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

2011-12-07 5页 pdf 276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94717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 教 育 测 量 与 评 价 2011年 4月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 现象,表现为否定权威,对教师或父母的教育有抵 触、对抗情绪,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喜欢标新立 异,如留怪异发型,穿奇装异服,动作行为故意表现 与他人不同,等等。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人感和独 立意识萌发的外在表现。严重的逆反心理、行为如 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 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人格。逆反 心理导致的对教师、父母的反抗,也会影响健康的师 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影响教育的效果。了解当前中 学生逆...
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
教 育 测 量 与 评 价 2011年 4月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 现象,表现为否定权威,对教师或父母的教育有抵 触、对抗情绪,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喜欢标新立 异,如留怪异发型,穿奇装异服,动作行为故意表现 与他人不同,等等。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人感和独 立意识萌发的外在表现。严重的逆反心理、行为如 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 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人格。逆反 心理导致的对教师、父母的反抗,也会影响健康的师 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影响教育的效果。了解当前中 学生逆反心理的状况,重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对于学校和家长开展科学的针对性教育具有重要意 义。基于此,山东省高密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 了对全市中学生逆反心理状况的测评。 一、测评方法 本次测评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测评工具为市 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设计的《中学生逆反心理调查问 卷》。测评组在全市抽取了 3所高中和 4所初中,每 所学校随机抽取 3个年级各 1个班,共 985名初一 至高三学生接受了测评。本次测评由全市选拔的有 一定心理测量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协助施测。 本次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 961 份,回收率为 97.6%。其中,男生 484人,女生 477 人;初一学生 193人,初二学生 197人,初三学生 176人,高一学 生 141人,高二学生 133人,高三学生 121人。初中 学生的年龄跨度为 12~17周岁,高中学生的年龄跨 度为 15~20周岁。 施测结束后,我们采用 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 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测评结果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状况描述 当前学术界对逆反心理的定义尚不统一,为了 调查中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状况,我们首先根据《心理 学大辞典》对逆反心理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 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 强烈的抵触情绪”,设计了调查题目:逆反心理是指 人们为了追求个性独立或维护自尊而对人、对物采 取相反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如“反常规”、 “不听话”,常与老师、父母“顶牛”、“对着干”等。结果 有 29.5%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存在”逆反心理,“有 时存在”、“偶尔存在”的学生占 39.4%,也有 31.1%的 学生认为自己“不存在”逆反心理。(详见图 1) 统计结果还显示,不同年级、性别的中学生逆反 心理发生状况存在差异。由表 1可见:高三学生“经 常存在”逆反心理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高一和初三学 生,初一学生“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比例最低,同时 “不存在”逆反心理的比例最高;中学生逆反心理发 生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 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 王 玉 兵 【摘 要】本文采用《中学生逆反心理调查问卷》,对961名初中和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68.9%的学生存在不 同程度的逆反心理,29.5%的学生“经常存在”逆反心理;不同年级、性别和学习水平的中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状况存在 群体差异;亲子关系、他人的尊重、生活满意度、性格特点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66.6%的中学生认为逆 反心理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有较大影响,消除或克服逆反心理倾向的策略以选择亲人、朋友帮助为主。在此基础上, 笔者提出正确开展中学生逆反心理疏导或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测评;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536(2011)04- 0038- 04 王玉兵/山东省高密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高密 261500) 图 1 中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状况统计 31.1% 29.5% 15.9% 23.5% 经常存在 有时存在 偶尔存在 不存在 品德与心理● 38 教 育 测 量 与 评 价 2011年 4月 比例高于女生。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状况群体差异分析 本次测评对男生与女生、高中生与初中生、不同 学习水平学生的逆反心理状况(得分越高,表示逆反 心理程度越严重)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如表 2所 示。 由表 2可见:男生的逆反心理状况得分明显高 于女生;高中生的逆反心理状况得分明显高于初中 生;在学习水平中上、中等、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中, 学习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逆反心理程度最高,且显 著高于学习中上生和学习中等生,学习中上生的逆 反心理状况得分高于学习中等生,但两个群体没有 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三)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们在 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把“社会、家庭、学 校、同学、朋友、老师、自己”7个因素作为造成中学 生逆反心理的备选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家庭、学校 是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两大主要因素,其次为自 己、社会和老师,同学、朋友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 成影响最小。可见,家庭成长的环境、与父母的关系、 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影响最 大。7个因素中,除“自己”是内在因素外,其他 6项 都是外在因素。(详见图 2) 1.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内部因素 众所周知,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内因是青少 年个体身心不断发展、成熟的结果。从图 2可见,学 生个体的自身因素(“自己”)是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 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探讨“自己”对中学生逆反 心理形成的影响,我们又从成人感的出现、个人的性 格特点、社会角色意识和性意识的发展、对生活的满 意度、好奇心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 ①有 36.3%的学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大人看”,认 为自己有“愤世嫉俗”性格的学生占 14.1%;②“觉得 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与性意识在增强”的学生占 68.2%;③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度,16.3%的学生表示 “非常满意”,54.9%的学生“满意”,23.2%的学生“不 太满意”,2.5%的学生“不满意”,2.8%的学生“非常 失望”;④38.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强烈的“好奇心 和探索精神”。 2.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外部因素 为了进一步探讨外部因素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形 成的影响,我们从中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父母的关 系、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调查。 结果发现:①如果接触的对象不尊重自己,66.6%的 学生表示“会引来对他的逆反心理”;②与父母的关 系方面,36.8%的学生认为“融洽”,37.7%的学生认 为“一般”,18.3%的学生认为“紧张”,7.2%的学生认 为“非常紧张”;③关于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如报刊 表 1 不同年级、性别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状况 年级 经常存在 有时存在 偶尔存在 不存在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男生 女生 14.5% 29.9% 33.5% 38.3% 24.1% 43.0% 33.1% 26.0% 21.8% 20.3% 18.2% 31.9% 30.8% 21.5% 23.6% 23.5% 13.0% 21.3% 19.3% 7.1% 18.0% 14.9% 16.1% 15.7% 50.8% 28.4% 29.0% 22.7% 27.1% 20.7% 27.3% 34.8% 表 2 不同群体中学生逆反心理状况差异分析 X±SD T P 男生 女生 2.624±1.202 2.407±1.208 2.794* 0.05 高中生 初中生 2.747±1.167 2.355±1.213 5.002** 0.000 学习中上生 学习中下生 2.508±1.226 2.855±1.111 -3.105* 0.02 学习中上生 学习中等生 2.508±1.226 2.391±1.210 1.357 0.715 学习中等生 学习中下生 2.391±1.210 2.855±1.111 -4.274** 0.000 注:*表示 p<0.05,**表示 p<0.01。 图 2 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35 30 25 20 15 10 5 0 社会 家庭 学校 同学 朋友 老师 自己 造成逆反心 理的因素 ●品德与心理 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 39 教 育 测 量 与 评 价 2011年 4月 品德与心理● 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 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社会文化现象)对于人格形 成和心理发展的作用,19.3%的学生认为作用“很 大”,45.1%的认为“一般”,其余(35.6%)学生认为作 用“很小”甚至“没有”。 3.中学生逆反心理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为了揭示上述内外部因素与中学生逆反心理之 间的关系,我们以中学生逆反心理为因变量,以成人 感、性格特点、社会角色意识和性意识、生活满意度、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人的尊重、亲子关系、大众传 媒和社会文化为自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是亲子关系、他人的尊 重、生活满意度、性格特点(愤世嫉俗),方程的决定 系数是 37.0%。可见,亲子关系、他人的尊重、生活满 意度、性格特点是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详见表 3) (四)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外在行为表现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有很多,如对老师 和父母的嘱咐、指教厌烦甚至对抗,对于家长和学校 不允许做的事情故意去做,与别人意见不一时固执 己见,等等。本次测评设计了 4个有关逆反心理外 在行为表现的题目。 (1)当做错事情受到别人的批评时,你通常会: A、虚心听取批评意见;B、无所谓,由他们说;C、认为 他们不了解自己,和他们争执;D、很不耐烦。66.4% 的被调查中学生选择“虚心听取批评意见”,16.3% 选择“无所谓,由他们说”,11.8%选择“很不耐烦”, 5.5%选择“认为他们不了解自己,和他们争执”。 (2)当你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你通常会:A、听 取别人意见;B、与别人重新协商;C、沉默但心里不 服气;D、通过争执说服他们。统计结果表明:选择 “听取别人意见”或“与别人重新协商”的学生占 74.6%,“沉默但心里不服气”的占 17.8%,“通过争执 说服他们”的学生占 7.6%。 (3)对于学校或家长不允许做的事情,你通常 会:A、偷偷去做;B、心里想但不会行动;C、与他们作 对,故意去做。3个选项的被选比例分别为 21.5%、 71.3%和 7.2%。 (4)在班级里你是否会做一些小动作或奇特的 穿戴引起同学们的注意?A、不会;B、偶尔;C、经常; D、想过但没做过。被调查中学生中,选择“经常”的 占 5.4%,选择“偶尔”的为 39.9%,选择“想过但没做 过”的占 10.2%,选择“不会”的比例为 44.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大部分中学生逆反 心理的外在行为表现并不极端,但也有 5%以上的 学生经常表现出明显的对抗和执拗行为,还有约 10%的的学生会采取沉默但不服气、私下偷偷去做 等“软对抗”行为。 (五)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自我应对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学生对逆反心理的认识和应 对,本研究设计了 3个题目,分别探讨中学生对逆反 心理影响的自我认知、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策略、消 除或降低逆反心理的途径。 (1)你认为逆反心理对你的生活和成长有影响 吗?A、很大;B、较大;C、偶尔;D、没有。有 26.5%的学 生认为影响“很大”,40.1%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 可见,有 60%以上的中学生能够认识到逆反心理对 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有比较大的影响。(详见图 3) (2)当你知道自己有逆反心理倾向时,你会采取 下面哪种方法去克服?A、找亲人、朋友谈心以寻求 帮助;B、找心理辅导老师;C、只找同龄好友倾诉;D、 不管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发现,选择“找亲 人、朋友谈心以寻求帮助”的学生占 46.4%;其次是 “只找同龄好友倾诉”,占 38.8%;“不管它,想做什么 就做什么”的占 10.4%;“找心理辅导老师”的比例最 少,只有 4.4%。这一结果可能与本地区中小学校心 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和中学生缺乏主动寻求心理辅 导的意识有关。 (3)你认为消除或降低逆反心理的途径有哪些 (可多选)?A、社会关注;B、教育方式的改革;C、家庭 帮助;D、心理咨询;E、与同龄人交流;F、其他(请写 表 3 中学生逆反心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变量 B值 S.E Beta值 T值 P值 亲子关系 他人的尊重 生活满意度 性格特点 0.388 0.294 0.189 0.097 0.062 0.048 0.046 0.038 0.195 0.189 0.131 0.079 6.254** 6.103** 4.136** 2.536* 0.000 0.000 0.000 0.011 图 3 逆反心理对中学生影响的自我认知 11.5% 21.9% 40.1% 26.5% 很大 较大 偶尔 没有 40 教 育 测 量 与 评 价 2011年 4月 出)。根据学生对以上选项选择频次的统计,排在第 一位的是“与同龄人交流”,其次是“家庭帮助”,选择 频次最低的为“社会关注”。(详见图 4)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见,大多数中学生能够认识 到逆反心理对自身的影响,并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 策略,试图略消除或克服逆反心理倾向,但这些策略 以向亲人、朋友寻求帮助,特别是与同龄人沟通为 主,很少有考虑寻求心理咨询、社会关注等途径来消 除或降低自己的逆反心理。 三、建议 中学生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特 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 渡时期,其心理活动经常处于矛盾状态,逆反心理就 是这种矛盾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开展中学生逆 反心理疏导或教育工作,必须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 的规律,讲究教育的艺术。结合本次测评结果,笔者 提出以下建议。 1.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本质,宽容对待中学生 的逆反行为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近 70%的学生存在不同 程度的逆反心理;从初一到高三,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可以说,逆反心理是中学 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个体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和 逐渐成熟的结果。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青少年 在自身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所产生 的一种特殊心理倾向。 做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和接 受这个现实,宽容对待中学生的逆反行为。本次调 查显示,由“接触对象不尊重自己”引发逆反心理的 占 66.6%,可见中学生大都有着敏感的自尊心,希望 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尊重青少年 的独立性,给予他们一定自主权利,如成立学生自律 委员会,开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和选修课,鼓励学生 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等等,为中学生提供自我管理和 自主发展的空间。此外,家长、教师在与孩子交谈时 应注意方法的选择,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 的逆反行为,交流时切忌使用命令、训斥的口吻,粗 暴或强制的方法更要杜绝。 2.把逆反心理疏导作为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 育的重要内容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学 校和教师应将逆反心理疏导作为学生青春期心理健 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心理 情景剧、主题班会等形式,指导学生科学应对青春期 的心理逆反。本次测评发现: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发 生表现出一定的群体差异性,男生的逆反心理程度 明显高于女生,高中生的逆反心理程度高于初中生, 学习中下生的逆反心理程度高于学习中上生和中等 生。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在开展学生逆反心理疏导 时,应重点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分析不同群体逆反心 理产生的原因,开展针对性指导。 3.发挥团体辅导优势,化解学生逆反心理 本次测评发现,60%以上的中学生能够认识到 逆反心理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有比较大的影响,他 们喜欢和经常使用的应对逆反心理的方法是“与同 龄人交流”。而学校团体辅导的优势恰好是团体内 部同龄人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即通过互动中的观 察、学习、体验,重新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解决每个成员所面临的 成长问题或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中 普遍存在的逆反行为,组织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活动, 如“如何看待中学生穿戴奇装异服”、“如何赢得父母 的理解”、“被老师误会了怎么办”等,引导学生从理 性的视角审视逆反心理,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 长、教师的“罗嗦”、教诲和批评。只要学生与家长、 教师能够以宽容的态度达成相互理解,逆反心理也 就迎刃而解了。 4.健全学校心理咨询机制,引导学生通过个体 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严重的执拗、偏激的对抗往往是个体心理不健 康的表现,适宜通过个体心理咨询 图 4 消除或降低逆反心理的途径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频次 社 会 关 注 教 育 方 式 的 改 革 家 庭 帮 助 心 理 咨 询 与 同 龄 人 交 流 (下转第 44页) ●品德与心理 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 41 教 育 测 量 与 评 价 2011年 4月 等途径解决。本次测评我们却发现, 中学生在意识到自己有逆反心理时,很少主动寻求 心理咨询的帮助。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学生可 能对个体心理咨询存在一定偏见,学校心理咨询机 制的不健全也是一个可能的原因。因此,学校在建 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合理配备专业人员的基础上, 还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破除心理咨询的 神秘感,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 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班主任应与心理辅导教 师密切配合,做好对他们情绪和行为的监控,及时为 他们提供帮助。 5.家校联合,共同应对学生逆反心理 本次测评显示,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学生逆反 心理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从这个方面来说,家庭 与学校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是缓解中学生逆反心理 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环境, 是亲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的发展空间。有研究表 明,大部分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根源是家长粗暴的教 育态度、简单的教育方式。基于此,学校可以通过开 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指导讲座等方式,转变家长的家 庭教育观念,提高其家庭教育技能。对于逆反行为 表现明显的学生,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应与家长保 持经常性联系,告诉家长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及 时了解他们在家里的表现,以便采取适当有效的干 预。此外,学校和教师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 多彩,是缓解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辑/王彩霞 (上接第 41页) 品德与心理● 考前焦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 就。[8]不管是何原因,方差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中度甚至重度的考前焦虑对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有着 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农村小学生小学升初中考试前焦虑严重, 以及考前焦虑对学生学业成绩负面影响的事实,笔 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大力倡导全面素质教育。各小学包括 农村小学应该把学生的考前焦虑当做一个必须解决 的重要问题,逐步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来评价教师 和学生的模式,引入多重评价机制,尤其要注重过程 性评价。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 习负担,也会降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应考焦虑。 其次,学校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的考试焦虑进 行适当的疏导。例如,学校和教师不能过份夸大考 试的重要性或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免给 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考试焦虑。另 外,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考试 观念,引导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知识和技能的掌 握上,以一种平常心去应考,而不是更多地去注意结 果,这样可以适当缓解考试焦虑。 再次,各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 辅导室,定期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并教 会他们一些心理放松的技巧。而对于那些考前焦虑 比较严重或者是表现出“考试焦虑综合征”的学生, 心理辅导教师还有必要进行个别疏导,通过专业的 干预,帮助其摆脱焦虑,恢复正常。 最后,学校和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引导家长 与孩子多沟通,以及时发现孩子的焦虑情绪并采取 恰当的策略,使其树立自信,减轻考前焦虑。对于那 些外出务工的家长,则可以写信或打电话的方式,增 加与子女交流和沟通的频率,让留守学生也能经常 感受到父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参考文献: [1]腰秀平,姚雪梅.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J].内 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47~50. [2]陈顺森,唐丹虹.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 理发展与教育,2009(1):46~53. [3]方玉荣,柯贤福.大学生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关系的 初步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9~ 81. [4][7]刘惠军,郭德俊.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和考试成绩 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64~68. [5]牛宏伟. 高三学生考前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6):689~691. [6]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7. [8]陈顺森,叶桂青.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有调 节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09(1):74~79. 责任编辑/王彩霞 44
/
本文档为【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测评及教育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