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走近交响乐

2011-12-26 2页 doc 28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4078

暂无简介

举报
走近交响乐音乐与绘画的通感 摘要: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两者存在着许多关联之处。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媒介物、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向人们传达着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使欣赏者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和通感。 关键词:音乐 绘画 通感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悦耳的音乐。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心情产生不同的影响。初次听交响乐是因为听说交响乐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刺激大脑活动。在此之前,一直听的都是很劲爆的摇滚乐,总觉得听着摇滚乐周围的一切都仿佛消失不见,像一片黑色一样沉寂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沉下心来,认真的去做点什么...
走近交响乐
音乐与绘画的通感 摘要: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两者存在着许多关联之处。他们各自通过不同的媒介物、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向人们传达着作者所要表达的和情感,使欣赏者在情绪上产生共鸣和通感。 关键词:音乐 绘画 通感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无论在哪里都能听到悦耳的音乐。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心情产生不同的影响。初次听交响乐是因为听说交响乐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刺激大脑活动。在此之前,一直听的都是很劲爆的摇滚乐,总觉得听着摇滚乐周围的一切都仿佛消失不见,像一片黑色一样沉寂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沉下心来,认真的去做点什么。后来为了提高记忆力,开始听巴洛克交响乐。一开始还很不适应,但是那种忽快忽慢的节奏很能抓住人的心情,使之随着音乐的缓急而变化。渐渐地,我开始喜欢上了交响乐,那种跌宕起伏的感觉使心情焕然一新。 到了大学,由于专业的关系我又开始重新拿起了画笔,画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想听音乐,好像听着音乐这幅画面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音乐能直接诉诸人的心灵世界 ,有着巨大的概括性与表现性、渗透力与亲和力。它能够同绘画、文学、雕塑等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感通,激起“诗情”与“画意”的审美通感效应。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音乐没有直观的造型性和明确的语义性,是与生俱来的局限,但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音乐能够不受空间造型和语言概念的拘限,直接诉诸人的心灵世界,能够同所有艺术建立亲密关系,相互沟通、渗透、融合。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切艺术都具有音乐因素,正如英国19世纪艺术理论家佩特所说的:“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到音乐的状态。”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 绘画对音乐的影响由来已久,早在 17世纪后半叶,音乐就有过肖像画式的标作品。库普兰的《莫尼卡姐姐》、《胜利的缪斯》等乐曲色彩艳丽、纤巧多饰的风格会使我们想起与他同时代画家华托的作品;李斯特《死神之舞》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比萨寺院墓地的古壁画《死的胜利》,其钢琴曲集《旅游岁月》中的《婚礼》则是根据拉斐尔的同名画创作的;柴可夫斯基在谈及他的交响曲《弗兰切斯卡 ·达·李米尼》时就指出 :“法国画家古斯塔夫 ·多勃为但丁的《神曲》所作的插图中《地狱的旋风》一画,大大激发了我的想象。”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就是展示鲜活的俄罗斯生活画面的音乐绘画的杰作。用音乐来表现绘画的还有柯普兰的《林肯肖像》、亨德密特的交响乐《画家马蒂斯》、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拉赫马尼诺夫的交响诗《死岛》等。 “难道我们可以抹杀大自然的功绩,否定我们在乐曲中利用了美丽宏伟的自然景色吗?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壮丽的海洋景象,春回人间、人地苏醒的宜人景色,这一切难道音乐没有向我们描写吗?甚至那些微不足道的、没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也会赋予音乐一种具体而形象化的性质,使得我们不由不惊讶,音乐能反映这么多的事物。例如有位作曲家对我说,当他创作某首作品时,眼前浮现了一只蝴蝶歇在叶子上顺着小溪的流水漂浮。这个形象使他的小曲带有一种异常柔和而天真烂漫的风味,使听众当真产生了和这幅图景相符合的印象。” 舒曼的这段话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以声音传达事物运动变化的情调、节奏、韵味,以及人们对它的主观感受,能把“一只蝴蝶歇在叶子上顺着小溪漂浮”的形象,转化为“异常柔和而天真烂漫”的“小曲”,使人们听了这首“小曲”,便在头脑中“产生了和这幅图景相符合的印象”。音乐家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将可视性的事物创造性地转化为听觉意象,对于欣赏者来说,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经验把听觉意象转换为视觉形象,见之于不见,从乐曲中“听”出画境来。 与绘画的可视性和稳固性空间形象相比 ,音乐可以不受到空间形象构成的限制 ,可以神与物游 ,纵横驰骋 ,艺术天地更为广阔、更为自由。明代琴师徐上瀛曾深刻论述音乐能引发人们的想象、联想 ,产生知音会意、随意现形等心理活动。他说 :“音从意转 ,意先乎音 ,音随乎意 ,将众妙归焉……迂回曲折 ,疏而实密,抑扬起伏 ,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 ,与山相映发 ,而巍巍现形 ;与水相涵濡 ,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 ,虚堂疑雪;寒可回也 ,草阁流春。其无尽藏 ,不可思议 ,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贝多芬也曾不无自豪地说 :“我的领土在旁的境界内扩张更远 ,人家不能轻易达到我的王国。”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气韵异质而同构、相异却相通。通感能使绘画的时间和音乐的空间能越时空而交汇,当聆听美妙动听的乐曲时 ,眼前会浮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生动景象;观赏气韵生动的画作时,会感受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的艺术效果。 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持续中表现感情,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章,可说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绘画中的线条是经过审美情感净化了的,虽静犹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的、声音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造”出音响。 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气韵是异质而同构、相异而相通的。绘画时间和音乐空间都是想象的、派生的感觉。在审美活动中,实感与幻感结合,虚实相生,不即不离,相互映发,心领神会,才能品尝出“味在酸咸之外”。我们聆听美妙动人的乐曲,有时眼前呈现出一种“鸢唳飞天,鱼跃于渊”的生动景象,观赏气韵生动的画作,也会感受到“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这正是艺术通感所表现出的超越形迹的审美效应。 参考文献: 1.《古典音乐——一种新的聆听》 【英】亚历山大·沃 著 2.《19世纪音乐史》 【德】格奥尔格·科内普勒 著 3.《西方音乐美学史》 【美】福比尼 著 4.《音乐与绘画审美的通感效应》 孙来法 著 5.《画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 陈育德 著 6.《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 蔡仲德 著 7.《艺术问题》 【德】苏珊·格朗 著
/
本文档为【走近交响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