本等原因已被淘汰(如,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即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如酵母、CHO细胞,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利用重组酵母生产的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利用CHO细胞生产的叫重组CHO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它们都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都可以放心选用。nullHBIg是针对HBV的HBsAb,可在血液、细胞外液与粘膜表面与侵入人体的HBV起中和作用,清除病毒,获得保护。HBIg是被动免疫制剂,注射HBIg。,只能暂时的免疫保护。HBIg不能进入肝细胞,只能HBV进入肝细胞之前与血循环中的HBV中和,所以掌握注射的时间极其重要。HBIg可在一定时间内阻止HBV的侵入起保护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一定量的HBIg可中和一定载量的HBV。null1)控制传染源 a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隔离治疗及登记管理 b慢性HBV携带者(AsC)—如要生育最好在怀孕前进行有效的抗HBV治疗 —AsC不要从事饮食服务、幼教工作及参军 —AsC应节制性生活 —AsC保持愉悦的心态,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严禁酒、烟,使新陈代谢平衡、免疫功能协调,增加治愈的能力。null2)切断传播途径 乙型病毒性肝炎可以通过许都不同途径进行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是阻断HBV传播的重要环节,只要能完全切断HBV的传播途径,HBV就不能传染给新的易感者。但由于HBV的生物学特异所决定,有的传播途径(如生殖细胞传播)至今尚无有效的阻断措施。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播源的血液、泪液、尿液、精液、乳汁、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卵细胞、精细胞等都可能含有HBV,均有可能经消化道以外的多种途径进行传播。null参考文献: [1]李欣华,蒋旦平,武蓉珍,HBV-DNA定量与乙肝血清标志物之间关系讨论[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3:118-119 [2]吕娇健,朱孟飞等,抗-HBs阳性肝炎HBV-DNA检测和肝活检的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2:60 [3]刘伟,赵伟等,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HBcAg、HBV-DNA表达的初步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3:173 [4]黄利华,蒋跃明等,套式PCR检测抗-HBs阳性者血清HBV-DNA及序列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2:102-103null[5]Van Nunen AB,Baumann M,Mamns MP,et al,Efficecy and safety of an intlavenous monoclonal anti-HBs in chronic hepatitis[J],Liver,2001,(3):207-212 [6]周建良,吴诗品,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病毒复制的关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3,5:287 [7]Lindh M,Hannom C,Dhillon AP,et al,Core promoter mutations and genotypes in relation to viral replication and liver damage in East Asian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J],J infect Dis,1999,171:775-782 null[8]Kao JH,chen PJ,Lai MY,et al.Hepatitis B genotypes correlate with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Gastroenterology,2000,118:554-559 [9]邱望龙,姚集鲁,HBV基因变异与临床关系[J],中国传染病杂志,1998,1:57-58 [10]张景遥,赵秀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产生变异株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6:13-14 [11]Lai CL,Chen RN,Leung NW,et al,Aone-year trial vudine for chronic hepattis B[J].N Engl I Med,1998,339:61-68null[12]张平,李伟,孕前抗病毒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垂直传播的作用[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5:345 [13]Klaus-Peter Maier,急性乙型肝炎[M]//Klaus-Peter Maier 编著,郝连杰主译,肝炎及其后果,急性与慢性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21,37 [14]韩永年,杨金龙,乙型病毒性肝炎[M]//杨金龙,难治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4-109null
/
本文档为【乙型肝炎病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